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企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体经济企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体经济企业

集体经济企业范文1

关键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

一、前言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集体企业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力集体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不断的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进和优化。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的创造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电能服务,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经营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二、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问题是影响我国电力集体企业实现规范化经营管理的重要前提,但是,我国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起步相对较晚,并没有创建完善的管理体制,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渐被边缘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资产经营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投资管理等存在许多问题。

2.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电力集体企业的人员密度相对较大,职工数量众多,职工的组成也相对复杂,主要包括劳务派遣人员、外聘人员、全民职工以及集体职工等。但是,我国电力集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较低,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缺乏自我发展、自主管理,影响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进程。

3.缺乏有效的监管

基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集体经济具有一定的分散性、自发性,正是由于集体企业的该种特点,国家在进行电力集体企业监管时,为了不影响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发性,并没有创建完善、统一、规范的监管制度,再加上电力集体企业的分散性,增加了规范化管理难度。

三、加强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1.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

电力集体企业作为典型的集体企业,内部利益主体众多,为了企业永葆青春活力,应该以实现集体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为重心、以民主为原则,创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电力集体企业管理层、领导层在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时,应该征求企业全体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企业的员工也应该充分的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对企业规范化管理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企业既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与优化。同时,在创建管理制度时,还应该根据电力集体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经营特点,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最终创建一个健全的电力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制度。

2.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所形成的特有文化,是一个企业集体价值观与经营理念的综合,通过创建以人为本的电力集体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全体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的规范化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电力集体企业想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应该创建积极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为员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员工在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熏陶下,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健康价值观;其二,应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结合,将员工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融入企业文化中,创建一套员工行为准则,例如,在某电力集体企业中,创建了“四统一”电力集体企业文化,重点宣传和强调“一个国家电网”概念,让企业所有人员树立“我国国家电网人”的观念;其三,应该加强和员工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员工的各种需求,并尽可能的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的问题,让所有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以此调动与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3.提高监管力度

通过对我国集体经济现状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想要创建全国统一、规范的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主体是不现实的。为了帮助电力集体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创建以风险防范与规范化管理为中心的基层监管制度,明确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管理的标准,将电力企业企业作为监管重心,创建电力集体企业监管部门,配备专业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尤其是重大经营决策、管理策略,提高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监管力度,为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经营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4.规范劳动用工管理

通过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能够为企业职工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电力集体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潜力,将自身价值和电力集体企业的集体价值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了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的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其一,创建完善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稳定的劳工关系,为提高劳动用工规范化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劳动用工合同管理。

5.加强培训

电力集体企业应该制定健全的培训制度,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电力集体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和再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此外,为了对企业培训水平进行监管,还应该对员工的培训结果进行调查和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培训之前,对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素质水平进行测试;其二,对培训课程的内容进行评估,并调查员工对培训内容或者培训课程的反映;其三,对员工的培训成绩、培训效果或者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总结和分析;其四,当培训结束之后,对于通过考核以及考核成绩优异的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充分的激发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此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为实现电力集团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电力集体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电网建设、电力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能够实现电力集体企业经营的规范化管理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陆舟.浅谈电力集体企业经营规范化管理中的战略[J].中国商界,2011,(10):194.

[2] 吴佩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集体企业规范化管理[J].管理世界,2014,(25):105.

集体经济企业范文2

关键词:煤矿企业 财务管理 解决途径

财务管理是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资金的形成、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是整个煤矿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煤矿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组织物资供应、从事煤炭产品生产和煤炭产品销售等活动的过程。它所拥有的一切财产、物资和货币,都是企业的资金。

1、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

煤矿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物资生产部门,作为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实体既担负着为社会生产合格的煤炭产品,又担负着为国家积累资金的双重任务,这双重任务的完成,又集中体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上。因此,企业的一切经济工作,都应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1.1、组织资金有效供应,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

煤矿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固定的和流动的),这些资金是保证煤炭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物资条件。财务管理就是要根据企业完成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的条件下,结合节约合理使用资金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调度资金,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1.2、监督各部门管好物资、用好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果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大部分资金都以一定的物质形态存在。因此,要管好、用好资金,必须首先管好用好各种财产物资,保护社会主义国家财产不受人为的损害,防止由于自然灾害而遭受的损失。要经常保持财产物资的数量完整无缺,质量完好。因此,要督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物资管理制度,健全账目,一切物资动态必须按照规定办理收、发手续;要充分利用现有固定资产,尽可能不要使其闲置,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减低占用率,加速周转,完善流动资金占用定额和消耗定额。

