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1
相关因素:年龄与性别;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心肺脑血管疾病;创伤;肿瘤;制动;妊娠和避孕药;遗传因素;肥胖;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
临床表现: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1.预防
1.1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定时更换,1~2h/次,膝下垫枕,避免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1.2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1.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1.4注意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若病人站立后下肢有沉重、胀痛感,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1.5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食物,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1.6各种术后病人应慎用止血药物,可适当垫高下肢或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或尽早下床活动,以利静脉血回流;应用下肢弹力绷带包扎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应鼓励病人足背伸屈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1.7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
1.8高危病人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1.9戒烟由于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故应告知病人及时戒烟。
2.护理
2.1心理护理 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情况;要关心和体贴患者,反复进行开导安慰,并向患者分析情绪不良的危害,让患者懂得过度紧张、忧郁及躁怒会导致血管痉挛,加重病情等,积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全身心配合治疗。
2.2一般护理 卧床休息。DVT发病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体过多活动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卧床期间,注意更换,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发生。
2.3饮食护理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降低血黏度,以有利疾病的恢复。
2.4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水肿,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静脉留置穿刺针。
2.5溶栓护理 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所以应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出血倾向,发现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黑便及尿血等出血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脱落,在溶栓治疗时,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高度重视患者出现的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咳嗽及发绀等症状。
2.6患肢护理 抬高患肢30°,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疼痛。下肢广泛水肿者,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碰撞、挤压及热敷,以免皮肤损伤感染,加重病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肢周径、颜色及温度的变化:患肢周径不断增加,颜色加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病情加重;患肢皮温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7恢复期护理 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下床适当活动,增强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久站,应在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有利于增强静脉血液回流,减轻症状,在休息时也应抬高患肢。
3.健康宣教
3.1保暖:注意患肢保暖亦不可过热,冬季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耗氧量。
3.2饮食:宜清淡减少食盐摄入,多食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给予清淡高纤维、高热量饮食。
3.3活动:坚持适量活动,不可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站久坐,以防复发。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2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血栓;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2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1-01
由于长期卧床、大手术、骨折、老年人、静脉回流受阻等原因易致下肢深静脉血栓(VP,血液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吸烟、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引起VP的病因,研究发现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骨折后病人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58%[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病人作为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的年龄在46-72岁,平均年龄61岁。
1.2方法患者入院后完善检查,24例行髋关节置换术,6例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及各项护理,本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治愈出院。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与休息将患者置于外展中立位,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衣着宽松,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室温宜在25℃[2]。
2.2饮食进清淡少盐,富含维生素,选择高纤维素、高蛋白、低胆固醇、低糖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量2500ml,忌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禁烟酒,因烟中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3]。
2.3功能锻炼术前牵引期间,指导患者平卧,抬高患肢,每天4-6次,每次30-40组,做远端关节(踝屈伸,股四头肌小腿肌肉的等长收缩,并用双肘关节及健肢屈膝挺腰撑床做抬臀运动;同时病人家属应每日给病人做下肢的按摩,重点是按摩下肢肌肉组织,按摩时应从下至上循序进行,每次重复按摩时都应从小腿远端开始,这样能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加速血液流动;麻醉清醒后即可指导患者开始功能锻炼。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可以减少静脉栓塞75%-77%[4]。
2.4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及功能障碍、担心愈后、角色转变、治疗时间长等原因可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我们应多关心病人,耐心讲解,介绍康复病例,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5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神智、生命体征及足动脉搏动、趾端皮肤颜色等下肢末梢血运情况。
3治疗
3.1物理治疗术后第二天开始使用气压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弹力袜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的加压,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瘀血,在临床应用于预防VP的发生和发展效果显著[5]。
3.2药物治疗术后8小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2500-5000U每天一次,连用七天,也可口服拜瑞妥,连续35天。
4小结
经临床研究证明术后早期活动锻炼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仅为1.49%[6],因此我们应加强病情观察,实施功能锻炼,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预防VP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创伤骨科静脉血栓栓塞防治[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8:41-44.
[2]陈晓滨,杨伟国.70岁以上老年人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国现代医生,2008,6(32:115-116.
