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1
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的意识观念,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的欣慰。师生关系力求民主、合作与互动,以学为本,以生为本,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巧用激励机制营造高效和谐的课堂,丰富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等。
二、要提升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近代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写道:“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课堂管理的经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搞好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创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课堂管理不是要强化教师的权威或者训导作用,而是为了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如何,需要教师不断改善教学技能。
此外,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可以有效运用多种奖励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全力投入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就是鼓励性语言,教师的鼓励性语言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但要鼓励得多,鼓励得有层次,鼓励得正确,更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激起学生前进的动力。
三、要提升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时事;分析探究能力
一、提升学生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程的指挥棒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已成为学校的德育工作之一,它一方面向初中生传授了心理品质、传统道德、法律常识、基本国情等知识;另一方面,还宣传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讲授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何引导学生把教材知识与时事中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探究时事内容,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分析探究时事的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倡导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尤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和培养学生不断地去关心国内外大事,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这是新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时代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素养。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也应借助对提升学生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有效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发生的有价值的时事,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分析,明白其中道理,谈谈自己的看法;课堂外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重要性
1.教学内容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就是课堂教学所教的内容,教师的备课、上课都以学生是否掌握书本知识,能否通过各式各样的考试为最高法则。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空洞虚幻的、枯燥乏味的,而现在我们所谈及的时事却是每天变化的,需要不断地去关注,才能了解最新最多的时事内容。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2.学生学习方面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能不断地去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前人的经验总结,这些一成不变的静态知识,而现在学生学习的时事是灵动变化的,学生必须随着每天时事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地去分析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辨析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研究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1)课前资料准备的改变
传统课堂上的资料一般都是由老师去搜集准备的,而学生对这种资料往往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传统做法,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师的提示去网罗各种资料,以备课堂使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引导,引导学生每天去关注国内外大事,经常听、看新闻,阅读相关报纸杂志资料,从中摘录相关时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
(2)课堂提问方式的改变
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得好:“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
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是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终于,他在力学上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因此,要想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必须有好奇之心,善问之意。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满脑子问题走进教室,比起教师准备好问题等待学生来回答要来得积极主动的多。
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提问,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争、敢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不耻下问,使学生真正成为整个课堂的主人。
(3)课堂思维角度的改变
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传统的教学,课堂被机械化操作,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思维的跃动,没有自然的灵性。因而教师要改变这种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会提问以后,还能自主地去分析探究其中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其思维方向,拓展学生思路,激活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事实也一再表明,在课堂上,学生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他们对教师的定式思维极易疲惫,对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则兴致盎然,甚至给人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让人百思不厌。
有人曾这样说:“人的大脑就如一台机器,只有我们经常去转动它,才能越来越灵活。”我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作为教师,学生的思维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训练,去培养的。也唯有如此,学生活跃的思维才能充满整个课堂,我们也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时事的各种分析思维能力,如,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流畅思维、聚焦思维等;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探究时事,如,不同层次、不同方位、不同等级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学会在思维中求变通,培养其创新意识,激活课堂氛围。
(4)课后评价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评价方向是面向未来。其重点不在于评价教师的讲授水平,也不在于鉴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考核教师,其结果直接与教师奖惩晋升挂钩,教师在一堂课中的表现成为教师晋升获奖的重要依据,一堂评优课的成功会给教师带来很多荣誉和实惠。在这种评价中,评价的目的被异化了,本应着重于过程的评价演变成了对教师的鉴定和证明,选拔被当做教师评价的主要功能,而教师评价的发展即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常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
故我们需要改变这一现状,让课堂评价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应通过课堂评价这一平台,学习更先进的教学理念,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既然明确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通过课后对上课效果的优劣分析,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告别“虚有其表”,“成竹在胸”地去追求以学生为主的新课堂。
2.更有助于提升学生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新课程所需要的。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为目的。
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重要的时政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自主分析。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探究完成;较难的问题可在教师的点拨下由学生探究完成;重点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应给学生留足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讨论,教师在各组巡回并参与各组的讨论,根据学生所存在的困难对学生进行点拨,但不可点明或点透,否则就失去了自主探究的价值。此时,教师可参与并简单地给学生点拨相近概念或原理比较规律,由学生选择性地去接受,留给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去发现。
学生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并自主分析探究,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体现了学生对时事分析探究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更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当然也包括时事分析探究能力。
著名外语教授许国璋同志在北京市自学青年颁发毕业证书会上讲了这么一段话:“古往今来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无不都是自己学习,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谁能教莎士比亚成为莎士比亚?谁能教爱因斯坦发现解释宇宙的根本原理?谁能教鲁迅先生刻画出阿Q的形象?自己的学习和创造是前进的一种动力。”
总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断地去关心了解时事;让学生养成课后关心时事,课上分析时事的习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讨论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进行时事分析探究,从而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深意。课堂上教师应将理论知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探究能力,形成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欢龙.新课程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思想政治课习惯的探究.基础教育课程,2008.
