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文1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设计 公开课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思考并在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而集体磨课是进行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途径。
下面我就以一堂公开课《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胚胎移植》的磨课过程为例,谈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的认识。
一、导入的设计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精彩有效的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只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学生的基础和风格,设计出适宜的课堂导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动状态,才能为整堂课的和谐生动定下基调,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我最初在导入环节设置了如下情境:国产蒙古黄牛价格低廉,但经济价值不高,澳大利亚纯种海福特牛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价格高昂,不可能大量引进。而牛的生育率又很低,如何使引进的良种牛快速大量地繁殖呢?学生讨论引出主题胚胎移植。同事都觉得这个导入比较普通,没什么新意。经反复商量讨论后初步定了两个新的导入方案。方案一:展示一张黄牛哺乳奶牛的图片,要求学生思考:黄牛怎么会生出了奶牛?方案二:新闻回顾“湛江产天价牛肉千元一斤有钱还难买”,配以著名的日本神户牛肉图片,同时给出情境:某养牛场引进了一雌一雄两头价格高昂的神户肉牛,欲大量养殖经济价值高的神户牛,请你给农场主提个建议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优质神户牛呢?我们最终选用的是方案二,原因是方案一虽然更直观,但以社会新闻导入,并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教学流程的设计是有效性设计的关键。最初的教学流程为:情境导入胚胎移植的概念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看书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讲述各个步骤注意点讲解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课堂反馈。我们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整合,对教学流程做了适当调整,同时把重难点知识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和生理学基础交叉在一起讲解。最终流程为:情境导入视频展示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学生讨论完成流程图教师补充完善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同时把生理学基础渗入其中讲解介绍胚胎移植的现状和意义学生自主生成胚胎移植的概念课堂反馈。将生理学基础包含在一些主要步骤的注意点中,这样处理更自然,也避免了重复,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实现了知识之间的整合,帮助学生明确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新授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胚胎移植的意义在学生了解基本程序后更能体会,所以放在基本程序后介绍。这些内容教授完后,胚胎移植的概念就可以由学生自主生成了,这比一开始生硬地给出概念要好得多。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之一是提出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效的提问,能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优化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更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教授知识点、巩固小结和过渡的需要,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如问题1:供、受体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为此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供、受体?问题2:对供、受体进行哪些处理?主要目的是什么?问3:可用哪些方法使卵母细胞受精?……利用上述这类问题可引导学生观察流程图,并结合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提醒学生既要关注宏观步骤,又要关注对一些重要步骤的解读和理解。而如问题:什么叫冲卵?为什么要在配种或输精后第七天进行冲卵?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强调了步骤四中的注意点,还可以引出一个生理学基础(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形成后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又如在步骤八的讲解中提问:胚胎移植后,供、受体之间会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样又自然地引出另一个生理学基础。当步骤全部讲完后可用问题:你能归纳出胚胎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有哪些吗?作为小结回顾相关步骤和注意点。其中有些注意点又能够引出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在步骤讲完,生理学基础有哪些也就自然总结出来了。而将问题“请你给胚胎移植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实质是什么?”放在课堂结束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拓展和建构胚胎移植的概念。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要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四、课堂习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文2
关键词 文言文 高效课堂 导学案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95-02
初中文言文教学形成高效课堂,设计好教案是重要的前提。教学论指出:学生是教学的内因,但内因的转化要靠教师课堂教学外因来促成。“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导学案”支撑的学教境况是在新课改浪潮中实践所证明了的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初中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策略是:
一、拥有理念,固化模式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作引领和导学的固化模式为支撑。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指出:“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方面也就能够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必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可见,以学促教的导学案课堂情境应成为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定势思维。
1.文言文导学案设计持有的教学理念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的设计要秉承“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倡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对学、群学,主动学、帮助学、引领学、反思学;教师教的方式主要是以学导教,组织学生学、观察学生学、协调学生学、点拨学生学、帮助学生学、引领学生学。通过建立这样学、教的方式来形成课堂教学境况,保证课堂高效。
2.文言文自主导学要固化的课堂模式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的固化课堂教学模式是:自学质疑、小组学习、展示点拨、拓展训练、小结反思五个课堂板块。
自学质疑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起始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独学情态的课堂环节。学生必须认真按照教师编写的学案,通过五步来完成任务:(1)阅读教材文本,认真感悟批注。(2)查阅相关资源,理解文本知识。(3)阅读相关文字,完成自学练习。(4)整理文本知识,形成掌握重点。(5)梳理知识疑问,提炼解决重点。
