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经济范文1
[关键词] 国有企业;经济园区;招商引资
[DOI] 10.13939/ki.zgsc.2015.08. 151
1 国有企业经济园区招商引资问题分析
1.1 市场定位问题
国有企业经济园区的招商引资,一般沿用“商圈经济”理念,借助商圈中具有投资能力和投资倾向的投资者集中性,作为经济园区招商引资效果判断的依据。目前国内大多数国有企业经济园区的招商引资,生搬硬套其他项目的招商引资模式,包括区位定位、目标客户定位、规模定位、招商定位、规划设计定位、价格定位等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使得前期市场调研工作不充分,未能掌握所在区域经济园区商业结构状况。
1.2 招商管理问题
相比于普通项目,国有企业经济园区的招商要求更高,招商难度更大。目前国内大多数经济园区沿用普通项目招商引资模式,其招商模式往往滞后于开发工作,或者在项目建设一半后才进行招商,在项目资源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这种招商方式无可厚非。而国有企业招商时对项目的市场定位、规划设计等均有严格要求,譬如某经济园区项目落成后,三年内入驻该园区的商家寥寥无几,经分析,主要是因为该项目位置偏离主市区,而且周围的住宅地产处于施工状态,再加上主城区有类似的项目,以致招商工作进展滞后。
1.3 融资管理问题
国内企业经济园区的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而且大多数为3年以下的短期贷款,对于需要长期运行的经济园区项目来说,这种单一的融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项目开发运营的资金需求,但随着市场竞争力的加大,单一的融资渠道已经开始不能胜任于项目的全方位开发运营,尤其是定位较为复杂的项目,不仅资金占用的数额大,而且资金回笼速度慢,极有可能导致项目陷入资金困境,并影响项目的后续经营管理。
2 国有企业经济园区招商引资策略研讨
2.1 市场定位策略
针对国有企业经济园区招商过程中市场定位模糊的问题,笔者在综合考虑人口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消费因素、社会因素等,从区位定位、目标客户定位和规模定位,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解决思路。一方面是区位定位和目标客户定位,在经济园区策划初期,要求寻找合适的地点和投资群体,即区位定位和目标客户定位。区位定位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出租率和入驻经营者的效益,目标客户定位则需要考量项目所在区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即是否存在具有足够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区位定位和目标客户定位是经济园区招商引资需要同步考虑,而且不可分开的定位因素,其中包含开发者对商圈位置的期望,在确定区位和目标客户时,要求全面分析人口总量、人口预期增加量、人口结构、区域内可支配收入、预期增加人口可支配收入、市场饱和度等因素,并以此作为确定项目市场有效需求面积的依据。另一方面是在确定经济园区项目市场的有效需求面积后,要以此为依据决策项目具体的招商引资规模,这一点与经济园区开发者本身的资金实力、招商实力、土地形状等有关,简单来说,如果经济园区的大部分资金源自于银行借款,而且在招商实力水平未能有效确定时,则要尽可能控制开发运营的规模,并合理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结合项目所在商圈位置的消费情况,保持项目开发运营规模的弹性水平。
2.2 招商管理策略
首先是市场调查,作为招商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市场调查工作要求针对目标市场所在区域的交通人流、消费群体、居民收入、消费需求、消费层次和消费习惯等,以及周围商铺和同类型经济园区项目的经营状态、租金水平和经营面积等,明确招商管理工作的宏观发展现状。至于项目产品本身,其街铺、商业裙楼、综合市场、商业街等物业形态,以及铺面、开间、进深、租金、租期和优惠条件等,均需要作为考虑吸引更多商家入驻的有利条件,这也是招商管理的重要工作前提。其次是业态组合,现今经济园区的类型和数量与日俱增,其开发运营管理模式也逐渐趋向于精益求精的水平,目前经济园区的业态组合,主要有商业街商铺、市场类商铺、百货商场、街铺等,从功能视角又分为餐饮类、百货类、电子类、家具类、服装类和综合类等。在经济园区决策定位阶段,就需要在市场调查和项目分析的基础上,展开全方位的业态组合,分析各种业态组合的招商条件和招商优势,进而确定具体的业态组合模式。最后是招商推广,在划分业态布局之后,即可开始实施招商工作。为了提高招商工作的效率水平,在工作开展同时,有必要借助各种宣传手段进行推广,譬如广告媒体、电话来访、海报外派、上门拜访等。通过合适的推广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商业地产项目的地理位置、项目定位、经营规模、水电配套等,以此促成更多商家与项目业主方合作。
2.3 融资管理策略
首先保持与银行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择合适的合作银行,并与银行签订“总对总授信”协议,既与商业银行总行签订授信协议,然后在商业银行各地的分行进行贷款,而不需要重复履行信贷逐级审批的程序,大大提高了贷款审批的效率。除此之外,经济园区项目的开发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信誉,及时付还银行贷款本息,针对项目本身的开发运营模式,在各个开发运营阶段向银行申请足量的周转资金。就目前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形势分析,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正逐渐抢占银行在金融市场的份额,但在今后几十年中,银行融资贷款仍然是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经济园区项目的开发运营融资,仍然提高对银行融资贷款的重视程度,并发挥银行融资贷款的资金效应。其次经济园区基金融资,作为产业基金的重要类型,经济园区基金融资通过收益凭证、基金股份等基金券的发行,借助投资管理机构的融资优势,通过资本的合理经营和增值服务提供,引导经济园区项目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投资回收。经济园区项目开发经营中应用基金融资方式,主要根据《产业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以及设立私募基金,由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私下协商,最终确定基金的销售与赎回。关于资金融资方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一方面是成立投资管理公司,以合法规避基金融资的政策限制,譬如通过回购房、买断、租约等方式,合法流通和回收资金,另一方面是根据企业的信誉、规模和实力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园区经营项目,从商业和服务的开放性视角,对项目近几年的需求量展开预见性分析,以及根据宏观政策的影响幅度,选定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以便与日益变化的经济态势接轨,从而逐步成为便于快速进入和推出的融资机制。最后是应用信托融资方式,主要的形式有信用贷款型信托、股权型信托、财产信托几种。不同形式的信托融资,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但从经济园区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信托通过为开发商补充银行信贷的缺失条件,争取从银行顺利获得融资,是经济园区招商引资金融创新的主流方式。
3 结束语
通过研究论述,基本明确了国有企业经济园区招商引资的问题及策略,但考虑到不同经济园区招商引资条件和要求的差异性,以上策略在相关经济园区招商引资工作中应用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经济园区招商引资的主客观情况,予以灵活地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楠.优化我国第三产业经济结构――以建设我国旅游经济园区为例[J].北方经济,2014(6):92-94.
[2]刘敏.在经济园区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金融,2014(1):47-48.
[3]常颖,王永莲.经济园区在推动中小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以山东莱芜为例[J].现代商业,2014(3):193-194.
国有企业经济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 社会责任 企业经济 绩效关联性
