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范文1
时玉芹,陈东田,宋棣,钱兴华,高燕青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土地适应性的深入分析,将土地现状划分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 种不同程度的敏感区,并结合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建设景观三大广域景观构成类型,提出针对山地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第一,规划六大生态景点,构建良好的生态景点格局;第二,加强景观斑块互补,注重产业生态循环,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中以土地适应性分析为切入点,以景点建设为落脚点,将景点与生态相结合,总结出生态景观的表达思路,以期为山地型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山地农业园;土地适应性;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1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成本村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5)。
第一作者简介:时玉芹,女,1988 年出生,山东东营人,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 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syq1988@163.com。
通讯作者:陈东田,男,1970 年出生,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chdot@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0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农业资源得到逐步开发利用,由于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功能分异定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大部分农业园区规划无法完全兼顾全园的生态功能,不能营造多层次的景观,更有甚者土地利用不当,造成农作物种植不妥,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1-3]。山地农业园的规划涉及农村规划和景观建设的多个方面,目前学者主要对与农业园规划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4-6]、物质循环[7-8]和农业园分类[9]等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景观[10-11]、生态农业[12]和景观生态应用[13]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理论之间缺少联系,实践项目缺乏必要的土地适应性分析,并且针对于山地这一特殊地形的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较少。如何在保证基本经济产业生产的同时,基于生态景观的构成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分析,探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模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山地农业园景观景点和生态系统格局成为当前山地农业园区规划的研究重点。因此,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1 聚相山农业园项目概况分析
1.1 现状分析
聚相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以东3 km,属于泰沂山区北麓中低山区。龙泉镇土地为富硒土壤,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山东省天然适硒区域镇”。位于山东省四号旅游区齐文化旅游线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聚相山农业园区东西跨1810 m,南北长2210 m,实际可控制总规划用地面积200 hm2。三面环山,峪谷错综复杂,海拔差在300 m左右,最高山峰海拔为537.8 m。园区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少,主要包括荒地、林地、设施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观类型较单一,以自然景观为主,如图1 所示。
1.2 生态景观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聚相山农业园而言,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差异受项目类型的控制和影响[14]。从不同项目功能的角度分析,可分为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人文建设景观三大类。不同景观类型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如表1 所示。山地地形海拔和生态因子的差异性也是其必要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各类广域景观构成和镶嵌景观类型,在表中并没有重复说明。
1.3 土地适应性分析
土地适应性是山地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基础,是对环境敏感度的综合评价[15-16]。规划中结合景观构成的不同类型,通过对聚相山农业园不同海拔相应的生态因子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从地形、风速、温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聚相山农业园土地适应性分析图,进而根据土地敏感的不同程度,得出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如图2、表2 所示。
2 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
2.1 景观生态规划布局
聚相山农业园规划形成“二线连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二线”分别是指特色种养景观线和人文旅游景观线。“六区”是指六大功能分区:分别是宗教文化区、民俗休闲区、生产加工区、特色养殖区、养生度假区、杂粮种植区。六大功能分区的布局,以民俗休闲区为核心,向宗教文化区和养生度假区辐射,形成贯穿园区南北的人文旅游景观线;由杂粮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生产加工区形成贯穿园区东西的特色种养景观线,为游客游览的辅助地带,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形成核心区拉动放射点的整体格局,达到生态、景观和生产的统一,如图3 所示。
2.2 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景点格局
聚相山农业园意在打造以特色种养为主体,以生态农业文化为特色内涵,以观光游览和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力图成为区域性的绿色生态走廊。根据生态景观构成类型的不同拟规划打造六大景点,分别是佛缘生辉、农家风情、烟林五色、菜园撷趣、聚相烟雨和浮岚暖翠,如图4 所示。
2.2.1 山地自然景观选择山体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和空间形式多样的区域营造自然景观,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乡土树种,建立全区基本的背景基调和天际线轮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感。选择园区远眺可见的山峰,规划打造浮岚暖翠景点。保留部分自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加强树种规划。在最高点建设聚相阁,营造乡土文化气息,通过道路、树木和景观的结合,强化山体斑块和廊道,美化山体。
2.2.2 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生产景观的特质性表现在其复杂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和植被的四季变化,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高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17-18]。规划中结合山地生态因子的特殊性,改造荒地,开垦梯田,以“种植业出特色”为目标,突出农田景观,同时增设农事体验和科普教育区域,旅游与产业相结合,使产业景观化。主要包括菜园撷趣和烟林五色两大景点。
(1)菜园撷趣。由梯田种植打造的生产景观,利用层层大棚,种植层层不同种类的蔬菜。在蔬菜的成熟季节,春、夏、秋、冬皆有一番成熟的景象,是营造休闲摄影的好题材。同时,在部分梯田坡上种植晓裳黄菊、桔梗、金针菜等经济作物,间隔不同斑块,丰富景观组合形式。
(2)烟林五色。丰富沟峪生产景观建设,主要种植杂粮,以谷物、花生为主,采用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方式,力求经济最大化,兼顾景观生态化,在收获季节体现五谷丰登的场景。
