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1

红河州自2009年引进巴西蘑菇种植,现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云南省最大的巴西蘑菇生产地。文章通过实地考察、问卷等方式对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基地及相关从业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红河州巴西蘑菇的种植已初具规模,2014年全州年产巴西蘑菇产量突破5000吨,产值突破5000万元,给当地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存在种植技术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低、技术水平各地不均一等问题。最后,笔者从研究合作、技术培训、政策引导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对红河州巴西蘑菇的发展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

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

巴西蘑菇(Agaricusblazeimurill)又名姬松茸、小松菇、柏氏蘑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1].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其具有浓郁的杏仁香味,美味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糖,发酵菌丝体含有18种氨基酸,富含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和增加智力的精氨酸和赖氨酸;菌丝体氨基酸总量为干重的21.37%,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9.7%.[2]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且对肿瘤、痔疮、神经痛等具有一定疗效.[3]巴西蘑菇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佛罗里达州海边草地、巴西东南部圣保罗市周边的草原以及秘鲁等国[4].1975年,日本室内高垄栽培法首次获得成功,经努力改良才确立了现在的大规模人工栽培方法.在国外,就巴西而言,巴西蘑菇是种植最广泛的蕈菌.在发展中国家最喜爱的食药用菌中高居榜首[5].除去原产地巴西、秘鲁、美国之外,日本、韩国、泰国、法国等地都有种植.随着巴西蘑菇栽培技术进步与成熟,巴西蘑菇栽培面积的扩大,巴西蘑菇产量逐年增加,我国作为姬松茸(巴西蘑菇)主要生产国之一,贵州、广西、四川、河南、河北、湖南、上海、安徽及东北各省均有栽培.[6]红河州优越的气候条件适于巴西蘑菇的种植,从引进种植至今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巴西蘑菇产业发展对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废物转化与循环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生产的状况、优势、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红河州巴西蘑菇或是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自2009年巴西蘑菇进入红河州以来,在红河州一些县市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红河州内已有多个巴西蘑菇种植基地,本文就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种植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具体如表1,各种植基地均属于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

1.2调查方法

主要采取实地调查法,通过对各种植基地的实地考察、与从业人员及相关负责人的交流、填写问卷、查阅文献等方法获取信息.

2调查结果

2.1菌种来源

菌种是食用菌种植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成或农业公司的运营.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没有一家食用菌研究所,没有能提供菌种的单位或个人,云南省有几家食用菌研究所,但是巴西蘑菇种植范围小,在云南省亦没有生产巴西蘑菇菌种的单位.如表2所示,红河州地区种植的巴西蘑菇母种均来自福建省农科院.

2.2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的栽培原料

巴西蘑菇是草腐型真菌,能分解利用作物秸秆,如麦秸、稻草、棉籽壳、玉米杆等,能利用蔗糖、葡萄糖、而不能利用可溶性淀粉.以豆饼、花生饼、麦麸、动物粪便、尿素和硫酸铵等作氮源,不能利用蛋白胨.[7]巴西蘑菇的种植应本着就地取材原则,尽量以当地富余的农业废弃物为栽培主料,以节约成本.红河州有5家榨糖厂,有大量甘蔗渣,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均以甘蔗渣作为主要碳源,如表3所示,在石屏宝秀和石屏坝心基地,甘蔗渣占栽培料的84%以上,是唯一碳源,其余5个基地栽培料配方中甘蔗渣的比例为18.6%-65.4%不等,并与稻草共为碳源.各种植基地氮源主要是干牛粪,占栽培料的8-27.9%不等,以及少量的碳酸氢铵,占栽培料的1.4-2%之间,各种植基地栽培料配方中C/N差异较大.各种植基地栽培料配方中均添加过磷酸钙1.7-2.1%,石膏粉1-2.1%和生石灰1-1.7%.

2.3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的栽培形式

巴西蘑菇的栽培方式主要有大棚畦栽、小棚畦栽、菇房内床架式栽培、大棚内床架式栽培和现代化蘑菇工厂化栽培.[7]不同的栽培方式代表了不同的栽培水平.如表4所示,红河州巴西蘑菇的种植全部采用大棚内床架栽培的方式,搭建大棚的材料均为竹子,以塑料薄膜和遮阴网覆盖,单棚的占地面积均为200m2,搭架6层,每个棚的实际栽培面积为600m2.各种植基地水、电、路条件不一,除了石屏坝心、金平大寨两个基地实现通自来水以外,其他基地均采用地下水或河水,除了石屏宝秀、石屏坝心、个旧卡房实现基地通电以外,其他种植基地均没有通电,但是所有基地都已通车.

2.4红河州内巴西蘑菇栽培规模

2.4.1近三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

如图1所示,2012年,红河州进行巴西蘑菇种植的仅有建水腾飞农业有限公司和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仅为74个,种植面积仅为44400m2,其中建水腾飞农业31个棚,18600m2,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43个棚,25800m2;2013年,相比2012年,种植企业多了泸西盛博和蒙自宏农,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增加到374个,种植面积增加到224400m2,其中云南菌宝菌业基地260个棚,156000m2,占全州总种植面积的69.5%,其余公司和合作社仅占30.5%;2014年,种植基地多了个旧卡房镇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州巴西蘑菇种植菇棚数量增加到1071个,种植面积增加到642600m2,其中云南菌宝菌业基地(石屏、金平)750个棚,450000m2,占总面积的70%,其余基地共占总面积的30%.