对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来说,主要就是企业为了能够对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有效改善,而提供给可持续发展更多贡献的一种承诺。这里提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就是所有对企业财富或企业有所影响的个人或组织。其中就包括能对企业提出经济要求的相关主体、工作人员、客户人员、社区以及政府等。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一话题,在近几年一直是国有企业和社会所关注的话题,并且我国学术界与企业界也在重视一问题的研究,下面就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度探索和剖析,明确两者关系,从而更好的发挥其两者之间的作用,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经济稳定发展,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一、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主要影响分析
在对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明确了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成本与收益这两点来决定和进行的。在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时,付出的成本如果大于带来的收益,那么有些企业将不会情愿去承担社会责任;而如果所收获的利益大于付出成本,那么企业将会很愿意去履行社会责任的。在当前国有企业发展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意义,认为如果承担社会责任也不会得到任何的好处。虽然从表面上看,企业如果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将会与企业经济利益发生矛盾,但实际上企业经济利益与企业社会利益是保持统一的,其有着共同的目的也具有较多的共性,因为企业在发展中应根据相关法律进行经营,坚持依法纳税,这样不仅能够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利润,并且也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财富,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而这也说明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虽然能够出现一定的经营成本,但是企业社会责任也会为企业直接或间接、短期或长期的情况下带来一定利益。而如果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那么很容易会失去创造利润的活力或机会,最严重的是会给国有企业带来经济问题,影响国有企业更好发展。
(一)承担顾客责任给企业经济绩效带来的相关影响。顾客资源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部分,丰富的顾客来源是保障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是实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很多企业都将顾客摆在第一位,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顾客第一”。当前随着我国人民的社会意识不是提升,很多的消费者都会选择在社会负责感较强的生产者处,购买相应的产品或消费品等,消费者更加注重于产品的质量和厂家的信誉。所以企业要想保持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应该制定相对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企业必须要重视产品质量监管,不要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并且也要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能力,更好的提升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从而让更多的消费者和顾客信任自己的产品,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经济效益。而如果企业不重视自身产品的质量,那么国有企业的收益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承担员工责任给企业经济绩效带来的相关影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带来,企业在发展中也不断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国有企业在生产、发展、经营时是不能离开人的,尤其是相应的人才资源,这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稳定进步的基础部分。所以国有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提升对员工利益的重视,要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合理的工资福利待遇,也要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这样的形式更好的保障员工在工作时保持稳定性,并且也要定期为员工开展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水平,从而为国有企业发展带来坚实有利的基础。在现今有很多企业,其中就包括一些中小型企业,选择以廉价劳动力为企业发展资源,在实际工作当中选择压低工资水平,并且还会违反劳动法规,并不给员工购买相应的劳动保险,不考虑改善员工发福利待遇与工作的主要环境等,也不关心员工是否有良好的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形式从短期角度来讲,虽然能够减轻企业的经营支出和成本,但是这样的形式会严重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还会导致员工人心涣散,出现优秀员工流失的现象,这对给企业生产效率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严重的会导致工作人员罢工停产等现象出现。并且如果一些未享受到工伤保险的一线工作人员出现工伤事故时,那企业将会承受远大于保险支出的诉讼费以及赔偿费等,甚至还会给企业声誉带来影响,带来更多不可挽回的损失。例如,近几年我国发生的几件煤矿垮塌、煤炭瓦斯爆炸等事件,事件发生后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出现工作人员伤亡的现象,企业需要对伤亡人员进行赔偿,严重的还会被国家煤炭安全监管局提出关闭停止经营等问题。而相反的,那些真正以员工利益为主的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企业,通过凝聚员工意识与精神,一切以员工利益为重,为员工某得更多、更好的利益,这样不仅不会出现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也会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企业也会大大降低员工的管理费用和招聘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与社会声誉,能够为企业某得更多的收益。所以企业应该有效的履行员工责任,这对提升企业经济绩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对促进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三)承担环境责任给企业经济绩效带来的相关影响。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响应有关国家提出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并且要提升度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视,提升对原材料与燃料自身的利用率。但是在当中还是有较多的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不愿意为改善环境而做出相应的投资和重视。从短期角度分析,企业如果不选择购买更新环保设备,虽然能够节约相应的开支和经费,但是从长远角度分析,企业是社会组织中重要环节,企业为社会生产某种产品时,也会出现对社会带来影响的相关问题,而国企业不重视环境问题,为肆意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对人们生存空间带来破坏,那么将会为社会带来严重后果,甚至会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某造纸企业为某得更多利用,不重视环境污染的重要性,执意向河水里排放污染物,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也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影响,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极大影响,经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现其排放的物体对河流带来非常大的污染,将该企业停业整改。由此可见国企业必须要提升对环境的重视,承担环境责任,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长远发展,也能更好的保护环境,为人们生活创造美好的明天。
