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1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在遵循国家《劳动法》的前提下,为了规范薪酬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建立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有效吸引、维系、激励和发展员工,重庆凌云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特制订如下职位体系员工薪酬绩效管理办法。
第一,本办法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公司支付能力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就工资结构组成、工资标准、工资核算方法及其它有关事项做出相关规定。
第二,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部根据职位价值的高低和职位等级的不同,而确定工资体系的员工(生产一线员工和部门经理、副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员除外)。
一、职位体系员工薪酬绩效管理办法
(一)薪酬结构
职位等级工资制是针对不同的职位设立了7个薪酬结构,21个薪酬等级。薪酬的构成包括基础工资、绩效奖金、工龄工资、津补贴、福利保险、年终绩效奖金、特别奖励七个部分。
(二)薪酬标准
(1)基础工资:基础工资是不同职位在组织中相对价值的体现,是员工达到任职资格要求并履行职位职责所获得的固定报酬。工资水平的确定根据职位评价结果、市场薪酬水平和公司以往的薪酬水平共同确定。
(2)绩效奖金:每一考核周期内(以月度为考核周期),个人实得的奖金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核算和调整,按月进行发放,核算公式见表1、考核分布状况见表2。
(3)工龄工资:工龄自进入本公司之日起,计算连续工作时限;由总公司调派到本公司工作的人员在总公司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工龄工资按照不同的工龄分别计算;工龄工资每年1月按标准自动调整;工龄工资的增长跟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达到B以上,可享受工龄工资的调整,C以下,工龄工资不增长。
(4)津补贴:交通补贴按照交通补贴管理办法执行;通讯补贴按照岗位进行补贴,见表3;住房补贴按住房补贴管理办法执行;社会保险及公积金按照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节假日费用不低于上年发放标准;年终绩效奖金可根据公司经营状况确定年度奖金总量,部门根据职位价值系数总和确定各部门年度奖金总量;部门内部根据员工职位价值系数和年度绩效奖金系数确定员工个人的年度奖金,通讯补贴见表3。
(三)入职员工工资确定
原则上,每一职位的初任者从该职位对应的薪酬下限起薪。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任职者,由用人部门根据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提出工资要求,行政人事部门审核后,经分管上级领导批准后执行。
因公司组织结构薪酬体系调整,在新旧薪酬方案的对接中,原任职者转入新的薪酬结构时,要依据个人的经验和业绩等历史因素,重点参照以往的薪资水平,根据所在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确定其在新制度下的工资。若原有工资已经超过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上限,则按照薪酬上限执行(或维持当前薪酬水平);若原有工资低于对应薪等的薪酬下限,则按照当前的薪酬水平执行,同时约定根据绩效表现在四个,绩效周期内逐次增长工资至对应薪等的薪酬下限(绩效考核优秀及以上)。
(四)工资调整
(1)工资调整方式:职位等级工资制是以职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等级制员工的工资,主要根据其所在职位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来确定。工资的调整分为调职和调整薪级两类。调职是指在员工任职职位调整后,以所在职位对应薪酬等级的薪酬空间来核定工资水平。调整薪级是指根据员工年度的绩效表现,对部分绩效表现突出或绩效表现未达标的员工,在其所在职位对应的薪等空间内上调或下调薪级。
(2)调整薪级:薪级调整的标准为员工年度内各月绩效考核结果的平均得分,见表4。
(3)薪级调整的限制性条件:各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考核结果必须在达标(含)以上,否则该部门员工当年不得调整薪级;员工个人年度内各月绩效考核的结果,最多出现一次基本达标且不得有基本达标以下,否则当年不得调整薪级;在本公司工作未满一年的员工,当年不得调整薪级。
(4)工资增幅的限制性条件:适用职位等级制薪酬的员工,其工资增幅的上限为所在职位对应等的空间上限。某一职位的任职者,如果其工资已达到所在薪等空间的上限,原则上工资不再增长,可以考虑职务晋升。
(五)薪酬结构的调整。行政人事部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组织架构、职位职责体系或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等的变化,借助职位评价和市场薪酬调查等工具,适时调整等级制薪酬结构及相应的薪酬水平。
二、一线生产工人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为了提高生产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绩效考核结果能够与员工的薪酬、奖惩、晋升、调迁、退职等相结合,进而保证生产工人的工资发放更为合理,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薪资激励机制,特制定一线生产工人绩效薪酬管理办法。
本办法以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综合考虑社会物价水平、公司支付能力以及生产工人工种、工龄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就工资结构组成、工资标准、工资核算方法及其他有关事项做出相关规定。
(一)生产工人工资组成
(1)岗位基础工资:根据员工所在的岗位而确定的工资。
(2)工龄工资:根据生产工人在本企业工作时间长短而发放的工资。
(3)绩效奖金:根据生产工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考核结果而发放的工资。
(4)多岗技能津贴:指生产工人除具备本岗位所需技能外,还具备公司其他主产岗位技能,公司根据生产工人所具备的不同技能,给予其相应的多岗技能津贴。
(5)特别岗位津贴:指国家有专门政策或公司特别规定的少数人享受的津贴。
(6)加班工资:对正常工作时间以外的额外劳动所付的报酬。
(7)年度奖金:根据公司年度经营状况而发放的特别奖励。
(二)工资标准
岗位基础工资根据一线生产岗位职位价值评估结果进行重新调整,不得低于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每年随重庆市最低工资标准递增。
生产工人的工龄工资计算方法是以进入本公司之日起,计算连续工作时限;由总公司调派到本公司工作的人员,其在总公司工作的工龄连续计算;工龄工资每年1月按标准自动调整;工龄工资的增长跟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达到B以上,可享受工龄工资的调整,C以下,工龄工资不增长。
(三)绩效奖金
(1)生产效能指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当日班产,生产效能指数为1;若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班产并继续承担生产任务的,则生产效能指数增加,总工时量和完成班产所用工时量之比为生产效能指数;若规定时间内班产任务没有完成,班产任务完成比例为生产效能指数。
