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识字教学 文化局限 探究形义识字法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已经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识字方法;比如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随文识字和生活识字;自读识字、字典识字与多媒体识字等,约三十余种,这些方法在识字教学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这些识字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如下:
1.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将语言的声音信号变为符形信号,记录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汉民族用于记录语言和思想的符号便是汉字,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的还被使用的表义文字。所谓表义文字,就是集文字的音、形、义于一体的特殊的语言符号,或依形生义,或依义生形,形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师在教学时本应该或依义探形,或依形探义,让学生通过探究形义的依存关系和形义的演变过程学习汉字,这才符合学习表义文字的特点。但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汉字形义之间的关系,使识字教学成为单纯记忆符号的教学。
2.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习汉字与学习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文化的表义文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和记录。汉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最古老的汉字是三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在的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的。汉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由象形变为象征,由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义到形声。遗憾的是,现在的小学识字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只强调汉字的字音和字的现代意义,没有或基本没有探究汉字的本源意义,从而忽视了汉字的形义演变的探究,忽视了汉字的形与义一体以及在不断的演变中发展起来的汉字的自身特点,忽视了汉字本身富含的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内涵。
基于上述两点考虑,我们提出了探究形义识字法,旨在打破当前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拓展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性。
探究形义识字法以“六书”作为汉字的分类依据,它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入手,通过分析汉字最原始的形与义的关系组织识字教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性三大特性。
一、科学性
1.尊重文化历史,立足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探究形义识字法从汉字的造字法入手,在探究汉字形义演变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汉字、学习汉字,并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尽量把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如学习“女”字,“女”字的甲骨文写作“”[1],是一个双手被捆绑着跪在地上的女子,这形象地表明了中国最古老的抢婚习俗。在古代,男人把女人的双手捆绑起来,扛回家里,从此,这个女人便成为必须一切服从男人的家庭主妇,这表明了古代女人受男性歧视的历史事实。学生在认识这个汉字的同时,既理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又习得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2.形象直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要求我们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导学生识字,要形象而直观,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直观形状的认识远比对抽象的符号的认识速度快得多,探究形义识字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依据形象直观的实物、图形指导学生识字,这种方法形象直观,能够使学生学而不厌,能够极大地提高识字的效率。如日(),一轮圆圆的太阳和一个圆点的指示符号构成;月(),由一勾弯弯的月亮和两个短横的指示符号构成;山(),是一座由三个山峰构成的山;而“水()”[2]则是流动的波浪。学生在识字中,先从汉字所代表的物的形状入手,认识了物则会写汉字,这不仅减轻了认识教学的负担,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祖先们的超群智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3.形义相依,体现了汉字的演变规律。
探究形义识字法能够指导学生依据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进行识字,符合表义文字的学习规律。表义文字的形与义相互依存,大多数汉字所表达的意义都能基本决定汉字的字形;依据汉字的字形来识别汉字,又能体现汉字形与义相一致的特点。如“本()”[3]字,由木()和其根部的指示符号构成,其本义就是树根;由此而派生出“根本”、“本来”、“以人为本”等常用意义。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甲骨文的写法能非常容易地记住简化字的写法,并且在记住字形的同时理解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同音字的混淆。
4.举一反三,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规律。
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所识得的汉字,并不全部来自于老师的教授,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学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探究形义识字法尤其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它突出了汉字的派生性的规律,这对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至关重要。如知道了“足”是人的脚,那么和“足”有关的字的意义就表示“脚”发出的动作或与“脚”发出的动作有关的运动,如跑、跳、踩、踏等。
二、实用性
古代汉语的语音与现代汉语的语音有很大的差别,但语法结构和词汇变化不大。3500年前殷商时代的某些汉字的读音与今天的读音可能不同,但其语义与今天的语义却基本一样。例如,《新华字典》所收词汇的含意,约有一半与两千年前成书的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词汇的含意基本相同。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可能。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用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探究形义识字法将由笔划组成的汉字与汉字所代表的实物紧密结合起来,使实物成为识字的辅助手段,使抽象的汉字教学变得直观而具体,使学生对汉字符号的抽象记忆变成了对实物的形象记忆,再通过形象记忆的演变,进一步强化抽象的符号记忆,从而降低了汉字记忆的难度。如木()、禾()、竹()、日()、月()、山()、水()[4]等字,都是典型的象形字,因物赋形,可以通过实物或图画的观察记住这些字的写法。
2.触类旁通,融会贯通。
探究形义识字法依据汉字间的派生关系进行识字,通过独体字的学习促进合体字的学习,通过一个字的学习促进了对一类汉字的掌握。如:与“火”有关的字均是火字旁;与“水”有关的字都是三点水旁;与“眼”有关的字都是目字旁;与“手”有关的字都是提手旁等。探究形义识字法对形声字的教学,最能够体现其融会贯通的特点。如“方”做声旁的字:访、防、仿等,类似的字的韵母都是ang;“口”做形旁的字:吵、吃、喝等,类似的字的意义都与口有关。