2.4.2近三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鲜菇产量

近3年来,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鲜菇总产量成倍增长,如图2所示,2012年-2014年间,红河州巴西蘑菇年总产量呈倍数增长,从296吨增长到5076吨。在种植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鲜菇产量反映了巴西蘑菇的种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如表5所示,近三年来,红河州内各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其单位种植面积上平均鲜菇产量有差异,同一个公司或合作社基地不同年份的单产不同,云南菌宝菌业种植基地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巴西蘑菇平均单产为6.66kg/m2、8.33kg/m2和8.33kg/m2;建水腾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2、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为6.66kg/m2、6.66kg/m2和6.94kg/m2;蒙自宏农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均为6.66kg/m2;泸西盛博2013年和2014年平均单产为7.5kg/m2和6.66kg/m2;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平均单产8.82kg/m2,是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最高单产.

2.5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产值

红河州巴西蘑菇栽培规模与产量增长如此快速,与巴西蘑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有直接关系.巴西蘑菇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干制加工,多以干品上市,价格稳定.红河州所产巴西蘑菇均由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干制加工,然后卖到福建等地,进行国内外流通,其价格与红河州本地市场消费关系不大.如表6所示,近3年来,红河州各基地巴西蘑菇鲜菇收购价在6元/kg-10元/kg之间,2012年云南菌宝菌业鲜菇收购价为6元/kg,建水腾飞为7元/kg,分别实现产值103.2万元和86.8万元;2013年,云南菌宝菌业和蒙自宏农鲜菇收购价均为7元/kg,实现产值910万元和42万元,建水腾飞和泸西盛博鲜菇收购价均为6元/kg,实现产值160.8万元和86.4万元;2014年云南菌宝菌业鲜菇收购价为10元/kg,实现产值3750万元,蒙自宏农、建水腾飞、泸西盛博和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鲜菇收购价均为8元/kg,分别实现产值454.4万元、400万元、134.4万元和72万元.2014年,红河州巴西蘑菇产值突破5000万元

2.6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经济效益

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规模和产量增长迅速,主要原因在于种植巴西蘑菇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巴西蘑菇主要采取大棚床架式栽培,生产成本比蔬菜等传统作物高,主要投入成本由大棚折旧费、栽培料费用和菌种三部分组成,如表7所示,每个大棚的建设成本为12000-14000元之间,使用寿命为3年,则每年的大棚折旧费为4000-4666.7元,连同栽培料和菌种成本,每年单棚的生产投入为17000-19666.7元,每年单棚的产值减去投入即为利润.各年度生产投入差异不大,但是年利润相差却很大.云南菌宝菌业的单棚利润2012年为6976元,2013年15986元,同比增长129.15%,2014年30980元同比增长93.79%;建水腾飞的单棚利润2012年为10972元,2013年为8972元,同比下跌18.22%,2014年为14312元,同比增长59.52%;蒙自宏农的单棚利润2013年为8305.3元,2014年为12301.3元,同比增长48.11%;泸西盛博的单棚年利润2013年为7333.3元,2014年为12301.3元,同比增长67.74%;卡房菌宝2014年的单棚利润为23336元.自从事巴西蘑菇种植以来,各基地栽培巴西蘑菇获得的总利润不同,且差异较大.云南菌宝菌业栽培巴西蘑菇3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53942元,建水腾飞栽培巴西蘑菇3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34256元,蒙自宏农栽培巴西蘑菇2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20606.6元,泸西盛博栽培巴西蘑菇2年来单个棚总计实现利润19634.6元,卡房菌宝栽培巴西蘑菇1年,单个棚实现利润23336元

3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优势

3.1.1政策支持

红河州人民政府以红政发〔2013〕77号文件印发了《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到2015年,全州将建立3-5个野生菌保护促繁基地,推广3-5个栽培菌优良品种,发展3-5个特色栽培菌试验示范基地,培育3-5个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食用菌年总产量达500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为确保全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州政府一是成立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供销合作社,负责全州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统一管理全州食用菌采集、种植,牵头协调食用菌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人才培训等,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切实加大对食用菌产业扶持投入力度,州政府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的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资金;三是切实做好食用菌产品宣传工作;四是提出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七项主要任务:调整产业规划布局、加大野生菌资源保护力度、积极推广适销优良菌种生产、大力培育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加强食用菌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强食用菌生产管理、加强食用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以云南菌宝菌业石屏基地为例,为鼓励农户栽培巴西蘑菇,2012年县政府给农户每个棚1000元扶持资金,企业则为农户出电费水费;同时,为打消农民顾虑,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鲜菇统一由云南菌宝菌业有限公司收购,根据市场反应每年明确收购价格,确保农户利益,避免菇贱伤农.所以在红河州内石屏县巴西蘑菇的种植发展最为迅速,石屏县农民种植巴西蘑菇获益最大.

3.1.2气候条件优越

红河州地处低纬度亚热带高原型湿润季风气候区,在大气环流与错综复杂的地形条件下,气候类型多样,具有独特的高原型立体气候特征.州内四季不甚分明,但干、雨季节区分较为显著,每年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其中连续降雨强度大的时段主要集中于6-8月,且具有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据近10年间统计,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气温16.3℃,极端气温-9.0、31.5℃,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分别为17.2℃、23.4℃,极端气温-2.0、40.7℃,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1688.7毫米.[9]巴西蘑菇菌丝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37℃,最适温度23-27℃.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是20-33℃,最适温度22-25℃,红河州大部分地区均适合巴西蘑菇的种植,目前在石屏、金平、建水、泸西、个旧和蒙自均有巴西蘑菇的种植,面积达642600m2.

