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病毒防治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1
黄烟是韶关市的重要经济作物,每年种植面积逾2万hm2,主要集中在南雄、乐昌、始兴等县,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烟草病毒病俗称烟草花叶病,多年来是韶关市烟草生产上分布较广、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的一大类病害[1]。烟草感染病毒后,减产幅度可达20%~60%,还严重影响烟叶的内在品质,上等烟比例减小,品质变劣,使烟农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大减少。近年来,通过开展病毒病的发生规律研究和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发病症状
一是烟草普通花叶病毒病。烟株感病后,表现为整株系统症状。在高温强光条件下,5~7 d内就表现症状。幼苗感病后,先在新叶上发生“明脉”,叶脉组织变浅绿色,对光看呈半透明状。后蔓延至整个叶片,形成黄绿相间的斑驳。几天后,叶片局部组织叶绿素褪色,形成浓绿和浅绿相间的“花叶”症状。早期发病烟株节间缩短、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接近成熟的植株感病,只在顶叶及杈叶上表现“花叶”,有时有1~3个顶部叶片不表现花叶,但出现坏死大斑块,称“花叶灼斑”,植株中下部叶片常有1~2片叶沿叶脉产生“闪电”状坏死纹。二是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此病发病流行速度极快,来势迅猛,常在移栽后团棵期发生,造成烟株生长发育停滞,严重减产。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床期感染,移栽后开始发病,旺长期为发病高峰。发病初期表现“明脉”症状,后逐渐在新叶上表现“花叶”,病叶变窄,伸直呈拉紧状,叶表面茸毛稀少,失去光泽。有的病叶粗糙如革质、发脆,叶基部常伸长,两侧叶肉组织变窄变薄,叶尖细长,有些病叶边缘向上翻卷。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化,遇干旱或强光曝晒,极易引起“花叶灼斑”症状。
2侵染循环特点
烟草普通花叶病一般在茄科作物(番茄、辣椒等)及杂草上越冬,成为主要毒源。田间感病的烟株是大田再侵染的毒源。此病主要靠植株之间的接触及农事操作时手、衣服、工具等与烟株的接触传毒。黄瓜花叶病毒一般侵染烟草种子、杂草种子,并随种子越冬,也能侵染多年生植物和杂草,并随这些寄主在田间越冬(如蔬菜、多年生树木及农田杂草)。带毒种子及田间寄主和杂草是主要侵染来源。在自然条件下主要由蚜虫传播,此外,病害的扩散和加重也和农事操作等机械传染有重要关系[2]。
3发病因素
烟草病毒病的流行及其强度,主要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关键是气候条件。据观察,吹干风、骤冷骤热、久雨后曝晴、久晴后突然连续低温阴雨等不良气候的出现会导致发病流行速度极快,发病急剧加重。吹干风天气促使烟田早晚无露水,烟田水分丧失快,使叶片相互摩擦,造成病毒传染。骤冷骤热和连续低温阴雨天气使烟株生理机能受到干扰,导致抗病能力相应降低。移栽时,烟农往往不注意,将病苗栽入大田后,长势很弱,叶色黄绿,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薄,侧芽大部畸形,在烟田管理中,病毒传到健株上,使烟株发病。连年种植烟田和与茄科作物、蔬菜混种烟田,田间病毒源丰富,使病毒病发生重。病毒病的发病轻重和早迟与蚜虫发生程度和发生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4防治技术
由于烟草病毒病的病毒种类多,且多为混杂侵染,传播途径广,因此对烟草花叶病毒病的防治,需严格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搞好农业、化学等综防措施。实行水旱2年轮作,不种重年田烟,不与茄科作物和蔬菜混作[3]。选用抗病品种,既能保证种子纯度和质量,又有利于抗病品种推广。加强苗床管理,培育无病壮苗。苗床要尽可能远离菜地、烤房、晾棚等场所,床土及肥料不可混入病株残屑,清除苗床附近杂草。严格无毒操作规程,操作时要用肥皂水洗手,严禁吸烟,尽力减少操作工具、手、衣服与烟株接触。及时间苗、定苗,合理施肥浇水、有效地控温控湿。适当提早播种、尽早移栽。地膜覆盖、主攻头烟、不留或少留二茬烟。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提高烟株抗病力。结合整地增施有机肥料、磷钾肥、微肥和生物菌肥,注意及时追肥、培土、浇水,使烟株尽快通过团棵、旺长这2个最易感病的阶段。打顶抹杈要在雨露干后进行,并注意病株打顶、抹杈要最后进行。蚜虫是传播病毒病的主要媒介,防病首先要治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4]。防治上可使用银灰色地膜避蚜和药剂防治。栽烟前应把附近茄科作物及杂草上的蚜虫喷药杀灭,避免有翅蚜迁飞传毒。栽烟后40 d内采用黄皿器诱蚜预测,在皿中发现有翅蚜时,田间可立即喷药防治。
5参考文献
[1] 童雪霞.烟草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0-161.