1.3、监督各部门厉行节约,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煤矿企业降低煤炭产品单位成本,增加利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因此,应当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生产耗费的预测和控制,节约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同时也要促使生产部门努力增加产量,提高劳动效率,还要促使各级各部门节省开支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在煤炭质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煤炭产品单位成本,就能增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2、煤矿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难题

2.1、财务管理意识不足

通俗地讲,所谓财务管理意识就是在实现相关财务基本职能的前提条件下,公司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还应该意识到财务管理与理财投资的重要性。在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条件下,很大一部分煤矿企业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财务管理与理财投资的重要性,其管理者或者财务人员仅仅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以会计行为为主要核心内容的义务和责任,所涉及的内容也仅仅是财务活动中的表格、账务、数据以及报表等方面。

2.2、财务信息与产量效益发展不均衡

许多煤矿在经营中重视煤矿采矿以及产出效益,不重视甚至是忽略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没能很好地探索企业内部项目投资经营模式与内部财务管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多数煤矿经营者或者是管理者,仅仅是在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下进行大量的表面工作,对于真正有益于企业发展的内部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等并没有系统的管理方案和标准,从而造成了财务管理的缺失。

2.3、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水准有待提升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公司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快慢。对于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的影响。想要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就需要人才作为基石;要想不断加强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就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精良以及具有强烈责任感的财务人员队伍。

3、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解决途径

3.1、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是最直接、最能影响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管理环节,其管理质量的优劣也就直接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普及财务管理意识,增强全体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能力,使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形成良好的基础。对于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应给予良好的软环境,提供良好的待遇,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财务管理中去,认真的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

3.2、强化煤矿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财务管理体制按不同的调控方式可分为分权型财务管理与集权型财务管理,大型煤矿企业更适合采用分权型的管理模式,而中小型煤矿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更适宜采用集权型的管理机制。不管哪种管理模式的选择都应遵循科学的管理程序,构建科学的决策过程。对于在财务管理中问题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方案的拟定、分析评估到最终方案的选择都应处在严格的控制机制当中。

3.3、强化财务资金管理

良好的资金管理是保证煤矿企业所持有的现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前提,而资金的管理离不开良好的财务职能。在加强煤矿企业资金管理时,应该充分注重资金负债以及净资产收益等财务指标的有效分析,同时全面考虑企业资金的筹集方式、项目的投资方式等不同的资金组织形式,并积极有效地把市场的变化作为风向标,建立正确的资金管理决策,以促进煤矿企业资金的充分运转和流动,最大可能地保全公司的财产和全额资金。

4、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设工作复杂多样,煤矿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状况和市场的基本动向,沿着市场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科学而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从而打造出高效率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环境,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效促进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集体经济企业范文3

【关键词】企业经济绩效;问题;提升

经济绩效是经济层面的行动结果的考察,主要包含生产的稳定性、成本的效益分配与产品产量等。经济绩效的研究方法较多,比如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各方法有自己的步骤。因素分析法包括了观测变量的收集与筛选、KMO&Bartlett实验、R贡献率与特征值、系数矩阵的列出等步骤。

一、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探讨

1.企业规模

在经济学上,规模经济即专业化程度有所提升、生产规模有所增大、单位产品的成本有所降低,实现长期的企业产品产量与产品的增加。人们普遍认为,若企业拥有较大规模,那么代表生产规模也将巨大,经济绩效与企业规模成正相关。例如,钢铁企业――鞍钢,作为国有企业,拥有千亿资产,在扩大生产规模时,也受到财政支持,具有较强的生产拓展能力与风险抵御能力。

2.股权结构

在股份制企业,各不同性质股份在总股本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占有率即股权结构,为基本的公司结构形式。上市公司若打算业绩优良、治理效力攀升,股权结构合理必不可少。企业股权结构中以股权集中度最为重要,这表明,经济绩效的提升也必要从股权集中方面做考虑。该影响因素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较为明显,这是因为国有企业中国家拥有一般以上的持股比例。另外,股权持有比例多的主体对企业的经营有决策权,这也是为什么股权结构会影响经济绩效的原因了。

3.资产负债结构

即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联系,分析期限有长短期。产权比率为长期指标,即总的负载额与股东权益百分比,对股东权益、负债与资产做反应。资本运营配置率为短期指标,即资本中的运营和流动间的百分比,是资产与负债的反映。若负债较高,反向说明企业举步维艰,经营困难,经营效益差,其绩效当然不高。

此外,管理能力、原材料成本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绩效。如,企业采购材料成本的上涨,导致占有的存货资金用量大,但销售价格并不高或因市场购买力差,高价格商品无法卖出,经济绩效难以提升。