小组学习是教师落实文言文课堂教学“先学后教,教学合一”的第二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对学策略的课堂环节。一是需要将学生科学分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资源整合;差异积分,促进合作。二是需提前培训,培训组长会分工,管好纪律,交流时归纳总结;培训组员会吸收、会质疑。三是需合理应用,二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当知识点需要人人张嘴、人人过关、人人落实的时候,采用二人小组合作。当认知出现分歧时,收获需要分享时,检测需要评比时,采用四人合作。四是学生须完成四个过程:(1)两人交互检查自学情况,形成监督同桌独学状况;(2)同桌相互传阅自学疑问和练习难题,交流传递两人各自存在的自学问题;(3)两人彼此释疑问题和解答难题,梳理二人共同性的疑难问题;(4)小组共同释疑解决对学难题,组内收集提交共同性的问题。
展示点拨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解决知识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主要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生群学智慧的课堂环节,同时也是教师选择时机引导的过程。这个环节要完成四个程序:(1)每个学习小组将交流问题单呈现给教师展示出来;(2)全班每个同学认真阅读问题单,认真思考问题;(3)搜索思考解决问题,争取回答解决,教师可点拨,本人或其他同学补充;(4)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知识重难点和问题的正强化。
训练拓展是文言文高效课堂运用导学案形成三维目标的必要环节,更是重点知识形成技能和检验疑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的主要过程。第一,教师根据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情况,对预设的练习问题进行调整补充。第二,每个学生要积极投入,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训练题。第三,生生互动、师生合作对练习问题进行定向达成解决。第四,教师在适时补充训练,学生整理拓展问题。
小结反思是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导学案设计必须预设总结、提炼规律:(1)认真领会教师总结,反思自己总结得失或收获,(2)根据所学不足,采取弥补措施。
初中文言文课是新授课或复习课,但每种课由于目标不同而具体导学基本模式的每个板块设计侧重也略有差异。
二、把握流程,操作载体
文言文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操作流程是:顶层设计“导学案”集体研讨制定“导学案”教师个人备个案 “导学案”教师课堂组织实践“导学案”课后反思补充“导学案”。
文言文导学案设计的操作要坚持多层备课。首先,在上级研部门一个年级有一本完整的教案基础上,学校讨论形成共案。接着,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统一形成的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案,形成最后使用的学案。这样,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需要抓的教学训练点,重点的体现、难点的突破,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整合基本导学模式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基本流程。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文3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化。随着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由偏重于获取知识转向着眼于形成学习力、由重在继承转向重视创新和发展、由强调统一要求转向关注不同需求,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必须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
一、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和训练课等几类主要课型。各类课型的教学目标,均应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写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以体现《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规定的要求。
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包含对学习新知识的要求,而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物理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试图在一堂课内全部完成对某一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需要通过后续的教学,逐渐加深理解或达到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因此,新授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以及熟悉的实际背景为基础,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形成概念、认识规律、了解方法,体现单元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要求。实验课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教学目标应包含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节省了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时间,为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提供了条件,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提倡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的深度介入。训练课是针对学习的重点内容或较难的内容专门设计的,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深化。训练课的目标要求一般略比新授课和实验课高一些,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训练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实际基础,又要体现层次性和个性化要求,以保证全体同学都能受到良好的训练。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确定教学容量、安排实验、选用教学资料;要把握内容的逻辑联系和发展线索,进行结构性处理和教学法加工;还要合理规定作业的内容和控制作业的总量等,从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必须联系实际并通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加深理解,把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能力。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合理安排训练作业,其中一部分可放在课内完成,另一部分放在课外完成。课外作业包括训练题、课题研究和课外小实验等,应严格控制作业的总量和难度,防止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要以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正确处理好接受与探究、统一与选择、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认知与情意之间的关系。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结构以及不同课型的特点,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并且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教学的逻辑结构划分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教学环节,再合理安排执行各教学环节的时间顺序,处理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最后形成科学的教学流程。在各环节中,情景、问题、探究、应用等应作为重点进行研究。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虽然确定了教学流程,但不能机械地执行流程;虽然设计了教学环节,但不能呆板地死扣环节,一切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