二、企业经济绩效对企业社会责任所产生的相关作用分析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商品生产逐渐向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发展,企业间的相互依赖现象也不断提升,而且企业的所有行为也不仅仅是个人的行动,都会对国有企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国有企业在社会当中是重要的“社会人”,是不可以脱离社会而进行孤立的,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在保证自身资产保值增值时,也应回报与社会,减少损人利己行为与短期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必须要坚持国有企业未来长远发展为主要原则,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重要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环境下,国有企业必须要重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角度促进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并有效实践到实际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在追求利润和长期发展的目标时,应该自觉的促进国有企业长期发展,企业通过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更好的促进社会就业发展,虽然对于这些内容并不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但这也是企业应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并且企业良好的经济绩效,更是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条件,企业应该追求合理利润,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从而制定资源优质配置,更好的促进国有企业济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文成,王诗卉. 中国国有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国有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4,(08):131-137.
[2]张川,娄祝坤,高新梓. 国有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实证研究[J]. 会计之友,2012,(31):89-95.
国有企业经济范文3
审计经济责任并不是简单的只与被审计单位有关,更涉及到相应单位的领导,对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审计一般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进行一些基础审计,就可从中发现问题,而对单位领导的审计,传统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因为企业领导即便存在舞弊、贪污等问题也都是隐性的,这样一来,传统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就更加凸显,无法准确对企业领导自律、廉洁等方面进行评价。此时,需要很多审计手段的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联系。另外,由于内部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受自身素质或领导压力影响,审计的公信力受限,更降低了结果的可信性。
二、解决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分清经济边界,划分与前任领导的经济责任在经营的时间上来看,国有企业具有很强连续性。在审计前任领导经济责任的过程中,要注意经济责任在边界上的划分。这方面主要包括: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在接线的划分。在性质上来说,这两种责任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也承担不同责任。在现任领导与前任领导的任期责任界限划分的问题上,不能简单的将前任领导的功与过都归结于现任领导,应划分出个人与集体决策的界限,领导失误而导致的经济问题应由领导承担,而集体决策失利也有个人承担是不公平的,所以,应客观的评价现任或前任领导的责任与业绩,这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改革审计方法与手段,提升人员素质处理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的责任问题,应注重审计的方法与手段,要对落后的方法进行变革,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创新。国有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独特性,是专项审计,其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本前提,在运用一般方法的过程中,也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辅助作用,做到社会上的调查与账项的审计能够相辅相成,从而确立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关键点,最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才外,应注重专项审计人员的素质,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思想觉悟,以及政治水平进行培养,并定期考核,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风险意识,培养适合国有企业现阶段生存与发展的创新型专项人才。
国有企业经济范文4
关键词:路桥建设;国有企业经济;BOT管理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过程,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路桥建设BOT项目在不断展开,这不仅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也能够汇集多方力量不断壮大我国路桥建设队伍的实力。
一、BOT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对于政府及大型国有企业而言,BOT项目是一种非常好的融资模式,通过一段时期内出售某个项目的运营权可以有效的吸引大量私有资金的投入,这很大程度保障了项目资本的流通。不仅如此,现在国有企业的BOT项目越来越多的向海外开放,这不仅能够吸纳大量的资金还能够很好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这既能很大程度降低国有企业的财政压力,对于提升本国承包商的技术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
然而,从很多方面来看BOT项目还是存在其固有的风险的。首先需要面临的就是经济风险,这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如果是外商投资那么很可能会伴随着利率变化的风险,由于利率变化的产生会直接带来项目价值或者收益的损失;其次,通货膨胀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经济风险之一,对于很多规模过大、投资很多的项目,债权人和投资者都会寻求各种方式尽量避免通货膨胀对于项目的冲击;此外,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风险,尤其是对于路桥建设项目而言,它的建设周期是很长的,在这么长一段时间内原材料的市场价格肯定会发生波动,如果波动较大带来经济损伤也是难以避免的。
