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1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自然变迁的一种见证。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教育、科学研究三大传统功能对传承文明、教育大众、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在三大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逐步培训其旅游的功能。随着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免费政策的实施,博物馆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时期。
本文以德阳市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试图通过本研究,对德阳市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三星堆博物馆简介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省会成都约40公里,是我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馆区占地530亩,展馆面积11000平方米。博物馆融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职能于一体,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极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 AAAA 级旅游景区,成功发行了“三星堆邮票”和“三星堆金银纪念币”。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70.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75.3万元,极大的带动了广汉市旅游业的发展。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中,三星堆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发展的十大精品旅游区之一,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将旅游列入全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这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战略发展机遇,也为加快该区域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三星堆博物馆调查及分析
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总收入、接待人数、客源市场、游客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三星堆博物馆总体经营状况
由表1、图1、图2可知,从2009年到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其中2009年、2010年增长幅度较大,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2.7%、25.3%,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分别为38.2%、61.7%;2011年出现负增长,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为-1.95%,旅游总人次增长率为-1.3%;截止到2012年,旅游发展势头有所回升,增长率均超过15%。
(二)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特征分析
1、省内客源比重较大,市场集中程度较高。
通过课题组对三星堆博物馆游客人数的抽样分析发现,在2012年,本省客源占总游客的比重为56.73%。前5位客源市场分别为四川、广东、上海、北京、重庆,其游客人数占游览博物馆游客总数的81.53%。同时外省客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等省。
2、游客年龄分布较广,教育水平较高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旅游的游客以15—25、35—45、55—65这三个年龄段为主,比例占游客总人数比例的88.75%,这些游客是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参观的主体。15—25、35—45这两个年龄段的游客对于增长知识、教育子女有着很大的需求,而55—65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则对文物鉴赏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中游客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有55.78%的游客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
3、游客获取信息的来源较窄
课题组通过实地访问发现,来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游客多是受到他人推荐才得以知晓博物馆“值得一看”,这部分游客占到游客总数的48.93%,其余有33.75%是通过广告、新闻媒体推荐、网络推荐等方式选择到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通过旅行社推荐来旅游的游客不到2.35%。这就表明了三星堆博物馆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营销的措施也有限。
4、游客参观动机单一
课题组研究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文化游兴趣,其目的多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以此为动机的游客占到了总人数的59.72%,另外也有35.83%的游客已是多次参观博物馆,再次前来的目的是陪同家人和亲友一起参观,只有1.59%的游客来博物馆的目的是使用博物馆的设施和休闲空间。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游客认知存在偏差
三星堆博物馆是三星堆遗址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星堆遗址旅游区是及博物馆游览、园林游览、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课题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游客只在遗址区的园林游玩,真正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却寥寥无几。许多游客对于博物馆有一种敬畏的认知,认为如果进入博物馆却没有导游讲解或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就不会真正了解展览文物的主题与内涵。也有一些游客认为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行为,相对于花钱买了门票浏览完后心中的不明不白,在遗址区的园林中休闲放松更显自在休闲。