3.1.3栽培料原料丰富

红河州有耕地面积388.5万亩,主要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秸秆年产量90万吨,甘蔗在红河州内大面积栽培,在红河州红河县、元阳县、石屏县、河口县及蒙自市均有榨糖厂,年产甘蔗渣2万吨以上.另外,红河州地处高原,山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天然牧场,牛羊存栏量和出栏量都较大,2009年畜牧业产值(现行)达66.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3%,牲畜粪便量大.红河州地区栽培巴西蘑菇就地取材,州内河谷地带盛产菇棚搭建材料竹子,农作物秸秆、甘蔗渣、牲畜粪便资源丰富,在此进行巴西蘑菇栽培可变废为宝,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同时有研究表明含甘蔗渣栽培料经堆制发酵后,移入床架后发酵,接种栽培姬松茸(巴西蘑菇),产量在7kg/m2以上,品质好,其经济效益比不加甘蔗渣提高了60%以上,[8]更突显红河州地区栽培原料的优越性.

3.1.4剩余劳动力丰富

食用菌产业需要众多的人力,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9]红河州地处高原,人均耕地面积更少,有十分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保证了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而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更加合理的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有的地方可以做到房前屋后抓经济.

3.2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红河州于2009年最早引种巴西蘑菇,2012年开始规模化栽培,2014年全州巴西蘑菇栽培规模达1071个棚,栽培面积642600m2,年产鲜菇5000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成为云南省内最大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但是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仍存在普遍种植技术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单产不稳定、各地价格及利润差异较大等问题.

3.2.1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低、单位面积产量低

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巴西蘑菇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蘑菇质量.巴西蘑菇仔日本、美国、巴西等国都有大面积栽培.日本栽培巴西蘑菇,以稻草和甘蔗渣为主要原料,床式栽培,35-40天出菇,每潮菇周期10天,每平方米可产鲜菇10kg左右;湖北宜昌市在果树下套种巴西蘑菇,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菇9-11kg;随州市安居镇采用大棚床架式栽培巴西蘑菇,平均每平方米产鲜菇10kg.[10]红河州各巴西蘑菇种植基地每平方米鲜菇产量不同,不同年份间也有差异,个旧卡房菌宝种植专业合作社2014年实现每平方米产巴西蘑菇鲜菇8.82kg,为红河州巴西蘑菇最高单产记录,最低的才6.66kg,且大部分种植基地大部分时间只达到这个水平.由此可见,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较低,公司或合作社给农户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但真正从事栽培管理的仍是农户,红河州引种巴西蘑菇时间较短,大部分农户是首次栽培巴西蘑菇,缺乏种菇经验和常识,种植技术水平较低,从而导致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单位面积产量普遍较低.

3.2.2巴西蘑菇栽培各地单产不一

本文调查了红河州内5家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种植地涉及石屏县、金平县、建水县、泸西县、个旧市和蒙自市,各种植基地的巴西蘑菇单产不同,2012年,仅有云南菌宝菌业和建水腾飞农业种植巴西蘑菇,单产均为6.66kg/m2,2013年云南菌宝菌业单产增加到8.33kg/m2,而建水腾飞仍是6.66kg/m2,同时蒙自宏农和泸西盛博也开始种植巴西蘑菇,单产分别为6.66kg/m2和7.5kg/m2,2014年云南菌宝菌业巴西蘑菇单产维持8.33kg/m2,建水腾飞略有增加,为6.94kg/m2,蒙自宏农维持6.66kg/m2,而泸西盛博从2013年的7.5kg/m2下降到6.66kg/m2,卡房菌宝菌业开始种植巴西蘑菇,单产达到8.82kg/m2,为全州内最高单产记录.各个种植基地的单产不同,云南菌宝菌业单产实现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然后保持不变,建水腾飞第一年和第二年单产保持不变,第三年略有上升,蒙自宏农第二年和第一年相同,都为6.66kg/m2,而泸西盛博出现第二年比第一年下降.造成各地单产不一的原因,可能是种植公司或合作社技术力量强弱不同,巴西蘑菇种植过程中,技术指导较好的公司或合作社,其巴西蘑菇单产就高,技术指导不到位的公司或合作社,其巴西蘑菇单产就低.巴西蘑菇单产在红河州内各地不均,也反映出红河州内各地区巴西蘑菇的种植技术水平不均.

3.2.3病虫害防治能力弱

在本次调查中有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各个栽培基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导致的减产.其中以个旧卡房陈家寨栽培基地的减产最为严重达到50%-60%,平均每个菇棚产量仅为2.25吨;而以石屏宝秀的病害相对较少,平均每个菇棚产量达到5吨以上,但病害导致减产也占10%—15%,红河州因病虫害导致的巴西蘑菇减产约在20%-30%之间.常见的病害有:青霉、木霉、根霉等真菌病害,斑点病等细菌感染,菌虱、菇蚊等螨类病害.导致这些病害出现甚至泛滥的原因主要是菇农对巴西蘑菇生长习性栽培原理掌握不透彻,以致从拌料发酵到出菇管理过程中有一些不当操作,增大青霉、木霉等主要病害感染的几率,或是从福建引进的巴西蘑菇菌种对本地环境条件不完全适应,从而表现出抗性弱的特点.在病害出现的同时,没有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多采用甲基托布津混合多菌灵喷洒,但效果都不理想,有菌虱的采用哒螨灵等喷洒,有的菇农是在杂菌和细菌感染出现时将出现杂菌及感染的栽培料一起扔掉,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收效甚微.

