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1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生态园林是应用生态学原理及现代的科学技术,从构成园林绿地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四要素出发,结合园林设计理念对城市的各类园林绿地进行生态建设,建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态园林绿地。生态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生态系统通过能量与物质交换,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高效利用、生态效益最高,与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和谐的高级人工系统。其对改善城市日益恶化的环境,为城市中的人类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工作环境,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工程概况
天香园二期位于现有的山东省菏泽市天香园的东侧,面积约130亩,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有几个鱼塘,植物较少。项目规划除了依据国家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外,和根据菏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城市绿地水系规划、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规定以及项目所在地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相关资料等进行规划设计。(图一二)
2生态园林功能设计
2.1规划指导思想
在研究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布置功能分区,以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及对候鸟进行观察和研究为主旨,结合现有的鱼塘,重点处理若干节点,使天香园二期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湿地景观。
2.2设计原则
积极保护原则:强调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小干预;同时又强调合理利用,利用现存的基础条件和生态条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完成生态修复。
有机更新原则:吸取城市更新理念,避免推倒重来的行为。尽可能利用现有道路基础,不做全面变更。
以人为本原则:周全考虑游客的身心要求,合理安排道路交通和游览服务设施。强调交通可达性和可利用性。
2.3功能设计
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绿化品种丰富着我们的环境,植物的不同造型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植物的四季轮换着形象,给城市赋予了不同的容貌和性格。然而涉及土地规划领域的许多人士仅仅把植物当作一种配置在建筑周围的园艺附属品,而建筑则是完全独立的,这实在荒谬。事实上,植物和现有地被是大多数场地选择和规划的基本考虑之一。他们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御风沙,而且经常用于规定土地利用形态。
植物建造功能是植物在景观中限制和组织空间,涉及植物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植物的建造功能体现在可以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及垂直空间。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观赏功能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植物的三大功能中建造功能对总体布局和室外空间的形成非常重要。
3生态园林设计在天香园二期设计实例
天香园二期可分为四个功能区:鸟类栖息保护区、鸟类观赏区、湿地核心生态区、入口景区。
3.1鸟类栖息景观设计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一种鸟就是人类的一个独特的朋友,保护鸟类,从大的方面讲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建立起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鸟类自然保护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各种鸟类栖息地是保护鸟类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景观设计师应该在设计人类居住环境的同时,也为鸟类留出一份空间,保留一定的栖息地,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香园二期鸟类栖息保护区位于天香园二期西侧与天香园一期相邻,以密林为主,园路尽可能避开,大量种杉木、榔榆、柏树、构骨等乔木,形成草、灌、乔相结合的半天然、半人工的植物群落,并为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天香园二期鸟类观赏区位于天香园二期的南侧,由大草坪、密林区、疏林草地等组成,提供游人和鸟类在此区域活动,可采用供应鸟食、定时招鸟的方式,地形微微起伏,缓缓地伸向水面,园路弯弯在此通过,构成一幅自然的人间天堂。
3.2生态湿地核心区
生态湿地规划定位:即以湿地生态为基础,结合湿地利用和湿地游憩,确定了三大主题,即"湿地生态、湿地利用、湿地旅游"。功能分区为"鸟类核心保护区、生态湿地观赏区、水禽养殖区等。