2、博物馆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三星堆博物馆所展的文物曾十余次出国展览,并激发了国内外数百专家的研究热忱,参观者均惊为“天人”,这都说明三星堆博物馆是深具旅游发展潜力的。但是课题组在调查中却发现到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大多为本省游客,其知晓三星堆的渠道也多为朋友推荐或介绍,鲜有自发前往游览的游客,而在广汉市的各大宾馆、车站这种游客聚集的地方也基本上看不到免费供游客取阅的宣传小册子。也就是说,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在业界评价很高的古蜀文明遗产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是当务之急。
3、展馆面积不足、展示形式单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量大而且制作工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但是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博物馆的展馆面积为4000M2,相对于同类的金沙博物馆的7588 M2的展馆,其基本的陈列需要远远不能满足,这就是博物馆不得不将大量的珍贵文物长期深藏于库,不得同游客见面,造成了极大的文物资源浪费。同时课题组也发现,三星堆博物馆的藏品展示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与之所匹配的文字解说也不够详细,并极少使用数字虚拟技术技术模拟展示,这样许多游客再游览完后多少会产生“懵懂”的感觉,这也是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重复游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对策
三星堆遗址旅游作为德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德阳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着长远的影响。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促进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研究游客心理,设计经典旅游产品
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许多都具有文物赏鉴、增长知识和教育子女这样的需求,纯粹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博物馆旅游并未为广大游客所熟悉和接受,因此,研究游客心理并针对不同的游客设计不同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星堆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游览与遗址区内的观光景点的路线方面进行设计和搭配。在博物馆旅游参观和在遗址区休闲观光是动静的结合方式,在线路的设计上,要吸引游客在参观游览了遗址区(博物馆)后能有兴趣继续到博物馆(遗址区)进行浏览参观,使游客在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同时又能得到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增长。
(二)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博物馆的宣传
三星堆博物馆展品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三星堆博物馆需制定综合的市场营销战略,和成熟的营销团队合作,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举办主题节庆等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完善宣传影片、广告、书籍等宣传资料,并加强同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知名媒体的合作,来提升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辟传统和新兴的销售渠道,推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和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采取各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组织主题民间节庆活动和宣传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青铜文化优秀项目。
(三)加强创新力度,丰富展览方式
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创新展览的表现手法、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隔着玻璃看,耳听旁人讲”的传统平面、静态的展览方式。应跟随现代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新变化,重视高新科技在陈列手段中的运用,应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手法和信息多媒体等技术,丰富展览的方式。并缩短展品、藏品的展示周期,多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展览,保持展览陈列的灵活性和新鲜感。同时还可以提高展览的互动性,通过情景模拟、观众参与等多种形式,是展览陈列剧情化、场景化、立体化,以提高游客的参观激情,以达到游客多次参观的目的。
四、结语
在西方,博物馆旅游是民众常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但在我国博物馆旅游却仅处在起步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休闲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飞速的增长,这就给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绝好的机会。所以三星堆博物馆要以三星堆古蜀文化为核心,以三星堆形象为品牌,以三星堆遗址为依托,将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在让游客在赞赏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神奇的同时也将三星堆古蜀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更远。
参考文献
[1] 戴昕,陆林,杨兴柱,王娟. 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2007(3):84.
[2] 余健. 博物馆文物馆藏环境调查研究——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J]. 科技资讯,2010(30)186-187.
[3] 窦引娣. 中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 :65 -68.
[4] 陈朝隆. 城市博物馆旅游浅议[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61-365.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2
一、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现状
