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与防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业风险与防范

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1

一、大学生创业财务风险及成因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所谓财务风险,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企业资金其流动呈现出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范围内获得的财务成果和预期目标出现偏差,经营成果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通常,相比成熟企业而言,企业创办初期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是信用风险及筹资风险。此外,在创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也会因财务管理、市场等因素影响而带来其它财务风险。

(一)信用风险

创业企业面临资信等级不高,尤其是以大学生创业者。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新创企业面临很大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获得政府、银行及合作企业、上下游供应商等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很难得到政策资源及银行、投资机构的货款或投资。从内部来看,创业企业经验不足,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财务信息无法做到规范透明,资产单薄,导致资信等级不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筹资风险

对于初创业企业来讲,资金永远是一大难题。信用资质不够,无法通过债务或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方面:通过债务向银行融资一是手续复杂,申请困难;二是抵押类贷款条件是必需有房产等高价值抵押物。大学生刚刚创业,实力较弱,很难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得不到有效的抵押贷款;三是信用还没有有效建立,不能得到信用贷款;再加上经营风险,投资效果不好,金融机构和个人不敢轻易向大学生创业者放贷。在权益融资方面,创业初期企业还没有步入正轨,企业在设施设备、人工、市场开拓等需要大量的现金支出,企业财务方面可能比较紧张,留存收益、资本公积等不能转化为创业者日常生产经营或者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风险比较高,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参股入股,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三)创业资金结构风险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创业企业一般对现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一方面会降低企业的资信能力,另一方面增加融资成本,进而加大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成本与资金流动性风险

创业大学生群体中多没有系统学过财务方面的知识,在创业初期缺乏全盘成本意识及对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能力,从而导致产品或服务成本过高,带来成本风险。同时,创业初期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的大量付出,现金回收的流量很小。创业初期的企业从产品服务的开发、整体设计与规划、生产、市场开拓等全部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支付大量成本付出;且企业初期产品、服务尚处于开发推广阶段,不能立即被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小,企业的无法迅速获得现金流的回收,如果不能及时注入补充资金,很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

二、创业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提高融资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中了解一些必要的融资途径与融资知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明确对于在创业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降低创业财务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十分重要。

在大学生创业的启动阶段,企业规模不大,发展不成熟,管理不完善,风险较大,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并不多。

1.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种形式的创业基金。由于创业企业的资产规模有限,信用等级也无法评估,难以获得银行货款额度。但可利用国家为扶持自主创业的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其中就融资方面,大学生可争取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设立的创业基金。二是吸引风投基金。风司不仅可为新创企业注入资金,很多风险投资公司还会为新创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等提供一定的咨询和帮助。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有可行的创业项目,完美的创业计划,高素质的创业团队,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

2.利用商业信用,适度负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节约现金流支出。如在进料时不用现款提货,争取更长的信用期限,在此期限相当于无息使用对方资金;在售卖商品或劳务时可用现金折扣的方式,可以吸引客户提前还款,加速资金的流入速度;以租赁形式获取开业所需的设备或其它固定资产。

3.股权融资。即通过设立股份的形式筹集资金。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创业初期资金特别紧张,成立一个团结的团队,团队成员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股本,以分散风险。当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企业具有一定的信用基础和竞争实力后,且因业务进一步开展所需求资金数额也相对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银行信用、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员工融资等规范的多元化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在此阶段,因公司发展较启动阶段稳定,风险也相对变小,股权融资仍然是不错的融资方式,此阶段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

调查表明,创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财务风险客观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已发展成熟的企业,只要有财务活动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创业大学生生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财务管理知识,即使是财务专业学生,也由于财务经验的缺失,难以充分意识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因此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对创业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财务是企业重要资源部门,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技能不强,财务意识薄弱,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缺乏敏感性,就会增加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规划,做好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自我保险等风险管理控制规划;建立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于关键财务指标设定预警线并定期对其进行监控,及时评估和预测财务风险,有效识别企业财务状况,帮助创业者尽早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规避或化解财务风险。

(三)加强成本意识

大学生自主创业时有时会对成本考虑不全面,导致入不敷出。创业初期的主要成本通常包括设备采购、人员招聘、房屋租赁、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等相关成本费用,这些成本费用有些是不可控成本,有些则是可以控制的成本。在创业初期控制好这些成本费用可以提升盈利能力。调查发现资金链断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成本意识,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度调查,就大量采购,结果自然是材料或产品积压占用过多流动资金,过剩产能的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当期的成本,员工怠工会导致用工成本过高等等。

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2

关键词: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企业;外包风险;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2-0094-05