(2)工时工资标准:不同的生产效能指数对应不同的工时工资标准。
(3)生产一线工人的绩效奖金核算方法:工时按日结算,工时奖金基数为工时数*工时工资标准,见表5。
生产一线主产岗位工人月度绩效奖金总基数为每日工时奖金之和,再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得出生产一线工人的实际绩效奖金;工资固定部分由职位价值评估结果决定,浮动部分与对应的生产效能指数挂钩;关联岗位绩效奖金的核算,按非一线生产岗位的其他人员的绩效奖金浮动部分按一定比例与生产挂钩,按照月度生产效能指数进行核算,根据其岗位对应的关联范围(公司、厂、区、岗位)关联级别(从高到低五级划分)的不同确定关联比例和对应的生产效能指数,具体的关联范围、关联比例和生产效能系数见《重庆凌云管理各级岗位硬性指标考核及与生产管理等级一览表试行版》。
(4)辅助管理:因操作者违规操作导致异常停机或本人因自身因素没有完成班产量而产生的时间,累计计入净可用时间并不核算加班费;因待料、非人为造成的设备故障等的外部因素导致的异常停机时间不计入净可用时间;无主产岗位安排的,安排员工进行推箱倒架、翻库、6S等辅助工作时,基本工资照常发放外,另给予工时补贴标准6元/小时发放,此部分工时不计入净可用时间;无故不服从安排的,公司将视情节轻重给予考核;根据不同产品的返修工序特性不同,产品的返修工时由现场制造工程师给出返工工艺,精益专员现场负责工时测算与核定,返修单必须经质量部检验签字后回传给生产部统计员核算工资,统计员以当日总工时量核算效能指数。
(四)绩效考核。每日根据部门工作行为准则加减分项进行绩效考核,考核最终结果与效能指数得出的日绩效奖金挂钩;每日生产一线工人的考核标准以100分为基准,通过每日加分项与减分项的最终分值核算出当日的绩效得分。
(五)新员工工资标准。公司新招聘员工或内部转岗员工(以下简称新员工),在试用期间的岗位基本工资按照该岗位的固定的实习工资发放,对于生产一线主产岗位,师傅带徒弟按表6标准执行。
对新员工的实作培养周期为1个月,到岗4周内不能独立上机操作,在师傅代领指导下每日至少操作设备2小时,同时此期间的效能指数累加计入师傅效能指数中;新员工超过1个月,不能独立上岗操作或连续1个星期的班产完成率低于90%,公司视为不符合录用条件;特殊情况下,根据新员工的综合表现,由师傅提出延长实作培养周期的申请。
(六)加班工资。在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的加班,按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1.5来核算加班工资;对在公休日的加班,应尽量安排生产工人补休,若不能安排生产工人补休的,则应支付加班工资,公休日的加班工资=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2;对于生产工人在法定假日的加班,按岗位基础工资÷21.75÷8×加班时间(单位为小时)×3来核算加班工资;加班时间不足1小时的部分,不计算加班工资;对于出差或外出培训等(包括双休日或节假日)情况不计加班;生产工人因未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而延长工作时间的不计入加班;生产工人加班须填写加班申请、在公司批准后才能加班,否则加班不被公司认可;因特殊原因无法事先填写加班申请的,由加班人员所在部门领导批准后进行,并在加班后1天内报行政人事部审核、备案;对于任何谎报加班等作假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当月所有加班,并将逐次给予警告、处分、记过、开出的行政处分。
(七)多岗技能津贴。生产工人具有除了本岗位外的其它岗位的技能,且服从公司的调派,公司将按附表7的标准,逐项发给生产工人相应的津贴;生产工人领取了多岗技能津贴后,须根据公司的需要随时调派到其它岗位,生产工人若不服从公司的调派,公司将对该生产工人索要违约金,索赔金额为生产工人所领多岗技能津贴的2倍。特别岗位的津贴补助,见表8。
(八)各种假别的工资扣减规定
(1)事假:生产工人请事假期间不计发工资(包括基础岗位工资和绩效)。事假冲减年休假的,按年休假处理。
(2)病假:按照“渝劳办发[2000]233号”《关于贯彻执行〈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若干问题的意见》、并结合(渝府发[2000]47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企业职工病假待遇暂行规定〉的通知》一并执行。
(3)工伤: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产假:女生产工人休产假期间的工资按生育保险的规定进行发放;男生产工人休护理假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女生产工人怀孕流产、生产工人做节育手术,可根据有关规定休流产假、节育假,休假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产前假要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女职工怀孕7个月以上(含7个月),坚持劳动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并经公司同意,可离岗休息,离岗期间(产假除外)的工资按本人岗位基础工资的70%发放,工龄工资照发,取消其他津贴。
(5)探亲:生产工人休探亲假、婚假、丧假、年度带薪休假、行使公民权时、公司大会和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等期间,岗位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照发,没有绩效奖金,取消其他津贴。
(6)旷工:生产工人旷工1天扣除两倍岗位基础工资,没有绩效奖金。
(7) 制度: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损害公司荣誉的,公司有权从工资中扣除生产工人应向公司缴纳的赔偿、补偿等费用。
(8)中途调岗、调薪的工资:在工资计算期间,中途调岗或调薪时(包括因转正而调薪等情况),调整时间为15日(含)前的,当月工资按调整后的工资执行;调整时间为15日后的,当月工资按调整前工资执行,次月起按照调整后工资执行。
(十)最低工资保障规定。因公司生产任务减少而使生产工人岗位任务不饱满时,公司可安排生产工人从事其他岗位工作,对于服从公司工作安排的生产工人,公司可保障该生产工人的最低工资收入保持一定水平。但因生产工人自身原因未完成规定量的,或生产工人岗位工作不饱满但又不服从公司另行工作安排的,则按照其实际金额发放其工资。
(十一)扣除部分。下列规定的各项金额须从工资中直接扣除:个人工资所得税;各种保险费用(个人应承担部分);缺勤扣款;生产工人违纪扣款。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需求分析
1.引言
有多年生产发展史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很多管理理念和思维上的定势,用人机制不活,人才缺乏流动,论资排辈、盲目自大、“铁饭碗”等陈旧观念,与市场竞争意识相差甚远,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企业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参与搏斗,去赢得生存空间,做好人才规划已成为关键因素。
国有企业是共和国的长子、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是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其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内外部环境变化,对人员需求和供给进行科学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确保企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岗位获得满足其数量和质量需要的人员,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管理过程。做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对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其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人力资源规划理论综述