[2] 丁识伯,禹海鑫,杨建新,等.黄淮烟区有翅蚜发生动态与病毒病流行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2010(1):63-67.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2
关键词 网络病毒;防治技术;危害
一、前言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最早是由美国计算机病毒研究专家F.Cohen博士提出的,“计富机病毒”有很多种定义,国外最流行的定义为: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的定义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本文在阐述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特点及危害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防病毒技术,为网络环境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
二、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特点及危害
人们为了让网页更加精彩漂亮,功能更加强大而开发出ActiveX技术和Java技术。然而病毒程序的制造者也利用这些技术,把病毒程序渗透到个人计算机中。这就是近两年崛起的第二代病毒,即所谓“网络病毒”――以网络为平台,对计算机产生安全威胁的所有程序的总称,如木马病毒、蠕虫病毒和网页病毒等。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除了具有可传播性、可执行性、破坏性和可触发性等计算机病毒的共性外,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感染速度快:在单机环境下,病毒只能通过软盘从一台计算机带到另一台,而在网络中则可以通过网络通信机制进行迅速扩散。
(2)扩散面广:由于病毒在网络中扩散非常快,扩散范围很大,不但能迅速传染局域网内的所有计算机,还能在瞬间通过远程工作站将病毒传播到千里之外。
(3)传播的形式复杂多样:计算机病毒在网络上一般是通过“工作站――服务器――工作站”的途径进行传播的,但传播的形式复杂多样。
(4)难于彻底清除:单机上的计算机病毒有时可通过删除带毒文件、低级格式化硬盘等措施将病毒彻底清除。而在网络中,只要有一台工作站未能消毒干净.就可能使整个网络重新被病毒感染,其至刚刚完成清除工作的一台工作站就有可能被网络上另一台带毒的工作站所感染。
(5)破坏性大:网络上的病毒将直接影响网络的工作,轻则降低速度重则使网络崩溃,破坏服务器信息,使多年的工作毁于一旦。
一般的木马都有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执行程序,其中客户端是用于攻击者远程控制植入木马的机器,服务器端程序即木马程序。攻击者要通过木马攻击用户的系统,他所做的第一步是要把木马的服务器端程序植入到用户的计算机中。Windows系统启动时自动加载应用程序的方法,“木马”都会用上,如win.in、system.ini和注册表等都是“木马”藏身的好地方。
三、常用的反病毒技术
目前主要的反病毒技术主要有计算机病毒检测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1.计算机病毒的检测
计算机病毒的检测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异常情况判断,计算机工作出现下列异常现象,则有可能感染了病毒。比如:屏幕出现异常图形或圆面,这些画面可能是一些鬼怪,也可能是一些下落的雨点、字符或树叶等,并见系统很难退出或恢复;扬声器发出与正常操作无关的声音;磁盘可用空间减少,出现大量坏族,且坏族数目不断增多,直到无法继续工作;硬盘不能引导系统;磁盘上的文件或程序丢失;磁盘读/写文件明显变慢,访问的时间加长;系统引导变慢或出现问题,有时出现“写保护错”提示;系统经常死机或出现异常的重启动现象;原来运行的程序突然不能运行,总是出现出错提示;打印机不能正常启动;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收到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第二种为计算机病毒的检查,通过检查计算机系统的相应特征来确定是否感染病毒。比如:检查磁盘主引导扇区:主引导记录(Main Boot Recoder,MBR),MBR占一个扇区;检变FAT表:文件分配表(File Allocation Table);检查中断向量:IN n,DOS中断程序的人口地址;检查可执行文件;检查内存空间;根据特征查找。
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全面的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法律和管理制度,加强教育和宣传,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如进行软件过滤和文件加密、注意生产过程控制和后备恢复,以及其他有效措施。