一、企业服务外包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 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讲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首先,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再次,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国情和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存在,合作双方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无效的沟通机制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外包的失败。复次,一般来说,商品的有关特性可通过用户在购买时的触摸和视察来辨别的,即为搜寻商品;而那些需要在使用一段时期后才能辨别和了解其特性的,称为经验商品。实际上,外包服务商向企业提供的服务便是一种典型的经验商品。

(二)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影响

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服务外包是一种长期的委托行为,一般合同履行的时间比较长,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几十年。一旦外包服务商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契约形式加以固定,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业务或资源交由外部的服务商管理之后,企业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将业务外包出去面临的一个最大风险是,一旦外包出去,要想再收回来,可能需要数年的努力。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信息不对称,服务商比企业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技术实力、人员实力,并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由于业务外包是一种界于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的中间形式,厂商和外包供应商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委托一关系,从实质上看,外包所体现的是一种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一”关系。“委托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实施信息技术外包的企业(委托人)与外包服务商(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交易中,当交易的一方掌握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时,交易便处在不对称信息结构当中。

(三) 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假设委托人和人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基本上可视为对称,但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人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委托人的一些行动,进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隐蔽行动的问题在企业对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具有普遍性。一是由于项目经理没有能力或没有严格设计和遵照招标规程去了解服务商的实际运作情况、背景、主导产品与核心业务情况,也没有对服务商的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稳定性等进行认真核查及分析,从而无法把握来自于服务商的风险;二是由于直接项目负责人存在个人倾向性,导致其虽然了解来自服务方的信息,但没有充分地向后台决策层反馈,后台决策层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来支持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企业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服务商,企业管理与协作风险大大增加。三是道德风险的风险是由隐蔽行动引起的,是指委托人和人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

(四) 选择外包服务成本的风险

一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而且严格的监控措施,服务商有可能不履行先前的承诺,服务资源也存在级别被降低的风险;当内部的信息技术业务或资源交由外部的服务商管理之后,企业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也得不到来自外包商服务人员的直接报告,对服务需求变化的缺乏灵活性掌握、费用控制。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支出。二是由于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技术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但因服务商缺乏来自企业的激励,为赚取更多利益反而限制了新技术的应用或服务费用的降低,从而存在着与企业想要分享信息技术进步、增强成本控制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风险。外包服务商降低服务水准、增加潜在费用。三是成本容易超出客户预算,公司要配合外包服务提供商的需求进行一些额外工作,这其中的协调成本,可能会非常昂贵。除此之外,签约金和监督外包厂商进展的支出,也可能远高于预期支出。四是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

(五) 客户的专有技术被水平扩散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环节都是由外包商工作人员操作,在服务质量上容易存在监管失控,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公司希望和他的服务提供商具有排他性的关系,但供应商在和其他多个客户一起工作时很难不被影响,也很难保持客户想要的最佳技术不扩散。公司外包的核心业务越多,传统的比如法律手段来控制风险的方法越不管用。因为详细的法律契约可以提供短期的解决方法,因为契约可以保护某个具体工程产生的有形创新成果,但不是每个工程的创新都是有形且能被法律契约明确定义的。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内部资讯、乃至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风险,核心技术的外泄和核心能力的丧失风险大大增加。

二、服务外包企业外包风险类型

(一) 企业创新能力弱化的风险

首先,如果将企业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商与企业的合约关系将限制熟悉业务的用户和熟悉的专家之间的接触,可能会阻碍新技术与业务的结合,可能导致企业核心能力的流失。外包相当于宣布放弃了从组织网络中学习的机会,将不仅危及其未来竞争力,还会导致依赖外部供应商的风险。一些过分依赖“外包”的公司正在丧失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削弱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因为商业创新来源于突发奇想,但是承包商不可能将其想到的商业革新告诉企业。对承包商来说,所有的业务实现标准化就意味着提高效率,不希望企业不断更新业务要求。外包虽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却以牺牲创新的机会为代价。有可能因此而失去投资新技术的动力。

其次,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市场交易费用也越高,因而投资风险也越大。所谓专用资产指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它们一旦形成很难另做他用,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前惠普公司全球品牌主管伊恩・瑞德说过:“永远不要为了提高效率而进行外包。公司必须考虑顾客的感受,而且必须确保外包绝不能在顾客心目中产生不好的影响。通过外包,最好是能够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因此,交易双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方违约将使另一方产生巨大的交易风险,产生品牌风险。