2.1 人力资源规划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而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结合企业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科学的方法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和优化配置,实现有效激励机制的过程。
2.2 人力资源规划内容
(1)数量规划。企业人力资源数量规划是指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地域分布、业务类型、业务流程等要素,确定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人力资源总量以及企业内部各类人员的比例构成,并以次为依据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计划。
(2)结构规划。人力资源结构规划是指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特点,业务类型、发展规模以及今后的发展重点,对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类分层,设计相应的整体框架,明确各职能部门与人员的职责与权限,理顺各类人员在本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3)素质规划。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业务类型、员工素质等要求,设计本企业员工的任职要求,包括员工的职业修养、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活动即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活动的首要条件。
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环境分析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什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综合,一个企业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建设。
就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外部环境来看,近年来,国企虽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也逐步树立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但是依然存在着人力资源的不确定性,许多地方仍旧在搞行政命令。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也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国有企业做规划的动机非常简单,在国家层面人才规划纲要的推动下,各国资、行业主管部门都纷纷开始了人力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其初衷和目标无疑都是好的,但在这种运动式的、企业本身缺乏内驱力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变成应付。“年年做规划,每次都一样”成为了国有企业应付上级检查的必杀技。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政府在人力资源培训上,并不是按照订单开展培训,而是搞拉郎配和一厢情愿,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并不能按照自己的路线去行走。在竞争过程中,竞争对手也在不停地围绕市场,采取以动制动的办法,使得人力资源政策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从内部环境来看,近年来,国企虽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也逐步树立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没有发生实际性变化,由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市场技术、流程的变化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精力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
4.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现状分析
4.1 高层重视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企业一些高层对人力资源规划并重视。国有企业发展规划很少考虑人力资源的规划问题,认为企业需要人力资源时可以随时从人力资源市场获取,殊不知这种短视行为将会导致企业需要用人时却无人可用的现状。在认识上也存在脱节,目前很多国有企业所做的人力资源规划或人力资源年度计划,大多数把人力资源规划仅仅看成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于是人力资源规划就成了人力资源部的规划。这样制定出的规划很少能为企业的战略成功创造价值。
4.2 规划与战略脱节
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企业加强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但是现实中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紧紧是人力资源部门个别人完成的,其内容没有上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很难对公司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起到指导性作用。
4.3 规划法规滞后
由于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软文,通常没有约定俗成的法规,导致一些企业执行起来步履维艰,企业可能把企业文化建章立制,而对最能决定企业走向的人力资源却没有做硬性规定,存在机制不健全,投入少、人力资源开发执行不力等现象。其次,企业在人员培训上,认识也不到位,无论是对培训师的选择还是培训对象和内容的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有的企业则把培训看成是完成任务。绩效考核、薪酬制度、用工制度的不完善,也使企业人力资源的推进存在一定问题,在分配上,片面追求和谐和平均主义,国有企业员工待遇不与其贡献挂钩,与合资、私营企业员工的待遇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会使员工产生内部及外部的不公平感。在用人上,也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对一些工作突出的员工没有打通晋升通道,使一些人才没有机遇脱颖而出,不仅使他们丧失了积极性,也挫伤了归属感。
5.国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关键问题
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善企业绩效的需要,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强化人力资源规划呢?