2.2.3 人文建设景观 人文建设景观是以人的使用为中心而塑造的,它拥有着经济、环境、美学及文化层面的绩效,能够体现持续的发展动力[19-20]。开发人文景观,要从景观本身的可利用性出发,既不忽略其历史发展过程,也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潜能。考虑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景观的风格与之相对应,采用古朴特色的小青瓦和毛石,反映历史民居,同时,在传承文化中升华,加入部分现代元素,增强景观的可塑性。主要包括佛缘生辉、农家风情和聚相烟雨三大景点。
(1)佛缘生辉。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佛缘堂的建设能够提升景观人文化,是景点的主体性建筑,场地适合大型宗教活动的举办。同时,珍味斋提供配套的餐饮服务保障。
(2)农家风情。规划建设一组具有管理功能兼具展示淄川乡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习俗等的文化展示馆和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挖掘宣传淄川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另规划拓展训练基地、动物运动会等体验观赏类项目,增强园区的娱乐性。
(3)聚相烟雨。位于园区东南部,以养生度假为主题,生产和景观相结合。梯田种植中草药,打造中草药园,融入“五感”养生活动,体现经济和旅游价值。规划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聚相人家,以农业服务、农业示范和科技推广为主,兼顾餐饮、居住和会议等服务,与山体自然生态结构融为一体。
2.3 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加强景观斑块互补 景观斑块是各类物种的聚集地,也是景观内的生态流场所[21]。充分利用不同景观生态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互补,如耕地和园地的轮作和间作种植以及立体农业种养技术,都是重组斑块类型,对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
2.3.2 注重产业生态循环 全园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模式。该模式下园区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旅游区人粪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可作为沼气生产原料,产生的沼气供给旅游业,沼液和沼渣提供给种植业[22-23]。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产业间相互循环,加强系统内部物质的有效利用,构建立体循环网络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如图5 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根据淄博聚相山农业园实践现状,首先进行生态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得出三大广域景观和六大镶嵌景观,根据土地敏感度绘制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为后期的景观景点建设提供依据。进而进行景观生态的项目规划,从三大景观类型入手,因地制宜。山体自然景观体现山脉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规划山顶标志性景点;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要考虑梯田种植,打造农事田园景点;人文建设景观注重民俗文化,可开发体现当地文化的景点。在规划中注意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始终,最后得出一套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方案,以期为以后的山地型或者其他类型的农业园建设提供思路和内容的借鉴。
4 讨论
(1)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方案涉及到生态、经济和人文三大方面,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物质循环、景点构建等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环境生态和景观的可持续性,注重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意义。但是,还需考虑城镇化进程、社会心理等因素,才能使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更加合理。
(2)本研究中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是规划强有力的后盾。规划方案考虑生态林、经济林、杂粮、蔬菜、养殖、休闲设施等对用地环境的不同需求条件,对生态景观景点进行有序分类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特色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中尽量减少大面积平整土地,保护环境。
(3)由于研究范围有限并受地理位置的控制,规划存在局限性,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24-25]并没有系统研究。如果规划范围较大,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前后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将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 马立辉.基于生态流与适宜性分析的重庆山地农业景观的规划途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14.
[2] 徐欣.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0-14.
[3] 毛华松,张兴国.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以重庆柳荫镇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5):612-617.
[4]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5] 王晓燕.基于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J].城市问题,2012,11:22-27.
[6] 文友华,范俊芳.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探讨——以长沙县金井水库休闲农庄规划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4):454-457.
[7]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8] 刘嘉龙.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可循环模型研究[J].浙江学刊,2010,5:178-182.
[9] 杜姗姗,蔡建明,陈奕捷.北京市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167-175.
[10] 侯锦雄.应用生态面积因子在台湾云林县的永续农业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11,12:10-14.
[11] 朱金水,朱勇,杨金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及其建设对策[J].南方农业,2008,6(2):37-40.
[12] 郑雅元.农业生态产业化中的绿色管理研究探析[J].生态经济,2012,10:102-103.
[13] 李玉梅,王玉,李琴,等.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5):6-10.
[14] 李阳菊,王海洋,冯辉.重庆南岸区山地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1,33(12):145-149.
[15] 钟学斌,喻光明,张敏,等.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J].山地学报,2008,26(4):473-480.
[16] 张勇荣,马士彬,谌洪星.基于格网的山区城市地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170-2173.
[17]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18]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19] 谢奇,潘晓棠.宜居的人文景观保护和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地带以及乡村地带景观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9,01:10-18.
[20] 杨劲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49-53.
[21] 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22(5):31-34.
[22] 王浩,李晓颖著.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70-71.
[23]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40,51.