四、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物理实验对落实物理教学目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求学生关注所观察到的现象,还要求理解现象所表明的物理实质,了解某些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在学生实验中,无论是测量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都要求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能正确选择、使用仪器和工具,准确获得实验信息,合理处理实验数据;通过归纳、演绎得出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中还要克服困难,学会排除简单的故障;高中学生还要能分析某些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对于探索性实验,则更应注重假设、猜想及设计实验方案的要求。同时,在实验时学生既要学会独立操作,又要重视与他人的合作,有些实验可以通过分工、协作,共同配合完成。
五、努力整合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要实现物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平台。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使用已有的信息技术资源;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发挥计算机网络提供资源和交流信息的优势,开展科学探究和学习交流活动。在进行物理教学时,除了用传统的实验手段外,还应适当地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信息,自动处理数据,迅速得出结论,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校园网,展示一般常规实验无法看清的物理过程。为了使信息技术真正溶入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增强信息意识,通过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高驾驭信息技术、完善教学设计、营造信息环境以及指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适合学校特点、符合学生实际、具有个人风格、整合信息技术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六、正确评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文4
课堂教学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即教学速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节奏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铺陈――终结。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越是跌宕起伏,越能引人入胜。文章如此,课堂也如此。讲究课堂节奏,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感情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而是波澜起伏的。不同的课堂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味,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课堂效果。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学生昏昏;放羊式的满堂问教学,课堂节奏无规律地急促跳跃,课堂气氛要么热闹(不是活跃),要么沉寂(学生并未积极思维),教师情急,学生心慌。
目前我们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老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已不能再唱独角戏,而应师生互动,学生做主角,而老师做导演,这样的课堂也需要。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的特点就是自信、张扬。发挥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的个性不仅仅在课堂外,课堂上照样能锻炼他们。经过学生参与的,课堂效果异常好,学生既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素质。因此优化课堂节奏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节奏和音乐中的节奏、诗歌中的节奏一样,也具有时间和力量的特征。这两个特征表现于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则是师生的内在心理和课堂的外在氛围的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课堂节奏的三要素是:(1)教学进程的紧张度的快慢张弛;(2)教学进程层次的阶梯性;(3)紧张度和阶梯性的有机结合。
课堂节奏的阶梯性,是指一个教学流程可以由“导入―铺陈――终结”四个阶段构成。它们的教学紧张度逐步加大,依照前后顺序显阶梯形,反映出教学认识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如果对这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表现出不同的紧张度和力度。
“导入”是节奏之始,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它的基本要求是:(1)活跃气氛,以解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2)显示教学目标(定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注意力。(3)完成向既定教学内容的过渡。
我们的文章应是声情并茂的。所以“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设法让学生进入角色,沉浸到课文中去,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是一种比较好的导入方法。例如: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1883年3月14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也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巨星陨落,一刹时天地动情,草木含悲。在海洛特公墓,人们有的戴着黑纱,有的手捧白花,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人们在心中一遍遍地默念着:卡尔,你还会醒来吗?当这段充满着对一代伟人敬仰之情的话,从我口中伴着哀乐徐徐道出时,有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含满了泪花,学生很快就沉浸在对马克思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就更能体会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铺陈”是师生最艰苦的劳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内,节奏相对平稳,但表面平静,实则内蕴烈火。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讲解、演示等)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讲授,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获得是很不容易的,向智能转化就更难进行。在这个阶段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则是吸取、理解、存储知识信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准备。当然,教师的讲,不是生硬地“灌”;学生的听,也不是机械地“装”。老师要讲得精当有方,学生要讨论得生动热烈。师生和谐,学生方能积极思考,训练有效。这个阶段的节奏没有大的落差,只有小的起伏,可说是蓄势阶段。
“”是教学的飞跃的阶段。经过前阶段的铺陈,到了这时,已具渠成之势。于是,在这一阶段里,教学重点将会被准确掌握,教学难点将会被顺利突破。学生的智能将得到质的升华,老师与学生都会为教学的目标的实现而兴奋,因而溢之于外,表现为师生思维极其活跃,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终结”阶段是兴奋过后情感暂时低落期,也是教学内容的巩固提高期。这个阶段在教学任务上的要求是:通过认真仔细的复习以巩固新知识,通过画龙点睛的总结以提高智能水平,通过作业练习以留有余音,并把它作为下一步学习的兴趣的激发点。
例如,我在教《孔雀东南飞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结尾:兰芝走了,中卿也走了。此时残照斜阳已低垂,清风明月已暗淡。但有人真心以对、生死相随,今生又何惧何悔呢?历史上还有更多的女子比他们更悲惨,你能回忆到谁呢?第二天,同学们都很积极,举了很多例子:有怀抱百宝箱含恨跳入江中的杜十娘,有一往情深却被爱人刺死的岳灵珊,有年轻被抛、老年凄惨的鲁侍萍,等等。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剧,足以令她们抱恨终生,令后人惋惜不止,正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
我在教授《阿Q正传》时,给学生留下了这样的作业:读《阿Q正传》时,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最后阿Q死了,阿Q真的消失了吗,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还活动着他的身影?
