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文学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文学常识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1

一、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

1.无疑可问

片面追求升学率观念束缚下的教学是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从不怀疑书本给出的知识或从不奢想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问题,也难以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

2.不知怎样问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差或缺乏应有的思维能力,碰到问题不知怎样提出来,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问题。

3.懒得问

极少数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差,不懂的知识太多,问题成堆,干脆自暴自弃,懒得提问题。

4.没机会问

课内没有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课外缺少提问的环境和氛围。

5.不敢问

有些学生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不敢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害怕受到训斥或嘲笑,干脆把问题深埋在心底。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实践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通常要经历敢于独立、主动地提出问题简单模仿以后提出问题初步学会思考以后提出问题深入钻研以后提出问题创新猜测以后提出问题等5个阶段。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

心理自由是学生提问的释放器,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其次,教师的教风要民主。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彻底打破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教师进行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不迷信权威,不拘泥于“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采用“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包括向教师“发难”)、欢迎争辩”,“允许出错(说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如此激励学生研讨交流,说出学生自己心中的疑惑和奇思妙想。

2.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好奇心理是学生提问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化学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于问、乐于问。教学中通过“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利用热点新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化学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和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地感知信息,加工信息,为主动地构建知识乐于提出问题。当学生发现问题时,教师要由衷地欣赏并给予肯定。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

当前一些学生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或者问题都由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教学时,教师一个一个提出,而学生只是等待着教师的提出,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教师。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优化课堂结构,教师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 如每节课留出时间,保证学生课堂上有机会提问;设立“问题卡”,要求学生及时将问题记录在问题卡上,以便勤作思考或向别人求教;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创造“你问我答”专栏,每个学生随时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张贴在专栏上,也可以随时应答别人的提问。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强烈愿望,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在课堂上教师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勤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1)提问模式

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提问模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与其知识和能力相适应的不同的提问模式。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常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提问模式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有助于学生懂得“怎样问”。

按照提问要求分为:

求是性问题(问题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是什么”、“怎么样”)和索因性问题(问题表述的一般形式是“为什么”)。显然,后一种问题更有挑战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按照提问内容分为:

陈述性问题(问题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怎么说”)和程序性问题(问题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怎么做”)。严格说来程序性问题不是被老师“教”会的,而是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悟”出来的。

按照思维形式分为:

发散性问题(问题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有哪些”)和聚合性问题(问题表述的一般形式是“是什么”)。一般情况,前者有多个正确答案,后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因此前者对开发智力更有效果。

(2)提问清单

有人采用自我监控提问清单对学生进行多元认知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此相仿,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提问清单”的方法有效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

针对实验、计算、元素化合物、理论等不同教学内容可设计相应的提问清单。如,围绕一个化学方程式,提问的清单是: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反应条件是什么?这个反应有什么应用(制备、鉴别、存在、存储)?反应时产生什么样的现象?是氧化还原反应吗?氧化剂、还原剂是什么?如何表示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是离子反应吗?如何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固体质量或者气体体积有变化吗?在实验室里怎样用有关装置实现反应?

围绕一个概念,提问的清单是:

关键词是什么?它的种概念、属概念是什么?这个概念有什么应用?条件、结论是什么?有无特例?能用自己的话下定义吗?如何使用?与它相类似的概念有哪些?有何异同?

围绕一个计算提问的清单是: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必要?不这样做行不行?如果不这样做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有没有其他替代的方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条件增减以后会怎样?与它相类似的习题有哪些?有何异同?条件与结论互换后又会怎样?

围绕元素化合物提问的清单是:

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异常中发现问题;改变命题提问;假定条件,探求结果;通过归类,找出规律(或例外);通过对比,找出异同;透过现象,分析原因。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2

所谓“找到自我”是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在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的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求知,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1 及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家庭环境、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学生学习成绩上、学习兴趣上及思维观念上的差异。因此,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注意引导和挖掘他们的潜力,肯定并发展他们的长处,逐渐改变他们的缺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起点的不同学习区别对待,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降低教学难度,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避免自暴自弃。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为切人点,促进学生形成进取心。此外,教师要对每个学生拥有同样的爱心,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在自身基础

2 实行“快乐教学”,使学生轻松快乐求知

“快乐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使师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可采取以下途径。一是创造相关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和生动的语言,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激情,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来。二是坚持授之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引路为主,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为主,尽量减少固定结论,发挥学生思维甚至联想的热情。三是坚持表扬为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表扬、唤醒。对于普通班学生而言,经常发现学生优点并适时表扬,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即使在学生犯错误时,也应讲究策略,先肯定成绩,而后指出不足,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切忌暴风骤雨式的批评。