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范文2
这次全市高效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推进会是继全市重点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推进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推进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加快发展,对于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规划的有机衔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前期市农林局、农开局、*镇等相关部门和镇进行了调研论证,拿出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建设方案。刚才,大家实地察看了现场,袁中飞副市长作了情况介绍,相关部门和*镇进行了交流发言,丁一市长、刘惠鹏副主任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表示赞同。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
加快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我们今天看的现代万亩花木园区,区域范围主要是328国道以南、*高速以北、京沪高速以东、宜陵镇西湖大堤以西,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我市从丁伙镇、邵伯镇到*镇、大桥镇花木产业带的核心区和主要生产基地,这个园区区域位置特殊,产业有特色,布局有特点,无论是对城市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对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规划建设好万亩现代花木园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个园区作为我市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窗口,城东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试验区,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扎扎实实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二、突出工作重点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现代万亩花木园区要着力抓好“十大工程”。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工程。主要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今冬明春,328国道、雅典娜路、花木大道等现有主要干道沿线视线范围内的土地要全部调整到位;第二步是从明年开始用2年左右的时间,整个区域内所有土地调整到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是区域内的花木大道、桥梁、排水系统、供电设施等工程的建设,年内首先要完成花木大道的建设任务。
三是花木市场扩建工程。阿波罗花木市场要按计划加快建设步伐,三期工程10月底基本建成,元旦前正式对外开放。同时,要注重市场内部设施的完善和质态的提升,充分展示对外形象。花木市场西侧预留空地要实施与花木相配套的项目,其他项目原则上不予考虑。
四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除保留少数重点骨干企业外,区域内不得再建新的工业企业,现有中小工业企业实行有计划的搬迁,个别化工企业今年内必须关停或搬迁。农民住房原则上要迁移到雅典娜路以西整体规划建设。从现在起到元旦前要按照规划对雅典娜路、花木大道等沿线进行拆迁改造,对区内农民住房要进行有计划的置换。
五是花卉园艺整合工程。要充分发挥雅典娜园艺和龙川盆景园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资源整合,与鲜切花生产基地、阿波罗花木市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优势,互为补充,全面提升。
六是农民康居工程。农民住房要按照“三集中”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力争打造某第一、苏中一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同时,对庄台的改造也要逐步实施到位。
七是便民服务工程。高标准、规范化建设园区内的便民服务中心,其中*村的便民服务中心要以村部为中心,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对外形象。其他村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也要以此为样板,抓紧规划,尽快实施。
八是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按照“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总体目标,既要突出高效农业的生产,又要体现观光旅游的服务效应。要注册成立旅游公司,研究旅游观光线路,搞好交通工具配备,加强公交线路规划设计,将阿波罗花木市场、龙川盆景园、雅典娜园艺等景点串点成线。
九是休闲娱乐配套工程。主要包括餐饮、娱乐、休闲等内容,要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能够让游客停留下来进行消费。在具体场所的建设上,可以通过置换农民的住房进行改造等方法进行。
十是特色文化工程。要运用市场化的方法,加强调研论证,把高效农业与观光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为广大市民群众和游客服务。
对以上“十大工程”,要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逐项提出要求,明确责任单位,列出序时进度,狠抓组织落实。
三、精心组织实施
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工作重点已经突出,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现代万亩花木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同志任组长,市人大刘主任、市政府袁市长等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镇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镇和相关部门都要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区域范围内的*、*、*、*等四个行政村,要按照整体规划建设要求,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有序推进。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会后,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实施意见。围绕10月底、元旦前以及明年4月18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按序时推进,力争今冬明春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其中旅游项目明年4月要正式对外开放。
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范文3
【关键词】生态工业区;发展;解决方法