[2]林明舜.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与教学反思.教育资源网,2010.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价值,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好与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精力最大,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如何优化阅读教学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了语文教师极力研讨的问题。
一、合理运用阅读基本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有讲述法、讲读法、讲解法、讲练法等。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能够训练学生的听知、听记和思维能力,保证问题讲述的完整性,比较适应班级教学,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系统求知的需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实施,但是它的不足之处,容易致学生被动,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导致满堂灌,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展。
2.讨论法
主要是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是专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对课文的重难点和疑点的讨论,此方法运用的关键在于准备和引导。其优点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激发自主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的精神,从而进行高品质的阅读。其缺点是较费时间,由于讨论的问题比较单一集中,不利于其他内容的学习,因此,需要教师掌握好方法,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3.情境教学法
其优点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把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感知,帮助学生正确而快速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同时在情境中更能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中,不足之处就在于可能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
4.问答法
此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积极思考的习惯,并促使其提高口语交流、对话以及应变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不足是不利于系统传授知识,利用不当时容易导致满堂问。
教师要合理使用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教学法的优点,通过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引导进行探究学习,提升学阅读能力
探究学习包括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两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合作探究是自主探究的提升,基础打得好,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交流,提升自身的能力。如何充分发挥探究学习呢?
1.读前发问
鼓励学生就文本的疑难,或是希望与师生讨论之处进行提问。如,课前五分钟发问等,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新奇,富有刺激性的 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中提升阅读能力。
2.读中质疑
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是对文本内容和理解等方面进行质疑,带着问题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质疑,促使学生更加融入文本中,通过质疑提升阅读能力。
3.读后探究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创新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对待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时常常喜欢自己琢磨,或是直接求助于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绝对优势,是教学的重中之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4
关键词:转变方式;数学思想;培养兴趣;自主学习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我认为最为主要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而数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后天大量的培养和塑造,在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主要是蕴含在数学教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的过程中。作为初中生,数学方面思想十分有限而狭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贴合生活的而又比较有趣、形象的载体,以此来慢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一、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重点是学习的趣味性
1.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转变以往教学单调而乏味的教学模式,制定和探索有趣的教学方式,做到寓教于乐地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2.在教育心理学层次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是存在不同阶段的变量因素。而在这么多的变量中,学习知识目的动机是其关键作用,也可以说它是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源泉,其中也具有情感的因素所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最终并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来。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具有内涵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精彩的故事、趣味的数学案例等,以此来培养、激发、塑造学生形成比较好的数学动机,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去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利用日常的生活实例引入问题解答,这样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问题及解答,又使学生感到比较亲切。同时,我们也可以设置数学知识竞赛,设计的游戏一定要有一定愉悦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在竞技和愉悦中获得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师来说,要想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就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好的教学方式,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提供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要使自己教学手段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教师也要积极营造或塑造良好、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完成必要的教学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自主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自主学习意识思维。
总之,在课堂的教学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重视社会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这样就会使教学变得有趣和实用。最为主要的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贴合生活的而又比较有趣、形象的载体,以此来慢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数学思想,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开拓思维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应从诱发兴趣、鼓励参与、精心设疑、激励求新四方面抓起。
一、 诱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兴趣是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来自对所研究问题产生的浓厚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注意诱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石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知识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景、善于驾驭导语技巧、精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将丰富多姿的人间百态、社会生活现象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新的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如教学《身边的诱惑》时,笔者将准备好的有关金钱、游戏机等诱惑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投影;在教学《探索世界的奥秘》之前,把学生带进学校图书阅览室,让他们去了解埃及金字塔的是怎样建成的以及金字塔的历史在世界上影响力,了解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此凡种种,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迷恋于学习、迷恋于科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与时俱进。
