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1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为的是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表1即根据该书资料编制而成。

从表1可以看出,大连市无论是在综合竞争力排名还是各单项指标排名上都遥遥领先于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由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定大连市就是东北地区的唯一经济增长极。

但是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大连的这种数据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成实际上的优势。表2中的数据是根据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的资料编制而成,这些数据能更加清楚地说明东北地区城市竞争力状况。从影响一个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极为重要的GDP指标来看,大连和东北地区其他城市尤其是和沈阳市来比,其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也可以说两者处于均势状态。因此大连市的纯经济实力还不足以影响沈阳市在博弈过程中主动配合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步伐,这就大大影响了大连市在东北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综上所述,在东北区域经济板块中,大连和沈阳中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大连市的优势在于其本身的区位优势上,这使它具有很大的涉外影响力,因此没有大连的开放,辽宁经济的振兴只能是封闭式的。而沈阳的优势在于其雄厚的基础设施和其工业经济实力,没有沈阳的积极参与,辽宁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落到实处。

综合考察东北地区的空间结构,要想推动本地区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

三、沈阳-大连城市产业分工选择

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既然在辽宁地区存在大连和沈阳两个核心城市,那么在这两个城市之间进行合理地专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就成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大连市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业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首先,大连市的地理位置条件的优越性可以让软件外包公司拥有更多的接触新信息技术的机会。在国际软件市场上,日本是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软件产业及服务需求国。同时日资企业进入大连市又比较早,投资范围也

很广泛。这些都是大连市特有的优势,能够为企业更紧密的接触国际市场提供各种机会。

其次,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大连市形成了一些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公司。随着对日外包业务的不断壮大,大连市已经有26家企业通过了CMM认证,拿到了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国际通行证。与此同时,大连市软件企业也开始跨出国门,到美国寻找商机。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大连华信、海辉、中联电脑等多家明星企业还自发结成“IT外包联盟”,开始建立了从美国到大连的外包信息渠道。

再次,大连市拥有一支潜在的适应能力强的劳动群体。大连市不仅拥有软件从业人员4万多人,而且还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体制的外语语言培训体系,计算机软件类人才的外语语言应用培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所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软件从业人员的适应能力,为大连软件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对于沈阳市来说,该城市的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88.6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8位。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沈阳市应该改变以往的“工业兴,沈阳兴”的旧观念,进而认为沈阳市的落后主要源于其深厚的工业文化情结,因此他们比较倾向改变原来地“重工轻商”的发展思路,而代之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沈阳市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选择问题而是工业企业的整合问题。

随着沈阳市工业布局规划的总体推进,通过工业区的重新整合来实现沈阳工业振兴的时机已经成熟。近几年沈阳的工业布局呈现出由中心集中型向周围集中型过渡的发展趋势。根据工业结构升级和郊区乡镇工业集约化的需求,沈阳市通过整合郊区原有工业用地,规划建设了功能明确的地域组团——重化工业向西部迁移,汽车产业在北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向南部集中,现代农业加工业向北部扩展,从而初步形成了“东汽、西重、南高、北农”的工业区域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整合,实现了产业结构系统整体能力的增强。

四、关于筹建“大连软件特区”和“沈阳工业特区”的建议

经济特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在该区域范围内国家政府会给予其管理部门一定的政策制定权,进而使本地区在竞争中拥有更多优惠条件,以实现既定目的。按照功能的不同,经济特区可以划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型:贸易型经济特区、工业型经济特区、科技型经济特区、金融型经济特区和综合性经济特区等。

在大连和沈阳设立专业经济特区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在东北区域经济板块中要想真正实现大连和沈阳之间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行专业分工,而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这方面来说,在大连和沈阳分别设立经济特区是协调东辽宁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其次,鉴于大连软件外包业务发展的现状和沈阳市整合工业区的实际现实,大连和沈阳已经具备了分别设立“大连软件特区”和“沈阳工业特区”的所有条件。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武步跃.强力打造中国的“班加罗尔”[J].大连发展研究,2007(5).