小学1-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913个是形声字,这为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3.运用媒体,形象鲜活。
发达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探究形义识字法提供了条件,可以运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而直观地将汉字的构成与形义演变的过程演示出来,为汉字的学习提供最便利的条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字、探究汉字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演变过程的了解和对汉字的记忆,另一方面,能使识字教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4.与其它识字法穿插使用,提高识字功效。
目前,小学识字教学法已有30余种,这30余种识字教学法各有千秋。所以,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单纯地使用一种方法,而是根据所教汉字的需要进行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在现在的识字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探究形义识字法引进教学中,尤其是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的教学,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价值性
1.文化价值。
汉字作为表义文字,和其他民族所使用的表音文字的最大区别是:自身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每一个汉字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们从象形文字的演变来说明这一点。许多汉字的结构都显示了先民们的生活和意识。例如:“驭()”[5],甲骨文形如一个人手拿树枝,抽打在马的身上,向马发出指令,使其前进或后退,向左或向右,让其为人所用,反映了我国古代把马作为役畜来驱使这一现象。“执()”[6],甲骨文形如一个人的双手被带上了枷锁,表示把俘虏或罪犯的手铐起来。“刑()”[7]字,小篆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一手执刀,有人执刀守井,目的是防止来井边取水的人因争水而落井;持刀者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从而建立起了秩序。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载体之一汉字的字型与字义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探究形义识字法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历史文化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充分体现了汉字的文化价值,也发挥了识字教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
2.应用价值。
探究形义识字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运用该法教授学生识字,学生记得准记得牢,这能帮助学生识别许多容易忘记和容易混淆的汉字,从而减少错别字。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该法学习汉字,既能依形识字,又能依义识字。依形识字能够避免汉字字形的混淆;依义识字能够避免汉字的字义混淆,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出现错别字的三个问题:第一,混淆字形;第二,不理解字义;第三,同音字替代(亦可认为是不理解字义)。如“瓜”和“爪”是一组形近字,“瓜()”[8],是一株藤上结着一个瓜的象形;而“爪()”[9]则是禽类爪之象形。这样,从字的象形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两个汉字,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两个汉字。
总之,探究形义识字法是一种科学实用的识字教学法。实践证明,这种识字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突破现行的小学识字教学的文化局限,还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
参考文献:
[1]王仲杰.探究形义识字法.线装出版社,2008.4:12.
[2]月,水,同上第42页.
[3]本,木,同上第57页.
[4]禾,竹,草,刑,同上第26,65,23页.
[5]吴浩坤,潘悠.中国甲骨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98.
[6]同上.
[7]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1:99.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2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解决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可能成为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育成才目标几个层次。这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课程目标。不难理解,各高校文字学课程具有主观性,首先在于课程目标定位不同。我院是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定位的呢?笔者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1.流沙河(四川著名诗人,2013年9月18日在获知《诗经现场》用正体字印刷获读者好评后发表对正体字和简化字的看法,共识网)说:“每一个正体字(繁体字)都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个简体字都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理由。”
2.从2008年开始,两会期间,从郁钧剑到冯小刚,几乎每年都有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提议“恢复繁体字”。
3.关于大陆简化字,台湾网友说: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繁简字可谓多年来大家最关注的汉字问题,上述关于繁简字的言论,我们也时常耳闻目睹——孰是孰非,如何评论?再比如:
4.有人把汉字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人称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什么才是对汉字的公允评价?
5.两岸四地文字会不会实现“书同文”?
6.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会不会像圣书字、楔形文字等古文字一样变成拼音文字?
7.现在通用汉字是7000左右,汉字的数量是越多越好吗?我们应该尽量缩减还是增加汉字数量?为什么?
8.外国学生知道汉字的意义跟形体有关系,在表示兴趣的同时,要求老师讲清楚每一个汉字的理据,这有没有可能?为什么?这些问题,涉及繁简字、汉字发展趋势,以及现代汉字在字量、字形等方面的属性,有的比较宏观,有的相对微观。在笔者看来,它们都是跟汉字尤其是现代汉字有关的最基本的问题,作为中文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文字学课程的学习,首先应该能够对这些问题达成正确的认识,做出科学的解释。有了这样的共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就比较明确了。参照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笔者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
(一)知识层面
1.了解人类文字发展演变及传播的一般规律。
2.认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现代汉字在形、音、义等方面的属性,明确现代汉字规范化的原则,能正确认识和评价汉字,知道如何评判汉字发展趋势。
3.掌握部分常用现代汉字的形体演变,能举一反三对其他常见汉字做简单溯源分析。以上三个方面,遵循由一般到个别、由现在到过去、循序渐进的原则,既注重在文字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宏观到微观,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获得关于汉字和人类文字最必要、最基本的信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内在关联的信息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识记并长期保存的,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正确的文字观,具备基本的文字学的理论素养。