二、提升企业经济绩效的对策

1.企业规模的扩大

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要向生存必须从规模上入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积极畸形改扩建、兼并重组,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实力,实现产出能力的提高。企业在规模扩张后,不能坐享其成,更需要整合调整。站在原有企业基础上,把握历史契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生产技术优化、规模经济发展,优化配置企业资产,利用规模优势。

2.股权结构优化,管理效率提升

针对股份制企业,特别是国有股份制企业,股权结构的集中是提高企业决策针对性、效率性的关键,只有掌握股权,说话才有分量,决策才会真正的实行,方能保证立杆见影。观察证市场,股东的制衡并没有在上市公司出现。当某股独大时,小股东利益自然会受到损害。但在股权整合前提下,企业的管理是可以让小股东参与进来,做到管理的公正性,提升管理效益。为此,企业要合理集中股权,优化股权结构。另外,政府发挥行政职能,监管证市场,让中小投资者权益有保障。

3.应收账款管理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都存在较大的应收账款的周转率波动,并不断的上涨。企业资金回笼、经营效益等会受应收账款周转期的影响。为此,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信任政策的可行性与严格性,审批由专人负责;第二,以应收账款管理机构的设立提高收款作业成效;第三,应收账款管理机构要与销售部交流,明确二者间权限;第四,客户信用档案的建立,信用等级以账龄明确;最后,收账政策的合理制定,实现可行性的账款回收。

4.期间费用的控制

企业经营环节的财务费用、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即为期间费用。期间费用的管理控制要做到:分层管理和总额控制;加强预算控制,保证资金分配与筹措的合理性;资金监督机制建立,防止闲置与浪费资金。

5.做好材料采购

随着世界性资源的枯竭、物价上涨,企业采购的原材料花费也水涨船高,企业成本压力十分沉重。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可提高经济绩效,但也预示着能源或原材料需求的增加,成本压力又是待解决的问题。原材料采购企业不妨与材料供应商签署合约,以长期合作的方式降低成本,以战略联盟建立避免世界性材料上涨的压力。

此外,企业还应通过负载比例的调整、加强存货管理实现经济绩效的提升。对于生产性企业,周转存货的能力是关系到企业的产出与效益。做好存货管理,要做到:库存水平的合理制定,存货的定期盘点;重视销售部门,加大产品的销售量;销售决定产量,生产的存货数量合理调整。存货管理是过程管理,是采购、生产与销售等环节的联合,应该加以重视。

三、结语

企业是市场主体中以盈利为生存目的组织,其经济绩效好坏无疑决定了其是否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为提升经济绩效,企业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建企业品牌,往高端产品方向进军,调整生产结构。另外,企业还要在进口上把关,以合理的原材料价格降低其支付压力。生产性企业也对管理好存货,切忌盲目生产,要参考销售水平做决定。总之,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要综合参考各项因素,统筹兼顾。

参考文献:

[1] 陈琪.环境绩效对提升企业经济绩效之关系――基于国外实证研究成果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3,(7):82-87

集体经济企业范文4

2010年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起始年,全球均致力于经济的振兴与复苏。企业的新建、维持和扩张均需要资金做支撑,相对于资金的需求,资金的供给似乎总是难以满足融资需求,“融资难”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管理、信用、发展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融资更是难上加难。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这一问题雪上加霜。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加快科技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期。

二、某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

(一)经营规模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年营业额约为400-500万,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年营业额约为10000万。调查的企业所属行业涉及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家具制造与批发、医药批发、生活用品制造等。企业的经营规模与企业所处的区域位置有重要关系。一般而言,市、县、乡级企业之间的差别较大,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大。所调查的企业均有继续扩大经营规模的规划。继续扩大经营规模的依据主要是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对未来市场的定性判断。

(二)资金需求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自有资金均不能满足企业正常运作和进一步发展需求,即均有外部筹资需求。资金需求和企业所有者(经营者)有很大关系。不同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对待市场的态度有很大差别,可以分为激进型、稳健型和保守型。激进型的经营者对市场比较乐观,扩大经营规模的愿望强烈,对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多。

(三)内部控制 所调查的企业关键内部控制健全、设计合理,分工适当,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程度和企业的规模有很大关系。规模较大的企业用人对学历有一定要求,员工学历和素质较高,内部控制运作规范。规模较小的企业关键内部控制岗位使用的主要是家族成员,设计简单。