3、延善玉.沈阳市工业空间重组及其动力机制[J].人文地理,2007(3).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93-02

1 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条件

从古至今,巴蜀两地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属西南内陆地区的重庆和四川地域范围广,人口数量多,经济体量大,工农业基础好,科技力量雄厚,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在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成渝经济区形成的历史条件:

(1)成渝地区都处于西南这一特殊区位,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改革开放之后,成渝两地已经成为了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其他各省无法比拟的,从经济实力来看,成渝两地2007年的GDP是1.3万亿元,已居全国第四位。故成渝两地肩负着振兴我国西部的重要使命。

(2)成渝两地资源丰富。在我国甚至全世界来看都是水能资源比较密集的地区,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除石油资源之外的各种能源都是位居全国前列的。人文景观方面,重庆有壮美的三峡,成都有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都江堰等,这些都为两地经济区的形成与发展找到了契机。

(3)两地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四川是我国第一劳动力大省,重庆人口密度也很大,整个经济区规划人口接近一亿。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两地的发展创造了人力条件。

(4)相较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成渝两地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历史渊源:1997年前,成渝两地同属四川省,在社会文化,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联系十分紧密,经济布局上也极具互补性。

2 成渝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1997年重庆直辖以来在包括经济在内的各领域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记来到重庆以后,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重庆”模式。2009年以来,“五个重庆”(“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建设思想的提出又把重庆发展推向了一个新起点。同样,以成都及其周边为核心的四川今年来发展也十分迅速,在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四川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大省之一,拥有包括人文和自然两大环境在内的雄厚经济发展基础。

重庆四川的快速发展以及两地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也为两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可谓是呼之欲出。

其实早在2004年,成都、重庆两省市就签订了“1+6”合作协议,第一次提出打造成渝经济区,“新增长极”的说法就已经出现。2007年4月2日,重庆市政府和四川省政府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确定成渝经济区将覆盖成都、重庆为核心的四川14个市和重庆23个区县。一纸协议,令成渝经济区从猜想走向现实,标志着成渝经济区的正式成立。在2008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成渝经济区已被列为本届中央政府今后5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成渝经济区建设已写入201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将从政府间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但是两地在发展中却并没有真正地达到双赢的效益。其原因主要在于川渝两地同属西部,在全国布局中产业层次都比较低,产业发展也大致处于同一层次上,在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结构方面非常接近,并且对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承接能力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川渝之间非常容易对相似的区域发展资源进行争夺,进一步加深产业发展上相互博弈的困境,产生出两地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突出问题。其次,政府之间签署的经济区共建协议,也仅仅是从交通和基础设施合作破题,产业调整也许可以称之为“萌动状态”,而最具经济区意义的、由市场直接推动的产业合作、统一市场以及具有行政效力的跨区域政府协调机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3 成渝经济区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可谓是成绩和不足并行,但是无论如何,成渝经济区建设都可谓是势在必行,也就是说成渝经济区的建立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渝经济区的建立是加强川渝合作也是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必然选择。川渝地区整体实力都非常突出,川渝两省市是西部经济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一旦整合联动,分工合作,就能形成西部地区最大的人才、资金、信息、商品等生产要素的集散地,发挥西部最大市场的作用,并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巨大的支撑、带动作用。对带动西部大开发、大开放,推进全国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区域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流的形势,以区域带动整体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通过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这充分说明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路线在我国是完全行得通的。在西部地区、在中部地区,都应该有类似长三角、珠三角当量的增长极。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各自发展自身具有优势的产业,通过交换合作来达到双赢的局面。成渝两地完全满足区域合作和区域一体化的条件,应当顺应潮流和趋势积极建设成渝经济区以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3)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对改变西部产业结构,提升西部地区的发展质量产生巨大的作用。以高技术领域的IT产业为例,金融危机使相关产业向拥有人力资本优势的西部加速转移,以成渝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正在崛起。2009年10月,英特尔宣布对成都工厂增资7500万美元。11月底,英特尔完成对上海封装测试厂整合到成都的搬迁。2009年8月,惠普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落户重庆。同时,重庆还进一步与台湾广达达成协议,准备建立4000万台笔记本的加工基地。这表明,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资源正在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西部地区流动,成渝地区应该把握好这样的大好趋势,做好合作与分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特别是IT等高新优势产业的转移。成渝经济区应做好产业发展的定位,与西部其他地区一道,做好产业结构分工,发展优势产业,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