上述课堂节奏四阶段的基本要求,只是总体认识,并非程式,也不够尽善,而且实现基本要求的手段更是不拘一格。比如:“导入”,在两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时,即可省去,开课伊始,来个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节奏则会更快。“终结”,有时也可虚化,过后,来个戛然而止,留下悬念,造成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也会更具韵味。“铺陈”的过程还可再细分为几个小层次,每个小层次可形成“小铺陈―小”的小流程,“铺陈”之中也可设计几次,等等。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文5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推崇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的学习能力和心理需求,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这样无疑会大大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蛋糕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蛋糕了。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甲三块。教师问:猴甲分得的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猴乙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块。”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块。”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我们同学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
二、搭建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平台
新课改下对于师生角色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实际上就更加强调我们教师教学的针对性,那就是本着学生的认知、收获和进步为基本原则,而不是教师教完教学就结束了这样传统的教学流程;同时,结合新颁布的小学课程的标准要求,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关注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根据这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仔细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流程,在教学流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探究性学习的趣味性,真正地使学生能够投入其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样能够发挥集体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直观,进而解决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问题,可以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课下准备自制的长方体图型。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手中准备好的自制长方体学具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此时提出尝试性问题,面对新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吸收了。再如,在教学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12个棱长2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四人小组摆后反馈。生1: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24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12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还有长是8厘米,宽6厘米,高2厘米。生2:我们小组除了他们摆的三种外,我们还摆出了长6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教师问: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请选择一种进行计算,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问题了。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流程中来,这就需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可能无拘无束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潜力;另外,从教学的整个流程来看,它应该是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部分,但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教师的教和讲授为主,学生学习的效果无法真正呈现出来,这往往导致教和学之间的相互脱节,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氛围非常重要。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很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说一些肯定和鼓励的话。
四、结语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范文6
一、小组合作应注意的事项
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之一。物理教师在进行小组模式之前,首先应该将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调研,让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平均分开,同时还要注意男女生以及学生性格之间的搭配。小组成员应该各具特点,这样的话有利用学生积极讨论和研究。小组成员之间应该能够形成有效的沟通,各个大组之人数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最好六个人为宜。
二、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基本流程
课前预习―老师明确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小组讨论―分组汇报―课堂总结―练习训练―教师评估。
课前预习是进行合作教学的必要流程之一,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物理公式,掌握基本的要点和难点,为下一流程奠定基础。
教师明确教学目的,虽然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将课堂主体交给了学生,但是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必须保证学习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将课堂的难点和要点再次强调出来,作为合作学习的基本思路。教师的引导作用要突出,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整个小组合作的重要环节之一,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按照教学目标完成知识的梳理,而合作学习则是小组之间认真学习和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对课本知识进行演练和熟知,同时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分组汇报,经过上一环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已经初步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要点和难点,这时教师通过让学生主动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组汇报,认真帮助他们解决发现的问题,疏导他们心中的疑惑,既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
课堂总结是对整个课堂学习的一次整体性回顾,如在哪个实验中出现了纰漏,各种定理的成立条件等,学生是对各种探究做了哪些尝试,效果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