(四)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的来源首先是所有者自有资金,其次是个人信用,再次是银行贷款,最后是担保机构担保贷款,不涉及政府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和融资租赁以及其他衍生金融创新形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对融资渠道的选择有明显偏好,即能不借款就不借款,首先用自己的钱,这样可以避免支付利息费用,避免财务风险。尽量不通过担保机构贷款,因为资金成本较高。相对于大企业而言,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而且贷款手续复杂,审批时间长。银行渠道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一般比较困难。个人信用操作简单,方便快捷,但筹资数额有限,资金成本较高,而且容易产生纠纷。

(五)贷款成本 贷款成本是影响筹资渠道选择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经营者对其非常关心,也极为敏感。从调查的情况看,民间个人信贷的利率约为1分-2分;银行贷款的利率约为0.6~0.8分;通过担保机构的信贷成本约为1.5分-2.5分;个别情况下急需资金贷款成本为3分。中小企业能够接受的贷款利率一般在1.5分以下,否则很可能给企业造成债务负担。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企业的贷款成本有很大差别。贷款成本的高低与企业的基本情况(如经营状况、信用等)有很大关系。企业的基本情况越好,贷款成本越低,否则企业要么很难贷到款,或者贷款成本较高。

(六)融资运作 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一般只设会计部门,不设财务部门,具体的融资活动由所有者亲自运作。调查的企业中,专门设有融资部门并有专门人员负责运作的企业只有一家。调查中发现,政府部门的扶持、协调对企业的融资工作有很大帮助。融资运作的创新可以实现政府、企业、银行三者之间的共赢。例如:某级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10家企业组成“企业池”,每一企业注入资金100万组成“资金池”,在政府的协调下,每位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向银行贷款,最高可放大10倍,贷到1000万元贷款,贷款利率也相对较低。通过这种融资运作,政府实现了对先进企业的扶持,企业以较低的贷款成本,方便快捷拿到发展需要的资金,银行的贷款有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部分资金的担保,相对安全。同时我们还发现企业的组织形式对企业的融资也有较大影响。例如:某一中型企业为一大型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整个集团公司之间的资金可以根据需要相互周转流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融资困难。

(七)企业信用 从调查的企业中可以发现,每一个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信用,诚信经营,依法纳税,认为按时还本付息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自觉遵守的。企业信用好坏不仅影响现在、将来的融资来源,而且直接决定融资成本的高低。如果企业信用好,贷款利率稍低些,银行也愿意放款;否则高贷款利率也难以筹到款并且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

(八)融资障碍 从“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企业存在资金短缺或者阶段性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在资金过分短缺时,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在银行缺乏信用记录只能通过民间个人贷款和担保机构贷款,尽管融资成本较高。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且在银行有一定信用记录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表示不存在融资障碍,他们能够在资金短缺时,可以及时、足够地筹集到所需资金,这部分企业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企业信用较好,经营状况良好。一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意结合当地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在融资过程中能够得到政府的积极协调,容易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

三、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上述融资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信用有待提高,银行融资渠道利用不足 通过调查,融资难的中小企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企业信用等级难以评价。一部分企业过去规模较小,资金主要是自有资金和民间个人小额贷款,没有向银行贷过款。现在需要进一步扩大规模,银行无法评价其信用状况。银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通常不考虑向此类企业贷款。二是经营状况不稳定,可持续发展不够乐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所限,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经营状况不稳定,银行难以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状况。三是中小企业适合抵押的资产少。中小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差,可变现资产较少,一些机器和设备由于专用性强,不适合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银行融资成本较低,因此银行借款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如果不能提高企业信用,充分利用银行这一融资渠道,一旦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就会陷入融资难的困境。

(二)缺乏风险意识,防范风险措施不足 企业中的风险有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经营方面的因素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由于借款不当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对财务风险有一定戒备,但对经营风险防范的意识淡薄。经营风险主要因市场、产品、技术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引起。由于缺乏风险意识,缺乏对未来产品、市场、竞争的考虑,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常常盲目乐观,被目前企业的繁荣所迷惑,过度融资和投资,埋下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隐患。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通常进入障碍较低,竞争相对激烈,再加上可能存在的不正当竞争也加剧了经营风险。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运行不够规范,融资成本偏高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加大了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促进了中小企业投资和担保机构迅速发展。目前中小企业投资担保机构可分为三类:一是纯政府出资的担保公司;二是政府和民间共同出资、政府控股的担保公司;三是纯民间出资的投资和担保公司。前两类担保对象主要是银行信用记录和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后者的业务对象大部分是资金短缺、经营状况较好且在银行缺乏信用记录的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因此在县、乡的企业调查中,没有发现中小企业通过担保公司贷款,主要原因是成本较高。调研发现,前两类的担保公司运作相对规范,为不少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而且融资成本不高,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作用明显,但此类性质的担保公司数量极少,大部分担保公司为第三类。由于国家规定的保费收取率相对较低,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的盈利微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影响。个别担保公司可能为了获利而违规操作,如收取高额担保费、吸存放贷等。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全是民营性质,为了利润最大化,要求的贷款成本至少为3分,中小企业一般难以承受,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资金主要流向获利较高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因此,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对非房地产开发的企业融资帮助不大,一定程度上还可能促使了房地产的过度开发和提高了房地产的成本。