二、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过:“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与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放弃“填鸭式”,使用启发式,进而向参与式教学过渡,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与式教学是较好地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如教学《创建新集体》时,可让学生大胆登台,让他们畅谈自己如何“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教学《肯定生命,尊重生命》之后,让学生撰写小论文,使他们认识到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珍爱他人的健康与生命。这些不是形式,而是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只要教师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参与式教学方案,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经常闪现创新的火花。
三、精心设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课前就要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进而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得到的不仅是“成功”的,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教师应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有三条:1.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2.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3.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教学《唱响自信之歌》时可提出几个问题:1.怎样才算进步?2.一个人取得进步与自信有什么关系?3.支撑自信最重要的杠杆是什么?4.如何培养自信?这些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抽象,使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同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造性等要素也都得到了锻炼。
四、激励求新———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新,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制而应引导和鼓励。科学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李四光由于对“中国贫油论”求异,才有了大庆油田的成功;前苏联科学家奥尔科夫斯基由于对一个氢气球的好奇,才有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动机的构造示意图和星际太空站的设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结语:求异思维不仅是单向思维,还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能培养其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因此,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现成的方法和答案,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潮安县金石大寨中学 林金炎;文本解读拒绝为深度放弃适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范文6
关键词:构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长效机制
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队伍涌入了一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大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活跃的创新思维,熟练的电脑技能和迫切的工作热情。他们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高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加强对这些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尽快提升他们课堂教学的能力,发挥他们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局面,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关系着学校的今天,而且影响到学校的未来,这是学校一项长远大计和根本任务,是一件“功在今日,立在未来”的大事。因此,认真研究和分析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站稳讲台、主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
这里指的青年教师主要是指35岁以下的专职教师,特别是近年来新进校的博士毕业生。根据学生课后评价、教学督导听课反映以及同行教师平时了解提供的信息综合来看,这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中有些有过几年的教龄(大、中、小学教龄),对自己所教课程比较熟悉,善于把教材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研究的学术成果紧密联系,知识面宽,信息量大,视野开阔,教学中确实讲出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而且言之有理,很受学生的欢迎。不足之处是有的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较少,教学过程随意性大,板书不规范,多媒体制作与运用不到位,有的普通话还不过关,夹杂的方言语音使学生听起来很吃力。
第二类是课堂教学效果较差的青年教师,他们对所教课程的内容还不熟悉,讲授重点不突出,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这些青年教师多数不是专业知识的问题,而是还缺乏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技能和思想、心理准备;有的则是没有认真备课,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
分析概括起来,造成以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意识。一方面,高校在进人时的标准,关注点一般放在学历、学缘、科研、论文层次等方面,而对教学技能的要求相对较低。即使进行试讲,也侧重在对所讲内容的深度上,而对教态、板书、普通话、口才、语音等教学基本技能的打分,权重较低。另一方面,从体制和机制来说,高校在职称晋升、考核评价以及相关的一些奖励、评优中,都非常强调科研成果,而对师德、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考核和评价,都不如科研成果来得具体、客观和刚性。致使一些青年教师在思想意识上,一开始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单纯认为只有科研才是硬道理,搞好科研才能获得名和利,形成了青年教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够重视。
2、“传帮带”的师承关系断裂。优秀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都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升华、积累完成的,这个过程不会自然而然地在青年教师头脑中产生,必须通过老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较快地转变为青年教师的感同身受,并自觉地去加以发挥和弘扬。因此,高学历的青年教师,也还需要有教书育人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指导和点拨。但这项工作目前已有所忽视,过去一些良好的“传、帮、带”的师承关系已不存在。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成长完全成了个人的私事,完全靠青年教师自己去学习、去摸索,这是造成他们不能较快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缺乏教学基本技能和思想心理准备的重要原因。这对青年教师个人而言,是延长了他们教学成熟的时间和过程,而对学院来说,则直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青年教师的课程安排不当。有的青年教师刚刚到任,所在的系或教研室就因教学任务重,师资不足等原因,安排他们同时上几门对他们来说还是全新的课程;有的甚至把其他教师不愿意上的课程推给新来的青年教师,他们是在勉为其难的情况下,接受上多门课的重任,以至于不能充分备课,有的甚至连教材都来不及掌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还有的对青年教师只管使用、压任务,而疏于对他们的从严要求和规范管理,对他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随意性和不良习惯等也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4、青年教师自身的因素。有的青年教师教学效果较差,归根到底还是由个人因素造成的,有的是对教学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只要专业水平高,不必讲究教学方法,也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则是无视学校必要的教学规范管理,强调个性、别出心裁、自行其事;还有的是没有花时间、下功夫研究教材、认真备课、自以为是。这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使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不至于因高校招生、老教师退休、教师紧缺等原因而受到影响,有所忽视,根本的办法就是要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工作从制度上加以规定,使之成为长效机制,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规范。我们根据一些青年教师的愿望和部分师生的提议,结合教学工作的实践,逐步建立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制度和措施。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