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1
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病人251例,发生心血管迷走反射11例,约占1.1%。其中男
7例,女4例,年龄36~70岁,平均48岁。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
2发生时间分布
15例CVVR发生于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其中穿刺时出现1例,冠脉支架植入时1例,冠脉支架术后拔管前1例,拔管时8例,拔管后压迫止血时3例,拔管后1h出现1例。
3临床表现
CVVR可表现为严重的心动过缓,心率减慢至30~45次/min,血压下降,收缩压
4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分析
本组冠脉介入术大部分选择经典的股动脉部位。穿刺时出现2例迷走反射,由于患者过度紧张,有恐惧感,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中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心肌收缩力加强,刺激左室及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增强迷走神经活动。植入支架时出现1例迷走反射。是造影导管或指引导管刺激冠脉所致。支架术后保留动脉鞘时出现1例,考虑为保留鞘管固定不妥善,使鞘管尖头部持续刺激血管壁引起疼痛不适而使迷走神经兴奋或者带鞘侧肢体不适当运动,如曲腿、侧卧等致使动脉留置血管鞘远端触及动脉血管内膜,而发生迷走反射。拔鞘管时和拔鞘管后压迫止血时出现11例迷走反射。原因:(1)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而血管内皮上分布丰富的迷走神经末梢,继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2)拔除动脉鞘管后予以局部压迫,由于压力作用,使压迫局部血流阻力增加甚至中断,导致压迫近端动脉张力增高,血管被动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拔管后1h出现1例,考虑患者术中出汗较多,术后惧怕床上排尿,进食饮水不足,加之造影剂的利尿作用,术后局部压迫不当,渗血较多,使血流量相对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3〕。
5迷走反射的预防
手术时注意术中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分散其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专心与术者配合。要充分局部麻醉,完全阻断刺激冲动的传入,尽量减少导管对血管的刺激。操作应轻柔,严密监护中心环节,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视情况可给予适当补液,一旦出现迷走反射立即给予对症处置。
手术后注意术后回到病房,立即予以床旁心电血压监护,医护人员要多巡视,多看望患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释。有些患者看到自己被仪器束缚,再加上仪器发出的异常声音(如因干扰而发出的报警声音等),心理上可能产生极大的恐惧感。因此,使用各种仪器时,要仔细讲解,使患者了解目的;停止使用仪器时,也要讲解清楚,使患者解除后顾之忧。必要时,陪伴在患者身边一些时间,予以安慰、心理支持。
6拔管时注意
拔管前建立静脉通道,备好阿托品、多巴胺、氧气等抢救药品和器材;向患者讲解拔管后压迫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及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避免增加患者的负面情绪,指导患者排空膀胱。拔管同时与病人交谈,询问有无不适,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和紧张感。拔管动作轻柔,两侧股动脉同时有伤口时,严禁同时拔管、按压。压迫时位置要准确,不要大面积猛压,力量要适宜,用力均匀,不要时紧时松。拔除动脉鞘管前,使用2%利多卡因5ml鞘管周围局部浸润麻醉。以食指和中指按压15min,观察局部无出血后,采用绷带“8”字加压包扎。指压及绷带加压力度以能触摸到足背动脉搏动为准,避免包扎过紧压迫股动脉,导致血管牵拉,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若穿
刺部位有出血或剧烈疼痛,应拆除绷带,重新压迫止血包扎,避免出血,解除疼痛。
7拔管后注意
拔管过程中及拔管后1h内、特别是30min内,给予心电、血压监护,严密观察心率、血压、面色、出汗及精神状态等情况,询问患者有无胸闷、恶心、头晕等不适,一旦出现情况,及时给予处理。术侧肢体制动6~8h,嘱病人4~6h内勿用力抬头或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引起伤口出血。平卧24h无异常后可下床活动。
8血容量不足的预防
患者术前禁饮禁食时间不宜太长,一般2~4h为宜。术后指导患者及时进食,但进食不可过多或过快,防止胃肠道剧烈扩张引发迷走反射。适当多饮水,饮食应易消化、流质、少量多餐,勿进牛奶、糖等易产气食物。进食少者适当补液,避免血容量不足、低血糖反应。
9心脏介入治疗过程中迷走反射的抢救一旦发现患者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应立即将病人平卧或头低足高位,吸
氧;血压明显下降时,应迅速静脉推注多巴胺10~20mg,继而以250ml生理盐水+多巴胺100mg持续静滴,直至血压稳定,并快速静脉滴注平衡盐、代血浆、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心率明显减慢时,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阻断迷走神经,1~2min内心率无变化,可再追加0.5~1mg。
参考文献:
[1]李华珍,王红,梁文武.心脏介入术拔鞘管后血管迷走反射15例发生原因与防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2
【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探讨的心血管病患者在采用介入相关心理问题的其护理方法体会。方法: 这对这一治疗护理过程我们对 60例心血管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观察比较干预前后这些患者的恐惧情绪变化。结果: 对于所有患者干预后恐惧发生率及程度与干预前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减低患者恐惧情绪,使心血管病在治疗过程中加快康复的速度。
【关键词】 心血管病 心理护理 对策研究
就目前我国的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其数量在日渐增加,越来越成为临床的常见病,这种疾病的特点表现为发病急、病情恶化严重、患者身体内神经组织异常,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情绪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就目前国内各大医院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来看,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诊疗法治疗心血管病,可是这一治疗方法很容易使患者神经功能受到损害,造成的心理上的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在进行治疗时很多患者会有心理问题产生,对这些心理异常反应加以重视导致病情经常反复同时也加重病情造成我们治疗的难度加大。所以,在心血管患者进行诊疗过程中,适当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心理想法,并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心血管病治疗的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在近2年的时间内,共收治心血管病患者60例,都经过CT和临床确诊。患者年龄均大于0岁,病程大于2周,60例患者中,没有明显的失认、失语等表现不能进行常规检查、精神上均无障碍,没有病情严重到不能进行常规检查的患者。