(四)对政府的扶持政策利用不够,缺乏融资运作 调查中发现凡是积极利用政府扶持政策,得到政府协调帮助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对容易、方便、快捷,而且贷款成本低。但是一方面一部分企业不关心政府所鼓励发展的产业方向,不懂得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忽视了政府在银行融资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且在银行缺乏信用记录,利用政府扶持政策获得大额贷款仍有一定难度。

四、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对策

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涉及的主体有中小企业、银行、民间个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政府。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改善融资状况需要统筹兼顾各方的利益,妥善处理各方的关系,实现多方的和谐发展。

(一)提高企业信用,建立友好银企关系 企业信用不仅决定企业能否贷到款,还决定了贷款成本的高低。企业在日常业务活动中要注意维护和提高企业的信用。企业信用可以在很多活动中体现出来。如供应商的业务来往、民间贷款、银行贷款、担保贷款等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维护和提高企业信用要从长远利益出发,遵守信用,认真履行诺言,按期还本付息。企业规模较小时,凭借自有资金和民间信贷可以维持运转,但若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发展成为中等规模企业,一定会需要大额资金,也只有银行才能够提供。银行借款虽然手续繁琐,但资金成本相对较低,筹资数额大,仍是大多数企业筹资的主要来源。因此,在长期发展中,企业要注意提高信用,建立和发展与银行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树立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风险大,抗风险能力弱,且又缺乏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措施。中小企业经营者要有敏感的风险意识,其次要将这种风险意识层层灌输到关键管理人员甚至普通员工。给企业带来风险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市场风险,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动向。其次是产品风险,关注产品能否符合顾客的要求,得到顾客的喜爱。再次是政策风险,关注政策的变化,尽量使产品符合政策发展的方向,成为受鼓励支持的对象。最后是安全风险,要防患与未然,要注意员工安全、财产安全,安全生产和经营。树立各种风险意识,才可能制定防范措施,才可能防范经营风险,也才有能力去履行企业信用。

(三)合理选用信用担保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不少企业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业务理解存在偏差,将担保贷款误认为高利贷。担保贷款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企业与银行商谈的贷款利率,而这又取决于企业的信用、经营状况和资产状况。担保费将信用有偿化,货币化,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企业去提高企业信用。在担保机构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政府出资或参股的担保机构,它们运作规范,保费收取合理。部分民营担保机构违规操作,乱收保费,损害了一些对担保公司认识不深的企业,也损害了整个担保公司的行业形象。因此中小企业要慎重选择担保公司,依法担保,降低融资成本。同时有关管理部门也要加大对担保行业的规范管理,加强对担保公司业务的监督,提高担保公司业务的透明度。

(四)积极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创新融资运作方式 无论是出于对长期产业政策的考虑还是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总是会扶持一部分企业。政府可能会采取免税、免租、贴息、协调融资等行为。企业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成为政府关注的对象,争取获得政府提供的优惠条件。中小企业不像上市公司有较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但只要合理利用政府的支持,统筹融资活动中各方的利益关系,灵活创新融资运作方式,就能够获得良好的融资效果。

集体经济企业范文5

关键词 企业 经营成本 对策

随着企业间市场竞争不断的白热化,企业要想不断提升其竞争力,在其管理过程中就要将管理从生产管理的局限中跳出来,应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与方法进行企业经营成本管理。

一、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被忽略

就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看,在其经营管理中对经济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都能进行管理,但是仍旧有一部分的企业对于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依然局限于初级阶段,甚至有部分企业尚未意识到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未建立起经营成本管理体系。这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的领导认识不到加强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其工作中存在偏差。

(二)企业成本管理范围不够全面

有一部分的企业虽然能够认识到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因为企业的精益成本建设管理存在片面化现象,使得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范围还不够全面,有部分内容未能囊括在范围内。其中一部分企业对经营成本管理的认识比较浅显,认为实现了企业的初级材料消耗就是实现对企业经营成本的管理,但是初级材料消耗只是企业经营成本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忽视了对企业体制外的成本管理。这种只考虑小范围而不在乎整体运营模式的手段,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危害。