对于路桥建设国有企业BOT项目的经济管理重点一方面要尽量规避各类经济风险,另一方面则需要借助各类有效的管理手段让项目能够稳定的推进,最后能够实现其预期的经济效益。BOT项目的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完善与健全的管理模式以及不断更新的管理理念,同时,它也需要优质的专业人才让管理工作能够得以实施,只有这样项目才能够有序的推进,最后良好的实现其经济价值。
二、路桥项目建设经济BOT管理中的问题
1.项目经济管理理念陈旧
规范项目经济管理是路桥建设国有企业BOT项目公司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实现建设项目预期目标的坚强基石,对于实现项目建设总体目标、项目经济效益都至关重要。然而,大多BOT项目的经济管理人员对此认识不深,管理理念陈旧,不能适应新的建设发展形势,导致项目经济管理无序、成效欠佳。对现阶段路桥BOT项目建设经济管理程序不够熟悉,没有充分洞悉路桥工程前期各类报审程序、设计审查程序、招标程序、主管部门监管督查程序等,加大了项目建设实施的风险,给项目预期经济目标带来不确定性。
2.运作不规范、制度不完善
目前,全国很多国有企业路桥建设BOT项目经济管理普遍存在建设单位不注重自我约束,没有良好的机制来对其实施应有的监控与约束。有的项目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散漫;有的项目则制度严明,但实施起来较为机械,流程过于繁琐且效率低下,项目建设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影响。在项目技术管理制度方面,甚至出现严重的缺失,管理办法、措施多为套话、空话,不具有可操作性,最终造成项目质量失控、进度滞后、成本增加的不良局面。
3.管理技术落后
BOT路桥项目建设经济管理是一个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下又有很多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辅相成、紧密相关,需输入输出大量信息,这就要求各参与单位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目前过内BOT项目的经济管理技术参差不齐,部分BOT项目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当前项目经济管理需要。
4.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项目经济BOT管理者是项目的经济管控的具体执行者,为胜任专业的管理工作,从项目决策、设计、招投标、实施到项目的投产运行,都要求管理人员在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具备丰富的专业素质,但目前BOT项目部分项目经济管理人员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而对专业人员储备、培养方面,很多投资人项目管理公司基本意识薄弱,通常是有项目就四处招人凑数,为减少成本,项目一结束人员随即解聘。鉴于全国路桥项目的建设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路桥工程经济BOT管理人才仍将供不应求,这直接导致项目公司、监理机构、承包人的人员变更极为普遍、频繁,难以确保项目经济BOT管理工作的良好延续。
三、路桥项目建设经济BOT管理对策及建议
1.全国路桥建设项目经济BOT管理应相互接轨
全国各地的路桥建设国有企业应当在立足于本地项目之上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与国内以及国际上路桥建设行业BOT项目经济管理接轨,在充分了解认识国内外路桥建设项目经济BOT管理形势以及充分吸取各先进BOT项目的经济管理经验后,建立一套适宜于国情省情的BOT项目经济管理模式。
2.管理理念应不断革新
创新是路桥建设国有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项目经济BOT管理者同样如此,这就要求项目经济BOT管理参与者秉承“创新乃企业立身之本、发展之路”的理念,顺应路桥项目建设形势,主动地投入BOT项目建设经济管理的不断创新中来。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对于整个BOT项目的经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路桥项目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经济管理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管理人员必须用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既要深入了解自身项目的特性也要不断从外部吸收良好的管理经验,这样才能够让好的管理理念更好的为自身项目而服务。
3.建立健全与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对于BOT项目经济管理,目前国家有一套相对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法规,同时各地的路桥建设国有企业主管部门也会出台一系列路桥建设BOT项目经济管理规定,作为项目经济管理的最根本的执行者是项目管理公司,项目公司应结合具体项目特点熟练掌握并严格遵照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贯彻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建立和健全项目经济管理制度、措施,做到门类种类完善齐全、互相配套、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交叉重叠、遗漏空缺和相互抵触的状况,尽量让管理制度富有针对性强且操作性强。
4.建立完善的人员激励制度
为确保项目建设经济BOT管理的良好持续推进,人才相对稳定尤其重要。想要确保人才稳定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应本着公平竞争的激励原则,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另一方面是为员工创造明朗富有前景的发展空间,员工能有较大的晋升空间和机会自然会在工作中更投入与认真,这对于防治人才的流失也很有帮助。
5.加强项目经济BOT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高路桥项目建设经济BOT管理效率,也能够进一步规范项目信息管理。国有企业BOT路桥建设项目应努力做好这方面工作,切实建立项目信息平台提供基于互联上的项目经济管理和信息交流,严格按照流程办公,避免传统的信息及资料管理的繁杂与混乱。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路桥建设BOT项目的展开,做好项目的经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既能够有效的规避各类项目建设中的经济风险,又能够保障项目有效的推进,从而达成最后的经济目标。想要更好的实现BOT项目的经济管理需要从多方面做出努力,首先,要从管理理念及管理制度上不断革新,管理者只有更多的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够让项目经济效益得以保障。其次,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及技能也非常重要,专业的管理人员才能够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对项目的经济管理实现有效跟踪,从而让项目更好的实现其经济效益。此外,加快BOT项目信息化建设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才能够让整个项目各方面的管理都更为灵活有序。(作者单位:山西路桥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康子群.BOT模式在公路项目中的风险分析及管理措施[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1)
[2]周桃花,陈达群,陈一默.公路建设BOT项目融资的财务规划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6(01)
[3]刘建英,张韵杨.政府对公路BOT融资项目监管问题的研究[J].交通财会.2008(04)
国有企业经济范文5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法
当市场经济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后,我国企业法学界对以往单纯或主要依所有制标准划分企业形态几乎异口同声地持否定态度。实践中,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也方兴未艾。在此前景下,我国国有企业如何界定、如何运用以及国有企业法的地位和作用等诸多问题就实实在在地凸现于我们的面前。视而不见或“犹抱琵琶”都不是我们应取的态度。笔者不揣冒昧,试图作一粗浅探讨。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重新界定