(4)国家的政策也积极支持成渝经济区的建立。特别地,成渝经济区建设已写入2010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将从政府间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90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在已有的政策优势的影响下,运用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前三十年东部、后三十年西部”,政府政策的倾向已经开始逐步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区域转移,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随着政府干预的减少而不断增强,西部也就成为未来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成渝经济区应当把握好国家的政策,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使川渝两地的经济更上一层楼。

(5)成渝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也会对周边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就对成渝两省省内各县市的影响来说,成渝经济区在空间格局上将形成双核五带格局,依托便利的水运和铁路交通,必将带动周围的各个区域带,形成联动效应。其次,就对周边各省来说,成渝经济区位于西部地区从北至南的中心位置,西安――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则为两翼,向西北、西南双向推进。有利的中心区域位置,成为了连接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纽带,促进资源在西部地区的流动和分配,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在西部生产的产品可以从这里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等亚欧大陆腹地,促进与周边国家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这将是我国继沿海开放战略之后,又一个新的开放战略举措,这种发展趋势也是势不可挡的。而成渝经济区在这个开放战略中的地位可谓是重中之重。

4 对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成渝两地的快速发展及其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成渝经济区的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从政策方面来讲:国家应该在成渝经济区内部实行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和灵活的措施,鼓励成渝经济区发挥西部的中心纽带作用,形成西部地区排头兵,示范区的作用。可通过政策在税收、分配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加大对成渝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力度,颁布能够引导优秀人才流动的积极政策,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的素质。地方政府则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和发挥上级优惠政策的效用。把握优惠政策的时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人才,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建立。其次,地方政府应通过政策内生化获得政策优势能差。要在政策的制定上推进政策方案的地方化科学化,要推进政策的创新性执行,灵活采取各种政策执行方式,建立适当的政策执行组织。最后,应当向其他地区学习政策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经验,对先进经验中政策本质的学习,掌握政策内生化的技巧和规律。从企业方面来讲,应该把握好政府颁布的各项优惠措施,利用对自身发展有利的政策,使企业从中受益。

(2)成渝地区应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谐号”的通车,为两地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一是,“和谐号”动车组的车次有限,不能满足人口的快速流动。并且98元的车费对一般乘客来说还是过高。其次,“和谐号”动车组也只限于对人的运载,货物的运输仍然并不迅速,这样严重影响了两地的物资交流。第三,“和谐号”动车组的提速只限于铁路运输,使交通运输方面呈现出单一化的弊端。所以,成渝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十分必要。首先,应增加“和谐号”动车组的班次,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同时适当降低价格。第二,发展货物运输专线,提高两地物流的速度。第三,加强其他交通设施的建设,是运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两地的人口的素质。在颁布吸引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发展本地的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政策确实能够吸引到一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西部建设之中,但是这并不能完全满足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提高整个地区的人口的素质还得从发展本地教育的根本出发。在成渝地区,已经有像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这样一流的大学,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发展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通过成教,夜大等形式让更多的人拥有再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中小学中,要积极解放学生的思想,倡导创新性启发性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教育乃发展之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才能为地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人力保障。

(4)加强成渝两地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产业的分工与调整,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和升级。以优化产业为关键,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完善产业体系。要从成渝经济区产业分工的角度,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机械汽配、冶金建材、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在“抓大扶小”中实现企业梯度发展。加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人才培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态绿洲”,并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优、做大、做强。三是在科技交流合作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筑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政策引导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在推进节能减排中转变发展方式。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生态经济。

(5)完善成渝地区区域管理的体制与机制的配套措施。首先,健全区域管理的法律基础。健全法制,保障各项机制的实施。第二,要不断完善区域开放的政策体系。在开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以划分明确的主体功能区位载体,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口政策等。第三,加强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支持。中央政府有必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尽快研究出台促进区域合作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在政策鼓励上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权力。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现状发展;价值理性回归;解决措施;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2-0265-01

一、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1.泡沫成分呈收缩趋势,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在高位运行过程中将面临着很大的下降压力,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调整紧缩的政策,使得我国房地产经济的泡沫成分逐渐开始收缩,但是一些城市房价还是比较高,而且下降压力依然很大,与此同时下调的程度也不一样。

2.成交量出现萎缩,房屋空置率逐年上升。目前房价下调比例有限,很多购房者普遍存在着观望的情绪,这就促使房地产行业的成交量出现大幅度的萎缩,进而导致房地产行业中房屋空置率大幅度的上升。