(三)企业成本管理缺乏足够的约束力

在企业的管理中,控制力与执行力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需要严格按照执行标准,为了达到执行标准,企业需要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执行体制。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的领导提倡加强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但是并不能建立与之匹配的经营成本相符合的监督管理部门,使得其监督管理工作成为泡影。[1]同时,企业不能将经营成本管理同绩效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部分员工不重视经营成本工作的开展。

(四)企业成本核算体系相对落后

在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系统中,通常是企业的会计发挥其职能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成本进行核算。甚至还有部分的企业仍旧在使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制造成本算法。应用该种算法,只有在事后才能进行核算,不能在事先进行预算,不能有效地规避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不能实时地对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进行监督与调控。还有部分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制定了一个经营成本管理体系后,就在其以后的管理中沿用,不能结合市场的发展变化进行更改,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裂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五)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缺乏固定的计划

有不少的企业只是将经营成本管理当作企业利润提升的备用计划,如果当前的经营状况比较理想或良好,经营成本管理就很轻松,这也使得在企业的管理中存在员工借此谋取私利的现象。一旦在其经营生产中出现企业的利润与盈利下滑现象,就会调整经营成本控制措施,加强对其管理。[2]但是单纯地将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下来,并不意味着实现企业的经营成本科学管理,要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始终保持较低的水平,才实现了经营成本管理工作的意义,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企业要想实现经营成本管理的体制,首先要在企业中加强经营成本管理观念。企业要树立起良好的企业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起科学、合理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能够对企业发展汇总的各个阶段的情况进行了解、调查与研究,并能够从宏观与全局的视角来观察与看待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系统。要求企业不能将眼光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阶段,而是要将目光放长远,能够结合企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等,在市场中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同时,还要求企业能够不断完善其生产技术,从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还要及时地了解客户的需求,针对客户的需求与意见及时地对其经营成本决策、管理进行调整,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也能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加强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建设

加强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理念不应该局限于企业的领导层,而是要加强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要使企业的员工能够认识到加强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在企业开展经营成本管理工作中积极配合,严格遵守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其管理效果。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中的一些员工对经营成本管理的认识还存在局限性,这就需要企业自其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不断加强对经营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使员工能够认识到加强经营成本管理对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3]

(三)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实际匹配的经营成本管理方法与模式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极强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在其生产经营中建立起与之相符的经营成本管理体系。但是,各个行业特征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存在差异,因而在其开展经营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采取的经营成本管理的模式也各有不同。为了能够实现其科学、合理的管理要求,企业在构建起经营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但是不能单纯地引进和复制,而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选取合理的方法与模式。有部分企业因为其行业的特殊性,在其经营成本管理中仍旧需要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则可以继续使用传统模式,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有部分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及时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4]

(四)合理设置企业的工作流程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设置的部门会越来越多,责权划分也会越来越精细。为了使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就需要企业根据其管理实际将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详细的划分与规定。将以往的工作中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与部门撤除,调整企业的工作流程,从而使企业的部门设置和工作流程更加合理,保证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和环节都有其准确的责权划分,避免企业中存在冗职、冗员的现象,避免不必要的经营成本开支。

(五)采取合理措施保证成本信息的有效性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部分企业存在一些违反经营法规的行为,有部分企业存在偷税漏税现象,有部分企业的领导者存在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就是企业的会计与财务人员在其工作中存在问题,也有可能是企业的领导层强制要求而出现的。为了避免同类现象的出现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并发挥榜样的作用,严格遵守工作规范,不可在企业中形成的氛围。同时,也要求企业的会计与财务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能够坚持职业操守,并对相关人员阐明利害。此外,还要求政府能够加强任意更改成本资料的打击与管理,能够制定和执行相关的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违反规定的个人进行严厉的惩处,不包庇和纵容任何存在违法行为的个人与团体。在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该法律的普及宣传,及时遏制社会中的不良之风。这样就可以充分地保证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为构建企业完善的经营成本管理体系奠定数据基础。[5]

(六)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加强经营成本管理

在近年来计算技术不断发展,不但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社会逐渐转变为信息化、高速化的社会。计算机不仅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加强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突破地域、时间的局限,实现信息的高速化交流,并能有效地实现远程控制与管理。这样就可以建立起更加科学、便捷的企业经营成本管理,并通过应用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匹配的信息技术模型可以实现对其科学规划与决策。企业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对其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不断创新成本管理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

三、结束语

加强企业经营成本是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为了能够不断促进企业的管理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开展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能结合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经营成本管理方式与模式,从而控制和降低企业的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玲.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思考[J].企业导报,2015(16).