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是帮助博物馆实现其教育使命的工作方式,需要面对知识层次、年龄层次等不同的观众,同时还担任协调处理、研究策划等职责,要求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同样,公共教育人员不仅要有博物馆经验,也要有教育知识与教学的经验。《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中提出:“在与博物馆规划及职责相关时,有可能要求受过博物馆教育培训且具有专长的专业工作人员为此目的提供服务。”然而,当前我国博物馆公共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空间开发不足限制其作用发挥
我国博物馆在初期建设时虽然都规划了学术报告厅、视听室等多功能区域,但实际情况是筹建时间较短,尚有部分空间处于未开发状态,长期闲置,这对公共教育来说,是对空间资源的一种浪费。
另外,根据我国当前博物馆观众结构的统计,少儿观众在分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将近40%,博物馆建设规划时并没有把这一博物馆界普遍情况考虑在公共教育范围内,在功能布局上忽略了少儿体验区域的设置。由于少儿的身心发展情况特殊,活动场所的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周全,应配备适宜的桌椅、丰富的教具,这些特点决定了少儿教育活动需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进行。但特定场地资源的缺乏,影响了公共教育功能的有效释放。
(二)活动项目少且无固定期
当前我国博物馆对年度公共教育计划设定,只是配合相应的展览,明确大概的形式设想和实施时间范围。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的活动都是临时进行短期策划并投入运行,导致全年活动的实施无规律、无固定周期,不利于活动的前期宣传,不利于吸引服务对象的关注。
(三)教育对象范围窄,形式单一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当前我国一线城市博物馆每年到馆观众总量100万人次左右,而参加教育活动的人次约为4千人,不到总参观人数的5%。而在这些博物馆观众中,未成年人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公共教育活动相应也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他类型的观众学习需要往往不被重视,老年人、身体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更是罕见。
博物馆公共教育往往以形式带动内容,经常忽略体系完整性和内容连贯性。项目类型比例缺乏规律,可重复性、可持续性不佳。
(四)宣传渠道窄且力度有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公共教育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目前主要依靠新闻媒体(报纸、电视)、馆区户外广告、官方网站、志愿者传播、社会教育QQ群等方式进行活动宣传,渠道狭窄,能有效接收到信息的受众群有限。
在社会走进“微”时代的大环境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以其时效性和影响力,成为博物馆活动的大众宣传平台。在微博平台上,博物馆可以向更广泛的人群传递动态信息,且可以实现馆方与观众在信息上即时互动交流。进行良好开发的微信公众平台不仅使参观者可以自助服务,同时它也是观众互动体验的平台,可以获取馆内的服务信息,让观众的参观更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二、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发展措施
(一)建立专业教育团队
1.推进博物馆公共教育学科建设。一方面是将博物馆公共教育列入高等学校博物馆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增设博物教育课程,提供广泛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模式,有利于培养具备系统知识的博物馆学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博物馆教育的终身教育属性,在高等学校教育相关专业中引入博物馆教育课程,为教育从业人员树立“博物馆教育理念”,使之熟悉博物馆资源,并能加以利用来辅助学校教育。
2.开展科学的职业发展培训。培训以对象的不同分阶段开展:馆员担任与公共教育相关的职位前的岗前培训、教育人员任职期间的常规培训等。具体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馆内针对业务需求组织专题课程、博物馆业界的培训班与研讨会以及学校途径的正规学历提升等。
3.吸纳社会力量作为补充。聘请具有博物馆经验且具有长期教育工作背景的顾问作为阶段性的补充力量。广泛招募志愿者,注意年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作用,重视奖励与福利的鼓舞作用。
(二)广纳内外教育资源
对博物馆公共教育而言,合作能带来包括知识分享、资源提升、新观众拓展、扩大教育项目规模等益处。在博物馆内部,包括教育部门内的成员之间、教育人员与参与活动的专业人员之间、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博物馆外部的公共关系方面,从影响政策发展的主管部门、提供宣传途径的传播媒体、汇集和分享资源的博物馆同行,到赞助者和博物馆之友,以及博物馆最主要的开放对象社会大众等,都是合作的对象。
(三)合理分配资源
举办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实行的重要手段与平台。然而,举办教育活动对许多博物馆而言是较重的负担,其中的原因包括方案经费申报核销繁琐、参与人员协商纠葛、社会动员浩大等。教育活动倡导分众化,但如果同时面向多个不同目标便会消耗有限的资源。一般来说,不赞成在少数客源的服务项目上集中太多资源。但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观众都有继续学习的需求,学校体系外更大范围的成人教育是必要组成部分。
如何进行公共教育活动的资源分配,使其与教育目标、优先顺序及主题联系起来,并平衡发展,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可将活动举办区分为60%的“常态性活动”,这类活动已经进入制度化与常态化,运作起来相对轻松。其次,30%活动要基于博物馆的内涵而设计,举办“联结性活动”,目的在于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着重于拓展客源、推广教育、创造新盟友等。最后,10%的活动面向“创意型活动”,这类从无到有的活动一方面需要以此创意来进行突破与创新,另一方面又不适宜占用太多精力,因此使用10%的额度能在不造成负担的情况下,仍有创新的机会与可能性。
(四)发挥特色资源优势
文化传播是一个持续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其接触的主要机制在于不同文化族群的个人,经过长期的融合和适应,渐渐显示出地方性文化的差异。以当地民众的生活经验为主体,以情景再造、生活方式展演及配合文物或场地本身蕴含意义的述说等方法,通过观众亲身体验与参与,完成生活模式、情感记忆和集体美学的传递。从在地性问题出发,充分把握本区域及本馆的营运理念、内容、环境,策划个性鲜明、操作性强的活动内容,跳出盲目借鉴的误区。
众所周知,中国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在公共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例如我国台湾文化是由原住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以及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融合而成,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替,福建、台湾两地天然的地缘、血缘关系,产生了区域文化内涵的相似性,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闽台区域文化,所以在进行公共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回归本土文化,以闽台文化为主轴,围绕民间习俗、传统技艺、礼仪节庆等方面策划教育活动。
