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1
一、构建开放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科书编写建议》提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实现教科书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提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摒弃“以本(课本)为本”的观念,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重点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教材为核心的,新课标提出的则是“材料式”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虽都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是有差别的,因此教材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教学工具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载体。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比较不同版本之间教材的差异,灵活处理教材,并“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师生单向交流方式,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这种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其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表现为信息交流立体化、方法途径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碰撞;通过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和设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以提升;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如有关“流域开发”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不同的版本对此选取了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选取的是“长江流域”,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取的是“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如果只是就单个版本内容泛泛而谈,或是深挖细掘,就不行。处理这部分内容就可采用一种开放灵活的方式,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内容。教师应在课前搜集准备一些有关流域开发的文字资料和图片,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分析讨论,得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动态生成。
二、构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程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课程目标》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探究性的原则,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的探究活动”。
布鲁纳说:“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里的发现学习,指的就是探究学习。课堂地理探究学习,并不等同于课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要认为只有让学生搜集资料、研究论证、写出总结报告,才叫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可以充斥于整个课堂的。新课程第一次把活动建议写到内容标准上,其实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并且大多是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构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课堂上要保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要想真正实施探究性教学,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从容发现问题,总结方法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点拨者和引导者。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2.探究的主题要明确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探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课堂探究,因此教师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是非常必要的。探究的主题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要求,永远不能无目的地瞎探究,这样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主题的确立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太大,太大的探究课题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也不能太小,太小则无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迁移应用的尝试往往就是课堂探究的话题。
3.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引导探究的思路
学生的知识储备必定有限,漫无边际、信马由缰的探究一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为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效益性,教师就要给予恰当、适时的引导,否则学生会感到无从入手。比如教师可以将某一个待解决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采用递进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引导不等于包办,教师决不能时刻左右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自己所想象的“完美的结果或结论”。
如有关“洋流”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由于难度较大,传统的地理教学一般以教师精讲为主。而在充满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具体做法是:①观察世界洋流分布;②总结推知分布规律③与风带对比,解释规律;④以规律作指导重新认识分布状况,并找出不适用的地方;⑤观察西海岸的荒漠分布及世界渔场的分布,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是充满乐趣的,探究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记忆也会更持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构建发展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前言》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发展性的原则,从“对学生一生有用”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是与时俱进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命题可能出现的显性知识,注重知识的反复呈现,学生能应付考试,甚至对教材知识背诵如流就是教学任务的终结,根本无视学生对发现过程的体验与感悟,更无视学生情感、态度的深层次发展需要,使学习成为索然无味的记忆与再现,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再创造。而发展型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包括注重对地理学习积极性的保护与促进,对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与领悟,对地理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探索,对地理意识与情感的激发等。
如有关“城市化”的知识,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内容以纲条形式表述知识要点,看起来简单明了,处理起来也很容易。但从发展性的角度考虑,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可能比掌握特点更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可用的图表多种多样,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归纳技能都会得到提高。对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生活中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构建信息技术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构建信息技术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能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还在于能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固然是好,但我们应注意将它与新课程标准充分整合,避免走入一些误区,依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也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要考虑时间成本,决不能为显新意而生搬硬套。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创设;地理;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70-02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两个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所以,地理学学习既不同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又与政治、历史等文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学生最能系统接受地理知识的地方是地理课堂,而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则是好的地理课堂学习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展开论述。