1.2 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及原因
1.2.1 恐惧:患者由于对介入诊疗的过程在很多时候还存在空白的误区,对相关知识了解不深,过多的担心实施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造成精神上很大的焦虑,担心并发症的产生,所以,患者精神高度紧张且饮食不正常,睡眠不好,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
1.2.2 焦虑: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介入诊疗,大部分的患者治疗中所选用的材料也都是进口的产品,费用方面相对较高,为患者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另外,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信心,在治疗前情绪一般都不是很好的状态,甚至怀疑治疗水平导致自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一系列焦虑异常情况;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长时间卧床不起,四肢不能活动,产生腰酸背痛等临床表现,更加促进了患者的焦虑情绪。
1.2.3 抑郁: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的血管患者都是处于疾病缠身,身体活动不便的状态,这就使得这些患者产生了怀疑药效甚至越发担心会产生突发性心心梗死的问题。患者将疾病治愈完全寄托到手术治疗上,但治疗后的疗效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控制的十全十美,患者情绪极为低落,这些问题的出现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因素。
1.3 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1.3.1 我们要想在治疗的过程中使得患者与医护人员关系融洽,一般我们采取的方式都是患者刚刚进入医院给予最大程度上的关心,这主要是患者在最初的时候对周围人与环境不是十分熟悉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帮助他们尽快的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员,使他们减少对新环境的孤独感,让他们感觉到医护人员的关系,使得他们完全信任医护人员,从而是医护人员的关系变得融洽。
1.3.2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增强患者认知 作为我们医护人员,并需做到时时刻刻的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症的治疗方法和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问题,引导患者接受介入诊疗,以影像的方式为患者讲述治疗过程,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达到积极治疗的目的。
1.3.3 治疗过程中的行为干预 在很多时候的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使患者放松,尽可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谈一些轻松的话题,将患者注意力转移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
1.3.4 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干预 向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危害性,以真诚的态度与患者深入交谈,运用沟通技巧引导其说出内心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通过介绍手术成功病例进行现身说教,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毅力;
2 结果
2.1 评定标准 针对我院以往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24小时总体情况来看,手术后再次进行心理护理30分钟,随后对患者进行恐惧方面的情绪评定:1级表现为没有恐惧心理或仅仅有较轻的心理不适感,患者有轻度恐惧,并不回避。2级表现为患者有恐惧心理并产生回避心理。3级表现为恐惧感异常强烈,需为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才能将患者情绪保持稳定。
2.2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
2.3 结果入院 24 h ( 心理护理干预前),有10人恐惧情绪为Ⅰ级,18人恐惧情绪为Ⅱ级。12人恐惧情绪为Ⅲ级。术前 0.5 h( 心理护理干预后) 有22人恐惧情绪为Ⅰ级,13人恐惧情绪为Ⅱ级。5人恐惧情绪为Ⅲ级。两组数据比较P < 0.05。
3 体 会
针对心血管病采用介入治疗,通常患者容易产生头昏及心血管、如头痛、消化呼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异常尤为突出。此外,疾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介入诊疗患者的心理问题存在个体差异,并且与个人经历、对疾病的认识、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对手术的了解程度、手术实施情况有关,护理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心理护理,使患者顺利接受诊疗,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唐红宇, 迟路湘. 中国中西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2007,(06)
[2] 李翠华. 心血管病介入诊疗相关心理问题及其护理对策[J]. 河北医学, 2007,(02)
[3] 李秋芳, 路丽娜, 薛淑好, 杨霄鹏. 心血管病住院病人心理反应相关因素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01)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3