(1)防范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常用措施。防范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常用措施有如下几种:在实验网络中,尽量多用无盘工作站,不用或少用有软驱的工作站;在网络中,要保证系统管理员有最高的访问权限,避免过多地出现超级用户;对非共享软件,将其执行文件和覆盖文件如*.Com,*.exe,*.ovl等备份到文件服务器上,定期从服务器上复制到本地硬盘上进行重写操作;接收远程文件输入时,一定不要将文件直接写入本地硬盘,
而应该将远程输入文件写到软盘上,然后对其进行查毒,确认无毒后再复制到本地硬盘上;工作站采用防病毒芯片,这样可防止引导型病毒;正确设置文件属性,合理规范用户的访问权限;建立健全的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定期做文件备份和病毒检测;目前预防病毒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计算机中安装防病毒软件,这和人体注射疫苗是同样的道理;为解决网络防病毒的要求之间进行隔离。
(2)其他有效措施。这里所讲的其他有效措施,具体包括重要的磁盘和重要的带后缀.com和.exe的文件赋予只读功能,避免病毒写到磁盘上或可执行文件中;消灭传染源;建立程序的特征值档案(文件名、大小、时间和日期等形成一个检查码);进行严格的内存管理;严格的中断向量管理;强化物理访问控制措施。一旦发现病毒蔓延,要采用可靠的杀毒软件和请有经验的专家处理,必要时需报告计算机安全监察部门,特别要注意不要使其继续扩散。
参考文献:
[1]梁华勇.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治技术及如何防范黑客攻击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2(06).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3
1、前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信息产业正在取代或者已经取代钢铁、造船、汽车、石油等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传统地位,成为当代社会的先导产业、带头产业。然而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各类计算机犯罪及“黑客”攻击网络事件频频发生,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计算机互联网络涉及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并直接与世界相联,可以说是国家的一个政治“关口”,一条经济“命脉”。网络与信息安全已上升为一个事关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运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性问题。
2、计算机病毒发展情况分析
目前,计算机病毒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和帮助的同时,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在与反病毒技术的斗争中,计算机病毒的变形速度和破坏力不断提高,计算机病毒采用的隐藏、多形性、社会工程、动态更新、混合攻击、数据关联、新型媒介、速度为王、恶意攻击、跨越平台等十大技术及发展方向,也使反病毒工作更困难了;不知不觉“中毒”带来的后果更严重;人们使用最多的一些软件将成为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攻击对象。
3、3G云计算时代“云安全”的概念
“云安全”是既“云计算”“云存储”之后出现的“云”技术的重要应用,已经在反病毒软件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在病毒与反病毒软件的技术竞争当中为反病毒软件夺得了先机。
“云安全(Cloud Security)”计划是网络时代信息安全的最新体现,它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新兴技术和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
未来杀毒软件将无法有效地处理日益增多的恶意程序。来自互联网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的特征库判别法显然已经过时。云安全技术应用后,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而是依靠庞大的网络服务,实时进行采集、分析以及处理。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参与者越多,每个参与者就越安全,整个互联网就会更安全。
4、建立安全的防治体系
病毒、木马进入新经济时代后,肯定是无孔不入,网络的提速让病毒更加的泛滥。因此在2013年,我们可以预估vista系统,windows 7,window8系统的病毒将可能成为病毒作者的新宠。当我们的智能手机进入3G时代后,手机平台的病毒/木马活动会上升。软件漏洞的无法避免,在新平台上的漏洞也会成为病毒/木马最主要的传播手段。