5.1 核查现有人力资源
通过调查研究,系统收集数据和事实,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战略环境对现有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是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和前提。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市场已经相当成熟。面对庞大的国有企业,可以借助有关软件,对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信息进行整理和存档。在这个环节不是仅仅了解一些表面的数字和人员档案,而是要结合调查表、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各种岗位的信息,并科学进行岗位分析,达到对人有档案、对岗位也有档案的目标。
5.2 要科学制定人员补充计划
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岗位分析、人员现状分析等资料,采用多重预测方法,预测未来公司人力资源需求。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激励策略、培训需求有系统的计划,初步预测未来人力成本曲线。
这个环节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科学规划的关键环节。目前人员臃肿、素质低下、用工年龄偏大、岗位超编是国有企业的共同特点,在做需求预测时,可以采用对标管理的理念,按照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定员定编标准来预测需求量。
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要不遗余力地引进人才,建立适宜企业发展的人才库,对各个部门所需的人才不是搞简单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既要合理用好现有资源,又要制定人才补充计划,建立多个人才梯队,一旦发现人才短缺,立马有后备军跟上,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5.3 合理制定人员配置计划
在人才引进计划上,要科学、合理,既不能片面追求学历、经验和硬件,也不能贪大求全,只要是符合条件的就一网打尽,而是要目标要高远,计划要科学、眼光要前瞻,要与国际接轨,保证所配置的人员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保证引进的人才为我所用。
5.4 十分注重人才开发计划
决策层要更新观念,树立人力资本意识,大胆打破企业人才需求疲软、人力竞争力弱、人才的市场配置程度低的壁垒,树立起人才资本的作用或重要性大于物质成本的人力资本意识,全面实施人力资本开发和人力资源投资的战略,要制定培训计划,进行不同方法和模式的开发培训,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和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大人才奖励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薪酬水平,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归属感,在本单位营造员工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关爱人才的浓烈氛围,以此提高企业绩效。
5.5 明晰人力资源市场半径
根据企业需求的人员数量和素质,确定企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范围。人力资源招聘半径决定了未来企业招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此环节,国有企业需要首先对自己内部人员进行清查,对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富裕人员进行合理剔除后,帮助优秀的员工规划自身的职业晋升路线后,确定公司对外招聘的真实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以此来进行人力资源市场调研,确定公司未来获取人力资源的区域市场。
5.6 重视核心人员的特色规划
人才和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规划突出抓体系、人才、投入三个重点。在加强人才工程建设上,一方面主动参与人才交流,大力引进、重用需要的科研、管理、生产和销售人才,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另一方面在企业范围内实现核心人才流动,同时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培训,有效促进产业人才力量的增强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将对企业竞争力有较大影响的关键技术,确定为核心技术能力,重点抓好核心技术的升级换代。要对这些核心人员进行专门的规划设计,有针对性的帮助他建立一条适合企业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路线。
5.7 灵活运用考核、薪酬制度、激励等制度手段
国有企业,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时代遗留下来的薪酬制度,“大锅饭”味道浓厚,平均主义严重,知识、技术、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完全承认,从中体现不出贡献大小,技能高低,分配形式不合理,不公平,不规范,员工积极性难以调动和发挥。
灵活对考核、薪酬、激励进行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的执行力,绩效方案向生产一线、关键岗位倾斜。在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绩效奖金与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随之上下浮动。绩效奖金与职工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挂钩,真正形成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合理地规划可以让全体员工直观的感受到公司未来的人力资源发展路线,促使现有人员向公司需求的岗位和专业转型,同时提高这些重要岗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吸引力。
5.8 实施规划和评估
基于对人力资源现状、需求、供给的分析,结合公司的经营战略,组织多部门人员进行详细的人力资源规划,对未来人员招聘、培训、绩效考评、薪酬与激励制度、福利制度进行设计,并报公司高层进行讨论,形成可以指导未来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6.结论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对于庞大的国有企业,需要的工作量不亚于企业的任何一项技术开发难度。加大人力资源规划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从企业管理层面重视人力资源规划,配备专业人员,采用专业手段,科学规划人力资源走向,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国有企业的第一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洪涛,陈旭霞.人力资源规划在国有企业中的有效应用[J].管理工程师,2009,2.