三、结语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城市;博物馆;旅游
一、引言
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大众开放、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1]。我国城市的博物馆虽数量众多,但发展仍不成熟,由于功能单一,展示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加之缺乏人性化等问题,甚至面临发展困境。反之,国外一些城市的博物馆旅游发展较为成熟,其中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经验具有可供我国借鉴之处。
二、国外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
在1990年的新博物馆学浪潮之下,博物馆不再游离于社会、经济、政治影响力之外,而是更加为平民大众考虑,这次浪潮似乎取得了胜利,从而引发了博物馆角色重构的新纪元[2]。博物馆与旅游业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博物馆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展示方式的创新,展示方式日趋多样化;博物馆注重参观者体验的人性化与参观氛围的自由化;商业化渗透于博物馆的发展模式之中,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追求商业性与真实性相协调。
三、国外城市博物馆旅游对我国的启示
(一)博物馆与旅游业的结合
我国城市的博物馆数量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功能较为单一,多数与旅游业相剥离,普遍缺乏生机与活力,又因门票高、公共效益较差等问题,不少博物馆甚至面临经营困境。相比较,国外的博物馆多与旅游业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打破博物馆业与旅游业相互孤立的局面,防止博物馆资源浪费的问题,实现博物馆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双赢;又有利于通过博物馆旅游业的文化效应来打造城市名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例如坐落于美国克里夫兰城湖滨的摇滚名人堂博物馆通过吸引游客为当地政府提供财政收入[3],Dees Stribling亦以此为密尔沃基的哈雷-戴维森博物馆提出建议。博物馆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推动博物馆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帮助博物馆摆脱其固有的形象,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又可以借此拉动观光旅游业发展,对宣传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促进旅游业的繁荣,拉动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创新与多样化
我国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较为单一,多以橱窗展示与人工讲解相结合的模式为主。除此之外,我国博物馆的展示方式缺乏创新,缺少对科技手段的应用,同时也不够人性化,不利于参观者自主性的发挥。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城市的博物馆在这方面就显得较为出色。Stephen Clews认为位于英国巴斯的古罗马浴池博物馆在运用了电子向导后,观众在展品前停留的时间更长不是因为专注度减弱而是他们目的性更强且对展品产生了更为浓烈的兴趣[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博物馆在展示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适当运用科技手段,对提高展示效果,优化参观氛围和参观者的参观体验是有利的。再反观我国,博物馆内人工讲解泛滥,不利于参观的自主感知与知识框架的构建,会使参观者丧失自主性,有损参观过程的人性化。然而,在将高科技展示手段运用于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需要防止高科技展示手段的过渡使用,否则容易导致所传递的大量信息碎片化,不利于参观者的自主感知与知识框架的构建,也使得参观过程过于私人化,缺乏社会性。同时,还要实现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展示手段与新兴展示手段相得益彰,建设人性化的游客友好型博物馆。
(三)博物馆商业化与真实性相协调
为了吸引人们更多地购买商品、纪念品,更多地购买门票观看表演,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商家就会各出奇招,甚至因为加入过多的人为编造而触及历史的真实性。当一些发达国家的博物馆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引发了关于博物馆真实性与商业化的讨论。Chris Halewood和Kevin Hannam对欧洲维京遗产旅游业进行了研究,通过访谈维京遗产旅游业的关键参加者,引出关于其真实性与商业性的讨论,认为博物馆的真实性的商业性都同样需要受到尊重。对于博物馆来说,真实性是必须确保的,然而对于市场来说,真实性和商业性的冲突与融合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争议和需要讨论的话题[5]。Richard Prentice认为既要发展市场,也要根据市场情况加强对博物馆体验式文化旅游的合理定位,这样才能使博物馆体验式文化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我国而言,随着博物馆旅游业的发展,也很有可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博物馆从单纯的记录、保护和展示功能,到多重协调发展,例如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收入时,商业的介入就会自然而然地与真实性产生冲突。商业化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必须在限定的尺度内进行,不可违反博物馆的本质等原则性问题,因为博物馆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获取经济利益。而有关部门如何规范博物馆市场的经营成为一个难点,有待多方进一步探讨。
四、结语
博物馆是文化的承载体,记录、保护、展示是博物馆的原始功能、重要内核与本质属性。在确保这一前提下,博物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利用自身资源,发挥自身潜力,开拓发展空间,激发自身活力,实现其社会价值,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国外一些城市的博物馆在这方面发展得较为成熟,包括博物馆与旅游业的结合、展示方式的创新与多样化、博物馆的商业化与真实性相协调等。我国城市的博物馆可借鉴其中的发展经验,以此推动未来我国城市博物馆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z].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六届全体大会,1989年(海牙).