关键词:心血管病 保健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42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54-01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往往使人们忽视了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视。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的发展,人的体力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以致人的身体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再加之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使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所谓的“富裕病”,心血管病也是其中之一。心血管病人若要得到更好的治疗不仅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健与护理。以下我将会对一些心血管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措施做一个综述。
1 心血管病的类型
心血管病是心血管系统的疾病,被称为“富贵病”,其中以老年患者居多。它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等。它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和重复率也比较频繁。
2 心血管病人自我保健与护理的现状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曾对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与护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其相关期刊《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中显示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的了解并不深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对自我的保健与护理知识了解的也不深。尤其是对自己所用药物种类,适应症和副作用的了解甚少。在《现代临床护理》(2005年02期)中也表明冠心病人缺少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医院是冠心病人得到护理的主要场所,日常生活中患者缺少对自我的保健与护理。2010年浙江省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对老年慢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0%的老年病人掌握的疾病知识少,掌握监测和康复训练能力以及自我饮食管理能力还在中等水平。还有64.9%的病人由于经济因素无法支持自身的慢性血脑管病的治疗。
3 心血管病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措施
3.1 注意膳食。在赵法《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期)《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一文中指出膳食结构与心脑血管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肉食消费大大提高,一方面改善了人们的营养状况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提高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也针对膳食与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编制了《中国食物成分表》,方便控制膳食来帮助心脑血管病人加强对自我的保健。
在《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张玉凤、王怡)中提到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具体膳食指导措施。
(1)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即多摄入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等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少摄入猪油、奶油、乳脂、肥肉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
(2)适当的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天以小于300毫克的胆固醇为宜。但是,对于一些高胆固醇血症者以每天小于200毫克为宜。
(3)控制热量的摄入,使体重维持在理想的范围内。尤其对于高血压患者每餐不能吃的过饱,否则会让降低患者的血管舒张调节功能,引起血压的显著波动。
(4)多摄入瓜果蔬菜和粗粮等一些富含食物纤维,有益的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食物,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5)注意食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例如高血压病人服用单胺氧化酶时,就不适合再进食含有酪胺的酸奶、蘑菇、啤酒、香蕉、葡萄干等食物。因为酪胺会使节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3.2 药物保健。中国医药2012,第10期《动脉硬化的药物治疗措施》中,指出相应的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保健措施。
(1)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择降压药使血压降到适当水平。例如,消胆胺、益寿宁、血脂平、阿司匹林等防治血压增高的药物。
(2)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时控制血糖,可以选择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的达美康等降糖药物。
(3)在《医学信息》(2010、第四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中,指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心功能不全的人可服用高辛利尿剂等药物。对于风湿活动的患者要控制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一般可服用当归,党参等进行中药治疗。
(4)对于冠心病,一般是要扩张冠脉及全身血管、调整血脂,抗心绞痛。通常,可以选择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
3.3 日常护理。
(1)注意监测,广东省人民医院在《夏季心血管病人的自我护理》就提到过自我检测的重要性。重视血压的监测,可以降低发病的风险。尤其是在夏季,气温的升高很容易使血管扩张,血压升高。在《医学信息》第四期中也提到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自我护理也要重视心率、心律的监测。
(2)遵医嘱,《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6卷第五期提出,对于心血管病人要做好日常自我管理必须遵医嘱服药,定期到医院复诊以及按时服用强心药。同时也要注意各种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和注意事项等等。