在我国,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进行,国有企业的概念变得日益含混不清。从见诸于文字的各种论述中不难发现,国有企业已远非过去那种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时而指资产完全归国家所有,不具有公司形态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时而又指国有独资公司和投资者均为国有股东的公司以及国家控股的公司。这种现象,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立法及其运作均造成了不良影响,原来以所有制为依据的国有企业法与现在以企业形态为依据的公司法在适用上出现了矛盾和冲突。由于这两部法律在立法宗旨、立法背景、立法对象、运作规则方面均存在差异,但在中国现阶段以及将来,完全取消国有企业是不可能的,那么国有企业的立法仍将存在,国有企业法与公司法的协调问题便成为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则是界定国有企业的内涵与外延。只有正确地界定了国有企业的概念,才能明确国有企业法与公司法各自的适用对象,才能明确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法律调整方式,也才能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国有企业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大批国有企业也随之将被改造成为公司制企业,而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运行规则都明显地不同于原国有企业:
公司的财产权属于公司法人,其财产的取得、维护、保管及使用均取决于法人意志机关,公司对于法人内部的人事享有绝对的权利,公司对自己的经营活动独立承担责任。而国有企业则是由国家享有财产的所有权,其财产的取得、维护、保管及使用需由法律加以规定,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由国家财政划拨,同时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对于国有企业享有人事任免权,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由政府委派,国有企业的重要经济活动处于国家的经常监督之下。
正是由于这些明显的区别,导致了公司制企业立法与国有企业立法的不同。中国目前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的目标在使大量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公司制企业的同时,也给企业立法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即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是按照公司法的规则进行的,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公司、投资者均为国有股东的公司以及国家控股的公司仍然具有国家所有的性质,这些企业是否还受国有企业法的调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公司制企业仍按国有企业法运行,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将失去意义。显然,改制后的国有企业不能再纳入国有企业法的调整范围,这便意味着国有企业法适用对象的改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方式将不再是国有企业一种形式,不同形式的公有制企业也将由不同的法律进行调整。正是在此意义上,有必要对国有企业的涵义重新作出界定。笔者认为,在我国,国有企业立法中的国有企业应只限于企业全部资产为国家所有,又不具有公司形态的企业。这种认识是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相适应的。在我国现有的所有制结构中,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所占比例最大,现阶段的公司制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经过公司制改造而形成和以国有资产出资新建的公司制企业。在新建的公司制企业中,又大多由国家控股或全部投资者均为国有股东,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实现之后,非国有股在公司中占控股地位的概率肯定也低于西方国家,其中私人股控股的概率则会更低。因而,若在法律上把国有独资公司和全体投资者均为国有股东的公司或国家控股的公司作为国有企业,赋予它不同于非国有股控股企业的特殊法律地位,由作为特别法的国有企业法来调整,将会混淆国有企业法与公司法的调整对象,从而大大限制公司法的调整范围和作用,并且不利于形成符合公平竞争规则的平等主体。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立法,应把国有企业仅限于企业资产完全归国家所有,又不具有公司形态的企业,并由作为特别法的国有企业法予以专门调整。而对于国有独资公司和全体股东均为国有股东或国家控股的公司,则置于公司法的调整范围之内,赋予它同全部非国有股东组建的企业以及非国有股控股企业平等的法律地位。当然,国有独资公司和全体投资者均为国有股东或国家控股的公司不属国有企业法调整,并不意味着此类公司的公有制性质的改变,而只是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形式实现方式的改变。
由此可见,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应明确界定为:资产完全归国家所有、不具有公司形态的企业。这样的国有企业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企业投资主体的唯一性。即国家是国有企业的唯一投资主体。实践中,代表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既可以是中央政府,又可以是地方政府。国家投资设立国有企业,不同于合伙企业的设立以合伙协议为前提,也不同于公司的设立以公司章程为依据,而通常是依照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设立。
(二)企业经营目标的社会公益性。对非国有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是其经营的首要目标,其他各种非营利性目标,都只能是派生的、次要的。而国有企业的目标构成中,社会公益目标居于优先地位。国家是全社会的代表,这就决定了国家全额投资创办的国有企业不能同其它非国有企业那样单纯或优先追求利润目标,而必须以社会公益为主要目标。即是说,国家投资创办国有企业的主要目的是履行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能,如安排就业,实现社会公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和基本条件。虽然追求资产利润的增大也是国家和国有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不过,利润目标对于国家和国有企业来说,始终是服从于或服务于社会公平与安定,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企业经营决策的集权性。由于国有企业的投资者是国家,企业的经营者一般由国家直接任命或委派,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在国家委派或任命的经营者手中,这种高度集中的企业经营决策体制,能够有效地贯彻国家的意图,实现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目的。
(四)企业法律调整的特殊性。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往往依据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国有企业施以强于非国有企业的控制;同时,为了确保国有企业实现其社会功能,国家还赋予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享有某些特权,如对某项社会事业垄断经营、政府借款、直接征用土地等。此外,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还比较容易得到国家的某些优惠待遇,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价格照顾、资金供应等。因此,现今世界各国,对国有企业一般都要进行专门的法律调整,在公司法之外,制定专门调整国有企业的法律、法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运作