(二) 企业管理失控的风险

很多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来制定外包策略,但是如果企业做决定时,没有参考自己的长期战略,则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一是在外包管理中,首先需要企业外包管理者对外包商进行受权,但受权不当就意味着外包在某种程度上的失控,如外包商员工并不直接向企业负责,存在着人员管理失控。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转型的时候,以前所进行的外包可能成为企业的枷锁。二是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地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依据成本优势承接的服务外包,很可能再次因为成本优势而离开,从而形成出口飞地和“候鸟经济”。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灾备中心的大规模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

(三) 企业信息渗漏的风险

一是信息化内容与企业业务存在相关性,在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存在管理失控的风险。相比传统的外包,现在核心业务的周围没有了保护边界,不仅仅商业机密信息泄漏的风险随着合作伙伴的增加而递增,而且在知识、专门技术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依赖于外部供应商,这样必然引起公司会失去独自认识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使企业面临潜在的风险。造成企业战略信息的泄漏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服务提供商有意识地泄漏企业的相关策略信息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另一种是服务提供商无意泄漏了企业的战略信息。二是企业可能丧失对外包的控制,从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外包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外包的系统中,由于企业没有内部科技人员的全程跟踪,一般业务部门容易忽视程序漏洞。同时,后期的维护企业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安全隐患。

三是随着外包关系由传统伙伴关系发展到目前的战略外包,公司由对一个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变成与多个供应商进行短期合作,参与外包的核心业务也由少变多。现在的供应商都在为许多雇主服务,供应商的最优技术也就是所有雇主都享用的技术,所以供应商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成为发包公司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都选择将各项业务分散外包出去,特别是与IT相关的业务一从网络服务到主机运行,从桌面电脑管理到开发海外应用程序。一旦企业IT发生了改变(不论是业务转换,还是因为改革的不连续性),各个承包方之间的关系将随之改变。公司需要加强对承包方之间的管理,使其能够相互配合。但是,只有当公司预见到了这一改变并且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才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业务脱节。若在发生冲突后进行补救,为时已晚。

(四) 企业外包合同的风险

就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方面来看,其原因可能有:企业开始没有很好评估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实力,选择了低劣的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方面的人员变动,无力提供外包合同中规定的服务水平;在前期需求分析时,服务提供商未能充分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等等。很明显,有着深远影响的外包需要有严厉的合同、监管条款和服务协议加以约束。合同的任何更改应该以附加条款的形式出现。当双方出现了更深刻的矛盾时,整个合同需要重写。企业通常都会派出一个服务管理小组管理外包出去的功能性业务,或者派出一个操作小组管理外包出去的业务过程。承包方也会指派相应的工作小组与其配合。太过严厉的服务协议只会增加自己的成本,并且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承包方发生问题。发包方需要和两家承包方同时讨论,以求在协议条款上达成一致,签订合同。如果发包方和原承包方的合同涉及风险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那么在合同终止时,如果取得了任何利益,双方就要根据先前的协议共同分享利益。如果发包方认为承包方即将破产,就可能援引保护性条款,要求终止合同,而承包方想千方百计地保住合同。新的承包方要同意以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从原承包方那里购进外包的资产。发包方必须说服新的承包方,它是可以从外包合同中获利的。但是由于有了前车之鉴,新的承包方也有很多理由对此表示怀疑。

(五) 企业员工道德的风险

一个公司采取开放的对外发展战略,即外包其核心业务,依赖某个供应商的技术,这个供应商应该是该行业的研究者或者专家,或者是一个组织或科学界某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雇佣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希望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但也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领导地位,如果他们想泄漏信息的话,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背叛雇佣他的组织并把信息泄漏给竞争者。供应商的违约行为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取证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任何法律救济也补偿不了发包人的商业损失。

三、企业创新途径与防范外包风险对策

(一) 企业风险评估的创新

首先,企业的业务外包策略必须与其总体战略相匹配,总体战略是企业制定业务外包的基础,企业的总体战略不仅决定了企业的自制/外包决策,而且还影响外包对象、外包模式,以及供应商的选择。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一个企业要成功地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外包,通常必须经历如下阶段,即:战略制定(企业内部分析和评估、界定需求),选择适合的服务商,以协议形式固定双方合作关系,对合同进行实施、管理与监控。制定外包策略时,慎重考虑此策略对企业的长 远战略目标是否将造成重大影响。不可因一时的急功近利,匆忙将业务流程外包出去,造成在企业经营困难时,无法收回业务,成为企业转型的巨大障碍。

其次,核算和控制外包的综合成本是十分必要的。服务外包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接包项目,并对承接的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企业应组成一个由企业内外专家组成的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外包的相关风险因素,评估外包项目将如何支持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计划,如何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关系管理。风险评估过程应考虑到业务处理系统的外包风险,包括: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统和资源的完整性,管理规则的一致性等方面所遇到的威胁。企业还应该注意到其系统结构,设计及控制方面的功能所面临的风险。