3.2.4食用菌专业人才缺乏

新兴产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食用菌产业发展到今天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同时具备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客观大环境的共同要求.[11]红河州地区巴西蘑菇产业刚刚起步,专业人才缺乏尤为明显.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企业或合作社中负责种植指导的技术骨干多由有巴西蘑菇栽培经验的福建籍农民组成,每位技术人员负责公司或合作社下的菇棚十到几十个不等,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农户在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云南菌宝菌业石屏基地设立奖励机制,每个技术人员负责菇棚的产量达到6kg/m2以上,每平米增产1kg,技术员有1元提成,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石屏基地的巴西蘑菇单产从12年的6.66kg/m2提高到8.33kg/m2,但和巴西蘑菇的高产栽培仍有差距,这跟目前红河州内巴西蘑菇种植技术骨干普遍学历较低,有经验但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研究能力有关.培养红河州本土的技术骨干,对扩展巴西蘑菇种植规模,创新适宜红河州各方面条件的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有重要意义.

3.2.5销售渠道单一,本地市场空白

市场是产业发展好坏的关键因素,广阔的销售市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12]调查结果显示,红河州大部分的菇农通过公司或合作社解决销售问题,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公司有偿提供菌种和栽培技术指导,按协议价统一收购鲜菇,协议规定菇农不得将蘑菇私自卖给合作公司或合作社以外企业或个人,在降低菇农风险的同时也限制菇农的销售自由,不利于市场竞争.公司或合作社主要以脱水干菇供应福建、重庆、成都等地区,对本地市场几乎不供应,当地人对巴西蘑菇的了解几乎空白,本地消费几乎为零.红河州具有良好的菌食文化传统,人民喜食野生菌,人工栽培食用菌在红河州也有很大的消费量,比如香菇、金针菇等在红河州市场的价格一般比昆明高1-2元/kg,具有巨大的巴西蘑菇市场潜力,本地市场的开拓有利于降低巴西蘑菇销售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4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发展的建议

4.1企业与当地科研院所结合,开展巴西蘑菇研究

目前红河州从事巴西蘑菇种植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大多由福建籍商人或当地农科站人员创办,学历层次低,不具备创新研发能力,公司或合作社不设菌种研究中心,不设实验室,不利于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发展.应立足红河州,与红河学院或红河州农业学校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及师资力量,开展巴西蘑菇菌种研究,栽培技术创新研究,以及巴西蘑菇品质研究和加工研究,为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2培养本土食用菌专业人才,为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种植技术人员均是福建籍人士,由各公司企业和合作社高薪聘请而来,负责指导当地农户种菇.由于技术人员对本地情况不甚了解或与本地农户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致使要实现整体巴西蘑菇种植技术的提升比较困难;其次从外地聘请的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红河州巴西蘑菇产业的发展需求,急需大量食用菌专业人才才能支撑巴西蘑菇产业的长远发展.在这方面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通力协作,构建本土食用菌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可借鉴保山富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做法.富群农业是一家种植、收购和加工香菇的企业,拥有亚洲最先进的香菇生产设备,该公司响应保山市政府的号召,积极扶持培育当地食用菌专业人才,在保山学院设立富群班,每年招收15名学生,学费等由公司支付,公司要求学生每年假期到公司参与社会实践,成绩优异者公司培养上研究生甚至博士,毕业后留任公司,担任技术骨干或管理精英,为公司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4.3加强对菇农的技术培训,全面提升巴西蘑菇种植技术水平

巴西蘑菇种植企业或合作社应与科研院所合作,对当地菇农开展技术培训,增加培训次数和扩大培训面,尽量做到生产上每一个环节均进行培训,使广大菇农消除种植技术低的困扰,只有菇农的种植水平提高了,巴西蘑菇的产量和品质才可能得到提升.

4.4政府主导,搭建食用菌交流平台,促进产业提升

目前红河州内从事巴西蘑菇种植的企业或合作社之间,从栽培料配方选择到单位面积巴西蘑菇产量均存在不小差异,这与各企业或合作社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有很大关系.红河州政府已于2012年成立食用菌工作小组,红河州供销社,政府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调研,登记食用菌企业或合作社名录,搭建食用菌交流平台,协同红河学院等进行食用菌研究的单位,定期开展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论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经验交流和校企之间的合作,将高校引入红河州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同时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

4.5开拓本地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主要以干品的形式销往全国,本地市场一片空白.本地人对巴西蘑菇的认识缺乏,90%以上的人没有吃过巴西蘑菇,对巴西蘑菇的美味与营养不甚了解,政府、企业应加强对巴西蘑菇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的宣传,在当地营造巴西蘑菇饮食文化,成为当地特产,如此建立本地市场.同时,建立合理的销售模式,扩大营销网络,与巴西蘑菇经销商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建立销售制和区域制,构建区域乃至全国的营销网络.[13]建立市场预警体系,提高应变能力.推行品牌化战略,做好产品宣传,普及巴西蘑菇文化,推动产业升级.

4.6引进新的食用菌品种,为红河州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做好准备

目前红河州巴西蘑菇规模化栽培已有3年,部分菇棚内出现病害加重,防治不力现象,多年连作导致明显减产,适时更换红河州食用菌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红河州地理气候条件,选择适宜在红河州地区栽培的食用菌,进行多元化引种实验,比如茶树菇、杏鲍菇等.为红河州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做好充分准备.以巴西蘑菇产业发展为契机,带动红河州整个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5结语

总之,巴西蘑菇产业在红河州内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从栽培的规模、技术、产品的加工,到销售经营的管理都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其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依托红河州优越的气候条件,政府部门的支持与鼓励,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力条件,以及广大的市场前景,在政府着力推动巴西蘑菇产业发展,建设市场秩序,企业踊跃开拓市场的条件下,定能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红河州高原特色巴西蘑菇致富路.

