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代诗歌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1

语言学中国古代诗歌语音学文字学一、中国古代诗歌评论概述

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诗歌传统,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诗歌盛世,一直绵延到宋元明清的封建同时代时期。清朝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是诗歌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体裁。而对于诗歌的评论、分析、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历史,从东汉毛亨的《诗经训诂传》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就着眼于诗歌的研究,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价值极高的诗歌评论作品,诸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洪迈《容斋续笔》、清・翁方纲《诗法论》。

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史,学者们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于诗歌“意”的研究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诗歌语言的分析。清朝王国维关于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论述正可以作为一个古代中国学者在诗歌评论上的三种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正是在这种注重个人理解的维度上不断前进着,审美主体通过个人感悟的形式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歌。

但是,诗歌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也已经有了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诗歌,而不仅仅是从个人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层面去评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从语音学和文字学两个方面进行的,语音学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用韵、平仄,文字学则主要关注的是诗歌的用字、对仗等问题。

二、语言学角度出发的诗歌研究

1.语音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语音学角度的诗歌分析,是由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个声调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形成了有唐一代的格律诗,并且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格律诗讲究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因此从语音学的角度去分析诗歌是有必要的。

所谓“平仄”指的是诗歌中的汉字声调长短、平调与升降调或者促声调的交替使用。这对于保持诗歌的节奏有重要作用。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相对应,是一种既平且长的声调;仄声则是指的上声、去声和入声,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相同,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能够在诗句中形成高低起伏缓急相对的变化的美感。平仄的要求具体到格律诗中,就是讲究“黏”“对”“拗”“救”。“黏”是指一首格律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五言句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对”是指一首格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五言句的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反;“拗”是指的不符合“黏”“对”规则的平仄使用;“救”,则是根据“拗”的具体情况,在其他部位改变平仄规则,从而使诗句重新达到音律和谐的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用韵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需要把用韵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古典诗歌的押韵一般都较为规范,一般来说是隔句押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韵脚一般都落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格律诗有着严格的用韵规则,一般来说按照“平水韵三十韵”的平声韵进行押韵,不押邻韵。但是对于古体诗,押韵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有时可以使用邻韵,甚至还有抱韵、交韵甚至是不押韵的情况。押韵造成的语义作用是将汉语诗歌的句意后移,诗句的语义重心一般都落在“三字尾”上。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还可以使用转韵的方法让全诗始终保持在一种较为和谐紧张的韵律状态。

此外,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学层面,还要注意到汉语大量的连绵字。汉语中,特别是古代汉语,有着大量音韵和谐的连绵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双声联绵字和叠韵连绵字,这些对诗歌的影响都是广泛且深远的。

2.文字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文字学分析是由汉字强大表意功能决定的。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层级性,在汉语中,语素、字、词、短语、句子、段、篇、章等构成了一个等级鲜明的系统,而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更能明确看出汉字的特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提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问题,所谓“诗眼”,指的就是能够将生动形象表现出诗的意境、增加诗的韵味的特定字,一般来说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下就将春风带来的影响,为江南带来无边春色的诗意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以及“推敲”的典故,都将个体汉字在诗歌中的作用完美诠释出来。

因此,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首先是要分析诗歌的“字”,将“练字”之法在评论诗歌时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章中有生动表述。“练字”是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不断修改、调试,以期达到语境中最佳诗学的修辞效果,所谓“点铁成金”、“一字千金”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比字词更高一个等级的汉语单位是句子。古典诗歌的句法值得做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严格的句子字数规定,从《诗经》的四言,到汉乐府的五言,再到唐代的七言,甚至还有从三字到十字不等的古代歌行。单就格律诗而言,不仅字数固定为五言或七言,而且句子结构也有着严格规定,绝大多数格律诗的句式都是“三字尾”,亦即句末三字有独立意义。

汉语有大量虚词,虚词的使用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句,虚词“与”在此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既连接“身”“名”两个单独的字,又连接“尔曹身”“名俱灭”两个短语,正是杜诗中虚词使用的典范,同时也是虚词在古代诗歌运用中的生动体现。

三、小结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成语音学、文字学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的特点,提出了汉语中虚词、诗词在古典诗歌中使用的特殊性,并且对“诗眼”问题、平仄问题、用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1]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读懂;古代诗歌;多读;多记;多练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的古代诗歌,我们读着、背着,陶醉于其中。可是现在古代诗歌却让很多学生感到头疼,试卷上的古代诗歌题,让他们无从下手,看不懂或是似懂非懂,更别说准确地做出考卷上的题了。

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只注重给学生讲解古代诗歌各种手法、技巧和各种解题方法,却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把诗读懂。如果诗都没有读懂,那么又何谈正确地解答试题呢?