在病毒制作门槛的逐步降低,病毒、木马数量的迅猛增长,反病毒厂商与病毒之间的对抗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传统“获取样本->特征码分析->更新部署”的杀毒软件运营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变化及增长的安全威胁。
病毒直接对电信系统的网络、操作系统、用户、应用程序、数据安全受到威胁。体现在企业商业信息安全、互联网站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类信息安全、网络欺骗类、网友见面人身安全、无线局域网(蓝牙)、手机病毒、手机窍听等,所以必须建立电信系统工程网络安全的防治体系。
4.1提升电信网络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
“云安全”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广阔的视野,看似简单的概念却涵盖了七大核心技术。
Web信誉服务
借助全信誉数据库,云安全可以按照恶意软件行为分析所发现的网站页面、历史位置变化和可疑活动迹象等因素来指定信誉分数,从而追踪网页的可信度。
电子邮件信誉服务
电子邮件信誉服务按照已知垃圾邮件来源的信誉数据库检查IP地址,同时利用可以实时评估电子邮件发送者信誉的动态服务对IP地址进行验证,从而防止僵尸或僵尸网络等Web威胁到达网络或用户的计算机。
文件信誉服务
文件信誉服务技术,它可以检查位于端点、服务器或网关处的每个文件的信誉。由于恶意信息被保存在云中,因此可以立即到达网络中的所有用户。而且,和占用端点空间的传统防病毒特征码文件下载相比,这种方法降低了端点内存和系统消耗。
行为关联分析技术
通过行为分析的“相关性技术”可以把威胁活动综合联系起来,确定其是否属于恶意行为。
自动反馈机制
自动反馈机制,以双向更新流方式在威胁研究中心和技术人员之间实现不间断通信。通过检查单个客户的路由信誉来确定各种新型威胁。单个客户常规信誉检查发现的每种新威胁都会自动更新趋势科技位于全球各地的所有威胁数据库,防止以后的客户遇到已经发现的威胁。
威胁信息汇总
安全公司综合应用各种技术和数据收集方式――包括“蜜罐”、网络爬行器、客户和合作伙伴内容提交、反馈回路。通过趋势云安全中的恶意软件数据库、服务和支持中心对威胁数据进行分析。过7×24小时的全天候威胁监控和攻击防御,以探测、预防并清除攻击。
白名单技术
作为一种核心技术,白名单与黑名单并无多大区别,区别仅在于规模不同。的近期恶意样本(BadFiles,坏文件)包括了约1200万种不同的样本。即使近期该数量显著增加,但坏文件的数量也仍然少于好文件(GoodFiles)。作为一种核心技术,现在的白名单主要被用于降低误报率。
4.2落实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
(1)网络安全措施
网络层安全性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能否得到控制,即:是不是任何一个 IP地址的用户都能进入网络。我们设计系统能够自动记录那些曾经造成过危害的IP地址,使得它们的数据免于遭受第二次危害。用于解决网络层安全性问题的产品主要有防火墙产品和VPN。(2)操作系统安全措施在系统安全性问题中,主要防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病毒对于网络的威胁;二是黑客对网络的破坏和侵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已经由过去的存储介质变成了网络,多数病毒不仅能够直接感染网络上的计算机,也能够在网络上对自身进行复制。电子邮件、文件传输以及网络页面中的恶意Java小程序和ActiveX控件,甚至文档文件都能够携带对网络和系统有破坏作用的病毒,网络防病毒工具必须能够针对网络中可能的病毒入口进行防护。 (3)用户安全措施 对于用户的安全性问题,主要防范的问题是:是否只允许那些真正被授权的用户使用系统中资源和数据。 首先要做的是对用户进行分组管理,并且这种分组管理应该是针对安全性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安全级别将用户分成若干等级,每一等级的用户只能访问到与其等级相对应的系统资源和数据。其次应该考虑的是强有力的身份认证,其目的是确保用户的密码不被他人猜测到。(4)应用程序安全措施 在这一系统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是否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对特定的数据进行合法的操作。这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合法权限;二是应用程序对用户的合法权限。 (5)数据安全措施 数据的安全性所要关注的问题是:机密数据是否还处于机密状态。在数据的存取过程中,机密的数据即使处于安全的空间,也要对其进行加密处理,以保证万一数据失窃,偷窃者(如网络黑客)也读不懂其中的数据内容。这是一种比较被动的安全手段,但往往能收到最好的效果。