参考文献:

[1]张琴,谢丽源,董艳珍.巴西蘑菇多糖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2(6):46-48.

[2]黄年来.巴西蘑菇值得研究和推广[J].中国食用菌,1994(1):11-13.

[3]郭倩,周昌艳,宋春艳.姬松茸研究进展[J].食用菌学报,2004(2):59-64.

[4]陈智毅,李清真,吴娱明,等.巴西蘑菇的食疗价值[J].中国食用菌,2001,20(4):4-6

[6]张艳荣.姬松茸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8.

[7]米青山.食用菌栽培实用新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59-60.

[8]陈娅娅,黎富平,桂阳,等.一种含甘蔗渣的姬松茸栽培料制作方法及应用初探[J].食用菌,2014(3):34-35.

[9]王翾.陕西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10]吕作舟,李荣春,戚钦标.食用菌关键技术问答-双胞菇、巴西蘑菇、草菇、鸡腿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2.

[11]林辉.福建罗源县秀珍菇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12]胡根妫.庆元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生产业;宿迁;发展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2902

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中的诸多环节,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涉农服务业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生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生产业的支持。

目前,“十二五”计划提出了生产业应上升到国家战略,在国民经济中优先发展。大力发展生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能够有力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竞争力。近年来,宿迁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服务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以至于服务业迅速发展。日前,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攀升。

1我市生产业发展状况

就我市的总体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始终保持着蓬勃发展态势,投资逐年增加,对GDP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逐渐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至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地区生产总值1个百分点以上。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6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大多数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也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增长10%,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了26%、20%、13%,包括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业等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增长达21%,房地产业增速为3%。到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6.7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比全省的增速加快2.9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实现228.71亿元,增长4.3%;二产实现713.18亿元,增长16.9%;三产实现574.88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结构也从上年的15.9∶46.5∶37.6调整为151∶47.0∶37.9。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717元,比上年增长12.1%。而且我市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木材加工和机械电子等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412.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

2生产业主要几大行业的发展状况

2.1我市生产业中的金融业

近年来,金融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动力。“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业实现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2.26亿元,是“十五”末(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为7.68亿元)的4.2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3.18%,金融业从业人员已达2万人。至2012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1.12亿元,可比价增长25.0%,比上年增快10.2个百分点。加快金融改革试点,浦发银行、苏州银行宿迁分行挂牌运营,在苏北率先实现企业债融资、票据融资、信托融资、私募债融资的整体突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26.87亿元,比年初增加229.08亿元,增长23.0%。其中个人储蓄存款621.02亿元,比年初增加123.53亿元,增长24.8%。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02.86亿元,比年初增加242.86亿元,净投放超过上年103.87亿元;比年初增长32.0%,比上年增速快9.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余额287.21亿元,比年初增加78.32亿元,增长37.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7.60亿元,比年初增加55.21亿元,增长26.0%。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4.6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89亿元,增长29.7%,小微企业贷款增幅居全省第一。年末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3544亿元,比年初净增3.5亿元。

2.2我市生产业中的邮政通信业

邮政通信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年实现邮电业务总收入24.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电信业务收入21.46亿元,增长10.0%;邮政业务收入3.30亿元,增长18.7%。全市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669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6.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82.26万户。全年征订报刊5133.79万份,增长18.6%;投递特快专递106.48万件,增长9.5%。

2.3我市生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我市相继建成了皂河三线船闸,刘老救线船闸以及泗阳三线船闸,大大提升了京杭运河宿迁段的通行能力,彻底解决了连续多年的堵航状况;建成了大运河和古黄河大桥十余座,为中心城市的崛起和发展构建了主骨架,为加强网络化功能和全面建成宿迁交通大循环的格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大增强了宿迁市经济发展的动力。2012年全年共完成客运量14997万人,比上年增长12.0%;旅客运输周转量140.9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1%。货运量10056万吨,比上年增长9.8%。其中公路7970万吨,增长10.7%;水路2086万吨,增长6.1%。货物运输周转量173.3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7%。

2.4我市生产业中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9.0%。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2.5我市生产业中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

软件和服务外包业是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2011全年新增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122家,总数达422家;主营业务收入19.7亿元,同比增长79.1%。目前,我市已建成宿迁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宿迁软件园(包括宿迁科技创业中心)、宿豫软件创意园、沭阳软件产业园、泗阳生态科技产业园、泗洪高新产业园等6个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集聚园区,面积达25万平方米。

2.6我市生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猛。截止2010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企业达到10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6%以上,特色产业园区达到11个。“洋河股份”,“秀强股份”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89.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7%,比上年提高9.4个百分点。

虽然我市的经济发展一直在不断取得成绩,生产业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市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起步较晚,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我市目前存在问题

(1)生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弱。当前我市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不到30%,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基础软件、商务服务业、工业设计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业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制造业发展。

(2)宏观管理比较薄弱。当前我市对生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尽合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组织领导、综合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促进全市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配套政策法规不完善,统筹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其次,缺乏统一明确的规划,尤其是个别县区的总体规划思路不明确,定位不准,服务业与一、二产业发展不协调。

(3)生产业知识密集程度较低,科技创新不够,没有足够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宿迁的科研机构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科技人才缺乏,生产业研发投入有限,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只能提供一些位于知识和技术服务链低端的产品和服务,与以生产服务企业作为先进知识和技术的主要研发者、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