天香园二期生态湿地核心区位于天香园二期的北侧,由水面和陆地形成,主是恢复湿地的景观,同时给鸟类提供丰富的水资源,并且还能起到净化水的功能,通过和外面河的连接,使园内的水有了更新和补充。
3.3入口景观区
位于公园的东侧,主要有入口大厅,服务设施和入口广场及停车场组成。入口广场和大厅主要是提供游人集散场所,服务设施根据业主的业态分布而立。建筑形成采用传统形式,材料采用钢筋砼仿木。(图三放在此处 是个彩图1108)
3.4交通规划
交通道路是森林公园为游客提供旅游线路、组织旅游景点、增加游乐内容等服务活动的重要手段,交通道路规划要服从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景观资源,在满足游人的各种必需的旅游服务需求的同时,注意保持森林公园的环境优美、生态健全。植物园道路设计与普通公园中的道路设计相比,要求具有更强的导游功能,因此需要借助于地形、水体和少量的建筑物等来加强分区效果。
天香园二期公园的园路分成三级,一级园路为4米,为公园的主环路,可通行小型汽车。二级园路为2米,是各功能区的主环路,三级园路为1.5米小径,为林间小径供游人观察和研究鸟类之用。水上游路设3~4游船码头,所用的自划船不装动力装置。(图四放在此处 是个总平竖向图)
3.5绿化设计
3.5.1设计思想
植物配置应以绿地的自然状况为前提,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习性合理选择搭配树种,配置成乔、灌、草、藤复层植物群落,并遵循植物群落生长规律,进行良性人工干扰,形成一个合理、稳定、能进行自我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植物群落系统。
园林绿化树种可选择以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大大减少由引种、迁移、运输而成活率低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且不选择有飞絮、有毒、有异味、易过敏的植物,还要防止恶性杂草入侵。
植物配置应考虑一年四季营造不同的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对于冬季寒冷时,阔叶树要进行落叶休眠,在植物配置时要注意阔叶树与针叶树搭配的比例,使植物群落在一年四季都高效发挥生态效益。
在园林绿地中营建开放性耐践踏草坪,以提供避灾避难场地,同时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触到绿地,从而达到人与生态园林绿地的和谐共生,满足人们对绿地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对生态园林植物群落中爆发的病虫害,避免或尽量不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也可以采用生物学方法对绿地进行生态维护。
3.5.2设计考虑
根据规划原则,景区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的景区,因此在绿化配置上通过南昌地区常用植物的优化选用以群落型成片成群种植为主,临湖区域从观赏视线出发,以疏林草地为主,只在游者活动较多的局部地带作纯草坪布置。采用乔木、灌木、花卉,草坪、攀援植物的多层次组合,做到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搭配合理。
此在树种的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的考虑深根树种,考虑抗污、保健性强的树种,有香樟、银杏、榉树、枫香、湿地松、马尾松、水杉、桂花、玉兰类等等。更有一批湿生花卉和药用植物可种植作地被。而在配置上首先根据空间功能及视觉效果的不同,确定郁闭和开敞的程度,根据观姿、观花、观果、观叶、观干等区别,充分发挥植物的自然物性,以林植、群植、丛植、孤植作为配置的基本手法,从平面和竖向上组合成丰富多彩的人工植物群落景观,以体现其自然生态习性。并重视林相变化和季相变化,在确定基调树种(香樟、银杏、广玉兰、榉树、枫香、湿地松、女贞、水杉、落羽杉、桂花等)的基础上,各区域根据活动空间差异选择主调树种,强调不同空间的植物配置特色。
主要树种列表如下: 针叶林:雪松、水杉、落羽杉等;阔叶林:广玉兰、香樟、鹅掌楸、合欢、枫香、乌桕、无患子、女贞、含笑、石榴、茶梅、栀子花、结香、杜鹃、樱花、紫叶李、连翘、黄馨、火棘、木芙蓉、碧桃、鸡爪槭、垂丝海棠、垂柳等:竹类植物:孝顺竹、毛竹、刚竹等;地被草坪植物:百慕大、石蒜、络石、玉簪等;水生植物:睡莲、荷花、鸢尾、菖蒲、水葱、千屈菜等。(图五放在此处 是个总平面绿化图)
3.6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走节约型园林绿化之路已成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要按照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走勤俭节约、因地制宜、科技兴绿、生态环保的道路。在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养护管理、健康持续发展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从而获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束语
一个优秀的景观,不仅要有优美的建筑作为主体骨架,更要有合理的植物与之相匹配,体现出景观之中的自然美、和谐美。园林植物配置在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的同时,还应遵循美学原理。但应遵循先生态,后景观的原则,换句话,师法自然是前提,胜于自然是从属。另外园林植物配置还可以根据需要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扩大园林植物功能的内涵和外延,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服务于人类。
参考文献:
[1] 郑晓冬. 论生态园林植物配置[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6) .
[2] 康冉. 如何发挥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J]. 河北林业科技, 2010,(04) .