(二) 监督承包方的管理创新

首先,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技术实力:外包商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外包商是否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外包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目前所占市场份额和相关成长背景、杜会评价、企业信誉;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单一的外包服务商,还是选择几家外包服务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凭借高度柔性的生产机制,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承包商及时沟通信息,鼓励承包商反馈意见,提出创新思想和合理化建议,并迅速做出反应,主动使承包商从革新中受益。标准化形成规模生产固然对承包商有利,但如果企业对承包商能做到利润共享,本着“创新一适应市场需求一企业生存”的原则,承包商还是愿意及时反馈信息,提出革新建议,共享利益,共同发展。应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辩识、评价和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再次,加强对承包商的持续监督,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企业应成立由IT专家、财务专家和战略专家组成的监管组,对承包商生产产品的工作环境、卫生状况和工人的工资等进行监管,制定限制措施,确保外包不因污染环境、虐待工人等在顾客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而影响公司的品牌。企业应对外包的产品生产制定统一的标准,包括卫生状况、生产环境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承包商不予外包,以免减损公司的品牌价值。

(三) 企业外包合同的管理创新

首先,外包合同是外包管理中重要的文档之一,是控制外包服务商进而降低外包风险的主要杠杆。企业在制订外包合同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界定外包服务范围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外包合同应明确服务范围、职责,同时有充分的弹性应对技术和操作方面的变化。用合理的服务水平衡量质量表现,外包的服务范围、服务等级、服务标准等内容,而不仅仅关注项目进展速度。明确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要求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明确争端的解决方法,合同中应明确赔偿责任与争端解决程序,应包含限制成本增加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双方专家小组同时监督管理合同的执行情况。确立企业的跟踪检查权力;明确企业对后期成本变动的限制权及转包服务提供商时的批准权,还要考虑到保密条款、知识产权,以及遇到不可抗力时如何处理等问题。

其次,企业在外包市场竞争中有三类基本的战略可以采用,即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选择外包供应商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获取资源,还是降低成本?目的不同,对外包供应商的选择依据也不同。选择资信和服务能力好的外包服务商。可以从人品质量、成交价格、交货期限、技术能力、服务水平,以及满足程度等方面对潜在的外包供应商进行考核。对承包商进行评估以决定服务商的财务和运作方面的能力进行鉴别。服务外包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初期的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运营中的维护等过程。

再次,对外包服务商进行跟踪监督。在企业和信息技术外包提供商的合同执行期间,企业应该对承包商进行持续的监督,防范承包商发生问题,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若发生承包商自身竞争能力下降而不能履行责任时,企业应及时增加可替代的承包商,维持一种向后集成的可靠威慑力量,或者通过购买承包商的股份成为承包商的控股者之一,以使外包不至于因个别承包商的退出而中断。

(四) 寻求服务外包新形式的创新

企业要成功实施业务外包,必须选择正确的外包对象,即要确定哪些业务适合外包,哪些业务必须自制,可以据此将企业从事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必须保留在企业内部。判断非核心业务与核心技术的标准应是“能不能在多个地方买到”。从控制风险的角度看,公司与供应商建立排外的合作关系更加可取,但是限制信息在服务供应商所处网络里交换的成本将是巨大的,服务供应商为了一个客户独守其专有技术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哪些核心商业功能可以向外部供应商开放作为共享知识,同时保证能不失核心竞争力。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探索信息技术外包的新形式。外包的下一浪潮(或趋势)是能增加联盟有效性的独特法人结构在业务过程再造和增加股东价值方面的使用,这些法人结构包括偶发事件定价(Contingen―cyPricing)、资源合作(Co―Sourcing)、交叉拥有关系(Cross Ownership)和联合投资(Joint Ventures)等。

(五) 外包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

首先,在外包时,外包商会“锁定”合同中的内容,使企业丧失信息化投资中的灵活性价值。解决的方法就是鼓励外包商在双方合作中带人变革,二是适当缩短合同期,以便在下一个合同中做出变更。

其次,及时沟通协调与员工的关系,强化文化管理来消除各种摩擦和冲突。若承包商接管了一个有工会组织参与的业务,为了维持与员工关系,应保留工会。承包商推行新举措时,应与工会沟通,通过工会去协调。发生冲突时,企业、承包商应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及时与工会沟通,相互理解,力争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外包涉及了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需要通过强化文化管理来消除各种摩擦和冲突,如强调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诚实互信,加强相关各方的合作和协调。

参考文献:

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3

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必须能够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准确地捕捉企业的发展机会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点,做好二者之间的权衡。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不断上升的空间。而企业的内部控制,恰恰就是集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于一身的重要管理手段。因此,做好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研究工作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笔者即对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进行粗浅地探讨,以期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好地分析风险,寻找机遇,权衡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键做有益的参考借鉴。

1 对企业内部控制功能差异及其差别目标融合的分析

通过相关文献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起源以及功能入手,可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分为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以及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在1911年,自《科学管理的原理》问世以后,更是使管理控制成为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且彻底替代了传统的经验法则,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率。直至20世纪中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从控制论、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研究,为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快速发展,流程再造与价值链等理念的提出更是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与此同时,以企业职责分工为基本特征的内部牵制,在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49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在组织内部采用的以保证资产安全性、稽查会计数据准确性、可靠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相关管理政策可以得到贯彻和实施的计划以及所有与之相协调的方法。1958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则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剖析,认为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并强调了独立的审计师,应该考虑的是与会计相关的控制。而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更是成为诸多学者、研究工作者,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上的经典文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需要进一步进行说明的是,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其与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二者之间在功能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是因为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其根本职能就是为了进一步维护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尤其是结合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当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其在目标的制定上与管理者应该遵循的目标发生冲突时,要确保企业的有效风险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呈报目标、遵循目标的合理性,且应优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经济目标。而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其根本职能则是为了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尤其是在实际发展中,如何确保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早已成为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所在。因此,以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势必也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为企业谋求最大化利益,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核心,也是业界公认的事实所在。

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完善,逐步完成了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逐步转型,其在实质上则是完成了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向着两类内部控制同时并存的一个重要过渡。尤其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确保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确保资产的安全性,确保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得以施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能够对两类内部控制职能进行集中化的体现。这是因为,要想确保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及其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就必须要对企业进行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做好企业的风险防范。而要想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施则要对企业进行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与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做出防范,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确保资产的安全性,确保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施。所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但有时,二者之间的目标存在着冲突,而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企业过分关注风险或者是在风险的控制上过分麻木,都会造成企业价值上的损害。所以,要想确保二者之间得以更好地融合,就必须对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进行综合考量,使风险防范服务于价值创造。

2 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任何企业,其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价值。而企业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又势必会面临诸多风险,可以说风险是无处不在,因此,做好风险控制,树立风险意识,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则尤为重要。尤其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在现实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有时会增加企业的价值,有时会破坏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想要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就必须在价值创造与风险防范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并且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围绕这个平衡点进行。

目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主要由两个要素共同组成,即: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其中,风险评估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及时地识别,系统地管理,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而控制活动则是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所展开的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进而使风险始终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这里我们所指的风险承受度,主要是指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限度)。尤其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其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上,多注重于风险的防范管理工作。而要想在内部控制体系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风险防范职能,就必须投入相应的执行成本,也就是说在执行成本的投入量与风险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要想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程度,就必须在风险防范控制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而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经营风险又会与预期收益呈现出正相关系,即: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在化解风险的同时,也破坏了价值创造。以下,我们利用图1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进行直观地比较。

其中用OA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的首次执行期间;用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的良性运行期间;用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的过渡运行期间。

3 在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体现

通过对图1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风险防范及其与价值创造分为3个阶段,即:OA阶段,内部控制缺失阶段;AB阶段,内控适度阶段;BT阶段,内部控制过渡阶段。

第一,OA阶段,内部控制的缺失阶段。图1中的OA阶段,体现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首次执行期间。而将此阶段,界定为内部控制的缺失阶段,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企业在对内部控制的首次执行期间内,会直接遵循成本与其他成本。其中,直接遵循的成本,主要包括:因企业本身并没有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而进行重新搭建,或者是因为企业虽然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需要再次进行维护与完善,或者是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应要求、规范、准则尚缺乏准确的掌握而必须进行的业务培训工作,或是因为构建内部控制上的不当而造成的重复工作,或者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因财务时间上的计划不足出现的重新测试、改善与布点循环,或者是因为内部控制文档及其储存流程缺乏,或者是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外包、咨询费用提高等诸多因素,而发生的直接成本。除了直接遵循的成本以外,企业在首次执行内部控制期间往往还存着着间接成本,并且还会进一步转移管理者的注意力,造成企业运转效率的逐步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在这个阶段,随着企业对风险控制投入的不断加大,内部控制体系势必也会得到相应的改进与完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低,内部控制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也会逐步增加,但此时的收益仍低于成本。如若此时,企业的管理者对现阶段的利益得失过分地关注,对风险反应过于迟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严重削弱企业在内部控制上的实施动力,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给企业的关键业务环节造成内部控制上的缺失。