3.在政府紧缩政策下的房地产商普遍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压力,而相应的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4.房地产市场日前正朝着分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使得一些实力比较弱的房地产企业逐渐被洗出当前的市场,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部门加大了土地制度上的监管力度,使得一些实力比较弱的房地产开发商很难竞争到土地,有的即便拿到了土地,也没有能力及时支付地款。

(2)银行方面信贷紧缩促使房地产商资金匮乏,一些开发商没有雄厚的资金来源,他们又没有能力借助股市发行股票以或许大量的资金。

(3)由于一段时期内房价的下跌以及成交量的紧缩导致房地产的资金周转比较困难。

(4)银行利率的相应提高促使中小房地产商根本没有能力支付巨额的房地产信贷所需的利息。

(5)中小房地产商没有品牌竞争力。大型房地产商凭借自身的品牌以及信誉优势,以雄厚的实力来打价格战,并借此对市场进行清洗。以上所说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便使得房地产经济逐渐呈分化的发展趋势,而一些实力比较弱的房地产企业很容易被清洗出市场,进而很难促使市场的集中度提高。

5.房地产中介的经营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由于当前当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因素所致,房屋成交量不稳定,再加上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政府部门规范制度的不断加强,便促使一些房地产中介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有些甚至直接倒闭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加强对境外个人和机构进入境内的房地产市场之后的管理

境外个人和机构进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之后,我国要加大对他们的监控力度,完善境内登记制度、购房统计和外资开发,加强管理跨境的外汇资金流动,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和违法违禁流出入行为。

2.重视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加强政策性金融服务

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应该出一份力量,加强对中低收入者的住房政策性金融服务。有许多国家在这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比如,在美国,就实行“居者有其屋”;在新加坡,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些例子都非常成功,可以为我国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我国也应该逐步完善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向中低收入者购房提供信用担保或者贷款贴息等等。

3.创新房地产金融产品

相关人员应该将房地产市场进行细分,比如分成刚工作青年消费者、低收入家庭等,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住房金融产品。其次,在房地产管理、租赁、买卖、收购和开发等环节,都应该向人们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最后,还应该实现房地产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形成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投资基金和房地产信托等为一体的新式房地产金融产品。

4.使房地产金融市场的体系多层次化、全方位化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要建设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除了由信贷市场进行间接融资之外,还要建立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除了由一级市场来提供直接的融资服务之外,还要建立二级市场来分担一级市场的风险,从而解决住房贷款的资金流动性问题和期限错配问题。此外,还要优化房地产市场的交易环境,加快建设房地产市场交易制度,积极扶持贷款、担保、保险、房产中介和房产评估等为一体的房地产金融服务市场体系。

三、我国房地产行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房价理性回归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泡沫挤压以及行业竞争加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不断成熟的情况下,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将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得未来房地产市场上的房价更加合理,而房价收入也能在整体上处于可维持的空间中。房地产开放商要在遵循经济内在规律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政府部门颁发的一系列关注民生政策法规,合理经营,这样便会促使房回归到理性发展的道路上。不过怎样回归以及回归的幅度是由每个地方政府部门所出台的政策所决定的,但是一定要以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以及确保社会稳定为前提基础。

2.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综合当前房地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及房市表现,从房市周期论的角度分析,中国房地产投资目前还处于繁荣期,整个房市还处在有利的上升阶段,但从市场表现看,房市则处于不成熟到成熟前的调整期。在未来的几年里,市场理性将逐渐回归。毕竟房地产开发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参与者(有的是城市运营商),而房地产消费属于长期使用的大宗物品。盲目不得“不管好房、坏房”只要抢到就好,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从当前城市居民的经济实力和市民购买力分析,只要经济形势保持平稳增长和楼市不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楼市就不会倒掉。近期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整!这种调整并不是指楼市崩溃,而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一个成熟理性的稳定发展期,将涌现越来越多的性价比优越的产品,市场将逐渐走向成熟化。

3.房价将继续小幅看涨,涨幅渐趋合理

房价是与经济发展成正比的。只要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国家宏观控制得当,房价就不会大起大落。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仍将是人们消费的热点。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市场持续走高的诱因。

4.政府行为要加以规范制度

随着政府自身制度建设和监管的加强,随着公民和民主的推进及法制、舆论的建设的完善以及产权的明晰,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在土地交易、城市拆迁、项目开发等过程中的腐败等机会主义行为会逐渐得以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一段时期内的降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萧条。这与一些人的对该市场的悲观预期不完全相同。从根本上来说,即使楼市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价格的一度降低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楼盘直接出于房产商之手,还是出于炒房者之手,它最终还是要由消费者来接手。而房价到底有多高,则取决于使用者的支付能力。离开了后者的支撑,房价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最近几年房价的持续攀升,已然严重偏离了消费者的实际支付能力。

参考文献

[1] 牛立华、忍卫卓.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解决[J].商情.2013年(03).