(4)信息化融合支撑作用不够。信息产业对于制造业、生产业的渗透力、支撑力仍然不强,信息技术在生产业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运用不高,自主研发的比例更低。由于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了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不充分。

4建议及对策

(1)应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加强对国外高端生产业的招商引资。生产业的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是保证我市生产业发展潜力的关键所在。重点吸引现代物流、楼宇经济等生产业项目入驻我市。一是大力引进,立足当前实际,抓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时机,把握当前对外开放契机,有效利用服务领域外资的传导机制,扩大生产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升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依托产业间的联系提升经济效益。二是联合多赢,一方面,面向长三角,积极周边大中城市相关生产业的转移,同时尽力与周边县市区错位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积极打造区域性生产业产业链和产业群;另一方面,面向市域,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提高民营经济在生产业中的比重。

(2)针对我市生产业的宏观管理制度比较薄弱,由于我市的经济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发展十分缺乏经验,切合实际的是先向周边生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制度、经验,实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生产业的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加强对生产业发展的政策管理,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制定企业主辅分离扶持政策并积极主动鼓励和引导企业实行主辅分离,支持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将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创意设计、信息咨询、市场营销等内部服务功能剥离,整合组建专门的服务企业,有序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同时加强行业的运行调度,做好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服务性生产企业的统计工作,完善数据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强化对重点企业的监控工作,及时把握全市生产业的发展方向。

(3)加强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宿迁市的教育教学资源,搭建生产性信息服务业的一个载体,培养专业、规范、高效的行业共性技术中心,创新办学和教学模式,推动学校开展多层次、多岗位的职业培训。例如,对宿迁学院、宿迁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学院等继续加强嵌入式软件工程、创意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大创项目《延安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霍刚强(1992-),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卢东宁(1968-),陕西清涧人,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经济(本项目指导老师)。现代物流等专业课程,为本地及周边地区培养紧缺服务外包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服务外包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注重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从业人员资质培训和企业新入职人员岗前业务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高端引进、中端转换、低端职训"的人才培养体系。

(4)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信息产业核心基础产品、网络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有序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应用。实施工业电子产品提升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创新,提高汽车、船舶、机械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提高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交通、物流等服务业信息化。培育和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业务和信息安全服务,提高工业设计信息化水平。

(5)交通是经济联系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宿迁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必须壮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构建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业发展水平。目前的高铁投入建设将为宿迁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便捷和动力。

(6)要大力提升物流产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物流企业发展,实现传统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过渡。不断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并引导传统物流企业向具有自身经营特色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扩展仓储、配送、联运等运输服务领域,逐步提高物流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服务。

(7)出台落实各项有利于生产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对符合宿迁市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生产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栽培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意的骨干企业。目前,宿迁有一批较有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微小服务业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科研力量较薄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税费较重等问题,亟待政府出台一些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和发展。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对这些企业进行取长补短的整合来将这些优势能量凝结成巨能量。

参考文献

[1]刘淑华.欠发达地区生产业影响因素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后发优势分析[J].产业经济学,2011.

[2]沈沁.江苏生产业集聚及空间分布研究[J].空间经济学,2013.

[3]赵冬群.我国生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学,2008.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增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整体看,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在发展型阶段,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发展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获得“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意义上理解,健康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健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命基础、必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央提出要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09年8月,国务院公布《全民健身条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未来政府主管部门在提供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方面也会下大力气,以保证民众的基本体育锻炼需求。此外,还存在大量由于收入水平不同所导致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全民健身运动日益活跃,参与体育锻炼的群体越来越多,这既为我国运动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对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的运动营养食品产业起源于服务竞技体育成绩提高的需要,当时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专业运动员。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被视为“小众市场”,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需要逐渐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市场”转变。这就需要对整个产业的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定位、市场结构以及企业行为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时发现,在国外对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研究中,大多数文献从管理和市场的角度研究企业的微观行为,由于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使得研究者能够综合运用调查、比较、案例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营养食品行业的消费者构成、技术研发流程、营销方案、政府监管、行业协会作用、质量体系等进行分析。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工具也较为多样,例如产业空间集聚理论、价值链分析等,这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国内对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定义、分类、我国运动营养产业发展的历史、国外运动营养食品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的介绍等内容。而从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市场结构、企业行为、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分析尚未发现,与国外运动营养食品产业的比较研究也几乎是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了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后,着重对影响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运动营养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旨在为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其他很多产品概念的发展过程一样,运动营养食品的概念也是在产品的断生产和行业的不断发展之中逐渐清晰和定型的,在我国颁布的关于运动营养食品的五个行业标准和一个国家标准之中,都将运动营养食品统一定义为满足运动员、参加体育锻炼人群或体力劳动者的生理、代谢需要和某些特殊营养素的需求,按特殊配方而专门加工或调制的食品或营养补充剂。这类食品属于特殊的食品,其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针对运动人群的生理需求搭配,与普通食品和保健食品有着显著的不同。

关于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可以根据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进行分类,也可以根据运动营养食品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类,这两种方式单独使用并不能将运动营养食品进行在理论和实践兼顾的分类,因此,本文对运动营养食品的分类结合运动营养食品的功能和成分,以便涵盖整个运动营养食品从而提供全面的分析依据。