(二)能力层面
1.思维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文字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释文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上述繁简字等较宏观的问题都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2.自学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汉字研究方法,能够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可持续的自主学习。文字学作为工具课,要解决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问题,通过完成具体作业,如:考察指定语料的字频,考察《现代汉语词典》多音字读音是否有简化空间,以及利用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对汉字进行溯源分析等,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自学习惯。
(三)情感层面
培养学生对文字学的兴趣,对文字相关问题保持敏感。笔者认为,理想的文字学课程不仅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卷面考了多少分,更在于学生在走出教室和考场后是否仍然对文字有好奇心,仍然有兴趣关注和思考与文字有关的问题。简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在于让学生“学会”、“会学”、“爱学”。以笔者近十年高校语言文字类课程的教学经验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无论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践层面,强调最多、落实最好的,还是知识层面的目标。而兴趣和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入“高大上”的大学之后,似乎就不好意思再提及,好像那是小学和中学老师才应该做的事。事实上,对语言文字这样本身就比较枯燥的课程来说,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任由他们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就笔者查阅的文字学课程改革的论文来看,也普遍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家虽然也谈能力的培养转化,但因为专业性质的原因,对文科生在语言文字上的实践能力实际上往往谈得比较含糊;至于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则几乎无人提及。实际上,我们稍微留意一下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及考试情况,就不难发现:即使到了大学,学生普遍有待提高的还是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中学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被动接受现成“标准答案”。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又使学生每天置身信息的大海,更缺少深入阅读和思考的环境,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就可想而知了。综上,笔者认为,兴趣和能力培养、学习方法的养成,不仅不可偏废,而且应当在每一门课程乃至每一节课上引起重视。只有如此,我们才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对世界保持好奇,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
二、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以上述教学目标为导向,我院的文字学课程实际上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就内容来说,涉及比较文字学、现代汉字学、和传统汉字学(古文字学)三大块。这是与其它高校文字学课程另一个较大的区别所在:它们要么是单纯的现代汉字学,要么是单纯的古文字学。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字学要对涉及的三大板块的内容进行精选、优化。这样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接受水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上,以现代汉字学为主体,计约20课时;比较文字学和古文字学为补充和辅助,各约8课时和4课时。现按授课的时间顺序具体说明如下:
(一)比较文字学
重点介绍:(1)人类文字的起源和发展(2)人类文字的传播(3)人类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拼音文字)(4)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等内容。教材方面,因国内比较文字学著作有限,主要参照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比较文字学初探》及王元鹿《比较文字学》等几本书。
(二)现代汉字学
现代汉字方面的教材目前也比较有限,且内容大同小异。笔者以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杨润陆《现代汉字学》等教材为基础,删减其中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超出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脱离一般学生日后实际运用的内容,保留:(1)汉字的性质和特点(2)现代汉字在形、音、义、序及字量字频等方面的属性(3)现代汉字在人机和人际界面的应用(4)汉字前途和评价等几部分内容。
(三)传统文字学(古文字学)
这部分旨在对常用汉字进行溯源分析,让学生把握汉字的形义关系,了解汉字构字理据。因为时间有限,加上古代汉语有所涉及,所以仅以专题形式做举例性的介绍,比如,与“人”、“手”、“足”、“食”等有关的汉字的溯源分析。综上,为优化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让学生对包括汉字在内的文字尤其是现代汉字有明确系统的认识,我们对各部分做了相应精简、优化:先安排比较文字学的内容,但只要求对人类文字起源发展做全景式了解,不过多涉及细枝末节。这个铺垫对现代汉字的学习必不可少。举例来说,关于繁简之争,如果就汉字论汉字,恐怕再争一百年,还是各执一词难下定论。而如果有了比较文字学的眼光,把汉字放到人类文字的大家庭去考查,联系人类文字纵向和横向发展演变的规律和事实——作为书写工具,人类文字一直在朝着简化的道路前进,世界上目前占绝对优势的拼音文字也是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结果——我们对汉字的繁简问题也就豁然开朗,而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始终纠缠不清了。同样,有了对人类文字发展演变规律及世界文字现状的基本认识,关于“汉字会不会像楔形文字和圣书字一样变成拼音文字”的前途预测问题,也就找到了思维的起点,不难做出判断了。现代汉字是我们正在运用的汉字,学生最需要相关的知识储备。由于“现代汉字学”普及程度不高,其它课程也较少涉及相关内容,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比较欠缺。因此,我们把“现代汉字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希望学生在了解人类文字一般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现代汉字相关的宏观和微观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并提高运用汉字的能力。“汉语难学,汉字尤难学,几乎已成举世公认之论。”(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汉字对一般外国学生来说是最头疼的事情。我们的任课老师如果能在必要的时候结合汉字的古形体——甲骨文、金文或篆书进行教学,势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义关系,改善因结构复杂而造成的难认难记难写的局面,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和效率。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传统文字学的知识和对汉字溯源分析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考虑,承接现代汉字学字形部分关于外部和内部形体结构分析(即构形法和构字法)的内容,笔者在本课程的最后,安排了两周共4课时属于传统文字学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述教学目标,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笔者也做了一些尝试:
(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直观教学,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比如,比较文字学部分在介绍人类文字传播的路线时,播放《五分钟看懂人类文明史》视频,让学生明白文字的起源和传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活动版图的扩大而进行;再比如介绍书写汉语的特殊文字“女书”时,利用电影有关女书的情节,帮助学生了解女书产生的历史背景,直观感知女书的具体形象;以及通过相关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等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样实践,增进研究型学习
现代汉字部分关于现代汉字属性和规范化的内容比较琐碎枯燥,如果由老师一言堂,大包大揽,学生难免兴味索然。所以,笔者在必要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布置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乃至需要合作完成的作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字频部分,让学生分组考查《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节目,选取有代表性的二至三期,记录比较两节目考查用字的字频情况,并将考查情况和结论形成文字在课堂上分组汇报。另外,笔者还结合之前的国学热,让学生从字频或常用字的角度,考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是否适合作为今天学前儿童的启蒙读物。再比如,关于多音字的规范,给出诸如“晕”、“薄”、“结”等字,让学生先查字典,根据各自表义情况,判断这些多音有没有简化的必要和可能,并陈述理由。再比如,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这个比较宏观的问题,在学期开始,组织学生交流看法,在学习过人类文字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及现代汉字构字法和汉字理据的内容后,再让学生介绍对此问题的认识有无变化,有何变化,为何变化。或组织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辩论。总之,通过这些针对性强又密切联系实际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结论转为自主寻求答案,从机械识记知识转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复杂抽象问题。
(三)提供资源,示范教学,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
学期最后,老师以小专题的形式结合汉字形体演变对汉字进行溯源分析。比如与“人”有关的一组字:比()、北()、尸()、天()、亦()、夹()、美()…与“手”有关的汉字:又()、友()、寸()、尺()、及()、承()、弄()…这样从简单到复杂,把传统字形有内在关联的常用汉字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掌握例字形体演变和形义关系的同时,也能够举一反三,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看待汉字,激起对其它汉字溯源分析的兴趣。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分析只能是举例性的而没有办法穷尽,所以,在通过教师示范初步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老师给学生提供可利用借鉴的专著:《说文解字注》、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流沙河《文字侦探》、林西莉《汉字王国》等,以及“汉典”、“ChineseEtymonology”等网络词典和汉字字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需要自行查阅、检索,在体验自主学习乐趣的同时逐步习得自学的方法和习惯。
(四)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或展示研究成果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学方面的钻研成果和心得用微信或微博的形式与其他人分享交流,鼓励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设计适合外国人或中国中小学生学习汉字的APP。以上是我们对近几年文字学课程教学所做的一些梳理和总结,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比较认可这样的教学安排,认为通过本课程能系统获得文字学基础知识,培养对文字学的兴趣,并掌握一定自主学习和研究文字的方法。当然,本课程在趣味性、教学时间分配上还有继续提高和改进的空间,这是我们今后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努力的新方向。
作者:张慧芳 龚灵 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的学科建设[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47-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并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汉字中形声字居多,在形声字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在汉字演变中寻根
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形旁和声旁组合而成。形旁一般由象形字或会意字充当,我们通常通过形旁表意的功能帮助学生记忆。如在教学“裙子、裤子、衬衫”这一词串时,笔者出示了衣字旁演变的图表:
首先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从图表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从中领会衣字旁的演变过程,知道了衣字旁的字大多都和服饰有关。一个偏旁一幅画,能给学生带来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些形声字,作声旁的字字形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从声旁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声旁。比如形声字“碑”,要理解、记忆右边的“卑”是个难点。首先看《说文解字》中的解释:
“卑,金文■(古代扇子)■(又,手持),造字本义:手持扇子服侍主人。篆文■略有变形。隶书■将篆文的■(又)简化成■(十)。
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一段介绍,让学生理解“卑”这个部件就是一个手持扇子服侍主人的奴婢形象。学生在记忆“碑”这个字时,首先想起这个字读bēi,字音随右边的“卑”,石碑与石头有关,所以用石字旁,这样的记忆令学生终生难忘。
二、在造字规律中得法
在教学形声字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汉字的造字规律引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掌握方法。如教学“清水、蜻蜓、眼睛、请坐、晴天”这一词串时,笔者先让学生比较“青―清―睛―请―晴”的读音,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它们要么读音完全相同,要么声母不同韵母相同,要么声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学生抓住表音部件的特点找到规律,要记忆汉字的读音就简单多了。笔者接着让学生说说如何区别这几个汉字,学生紧紧抓住三点水、虫字旁、目字旁、言字旁和日字旁表意的特点,说出了五个汉字表达的不同意思。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掌握了形声字造字规律的基础上,笔者引领学生课外阅读遇到“废墟”这个生词时,不认识“墟”字的学生大多都能想到这个字和泥土有关,还能说出读音是“xū”。由此可见,掌握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对辅助学生课外阅读、降低识字的难度大有好处。
三、在汉字游戏中提高
如何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教师可在巩固识字环节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汉字游戏,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同时在大量的汉字运用中提高识字能力。针对形声字的特点可开展“汉字变变变”的游戏,如给出一个“可”字,让学生说出带有“可”这个部件的汉字,看谁说得多。针对形声字读音之间的差别,我班开展了“火眼金睛――我厉害”的游戏,给出一组字:“很―跟―根―狠―恨―痕―恳”,说出哪些字读音完全一样,哪些读音相似但有变化。学生在比较分类中着重记住不同点,能极大地避免遇到形声字读半边的误区。为了提高学生准确运用形声字的能力,我班还开展了“我说你猜”的汉字游戏,给出一组形声字:“苦―故―姑―估―固”,让学生编字谜,再相互猜一猜是什么字。学生在游戏之中学得轻松,区别有法,识字能力不断提高。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汉字;性质;表意