工业园区规划又称也叫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就是在工业园区内部的某一特定发展时期里,内部工业部门发展建设的总体框架和部署。它不仅明确了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还对企业工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使各企业发展建设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力的保障了在新时期里我国构建和谐工业园区。以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为依托,作为一种新兴的工业形式,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得以被实践。应该紧跟因为中部地区崛起而造成的产业结构变革和调整这个机会,以系统论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改造工业园区内部企业的同时,加大引入新科技的力度,实现生态工业的目的。努力构建和优化生态园区的产业链条,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态产业链使其具备稳定性和弹性,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使整个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得以重组和优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
一、分析研究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是指导生态型工业园区的思想,其目标是实现工业园区的统一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时,要首先充分发挥利用原有的生态环境资源,然后以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作为思想的指南,依据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基本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产业链条,并长远规划生态工业链条的发展,使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目的得以实现,以此提高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生态型工业园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遵循着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软硬并重的原则等,努力把生态工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活跃度,进行产业调整和企业重组,把园区经济和生态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把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园区的产业必须由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进行准确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规划建设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实现主导产业、配套产业之间的共生共养,实现产业与管理服务和物质循环之间形成互助发展,共同进步。工业园区要在工业生态系统建设方面规划主导产业,打造生态工业园区达到共生系统;通过转变生产环节与消费模式,建立五个核心系统和三大循环系统,还有其他的链式结构,提高能源、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园区科学合理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例如相关的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文书条例不明确,处于“末端治理”的体系之中,特别是对于环境清洁及环境污染没有根本的治疗方案,不能委好的把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完善融入,从而发展步伐缓慢。再加上为了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需要解决大量的问题,首先小涉及的单位过多,存在难度可想而知。从而造成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
(二)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垃圾,污染物很多,而处理这些物口需要的经费是十分巨大的,而在这一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除此之外,循环经济根本无法与现如今的生态工业园区相平衡,所以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由于我国目前大量的生态工业园区把我产业链的相关设计及建设当成重中之重,而往往为了加快建设步伐等等原因,而忽视了污染控制方案的制定以及管理。特别是与工业息息相关的水源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四)由于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巨大的,例如技术不过硬,不论是设计技术,还是施技术,或者是管理技术等等,还处于发展阶段,再加上人文基础不佳,对于相关的技术以规范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及应用。与此同时由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属于投资大,回报大,但是周期过长的压力,所以很多投资商都是望而却步。再加我国政策规范不健全,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态工业园只有10年的发展历程,很多不明确的因素重多,从而加剧了投资风险。
(五)由于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数量惊人,而这些企业本身的资金不足,技术不到位,对于生态工业园区如果实际利润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真实利润,那么根本无法吸引这些中小企业。为此很多中小企业宁愿租借厂房,也不愿意冒风险进行工业园区。
(六)目前我国大量的生态工业园区都是以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学原理、清洁生产为标准而建筑的,他们更注重的是产业共生体,而对于入园的企业发展步伐,占地面积,发展规划等等并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建设与发展没有协调到位。
三、解决对策
(一)生态工业园区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以及投资,很难真正的发展起来,所以要求相关的部门以及政策应给予极大的扶持。例如可以减免税费、优惠土地租赁方案等。特别是对于资金周转不灵时,应该给予贷款等优惠政策。
(二)借助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立法对于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法律法规进行制定。不论是税收,还是投资,或者是管理,保障体系等等,都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立法。