即便在市场经济相当发达的西方国家,资产完全归国家所有的国有企业也是为执行公共职能或行政职能而设立的。国家的管理并不只是局限于政治事务,还有社会秩序的管理,也包括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后者又成为日益重要的国家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主要职能从政治向经济的转移,是国家职能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国有企业的存在更是无容置疑的。经过公司制改造后剩下的资产完全归国家所有,不具有公司形态的国有企业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由国家全额投资并经营垄断事业的企业。这类企业由于其经营的垄断性,国家都赋予其法律上的垄断权,由国家规定固定资产投资额,企业可获得国家限额和固定利率的贷款,国家预算给予无偿补贴和企业税收的特惠措施;准许企业举借国外贷款等。其二,为政府投资企业。它由国家预算拨款设立,在组织上,它是政府有关经济管理机关的内部组成机构,存在直接的行政隶属关系,组织人事关系和经济活动全部由政府决定,企业利润全部(或部分)上缴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
从性质上看,国有企业的双重性表现为:第一,它是一种经营性组织。这是它作为企业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不论国有企业基于何种目的而设立,也不论其从事何种行业活动以及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它都是以一定的物质资料和人力资源为条件,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以收益补偿其投入或寻求投入增殖的社会组织。西方各国的邮政部门和某些国家铁路部门以及我国某些政策性亏损行业的国有企业都属此种。尽管这些企业的经营结果本身并没有使国有资产增殖,甚至必然亏损,但这并不改变国家对这类企业提出的在完成公共职能的前提下,努力增收节支,减少亏损的经营性要求。第二,国有企业是为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公用事业和特殊行业的目的而设立的,因而又是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决定性影响或是管理该领域经济活动的政府行政部门的一部分。就后一种情形而言,可以说它是从事企业活动的政府部门或者说是具有行政部门职能的企业,代表国家对其所有领域的行政控制管理,自始就是它的主要使命之一。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以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以经济利益服务政治需要,是国有企业遵循的基本准则。国有企业对经济领域的控制和管理既表现为国有企业对某些商业活动的垄断经营,也表现为国家授予其掌管此类商业活动的行政权力。如国有邮政企业邮政经营规则的某些决定权。与国有企业的部分国家职能相辅相成,它也受国家或政府的直接管辖和监督,国家的决定、行政机构的命令和种种行政规章制度也都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直接产生作用,与纯粹的商业组织比较,它更具行政机构特点。由此可见,在我国,为医治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的弊病而开出的“政企分开”的药方,显然对于经过公司制改造后剩下的资产完全归国家所有,不具有公司形态的国有企业是不妥的。“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作为所有者的国家(政府)与国家完全所有的国有企业怎一个“分”字了得?就此而言,提高此类国有企业的效率,使国有资产保值增殖,防止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有意义的研究就不在于代表国家的政府与资产完全归国家所有的国有企业要不要“分”,而是应深入探讨代表国家的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管好此类国有企业。
正因为国有企业与政府的特殊关系,由于政府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它在经济运行中的独立性亦是相对的。不同的国有企业和同一国有企业的不同时期,其独立程度往往有很大差异。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国家直接控制的放松常常使其独立性不亚于其它企业。此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某一时期,适应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可能会扩大国家权力,限制企业自主权,使国有企业独立性大大弱化;而在另一时期,为激发企业的能动性,改善其经营效果,又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限制国家干预,使国有企业独立性得以强化。就象我国多年来,对国有企业实行放权、收权的尝试一样,西方国家资产完全归国家所有的国有企业的独立性也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变动的状态,这种调整变动恰恰是国有企业双重性质的反映,其企业经营性要求相应的独立性,而其执行国家职能的性质,又决定其隶属和服从国家控制的非独立性。国家设立国有企业的目的正是要利用国有企业的这种双重性质,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灵活调控。因此,对国有企业“时放时收,欲放还收”,正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正常表现。世界各国,概莫能外。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法的地位和作用
国有企业法一直是我国企业立法的重点,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开办大量国有企业的形式参与国民经济运行,并直接进行经营管理,使数量众多的企业变成了国家的附属物,企业不仅没有与政府相对独立的能力,反而是离开了政府就无法生存。我们现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是要将大量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使其脱离政府的怀抱而独立自主地进行经营。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学者们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及其立法也见仁见智。面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主力军地位,学者们提出了不少看法,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要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主要是改变我国目前仍以所有制为标准的企业立法现状,逐步发展到依企业形态立法,取消以所有制为标准的立法。个别学者甚至对我国未来企业形态的总体格局作了新的设计,即我国未来企业形态应为公司企业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三种,而国有企业则应全部改造为公司制企业,相应地企业立法也只应是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似乎只要改变了企业立法的标准便可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对这一观点本文不敢苟同,笔者虽也认为我国以所有制形式作为企业立法的依据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平等竞争,但一概否定国有企业立法的作用却是失之偏颇的。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立法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是必不可少的〔1〕。 这种立法绝不是我国过去以所有制形式为一切企业立法依据的重复,而是对我国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范围的正确界定。