读懂古代诗歌并非是朝夕之功。但如果学习得法,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也是可以取得很大的成效的。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三大方面入手,即:多读、多记、多练。

一、多读

要多读诗,多看古代诗歌鉴赏文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时候诗看得多了,也就多了些读懂诗歌的灵性。诗歌的内容、意境,诗人的情感、风格,就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慢慢领会。

对于那些诗意深奥、句子难懂的诗,也可以借助工具书、鉴赏辞典和他人的鉴赏文章来读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名家、学者们的鉴赏文章可以让我们茅塞顿开,少走不少弯路。所以,常常读一下古代诗歌的鉴赏辞典或文章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二、多记

1.记作者的简要生平、事迹和写作风格。我国文学史上的诗人如天上明星,数不胜数,但对于一些著名的诗人,我们一定要多加了解,记住他们的简要生平、事迹和写作风格,这对于读懂诗有很大的帮助。了解了他们的简要生平,就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思想,进而理解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掌握了他们的写作风格,也可以为我们理解他们的作品指出一条道路。

2.记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意象即诗中的景和物,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古代诗歌中,有些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就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把握这些意象的内涵,对于我们读懂诗歌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春,常用以表现温暖、生命与兴盛;秋,常用来表现肃杀、衰败、凄凉的情调;月,代表怀人、思乡、团圆和永恒;雁,代表思乡和漂泊;黍离,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对故土沦亡的悲叹等。

3.记常见典故。典故是指古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关来历出处的词语,是浓缩的文学语言。诗人往往借助典故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握典故的含义,联系诗歌,对我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大有帮助。词中的典故言简意赅,能引导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多练

多练习,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理解诗歌的实战经验,但练习必须有针对性,盲目为之只会费时费力,却无成效。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练习时要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对诗歌各个细节的把握,往往可以让我们节省不少气力,事半功倍,因此,读诗一定要细。

2.要进入诗歌的意境。意境是诗中的景、物与诗人主观情感的融合,即情景交融。诗中作者或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或寓情于景,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需要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图景,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意境,才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3.要关注诗歌的最后两句。古代诗歌的最后两句常用卒章显志的手法,点明题旨,因此要多加关注。

4.要通过练习逐步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最是凝练,字字如金,诗人常常会打破语法规则,采用省略或倒装的句式,可以说,诗歌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读懂诗,就必须读懂诗句的意思,必须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除以上几点外,我们也可以在平时做一些翻译古诗的训练,将诗的语言改写成散文的语言,以提高我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二语文;选修教材;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03

根据有关规定,高二学年语文除了要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之外,还至少要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语言文字应用》的有关内容。但是这些内容繁多,选修时间短暂,很多教师感到难以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因为缺乏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删繁就简,使之更便于操作、更具实效。下面,笔者就着重谈谈整合的一些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一、科学安排,有序教学

一般而言,高二第一学期的上半学期就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学内容,下半学期和高二第二学期就是学习选修教材的时间。这时,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造成不必要的脱节与低效。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各册教材的内在联系并做出科学的安排。例如把《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放在第一学期的下半学期学习,先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再学习《先秦诸子选读》,前者用时四周,后者七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放在高二第二学期各用半个学期学习。

按照上面的安排来组织教学的目的是有序教学,提高效率。《语言文字应用》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语言文字与篇章的关系,先掌握语言文字再掌握篇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构成古今关系,先掌握古代的再掌握现代的,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至于安排教学时间的长短,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和难易来确定,目的是保证每一教学内容最基本的学习时间。这样科学有序地安排教学,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

二、重新整合,专题突破

选修教材内容繁多,重新整合教学尤为必要。对它们的教学处理,形式和方法多样,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处、事半功倍。下面着重介绍两种整合策略:

一是串联整合教学法。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在《致同学们》中说:“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而《先秦诸子选读》和《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致同学们》说:“与必修课程相比,选修课程将为你们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根据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这种特殊关系,不妨用串联的形式将它们重新整合教学。具体为将必修一至必修五有关文体的单元与选修教材相同文体的单元作为一个前后衔接的教学整体来组织教学,把选修教材的对应内容作为必修教材的有效拓展与延伸。这样,将收到意想不到的、令人更满意的教学效果。