(三)对于国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区的技术及管理进行全面的学习,从而融入到我国的生态工业园业规划之中,应采取因建设的理念,对于不同地域,不是地质特点,而建设不一样的生态工业园区,同时,把节涌,环保,规划的建设产业链、工业发展产业链、新科技、新管理、融汇一体,这样可以极大的缩减成本,加快园区发展的步伐。特别关注再生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取代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的百战不殆。从而把真正的节能环保做到实处。
(四)生态工业园区环境是重中之重,那么规范环境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污染的控制一定要快、准、狠、把真正高效的污染治理方案及时执行到位。并且通过高新科技进行废物利用,从而不仅缩减了成本,也成为了赚钱的环节。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做到实处。
(五)如今是网络时代,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 ,对于园区技术改造,工艺发展、废物利用,污染处理等等,单独的生态工业园区很难一不到位,这个时候可以封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网络体系,与其它工业园区或者其它企业构建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更好解决问题,在技术、组织、管理方法,都需要逐步完善,并且善于利用别人优秀技术,融入原本的技术之中,对善于组织规范各项规范制度,并且完善管理机制,从而有效的促进生态工灶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在管理方面更应该做到重视人才,重视管理,重视工艺等等,这样才能真正的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结 语
生态型工业园区的建立不是不促而就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作为决策者,应该把环保和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情况下,让入驻园区的企业都能补充上链,带动下链,使工业园区无论是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方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发展环节上,不仅要重视存在的问题,同时对解决方法也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及分析,最终给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苏尚军,张强,张建杰,赵宁伟. 平朔煤矿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研究[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03)
[2] 史玉薇. 生产业集聚型工业园区规划设计――以上海莘庄工业区西区为例[J]. 规划师. 2012(S1)
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范文4
关键词:“自然、生态、人文”;“经济、适用、美观”:景观设计;景
观空间;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5.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5-0150-04
1 概况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湘潭市河东地区建设路口附近、河东大道以北,位置十分显赫,交通十分便利。为满足学院发展的需求、提高品质、美化校园,故对整个校园进行环境设计总体规划,创造一个高标准、高品位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规划总用地面积98100m2,绿化面积42419m2,绿地率43.2%,绿化覆盖率47.8%。
其设计定位原则是生态原则、自然原则、人文原则、“经济、适用、美观”原则。要求做到生态园林、环境优雅、特色独具、经济可行。
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根据设计定位,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绿化设计着重突出“自然、生态、人文”特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人类希冀与自然达成更高的精神默契,本设计为全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创造了舒适的环境及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空间,以生态、环保为设计主体,创造高品质、高层次的景观空间。在设计中,充分尊重自然地形的植被合理布局,并适应校园的近、中、远期的发展要求,大胆创新,将人与生物、灯光在自然环境下有机融合在生态园林中。以植物造园为主进行布局,适当布置园林建筑、小品。采用手法朴素、简洁、统一、大方,并充分利用植物材料分隔空间、增加层次,使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各具特色。
在规划设计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生态原则
校园绿化景观设计首先应满足生态要求,起到遮荫、阻隔噪声、提高空气含氧量、调节地域小气候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改善环境的功能,使在良好的绿化环境下,组织和吸引师生户外活动,并能在就近的绿地中观赏、学习及交流。其次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适地适树地进行设计。以本土树种为主,选择既好看又实惠的植物进行布置,以期达到最佳的绿化效果,使自然的演化进程得以保护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增加绿意、延长绿期,使观赏、功能、经济三者结合起来,做到冬有青、夏有荫、四季有花香,使校园成为“绿化、美化、香化”的生态园林校园。
2.2 自然原则
小区的绿化景观设计充分把握自然的风格,采用自然的素材,以植物、景石为造景主材,用变化的铺地来活跃气氛,创造自然、清晰的景观,且人与绿地之间除地势高差,一般不设路沿,使人与绿化充分融合,使绿地更具亲近感,充分体现其自然的风格。
2.3 人文原则
景观环境的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的使用群体,以人为本,考虑不同层次、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创造宜人的景观空间,并合理地界定各功能的使用空间及景观尺度与层次,创造舒适的视景线,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延续地域文化,创造校园文化氛围,设计根据校园景观空间的功能属性将人文空间分为各种序列,依次处理。
2.4 经济、美观、适用原则
考虑到此规划不是一个阶段可以完成的,在此我们通过实地踏勘、考察、广泛征集意见,在规划上建议将原来的总体规划作了如下调整:道路的修改,主入口正对着现在的两栋房子,因主人口前市政道路近期不会拉通,主人口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实施,房屋也不可能就拆除,所以我们将规划道路进行修改,这样既可避免造成重复建设,又不影响美观。另一个设计建议变化的地方就是充分利用食堂报告厅,取消活动中心,通过我们调查,食堂报告厅三层主要为学生活动空间,将近8000m2,活动面积比较宽敞,因此建议取消活动中心这栋建筑,而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增大,学生户外活动范围相对不够,因此,建议将原活动中心位置改成3个户外篮球场,扩大学生活动范围。另一个方面就是对校园内现有苗木的保护和再利用,根据现场勘察,校区内原有苗木按市场价估算有15万元左右,我们设计时充分利用原有苗木,相对给学校又节约了一笔资金,同时资源又不会流失和浪费。