在我国过去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大量地设置国有企业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似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只有设置国有企业一种形式。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要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对我国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使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成为以追求资产利润为第一目标的独立生产经营主体,脱离政府的怀抱。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这种改革便为企业立法提出了对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问题,即是否所有的国有企业都要改变企业形态成为独立的法人。本文认为: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进行,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从建立,但是并非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必须改变企业形式成为独立于政府的主体,对那些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且国家必须直接管理的企业仍应保留其国有企业的性质与地位,国有企业仍有其重要作用,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是国有企业法的重要内容。
(一)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对其管理必须进行特别立法。纵观世界各国企业立法,国有企业法独立于公司法、合伙法之外是通例。在我国,国有企业对于公有制保护的特殊作用更是要求对其进行专门的法律调整,国有企业与其他形态的企业无论是性质、经营管理方式、经营目标还是与国家的关系都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将其纳入一般企业立法的调整范围是无法想象的。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所碰到的难题是过去将一大批不应直接全部由国家投资兴办的企业也办成了国有企业,使得应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变为了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企业,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低下,效率不高,负担过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深入研究公有制的不同形式和实现方式,寻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殖的多种形式以取代过去仅靠国家全额投资兴办企业并直接经营管理的单一局面。但国有企业改革并不等于将所有的国有企业一刀切,全部公司化。而必须是对国有企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不同情况,对应该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应通过改造使其成为真正独立于政府的法人。而对于确是承担国家或政府经济职能的国有企业则应予以保留,在立法上给予特别规定,以保证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国有企业法不是重蹈按所有制立法的覆辙,而是旨在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以完善市场体系,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地位一律平等原则的一种补充。
(二)国有企业法是体现国家干预经济意志的经济法,它必须是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组织与行为的规范。一般说来,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管理主要包括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财务审计检查、权力机关的监督等方面,国有企业立法主要应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明确设立国有企业的标准,明确国有企业的行为方式和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明确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人事任免制度、对国有企业的各项监督制度,明确国有企业所能享有的国家优惠待遇以及不同于一般企业的法律特权等等。这些内容表明国有企业立法是不同于也不能等同于一般企业立法的特别法。
国有企业经济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现状;举措
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使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才是一个国有企业长久发展的永恒追求的目标。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不仅受到国有企业内部条件和工作环境的限制,还会受到外部市场的极大影响。良好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是实现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为了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公司期望的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就非常有必要发展和建立符合国有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模式,达成国有企业设定的良好的经济管理目标,不断地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
1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现状
1.1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虽然许多国有企业对于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思想比较重视,但也有一些公司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经济管理制度,即使是制定了也往往有许多不足之处,不是内容不细致、实际操作能力差,就是虽然设立了制度但是不能真正地落实管理好。由于长期缺乏人员监管,也没有人员积极主动落实,从而将会大幅度地削弱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的粗放式管理,我们也称为“外延”式的管理,是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随着国有企业的生产发展,生产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公司内部的管理也将随之一起不断变化着。当公司的发展规模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如果管理的制度和方法不恰当,想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使国有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国有企业发展得再快,它的管理制度跟不上去最终也将会失败。有很多国有企业只注重从外部进行扩张而忽略了对内部的管理,这种粗放的经营方式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有很强的制约性和限制。
1.2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多