[3] 刘立杰,蒿丽文. 景观设计中园林植物的配置方法与步骤[J]. 民营科技, 2010,(02) .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2
【关键词】:绿色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前言】: 城市的建设当中,绿色生态园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生态系统的能量进行交换,更让生态效益也得到了提升,绿色生态园林规划设计,对城市的环境有着极大的改善作用,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让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发展,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态园林景观的作用
1.1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城市中进行绿色生态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能够对人们居住的环境起到美化的作用,更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从而让社会能够和谐的发展。
1.2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仅能够让植物实现光合作用,从而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植物能够给城市的空气起到净化的作用,从而提高空气质量。
2、 城市绿色生态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方法
2.1城市G色生态生态环境的园林景观设计
对于现代城市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其实,最终的目的就是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和保护,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文化发展环境,更让人们居住的舒服,所以,在对城市景观园林规划时,应该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可以说,对于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其发展有着跨越性的特点,由以往的重视景观规划和建设,到如今注重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往由于没有认识到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导致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都是建立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的美观性与实用性而进行的。
在进行绿色生态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该对绿化植物进行合理的选择,最好是运用本地的原生植物,然后进行绿色生态园林景观的建设。其实,在进行绿色生态园林景观建设时,运用本土的植物,更是对当地生态的保护,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避免外来引入植物度本地植物造成不利影响,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发展。同时本地植物的景观设计,一定程度上为打造城市特有植物景观奠定基础,为城市综合文化建设创造条件。例如,哈尔滨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以丁香花作为主要植物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同时,极大的提升哈尔滨“丁香之城”的美誉与城市形象。
2.2结合园林文化主题的景观规划设计
在对绿色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一般以园林主题为出发点,通过不同的形式,对规划设计进行展现,并往往以此为园林命名,如苏州皇家园林。由于城市规划和历史变迁等原因,城市园林建设往往包括了原有场地改建和新建两种方式。城市园林原有场地的规划设计,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往往由原有基础建筑风格决定,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以原有建筑风格为基础。在景观规划设计之前,设计人员必须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原有建筑历史与故事、分析原有建筑风格,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奠定基础。新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围绕园林主题,综合分析园林场地地形、城市气候环境、本地植物生长及形态特点,确定景观主题思想以开展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2.3利用立体绿化打造城市园林景观
城市化转型,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城市生活,使得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从而,造成城市土地急剧的紧缺,由于土地的紧张,在进行城市园林的设计时,多为小型园林,想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中,进行园林的设计,从而加入更多的景观,这是目前园林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的难题。立体绿化园林景观设计是在遵循多年生植物用原则,分析植物生长特点,打造持续性的绿化立体景观。立体绿化园林景观在提高园林绿化面积的同时,合理布局景观规划和设计,如充分利用园林景观中的墙体、灯柱、高架绿棚、栅栏、凉亭等建筑,打造独特的观赏性强的立体绿化景观。
3、生态园林设计原则
3.1 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时,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考虑和管理。
3.2多样性原则
景观要突出多样性,其实就是在进行生态园林景观的设计时,其生态镶嵌式结构拼块突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由于每个自然环境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造成植物种类也非常的多。景观的多样性还包括垂直空间环境差异而形成的景观镶嵌的复杂程度。这种多样性,往往通过不同生物学特性的植物配置来实现。还可通过多种风格的水景园、专类园的营造来实现。
3.3综合性原则
其实,在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自然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从而满足人类的需求。例如水生植物景观不仅要具有观赏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其丰富的种类和用途可作为科学普及、增长知识的活教材。
4、生态园林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日益明显。城市的转型,让人们集中在一起进行生活、工作。城市绿色生态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目的是对自然的改造,让人们生活的环境更加的舒适。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 如何才能将与自然分离的城市通过人为的手段有机地融汇到大自然中,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重大课题,而这一课题的实施,有赖于园林规划设计的再创造。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是提高人们休憩、 娱乐、 观赏的场所,而是同时考虑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和实现。
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和倡导生态保护的大形势下,现代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建设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既要遵循人性化、本土化、实用性的原则,又要符合生态性与美观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依纪.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2017(06).