3 设计构思
结合校园总体布局,规划校园的景观结构为“一心、二轴、七园”,点、线、面相结合。
一心即教学区为核心雕塑水广场是整个校园的灵魂,水是自然之源、生命之源,在此中心广场充分运用水的灵动性,东西方向水由低至高跳跃式上升,汇集于中间平台,四周线状喷水围绕着主题雕塑“饮水思源”,以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及感恩的心情,围绕人文原则,道路两侧为自然石雕刻的警句名言或名人头像等,增添学校的文化氛围。雕塑水广场右侧为原有教学楼,主要以植物造景为主,点以景石:左侧为云廊书声,位于图书馆前,是莘莘学子课余学习的好地方,廊架的布置、铺装的组合,树下凳的安排非常吸引同学们在此环境下学习,朗朗的读书声及周围的环境,很容易让人理解云廊书声的意境。
二轴即主人口对教学楼一条东西向主轴及次入口至北向的一条次轴两条景观轴,而我们根据这两轴栽植的不同行道树而将其命名为玉兰路及白兰路。这两轴为本校的两条主要道路,也是车辆必经之道,因此在设计上将此道路设置成车道和人行道,将人车分流,亦保证了校园内人员的人身安全。
七园是指与两轴相连的这些景观组团,次入口的拥抱未来,教师宿舍区的春华秋实,教学楼庭院的生命广场,教学楼后的桃花园,樱花园,远香园及运动场。分布在两轴的两侧,力求把环境设计有机地融入到校园的总体规划中去,景观因素的排列简洁而富有秩序。
4 景观设计
4.1 雕塑水广场此为“面”
为体现其主题,一进入校园,跳跃的水柱、抽象的雕塑,很容易让人产生动感,“饮水思源”为这一中心的主题,同时将地面铺装与教学楼区的铺装统一起来,使其更成为全校的中心,精心的水体设计,灵动的雕塑造型,朴实的自然风格的景石雕塑,与简单的植物布置、廊架、花岗岩彩色分格
铺装、灯光效果组合起来,既能突出此中心主题,又能给人以休息活动的空间,同时强调其入口的感觉。
4.2 二轴:玉兰路、白兰路、此为“线”
原总体规划中主道路没有人车分流,会影响师生们的人身安全,所以在此规划中,将主道设计成人车分流。在原有规划道路的基础上稍加拓宽,增加1.8~2.0m的人行道,并在道路中间设置减速障碍,限制车速,遵循人文原则,并且道路两侧的行道树种植在行道旁绿化带中,既能起到遮荫的效果,又增加人行道面积,主轴玉兰路铺装采用与教学楼及主入口相同的铺
装,突出“中心”,而副轴白兰路则采用进口沥青铺装。广玉兰、景叶白兰秀美的姿态分列道路两侧与流线形植物模纹相结合,构成简单又协调的行道空间。
4.3 七园为七个景观组团、此为“点”
拥抱未来、春华秋实、生命广场、桃花园、樱花园、远香园及运动场,七园分别分布在两轴周围。
4.3.1 “拥抱未来”广场由广场植物造景及中心由低到高的花坛、由低到高的喷泉水柱、由大到小的植物排列及中心主题雕塑“拥抱未来”组成,就好像我们的人生历程一样,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财富的增长,最后才有美丽的前程、美好的未来。火烧板、拼花花岗岩铺装,花岗岩的花坛及雕塑基座,木质坐凳、树池,色彩变化、层次丰富的灌木,硬质铺装中的树形优美的桂花及苍劲有力的桩景、灯光布置等构成一个动感强烈、现代、有品昧、有档次的校园活动场地。
4.3.2 “春华秋实”即教师们休闲、娱乐、生活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用铁艺围墙将其围合成一个独立空间,以确保生活的闲情逸致不受外界影响,教师们向他们的学生们传授知识,向人间播撒种子,让别人开花、结果,这个庭院故以果树为主要树种,如杨梅、桃、柚子树、桔子树、枣树及游道铺装、供老人们娱乐的门球场,供小儿娱乐的游戏场,供人们休息的桌凳,美观的弧形花架及亭子是供教师们休闲、退休教师含贻养孙的场所。
4.3.3 “生命广场”为三栋教学楼的围合空间,多为学生课间的活动场地,所以主要在围墙边用流线形曲线与围墙围合成一条绿化带,而可兼作座凳的树池则可为学生们课余提供谈天说地的好地方。一个是即将展开一场激烈撕杀的中国象棋棋盘,而棋子都已摆在了每个位置“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另一个是正在激战中,两方将士亦损伤不少,谁才是最后的赢家,则有待你去参与,喻意为引导学子们了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广场铺装、树池座凳及花坛、小品构成的空间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娱乐的空间。
4.3.4 桃花园、樱花园为教学楼后两块坡地空间,充分利用其空间,布置植物、铺装、坐凳、园灯等小品,组成一个供师生们课余休闲漫步的好地方。一到春季盛开的桃花、樱花,缤纷的花瓣,随风飘散,确有几分世外仙境之感。此地本来寓意为桃李芬芳,但考虑到李树为一果树,且又在开敞的空间怕结果后的采摘而影响果树的形态,地被植物的破坏,所以改为颇受大家喜爱的花桃树、日本樱花。
4.3.5 远香园处在校园的东北角上,在学生们的生活区,此地主要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休闲场所,所以在设计上采用现代、明快的手法,将原有池塘中的淤泥挖出来堆成微地形,形成一个地形起伏的山水园。
无论溪流源自何处,重要的是让人看起兴趣盎然,那么它源自于哪里?从致密丰富的丛林深处,淙淙而出,一阵风吹过,荡起微波涟漪,经过一个自然跌级落水,让热情释放于另一个更广阔又平静的梦湖水面上。转折处,植物掩映其间,一座小巧的仿竹桥,连通两岸,踱步其上,俯身可戏鱼,近观则可欣赏,水体与周围起伏绿地自然相连,无刻意驳岸。间或置有钓矶石、浮沉石、几块塑石既装点驳岸,亦打破岸线,海韵滩则更是学生们留连的地方,或坐、或躺,使人们更接近水体,濒临水面的汀步,水生植物、荷花、水竹等的运用,使水体自然可亲。
在竹林掩映间,我们亦可看到竹翠亭的小巧、精致,亭中有一个桌凳或谈心或下棋,坐于亭中,观芳革如菌,聆溪水潺潺。
棕林树丛及紫滕廊架则为学生们晨读提供了好去处,植物主要以香花植物为主,正符合学生们的豆蔻年华。
4.3.6 运动园里有标准的足球场,塑胶跑道,各种健身体育器材,而植物配制周边为杜英列植、杨梅、茶花等散步其中,并设有一个运动场服务室,提供运动健儿们更衣、淋浴的地方,这里也用铁艺围墙围合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是一具高档次、高品位的标准运动场。
每个园区的主题表现在入口醒目处自然石上的文字。
学生生活区都用铁艺围墙围合成独立空间,便于管理,植物配置上主要以流线型灌木及乔木为主,简洁、精炼、不拖泥带水。
行政办公区因地域有限且为配合其他功能,在合理的利用绿地外将其周围设置成生态停车场,既可停车,亦不减少绿地面积。
5 植物种植
植物种植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功能性原则: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决定其所辖范围内小气候的营造,设计在有限的绿地面积内通过植物群落复合结构提高绿量,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②景观延续性的原则:“冬有青、夏有荫、四季有花香、季季有景观”,有季相变化的延续性景观效果,突出不同季节花、叶、果、枝等不同观赏特点的植物单体及群落搭配的特点,丰富景观层次。③乡土树种原则:植物配置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利用自然生态的植物以高雅、优美的意境体现休闲、自然、生态的高度融合,为校园的日常工作、生活增添文化、艺术情趣,因此在植物配植时,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5.1 图案化的个性
整个绿地景观环境与绿化采用图案化布局,以求提高绿化空间利用率和形成景观绿化的特色个性,如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双面红(Lorpetalum chinense(R.Br)Oily var.rubram、杜鹃(Rhododendron simsiD等实施密植进行图案模纹造型。
5.2 自然开阔