(6)良好的操作习惯注意无线网使用包括手机的蓝牙、邮件收发完毕要关闭、网吧上网离开时重启计算机,下载后和安装软件前一定要杀毒、经常升级杀毒软件的病毒库、不需要安装太多的杀毒软件,重要文档不要放在系统盘中,而且要备份好。建立Ghost镜像、系统必须设置密码、需要较长时间离开电脑时锁定电脑,或拔掉网线。确保启用网络防火墙、一定要小心使用移动存储设备、不要随便接收文件,使用安全的浏览器、隐私文件要加密等防备人为病毒入侵。5、计算机病毒防治控制的法律实现要求在立法上对职责、义务、法律责任分配作出强制性规定。(1)政府职责:对互联网络安全负有责任,网络安全保障不单是政府独立完成的事务,需要互联网用户的积极参与。(2)企业义务:对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提出了要求,这也反映在ISO/IEC17799、ISO/IEC27001等国际标准中。(3)公众义务:公众教育是防治的基本,法律责任是风险控制的最终保障。
(4)病毒制作、传播者责任承担:将风险责任由病毒制作和传播者承担,增大行为人违法成本,要求承担损失风险,弱化网络空间的安全风险是防治立法的最终落结。(5)成立风险控制的机构设置,设立信息安全委员会和安全专员或安全经理。(6)计算机病毒防治立法:加强我国关于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立法,《刑法》第286条、《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9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23条、《电信条例》第58条执行落实。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4
一、流行特点
1.本病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以冬春季较多发,只发生于鸭,且只限于雏鸭。其中1~2周龄雏鸭最易感,死亡率高达90%,3~4周龄次之,随着鸭龄的增长,发病死亡率渐减。成年种鸭、鹅、鸡虽然在同一地段饲养,但不发病。
2.传染来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病鸭和带毒成年鸭是主要传染来源,康复的雏鸭在1~2个月还可以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受污染的产地、房、饲料、饲养工具以及饲养人员和车辆都是传染途径。
3.鸭肝炎病毒在自然界中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在被污染的雏鸭舍内可存活10周以上,在粪便物中可以成活数月,加热至56℃经1小时仍可存活。
二、发病症状
雏鸭发病突然,病鸭表现软弱,行动迟缓,离群呆立,不吃,继而眼半闭、缩颈、双翅下垂,陷入昏迷,两三个小时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倒向一侧,头颈向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张。双腿痉挛作游泳样划动,随之向后伸直而死。
死鸭外表无异样。经病理剖检可见肝肿大、质脆、呈浅黄色或暗淡色,肝表面有出血斑点。胆囊肿大,胆汁呈淡茶色或浅绿色。脾有的肿大,多数病例肾肿胀、呈灰暗色。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有序地进行消毒工作,或更换批次育雏地址和鸭舍。不从疫区被污染的鸭场或房购雏鸭。批量进雏鸭前,要了解种鸭对该病的免疫接种情况。
2.主动免疫:
①对种鸭接种疫苗,成年种鸭开产前,应用鸭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皮下注射2次,间隔2周,每次1毫升,开产后三个月再强化免疫1次,经免疫过的种母鸭所产的蛋即含有抗体,所孵出的小雏鸭体内的母源抗体可维持2~3周,保护雏鸭在易感时期避免感染鸭肝炎病。在惯发的疫场(区)有必要对3~4周龄的雏鸭再接种1次疫苗。
②如种鸭场从未发生过鸭肝炎病,种鸭也没有接触过鸭肝炎病毒或接种过此疫苗,则后代小雏鸭对肝炎病毒易感性高。应用鸭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DHV-81)或进口疫苗(F61)免疫1日龄的小雏鸭。也可使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苗对1日龄雏鸭皮下注射0.5毫升。
3.被动免疫。一旦发生疫情,要在早期用高免血清(康复鸭的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免疫过的母鸭所产的蛋),对雏鸭进行每只背部皮下注射1毫升。如有好转,必要时次日重复注射1次,即可完全痊愈。
4.中药防治:实践表明,在免疫接种的同时,应用中药汁喂饮,或在尚未免疫的情况下对批量饲养的雏鸭喂饮,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方一:茵陈、胆草、黄芩、黄柏、枝子、神曲各30克,防风、荆芥各15克,煎汁供100只雏鸭饮水,有清湿热、泻肝火、利黄胆、解热毒、疏肝镇痉和祛风解表的功效。
方二:丹皮、金银花、土茯苓、淮山药、天花粉、泽泻各100克,加水3000~3500毫升,煎成200毫升左右的药液,供100只雏鸭灌服3天,每只1次灌服3毫升。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5
