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2—0024—01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目前,加强德育工作已成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通过笔者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很多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较差,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必须花大力气重视和解决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落后局面。本文就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做以简单分析。

一、跟不上社会转型的需要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农村中学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规律,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

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因此,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明白,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

二、跟不上学生自我实践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由认识支配的,并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是德育的重要功能和职责。德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成长发展得更好。

我们从事德育工作,既不能把它看成是一项任务,更不能把它作为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政治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学生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当然不高。

三、跟不上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需要

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学生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2

论文关键词:农村中学 德育管理 问题 思考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德育的管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是农村中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1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学校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

首先,部分校长没有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所谓的“校长只操两份心,检测成绩和资金。其次学校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各项德育计划难以得到落实。农村中学都设有主抓德育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下面是各班的班主任,学校的主要德育管理系统就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一般的任课教师虽然名义上有德育的责任,但实际上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德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靠班主任一个人来完成。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会、团委等,但是这些组织往往是有名无实,很少组织活动。学校虽然都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这些计划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1.2德育责任模糊,德育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另一方面,班主任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严重挫折。教师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教师往往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较少,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在应试教育和重压之下,个别老师也出现了一些相互拆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1.3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的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还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1.4教育网络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不到位

表现表现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家庭联系较少,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由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多为“封闭式”,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未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2对农村中学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的思考

2.1加强领导。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中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时效性,组建一支负责任、能力强、办法多的德育工作队伍至关重要。理所当然,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负责机构是党、团组织和政教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班主任。因此农村中学要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形成(1)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由学校中层行政以及班主任为骨干,教职工全员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2)在团委、学生会、少先队等部门组织下,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工作网络。(3)由班主任全面协调、具体操作,任课教师参与的班级工作网络。在组建德育网络的同时,务必使各科室要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并制订相应的考核要求和奖惩条例,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以中学督导评估细则中的德育内容为依据,对相关德育工作者进行考核和奖惩。要强化制度导向,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德育成为教育中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的形式,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

2.2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位教师的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所以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翩定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剐,明确班主任的责任,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

同时学校要同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学校要建立合理公平的班主任目标考核机制,在班主任完成目标的情况下,提高班主任的津贴待遇。班主任津贴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劳动所得,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肯定和鼓励,可以更好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上要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班主任只有参与管理工作,才容易产生认同心理,增强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才能强化动机,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使道德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普遍存在并居于主导地位。

如果不达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这句人们做熟悉的话就会成为伪善的托辞。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都要以以知识为载体,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优秀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

2.3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观念的更新,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做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要鼓励教师进行德育研究,对德育研究作出成绩的要给予鼓励和表彰,以此调动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研究的积极性。

2.4加强联系,积极拓宽农村中学德育途径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在当代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德育具有综合整体的特点,因此,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要形成合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互相割裂。在三者之闭,学校因为具有大批精通教育规律的专职人员而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不但要搞好学校德育,还要积极指导家庭德育,影响社会德育,从而使三者形成一条连续的“德育之链”。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德育目标的制定缺乏差异性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意识特征,藐视权威,想要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约束,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但是在面对真正的问题时,却表现得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因此,这个阶段德育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和开展,但是学校往往从利于自己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了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如果长期以往,学校将不在是乐园,而是军营;学生也不在是青少年,而是军人,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性。

(二)德育方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5<2”式的德育效能模式是很肯定的,即五天的学校德育效果小于双休两天的社会的负面诱惑。学校和教师长期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学校为了维护生存,减少风险,大量减少学生集体活动的开展,导致学校的德育方式很单一,对于学生的德育仅仅是生硬的“禁止”“不许”的规章,而学校推崇的德育经验其实是全面监督学生。学校德育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成为听话的孩子,但是很少考虑学生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培养,也没有关注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开发,“无知则无行”,学生自然会缺乏这方面的有效行动。因而,这种管制与反管制的德育模式效果显而易见。

(三)德育队伍建设的落后性

大多数学校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着手建设了一支德育队伍,形成了“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的德育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看似合理,但是力量不强,往往造成班主任夹在学生和学校之间,成了“替罪羊”和“敢死队”。无论学生造成的问题大与小,轻与重,在校内或校外,第一个面对的就是班主任,家长找班主任,学校也找班主任,使得班主任处在一个矛盾的焦点。很多能够化解的小事都有可能被放大,降低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其他科任教师似乎是“无官一身轻”,下课和学生缺乏交流,不关心学生的成长。更有甚者,在自己课堂出现的小问题,也要找班主任解决,似乎德育只是班主任的事情。

(四)德育途径认识不清

大多数学校认为德育范围仅限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的重点在每周一下午的班会。其实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在班会上来完成德育工作要切实开展,不能仅将其作为课时计划,不能仅仅通过德育课讲授、德育考试或者简单的德育评价来实现,这些都背离了德育的本质,而且与现实相去甚远。

二、初中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密切合作,涉及很多层面和很多环节,注意很多细节问题要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针对上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些许对策,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指正,以期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服务于学生。