一、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氛围就是教师授课时的课堂环境。保加利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洛扎诺夫曾经在长期的教育研究中得到这样的结论:“愉悦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可以消除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无效劳动,把自我控制的力量导向不会发生疲劳的事情上去。”可见,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对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影响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其人文性的特点,创设适当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为课堂教学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创造许多有利的条件。很多时候,地理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进行的。课堂中的每个个体不仅都受到这种气氛与情绪的影响,而且,课堂教学的氛围,正是在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产生,而又反过来不同程度地直接影响着每个个体的。
二、地理课堂氛围对地理教学效率的影响
地理课堂氛围的好坏,对地理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地理教师要创造条件做到以下几点。
1.重视怡情
人都是有所谓“七情六欲”的,人和人之间最容易产生情感方面的好恶,并由此产生移情效应。学习不能脱离学生情绪感受而孤立地进行,否则教学仅仅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因此,一方面,教师应理解学生是教学有效进行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移情关系,罗杰斯则认为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因素。在爱的参与下,认知和情感的协同活动能使认知活动达到一个单凭认知能力本身所不能达到的高水平。师生之间形成深厚、真诚和接受的关系,并借助于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的相互作用和享乐趣来获得智慧和知识。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移情式的关注和同感,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回馈,又有助于教师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教师的情感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态度。由于对教师的喜欢,学生会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愿意听讲,愿意完成该科目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愿意向教师道出心中的秘密。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疏远、不信任务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敌意,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教师所教学科上,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教师的移情更引发了学生的移情,这种双向的情感回路使课堂变成愉快的求知场所,成为师生密切沟通的平台,促进了师生共同的成长。
2.提升自我,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要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以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以高尚的情操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当学生对教师的才能、修养表示欣赏,并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和信任感时,学生就会愿意与教师接近,并乐于接受其教导。
教师应做到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集这两种角色为一身的教师,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由这样的教师组织起来的课堂教学也就自然生动活泼、和谐统一了,随之而来的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爱国情感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会随之提升。
3.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
所谓课堂物理环境,一般说来包括教室所处的位置、所在建筑物的外形,还有室内光度、空气、声音、颜色等因素。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向现有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1)师生共同参与。教室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场所,教室的布置应由师生共同设计制作,教室布置最好以学生为主,教师站在辅导的立场,学生通过设计、资料收集、张贴布置,可以体验尝试失败经验,最后有成功的满足感与喜悦心情,感受爱与归属感,产生自信心,达到学生从做中学习和珍惜布置成果的目的。
(2)有生命感的布置。教室布置不应是静态的,而应是动态的,是可以经常变换的,是有生命、有成长、有延续、有反馈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具体的生活情景和学习氛围,动态的布置教室,使教室环境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多样化,动态化,成长化。
(3)教室空间的合理规划与使用。教师可依据班级环境,将教室合理规划,以适当的内容布置教室。教室空间前后两面黑板之外,上下及左右墙面、天花板、墙角、窗户与窗户之间的墙壁及走廊等都可利用。
(4)分工合作。班级环境内的布置,要绝对避免教师一人独揽或由少数表现较优秀的学生承担。应注意养成班级学生都能主动关心自己学习与生活环境的习惯。可以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而且有一份责任,参与单元学习需要的情境布置。也可适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效,表达他们因参与而喜欢自己的班级的情感。
总之,创设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地理教师一定要及时规避不良课堂氛围的各种因素的出现,充分发挥自己对地理课堂氛围的调控作用,促进良好的地理课堂氛围的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月珊.从生理角度谈课堂教学的氛围[J].体育师友,1997,(08).
[2]吴占生.课堂氛围的创设与经营[J].江西教育,2000,(02).
[3]成晓霞.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J].德育与心理,2003,(06).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图技能;课堂教学;重要性;培养策略
对于高中地理这门学科而言,其不仅是文科的基础性学科,也是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地理课堂上,地图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想要使学生的地理成绩得到提升,具备良好的地图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面对复杂的地图时,学生通常都不知从哪里下手,更不知道如何从地图中读取重要的数据,根本无法运用地图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学生缺乏良好的读图技能,对学习地理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等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地图技能进行良好的培养,进而使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一定的优化。
一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重要性分析
高中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因此需要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与地图上的内容相融合,以便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储备,实现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想要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地图技能不仅是十分重要内容,同时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地图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空间事物的具体分布,还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进而为原本乏味无缺的高中地理课堂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能够使学生将自身的想象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并增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此外,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还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图形切实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读取地图上的信息,是能够具象地理知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地图的辅助教学,学生能够看到更加生动形象的地理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对加强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地图的具象化特征还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其他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效果。此外,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难度性较高的知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扰,学生对知识内容也很难掌握。然而,通过地图的辅助,让学生通过地图的具象印象实现对知识的记忆[1]。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地理知识的难度得到了降低,同时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就能够利用地图解决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使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地图技能的几点有效性策略