譬如,必修教材一第一单元是中国现代诗歌,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教师应有意识地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现代诗歌部分内容,特别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篇的拓展欣赏,如领悟了必修一《沁园春・长沙》的思想感情,接着就应引导学生体会选修教材中第二单元《贺新郎》的思想情感,赏析它们的异同。

同样,必修教材一的第二单元是古代散文,讲授这个单元的时候,也应穿插学习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有关散文部分的内容,特别是学了必修一司马迁的《鸿门宴》,就应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来赏析。这样,既巩固新学习的知识,又及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他文体内容的学习依次类推。

按照以上的做法也许有人认为会打乱教材编写意图,其实这只是对学习时间和内容顺序有所调整,学习的整体内容没有改变,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是板块整合教学法。除了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专题形式,进行板块教学,各个突破。这主要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整合的对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可以按照文体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和《先秦诸子选读》重新分为诗歌和散文两大专题。

对诗歌专题的学习,先梳理我国诗歌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到图书馆等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我国诗歌发展的过程,掌握各个朝代出现的重要诗人及其代表作,明确他们诗歌的风格和思想内容,然后通过课堂展示交流或办手抄报来提高学生的认识。

接着,分点突破。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为依据,以探究诗歌的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声韵为突破点,引导学生精读重要的诗篇,进行古今对比阅读,明确赏析的切入点,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整体提高诗歌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如要探究诗歌的旨意,教师可以拿《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白居易的《长恨歌》与《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郭沫若的《天狗》来比较阅读,看看古今诗歌的旨意及其呈现方式的异同,从而正确理解赏析归纳旨意的方法,做到一课一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阅读同一单元的其他诗篇。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专题各个突破点的收获,提纲挈领地掌握核心内容,把厚的书读薄。

对散文专题的学习,同样先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史。教师布置学生结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面的《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自主查阅有关资料,全面理解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搭建平台,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接着,分块突破。把散文分为先秦诸子散文和其他散文两块来突破。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可以大体按照学(上接第3页)术流派来进行,如儒家(《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重点学习《论语》和《孟子》,主要掌握他们的基本观点、说理方式和语言特点。

学习其他散文,主要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散文”部分进行比较阅读,以内容、结构和语言为比较点,把握古今散文的异同点,深刻理解我国散文的特点(形象性、逻辑性、抒情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理解鉴赏散文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梳理我国散文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特点,真正把握散文的精神内涵。

三、灵活处理,突出重点

对于每册选修教材,不必按部就班地从头到尾拉网式教学,而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主次灵活处理,突出重难点。正如《语言文字应用》中的《编者的话》所说:“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不妨多讲点,有能力的学生不妨多学点(包括自学),其他学校和学生则可以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甚至‘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语言文字应用》的前三课可灵活处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学生分为三组,每组负责完成一课的学习,每组都有不同的任务与要求。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充分讨论,形成阅读成果。然后,教师安排若干节课给各小组进行展示交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小结、拓展和检测。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移到课外,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果。

对后面三课应重点落实,但也不要面面俱到,而应主次分明,删繁就简。譬如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的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重点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词的本义、词的基本义、词的借代引申义、词的比喻引申义。)和“词义的演变”(词义的深化、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同’与‘不同’之间”的“不同”,即词义方面有差别(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词义轻重的不同、词义侧重方面的不同等。)、用法方面有差别(适用对象不同、搭配关系不同、词类和功能不同。)、色彩风格有差别(感彩不同、语体风格不同);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侧重学习“‘日新月异’的新词语”中的“‘新造’和‘新义’”“新词语是从哪儿来的?”;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火花――熟语》,着重学习“熟语老大哥:成语”(成语是语言文字的珍品、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和“熟语兄弟姐妹: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一课的其他内容,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检查。

总之,教无定法。对高二语文选修教材的处理,不应局限于某种做法,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取寻找到最佳的处理策略。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4

不注意审题

有些考生不管题目问的是什么问题。都把诗歌内容翻译一遍,然后把自己理解的诗歌手法全写上去。写了很多,却不是出题人所要的答案,当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犯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审题,不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盈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他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第二联和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很多考生一看这两联诗。认为是写景的。想当然地就写上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话语。这两句是写景。但题目问的是“怎样表现‘伟观”’。即这两联是怎样写出景物“宏伟壮美”这一特点的,其实考的是写景的手法。

参考答案第二联: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第三联:上句选取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

是个情感把握不准确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以诗寄情。因此,中国古代诗歌绝大多数以抒情为目的。这样,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就成了鉴赏古代诗歌的第一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也往往围绕这一点来出。