第二,AB阶段,内控适度阶段。图1中的AB阶段,体现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良性运行期间,也被称之为内控适度阶段。企业在内部控制缺失阶段之后,经历无数次的磨合、改进与完善,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并得以有效运行,而不再像是首次执行那样,需要建立很多的控制点、更改流程业务活动。特别是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流程,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不断熟悉,也进一步减少了对时间或者人员的需求,时间压力被大大地予以释放,咨询费用也会大大地被减少。同时,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不适应、抵触情绪也在逐步地消除,由此产生的信息与沟通成本也将逐步降至最低直至消失。此时的企业,因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重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可以说在这个阶段,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预期收益要远远大于执行成本,因此,体现为舒适状态。如若此时继续加大对风险防范的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风险的降低,破坏收益,直至收益低于成本。但是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风险始终都是在风险可承受范围之内的。

第三,BT阶段,内控过度阶段。图1中的BT阶段,体现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过渡运行期间,即内控的过渡阶段。此时,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们过度地去关注风险,并以企业的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那么企业管理者势必会不断地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去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防范力度。而这个阶段,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会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之上:一方面,会对企业的商业机会造成贻误。这是因为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商业机会。并且在捕捉商业机会的同时做好与风险控制之间的权衡。也正因如此,以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势必也无法成为企业价值权衡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想要以风险最小化为出发点,就必须为其打造出一套复杂且繁琐的风险控制程序,以便企业管理者们能够通过该风险控制程度将企业所可能面临的错误、舞弊,控制到可被接受的最小限度内,而这样势必会导致企业在决策上与行动速度上的缓慢,相应的在市场竞争上的反应速度和反应能力上会随之有所下降,进而无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法全面地正视因内控问题所引起的企业失败,仅仅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内控缺乏上,而忽视了内控过度问题,然而内控过度问题确是十分常见的。尤其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内部控制过度与内控缺失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内控缺失是企业管理者对自身风险的一种低估,而内部控制过度则是企业对自身所面临风险的一种高估。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我国86%的上市公司,对自身的内部控制水平表示满意,而79%的上市公司认为因内部控制失效导致的经营失败问题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自己的公司身上。而这种对于自身内部控制水平过高地估计也充分体现出了上市公司管理者,对其内部控制风险认识上的偏差。也就在某种意义上,直接造成了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上缺乏内在驱动力,致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始终处于设计的初级阶段,造成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得以真正的、有效的实施。因此,这就需要我国政府给予必须要的法律支持与行政手段检查,并且通过来自外部的压力,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得以完善、贯彻与实施。

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创业风险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54-01

大学生创业得到了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国内已经兴起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任何一项活动都具有风险,大学生创业同样如此。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往往存在着创业失败的风险,大学生也面临着创业失败后的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不容忽视,创业失败后的失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并实践探索的课题。

一 大学生创业风险来源

大学生创业存在以下风险:项目选择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缺乏创业必备的技能和经验;无法预料的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创业造成较大影响;社会资源贫乏降低创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及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资金导致创业失败;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失误、管理不善等影响创业管理水平导致创业失败。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技能、环境、资源、资金、管理六个方面。

二 大学生创业风险成因

1.内部原因

内部因素是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创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主要因素有:(1)社会经验不足。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经验。(2)自我认知不足。现今的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都持有不屑的态度,对创业的期望过高而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过分自信,没有良好的创业心态,眼高手低。(3)缺乏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较强的创业团队成功的概率往往较大。风险投资商也更看重有较强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这些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也是让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外部因素较多:(1)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和重个人而轻团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影响。(2)政府在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上并没有太多的举动,如法律完善、优惠政策的制定等。(3)严重缺乏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

1.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作为创业中相对劣势的特殊群体很容易造成创业风险,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同时兼具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如组织、策划、创新、管理以及公关等能力,这样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创业能力,培养风险意识

为推动大学生自觉提高创业能力,则需要增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市场瞬息万变,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要靠自己增强本领,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大学生需要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同时,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也同样重要。

3.积累更多的经验、资本和技术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会避免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本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重要武器。

4.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力

作为创业者要有可持续的远瞻性,而作为企业团队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观,这样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核心力。同时,团队成员在这样的核心团队的影响下勤奋工作,可以使组织整体保持活力。

5.健全大学生创业的失业保障制度

目前社会建立有失业保险、失业社会救助两种模式的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失业金的形式为失业者提供资助。能够规避失业风险,具有生活保障和就业促进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再就业援助,例如免费为个体提供心理咨询,减轻个体的压力;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帮扶,安排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帮扶创业者,使创业者创业失败后再次创业;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以帮助个体重新寻找工作。除此之外,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将大学生创业期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为毕业后初次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再次选择提供便利等等,这些都将为规避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参考文献