(一)继续加强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涉及到学生做人的准则。初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这个过程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以身垂范”,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方法,能真正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通过QQ或微信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在提倡教育现代化的时候,我们也要实现交流的现代化,倡导老师加学生的QQ或者微信,与学生畅所欲言,真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动态,通过这种交流可以比较准确和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并使以后的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建设高效的德育团队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4

1.1德育进程规划不明确:目前阶段的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仍然告诉学生要顾及集体主义、要有牺牲精神等等,实则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程度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利益,而现实生活中,就算是教师自身也可能做不到一些内容。长而久之,使得小学德育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与轨道,变成缺乏实际可行性的空谈。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确切的的指导,做出完整有程序性的德育教学规划,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事情正确的认知、态度及处理事情的观念等。

1.2德育观念理论缺乏创新: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教师普遍仍运用较早以前的惯用老思维进行教育学生,将德育教学与其他普通课程的教学一样对待,要求学生只是记忆这个理论,将记忆的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这远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德育教学应使道德真正转化为生活中学生的行动。需改变传统的灌输形式转为启发性,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德育教学有积极性,愿意去思考、行动与感受。减少课堂的严肃气氛,增加幽默轻松,让学生愿意去表达思想情感和愿意表现自己的善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受到道德的影响、熏陶与感染,从而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态。总之,不可忽略观念创新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3缺乏客观性评价方式:在德育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学生应是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也缺乏客观性的评价,相反,教师需在学生每天记录上道德学习成果,培养其长期坚持、将所学的思品德知识付诸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的习惯。最终促进其形成其良好思想品质。尊重学生、懂得表扬、以身作则教授其知识与做人的道理,懂得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人身观价值观。而现实德育教学中,却由教师总结课程结论等,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

2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建议分析

2.1明确德育进程程序性: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进程中需规划好教育的程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进行。此外,加大其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力度,如培养学生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要让学生理解德育学习并不是完全纸上谈兵,而是如何实现在生活中有实际可行性,表现自己的良好的素质,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教学中不断熏陶学生的素养,提高小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奠定其学习与生活的态度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殊性,需引导学生自主规范其行为,这才能够逐渐真正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例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观念,爱护生命、保护环境需要长期的实践下去,不只是只需做一次就足够。再如养成学生随手捡拾垃圾、珍爱保护动物的观念与行动、珍惜水资源等,生活中不浪费粮食、节约水的使用等,进而加大德育进程的实际可行性程度。

2.2加强德育理论创新观念:德育的实践方面即是教学生怎样去分辨与克服负面情绪与行动。教育观念上,不应一味地弘扬社会只存在道德阳光的一面,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承认社会中存在的不道德,相反,引导学生需要她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去做有意义的事,利于社会、利于国家。作为小学生的德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则是令其从小就树立起正义感、责任感。通过学习,愿意主动为社会为国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德育教学中教师可针对环境问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令小学生描述生活中所见到的环境污染,并设计宣传画等呼吁同学们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5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观念淡化,纸上谈兵现象严重。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喊得很响,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德育观念还是比较淡化的。德育的内容往往也仅仅是写入了教材和教案,老师们进入课堂后便把这一环节主动删除,只留下了与考试有关的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德育现象比较严重。学校的领导尽管也很清楚老师们的这些行为,但是为了教学成绩,也往往是睁一眼闭一眼。

2.学校德育教育内容跟不上学生成长的步伐。近年来的工作经历告诉我,不要小看了这些才进入校门的娃娃们,他们的脑袋里装着的,再也不是七十年代人的那些内容,更不是六十年代人所能想象得到的丰富多彩。这些零零后的思想远远超出了老师们所能意料的范畴。学校的德育教育的发展速度已经跟不上这些孩子们成长的步伐,出现了严重滞后现象。学生们心里的目标与老师想要达到的课程设计里的德育目标难以一致。

3.学校的德育方法单一而落后。许多学校的德育工作还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德育渗透以及偶尔的班会时间的教育方式。还有部分专职从事德育课教学的老师,其教学方法仍然是数十年不变,始终抓着自己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不变,抓牢了那两种方法:记笔记式的满堂抄,填鸭式的满堂灌。根本没有针对学生讲课,只把自己当成了主导,却忘记了学生是主体,更忘记了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二、应对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学生们表面上什么都懂,其实是纯净如水。那么,面对我们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应对?本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德育工作需要从上至下地始于心践于行。少年强则国强,孩子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学生走进校门的第一任老师。在这纯净的水里加上什么味道,喝上去就会是什么味道,在这洁白的画板上画上什么图画就会是什么色彩。作为小学老师,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应该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把德育教育的水平提上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当然,要想使老师们的认识得到提高,首先,教育主管领导的思想认识要提到一定的高度。真正做到始于心践于行,不要那些纸面文字与实际行为成了两层皮式的假、大、空。