(一)提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以及实施者,教师在开展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单一的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而是应该转变传统理念的教学模式,并走出教材的束缚,加之与实际生活内容的相融合,进而使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尽可能的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图技能,地标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带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真正提升学生学习地图知识的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使其分析地图的能力得到提升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地图,进而形成一定的地图技能。第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地图中的构成要素[2]。想要对地图进行读取和分析,并从中搜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图中的图例和标注的基本意义。例如,当教学进行到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中关于“城市与地理环境”一章内容的时候,学生就需要掌握如何分析等高线图。在地图中,颜色的分布和变化反映着该区域的地貌类型和特征,也能够体现出该地区地形的分布信息。所以,教师应该使学生掌握如何观察图例、标注、比例尺以及方向等基本内容,推动学生地图技能的提升。第二,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名词。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包含着许多学科的内容,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的地理名词。对于一些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的名词,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并为学生进行细致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精准的记忆下来。例如气旋和反气旋;外流河和内流河等,这都需要学生能够重点的掌握。当学生在读取地图上的信息时,就可以应用相应的名词去分析地图的指向。
(三)将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地图技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在地图技能中,读图是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学习地图,也不愿去读图。就其根本,是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读图方式,尤其是当学生遇到相对复杂的地图时,就会不知道从何下手。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地图技能的时候,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熟练的背诵地名[3]。进而能够在分析地图的时候,快速的找到地理位置。通过对地图上多种颜色以及图例的分析,能够将该地区存在的地理问题提出来,进而对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例如,当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张华东地区的地区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标注以及图例,用语言描述出地图中地貌的特征,并将重要的河流以及山脉的名称说出来,得出该地区的具体海拔以及气候特征,对水文特征进行分析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地图上快速的确立地理位置,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读图能力有所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读图的基本思路,将来在面对地图的时候,就能够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对基本读图方法的学习,不仅能够降低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够使学生建立学习地理的自信心,进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再恐惧。
(四)加强学生在地图中获取有效性信息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想要学生能够将地图中的信息读懂,并将其转变成形象易懂的文字信息,同时掌握归纳地图中隐藏或是直观的信息。就需要学生能够分析地图中的每个细微之处,从而才能够找到帮助解题的重要数据,同时,学生还应该将地图中的信息与自身的知识储备相融合,搜集到有效的解决方式,使问题得到解决。
(五)加强学生对地图的填图能力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地图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亲自参与填图训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应用地图。填图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地图知识的记忆,了解具体的国家、地形以及其后等内容。填图训练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实现,也可以布置成课后作用留给学生自主完成。例如,在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配套的练习册中,就包含了许多中国地图,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我国的主要山川、河流以及地形区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地理情况的掌握有所强化,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真正的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
(六)合理的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的地图技能得到有效的巩固
如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均离不开学习后的巩固和复习[4]。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的地图技能得到不断的提升,也离不开课后的巩固。教师应该合理的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使学生能够通过作业的完成过程巩固地图技能。如果学生能够经常进行地图技能的训练,那么就会形成一定的读图习惯,进而掌握教师讲解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强化自身对知识的记忆。例如,当课堂教学学过等温线之后,教师就可以将更多的等温线图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通过语言的方式将地图面熟出来,且猜测地图的具置,使学生的地图技能得到有效的巩固[5]。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课堂;分析研究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广大教师要通过对课堂结构的深入研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抓好当堂教学的实施,以及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掌控全局,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驾驭。
一、课前精心准备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课堂一分钟,课前十年功。教学工作如同演艺表演一样,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让各种教学信息汇集到课堂之中,充分借鉴参考先进的教学经验模式,以及潜心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进度节奏安排等等。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够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地理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搜集了大量的信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无论是地理图表数据的准备,还是一些图像视频的搜集,都尽可能的从刊物、网络等各种途径,为地理教学工作搜集丰富的素材。其次,笔者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各种先进模式与经验。从其他地理教师的成功实践中筛选搜集,寻找能够与自身地理教学相结合的内容,从而实现地理教学工作的快速提升。另外,笔者还精心研究教学对象,以及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地理学习基础等等,做到针对性的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程度。
二、搜集丰富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属于一门自然学科,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如果不能够将教学工作与生动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地理教学势必会陷入到形而上学的境地。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特别是注重搜集丰富的教学信息,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学得更加生动。例如在全球定位系统及其运用教学中,笔者与时俱进的搜集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信息,从国防以及高科技的运用到我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运用,让学生对全球定位系统具有更加清楚的了解。例如开发的儿童手机,只要孩子带着这一款手机,哪怕没有通话,家长也可以通过定位系统了解自己的孩子现在何处。这样的形象化运用,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倍增,原来地理科技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无微不至的服务着我们的生活。通过大量教学信息的搜集,较好的体现了对地理教学内容的补充、完善、拓展和提升功能。