3.4 心理护理。《医学信息》第23卷,第4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中提到,心血管病属于慢性疾病,易反复发作。通常,患者会因为反复发作的病痛而对治疗丧失信心,情绪不稳定无法配合治疗反而耽误了治疗。《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第6期第5卷也提到,心血管疾病与情绪、心理以及社会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对患者的健康有重要的相关性。不仅医生要注意解释病情,体贴关心患者,鼓励患者,患者自身以及家属也要注意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
4 小结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病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也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以上一些文献资料都表明医院的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克服病痛,但是更重要的是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做好自我保健和护理,将治疗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 李彬彬《医学信息》第23卷,第4期《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及自我保健措施》
[2] 施俭,顾兰,杨小芳.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1,11(3):247-248
[3] 李小娟.心血管病患者健康教育难点分析及护理对策的探讨.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5):485-486
[4] 张玉凤、王怡,《心血管疾病饮食指导及防治》
[5] 赵法.《营养健康新观察》(2003,20期)《膳食结构与心血管疾病》
[6] 谭建兰.《现代临床护理》(2005年02期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4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临床合理用药
心血管疾病作为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分析中的头号"杀手"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伴随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升,"运动缺乏、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了CVD的发病率。目前,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全人群患病率为28.55%;老年人为78.93%;农村全人群患病率为13.07%;老年人为39.82%。老年人群的医疗费用、占用资源也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虽仅占总人口的10%~15%,但医药费用却占总费用的20%~40%;病床占用率约30%~40%,且占用时间长。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用药复杂,约1/4~1/3老年人同时服用4~6种药物。
临床中合理用药的关键包括:正确地诊断,正确选择药物;了解患者的既往用药史;结合患者状况选用药物;根据病变部位选用药物;注意合并用药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经济地使用药物。在诊疗过程中,结合患者状况选用药物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
本文通过对94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病因及用药作一分析,来探讨如何依据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自身较为特殊的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用药原则实施合理个性化临床用药以有效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0岁及以上心血管病患者总计94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31例,年龄为60~91岁,平均年龄67岁(63.1±11.2),病程6月~22年(9.1±2.1)。全部老年患者经医学鉴定心功能控制监测均符合国家制定的心血管适应症范围[1]。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分析94例患者病因,依据94例入院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种数与数量、各药物处方总量与DDD(每日剂量)、用药天数"等制定相关表格,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依据计算的DUI(药物利用指数)、DDD值判断用药是否合理(DUI≤1为合理用药,DDDS=总用药量/该药DDD值,DUI=DDDS/用药总天数)[2] 。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3.1临床发病特点 老年心血管病患临床症状各不相同,需要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以防范误诊与漏诊问题的发生,面对出现突发性昏厥的老年病患首先按照急性心梗的处理措施实施"静卧-吸氧-心电监护-镇痛-静滴硝酸甘油"常规流程应急处理,通过心电图检查进行确诊治疗。
3.2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病因分析 见表2。
2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用药原则
老年人伴随年龄的增长其心血管系统也发生退行性改变,从而导致"性低血压、心律紊乱、内脏器官血流减少"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出现。
3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要根据老年人生理改变和疾病的特点,掌握用药的一般规律,如镇静药、抗抑郁药、扩张血管药、抗高血压药、利尿药合用会加重性低血压。配伍用药不宜超过3~4种。同一种疾病有多种药物可以治疗,尽量选用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的药物。对肝、肾或其他器官有损害的药物,老年人应慎用或不用,如果一定要用,也应减量并密切注意毒副作用的发生。
老年人使用降压药注意两类副作用:①性低血压;②中枢神经抑制。因此在应用有些药物时应慎重,如可乐定、甲基多巴、胍乙啶、利血平等。老年人最好不要用利血平,因其能加重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产生自杀意念。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作为导致老年病患死亡的头号杀手需要临床医师依据老年心血管病患临床发病特点、特殊的生理特点、药代动力学特点、用药原则实施个性化合理用药进行相应治疗,从而有效提升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孙伦魁.247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防治探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5