文章编号:978—7—80712—971—4(2012)01—059—0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在汉字起源时,它同古埃及文字、玛雅文字等一起被称作表意文字。几千年来,汉语从比较原始、比较简单的氏族语言发展到比较复杂、比较发达的民族共同语;汉字也由表意字为主的原始文字逐渐演变成以象形符号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方块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其由文字画脱胎到线条过程中,它的主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意性就是汉字最基本的性质。
文字的表意性,指文字的形体结构能够直观的显示一定意义的属性。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经有过所谓的图画文字阶段,就像圣书字、楔形文字,还有苏美尔文字、赫梯文字等。这说明表意性是早期文字的共同属性。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淘洗中,许多民族的文字都变成拼音文字,失去了其表意性。汉字系统是否也正在逐渐失去其表意属性,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争论。 一方面,汉字的表意性为语言文字学者充分认识。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曾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2)‘表音’体系”。高名凯在《普通语言学》中写到:“中国的文字(汉字)……自殷商的甲骨文到现代的方块字为止,都脱不了表意文字的阶段。”
另一方面,曾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的观点虽被普遍接受,但由于形声和假借结构方式的大量存在,现在提出不同看法的学者越来越多。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中:“……所谓表意文字,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称。文字的重要特点恰恰就是,字并不是代表实际世界的观念,而是代表写字人的语言的特征:所以不如叫左表词文字或言词文字。”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一书对文字性质的定性中也曾表明观点:
“近代研究世界文字发展史的学者,起初把汉字、圣书字、楔形文字这种类型的文字称为表意文字。这一类型的文字都包含大量的表音成分,把它们简单的称为表意文字,显然是不妥当的。”
一时间,汉字的性质有了“表词文字”说、“词—音节文字”说、“语素文字”说、“词素文字”说和“语素—音节文字”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汉字的性质和特点。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其实都包含了汉字作为表意系统文字的基本特点。下面本文就关于汉字为表意体系文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汉字字形的演变情况来看
《说文解字》叙中如此描述文字的起源: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可见,汉字脱胎于图画,并冲破图画发展成了记录语言的笔画符号系统。由包羲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初造书契直到甲骨文字的出现,“盖依类象形”,这里的象形,透露出文字与表意的图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古文字的表意性是不容置疑的。
甲骨文的出现到现今通行楷书的确定,文字发展的轨迹源远流长。汉字形体的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代的小篆
这个历史时期的文字被统称为“古文字”。商周的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成体系的汉字中,最古老的一种。作为契刻于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它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许慎总结的“六书”除转注外,在甲骨文中都已经相当发达。其次,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格局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基本定型。这些都是甲骨文成熟得很好证明。但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文字,有很重的象形成分在内。另外,除了象形字之外,会意、指事和形声字也都有很强的绘图性。金文主要是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随着绘图性的逐渐减弱,偏旁意识逐渐增强,由于认识到六国文字不统一造成的不便,秦国便以秦系篆书为基础,统一文字为小篆。小篆线条化、减省化、定型化的特点在文字的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文字演进的过程中,形体随趋于简易,笔画渐趋平直,形体结构渐渐繁复,但高度象形,随体诘诎,表意性很强却是古文字的突出特点。
(二)秦汉的隶书
文字字形的演变都是渐进的不是突变的,在以小篆为“正体”的秦代,已经出现了隶书作为“俗体”辅助书写。在秦隶的基础上,汉隶逐渐成形。小篆到隶书是汉字形体的第一次巨变,笔画的方折使得汉字在逐渐简化的基础上向符号化的发展道路上迈进了一个大步。这样的变化好像使得汉字不能察其形而知其意了。但是,用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瓦解汉字的表意性,汉字形义间约定俗成的内涵并没有随着字形的渐变而改变。在字形的演进中,汉字音义的结合也一脉相承。所以汉字的表意性并没有在隶书的出现后就戛然而止。而是随着汉字形体的演进延续着。
(三)魏晋以后的正楷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故又称作“楷隶”。其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到了唐以后,楷书一直是正宗字体。汉字发展到楷书,已经变成完全的方块字。楷书作为现代汉字对古文字“象形”的猛烈冲击,以全面的符号笔画化将“随体诘诎”的象形字彻底变成了若干笔画积累而成的抽象符号。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说“图画文字和记号文字本是衔接起来的,图画演化的过于简单,就只是一个记号”这是很正确的,所以说这个猛烈的冲击只是在字形本身,每个符号化的部件背后仍旧背负着其创造时的一定意义,由这些符号组成的汉字无论形体如何,表意的成分是弃之不去的。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射矮颠倒说文解字
作为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具有明显的表意性特点,其形体构成、语音、意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理据性和规律性,具有明显的象形性、表意性和标音性,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与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形与义间的联系较形与音的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同时汉字字形具有模糊的提示字义的作用。如,“森”是由三个木组成的,用来代表“树多”;“湖”两个偏旁,一个表义,一个表音。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系统的文字学著作,它从“六书”造字、用字角度出发,总结归纳出汉字“据形系联”的理据性,证实了早期汉字的形义统一关系,奠定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在汉字规范上给后人很多启示。
汉字是有理据性和规律性的,但是我们不能望文生义,要去考究它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还要有语言文字专业知识的指导。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在网上撰文说,“射”与“矮”字可能是古代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错误。射由“寸”“身”构形,身仅寸长,恰好表示“矮”;矮由“委”“矢”构形,“委”即抛,“矢”即箭,正可表示“射”。因此说,“矮”应该是“射”,而“射”应该是“矮”。无独有偶,北京某报副刊“语文知识”栏也曾刊出《汉字里的错别字》一文,说 “‘射’和‘矮’是两个被颠倒用错了的字。‘射’拆开来是寸身――身只有一寸高,分明不是矮吗?而‘矮’,拆开来是委矢――委,托也;矢,箭也;委矢在弦,不就是射吗?”