与建筑平面线条和谐统一,并适当营造一块视觉开阔的构图空间,如乔、灌木栽植边缘,绿地中间铺设大片草坪,草坪上点缀树形优美的大型乔木,如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香樟(Cinpamomum Camphorn)或丛植灌木茶花(CamelIia japonica)、红桎木球、龟甲冬青球或色叶小乔木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红枫(Acer palmatum Thunb cv.Afropurpureum)、紫荆(Ceras chinensis),必要时增添少量景石园汀等园林小品,形成特色鲜明的疏林草地、树石草地、色叶树丛草地景观、花池景观、竹林景观、棕榈科植物景观、孤立树景观、林缘景观等各种不同景观构成的视线开阔的交往空间。
5.3 系统有序
主要休闲场地,(篮球场、运动场、门球场)道路以行道树为廊道,构成绿地的空气通道,采用规则式列植,形成系统有序的组合空间。
6 植物配置
在利用原有植物的基础上,从植物多样性和作为普及生物知识的园地出发,增添约近60个植物品种。
6.1 乔木设计选用广玉兰(Lagersfroemiaindica L),景烈白兰作行道树,杜英和香樟(cinpamomum Cam-phorn)、枫香(uquidamda formosana)、银杏(Ginkgo biloba)等作防护隔离树种,种植在
校园周边,广玉兰(Lagerstroemia indica L)、景烈白兰四季常青、树形优美、花香浓郁;香樟(Cinpamomum Camphorn]四季常青、树形美观、质地细腻,为适应性强的树种;枫香(uquidamda formosana)为落叶树种,树形高大、形态飘逸、春嫩叶舒展、夏绿树浓荫、秋叶色转红、冬枝条苍劲;桂花(Osmanthus fragrans)质感细腻,树形优美,形态高贵,金桂飘香,芬芳四溢,沁人心脾是作为庭园树种的绝佳树种;还有银杏(Ginkgo biloba)、杨梅(Myrica rubraOour.)、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e Desr,)、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Desr,)、棕榈(Trachycarpus forfunei)、柚子树(Citrus grandis)、桔子树(Cifrus reticulata)、枣树(Zlzyphusu]ube)、合欢(AlbizziaIUlibrissin)、花桃(Pyracatha forfuneana(Maxi-m)Li)、樱花(Prunus serrulata)、樱桃(Prunus pseudicerasus)、垂柳(Salix babyIonica)。
6.2 桩景 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u日桩、红桎木(LorpetaIum chinense OIivvar,rubram]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桩、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桩等。
6.3 小乔木 红叶李(PrunusceraciferaEhth,cv.Atropurpureq)、石榴(Punica granatum)、紫荆(Cercis chinensis)、红枫、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腊梅(Chimonthus prae-COX(L.)jink,)、红枫(Acer paimatum Thunbcv.Afropurpureum)。
6.4 灌木 红桎木(Lorpefalum chinense(R.Br)Oliv var.rubram]球、山茶花(camelliajaponica)、海桐球(Poittosporum tobira)、苏铁(Cycas revoluta)、大叶黄杨(Euonymusjaponiecus)等。
6.5 小灌木 金叶女贞(ugustrum vicaryi)、小叶女贞(ugustrum quihoui)、双面红fLor-petalum chinense(R.Br)Olivvar.rubram)、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Thunb.)Lour var semferfloren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法国冬青(Viburnum awabuk)、金边黄杨、月季(Rosa chinensis)、海栀子(Gardenia jasmlnoidea)等。
6.6 竹类有青皮竹(Sinocalamus affinis Rendie)、凤尾竹。
6.7 水生植物 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莲Nymphaea fetragona、水竹。
随着季节的变化,整个校园呈现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
7 结束语
通过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绿化设计的实践,笔者认为:
7.1 校园的绿化一定要从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出发,从为了满足校园内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一系列空间要素的需求出发。通过园内的绿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空间。
7.2 校园绿化效果的好与不好,除了与植物的种植数量、种植面积及植物本身的生态组织和形态组织有关外,关键还要从园林景观效果美的角度去把这些有生命的东西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配置,极力打造出一个安静、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的生态校园。
7.3 根据生物的多样性与校园景观的多样性,出于生态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自然景观。校园景观要有生气、活力,应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
7.4 校园绿化一方面要保护好园内原有的自然资源,并想方设法地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绿化美化。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人为的手段对校园进行理想化的绿化改造使其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这个绿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一些原有的自然资源,一定要及时进行补偿,走自然化的道路,并建立校园人工生态系统,保证校园绿化景观效果能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祥明,程文清,北京朝阳公园规划设计获奖方案的设计理念,中国园林,2005(2)39-42。
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范文5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山水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是对城市总规的深化和细化。其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规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启蒙阶段--西方最早对城市的构思和设计大多出于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想模式。这个时期的城市中出现的园林绿地,没有统一的空间规划,主要依据设计者或所有者的审美观和喜好而定,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感性的产物。这个时期的城市设计往往接近理想状态,城市绿地规划处于思想萌芽阶段。