2.德育内容和方法要具有时代特色。德育内容要与时代相适应,不能只是空喊爱国,要明确如何在当今的社会,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结合实际去爱国。要和学生们一起多探讨社会中发生的典型事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学生们一起分析,引导学生判断什么样的行为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不应该有,通过与学生们共同讨论的过程让孩子们知道,防人与不信任人不同,不让自己受伤与主动攻击人不同,让他们知道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品质。

3.构建适合新时代小学生特点的德育机制。很明显,只是一味地沿用传统的德育方式,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已经无法适合现代德育教育的需要了,必须构建适合新时代小学生特点的德育机制。要注重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环境,顾名思义,三位一体重在要做到一体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校的德育环境得到优化。第二,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要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社会的实际相贴近,把好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第一关。第三,建立社会德育教育基地,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有一个切身的体会,感受到社会没有家长眼中的可怕。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三位一体。

4.建立健全德育评价体系。目前,许多学校的德育没有评价体系,更无从谈到健全。表现在对学生进行评优时,往往以成绩为主,其它条件过于空泛,而且多半是由班主任一人负责,对德育的评价还是停留在用智育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为了使德育绩效的评判更加合理,建议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要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综合评比。评价的内容除了考试成绩外,还应该有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所学所悟的深浅;学校在校内、校外所做的好人好事情况如何;在关心帮助同学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效果如何;日常行为是否规范,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等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每周一记录。一方面可以为期中、期末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综合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学校、老师的及时反馈,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起到奖励先进,表扬良好,鞭策后进的作用。

总之,小学德育中问题的存在并不可怕,关键查清问题所在的真正原因,并针对每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查找出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德育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幼儿家庭德育;教育理念;家庭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87-1

一、幼儿家庭德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一)幼儿家长错误的价值取向,不能对孩子起到表率作用

在新时期,人们的物质观念不断对传统道德观念产生冲击,传统道德中的积极因素被逐渐淡化,发生扭曲变形,幼儿家长作为社会一员,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必然会对孩子的家庭德育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初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如果家长自身不能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无疑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二)家长不能适度控制与利用电子媒介,家庭教养环境不健康

伴随各种电子媒介产品的迅速普及,互联网在家庭的广泛使用,大量丰富了孩子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媒介能提高幼儿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同时由于孩子不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而接受了很多不利于成长的东西,严重污染了孩子幼小的心灵。面对此情况,家长所采取的措施出现两个极端,过度依赖媒介和过分排斥媒介。

(三)忙碌的生活节奏,父母与孩子缺乏心灵沟通

当下快节奏生活方式,促使了生活方式发生极大变化,父母多为家庭而疲于奔波,忙于事业,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便得比较冷漠。在当今众多的家庭之中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孩子自身的道德行为上存在的优缺点,根本没有机会在父母面前得到展现,父母认识不到孩子的道德缺陷,要进行教育更是无从下手。

(四)独生子女家庭之中,家长过分溺爱孩子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是城市家庭的典型形式,独生子女家庭地位更高,备受家人关注和疼爱,如果这种行为过度,就会形成溺爱。父母认为现在家庭生活条件好了,就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这种不惜一切的给予,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误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是应该的,会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并且不懂得关心、爱护他人,造成孩子品德上出现严重缺陷。

二、解决幼儿家庭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幼儿家长要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

家长自身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规范,能够使子女的道德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父母自身的行为决定了幼儿教育成功与否,家长对自己长辈的尊敬、言行举止,都会被孩子模仿,这种耳濡目染的作用是无穷的。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弱是随着年龄变化着的,年龄越小,受到榜样的感染就会越强。首先,家长从经济方面进行行为约束,不奢侈浪费,合理支出,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其二,家长应当正确按照道德规范做人做事,家庭成员之间相处融洽,互相尊敬,在这种幸福愉快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人。第三,家长应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让孩子明白财物与人比起来,并不重要,要怀着乐善好施的心,热爱生活帮助他人,这样的事情才是最应该做的。

(二)适当利用媒介进行开放式家庭教育

面对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给幼儿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因素,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指导,第一,父母应为孩子筛选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节目,加强引导幼儿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之受到教育启迪。第二,家长应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生活的条件下,让孩子更多的接触社会,尽量多带孩子去文明场合,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样既避免了媒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又扩展了孩子的视野,让孩子亲身参与在内,领悟到讲道德的美好,激起孩子们的模仿欲望。

(三)家长与孩子要尽可能多地进行情感交流

父母的关爱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的基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流露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家长多与孩子谈话、玩耍,一旦发现孩子有错误,家长首先要细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然后,采取商量的口吻,积极地与孩子一起谈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孩子在某件事情上做的很出色,应当给予奖励和表扬,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四)坚持爱之有度,教之有方的幼儿德育方法

在幼儿家庭德育模式中,没有什么固定的章法可循,但总体上一定要以自由、平等、宽容、信任、诚实等作为教育的原则。在爱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做到爱之有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采取愉快活泼的态度,生动的言语与肢体动作相配合,对幼儿科学诱导,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持之以恒,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尚红.试论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2009,(35):279.

[2]姚昕.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J].职业圈,2007,(15):69,106.

[3]官旭琼.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9,(3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