继续查找相关资料后,发现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其实,“射矮颠倒”理论,最早是出自清人沈起凤的笔记《谐铎》第七卷,虫书条:“锦屏女子叶佩,有夙慧,七岁就博读书,通妙解。尝谓师曰:‘古人造字,会意象形,而有时亦多误处。’师询其指。曰:‘矮字明系委矢,宜读如射。射字明系寸身,宜读如矮。今颠倒字义,岂非古人之误欤?’”
在考察了这两个字的意义与来源后,发现这是个有趣的谬论。这种观点错就错在不了解“矮”、“射”二字的构形及特定的文化内涵。
我们先来看《说文解字》对“射”的注释:“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篆文“射”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我们可以得知,“射”是个会意字。在《古代汉语词典》里,射的异体字是“身+矢”。 这说明原先的这个字还是从箭,而不是从寸。唐兰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字学》中曾经明确指出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字型的讹变,比如“贝”和“目”的互讹等。笔者认为“身”字想必就是“弓”字的讹写。既然从了寸字,人们仍有理由予以解释:寸从手,手持箭拉弓。由此可见,射字被古代讹形实际上是在附义的基础上演变的。“射”字本是象形字,甲骨文“射”字“画”的就是箭在弦上,在金文里左边弓箭右边人手,寸即人手,在远古可作量具,作为汉字偏旁有“法则”、“法度”义。在小篆中,射字左边的“弓”讹写成了“身”,手是可以认为是寸字的,这样就有了“射”字。
我们再看《说文解字》对“矮”的注释:“短人也,从矢,委声”。可见,“矮”实际上是个标准的形声字,根本就不是个会意字。由于古今字音的变迁,才导致“矮”和“委”的读音变得不一致。左为“矢”,象长短;右为“委”,声部,上禾下女,禾表曲折,女表跟随。古人认为量长短的工具必须正直如矢,故“矮”字从矢。许多从矢的字都有短小义。常见的如:短,有所短,以矢正。从矢豆。“矢”本意是箭,由于矢必须是非常直,古时常常使用矢作为衡量长短或者器具是否直的标尺,因此“矢”作为形旁常常引申为“标尺,尺度”。常见的如:矩,巨声,含义为画直角的工具。 “知”字中的“矢”也表示箭,但“知”不是形声字是会意字。《说文解字》中对“知”的注释:也。从口从矢。
如果不知道从头考察汉字的发展源流史,还真容易支持这个有趣的谬论。因此,“射”、“矮”两个字,也根本就不存在什么颠倒和错位,而是汉字从诞生至今四千多年的不断演绎造成的自然结果。这种说法更客观,更有说服力。
其实在汉字里这种情况很多,另外两组类似的例子是:
“出”和“重”。 有人认为:“出――两座山才是重;重――千里才是出门。” 其实,重:形声字,从壬东声;出,也。象木益滋,上出也。由此可见把“重”拆分成“千、里”是错误的。而“出”是象形字。所以以上“出、重”颠倒的理论也就不攻自破了。
“炊”与“烟”。 有人认为:“欠火”则“烟”冒,“因火”才可“炊”,其实这两字更非讹传中的颠倒。炊, 爨也。从火,吹省。而,火气也。从火。 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
现代汉字的字体都是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等逐渐演变而来,并且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逐渐完善。汉字发展到今天,每个汉字都不是简单地人为规定的,而是有其历史文化渊源包含其中。我们要尊重汉字的历史,尊重汉字在几千年的使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果。而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标准去盲目拆解,要看清楚它们的源流。用片面的拆字法去判断汉字颠倒错位的论调是缺乏最基本的文字学和语言学理论根据的。
徐志奇在《汉语文字学概要》中强调“对汉字进行研究必须进行比较严格的、科学的方法,同时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要有系统的观念,注意相关字形的系列考察;要有时空的观念,注意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这对我们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研究生和语言文字工作人员有很大的启发。
语言文字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其字源、字理、字形的讲究,足够致力于此的学者专家们毕生研究,但它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提高全民族的语言文字修养,使我们的母语更规范,更有魅力,使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更强大。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3年.
[2]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3]唐 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汉字演变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古代汉字 现代汉字 表意 表音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3-0151-03
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虽然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汉字的基本性质没变,现代汉字仍然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之间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某种关联。
造字之初,每个字的定型应当是有一定根据的,许慎据小篆之形将汉字分为六种,象形字、指事字以形表义,会意字合形会意,形声字兼表音义。可是隶变使汉字形体不再象形,简化更是增强了汉字的符号性;语义的演变和渐趋丰富又让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语音系统的演变则使形声字的表音功能降低。那么,古今汉字在形音义的关系上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呢?