[2]rentice R. Experiential Cultural Tourism: Museums & the Marketing of the New Romanticism of Evoked Authenticity[J]. Museum Management & Curatorship, 2001, 19(1):5-26.
[3]Stribling D. Harley-Davidson Museum To Rev Tourism Sector[J]. Real Estate Forum, Mar 2005:48.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4
系统梳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发挥情况,并积极探讨对策。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 “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 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公益性文化事业;现状;问题;对策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意义
以非营利性为主要特点的公益文化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为主要任务。公益性文化事业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面发展文化事业是首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则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列为五项文化事业重点工程之首。
2.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
2.1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现状
2.1.1 投资总量
总体而言,北京市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一直处于增长态势。2008年的投资最高值达到18.2亿,随后两年有所下降,但与2008年之前相比较,总体仍处上升态势。2010年投资达16.1亿,约是2002年投资的5倍。
2.1.2 人均文化事业费
首先,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并在2007、2008及2010年位列全国第一。2010年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82.4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见图1)
其次,从北京市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1年的25元提高到2010年的82.44元,增幅达229.77%。(见图2)仅“十一五”期间北京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就达73.44元,年均增幅达到19.17%,高于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增速0.34个百分点。
图1 2010年各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相关数据整理
图2 2001-2010年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及排行
数据来源:2001-201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统计资料数据整理
2.2 公益性文化事业场馆的发展现状――以博物馆为例
据统计,北京地区现有注册博物馆156家,包括国家级、市属、区属以及民办、行业博物馆等在内,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并且有46座已经免费对社会开放。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门类较为齐全,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名列前茅。人均享有博物馆的指数已达到100000: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700000:1的比值。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前,北京只有各型各类博物馆14座,市属的仅5座,而且多为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老馆,呈现出数量稀少、类型单一、发展迟缓的基本态势。进入90年代后,博物馆以平均每年注册3-4座的速度不断发展。自申奥成功以来,北京迎来了博物馆建设的高峰期。大馆、新馆建设势头强劲,部分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一批批行业馆、企业馆纷纷通过注册,对社会开放。2007年博物馆年注册量已达到8座,2008年注册博物馆7座。这样的发展速度,国内其他省市远远不及。
为与博物馆的发展数量相匹配,博物馆的门类也迅速增加。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地区博物馆仅有历史、自然科技、军事三大类,到2008年博物馆的门类已涵盖了历史、自然、军事、科技、天文、航天、文化、艺术、宗教、民俗、建筑、通讯、机车、铁路、名人纪念馆等数十个门类。另外,随着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广泛关注,依托首都的地缘优势,借助奥运的契机,北京的博物馆在国家投资建设大型骨干博物馆的同时,充分利用北京古建筑多、流散文物多以及各行业、企业总部在京的优势,以北京地区特色为专题、专业博物馆不断涌现,公民兴办博物馆的热情及其独到的收藏视角,使得北京市民办博物馆成为公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2.3 公益性文化事业从业人员现状
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编制,由政府通过隶属关系直接管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员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进行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人员总和。人才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北京市文化行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从业人员数量都明显减少。
2003年,北京市文化行业共有产业机构3436个,从业人员34399人。截至2010年底,机构数量下降至2453个,从业人员缩减为28834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文化行业产业机构的数量减少了983个,从业人数下降了5565人,降幅分别达到28.6%和16.8%。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北京公益文化事业中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已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3.问题