[2] 朱晓燕,李新萌.浅议连锁经营企业成本控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1).

[3] 张建龙.新时期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若干问题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24).

集体经济企业范文6

关键词:经济危机;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018-03

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各个国家各个行业或多或少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有的甚至遭受重创。面临经济危机的袭击,如何使企业生存下来,并保持不败之地是众多企业关心的问题。很多企业想尽各种办法稳定生产,寻求技术上的突破,扩大客户群,采取一系列销售手段等。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除了以上应对经济危机的具体方法之外,采取措施提升企业的精神层面,进一步打造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重中之重。“一年的企业靠老板,五年的企业靠团队,十年的企业靠企业文化,百年的企业靠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经济危机正是一个契机,在这个背景下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做到企业文化与时俱进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组织。在现代管理学里,这是一种通过一系列活动主动塑造的文化形态,当这种文化被建立起来后,会成为塑造内部员工行为和关系的规范,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对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起很大的作用。

企业文化有三种表现形态:表层,物质态的视角文化;中层,制度态的载体文化;深层,理念态的精神文化。

(一)表层:物质态的视角文化是指企业形象文化层和行为文化层的总和。企业的形象文化层包括了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的产品、技术、广告、企业的包装与设计、企业的标志等。他们是企业形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文化层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和管理过程总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的整体行为、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员工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等。它是企业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体现,也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的反应。

(二)中层:制度态的载体文化是指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企业领导制度、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但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制度这一种表现形式,企业的内在精神,也不可能完全用制度来体现。所以,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中层载体。它起到了介于企业的表层文化和内层文化的传递功能,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深层:理念态的精神文化是指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价值观念等,是企业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精神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如果被员工和社会认同,将是企业长期屹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力量。企业文化同时也会在企业内部和外部产生营销效应,即用企业文化的影响来实现企业营销。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品牌的内涵。所以,在经济危机背景下,结合经济形式和企业自身特点,进一步提升企业文化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内在策略,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二、经济危机背景下提升企业文化的策略

所谓危机,既有危难,又有机会。采取措施较好的应对危难,事实上就为企业赢得了一个机会。在经济危机背景下,成功的提升企业文化实际就是为企业赢得了一个长期发展的机会。当前,一些企业面对业务量剧减,产品进出口减少等情况,只关注生产销售等“硬”环节,而没有关心企业文化的塑造。有些企业没有给员工过多解释就减薪或给部分员工放假,对员工造成恐慌并对企业失去信心,容易导致人才流失。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开支,降低员工原有的一些福利待遇,若没有很好的和员工沟通,也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下降,更加不利于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挑战。所以企业在当前形势下更需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一)从“深层”入手:进一步打造企业精神

1.树立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在经济危机中员工的信心很重要。只有相信企业的实力,坚信企业能度过经济危机,员工才会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信心需要一系列外在措施来保障,比如,确保员工福利待遇基本保持不变。若由于业务量下降确实需要削减员工福利待遇,要对员工做出说明或承诺。比如,企业CEO发给员工一封信;召开全体员工大会,等等。

2.进一步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把人视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指企业给员工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力的平台,这与员工的基本利益和目标是一致的。很多企业以追求收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企业之间除了比技术财力,更主要的是靠人才来一争高下。如何能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核心就靠企业文化。真正让员工忠于企业的,不是金钱,也不是升迁,而是认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因为人们对金钱与升迁的欲望是无限的,永不满足的。而对一种企业文化的认同,是一种价值观点相融,这种价值观的相融会使员工得到满足,并且这种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忠诚,是难以改变的。这才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根本。

例如,宝钢集团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策略,为员工发展铺设平台。在宝钢,早已打破了八级工作制度,高技能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甚至可能高于公司领导;优秀的员工有机会被送往国外的企业培训,参加国际会议;通过普通工人―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技能专家这一平台,扶持技能工人“登高”,创造“学而优则专家”的氛围。这调动了宝钢工人的积极性,出现了获得55项专利的汽车电器修理工孔利明,第一个走上国际论坛的宝钢工人杜国华,实现专利技术返销的傅方中和施卫忠等,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为宝钢的发展积累了人才。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留住人才,为经济危机后企业长远发展做了铺垫。例如,全球金融行业的危机已导致大批金融人才暂时失业,这将为上海创建金融人才团队提供机会。另据报道,2009年初,在目前全球经济危机日益深化的时候,北京5&5总裁俱乐部最近完成的“2009年度总裁信心指数”调查显示,仅有17%的企业表示将会裁员。超8成(83%)的企业表示企业员工数将不变或增加。在所有企业总裁中,44%的人表示2009年还将增加员工数量。这也说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仍然是成长型企业的主要任务之一。