[2] 徐国庆.浅析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3年(11).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4

经济一体化极化作用辐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三大经济圈,即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对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在新时期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力量。但从近年发展过程来看,京津冀地区不论是在整体发展的速度、还是发展规模上,都明显地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增长极在带动其腹地地区共同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帕鲁于1955年提出来的。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同时发生在所有的区域,而是有选择地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其周围地区扩散,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增长极正式从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地域空间概念,以后的学者纷纷引用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

(二)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作用

由于增长极的产业发展比周边的腹地地区要快,因而在区域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腹地地区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都趋向转移到核心地区,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减少了腹地地区发展的机会,使得极核地区与腹地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地扩大,极核地区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

二、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的现状

(一)第一产业

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的合作有着很长的历史,长时间以来北京和天津一直就是中国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工商业中心,第一产业的功能弱化,主要依靠环京津的河北地区提供粮食、蔬菜等生活资料。随着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合作会不断加深,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在目前,第一产业的合作状况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二)第二产业

从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的第二产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受到种种问题的干扰,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就目前的主要成果来说,主要是京津地区一些传统的工业,对环境影响比较大,依赖于资源能源的产业不断地迁到河北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区域整体的产业协调和合作。

(三)第三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合作上,主要集中在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比如说在一些优秀的旅游资源的整合方面,打破原有的旅游市场壁垒,共同推出一些著名的旅游线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在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资本的流通服务、通信领域的合作也都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增长极地区和腹地地区的互动机制不健

全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联动性不强,核心地区与腹地地区缺少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特别是随着通信技术、交通方式的便捷,使得核心地区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腹地地区的依赖。双方的交流很少,经济的互补性开发认识不足。

(二)行政区划协调有待完善

京津冀地区存在着两个直辖市和一个省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在地区发展前景的问题上,都尽可能追求自己辖区内利益的最大化,对区域整体的协调、综合效益的考虑比较滞后。一方面,北京、天津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招商引资、国家的大型项目建设方面,处处都占有绝对优势,相对地减少了河北地区在利用外来资本技术的机会。

(三)区域内产业分工链条断裂

京津冀地区目前也存在很多颇具实力的产业,比如说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的生产等,在国内都是名列前茅的产业,但是经过相关的资料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强势产业并没有能够与其腹地地区实现产业对接,对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的作用有限,比如说同在汽车领域,著名的汽车生产商北京现代在中国共有40多家的配套企业和提供零部件企业,其中有十几家是现代集团原来在韩国的配套企业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者独资的公司,还有二十几家是分布在上海、昆山、江阴等长三角城市的企业。

四、政策和建议

(一)寻找利益共同点

由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被上述种种问题干扰,使得目前要想从根本上进行产业合作和协调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说从未来整体的发展趋势看,京津冀地区最终还是要往经济整合方向发展。笔者觉得可以从区域各种利益共同点出发,深挖产业链。

(二)创新区域内制度体制

笔者认为,目前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研究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时多集中在对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考虑,忽略了对制度体制的深入考察。而制度体制的障碍是影响地区发展最大的因素,因为制度体制决定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通

区域内可以流动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技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促进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腹地与极核地区的联系。因此,必须实施有利于促进要素流动的政策。例如,出台方便异地消费和异地购买的政策;建立开放、统一、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及时清理已经过期、不合时宜的部门封锁和区域封锁政策;积极实施反垄断、反区域封锁的政策;建立能够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的企业组织体系;规范市场的进入和退出行为;放松劳动力的流动限制,进一步完善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各项政策等。

参考文献:

[1]赵国岭.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的设计人员在进行公路景观绿化的设计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种能够向社会公众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重要公共产品,公路所具备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以及快捷性等特征,使其成为现代人们出行活动的一种重要交通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路景观绿化工程是其所在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往往能够对区域环境的整体景观布局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一、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基本概述

我们所说的公路景观绿化设计通常指的是,在一定的公路路域范围内,通过合理的利用植被和其他的工程材料,来为其创造出一个由形式因素与形态因素组合构成的并且具有一定独立性特征的景物的过程,同时要求其所设计的公路景观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相应的社会文化内涵,使其不仅能够充分的满足公路的交通运输需要,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重要的环境保护作用。一般来说,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所归属的是景观设计学的范畴。由于景观设计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与综合性特征,其不仅包含了社会行为学与艺术学以及建筑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对于人类文化学与地域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所牵涉,这就要求其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将各个学科的理论进行相互的交叉与渗透,来为公路建设水平的合理提升提供一定的基础与保障[1]。

二、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现状分析

(一)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市场不规范

现阶段,我国的各大交通行业在进行交通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切实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建立起一整套全面而又完善的管理系统与审核体系,导致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规范存在着明显的缺失。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也已经对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进行部分的解释与说明,但是其所涉及的内容过少,导致其自身的可造性不高,再加上目前我国的各大行业并没有真正的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来确定出一个合理的设计收费标准,使得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工程造价与实际的设计收费等过于人为随意性,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降低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成本,设计人员往往会采用价值较低但质量不高的设计材料,使得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质量受到不小的影响作用[2]。

(二)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重视度不够

我国各大交通行业部门在对公路景观进行绿化设计时,往往会将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工程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性作用的辅助工作来开展进行,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工作,没有它公路一样可以顺利的进行高效并且全面的运营,就算对其进行合理的景观绿化设计,也不会对公路本身造成多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对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片面理解,导致其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并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关注,从而进一步导致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不能更加全面的开展实施。

(三)公路景观绿化实际设计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并没有对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单位进行全面的统一管理,这就使得设计单位与设计人员的资质与水平良莠不齐,如果没有高素质水平与高专业技能的设计人员来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提供支撑与保障,就非常容易使得其所设计的内容不符合实际的公路发展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是整个公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与工程的总体设计主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他们同步完成。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使得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工程主体严重脱节的问题,使得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被降级成公路工程设计中的一项补充内容,再加上设计人员过分注重景观绿化设计的观赏性而忽略其实用性特征,使得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并不能真正的满足公路工程的实际需要[3]。

三、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项新工艺与新技术的出现往往能够对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基础支撑与保障,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质量与水平,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各项具有先进性特征的新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实际设计过程中。

(一)GIS技术在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的发展应用

一般来说,GIS最初的发展应用主要是在地理环境测量工作中,而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使得其逐渐的成为了一种综合计算机技术与规划设计以及测绘学科重要内容的交叉性技术。将GIS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帮助其通过计算机模拟,来建立起多种的分析方式,并进一步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建立起全面而又完善的评价模型。同时,GIS技术能够通过对GPS卫星定位进行全面的利用,来完成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的各项控制点的必选以及实际的景观布局设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提供一种动态的景观评价,从而能够进一步促使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设计人员,能够更好的从宏观的角度来对公路的路域景观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4]。

(二)CAD技术在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的发展应用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也获取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将CAD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中,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效率,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来降低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设计成本。通过运用CAD技术,能够帮助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人员来依据公路路域的实际需要,为其选择更加恰当的设计方法,并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建立起三维数模,同时还能及时的为其加载出植物图库,来帮助进一步实现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效率的合理提升[5]。

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无论是在前期的策划还是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市场不规范和重视度不够以及设计水平不高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质量与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与制约,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公路景观绿化设计质量,来促使其为公路工程的安全性与环保性提供更好的支撑与保障,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具有先进性特征的GIS与CAD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实际设计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贺宇.基于地域特色化的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探讨――以云南大丽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1,(12):89-94.

[2]凌波.甘肃省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模式探讨[J].科技传播,2014,(12):61-62.