一、古今汉字的形义关系
由于字形的演变和汉语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在古代汉字阶段,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字形与本义(即当时的常用义)的关系上,而现代汉字阶段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是字形与现代常用义的关系。
1. 古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汉字产生之初,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是怎样的,因为没有流传下来的文献可供参考,我们不得而知。根据汉字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断,在造字之初,或者说在图画文字阶段,汉字数量尚不多,其形体与意义的关系应该是很简单的、直观的,这时的字形基本上反映的是字的本义。可是文字要成功地记录汉语,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上升为记录汉语的工具,就不能总是停留在象形阶段,而只要离开了图画阶段,字形的表义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到了古文字阶段,部分汉字形体还具有相当直观的表意性。这种通过自己的形象表意的字符称为形符。早期汉字象形程度较高,表意字多使用形符。象形字、指事字如“山、鱼、鸟、木、本、末”等以形表意,会意字如“寇、即、既、北、得、弃”等合形会意。这种形义关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语义。
早期的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某些形声字的字义与形符的意义基本相同。如“船、^、爹、爸”。
随着汉字象形程度的逐渐降低,汉字变得不象形之后,形符的表意作用被破坏了,人们不再依靠字符的形体而是根据它所表示的字义来判断。这种依靠字义来表意的字符称为义符。春秋以后的表意字,有许多就是用义符构成的。如“楞、甭、孬、尘、尖、耷、掰”等等。后来,义符逐渐取代了形符。形声字往往直接用义符与音符合成。义符的意义是固定的,用有限的义符来造出数以万计的形声字,义符肯定不能准确地表示每个形声字的字义。所以,形声字的形旁多数不能准确表意,它只表示事物的类属、范畴,目的就是给同类事物一个共同的特征,将同类的事物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明显的字族,显示此族字的系统性和清晰的血缘关系,同时也显示了先民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说文解字》“足”旁有85个字,其意义与足(膝盖以下部分)有关,但有的是足的动作,如“践、踏、跳”,有的是足的部位,如“跟、踝”,有的是足行的样子,如“跛、蹇”,此外,足所涉及的“路(道也)”“(马行貌)”等字也以“足”为义符。所以说,形旁和形声字的字义联系是比较宽泛的、不太确切的,只是提示一个义类的信息而已。但就是这样一个提示作用,就可以帮助人缩小认知的范围,减轻大脑的负担。例如听到“只”这个音,无从知其形与义,但看到字形“枝”“肢”,就马上知其所指。
2. 现代汉字的形义关系
如果说在古代汉字阶段,我们探讨字形与字义的关系主要以字的本义为主的话,可是到了隶楷阶段,汉字彻底摆脱了象形表义的形态,成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从字形上往往看不出什么意义的信息,即便是原本象形的字,也早已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例如“寒”金文像人在房屋里铺草以御寒意,隶变后“人、房、草”形与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
有的意符在隶变后形体因构字部位的不同而发生分化,例如“心”本是象形字,《说文解字》“心”部字263个,无论居于何部位,其字形不变;可是隶变后,处于左旁的“心”受汉字方块的约束,变为“忄”,二者相去甚远,这时我们分析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就需要先经过溯源使变形部件获得音义,然后才能谈论形义关系。
同样,古今字义的变化也是必须注意的。由于汉语在不断变化,语言中某些意义的消失往往会造成字本义的消失,进而引申或假借出了新的意义,这又使得字形与意义的联系中断。如“我”本象形字,甲骨文象兵器形,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本义消失。再如“特”本指公牛,其义今不存。
因此,到了现代汉字阶段,就不能仅仅以传统六书来分析现代汉字的形义关系。要考察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再以字形是否能表意为标准来探讨字形与字本义的关系,而应根据现代字形分析现代字形和现代常用字义的关系,从字形与它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是否一致入手。比如“马”本是象形字,现在虽然不象形而成为记号字,但它本身固定下来的“马”这个词的意义始终没变,当它作意符组成“骏、驭、驰、驯、骑”等形声字时,也是靠它自身固定下来的词的意义来表与“马”有关的意思,所以还应把它看作是真正的意符,是可以反映字义的。只要了解“马”的意义,一旦见到以“马”为左偏旁的字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这个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与马有关。但是“骗(《集韵》:跃而乘马也。)、骄(《说文》:马高六尺为骄。)”等字义本与马有直接联系,可是现代常用义“欺骗”“骄傲”与“马”无关,所以“马”在现代人的心中就成了记号。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在理解字义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简单事物来帮助记忆,愿意从字面上建立最直接的联系。这是人的一种直观第一的认知心理的反映。见“三点(氵)”而知为“水”,见“王”旁却不知是“玉”,也是因为人的认知心理在作怪。“玉”与人的现实生活逐渐脱离,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逐渐陌生,只知道“玉”表“玉石”而不必知道“王”是“玉”的古形体。这种心理是长期应用汉字的过程中约定俗成下来的。
根据上述规则,参考传统六书,现代汉字基本上也可以分为六种――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独体记号字、合体记号字。所谓记号字就是形体不再表意的或不再表音的,或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它主要来自古代的象形字,往往具有较强的构字能力,是理解或掌握其他字的基础。