但是,很多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往往不是立足文本。根据试题所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而是主观臆断:看见诗歌色调明丽。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宁静闲适:看见描写白发,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抑郁不得志。看见作者是杜甫,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愁苦;看见作者是辛弃疾。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爱国……其实。诗歌色调明丽也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杜甫、辛弃疾也可以写充满闲适生活情调的诗歌。

情感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灵魂。考生如果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错误。就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飑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飑:形容风声。

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很多考生从“秋风”这个意象。以及“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想当然地认为此诗抒发的是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情。其实,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并不是这样。

参考答案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答题不规范

很多考生没有掌握好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以致虽然理解了内容,掌握了表达技巧,但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这是一道炼字题。一些考生没有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模式。只答出“又”字传达了作者无奈悲伤的感情。其实,炼字题的答题模式应该是这样的: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现将古代诗歌鉴赏常见试题的答题模式分类归纳如下。

分析意境型: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能蜃既返靥逑志拔锾氐愫颓榈鞯牧礁鏊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而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诗歌语言;同课异构;情景设置;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二十几节课异彩纷呈,让我对各学校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叹服不已。其中,来自外国语高中的陈晓翠老师和来自新亚中学的高志军老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使我有了较深的感想。

一、情境设置,同样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古代诗歌已是阳春白雪,再加上抽象的“诗歌语言”,真要让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按部就班地由诗歌演变过程过渡到诗歌内容,再引出承载诗歌主旨的语言,虽流畅但又显得普通、枯燥,并且耗时,难免使学生在刚开课时就会呵欠连天;如果要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课堂内容是紧凑集中了,但又显得单调、生硬、无趣。如何上出一堂学生投入、有趣高效的古诗文课,真让人颇费思量啊。两位老师匠心独运,开场精彩,情境设置巧妙。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爱学,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了陈晓翠老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陈晓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首歌曲,并将歌词展示在多媒体投影上。优美的旋律、典雅的歌词使师生们共同沉浸其中。上课后,陈老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初步印象。除了曲调抒情唯美,歌词大量化用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成了学生的共识,这样,整节课的重点“诗歌的语言”就被凸显出来。然后,陈老师揭示谜底,这首歌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曲《海上升明月》。今曲古词,让现代人立即穿越回古代,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设置情境法不露痕迹,巧妙自然。

与陈晓翠老师不同,高志军老师刚一上课便和学生围绕“高三生活苦与乐”这个话题互动起来。高老师平易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表情和接地气的话题很快就使学生们摆脱了陌生感与束缚感,在一阵阵笑声中畅所欲言,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高老师由学生们的“苦”引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的三个爱好之一――“善于调整心态”,并引导学生,心态良好的人生会充满诗意的快乐,然后回溯到古人的诗意人生,由此,高老师水到渠成地串出了整堂课的“苦――乐――诗意――诗歌――语言”这条主线,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节奏让人叹服。

二、不同内容,异样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本事倾囊相授,于是,面面俱到依然是新课改课堂的常貌。这些教师是否深思过,当自己对下课铃声置若罔闻一厢情愿地传道授业解惑时,当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时,为什么换来的是学生的怨气和与期望、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个知识点细细讲来都可以讲成专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知识体系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大胆取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使学生的精力用在“刃”上,并借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领悟的学习能力。

高志军老师和陈晓翠老师,正好是这两类教师的突出代表。我们都知道,“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专题内涵丰富,而高考考点也遍布了这些内容,要想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全面掌握,绝非易事。高老师整堂课对读诗的步骤、如何炼字、如何炼句、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一一列举,内容不可谓不全,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人蝶穿花丛的感觉。由于课时限制,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时间,整堂课几乎变成了“一言堂”。

而陈老师在给出歌曲名字《海上升明月》后,有深意地将“升”改为“生”,让学生自己品评二字的区别;这个练习引出了诗歌语言的一个考点――炼字,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感知了古代诗歌中语言推敲的重要性。然后陈老师紧扣“炼字”,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全面地复习讲解,帮学生明内容,给学生讲方法,让学生练答法,一节40分钟的课省时高效,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一特点。有了“如何炼字”做示范,学生对于其他考点自然也是触类旁通。

古代诗歌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朗读古代诗歌 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09-02

On Reading Aloud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Xu Hongbo

(Fuxin Higher Training College,Fuxin Liaoning,China 123000)

Abstract:As long art forms,ancient poetry takes note of the art of music and painting,is the carrier of the ancients will and emotion, and holds a special position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Read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the teacher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be through the early reading,to grasp the rhythm of poetry;Perusal,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poetry imagery;Deep reading,truly feel emotional poetry.