[2]冯淑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8.
[3]朱国成.破解人力资源规划的落地难题[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1,09.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3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管理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HRM)已被许多企业采用,它强调的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战略联系在一起,以协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完成组织目标。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实施的平台和手段,构建这一体系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实施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以及发挥的作用。
虽然不同企业所处环境不同,建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也各不相同,但是以下几点共性的原则和策略,可为借力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提供参考。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实际运作中,以下六项基本职能模块占据了中心地位,成为实施科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发挥了最基本、最关键的核心功能。
(一)企业竞争环境评估系统
只有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就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做出正确的选择,设计出适合企业应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般情况下,企业环境评估步骤是:第一,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第二,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类;第三,对选择的每一因素作可能性和可行性分析,并对这些因素给企业人力资源活动带来的影响进行论证,初步展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二)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系统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确定自身的人力资源规划,使人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企业战略做出贡献。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供求分析、人力资源的总量规划、人力资源结构优化规划和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规划以及实现人力资源规划目标的具体措施。
(三)基于工作分析的人力资源甄选与配置系统
企业从组织战略、客户需要和竞争要求出发,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类职位高绩效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工作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和提炼,建立各类员工的成功素质模型和任职资格标准,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建立人才竞争优势提供决策依据。
(四)基于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系统
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通过分析企业的价值链,确定企业关键成果领域和关键绩效指标,并层层分解,直至形成企业、部门和岗位三级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绩效目标的设立源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职位的责任,对中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更强调行为过程,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
(五)基于业绩与能力的薪酬分配系统
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状况、行业及其他企业薪酬状况等因素,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薪酬管理战略与体系,实行业绩与能力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员工的收入直接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贡献,确保薪酬政策既能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又能留住核心人才。
(六)基于战略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培训开发系统
根据企业战略需要,结合员工的个人发展计划,提供系统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体系,确保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所需各种类型人才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双赢。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程序
(一)环境评价
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一步,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做出评价,企业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人才的供求状况,潜在的劳动力短缺、竞争对手的工资水平、相关法律法规等情况,敏锐的把握和预测这些变化对企业发展有哪些制约、挑战和机遇,并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包括组织使命、企业内部优劣势以及整体发展战略要求,从中识别、分析具有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问题,从而确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方向。通过这一程序的工作,能够为有效制定和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事实依据。
(二)人力资源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二步,是在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就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类型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选择人力资源战略时,应以企业总体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保持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协调一致,获得协同效益。
例如当企业总体战略所需要的外部机会与内部优势共存时,可采取进攻型战略,也就是努力发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利用其坚实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从劳动力市场吸引大量专业人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独占性;而当企业的外部威胁与内部弱点并存时,可采用防御型战略,采取措施以维持现有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以便尽可能减少损失,维持生存,等待时机。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第三步,是通过一系列科学、系统的工作,设计出能够保证企业总体战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中企业环境评价、员工评估和绩效考核、工作职位分析、员工薪酬制度等职能在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完成了这四项核心职能的组建,就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职能搭建了一个坚实、完善的平台,为其他的职能运作提供了指导性的参照依据。企业在体系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吸收经验,逐步推进。体系编制过程应让相关部门和人员参与其中,还应积极吸收企业已形成的一些成功管理方法。在编制完成以后,应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调整,逐渐消除不合理因素。
加大体系的宣传力度。作为体系主要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人力资源部应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使每一位员工能够较为详细的了解各职能体系的主要内容、执行负责人以及奖惩规定等,为体系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鼓励员工参与管理。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中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不断创造各种条件让员工实现自我管理,建立卓有成效的员工建议机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施的保障因素
(一)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层次
由于企业最高管理层拥有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化所需资源和制度的最终决策权,所以如果没有最高管理层的支持,无论员工多么了解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可能也无法完成向战略角色的转换。
因此,为了使整个体系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首先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是公司决策层的正式成员,这样更有利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整个公司战略的衔接和整合;其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被赋予法定的职权,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环境变化进行战略性的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战略的人力资源配备方案;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威,能要求并切实得到各个职能部门给予密切配合,协同运作,以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得到实际执行和有效实施。(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知识、技能的升级与更新