关键词:蔬菜;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60-1
0 前言
蔬菜病毒病的种类繁多,已被有关文献记载的有200多种,从发病症状上看,不同蔬菜有相同的或独特的病毒类型,比较广泛的症状有黄化病毒、枯顶病毒、促缩病毒、卷叶病毒、斑萎病毒、条斑病毒、小叶病毒、矮化病毒、花叶病毒等,几乎所有的蔬菜对病毒病只有高抗的,而没有免疫的。蔬菜一旦感染病毒以后,经一段潜伏期才发病,它不会使蔬菜植株死亡,只能使之非正常生长,导致大幅度减产。病毒很容易变异,不断产生新的生理小种,目前的化学防治,实践证明只能预防,不能治愈,所谓根治病毒病的药物是没有的。要想病毒病不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1 病毒侵染原理
1.1 侵入
有些病毒需要特定昆虫刺吸式口器,把病毒植入薄壁细胞组织或韧皮部中;有些病毒是通过在寄主的细胞壁上机械地造成微伤口而侵入与植物建立关系。
1.2 复制或增殖
植物病毒粒体不同于真菌或细菌那样从细胞中吸取养分而增殖,而是寄主细胞在病毒影响下改变了其代谢途径,使正常的生理作用受到干扰和破坏,而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得以合成新的完整病毒。
1.3 运转
病毒运转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在细胞与细胞间,速度较慢;一种是进入韧皮部随营养物质流动而运转,速度很快。
2 病毒的传染方式
蔬菜病毒的传染方式主要有三种:
2.1 机械传染或摩擦传染
病叶或健叶相互摩擦,或在移苗、整枝、打杈、摘心等农事操作中,人手沾有病株汁液后又摩擦了健叶,病毒就能传染到健株。如花叶型和环斑型病毒。
2.2 嫁接传染
几乎所有病毒,只要寄主植株和进行某种方式的嫁接,包括切接、芽接、皮接、靠接等,均可发生嫁接传染,病毒由带毒的一方传染给无毒的一方。
2.3 介体传染
介体主体指昆虫传毒,此外还包括少数螨类、线虫、真菌以及菟丝子等。已知的传毒昆虫有400多种,绝大多数为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咀嚼式口器的昆虫也可传毒,以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介壳虫等为最多,如花叶型和环斑型病毒,黄化型病毒等。
3 病毒病症类型
3.1 症状类型
蔬菜感染病毒后,迟早都会在全株表现出病变和症状,这是该类病害的一个特点。病毒症状类型有:
3.1.1 变色 如花叶、黄化等。
3.1.2 组织坏死 例如枯斑、环斑等。
3.1.3 畸型 主要表现为萎缩、小叶、小果、皱叶、丛枝、矮化、丛簇等。
3.1.4 卷叶 如辣椒卷叶病毒。
3.2 改变因素
一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可因病毒、寄主和环境三因素而改变。
3.2.1 同一种病毒不同株系,症状不同 如番茄花叶病毒和条斑病毒。
3.2.2 同一种病毒不同寄主,症状不同
3.2.3 同一种病毒同一寄主,环境不同,症状可能不同 如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番茄后,高温花叶,低温蕨叶或线叶。
3.2.4 环境条件可改变或抑制症状出现(隐症)
3.2.5 有些植物或品种可以无症带毒
4 病毒的防治与对策
4.1 选用抗耐病种
4.2 选用无病毒种子
4.3 控制机械传播
4.4 彻底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寄主,尽可能使环境清洁,压低毒源
4.5 加强栽培管理
4.5.1 重点加强肥水管理 施足底肥,增施磷肥,促使植株健壮,作物生长期间,注意防治蚜虫、飞虱、粉虱、叶蝉、蓟马、介壳虫等病毒害虫。
4.5.2 运用丰产栽培措施 成株期本着“前期保秧,中期保果,后期防衰”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丰产栽培措施。
4.6 药剂防治
由于病毒的自身特点,现在世界上尚无根治药剂,关键在于预防和控制。现就病毒发生较轻的情况,推荐使用如下药剂防治,效果尚可。
4.6.1 病毒原粉、原液、禾丰锌
4.6.2 小花叶病毒净、好普、禾丰锌、禾丰铁
4.6.3 菌壳毒克、海绿素 视病毒严重程度,3-5天交替用药,进行防治。若发病植株占到1/3以上,就是考虑换种其它蔬菜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蔬菜病毒病的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更新,特别是植物病毒弱毒疫苗接种防治、植物病毒抗毒剂应用、棚室保护地蔬菜病毒病预防环境生态调控技术等低投入、高效益、无污染先优技术的应用,使蔬菜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从而为蔬菜生产的丰产丰收提供了更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国蔬菜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2] 徐毅.菜豆四季高效栽培技术[J].当代蔬菜,2006, (3):45-46.