三、设置引导提纲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高中地理课堂离不开学生的广泛参与,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师生互动才能够有效开展,而教师在课堂上有效控制教学节奏。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提纲,教师要通过提纲的引导,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例如在实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中,笔者安排学生事先进行了资料搜集、预习探究,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一组思考题钢,要求学生分小组分析湿地分为哪几种具体的类型,在国内湿地分布有着什么样的特点,湿地的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如何准确深刻理解湿地是地球之肾的说法,并且以洞庭湖和北大荒为例分析湿地保护的意义,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湿地保护的建议措施。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组引导提纲,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了全面体现。学生在这样的提纲引导下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热情高涨,而且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也基本能够解决大多数难题。教师对其他部分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集聚大家的力量,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学习目标任务得到不折不扣的完成。
四、组织专题研究突破学习重点难点
在地理教学中,面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必须要突出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同时,也要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将这些重难点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集中攻坚,从而实现教学成效的提高。笔者在这一方面坚持做到重难点突出、重点攻关,让学生集中智慧、集中力量,对这些难点进行消化理解和吸收。例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中,在分析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时,学生理解容易出现片面性。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从气候原因和其他原因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气候原因主要抓住季节性暴雨、一些特殊地形地貌等方面,而其他原因则分析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一些活动等方面着手,全面分析导致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这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维、把握重点、提炼学习成果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得到较好的思维训练,也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素质水平。
五、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学以致用能力
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在生活中有着指导意义和运用价值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要重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时,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和酸雨等和臭氧层破坏都属于一些面临的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会产生怎样的灾难性后果,完全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感知进行分析。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洪涝灾害、旱灾频发、自然气候规律被破坏、海平面上升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的。再比如臭氧层破坏带来的皮肤病发病率大幅上升,酸雨导致建筑物使用期限大大缩短,大气污染引发雾霾、引发呼吸道疾病等等,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来分析这些问题,是开展地理教学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将课堂驾驭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做好精心的准备,而且在课堂上要灵活掌握各种方式方法,潜心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使教学工作在更加灵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全面激发,从而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堂;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11-03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载体,是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因素。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的正规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课程。其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侧重于对教科书上知识的“灌输”以及对学生的“训练”。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较,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和合作,重视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但是两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二者虽在学习形式、地点、时间、内容、方式载体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互补长短,都是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而开发的课程资源。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重点
2012年广西正式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本课题基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发展需要,结合桂林市部分中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普通问卷调查方式,对高一年级学生展开“关于高中地理课堂隐性课程实施”的调查,以了解桂林市高中地理课堂隐性课程开发现状,有针对性地指导隐性课程真正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国内目前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行为形态的隐性课程。行为形态的隐性课程资源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教学内容、语言、方法以及教师的人格、教学方式等,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意识形态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资源。笔者从行为形态隐性因素出发,着重调查、研究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教学内容、语言、方法等隐性因素对学生所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自我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调查研究概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调查问卷主要包括: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指向;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方式的心理需求;学生愿意参与何种形式、何种主题的地理活动以及影响学生地理学习的因素等内容。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桂林市普通高级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7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回收率达87.6%。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学生对于周边许多地理事物形成的原因很感兴趣,比例高达67.5%,仅有5%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经常与身边的人谈论当今环境问题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2.5%,不常讨论的占40.0%,基本不讨论的占17.5%;70.0%的学生表示对家乡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非常关注,只有10% 的学生表示不常关注。据此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对于家乡的地理环境变化比较关注;能够较好地与身边的人谈论当前环境问题;学生对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释身边常见的地理事象,体现出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与责任感。这表明高中地理学科教育虽然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但是地理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已得到较好改善,顺应了地理课改潮流,为广西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向身边的人展示自己地理知识”的意向调查,只有22.5%的学生表示有兴趣,有意向给身边的人展示自身的地理知识;37.5%的学生表示不想展示;40.0%的学生表示在必要时刻可以向身边的人展示自身的地理知识,但是不会主动展示。这说明学生对自身地理知识信心不足,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需进一步加强。