要想构建科学、有效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使其各项方针、政策都真正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人力资源从业者必须掌握三个领域的知识:业务知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变革管理的知识,而他们的工作重点也要由原来的只关注某一个体或者某一团体,转变为关注整个组织效能的提高和人力资源职能对这种提高的战略贡献。未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者在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般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验,以完备其组织战略和业务运作方面的知识。同时,其他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也需要学习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的技能。企业应积极通过专门设计的培训项目来提高人力资源员工的业务知识,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内部咨询专家。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是以甄选招募、培训、薪酬、绩效评价以及劳动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分支职能为基础构造起来,并与行政事务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组织结构既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也无法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新建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代之以专家中心、现场人力资源管理群体、服务中心等专业化组织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其中,专家中心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职能人员所组成,他们可以不受事务性工作的打扰而专门开发自己的职能性技能,主要任务是建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在管理实践中充当顾问;现场人力资源管理群体由一般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组成,他们被分派到各个业务部门,一方面帮助自己所在业务部门从战略高度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得以贯彻执行,另一方面能够从第一线及时、准确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对整个体系做出正确的评估和修正;而服务中心的人员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各个业务部门提供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上,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效能得以提高。
总之,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系统、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因为战略变革涉及到组织的各个管理层次,需要正确协调各种关系,所以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观察到战略变革的结果。因此,在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时,高级管理层和人力资源部门都要立足长远,不能操之过急。另一方面,组织里所有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措施要互相关联、形成整体,清楚地界定所有部门在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以便有组织、有系统、协调地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格里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4
【关键词】网络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在激烈竞争的背后实质是对于人才的竞争,而人力资源管理就成为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实力的突破口,全面创新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迫在眉睫。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要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根据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需求进行管理方法的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
一、网络时代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变化
网络时代到来之后将各种各样的信息逐步整合起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一系列的运营发展工作,也让事业单位的管理逐步进入信息化来更好的保障效益的获取。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整个大环境的变革,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也带来了较大的改变。首先,网络时代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容出现了一定变化。由于信息化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引入到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改变了原有保守和固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使更多的现代化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其次,在网络的普遍应用之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形式也有了相应变化。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事业单位在组织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档案管理等工作中采用的主要工作形式是文书以及纸质资料,无论是资料的收集、整理、印制、保存等都需要一系列的繁琐过程,也会造成人力物力的耗损。在网络时代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形式实现了创新,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网络进行结合之后,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工作,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后,网络时代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架构上实现了调整和改变,无论是领导层面还是基层员工都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开放和平等的对话,不仅管理工作得到了完善,基层的管理也获得了较大发展,突破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固有形态。
二、网络时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策略
1.建立与网络时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在网络时代的推动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事业单位能够提高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现全面创新和与时俱进,并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和网络信息化管理和网络时展相适应的配套管理体系,从而紧跟时展的潮流,为事业单位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打下坚实基础。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网络信息的传输更加的广泛和快速,也能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也应逐步设计出一个能够与人力资源管理相适应和配合的网络平台,促进管理体系的完善和进步。事业单位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技术以及人力资源网络平台进行单位内部的开放性信息共享,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单位内部的无缝沟通,使广大员工都能够在平等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交流和信息的传达,也能够在交流中增强对单位员工工作状况、思想、工作满意度、个人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全面了解,与此同时还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远程会议,及时解决单位内部的机要事务。建立网络化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但能极大程度上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还能够有效降低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本,最大化的提高单位收益。除此以外,在网络时代下事业单位在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网络业绩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业绩管理的作用和影响力,并不断完善业绩考评方式,用网络信息化的要求对单位人员进行动态化考核并调整工资和奖励制度。
2.建立与网络时展相配合的管理队伍
事业单位获得长足发展的主要凭借是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储备,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后,员工的优化配置以及教育培训也逐步演变成一种困难而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这也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员工存在水平不足的问题,那么会极大地影响到事业单位与网络时代相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发展。第一,要逐步树立起先进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管理形式以及意识方面都和之前产生了极大的差别。因此,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以及管理人员都必须更新管理理念,积极探究网络时代下促进人力资源管理长远发展的方法以及长足规划。第二,增强对事业单位内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网络时代小知识的更新速度逐步加快,因此企业对员工的专业培训也需要时时更新,并逐步引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意识,促使员工能够快速的融入单位发展的整个环境,同时也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人资管理。第三,全面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能。和传统的人事部工作方法和过程相比,网络时代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部分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开展,因此作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人员,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计算机技能,提高对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确保计算机的熟练操作,从而保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第四,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事业单位每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都必须树立雷厉风行的观念,提高自身的执行力,确保各项任务顺利贯彻实行,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