根据我国业已颁布的运动营养食品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以及运动营养食品行业发展的业态,可以将运动营养食品分为能量补充食品、蛋白质补充食品、能量控制食品。能量补充食品是指为运动者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能量,提高运动者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供给,从而保证和激发运动者的潜能和表现。能量补充食品主要包括各种固体能量补充食品、运动饮料和可冲饮的粉状能量补充食品,固体能量补充食品以各种能量棒为代表,其携带方便、价格便宜、使用方便、具有比普通食品更高的能量含量等特点,是能量补充食品中最重要的一类产品。运动饮料含有一定的糖分,具有有利于运动过程维生素和电解质恢复平衡的特点,液体的形态也更利于人体吸收,此外,运动饮料适合人群广泛,可以作为普通产品由非运动人员消费,因此,运动饮料在整个运动营养食品中占有最大的份额。可冲饮粉状能量补充食品通过简单冲饮即可谓运动员提供充分的能量,具有代表性的是各种糖类的粉剂。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4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3.6探索有效的脐橙营销形式

要实现脐橙经营产业化,就要创新组织制度,建立高效农业生产组织体系和经营机制,加快发展脐橙生产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要把“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组建大型的产、贮、加、运、销专业合作组织或果品集团,对生产基地一家一户的果农提出统一的果品生产操作技术规范与果实分级标准,产后按标准统一收购、分级、冲洗、打蜡、包装,集中贮藏,形成高档果品,提高脐橙产业竞争力。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滑雪场 市场结构 企业行为 经济效益

一、引言

哈尔滨作为北国名城,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造就了冰雪这一独特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全国冬季旅游的热点城市。特别是滑雪项目占据了冬季旅游项目中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可以说是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白金产业”。

但哈尔滨滑雪产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都制约着哈尔滨滑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采用“结构―行为―绩效”(SCP)的研究方法,对哈尔滨滑雪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分析,以便合理优化哈尔滨滑雪旅游业的市场结构,改善企业竞争行为并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

二、哈尔滨滑雪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一)滑雪场总数及其规模

哈尔滨滑雪产业作为一个白金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滑雪场45个,雪道总长度约60公里,年接待滑雪旅游者150多万人次,其中40%的游人都参与了滑雪,旅游收入近6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32.32%,由此可见,其滑雪场在数量、规模、设备设施、接待能力及滑雪收入等都在逐渐增长。

但是,与世界上滑雪产业较成熟的国家如日本、韩国以及北欧的一些国家相比,哈尔滨滑雪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滑雪场建设中,注重差异化开发和市场细分,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需求,在形成强大吸引力的同时,保障自身优势得以发展。

(二) 产品与服务差异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品异质是导致同类产品不完全替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哈尔滨大部分滑雪场经营者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往往只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却不愿在治理和美化环境上下功夫;只注重“量”上的投入,却不愿在经营特色和服务质量上花钱,使得该市大部分滑雪场设计平庸、缺乏特色、娱乐项目少以及滑雪氛围营造不够。

另外,缺乏高水平的雪场管理人才,服务标准体系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滑雪场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是从小乡镇上招聘来的,素质低又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服务水平差,严重制约了哈尔滨市滑雪场的发展。

三、哈尔滨滑雪产业的企业行为分析

(一)产品定价

滑雪相关用品的开发和经营相对滞后。目前,哈尔滨市只有一家企业生产滑雪服和滑雪鞋,其他滑雪器具、造雪机、压雪机的生产厂家还只是筹建中,缺乏滑雪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机构,没有充分发挥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

此外,由于滑雪场自身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劣势价格的形成,如阿城市玉泉镇,这个镇是旅游开发较早的地区,近年来由于受利益驱使,在十几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有各类滑雪场13家,但大多数都是设施简陋且成本低,因而大打价格战,相互排斥和恶性竞争。

(二)品牌营销

目前,大多数哈尔滨雪场制定的营销计划只集中在推销一次性的短期旅游上,很少关注开发滑雪爱好者群体。因此,哈尔滨各滑雪场应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广泛开拓客源市场。首先,树立强烈的市场宣传意识,在宣传促销中,明确自己的客源市场并采取市场细分措施;其次,针对自己的客源市场,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促销组合,宣传促销要有主题性、计划性、针对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四、哈尔滨滑雪场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滑雪场的经营函数

滑雪场的经济收益是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差函数:P=∑M-Q

其中,P代表效益,M代表经营收益,Q代表经营成本。滑雪场不能完全按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理论进行配置,自然条件在滑雪场资源配置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滑雪场的选址与开发建设必须符合以下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充足的雪资源,二是要有适应建设滑雪场的地理条件。

(二)制约滑雪场经营效益的因素

影响滑雪场经营效益的因素主要有四种:1.人数;2.滑雪消费时间;3.滑雪价格;4.消费项目类别。下面主要从滑雪价格方面来分析滑雪场的经济效益。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滑雪场的经营收益是随着价格的增长而增加的,以哈尔滨市4家SSS级滑雪场的价格比较为例,从理论上计算各家的经营收益差别,见表1: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消费项目类别,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滑雪场的经营收益是随着消费项目的增多而增加的,这是因为滑雪场项目种类和滑雪消费兴趣吸引力是正相关的,滑雪场的项目越多,滑雪的人数集聚的也越多,滑雪消费的欲望也越高,消费额度越大,从而滑雪场的收益也越大。

五、结论

哈尔滨滑雪产业瞄准世界一流滑雪产业,正处于提高规模档次和集约经营发展的阶段。从指导思想和实施战略对滑雪产业进行全面布局,实施政策整合创新,加强国际化合作,加强以亚布力为代表的大型滑雪度假区的基地建设,提高滑雪场建设综合承载力并培育滑雪消费市场,通过承办国际重大赛事,提升滑雪品牌国际影响力,增强区域竞争力,以滑雪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云松,李明智,姜淑华.哈尔滨滑雪产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墙报交流,2009(8).