现代汉字字形反映字义的能力到底怎样呢?施正宇对3500个现代汉语常用字中的2522个形声字的形符进行了测查,发现现代形声字有效表义率为83%。[1] 可见,现代汉字的形义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同时也证实古今汉字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
二、古今汉字的形音关系
1. 古代汉字的形音关系
在古文字阶段,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等字形本身不能提供任何语音信息,都和语音没有直接的联系。假借字虽和语音有关,但属于同音字的借用,与字形无关。汉字的字形与语音发生直接联系始自形声字的产生,只有形声字的出现才使汉字的形体和读音具有了切实的联系,汉字的形体开始具有了表音的功能。
由于上古音研究的不足,我们不能详细统计古代形声字的声旁的表音功能,但是根据形声造字的原理,可以推知初造出的形声字,凡是同一声旁的字读音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在古文字阶段去古未远,形声字的声旁也基本能起到表音作用,能够比较准确地提供字音信息。《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形声字多达7697个,占了总数的82%还多。许慎均采用“从某,某声”的解说方式分析字形标注字音,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 现代汉字的形音关系
在现代7000个通用字中,形声字有3975个,占56.7%。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相当重要。可是到了现代汉字阶段,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相对于古代汉字而言已经大大弱化了。周有光1978年的研究表明完全规则的形声字大约只占汉字的30%,声旁的有效表音率只有39%。[2] 20世纪90年代初,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整理研究室从声韵调三方面对声旁与整字读音的声、韵、调关系的研究表明,声旁与整字读音的声、韵、调全相同的情况占38%,声旁与整字读音的声、韵相同,调不同的占18%,声旁与整字读音的韵相同,声、调不同的占16%。[3]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总的来说削弱了。在这种情况下,形声字的声旁可以帮助提示一定的读音信息,但也可能会起干扰作用。
声旁表音功能的弱化,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是语音系统的演变。在语音演变的过程中,形声字的声旁或形声字本身的读音发生了改变,于是产生了声旁表音不准的现象。“古无轻唇音”,本来都读重唇音的字到隋唐时生分化,如“昧”及其声旁“未”在古代同属重唇,后来“昧”读重唇,“未”读轻唇。这种情况相当多。“胎、怠、殆”和“治、始、怡”两组字都以“台”为声旁,而今读音并不相同,也是由于语音发生了演变的缘故。
二是字形的变化。汉字形体在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变革:一次是秦汉时期的隶变,一次是解放后的汉字简化。这两次变革使许多形声字的声旁发生变化,如“更(原从攴丙声)、急(原从心及声)、布(原从巾父声)、疫(从役省)”都是隶变后消失的形声字;“鸡(u)、办(k)、盘(P)、际(H)”都是简化后消失的形声字。
虽然有少数字在简化时对其表音不准确的声旁进行了替换,使简化后的汉字表音更准确,如“B、C”分别简化成“态、证”,改变了一些由于语音的演变造成的声旁表音不准确的情况,增强了表音功能,但数量太少,不足以扭转声旁表音率低的现实。
三、汉字的音义关系
一般认为,语言中音与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声音和概念没有必然的联系,任何声音都可以表示任何概念。但是,经过社会长时间的约定俗成,某一声音就固定地表示了某个概念,于是在这一语言系统里它们发生了联系。
汉字在记录汉语的时候,一般并不直接显示读音,而是侧重显现它所表达的某个特定的含义,因此,最初的象形字、指事字和独体会意字都体现了以形表义的思想,没有考虑声音的成分。有一部分会意字,其中某个意符除了表意以外,还有表音的作用,但这种表音是次要的,它的主要作用还是表意。这种字叫做“亦声字”,《说文解字》有“某亦声”的提法。如:
珥:是一种耳饰,从耳玉,耳亦声。 坪:是平土,从平土,平亦声。
返:是还走,从反走,反亦声。 娶:是取女作妇,从取女,取亦声。
此外,一部分形声字的声符在表音的同时也有表意的作用。本来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分工明确。可是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重视表义的民族思维促使人们给表意不清的字加注意符,造出新的形声字。因此,一部分声符的意义和形声字的字义有联系,即音符兼表意。例如:
蛇:由初文“它”加注意符“虫”。 暮:由初文“莫”加注意符“日”。
征:由初文“正”加注意符“彳”。 捧:由初文“奉”加注意符“扌”。
古人就注意到了某些声符能表意的现象,汉代开始使用声训的方法,即用同音字或音近字去解释字义。许慎作《说文解字》,郑玄注经,都使用读若、读为的方法,就是声训的应用。刘熙作《释名》,通篇使用声训的方法。到了宋代,王安石在《字说》中指出“凡字声都有义”。王圣美进而提出“右文说”,认为“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虽然这种因声求义的做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毕竟发现了汉字形体的读音与意义的关系,为汉字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因为这类兼表音义的字在汉字中数量不多,而且这种音义关系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语源的探求上,属于训诂学的范畴;而现代汉字的形义关系重点在现代常用义上,所以对音义关系的分析不是现代汉字学研究的重点。
综上所述,因为现代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不同程度地存在联系,所以我们可以在汉字教学实践当中充分利用这种联系,提高汉字学习的效率。为了充分认识和了解现代汉字,人们仿照传统六书的分类方法,把现代汉字基本上也分为六种――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独体记号字、合体记号字。其中记号字是形体不再表意的或不再表音的,或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它主要来自古代的象形字,往往具有较强的构字能力,对这部分字进行溯源析流,有助于与之相关的其他字的识记。这种汉字分类法是基于一般人对汉字的理解与认知的,它与语言学家理解的结果可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影响我们对汉字中现存的形音义关系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施正宇. 现代形声字形符意义的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