3.构建与网络时展相协调的挝晃幕
每一个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这一文化也是事业单位的文化精髓,代表着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单位整体的凝聚力。在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以及方法是很重要的,但是逐步建立起能够与网络时展相协调的事业单位文化,构建一支具有极强凝聚力以及战斗力的员工团队更为重要,同时它也是事业单位文化战略的重要支撑。事业单位内部文化实质上是不同工作意识的综合体,包括了事业单位,在运营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战略理念、营销观念、工作标准、工作准则等,它来自于事业单位自身,且为事业单位内部所有人员的肯定和认可,随着事业单位的日益发展壮大,其文化也逐步发展和强大,并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为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动力支持。构建与网络时展相协调的事业单位文化体系需要认真坚持由浅入深、分层次和分步骤的原则进行构建和深化,将表面文化构建、中间文化构建以及深层次文化构建结合起来。表面文化构建涵盖的内容是树立事业单位的整体形象、营建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中间文化构建,包括的主要内容是外部环境的建设,以及单位内部制度和体制的健全完善等方面的内容;深层次文化构建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事业单位长足发展的战略规划、单位内部工作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等。总而言之,逐步建立起能够与网络信息化发展相协调的事业单位内部文化体系有助于让网络信息化的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人力资源整体上对网络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荣辱与共的单位内部环境,全面推进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总结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关系到企业竞争实力的关键内容,而在网络时代到来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需要在管理方面进行更多的优化和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逐步建立起与网络时展相配套的管理体系、管理队伍和单位文化,为事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毕克书.浅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对单位内网舆情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3):63-65.
[2]王丽萍,杨华.网络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8):71-7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5
关键词: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应用
一、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保持知识型员工稳定性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资源优势的发挥无论对于企业单位或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而言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也往往是推动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然而知识型员工普遍对自身的发展较为重视,并且有着较高的人生价值追求,一旦所处单位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很容易出现跳槽现象,具有着不稳定的特点。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加强知识管理的应用,通过满足员工知识扩充与提升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自我提升与发展空间,能够更好的增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稳定性,从而更好的促进知识型员工与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满足员工需求的必要条件
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员工的激励模式往往是采取单纯的物质激励或结合职位晋升等方式的激励,而新时期的知识型员工往往有着较高的修养和明确的价值观追求,一般的物质奖励难以对他们起到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同时知识型员工在需求层次上也不断提高,对于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重视,因此必须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融入知识管理的措施,为员工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以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
(三)是增强知识资源共享性的有效途径
知识资源对于单个人而言往往是有限的,而如能够加强知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其所能形成力量将会十分巨大,而由于当代年轻人合作观念与意识普遍不高,对于知识的共享更是缺乏效率,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知识资源仅在人的头脑中“储存”,应用效率十分有限,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加入知识管理,能够更好的促进员工个体之间的交流,并逐渐形成知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使参与共享的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新的收获,并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
二、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主要应用途径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首先要体现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对员工的知识资源进行调查、了解以及整合分析,从而了解现有知识资源的结构以及与现有各项工作的实际需求的适应性,从而更准确的制定未来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案,指导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以利于自身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实现对员工知识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利用,另一方面也通过管理策略的调整,有针对性的对员工知识结构的欠缺部分进行补充,实现员工的知识提升,并更好的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提高人力资源规划的科学性。
(二)立足知识管理,完善招聘环节
招聘环节是人才引入的关键环节,通过招聘环节引进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将以人才为载体的新知识吸收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当中,提升企事业单位自身的知识软实力,但相对的如招聘环节把握不好,聘用员工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都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也会导致自身资源的浪费。因此,知识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还应以知识管理作为出发点,对招聘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可以将所招聘人才按照条件划分为知识型和经验型两大类,前者以应届大学生为主,接受过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储备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思维活跃,富有激情,知识创新能力往往较强,但存在着实践经验欠缺的不足,需要花费较多资源及精力进行培养。经验型人才一般以因各种原因脱离原工作单位,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为主,他们的工作经验是最为宝贵的隐形知识财富,可以更快创造价值,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知识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在进行招聘的过程中,应针对两种人才的优缺点,及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招聘渠道弥补自身知识整体结构中的短板,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知识管理优化培训机制
培训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培训也是提高员工工作能力与效率的重要途径,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要结合知识管理的视角,以知识的全面提升,以及知识价值的充分发挥作为目标,优化培训机制。一方面,通过科学的培训有效的弥补员工知识结构中的不足,丰富员工的知识储备,提高员工个人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通过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以及员工互助学习培训机制的运用,整合员工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将这些隐性知识作为培训的内容,提高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全面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的知识、经验、技术的水平。
(四)融入知识管理理念,完善激励制度