[2]朱保全.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探析[J].绿色科技.2015(12).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3
[关键词]生态学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U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19-01
在我国,风景园林的设计和建设逐渐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城市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断的兴盛,这样一来就对环境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融入了生态学,使得园林建设更符合生态发展的需要。
1、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的主要生态学理论
1.1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实际上反映的不仅仅是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度和均匀度等重要的指标,同时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结构稳定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的下降,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为匮乏,所以物种会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越强,其就越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景观生态学中比较强调物种之间共存的可能性,所以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应该坚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1.2 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当前已经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但是就生态的概念而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本文当中,我们主要介绍国内研究人员给出的概念,它通常就是指一个物种在某一个生态系统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实际上和生态位是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地系统本身的综合功能。
1.3 互惠共生原理
互惠共生通常又被人们叫做互利共生,它通常就是指两个物种是相互依赖的,它们只有异同生活的时候才能显示出良好的生存状态,二者是相互获利的,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在园林中种植一些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强依赖关系的植物,这样就可以充分的保证种群自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 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学当中,生态平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则,这一过程中的具体含义就是指生态系统在极其稳定的状态下,系统内部的结构是协调的,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也基本上没有非常大的悬殊,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出非常高的综合效益。在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合理的去规划和布局,要从整体上去控制,同时还要将自然生态引入到城市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城市当中的生态平衡。
2、生态学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结合
2.1 应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利用场地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1.1 利用当地的乡土资源
相乡土植物通常就是指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之间的交替以后对一个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生态系统的一个总成。这些植物对环境和气候有着非常强的适应性,同时使用乡土植物可以有效的降低物种管理和维护的整体成本,同时也能体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还能完成自我养护,物种的消失成为了当前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物种的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要求予以高度的重视。
2.1.2 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
当代人的需要和不同时期的人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设计的时候,一定不要受到传统设计模式的限制,不过从当前生态学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新的设计形式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场所的自然过程,也就是说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实际上就是要将这些有自己特征的因素充分的体现在设计当中,从而更好的保证场所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原有的一些自然特征,这样既是对自然的尊重,也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设计和建设的成本。
2.2 基于生态调控原理,利用并再生场地现有的材料和资源
生态调控原理中的循环再生,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贯穿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始终,生态的风景园林设计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减少了对生产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2.3 基于生态学的土壤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设计中选择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就显得很重要。主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态学习性,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特别是在风景园林的生态恢复设计模式中,土壤因子很重要,一般都需要对当地的土壤情况进行分析测试,选择相应的对策。常规做法是将不适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换走,或在上面直接覆盖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长,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全面技术处理。采用生物疗法,处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增加微生物的活动,种植能吸收有毒物质的植被,使土壤情况逐步改善。如在西雅图油库公园,旧炼油厂的土壤毒性很高,以至于几乎不适宜作为任何用途。设计师没有采用简单且常用的用无毒土壤置换有毒土壤的方法,而是利用细菌来净化土壤表面现存的烃类物质,这样既改良了土壤,又减少了投资。
2.4 以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理论的植物配置的设计
2.4.1 植物材料的选择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种类,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根据各种植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植物种类,尤其是高大乔木优势种的选配,直接决定了园林生态效益的发挥程度。园林生态设计中要求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充分利用空间、营养,各个种才能协调共生。
2.4.2 运用具有生态效益的植物
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2.4.3 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认为,群落结构愈复杂,系统也就愈稳定。因此,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多个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比单物种中群落更能有效利用资源,具有更大稳定性,即保持各物种多样性如动植物种资源多样性、各种文化特质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深远的生态环境意义。
3、结语
当前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都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生态学理论和观念已经越来越多的得到了普及,生态学理论对园林设计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将会成为生态发展和工程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会推动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显著扩张,城市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过程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如城市自然景观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自然的生态过程受到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在消失、环境污染问题愈加突出等。这些不仅影响到城市的社会形象和区域生态质量,还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与建设中不得不更加重视景观生态的规划问题。现今,景观生态学理论是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可以减轻城市化造成的负面影响,改善城市生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思路。
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1.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一词首次由1937年德国地理学卡尔特罗提出,是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变化的一门科学。我国部分研究者认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以及动态变化的生态学新分支。并认为只有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景观学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