Key Words:Read the Ancient Poetry;Teaching;Effect

从《诗经》到《离骚》,从唐诗到宋词,我国的诗歌历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其优美绮丽的韵律和文化底蕴无一不引人入胜。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的感知这一切呢?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诗歌的教学是需要通过朗读去感受其韵律美、绘画美以及情感美的。另外,我国古代诗歌的特质也决定了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古代诗歌语言意境之美的重要方法。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对朗读教学古代诗歌的方法也是推崇备至,他指出:“朗读是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可见,朗读是汉语教学尤其是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1 初读,把握诗歌韵律节奏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而所谓“朗读”即是要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

在初读阶段,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并在朗读过程中读出语调、语气等,这样就可以正确的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其情感意蕴,又因为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均是文言,因此,只有读准了字音才能够正确的理解诗歌的意义。如在《敕勒川》这首诗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中的“见”字应当读作“xiàn”,当做“出现”来理解,可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水草丰富、牛羊肥壮的景象。

古代诗歌还具有语言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四言、五言、七言甚至长短句等均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形式,因语言形式的不同朗读时的停顿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只有正确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才可以读出意境。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断句方法,并读出诗歌所要求的语气和语势等,进而领会诗歌无穷的魅力。如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中的“”字就难倒了不少人。而如果通过初读在结合肯文的注释,学生就可以得知这个字读“xī”音,“噫吁”则表达了使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禁的感慨和惊叹,然后学生再联系后面的“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这首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了。

2 熟读,掌握诗歌内涵意象

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并表达情感的,而诗歌的意象不仅融合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还掺杂着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若想读懂诗歌就要先把这些意象揣摩明白,所以这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就需要熟读。熟读指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在理解基本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等方式方法去解读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营造的意境,并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一样,这样既可以理解了诗歌内容的主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如《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四句的教学就可以通过熟读,鼓励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对这四句诗歌进行解释:“松林竹叶之间,漏下了丝丝月光,清流缓缓而下,敲打着山石,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乐曲。竹林喧闹、莲叶摇动,啊,这都是浣女渔人归来时的喜悦啊!”当学生理解了这幅清新“山水画”意境的同时,也就理解作者王维关于生活的志趣了。

另外,熟读诗歌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因为诗歌都具有意境美,而这种美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易于表达出来的,就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样,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并通过一定的语言组织再现出来,因此,在课堂的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联想,进而充分的掌握语言的应用技能。

3 深读,切实体会诗歌情感

通过对古代诗歌的产生以及发展的了解可以知道,诗歌都是诗人以情感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的,鉴于“感人心者,必先乎情”的道理,读者只有带“情”的去朗读诗歌,才可以置身其境、感受其情。因为诗歌是一种至情的语言表达,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深读诗歌不仅可以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涵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还可以成为学生通过诗歌的文字进行情感体验的媒介。如《将进酒》这首诗,其感情主线是由悲到欢,由欢至愤,最后到狂的一个过程,期间感情变化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紧紧的抓住主线,从诗歌中挖掘出反映情感的诗句,然后根据所反映的情感教导学生进行学习性的朗读,例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一句就应要求学生以一种人生易老,大事未成的情感进行朗读;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一句就要以自信昂扬的情感进行朗读。只有将诗歌的情感主线牢牢掌握后才能对诗歌的内容进一步的理解。

在深读的过程中,应该教导学生根据诗人经历、诗歌情感基调的不同而进行或沉重、或舒缓、或明快、或激昂的朗读,比如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要读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要读的悠然自得;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要读的清新明快;而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要读的慷慨激昂。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艺术瑰宝,其优美和谐的韵律、丰富深刻的内涵以及清新隽永的意境无不让我们意犹未尽,因此,我们在学习解读古代诗歌的过程中不仅要感受其韵律节奏还要欣赏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显然,朗读是学习诗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总之,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而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才能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初读、熟读和深读这一系列的朗读学习,不但可以诱发学生学习诗歌情感世界的兴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诗歌产生更加多元的理解,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施茂枝.体验感悟: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6(2):30-35.

[2] 王忠厚.古诗和古诗教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3] 程仲.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2).

[4] 裴玉琪.赏读古诗词 积淀文化底蕴――《小学生古诗文背诵的研究》课题阶段小结[J].教学与管理,200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