工作经验及技巧这类隐性知识可以说是员工个人的宝贵财富,一些员工担心知识共享会威胁自身的待遇与地位,往往不愿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将知识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制度建设当中,将知识贡献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员工的待遇与自身利益挂钩,给与物质及荣誉等方面的奖励,以激励员工更加积极的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并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新、共享、激励、在创新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员工个体及整个队伍的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提高激励制度的有效性。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问题;改进措施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薪酬管理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管理措施。加强企业的薪酬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薪酬管理不仅需要为企业员工发放奖金,还应该给予员工其他方面的鼓励,进而有效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薪酬管理策略,有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薪酬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如今,原很多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时,都是通过一定的资金奖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在薪酬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很多企业员工的薪酬与员工业绩之间的联系并不大,很大一部分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努力,业绩相当突出,但是并没有获得很高的奖励,这样的情况对员工工作积极性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设计薪酬管理时,没有注重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为了更好地留住员工,就会将薪酬中的较大比例分配到企业所有员工手中,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员工的稳定性,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但是长远看来,却很容易极大地降低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薪酬管理不重视员工的激励作用,是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问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改进,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的成熟与企业的进步。
(二)企业薪酬管理缺乏有效的奖励方式
一般情况下,企业薪酬体系的分配方式的主要对象是企业中的核心人才,例如企业的高管和一些技术项目的带头人等。现如今,很多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时,就将员工的业绩与奖金挂钩,业绩突出的员工,只有给予物质上的鼓励,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奖励方式,这样过于单一的薪酬管理方式,并不能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效果不大。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不同分配方式的重要作用。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分配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力资本参与到效益分配过程中,但是还是不能发挥出企业的薪酬设计应有的激励作用。为了解决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存在的这种问题,需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极创新薪酬管理方式,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不适应市场发展水平
目前,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但是,大多数企业的薪酬管理工作并不能适应外部市场的发展水平,与市场发展之间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企业员工的薪酬体系,不仅要保证内部公平还需要保证外部公平。也就是说,需要将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其他企业相似工作岗位的薪酬水平相比,才能得出企业员工的薪酬情况。但是很多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都不能与市场发展相适应,这就会造成员工出现严重的心理落差,甚至会对员工的去留问题造成严重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竞争需要大量的人才,企业想要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给予员工良好的薪酬水平,因此,为了解决薪酬管理不适应市场发展水平的问题,需要人力资源部门针对薪酬管理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对策,进而更加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二、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薪酬管理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现阶段,企业想要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部门的各项工作。其中,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企业的管理者可以利用薪酬管理构建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逐渐提升员工的工作质量,进而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开展薪酬管理工作,因此,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的确立,能够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让企业员工工作更加有热情,也就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所以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
(二)薪酬管理能够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是保证人力资源部门正常运行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构建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对企业劳动力的流向与供求关系进行有效地调节,并实现企业劳动力的合理优化配置。良好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让人才流入,保证企业员工供求关系的正常。与此同时,企业的薪酬管理影响也关系到员工的供求和流向。因而,一个企业想要优化配置资源及人力资源,就应该建立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这就能够有效增加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促使企业员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构建科学的薪酬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三)薪酬管理有利于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作用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应的薪酬管理体系,相关部门就会针对薪酬管理调整工作重点,员工也能够针对薪酬管理体系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能够为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有效促进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人力资源薪酬管理问题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有效保证企业员工薪酬的公平性,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与薪资挂钩,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应该结合市场发展来对薪酬制度进行制定,这就使得薪酬制度变得更加透明,也能够实现企业员工真正意义上的多劳多得,有效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进行评价,员工能够用良好的工作态度去面对简单的工作,这种情况就可以进行嘉奖,这样就减轻了员工身上的惰性,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科学良好发展。
(二)构建多样化的薪酬管理模式
很多企业原有的薪酬模式并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为了构建完善的薪酬体系,需要人力资源部门设置科学的薪酬体系,进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先做一个综合的研究,研究企业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的成本,要明确企业员工应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支付给员工的报酬增加,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经济利润增加。因此,单一的薪酬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所以,需要对薪酬管理体系不断进行强化,利用科学的薪酬管理体系,吸引更多先进的专业型人才。新型的薪酬管理体系的设置,不宜设置过多的内容,避免对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应该在员工的工资中设置奖金,定期对员工进行奖金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薪酬管理体系需要与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
很多企业在制定薪酬管理体系时,不能与市场竞争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所以,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薪酬体系,应该加强薪酬体系与市场竞争之间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薪酬管理体系时,可以充分考虑市场竞争力,明确市场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企业留住真正的人才,才是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薪酬设置需要与外部相一致,保证员工的内心平衡,并通过科学的薪酬管理模式来帮助企业留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这样就能够显著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使员工的工作热情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进而提升了全体员工的满意度。
四、结语
综上,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薪酬管理中寻找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便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