二,思想形成阶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新兴的资产阶级统治者没收了封建领主及皇室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在英国,最早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公园建设。
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描绘了一幅对未来田园城市生活方式的设想。这一城市规划思想,对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915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论”,其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战后四五十年代,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各国都注意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林地与河川来形成城市绿化的基础。正是在20世纪城市化浪潮和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中,绿地由原来单个私人或公共庭院设计逐步发展为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后来随着大城市群的形成又出现了区域范围的绿地系统规划。
三,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人类进入20世纪60和70年代,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为顺应时代要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很快被接纳到规划领域。在生态理论的影响下,世界许多大城市都认真研究了城市中绿地的功能地位及规划问题,开始从绿地的生态性、游憩性等方面全面思考城市绿地建设问题。
麦克哈格在1969年出版的著作《Design with Nature》中,提出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绿地规划观点。20世纪80年代,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绿地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在先秦时期就显露出来,但是形成系统理论较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思想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天然园林城市,到近代“西学东渐”、“土洋结合”的中西交融,再到建国初期的“大地园林化”与近期的山水城市。
一,启蒙阶段--中国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大型城市,这些大型城市虽然包容了许多自然环境因素,但城市中的生活毕竟与大自然有一定隔离,尤其是难以欣赏到名山大川优美而壮丽的景色。于是,以浓缩了山水景观的“人造自然”城市园林产生了,从商殷的苑,到后来兴起的皇家宫苑和贵族宅院,里面都有大量的绿化装饰,自东晋以来,私家园林逐渐从模拟自然的“自然山水园”向抽象自然的“写意山水园”过渡,人工成分越来越多,自然成分越来越少,但园林中的池泉、树木、花卉仍占相当比例。这个阶段,无论是大量的私家园林还是少量的公共园林,其营造的目的和用途都是以游憩为目的,绿地的功能单一。
二,思想形成阶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城市规划中提出了完整的绿地系统的概念,结合城市改造和建设,建立了很多的公园绿地,在公园规划设计上,主要学习苏联文化休闲公园的模式,强调公园的功能分区,注重群众性文体活动。这个时期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是针对工业城市弊端,迫于环境压力而提出的,城市中人工成分和自然成分是分离的。因此,这个时期的人们对绿地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表现在城市规划中,绿地的面积、形状、位置设计的随意性,仍然把人与城市凌驾于自然生态系统之上,甚至为了建立人工绿地而破坏原本的生态系统。
三,理论方法趋向成熟阶段--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化过程在给地区经济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这个时期,城市绿地改变了受城市建设所支配的从属地位,使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绿地规划的任务就是要恢复城市自然特性,把人工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面选取我国几个代表城市,如四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南京,以及近几年的新兴城市,如大连,青岛,上海等。简要的分析一下其绿地系统规划方案。
1,北京--青山环抱--山地绿化占市域面积62%,三环环绕--五、六环路之间的绿色生态环、隔离地区的公园环、二环路绿色景观环带--绿色城墙,十字绿轴--长安街和南北中轴及其延长线,七条楔形绿地--从不同方向沟通市区和郊区,由绿色通道串联公园绿地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市区以外宜林山地全部绿化,建设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构成名符其实的生态屏障,平原植树造林,治理五大风沙危害区,加强湿地保护和绿色通道的绿化建设,开辟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将市区与郊区绿地有机结合。
2,上海--根据绿地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郊区以大型生态林地为主体,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地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地大循环,市域绿地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上海、绿色上海奠定基础。
西安如同北京的规划,保持原有道路方格网的不动,采用环状加楔形的绿带规划模式,使得西安的古城墙保存完好,形成一个环形畅通的部分。河南洛阳的绿地系统是块状绿道式;苏州的绿地采用混合式,古城中假山假水城中园,其余是真山真水园中城,使得历史文化名城得以保护。像大连,青岛,哈尔滨这类新型城市,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较大。近些年来,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用中国山水诗,中国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我国在这个事情开展园林城市建设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2000年,北京,合肥,深圳,中山,上海浦东等20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可见中国的绿地系统规划开始从建国初期的盲目模仿,一味追求规模等不利于发展的模式向更加人性化的模式过渡。就是将西方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诸多生态人文理念融于其中,全面协调的就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有中国自身特色,文化内涵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