1.2 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在于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它的提出与运用,使得维护生态环境与经济或资源的合理开发不再相违背。从区域范围角度看, 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从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为主的三要素构成。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刘茂松、张明娟认为: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原理、生态流聚集与扩散原理、尺度效应与等级结构理论、空间异质性与景观过程原理、景观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的自然性与文化性、景观变化与稳定性原理等7条基本原理贯穿于景观生态学的各个发展方向。
2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有借鉴作用的主要原理
2.1 自然优先原理
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自然有它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使其维持自我更新,减少人类对自然影响的同时,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因此,一切园林规划与设计都应以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为利用和改造自然先决条件。
2.2 整体优化原理
景观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应从整体的高度上把景观作为一个系统来思考和管理,对组成景观的各要素的构成、数量、分布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实现整体最优化利用。
2.3 多样性原理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异质性原理决定了景观的多样性的存在,而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生态旅游活动即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提高观赏性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园林的规划设计应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4景观个性原理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是地域分配客观规律的要求。每个景观作为一个单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应高度重视景观的个性。
2.5 生态关系协调性原理
生态关系协调,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与自然及生态与生态间的协调。
2.6 景观异质性原理
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利用立地条件即环境资源景观要素空间异质性,可创造城市园林中异质而多样的景观。
3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3.1树立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城市景观的规划是合理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过程,是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规划设计形式,这意味着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城市景观的平衡。将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合理的规划城市景观空间结构,实现自然与文化、规划环境与生命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融合,解决出现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景观设计。首先,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能与自然和谐共存,并维护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而不是以破坏自然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其次,应能协调当前与未来世展要求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设计规划的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第三,要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特性及其内部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达到景观优化利用。
3.2 重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的应用
该模式是描述城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在进行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应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可以利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地联结起来,通过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将城市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有机结合等方式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
3.3注重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或尽量少受人类的干扰。现有场地或现有景观的形成往往经过了较长时间,形成了稳固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改造设计时,应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本着充分保护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尽可能将原有的有价值的自然生态要素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组织到园林规划设计中。园林规划设计应以人为本,富有人情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要加强科学性、艺术性的结合,体现出景观个体与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早欣赏时产生的意境美。在实际创作中,只有将四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5
一、引言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日益兴旺的今天,园林景观的设计至关重要,一定要将环保、生态、低碳等新时期的生活理念要求作为设计考虑的基础,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秉承现代化绿色生态的观念,实现“生态规划”的功能性,进而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二、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是在协调社会环境、人口分布、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通过对某一定区域进行园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规划,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进而为该区域的人群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生态规划是在宏观的范围内进行的长期规划,规划的相关依据主要是生态学的相关原理,规划人员在充分了解人口、自然、社会等方面信息的基础上,做出保护生态环境且适合该区域发展的规划计划。
三、生态规划理念的应用现状
早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生态思想就被规划框架所引用;但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能量流和物质流,而景观规划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空架结构,生态规划和景观规划之间缺乏连接的共同点,所以目前而言,要想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念是十分困难的。此外,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十分不足,不仅自然资源严重匮乏,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十分落后,所以我国目前的条件很难给生态规划提供更好的支持。生态设计还不能完全取代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段,传统规划设计是以人的基本需求为依据进行的,在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等多重原则的前提下,进而满足人们的各项生活需求。生态规划设计与传统规划理念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态规划设计在满足当代人生活需求的同时,还不损坏后代人的生活资源;而传统的规划设计则很少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生态规划设计最大的优点就是弥补了传统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欠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改良主义手法,即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前提下,通过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进而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综上所述,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规划的理念将会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生态理念的引用中还存在许多不足,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四、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
(一)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合理结合科学、艺术、社会三个方面的要求,应该把生态设计思想当做景观设计中科学原则的重要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在生态设计过程中要保证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协调的协调性,遵循生态循环的规律,进而大大减小对环境的破坏性。