根据表2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猎奇心理比较强,75.0%的学生表示希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地理方面的奇闻趣事,同时学生对当前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和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也比较感兴趣,二者的需求比例分别达到40.0%和42.5%。这表明学生对于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有很浓厚的兴趣,对身边的地理事象也很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周边地理事象的发生机理、机制,也反映出当前地理课堂还没能够切实地“以学生为中心”,没能够很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有25.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围绕教材,对课本上的地理知识稍作深入扩充。对于参与地理学科类的活动,学生表现比较积极,40.0%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有45.0%的学生虽没有表示非常愿意,但也表示愿意参与到其中,只有15.0%的学生对于这类活动持可有可无态度,至于明确表示不愿意参与的为零。这表明学生对于课本的实记类知识不太感兴趣,适当的地理学科类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另外,通过对教学建议方面的调查,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开设野外地理考察课、地理社会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建议开展一些地理知识竞答活动以及地理模型设计等校园地理活动。这说明学生对于地理实践类的课程很期待,希望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优化地理课程,反映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实践类课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地理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因素,首先是“地理教师的教学风格”,其次是“师生关系”,再次是“班风学风”,最后是“课外活动”。表明地理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学生地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品德意志、价值观等人格心理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师生之间沟通的平等地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取得高效率的前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给学生以奋发的学习动力。
四、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通过分析调查,可知桂林市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行为形态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还不够,其地理课堂中教师个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意识形态起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教育需要加强。笔者针对调查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地理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察、实践、探究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景环境,指导学生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把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2.地理教师要以身作则,良性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用新闻、报纸等身边的地理事象,结合当前国内外地理类时事,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分析、探究发生在周围的地理事象。地理教师的行为习惯作为一种隐性因子,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
3.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资源。地理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资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灵活地采用各类教学模式与方法,要大胆尝试创新更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地理素养,加强对新课改的理解,在提高自身地理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深入地推进新课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理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常莉.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发掘[J].教学与管理,2012(16):98-134.
[2]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论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8-101.
[3]王宏宇.中学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德育教育 初中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69-01
现今,道德理性的滑坡、人文精神的弱化,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道德教育便在当代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初中地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地理作为中学必修科目,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要首先将德育放在学生教育的首要位置,要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人文素质以及道德人格方面的培养。现今,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即单纯地将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没有充分利用到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德育教育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的优势,也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地理教学两者之间进行结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地理教师所关注的问题。
一、开展生活调查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地理教师要从生活入手来开展生活调查,借以来引导学生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细节,并让学生们从生活当中发现问题所在、寻找问题原因,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能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联系到实际当中,进而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1]如:当地理教师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侯,教师可以开展“家用塑料薄膜带来的危害”这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可知,每个家庭每日平均废弃的塑料袋是6个的话,那么莫里青乡人口大约为1.7万人,平均一家三口,这样莫里青乡大约有六千个家庭,则每日就废弃了至少3万个塑料薄膜袋。这样,同学们通过对生活的调查、计算,联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便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些生活细节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在生活调查后,地理教师进一步带动学生们思考:白色污染是环境的主要杀手之一,身边的白色污染随着我国的人口增多与人们的大量频繁使用日益严重,防止白色污染的进一步扩大,不仅仅需要国家相关的制约与众多的宣传,而是应从本质上抓起,从学生们日常行动做起,学生们要学会自我控制。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同时,课堂教学也不断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
地理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课程,区域地理内容的特殊性是地理教学的特点之一。区域地理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影响,如,不同区域的气候对人们的服饰带来了影响,不同区域的地形为人们的交通带来了影响,不同地区的作物为人们的食品带来了影响等。[2]这些区域特色的人文地理特征其本身有着重要的地理原理及其背景,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在我国“南北区域对人类活动影响”内容教学的时侯,地理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学生通过搜集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不同,在进行总结后,学生们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依次汇报与总结,在总结中要让各组代表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原理及其地理背景进行阐述,最后教师对其进行观察指导、点评,进行课后总结。
三、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感染学生内在心灵。如在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时侯,教师在课前搜索一些名胜古迹素材,利用电脑将这些内容做成PPT的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对于青少年来说,枯燥乏味的课堂难以让学生们提起对地理的兴趣。[3]所以,教师必须讲究方法,适时适量,把握时机。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并运用图表、数据等手段,进行一些定量分析,通过各国一些数值的对比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
在地理教学中,一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的形式是难以获得准确判断的,如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个人意志、生活态度与道德行为等,这些行为评估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中学生地理评估学习成绩,不仅仅需要将理论考试为定量测定,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内在的评估考核。地理这一综合性学科评价不应该仅仅根据理论分数来进行衡量,综合评价更需要贯穿整个教学,由此而评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学生成绩。
五、结论
本文通过开展生活调查,关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地理,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以及建立新的评价机制这四点,对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之间的教学互联,提高学生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家清.论地理新教科书活动性课文的设计策略[J].地理教学,200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