[3] 胡永军,刘春香.菜豆大棚安全高效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4] 孔跃,徐有朋,张家成,等.生物有机肥对小油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9-483.
[5] 陈恩凤.土壤肥力物质基础及其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53-56.
[6] 左广胜.实用生物有机肥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病毒防治技术范文6
关键词:杜鹃花;病虫害;相生植保
杜鹃花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的通称,全世界约有900种。我国是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530余种,占世界总数的59%,是世界杜鹃花分布中心[1]。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绚丽,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深受人们喜欢,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世界最大的杜鹃花分布区在我国西南山区、缅甸北部和东喜马拉雅地区,尤以云南、四川和为主要分布区[2] 。杜鹃花各原种的天然分布,平原甚少,多生于山区,雨水较多的酸性水土地区多分布在丘陵,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于高山[3];常绿杜鹃花多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半落叶与落叶杜鹃多分布在高山或丘陵地带[4]。
百里杜鹃风景区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黔西县交界处,因整个天然杜鹃林带宽1~3km,绵延50余km,总面积125.8km2而得名。百里杜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有“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美称。为了保证百里杜鹃风景区杜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了解有关杜鹃花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尤为关键。
1 杜鹃花主要病害及防治
1.1 杜鹃花叶斑病
1.1.1 危害症状。又名杜鹃花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是杜鹃花最常见的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杜鹃尾孢菌。因杜鹃花种类不同症状有差别,通常在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红褐色小斑点,之后逐渐扩展成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浅褐色至褐色,边缘褐色、暗褐色、近黑色或紫红色。叶面病斑颜色较叶背深,叶背为黄褐色至褐色。严重时病斑相连,引起叶片枯黄、早落。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感病植株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整个生长季节(4~8月)可持续发病,高温、多雨利于该病的发生。
1.1.2 防治措施:及时清扫落叶,带病斑的叶片要集中销毁;加强养护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在杜鹃花开花后或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翠贝悬浮剂5000倍液喷洒防治, 每10~15天1次, 连续5~6次。
1.2 杜鹃花叶肿病
1.2.1 危害症状。又称叶饼病、瘿瘤病,危害嫩叶、嫩梢及花芽,是杜鹃花的常见病害。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的日本外担子菌。叶片受害后,叶片边缘开始肿大、变形。严重时全叶肿大肥厚,背面凹下,正面隆起,呈瘤状或半球状肉质瘿瘤。病部初期淡绿色,后逐渐呈淡红褐色至红褐色。多雨潮湿时,瘿瘤表面产生白色至灰黑色的霉粉层,即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孢子。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越冬,翌年杜鹃花抽梢后,当气温达到10℃左右,越冬病原菌便开始产生担孢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湿度大、气温低、通风差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发病高峰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为主。
1.2.2 防治措施:杜鹃花叶肿病的发生与杜鹃花品种有关,叶片薄的春鹃较叶片厚的夏鹃、西洋鹃易得病,因此在种植上宜选用抗病品种,并提高通风透光性;在瘿瘤部产生霉粉前,及时摘除感病叶片及枝条,并集中销毁;在杜鹃花抽梢期(3月上旬),可选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1.3 缺铁黄化病
1.3.1 危害症状。又名黄叶病、褪绿病,是杜鹃花最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以嫩梢、新叶表现最为严重,发病时叶脉间叶肉组织变黄,只有主脉及主侧脉保持绿色。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地区盆栽土壤碱性太大,导致土壤中的可溶性铁元素缺乏或因土壤粘性重,地下水位过高,植株根部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降低了根部对铁的吸收,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片变成黄绿色。