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5

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公共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创业风险投资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以其特殊而灵活的融资方式,将资本、技术与管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科技发展和现代经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探讨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如何在公共财政资金引导、财税政策、法律保障体系三方面健全和完善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是一项非常紧迫的课题。

一、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一)创业投资的机构和资本规模

科技部组织的对全国创业投资机构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与国内外证券市场、全球创业投资业的大幅萎缩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创业投资逆势上扬,机构数、管理资本总额持续增加。2008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数量达到464家,比2007年增加81家,增幅为21.1%,为有统计以来最多的一年。

2008年创业投资管理的资金总量延续了自2004年以来的增长势头,达到1455.7亿元,比2007年增加了324.8亿元,增幅为30.8%。2009年,由外资机构主导的投资总量为133.5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42.16%;本土机构主导的投资总量为183.14亿元,占总投资额的57.84%。

(二)创业投资机构的投资和运作情况

2008年,中国的创业投资的投资金额和项目数量都大幅上升,投资项目达到了1211个,投资资金达到了274.2亿元。截至2008年底,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累计投资6796项,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达3845项,占累计投资总数的57%;累计总投资额达到769.7亿元,其中向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投资额达到了427.4亿元,约占到60%。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中国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投资数目增幅较小,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额增加了约132亿元。

2008年,中国创业投资的行业分布在22个行业,其中,投资金额排名前五的行业是传统制造业,其他行业,金融服务,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以及软件产业,集中了当年50.4%的金额。

二、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从三个维度分析

(一)财政资金引导

财政资金来源纳税人,所运作的目标必须要维护和体现纳税人最根本利益。在这种思维主导下财政资金介人创业投资必然是追求政府财政资对社会资金的引导目标。具体而言,政府基金可以采取三种不同的投资方式开展风险投资:

1.间接投资方式:为有效地利用商业性创业投资机构的运作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政府基金可参股一些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向与其基本一致,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创业投资公司(各种所有制,中方出资比例超过50%),由政府基金的投资管理委员会认定参股创业投资公司,被参股的创业投资公司、基金具体负责投资工作。政府基金的管理机构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参股创业投资公司的董事会,不参其与日常管理,但可为其推荐投资项目。

2.委托投资方式:为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推动形成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对分离的创业投资管理体制,政府基金可委托经投资管理委员会认定的专业投资管理公司负责投资项目的筛选及投资后监管。受托的投资管理公司应具有一定的地域、项目优势和较好的投资管理经验。政府基金的管理机构负责投资审查,但不参与投资项目的日常管理,由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

3.直接投资方式:对于少数技术含量高、政策性强、风险相对较大、影响面较广的项目,由政府基金的管理机构直接投资,由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立项。

为体现政府资金的引导性,政府基金的投资应该保持在一定的比例以下(一般不应超过企业注册资本的20%)。同时,为体现组合投资原则,在每个项目中,至少应有一家以上的共同投资伙伴与政府基金一起投资。为充分体现政府基金的政府意志,同时考虑我国创业投资起步时间不长,为防范风险,政府基金的投资管理委员会应由政府主管部门、政府投资主体的代表以及证券、银行、投资、技术等专家组成,决策政府基金的所有重大事宜。

(二)财税政策

根据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要求和具体国情,完善现行风险投资财税政策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对投资者实施税收鼓励。为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领域,应专门制定针对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资者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基金的投资者采取史多的优惠税率政策,提高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通过专业性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从事创业风险投资的积极性;二是降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可以参考目前有些地区把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视作高科技企业的做法,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企业所得税采取减半征收或者按照巧%的税率征收;三是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从被投资企业取得的管理咨询收入给子免税。

(三)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要实现风险投资税收服务于风险投资进步的目的,必须加强风险投资立法,建立健全有关风险投资税收法律体系。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应该分为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制定《风险投资法》,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税收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进步条例》,使税收支持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的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其次,开征“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税”。再次,以《税收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进步条例》和《风险投资发展进步税暂行条例》为基础,辅之以其他税收法律法规,在风险投资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最后,制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基本法》,对目前零散的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各种通知、规定中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归纳梳理。

参考文献:

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风险意识;调查;分析

现代社会挑战与风险共存,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求学、恋爱、求职、创业等方面临诸多挑战,由此而来的风险更加难以预防和控制,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现状,深入分析其产生原因,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湖南省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的特点