3.促进并购后企业文化共融

经济危机下,很多行业面临重新洗牌,企业并购情况屡见不鲜。2008年中国并购活动仍保持强势,并购额飙升至1 596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2007年跃升了44%;并购后,如何促进企业文化共融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医学上,新输入的血液若和原有血液差别过大,会出现排斥现象,导致身体不适,严重的会威胁生命。在企业中也是如此,若不能很好地使新并购进来的公司员工快速融入到原有公司的企业文化中,会影响整个公司的发展。

对于并购后的公司企业文化共融,企业可以采取一些人性化措施。比如,通过培训,培养认同感。培训的方式有很多,杰克・韦尔奇在任期间的工作中心之一就是巡回于GE总部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价值观方面的演讲。这种行动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使GE成为全球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此外,还可以搞专题教育,拓展训练,也可以把企业价值观念故事化和理念化。例如,惠普公司流行一段十分感人的故事:HP的创办人有一次在巡视各部门的时候,走到研发部,看到零件柜上了锁。当时该部门主管不在办公室,创办人问其他同仁,为什么零件柜要上锁?同仁回答,主管担心有同仁拿走贵重的电子零件,回家做自己的电子产品。创办人听完不说一句话,借来一只钳子,将锁剪短,并留下一张纸条,签上自己的名字:“请不要再上锁,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员工。”惠普公司信任员工,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这个故事中得到充分体现。每一位曾经任职惠普的员工都津津乐道公司这个小故事,并遵守公司诚信正直的企业文化。

(二)在“中层”把关:用制度保发展

1.建立开放性创新机制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企业得以长期发展的法宝。在此次经济危机中,在一些企业纷纷倒闭的同时,各地不少高科技企业却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力,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科技的重要性,如何建立开放性创新机制成为企业转危机为机遇的重要途径。

所谓开放性创新机制不仅指企业能引进外部技术和创意来辅助内部创新,而且意味着把不适用于企业当前市场的创新成果,通过授权转换,开发新市场或进入他人的市场。在国际化背景下,没有一个企业能独立地完成彻头彻尾的创新,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创新体制,把资源用在最关键的地方,用分工协作的方式产生更大的价值。

此外,在企业内部建立创新机制,鼓励员工有创新思维,对取得实际效益的创新给予各种形式的奖赏。例如,海尔公司洗衣机事业部检验班班长田丰青在工作中提出创新想法:使洗衣机的“耐压”和“接地”两个检测工序合二为一。厂里的技术人员依此想法就很快改造出了一台先进的仪器。这位普通工人的创新事迹在2004年8月3日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这对所有员工都是一个无形的激励。海尔的成功与这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2.把简单的奖惩机制变成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

公司之中必须存在奖惩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员工,但奖惩一定要科学规范公平,这样才能成为激励员工的内在机制。目前,很多企业都有年终考核和其他奖惩措施,但很多中小企业并不规范,奖惩存在“人治”,这种会令员工感觉不公平,导致人才流失。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员工绩效考评软件,结合日常的一点一滴,把业绩考评和工作状况量化,也可以使考评绩效公开化,这样能有效激励员工,既使员工感受到公平,又不会因压力过大而感到压抑。总之,要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具体的企业管理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保“表层”形象,构建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形态和体现,表现在整洁的工作场所、现代化的工作设施等“硬件”中。物质实体可以直接体现出企业的文化追求,使员工处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中。SAS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私人软件公司,员工分布在全球近200家分支机构中。在CIO Insight杂志的“2005年供应商价值调查”中,SAS被列为商业智能领域的领导者。而SAS美国总部建有一个面积达77 000平方英尺的娱乐健身中心,员工可以在工作之余参加各种休闲放松项目,这就是“寻求工作于生活平衡点”的最好体现。对于经济危机下的中国公司来说,在保持企业生存的前提下,进一步构建物质文化基础设施的做法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利用经济危机企业业务量少的情况,利用这个机会,对企业办公环境进行改善,对办公楼进行适当装修和翻新,虽然表面上看投入了资金,但带来的是员工高昂的工作士气。

此外,还可以把物质文化建设融于亲情文化建设之中,比如,不定期发放打折电影票、健身券,每逢传统节日发送节日礼品,遇到员工生日发送生日贺卡或生日蛋糕等等。这些小事实际是企业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在充满亲情和温情的企业中工作,对于广大中国员工来讲,更有利于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这正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文化的外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