[3]曹丽.公路景观绿化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0.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石油开采;测井技术;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石油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战略物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后,中国开始发展石油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石油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做为石油开采的必要环节,测井技术在整个石油开采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不进行石油测井就无法确定油气藏的具体含量和位置,从而不能完场石油开采的后续工作,可见要想实现石油开采的高效运行,就必须加大对石油测井技术的应用。

1 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石油测井技术已经比较先进,然而在一些特殊地形,一些测井技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下面就对目前几种常见的测井技术做有关的论述。

1.1 随钻测井技术

随钻测井技术是测井仪器直接安装在近距离和位置,测量钻孔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随钻测井可以测量随钻地层倾角和方位角,扭矩,钻井方向定向钻井方向控制。可以测量,电阻率和声波时差就钻地层,密度等各方面的参数,实时监测井筒和地层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评估形成,然后在此基础上评估地质目标和跟踪,调整和优化实现钻井和正确的指导方向。

1.2 成像测井技术

成像测井技术是使用电脑来处理测量结果,它显示的图像形式,该技术的井下设备采集有效数据速率,并有大量的信息和高分辨率。例如,方位电阻率成像测井、测井技术属于斯伦贝谢公司,19厘米薄层的含油饱和度可以定量判断,可以进行区分形成的异质性,火层岩石断裂油气藏勘探和有很大的作用。又如斯伦贝谢公司隶属于同一阵列感应成像测井,有一英尺的分辨率,可以有效识别的厚层非均质性。

1.3 声波测井技术

声波测井测量钻孔声波特性的形成来确定地层特点、钻孔测井方法的工程条件,它主要包括声波测井、声幅测井、声波全波列测井等方法。声学测量可以揭示很多储层和井筒特征,可以用来获得原始次生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压力、岩性和各向异性流体类型、压力和裂缝方位,成像测井是发射超声换能器窄脉冲,通过扫描和接收的回波信号轴墙,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接收传感器信号数字化,预处理转换成像和图像处理。将长源距与井BE-1偿短源距的斯伦贝谢声波扫描仪,在6英尺的接收器阵列的组合,有13轴向接收器,每个接收机的差距在45左右仪器,把八个接收器,仪器和共有104个传感器,两端的接收机数组只有一个发射器,另一个单极发射器和两个正交方向低得多偶极子发射器位于仪器接收在径向和圆周和轴向上的纵波和横波慢度。

1.4 核测井技术

核测井也被称为放射性测井,根据地层岩石的核物理性质和孔隙流体,形成属性,深种测井石油和天然气的方法。根据使用的放射性源或测量放射性类型和岩石物理性质的研究,核测井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基于核测井伽马辐射的研究方法称为伽马测井;以研究中子与岩石相互作用和孔隙流体的基础上核测井方法称为中子测井。

1.5 套管井测井技术

套管井测井技术可以减少故障和裸眼测井仪器的风险,更少数量的测井使用便宜的完成钻井和修井作业成本最低。技术完全清楚领域的现状和替换裸眼电缆测井技术。统计数字显示,在国外套管测井技术占50%的石油测井工作量。

1.6 开发性测井技术

开发性测井技术是整个油田开发极端中进行的比较全面的测井作业。开发性测井技术的任务是完成油田储备层的评价以及对石油开采过程中井下技术的监督评价等,对剩余石油的储藏饱和度的评价是开发性石油测井技术的目的。

2 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石油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测井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装备上提高石油测井技术

石油测井技术应根据设备和技术,精度高、效率高的网络方向,为了适应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工程环境。测量参数二维成像三种成像发展,提高钻孔的报道,以迎合不均匀地层的勘探。完善井下传感器技术,核测井探测普遍的业务应用程序。

2.2 从单井到多井来提高测井的负荷率

静态评价动态分析,以确保更高精度的动态形成。不均匀的地质和各向异性地层评价应该是一个关键的发展当代石油测井技术。测井软件应达到所有应用程序功能集成,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自动决策信息网络。最后是测井技术为主导,在两个条件下的地质认识开展多学科油气测井技术评价,为石油勘探提供良好的保护。

2.3 转向集成化和单点化

分散项目的高精度测量的准确度测量相结合,主要适应需求的质量和效率。与套管井电阻率测井的持续改进钻探技术,能够适应复杂的要求一步一步好测试条件好和评价旧石油测井技术。

参考文献

[1]陈琼,王伟,葛辉.成像测井技术现状及进展[J].国外测井技术,2009(3).

[2]金鼎,王敬农,张辛耘,等.中国石油测井技术态势及科技发展方向[J].测井技术,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