1.3.2 防治措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杜鹃花喜酸性土壤,故不宜在碱性土壤上种植杜鹃花,或等土壤改良后再种;对出现黄化症状的植株,可直接喷施0.2%~0.3%硫酸亚铁水溶液或根部孔施1∶30硫酸亚铁水溶液。
2 杜鹃花主要虫害及防治
2.1 军配虫
2.1.1 危害症状。也叫网蝽,俗称臭大姐。寄生叶背面,被害叶面出现黄褐色斑点, 7~8 月份危害最重,严重时引起叶片早脱。
2.1.2 防治措施:冬季深翻土地,清理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对密度大的绿带、花径进行抽稀,增加通风;于第1代若虫为害期(5月),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充分喷及叶片背面及周边草丛。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2.2 玫斑钻夜蛾
2.2.1 危害症状。是为害杜鹃花花蕾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花蕾,啃食嫩梢为害。发生严重时能使嫩梢枯死,大量花蕾蛀空,造成落蕾,影响生长和景观。
2.2.2 防治措施:少量发生时,及时摘除受害花蕾、嫩梢,并集中销毁;成片发生时,选用45%杀螟松1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3 相生植保学理论在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思考
相生植物: 在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通过长期的生存与竞争的演化,形成直接生存空间与养分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或者通过动物、微生物形成的间接依存关系。这种与目标保护植物有密切直接或间接依存关系的植物,称为相生植物。相生植保,就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固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自然规律,通过利用相生植物对环境中的生物因素进行综合调节,达到目标保护植物(农林作物) 最大生产量,同时又不对另外的生物及周围环境造成伤害。
回顾人类与有害生物长期抗争的历史, 最初应该是利用农业措施。当人们认识到辣椒水、鱼藤等可以杀死害虫的时候,就利用植物简单提取物为代表的植物药剂防治害虫。随着化学、物理学的发展,人类开始应用合成化学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利用声、光、射线防治病虫害,同时也利用各种措施对有害生物进行改造,利用行为措施控制有害生物。通过天敌昆虫、生物药剂(微生物制剂) 控制有害生物,出现了生物防治措施。近些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抗病虫植物培育成功,并应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上述所有措施,其目标均为有害生物,即通过对有害生物的直接防治,达到对目标植物的直接保护。
详细分析生物措施,目前所涉及范围最广的范畴,也还是动物性天敌和微生物制剂[5]。众所周知, 农业中的间作套种、林业中的混交林,在植物有害生物治理中有重要意义[6-8] 。这其中均包括了利用植物——相生植物,达到调控有害生物,以减少其对目标保护植物的危害。相生植物的利用,改变了传统上人们对目标保护植物与有害生物的直接干预,而是利用了自然界中植物与植物长期依存的自然规律,利用相生植物达到对目标保护植物及与其相关的动物、微生物的调节,达到对目标植物的间接保护。
事实上,在农林业的许多栽培措施中,均有不同程度地利用相生植物,只是初期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随着人类对生物间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长期病虫害防治经验教训的积累,已经开始寻求主动利用相生植物的方法和原理。如应用替代性防治措施、诱虫植物的应用、重视研究和应用农业防治技术[9]等。相生植物的利用从不自觉到主动,无疑是植物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
4 小结
对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结合杜鹃花的生物生态特性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案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采用相生植保学方法进行科学治理,能有效地解决杜鹃花病虫害问题,做到绿色环保。(收稿:2013-05-29)
参考文献
[1]徐海宾. 杜鹃花的掌故[J]. 花卉,1999,(3): 34.
[2]胡梅,等. 杜鹃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J]. 植物分类学报,1992,( 3) : 226- 237.
[3]王玉华,王丽云. 碱性水土地区盆栽杜鹃花缺铁黄化防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4( 2) : 63- 68.
[4]王莲英, 等. 中国名贵花卉鉴赏与栽培[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5]罗绍彬. 发展生物农药, 保护生态环境[M].牛得水主编. 农业生物学研究与农业持续发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 163~ 169
[6]曾士迈.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7]管致和主编. 植物保护概论[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