(二)要保证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有效结合;在进行实际的生态景观设计中,重点不应该是单一的设计或者自然,而应该是设计和生态的结合体。所以,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注重对自然提供潜力的应用,而且在遵循自然本身的限制条件的前提下来实现对园林的整体规划。例如设计者在进行园林的整体规划时应该尽可能的采用可再生的生产原料,实现原料的循环使用,而且尽可能的减小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能源、原料的消耗。
(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还应该处理好人类与城市园林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从外表看,多数的景观设计都体现出了绿色生态的需求,但是许多绿色工程进行的背后还有许多能源的浪费,这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而且在实际的园林设计中在绿化过程中,应该多加选用乡土植物,这是因为与人为的植被相比,自然群落不仅富含活力,而且更加健康;此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这是因为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经济上,人类的活动都会对整个景观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充分考虑人类与城市园林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要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五、结语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6
关键词:现代农林业、科技、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概况
(一)、葛沽现代农林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背景
1.全面推进“示范工业园区、农村城市化居住社区和农林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是加快区县经济发展,壮大综合实力,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
2.本案地处滨海新区与中心市区之间,具有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天然条件,园区建设将以高科技为支撑,打造现代农林生态示范的核心区域和农业科技交流推广的平台,以产业一体化经营为手段,以提供安全健康农产品、绿色生态环境和休闲服务产品为主要目标,融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于一体,为推进都市型农林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天津多年来一直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并提出“建设绿色天津,构筑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本案的园区规划建设紧密围绕“绿色、生态、循环、高效”的理念,结合绿色城市发展,建立完善的农田生态系统、林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使园区成为城市生态公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周边城市居民提供绿色产品、绿色环境和绿色服务,对满足城市居民生态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项目基本情况及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1.基本情况
本案地块初步选址东临汉港路,南邻小站镇西沟村、西临双桥河,北临大沽排污河。该地块总面积约1600亩,其中耕地1060亩、苇地和鱼池400米,板桥变电站占地60亩,铁路占地70亩。
2.建设内容及规模
a.建筑用地:农林科技研究中心―5200 m2
b.农林用地:智能温室―12000 m2、养鱼池―17100 m2、花卉、果蔬培育区―161860 m2、花灌木、植物培育区―49200m2 、护城河―29200 m2、防护林―21500 m2、果木、苗木培育区―323810m2
c.园林生态用地:生态湿地―155600 m2、生态景观广场―15970m2
d.能源科技用地:风能发电场―3600 m2、热能发电井、化粪井―400 m2
e.主要道路用地:11310m2
二、项目的必要性与市场分析
(一)、必要性
自进入90年代以来,在天津市委、天津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葛沽镇农林业在结构调整、农产品总量扩张、农民由温饱向小康目标迈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加强生态农林建设既是保证农林业持续、稳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随着假日的增多,市区居民的休闲旅游的兴趣越来越浓。崇尚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农家乐假日休闲旅游,近郊农村现代农林生态模式的建立,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把生态农林区的建设与生态旅游建设统一起来,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带动其它产业的共同发展,不但为葛沽提供了新的旅游项目,而且宣传了生态农林科普知识,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二)、可行性
充分发挥津南区的区位、资源、产业、科技、政策等优势,依托天津农业科学院、天津农学院、津南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开发农林业多种功能,创新农林经营机制,发展绿化苗木产业、精品蔬菜产业、花卉苗木流通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服务型都市农林生态园区,显著提高农林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强化园区的生态服务和观光休闲功能,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园区建设预期经济、技术可行,效益显著。
三、建设场地的原则与规模
(一)、建设原则
1.科技先导原则。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林业科技成果、现代农林生产手段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和推广,提高农林产品档次和质量,实现农林经济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提升产品竞争力。
2.市场导向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和管理,实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3.机制创新原则。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等,增强发展活力,实现园区自我良性发展,并为全国农林科技生态示范园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4.统筹发展原则。必须把发展现代农林业与推进农林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
(二)、建设规模和规划方案
1.建设规模
生态示范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生产,提高农产品、园艺产品的附加值,按现代农林生态产业模式安排规划:
第一产业:园林树木及花卉、蔬菜水果、名特优新畜禽养殖、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
第二产业:农林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农林产品的开发、加工。
第三产业:建立生态农林服务体系,拓展生态农林旅游观光休闲功能。
2.规划方案
本园区重点建设入口区、果林苗木育种区、蔬菜培育区、生态湿地区,智能温室科技展示区共五个功能区。
(1)入口区:入口至中心广场长约388米,是以农林观光为主题贯穿起来的景观中轴线。其两侧景观河道将其形成一个半封闭的景观带,两侧绿地内从古代到现代名人的雕塑蕴涵着文化的脉络和历史的变迁。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大气的模纹景观彰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先进的技术水平,突出建筑的整体效果。
(2)果林苗木育种区:该区域主要作为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的培育基地,在果林、苗木育种区,工作人员运用多种理论和技术对生物的遗传性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和改造。果林、苗木育种区是改良乡土品种和培育驯化外地优良品种的户外实验室。
(3)蔬菜培育区:蔬菜培育区是在新品种选育,良种繁殖的基础上,突出葛沽萝卜等本地特色蔬菜种植销售为核心的综合区域。本区域还包含一个特色生态采摘区,给农业科技示范园参观的周围居民带来采摘的乐趣。
(4)生态湿地区:主要是以农林观光和渔业养殖为主。通过对现状芦苇荡的整合,改造成富有田园野趣的生态湿地。他的作用在于改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小气候条件,灌溉园区内农林植物,其塘底淤泥鱼粪为植物提供肥料,芦苇的多功能应用,以及为园区提供优美的景观效果。
(5)智能温室科技展示区:利用高科技的智能温室赋予农作物及植物最优的生长环境, 在农业科研上力求突破,培育并开发新品种和名贵品种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明之路。
四、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1.社会效益:通过本项目示范园和周边地区的技术推广及辐射,可迅速提天津市郊区农林科技水平和农民的文化素质,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接受技术培训,可较快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和科技应用水平。
2.生态效益:本案采用生态农林模式建设,不但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源,而且还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土壤,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以蔬菜、养殖、沼、果的生态模式。不仅可产生大量优质有机肥生物肥供用苗木、花卉用地和菜田施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可产生沼气,为示范园提供燃料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实施前进一步计划对各子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科学评价,对农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资源,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角[J].城市规划,2010(2):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