【关键词】心血管病;内科护理;护理水平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77-02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不断地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疾病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在众多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是突发率较大,也较难治疗的一种疾病。通过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也可以保障他们的健康。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心血管病的内科护理处于较低水平,只有通过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帮助他们早日康复[1]。
1 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和特点
心血管病在我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在众多疾病中心血管病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在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大的为冠心病和脑中卒,且近年来两者均称上升趋势;我国人群中有3亿多的烟民和1.3亿的高血压病人,他们是构成心血管病的危险的主要因素;我国人群中主要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水平逐年上升。严重的威胁到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中国心血管病主要具有如下的特点:(1)病情多变性高、发病急;(2)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高导致死亡率迅速增长;(3)主要人群由老年人向年轻人转变;(4)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同;(5)农村地区心血管病导致的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更加困难,对护理人员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对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提高更加迫切[2]。
2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方法
2.1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1)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
对于护理人员,定时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规范操作的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护理能力,做到技术精湛。尽可能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技能,使其对于一些新的设备能熟练的掌握,并能熟练的操作。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检测护理人员的学习情况,做到人人合格,以便在对患者进行抢救时能够确保万无一失。
(2)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
对护理人员加强护理法律法规的学习。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有助于避免患者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由于我国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教育起步比较晚,大部分护理人员缺乏相关的意识,对于突发事故的重视不高。心血管内科的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在护理中的义务、责任和患者权利的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处理突发事故的能力。护理人员要严格地按照医嘱,妥善保存好心血管病人的病历记录,客观真实地填写病历报告,确保不发生漏记、误记等现象。
2.2对于患者
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大多数心血管患者往往病情比较严重,而且病程较长,长期的治疗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辅导在护理过程中是一项不能被忽略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耐心详细的解释,嘱托他们注意饮食卫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绪,减弱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医院的治疗。然后加强常规检查,定时的进行测血压、测心电图等检查。尽可能的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有可能的话,加强对患者的三大常规、血压、心电图的检测,监测好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发展[3]。
2.3对于医院
医院应该加大对护理方面的投资,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改善医院的内科护理条件,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加适宜健康恢复的环境。给患者献爱心,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提供一定的优惠补助措施(减免部分费用、提供免费检查、专家会诊),传递爱心,节日时送上祝福和慰问,让患者感受的温暖,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治疗,早日康复。
3 结语
护理是我国医疗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应出我国的护理服务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亦是对医院服务的考察。在日常的护理中,护理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护理技能,加强护理意识,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目前心血管病的病发率越来越高,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做到让群众满意的服务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方孝俊.加强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7(1).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心血管病;肺部感染;原因;应对策略