当前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风险从内涵来看主要包括健康风险、生命风险、学业风险、就业风险、投资创业风险、道德风险、情感风险等。产生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社会影响的多重性、信息网络的主体失落、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差异等。文章通过对湖南省内的5所高校,近500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整理与分析,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整体现状分析:

1.风险意识普遍不强。通过问卷及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98%的学生遇到了来自健康、学业、就业、创业及情感等方面的困扰,其中,已对学生个人造成明显损害等不良后果的占这些人总数的91%,然而,只有36%的学生表明已经预想过可能的风险,但末采取有效措施(或末及时采取),只有近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采取了充分的措施来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对自身可能将要面临的各项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做到早预防、早处理,对于已造成的个人损失,有61%的学生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是主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逃避风险责任的普遍心态。

2.风险成因复杂化。风险是一种未知的不良后果的可能,风险一旦末能有效规避,就演变成学生个体或群体受损事件。笔者长年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自身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及诸多学生问题的处理,发现以往的学生突发事件成因普遍单一,主要原因为学生性格原因、社会经验不足等。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会生活内容的丰富,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的虚拟及不确定性,使大学生带来了交友、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风险,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复杂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来越大,各种因素交织,使得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风险的成因日渐复杂。

3.风险呈现阶段性特点。当代大学生由于不同时期的学习任务、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的差异,面临的风险呈现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对大学新环境普遍存在不适应性,在思想取向和价值取向选择方面存在的困惑较多,70%的大一新学生认为对大学期望与现实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有43%的大一新生表示对专业不太感兴趣,有近10%的新生表示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这也使得大一新生的学业中断风险大大增加。另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有较强的学习竞争心,学业竞争风险普遍高于高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学生最多,兼职比例也最高,由此而来的交友风险、购物风险、兼职风险等几率也更高,而毕业班学生更多的承担着择业竞争风险及情感风险等。

4.投资等新风险的出现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经济意识和投资意识也逐步增强,大学生创业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获得了许多投资创业信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的学生在网上开设了网店,同时有近30%的大学生表示有开网店的想法,调查表明,有极少数(6人)大学生已经在证券公司开设了账户,进行股票交易,有炒股意向的学生近20%,在已经炒股的学生中,投入费用最高达三万元。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股市一旦出现风险,可能会引起一连串的不良后果,并且炒股与大学生日常学习也存在冲突,6名炒股学生均表示炒股影响了自身学习。应该说,目前,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较强,创业虽然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由于很多大学生缺乏对市场的全面了解,创业失败后产生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创业者以后的生活工作。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风险意识的途径

1.发挥高校辅导员在风险意识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是高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是每位大学生大学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作为沟通学院和学生桥梁的辅导员,平时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人性特点等,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作用,并将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并进行考核,要求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就业、创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大学生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学业风险、情感风险、创业风险、身体伤亡风险等有一定的认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大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综合素养,实现大学生的全面成材。

2.构建完善的风险意识教育管理机制。目前,湖南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主要学工处及团委,我们调查的高校均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境,提高大学生风险意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些部门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多样化的风险因素,这就要求高校设立专业机构,保障经费投入,配备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建立和健全风险咨询服务体系,如设立就业咨询、学习咨询、情感咨询等服务机构,使大学生能够自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学生思想动态监控体系,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及处境,对家庭情况特殊、个性偏激或内向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最后,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失败干预体系,对于大学生在经济、情感、健康等方面出现问题时,进行及时的劝导,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积极探索减轻风险损害的途径。

3.重视课堂风险意识教育。对风险的预见性及防范能力在一程度上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风险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政课教学当中,应立足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同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用身边的实例教育他们,比如,不合理的饮食、缺乏运、睡眠不足,将导致身体“亚健康”的风险;沉迷网络游,将导致学业难以顺利完成的风险;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各种“陷阱”而造成的人身、财产风险等,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风险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正确地认识风险,形成正确的人生值观和完整的人格素养。

4.拓宽渠道,引导大学生自觉规避风险。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多年的知识积累使他们急于将自身所学付诸实践,有迫切接触社会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也使其学习生活面临更多意想不到的风险,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进风险意识教育远远不够,高校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网站、社团活动、报纸、宣传橱窗等方式,让学生对社会生活事件有清醒的认识,做到明辨是非,对自身能力、水平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同时,通过开展各种课外风险预测、预防活动,使学生能科学看待自身所面临的困境,积极调整心态,有效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或降低风险损害程度,从而提高大学生预测、预防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传文.论大学生的风险意识教育与能力培养[J].教育观察.2009(8)

[2]陈付龙,饶华.浅议高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J].党史文苑.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