3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3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中作文教学 尝试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高考的指挥棒不容拂逆,人们总不能不以应试作文的标准去衡量一些性情中文,技术至上、实用为主代替了心灵感受。当我们越来越看重这种应试作文,越来越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就会痛心地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已是乏善可陈:千人一调,套话连篇,文气低落。学生对作文也是既恨又怕,既憎又恶,总之,兴味索然。

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抒写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呢?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启示:写作指导首先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会学生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本,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生活事件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

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身边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关心什么,并教会他们把这点滴素材积累起来,才能避免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话可说,东拉西扯凑字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边际地随便谈,没什么实际内容,更别说真情实感。

有一次我让学生在放假回家时用心观察一下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回校后写一写。其中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

又是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因为和同学出去买东西晚回家了半个小时,母亲早已在家门口守候,见我回来,急忙上前问东问西,我不耐烦地说了声:“烦不烦呀!”母亲戛然而止,喉咙像是堵了个核桃说不出话来,而我却仍不知道形势危急继续说着:“不就去买点东西嘛,至于吗?唠唠叨叨,耳朵都生茧了。”我与母亲的世界此时似乎如干涸的地缝,愈裂愈开,而刺眼的阳光却肆无忌惮地照射着。“啪”只感到脸上如烧灼般疼痛,眼泪做着加速运动,不断地涌出,掉落,涌出,再掉落。

躺在床上,鼻子总是酸涩再酸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再打转。是我做得太过分了吗?我悄悄来到母亲房门口,注视着她,眼睛早已红了,估计眼眶早已承受不住眼泪的压力,母亲的脸色黄而无气色,头发似乎不像以前般乌黑发亮,就连眼睛也有点深陷了,额上已有皱纹悄悄爬了上去,是因为我吗?是我把母亲变得如此憔悴?我无声地离开了。想起从前,深夜复习时的一杯热奶;卧病床前无微不至的照料;大风大雨中走在前面的身影……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有一双手轻轻地为我拉好滑落的被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到田里喊爸爸回家吃饭时,发现劳作的父亲在歇息时咳嗽不止,那涨红着脸,直不起腰的一刹那刺痛了自己的心,以前父亲高大的形象似乎轰然倒塌了,顿时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了。

我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笔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而新鲜的材料,而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作文就有了真情实感,也就不需无病了。

二、以学生的心理为本,用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作文题目激发作文冲动。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作文脱离实际,学生无米下锅;二是作文无兴趣,无激情。对于这种现状,叶圣陶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无话可说,毛病大多在于作文题目出得不好……”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从而使他们有话可说。

我平时给学生所设的作文题尽量贴近生活、新颖别致,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从而使他们乐于写作,勤于写作,作出好文。

在学习了《我与地坛》,分析了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和影响之后,我让学生阅读《母亲教我的歌》和《丑娘》这两篇文章,并讨论思考其内涵,找一找母爱的特征,然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爱的味道》。

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觉得不脱离生活,再加上对前面课文的学习,似乎找到了一条连接线,触动了心灵,有所感触,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其次我还尽量让文题新颖别致。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就如同人的好面容,又如面容上的俊目,清新明亮、大小适宜。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恰似明眸皓齿、美目盼兮,文情并茂,令人动容,使学生怦然心动,产生要写作文的欲望,乃至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把作文写好。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

平时的作文训练是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对学生所谓的作文指导也仅仅是课堂上题目出来后在审题上的一些分析,或者是在行文结构上进行框架搭建的指导,殊不知这样的指导收效不大。这样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生在动笔前的构思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阶段。所以,在动笔前给写作主体――学生以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尽可能广阔的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让老师所谓的审题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思维,进行构思。

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暑假那些事儿》,学生的反应在预料之中:“啊!有什么呀,那么热,待在家里”“写作业,没啥事”“上补习课”,我就提醒他们不一定非要写学习方面的事,只要发生在暑假就行。有人就说“暑假的义工活动”,这下学生立刻就活跃了许多,一番讨论后,就有学生代表出来交流:“我们家刚种了两亩葡萄园,暑假除了学习最多的就是和爸妈在葡萄园里忙活,特别是采摘的时候,通常我们是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起了,穿上长衣长裤钻在葡萄架下用修枝的大剪刀剪下成熟的葡萄,摆在摊位上或是装箱,一早上忙下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了,可是爸妈还要在摊位前继续照看,葡萄园里还有其他的活要干,想想爸妈真是辛苦。”还有学生讲道:“暑假里爸爸的腿受伤了,可稻田里要打药水了,看着妈妈独自背起药水桶,我决定和妈妈一起去,帮她提提水,整个过程持续了3个小时,手上起了水泡,脚酸得不行,结合自己平时的所为想了很多。”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议论纷纷,讲起在暑假中发生的其他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这样既避免了老师指导的大包大揽,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思维,构思出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文章。