心血管病患者因咳嗽、意识障碍及吞咽反射减弱或者是消失等众多原因合并肺部感染,据医学界相关人士研究分析得出,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达25.15%-46.2%, 严重的患者会因阻塞气道而导致患者窒息死亡[1]。因此,在抢救心血管病患者时,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做好呼吸道护理工作,进而控制患者肺部感染尤为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心血管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 肺部感染是心血管病患者出现的主要并发症。作者为了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特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7例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 探析导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7例心血管病患者, 均依据相应指标进行明确诊断。选取的97例心血管病合并肺部感染住院患者中, 男59例、女38例, 患者年龄分布在22~8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3.21±0.13)岁。
1. 2 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1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7例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并对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2 结果
2. 1 肺部感染原因 本次选取97例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有61例, 年龄为60岁的患者有36 例;清醒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22例;昏迷或者是嗜睡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59例;能自主吞咽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6例;吞咽困难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12例;需吸痰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36例;卧位不当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17例;选择合适卧位患者但又并发肺部感染者为1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11例;未切开气管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9例;有吸烟史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为25例。
2. 2 肺部感染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经本次选取对象研究分析得出, 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同病情严重程度、意识状态、卧位不当、吞咽困难、吸痰、气管切开及吸烟史等众多因素相关。
3 护理对策
多种因素导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应对这诸多因素进行及时治疗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进而降低患者感染率及死亡率, 主要护理措施有以下几点。
3. 1 卧位护理 护理人员让患者选择正确的卧位,以防患者因误吸或误咽导致呼吸道受阻,造成患者严重缺氧;护理人员应该让患者取平卧位或者是侧卧位,取出患者义齿,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放低患者口角位置,从而有利于引流分泌物[2]。在患者进食时,护理人员应让其取坐位或者是半卧位,叮嘱患者在进食时不要讲话,以免导致误吸。护理人员应间隔2 h对患者进行定时叩背、翻身,夜间3~4 h进行1 次。对患者进行变换时,应对其沿气管走向进行自肺底向上叩背,有利于患者排痰。
3. 2 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对神志不清或者是有吞咽困难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插胃管措施, 避免患者体内能量不足。患者早期应多食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及易消化的流质性食物,以补充患者机体因脱水、高热所导致的消耗,提高患者机体的抵抗力。间断性的对患者注入高维生素、高营养的流质及半流质饮食, 从8 点至18点每2 h进行一次, 每次在15~20 min内注完38~40℃的200 ml饮食, 控制注入速度, 避免因速度过快引起患者呕吐或者是胃痉挛,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呛咳现象, 引发患者肺部感染;对患者进行鼻饲时, 宜选择仰卧位, 床头以40~50°的角度进行抬高[3], 且在0.5 h内进行完毕。清醒患者应该少食多餐流质及半流质的易消化饮食, 同时选择坐位或者是半坐位, 以免太急太多而引起呛咳, 导致患者将食物误入气管。若患者出现呛咳现象, 护理人员应即停止喂饭, 并让患者取侧卧位, 轻拍患者背部, 将误入气管的食物咳出。
3. 3 气管切开护理 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时,应严格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吸痰前后均应洗手。先吸出患者气管中的分泌物,再吸出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这样既可以防止患者气管内出现继发性感染,又可以避免患者口腔中的分泌物进入气管中。对患者进行吸痰时, 每次低于15 s, 且插入管深度为10~12 cm,中断负压,边吸边退出。每个患者一套吸痰管, 且吸痰后对于吸痰管进行消毒。套管口应该用盐水纱布进行覆盖,湿化气管空气, 防止异物误入气管中。每日更换1次患者切口周围的敷料,若痰液污染敷料,应及时更换。
3. 4 吸烟患者护理 有吸烟史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无吸烟史患者, 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有吸烟史的患者, 这类患者的体内的呼吸道纤毛功能减退, 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应加强对患者的各项护理, 紧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肺部感染现象, 应及时报告主治医师, 并配合主治医师做好相应的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燕.心血管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22(10):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