3.1 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从北京市的投资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北京市对文化事业的投资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投资增幅难以提高和社会资金融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是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公益性文化事业专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从业人员方面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从业人员的流失,二是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造成这两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由于行业管理的需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范围的不断调整以及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使得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挑战。
第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的扶持。目前的局面是,政府财政投入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社会力量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渠道并不通畅。这种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单一化,必然导致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第三,缺乏完善的人事管理。完善的人事管理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博物馆有国立和私立之分,但都坚持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属性。在人事管理方面,美国博物馆十分重视合理使用人才,注意员工素质的提高,强调敬业精神,并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对策
4.1 从投资方面来讲
4.1.1 调整投入结构,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促使了公众消费文化和参与文化创造的诉求急剧上升,这要求政府要尽快调整投入结构、改革投入方式,重点扶持具有广大诉求的项目,解决投入不平衡的问题。
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需要特殊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国家继续要保证经费的充足;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应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予以扶持。
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政策和财政供给范围的基本要求,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保持政府在总体上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增加动态投入比例,财政补助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北京市还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政府每年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比例法定化,并严格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切实解决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
4.1.2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在对公益性文化投资方面,一方面应该强调政府增加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还应该放宽准入限制,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确立一个多方筹资、全民共建的原则,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1)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拓展资金来源
国际上通常将从事提供社会公益性产品和服务,又不属于政府、企业的组织称作非营利组织。相对于政府和市场对文化发展的功能而言,非营利组织的介入有利于壮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来源。
(2)增加公益性文化的自营性收入以获取更多发展资金
公益性文化机构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非不能营利,所得的营利收入只要是用于发展事业,而不是为私人所有即保持了其公益性的本质。事实上,在发达国家,通过提高非营利性机构的自营收入来增加发展资本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而对于北京市的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
4.2 从公益性事业专有人才方面来讲。
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构筑人才的平台。为解决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人才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掌握人才流动规律,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利用人才储备中心大力引进国内乃至国外的优秀文化人才。政府应当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全市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数据库,从总量、规模、宏观布局、层次结构等方面对人才进行总体规划。
第二,要加快北京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岗择人,因人施用,绩效挂钩,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严格控制行政人员比例,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考核制度。
第三,学习国外人事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体制。从工资、奖金、表彰等入手,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员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员工工作朝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研究报告.2010.
[2]韩永进.中国文化产业近十年发展之路回眸[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01).