作文教学之路是不平坦的。在不断尝试的作文教学探索中,眼里、心里要有学生,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生为本。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变“苦作”为“乐作”,作文也才有可能由低效变为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巧萍.生本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谈生本教育实验与教育走向生本.

[2]庄凉凉.浅谈语文课堂的生本教学.

[3]郭铁良.教好高中作文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4]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5]过新艳.敏于思想逸于作文――跨越中学写作教学的尴尬.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设问 问题情境

有问生疑,有疑促学。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中,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巩固、运用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通过设问深化探究式教学呢?

按教学要求,设问可分为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解决问题的“怎么办”三个递进层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把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以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和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性设问”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对设问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模式有如下一些感悟体会:

一、创设“诱发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一组“5・12汶川大地震”的事件图片,同胞死亡人数上万,尸体的身份主要是通过DNA指纹技术、DNA杂交技术来确认。接着又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个片段:约翰・汉蒙在一座小岛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复制出各种恐龙。通过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情境,提出两个问题:⑴ 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引出DNA的双螺旋结构。)⑵ DNA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复制的?(引出DNA的复制。)这些问题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二、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一节的教学中,通过一组视频分步展示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主要内容,同步提出一系列阶梯式的问题:

1.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力,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其进行计算就可以算出后代惊人的数量。相对于环境承受能力,这种繁殖是怎样的?(引出过度繁殖。)

2.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实际自然界中的生物数量是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的吗?事实上,每种生物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出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形式包括哪几种?(引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3.在生存斗争中,哪些个体被淘汰、哪些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是随机的吗?(引出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

4.既然变异是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定向的,由谁来决定其生存或是淘汰呢?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引出适者生存、遗传。)

5.自然选择的基础是什么?自然选择通过什么来实现?自然选择的内因和结果是什么?谁决定进化的方向?(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分析四个要点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复习基因时,依据下图创设了“辐射式”问题情境:

1.图中的a、b、c、d、e、f、g、h各指的是什么物质和结构?

2. 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3. 基因与b的关系是什么?基因中的什么代表遗传信息?b的结构有什么特点?b的复制过程如何进行?

4.基因和h的关系是什么?形成h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h的合成包括几个过程?h合成时的直接模板来源于什么过程?其进入合成h的场所需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双分子层?

5.基因和a的关系是什么?研究两者关系并提出假说和证据的科学家有谁?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6.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有什么特点?

这些“辐射式”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助于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知识。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5

1.内容的恰当选取,可以提高学生对创新价值的理解,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如在教授《市场营销基础》知识时采用案例教学,课内外并用。所谓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研究法,指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2.我的做法是:在上课前,就给学生提出了课外研究的主要课题,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课外实践活动小组,并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营销工作基本思路。在展开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中学生从中体会到创新的魅力和价值。

3.因而在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带领学生大胆地进行尝试、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由于市场营销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很难接触到,如《分销渠道》这章节的内容,学生只有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互动起来,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一语带过。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启发;讨论结束时,要进行总结,以激励每位学生。

三、教师的课后评价与思考

一节课上下来,若教师不能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与思考就很难得到进步。作为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改变授课的计划,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中学生文学常识范文6

【关键词】新颖的教学法;激发兴趣;学习方法

Transfers the junior high pupil to study the language enthusiastic attempt

Yang Xiaofeng

【Abstract】Improv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languag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key, then how is to let all student study the language to have the interest, transfers them to study the language the enthusiasm. In the last few years, I in the language whole instruction reform practice, pay great attention to drive that implemented step by step guides, to obtain some understanding, that was divides following three steps drove that the student studied the language interest.