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流动大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员流动频繁,这就容易导致一些操作繁杂、耗费时间较长的工作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从而影响公司整体的工作进展情况。其次,因为国有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激励管理机制,公司的员工在不能得到更好的鼓励时,就会大大地降低他们的劳动工作积极性。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素质比较低,这与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有关。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设置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在不同的岗位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虽然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比较细致,但是由于应该获得的权利没有得到,应该获得的利益分布不平衡,长时间就会造成国有企业人员缺乏工作的热情,干与不干都是一样,国有企业的年终考核也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第三,一些人力资源部门缺乏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加上没有相应的培训体系,这些员工的工作机会和道德标准就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整体形象。
1.3组织部门灵活性较差
许多国有企业的组织单位缺乏灵活性,在市场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无法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作为一个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来说,可能会忽视这件事情,但是它导致的就会是大量的问题最终会暴露出来,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当前,许多公司仍在以一个粗放型的方向发展着,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还没有将经济管理的模式转变成集约化的形式。在国有企业受到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影响下,国有企业就只能通过增加投资或者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来赚取更多的利润,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随着时间的延长,国有企业终究将会失去竞争力,在市场中困难的生存。
2国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新举措
2.1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
随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逐渐落实发展,国有企业的管理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员工也可以在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逐渐提升个人的素质,国有企业通过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来实现经济管理带来的优势。在整个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所有国有企业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管理层人员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国有企业良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加强对高层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对经济管理敏锐感知的能力。国有企业要对经济管理进行充分地研究,严格地执行各项业务管理规定,促进国有企业建立经济管理制度。同时,管理者还必须对国有企业管理经济的整体工作和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对整个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整体规划,灵活及时地对工作进行分配,通过管理部门经理的方法来实现对人员的管理,确保经济管理的力度,保证国有企业整体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运行,进而更加推动了国有企业建立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
2.2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
一个国有企业仅仅只是有简单的管理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管理人员和优秀的员工队伍。毕竟,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都体现在了人才的竞争上。那么,尽最大努力优化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员工就成为了国有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根本竞争力,管理者必须重视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化和配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必须与国有企业战略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尽量避免人力资源方面产生浪费,或者产生许多优秀员工外流的结果。国有企业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理念,让每个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充分地将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现出来,让员工有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员工薪酬,让员工认识到公司对他们的劳动表示认可,能够看到他们的付出。同时,公司要给予员工较多的机会去参加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教育,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通过不断地学习,使他们的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进行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以提高员工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加快员工人才队伍的选拔,对专业技能培训考察合格后的员工才允许进行工作,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来推动公司的发展。
2.3做好企业经济目标的规划
对国有企业的经济目标规划一个合理的范围,规范国有企业发展的各项行为,能够为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推动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标准化、规格化。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经济规划的目标需要将国有企业实际的业务管理能力和业务发展的未来方向结合在一起,对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收集有效的信息制定经济目标商业计划书,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国有企业未来的规划建立一个过程,合理地进行规划和分配,在计划执行后还随时进行审核和检查,以确保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
3结束语
国有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通过实行有效的经济管理,可以充分地保证国有企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经济管理新模式,领导者就必须要促进经济管理模式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国有企业良好的经济管理制度,促进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建设属于国有企业发展的健康方法。
作者:王晓丹 陈海星 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秀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内容及方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