[2] 张桂海,赵景林.滑雪场经济效益分析[J].商业研究,2008(7).

[3] 唐云松.哈尔滨滑雪产业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竹产业;发展现状;多元化产品战略;生态旅游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114-02

1 引言

正安县位于贵州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大斜坡地带,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16个镇2个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全县总人口 65万人,国土面积2595 km2,2016年森林覆盖率60.2%,活立木总蓄积700万m3。境内水、土、空气无污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优越,是贵州省遵义市的竹产区之一,曾获“中国特色竹乡”“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等称号。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竹产业在正安县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中地位越来越明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竹产品、笋产品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到海外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深受消费者好评。

2 竹产业现状

2.1 竹资源概况

正安县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湿润的气候特点、肥沃的土壤条件,使得正安县成为遵义市及至西南地区竹种富集区之一,全县共有慈竹、苦竹、方竹、金竹、楠竹、雷竹、平竹、刺竹、水竹、箭竹等,各类竹子分布面积35万亩,分布最多的是方竹有21.7万亩,其次是慈竹有6万亩,楠竹3万亩,其他竹类面积4.3万亩。

2.2 加工与开发现状

正安县竹林面积大,种类多,但竹产业发展单一,笋用竹有加工企业,其他的材用竹如兹竹、楠竹等没有加工企业,只足限于林农自给自足利用于农业生产,或少量的竹编销售。竹产业主要有竹笋加工、竹编和竹材出售等。竹笋加工产业有以水竹、刺竹等为主春笋和以方竹为主的秋笋加工销售产业;竹编有以慈竹、楠竹等为主的背篼产业、竹席、竹工艺品等产业;竹材以楠竹、慈竹等为主的竹材销售产业。2016年全县林业产值19亿元,其中竹产业年产值5亿元,占林业产值的26.3%。在竹产业中竹笋产业的占70%以上,竹材产业占20%,竹编产业占10%。

2.3 企业与合作社现状

全县有方竹笋加工企业1家,有方竹专业合作社10余家,其中,正安县顶箐方竹笋有限公司,是“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实现产值14209万元,销售收入14011万元,出口创汇476万美元,上缴税收192万元,实现利润332万元。正安县庙塘正鑫竹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于2009年10月,注册资金108万元。合作社现有会员168户,入社林地3.865万亩,已改造方竹林1.6万亩,新造高标准方竹笋用林0.65万亩,新修林区基地公路35 km,在林区新建800 m2竹笋收购厂房3间,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2016年收购鲜笋620余t,销售收入298万元。曾先后被评为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在2011年评选中国合作经济组织年度成就奖中,荣获“中国50佳合作社”称号。

3 竹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体系欠发达,资源开发停滞不前,资源利用率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竹产业以鲜笋和笋干销售为主,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以深加工,销售,服务为主的第二、三产业建设严重滞后,竹产品基本上未进行深层次开发,谈不上科技含量,资源增值的潜力未开发;二是资源优势利用不够,没有发挥竹类品种应有的潜力。能拿得出手、有一定效益的就是方竹产业,兹竹、楠竹等资源根本没有开发利用。三是以竹产业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基本是空白。目前,仅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有万亩竹海,但都没有真正的发挥其景观效益。

4 竹产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必须以现代林业思想为指导,以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通过深化分类经营改革,实施分区突破战略,搞好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竹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农村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推进农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步伐。

4.1 明确指导思想,调整产业结构

全县要把竹产业作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使产业脱贫一批落到实处。紧紧围绕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产业升级和加快发展这条主线。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竹产业,将竹产业作为全县优势林业产业,作业脱贫攻坚产业脱贫一批的重要载体。农村基本家家都有竹子,房前屋后,竹林成片,尽快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4.2 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投入

竹产业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上不仅需要政策上的扶持,更需要资金上的投入,首先,要充分利用全县劳动力资源充足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竹产业。其次,是多层次、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要以林业重点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为载体,大力发展竹产业。

4.3 培育龙头企业、促进提质升级。

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骨干生产加工企业和大批稳定的专业农户;全县顶箐方竹笋公司专门负责方竹笋系列产品加工,但加工规模仍然不大,加工的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资新建或扩建加工生产线,扩大规模。要在巩固已有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方竹笋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大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相关部门要为加工企业的新建或扩建提供技术支撑,为加工规模扩大后的产品品种、质量及市场销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形成龙头企业加产业大户的生产结构模式,实现产业的整体提质。

4.4 挖掘竹产品加工,优化竹产品结构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更多的竹产品,竹笋加工企业要加快产品研发,提高竹笋的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搞多元化产品战略,开发竹编、竹刻和竹工艺品等精加工产品。

4.5 抓好以竹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寻找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全县森林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充分利用全县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将成片的竹海打造成竹海公园、在农村引领开发农家乐,发展竹林人家等。

4.6 加大投入、整合科技力量

加大优惠政策的投入、资金投入和标准化生产项目的研究等投入,除上级财政已安排的项目资金外,县财政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县扶贫办、县林业局、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要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方竹造林和低产林改造以及方竹笋加工企业倾斜,确保方竹产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制定主要品种的行业标准,加大市场信息研究A测的力度、确保信息畅通。

参考文献:

[1]谭方友,辉.贵州省竹产业发现状与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8,28(3):127~130.

[2]高艳平,董文渊,熊 壮.赤水市竹产业开发现状及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5,33(3):76~78.

[3]李 岚,朱 霖,朱 平.中国竹资源及竹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南方农业,2017,11(1):6~9.

[4]李智勇,王登举,樊宝敏.中国竹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政策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