【Key words】Novel teaching method; Stimulation interest; Study method

提高初中学生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则是如何让全体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近几年来 ,我在语文整体教学改革实践中,注重激励,实行分步引导,获得了一些认识,那就是分以下三步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1 抓住契机,用新颖的教学法吸引学生

学生新入学或刚换老师,往往因为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充满了新鲜感,容易产生一种服从心理。老师提什么要求,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执行的效率比较高。通常情况下,这种行为是暂时的,如果在服从期内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则学生的服从心理及行为, 就容易消失。因此我十分重视服从行为产生的契机,做到:

(1)重视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常规、读书常规,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必须边读书边做书间笔记。书间笔记的项目是:①编节码;②编段码;③归纳段意和层意;④归纳中心;⑤归纳写作特点;⑥划重点;⑦划疑点;⑧ 注拼音;⑨注解释等。发言常规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学习组讨论和大班发言。有一点讲一点,凡表现观点、提出疑问,展开争论,都将受到教师的表扬。书写常规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语文整体教学改革的练多在课内进行。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坚持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只要坚持正面引导,学生是做得到的。

(2)根据语文整体教学改革要求,设置多种课型我把每周的语文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讲读课,用于讲读教学,安排周一、二、三、五三天;另一类是演练课 ,安排周四进行。教学课文的导读重在文章的阅读分析,自读课文的导读重在听写训练。讲读课内,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精讲辅导结合,个人单独钻研课文与大小组讨论结合,既紧张,又不断地转换形式,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听记训练的演练活动,有学生独立答题,也有自改,互批等教学流程,及时反馈,及时纠正,紧张在课内,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

(3)建立一套便于学生操作的教学流程。

讲读课的教学流程是:

①导入课文谈话(约2分钟)。

②布置导入课文思考题(约4分钟)。

③学生复述导读题(约2分钟)。

④学生根据要求钻研课书间笔记(12-15分钟)。

⑤前后四人组成的学生组交流书间笔记,进行切磋讨论(约5分钟)。⑥大组交流讨论(约10分钟)。

⑦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重点精讲课文(约10分钟)。

⑧学生修改书间笔记,小结(约2分钟)。

由于服从阶段的周期较短,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使差生不感到学习语文乏味,初步产生兴趣,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对中途接班的学生,训练的要求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严格按规定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活动。

2 激励兴趣,组织学生根据不同的基础跳摘果实

经过短期的训练,大多数同学都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转入学习的第二阶段同化阶段。

同化阶段的标志的是:学生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意见。它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完全在外界的压力下形成与转变态度,而是出于自愿。在同化阶段,他人和群体氛围的吸引力也是很重要的。为了使学生在同化阶段持久地自觉自愿地有兴趣地积极学习语文,必须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群体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去跳摘果实。所谓跳摘果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花一定的力气,获得学习语文的成果。做法是:

将全班分成甲、乙、丙、丁四个不固定的程度级(对基础较好的或特差的班级也可分三个程度级)。 的是便于教师和学生本人分辨进退。听记训练等作业按程度级分别记分。教师在每次表扬作业时,只表扬本级 别中作业有进步、作业完成较好的。这样,即使是差生,只在本级别中,经过努力,超越本级别的一般同学, 就有可能获得老师的表扬。大大减轻了起跳的难度,增加了采摘果实的机遇,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 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起跳。连续一个月获表扬的学生还可以升级。

讲读课读做比改的要求:

读: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自读课文,是预习的发展。这种预习在课内进行,既不增加学生课外 负担,又有了时间保证。导入课文后,教师常常一连串导入课文的启发性思考题。这些题比较全面地覆盖 课文,并有纵前后课文的知识点和横课内外知识点的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习,增强了自学的针对性,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

做:做书间笔记。在书上寻找教师提出的问题答案,对课文进行评注。要求做完整的书间笔记。

改:组织学生在学习组和大班发言交流。凡在课堂上大胆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给以鼓励。要指导学生及时吸收同学发言正确的信息,及时修改补充书间笔记。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的要点,学生也要在书上及时做好书间 笔记,并改正错误的书间笔记。

比:采取检查、提问等方式,了解同学的读做情况。并让学生自我小结:跟学前比,我懂得了什么;跟同 学比,存在什么差异,进行自我完善。

反复进行读做比改,是反复的学习吸收和信息反馈,知识的深化。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增强了能力。获取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成功,必将促使学生产生再学习和再成功的良性循环。

3 自觉加压,让学生在学习中继续提高

跳摘果实,使学生在成功感的驱使下,不断地在再学习中获得再成功。在语文整体教学创设的全员参 与的良好氛围下,学生必然向第三阶段内化阶段进发。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学生开始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必要的约束,从而转变学习态度,自觉地学习语 文。学习语文,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其基础则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阶段,为学生良好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语文,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既是任务,必然有一定负担。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一定兴趣时, 这种学习的负担也就转化为一种乐趣。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进行刻苦学习,也是可行的。

我的做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