博物馆发展现状范文6
山西盐宗池神庙
在山西省运城盐池北畔的卧云岗上,矗立着一座巍峨的池神庙,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盐宗的庙宇。
在古代,盐是神圣的灵物、权力的象征,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当时,人们在古河东(即现今的运城)解州安邑县东南,修建了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 年), 盐池里竟然红盐自生,统治者认为盐池生红盐,上古未有,自然是“祥瑞之兆”, 不但“编于史册,荐于郊庙”,而且于冬十月,诏赐池名曰“宝应灵庆”,并置祠矣。新建池神庙于卧云岗上,封池神为灵庆公。
宋徽宗年间(公元1102 年)又分别封东池神为资宝公、西池神为惠康公。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 年)冬十月, 因盐花不种自生多至700 余公斤,商民称庆,经钦定加封为“昭惠裕阜盐之神”,规定每年三、六、九月致祭。从现存史料及珍贵照片上获悉,池神庙前曾书有一副对联:“东海栽玉树,西池生金霞”,传说是吕纯阳的手笔,上额“为地接天宝”,传说为韩湘子所书。
自贡盐业史博物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位于四川省自贡市中心,建于1959 年,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史博物馆。该博物馆以清代建筑“西秦会馆” 为馆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馆亦称关帝庙,俗称陕西庙。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 年) 动工兴建,历时16 载,于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 年)竣工。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建馆40 多年来,收藏、研究、陈列和保护以井盐为主的中国盐业历史文物。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模型、照片和标本,从钻井、采卤、输卤、制盐等方面再现了井盐生产技术的沿革和发展,生动表现了以深井钻凿技术为中心的古代井盐生产工艺,体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山西醋文化博物馆
山西醋文化博物馆是全国首家醋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文源楼古塔原名“魁星楼”,又称“水阁楼”,座落于太原地区东湖之滨,为“醋都”清徐县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天启之年(公元1623 年),历经300 多年,1998 年在原址上重建此楼。古塔建筑结构气势宏伟,红色漆柱、传统雕梁画栋,色彩鲜艳。古塔每层飞檐具有韵律般的轮廓和舒展的曲线,展示出特有的明代古塔建筑华丽的造型,堪称华夏一流古式名塔。
山西老陈醋是中国四大名醋之一, 它的生产至今已有3000 余年历史,素有“天下第一醋”的盛誉。山西老陈醋以色、香、醇、浓、酸五大特征著称。博物馆内陈列有山西老陈醋发祥史料和明清以来酿醋、食醋、盛醋、运醋实物200 余件,系统展示了山西老陈醋的发展史。博物馆内还有现代老陈醋系列产品,展示了当今山西老陈醋发展现状。同时落成的还有“醋都广场”。
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
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平水镇山渡槽南侧古老的若耶溪畔,是由绍兴至味食品有限公司创办, 2004 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开工兴建,并于2007 年正式对外开放,填补了我国“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的空白。
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深层挖掘了历史上素有“三缸”(酒缸、酱缸、染缸) 文化之称的绍兴酱缸文化和广博的中国酱文化,系统、全面、准确、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酱文化的历史与现实。馆内分为中国酱文化、酱油文化、醋文化、腐乳与酱制品文化、酱园文化、绍兴酱缸文化、世界酱文化、信息中心。
中国蜜蜂博物馆
中国蜜蜂博物馆位于北京海淀区香山北京市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内,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
我国有着悠久的养蜂历史,目前全国的蜂群数和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养蜂大国。馆舍掩映在丛林中的一个平房小院,1994 年后向社会试开放,1997 年在北京市文物局正式注册登记,并被列为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该馆展厅面积150 平方米, 分3 个展室,展出内容包括蜜蜂的起源和化石、养蜂业发展史、中国的养蜂资源、养蜂技术、蜜蜂授粉、蜂产品和蜂疗等。共有图片和图表475 幅,标本和实物600 余件,景观模型1 个以及录像播放等。
太太乐鲜味博物馆
太太乐鲜味博物馆位于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总部一楼,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以鲜味主题为题材的博物馆,于2009 年4 月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