[3]马金玉.神经外科术后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护理版,2009,5(1:53-54.
[4]章左燕,陈海燕。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7,7(5:64-65.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3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322.7+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3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最新研究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可高达47%[1]。因此,对围手术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采取适当的预防性治疗显得非常重要。我院自2008年6月-2010年5月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了DVT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5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98例,术后并发DVT1例,男性,67岁,有糖尿病史,在术后第6天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经B超检查确诊为DVT,给予抬高患肢并制动,抗凝溶栓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8个月,未见后遗症。
2 预防及护理
2.1 明确原因,加强预防 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本例患者属高龄,合并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且有糖尿病史,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术前因髋关节的病损,下肢活动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使下肢活动明显减少,以上因素均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此外,人工关节置换术中长时间的被动,过度旋转和牵拉患肢及骨水泥聚合产热的损伤,都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概率增加。针对上述发病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2.1.1 术前评估 做好高危人群宣教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2]。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测定。对高危人群,术前DVT的预防措施有:1)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的重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2)引导吸烟者戒烟,饮食上多食清淡易消化的新鲜蔬菜、水果等粗纤维膳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高脂饮食;3)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如用力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以及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髋膝,被动按摩等;4)不要穿腹带等束身衣裤,以防止血流不畅,宜穿弹力袜,避免血管扩张;5)多饮水、少饮酒,以稀释血液。
2.1.2 保持引流通畅 减少局部压迫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于术后24-48h拔除。若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周围血管受压,血流缓慢。引起引流不畅的原因主要有:连接引流的延长管过长或扭曲;引流管受肢体压迫或折叠;血块堵塞;引流袋过满致负压吸引效果降低;负压引流袋漏气失去吸引作用;翻身时引流管滑脱等。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通畅有效。引流量少而患者诉疼痛时,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找原因。引流液过多时,应及时更换引流袋以保证引流效果。负压引流袋应低于伤口位置。
2.1.3 早期积极活动 促进静脉回流腿部肌肉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易发生DVT。术后抬高患肢,定时更换,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方法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使用弹力绷带及翻身等,护士应针对不同个体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活动计划为:1)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动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10次/h,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2)每2-4小时协助翻身一次,翻身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3)术后2d-2周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收缩活动100次/h。根据病情,可抬高床头2-3次/h,每次不超过30min以防髋关节疲劳。同时行髋关节伸屈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活动时避免屈髋大于90°。
2.1.4 经络点穴 经络点穴是以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为依据,双手在患者体表经络穴位上运用一定的手法,通过调整机体内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促使发生障碍的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维持脏腑器官的正常生理作用,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的手法有:爪切法、点打法、循按法、推法、拿捏法等。常用的穴位有: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丰隆、解溪、三阴交、血海、阴陵、阳陵、太白等。
2.2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治疗DVT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高危期是术后24h[3]。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感觉、浅静脉充盈情况可反映下肢静脉回流情况,术后须严密观察。术后伤口周围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及潮红等为静脉淤滞所致。本例患者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及腓肠肌压痛,经B超检查确诊为DVT。因此,术后应认真观察,对比观察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汇报。
2.3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我院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4ml皮下注射,1-2次/d,持续7d的方法预防术后DVT。低分子肝素钙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很少影响凝血功能[4]。因髋关节置换术损伤大,术后一般用抗凝剂而不用止血剂,故术后24小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伤口引流情况,按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本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除有糖尿病史外,因怕疼痛而拒绝主动活动,因此,必须加强对高危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观察及护理,才能帮助医生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 段志泉,张强.实用血管外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46-548.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4
【关键词】 乳腺癌根治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0100-02
doi:10.14033/ki.cfmr.2016.2.056
乳腺癌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术式,其效果显著。但乳腺癌根治术创伤大,恢复时间慢,术后需长期卧床,极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乳腺癌根治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伴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对于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必须要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对于已合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需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并及时采取治疗期护理措施,现笔者以1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例,分析其实际情况,总结其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2013年
11月-2015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年龄30~65岁,平均(45.6±6.7)岁;左下肢发病9例,右下肢发病6例;发病时间12 h~4 d,平均(1.6±0.8)d;临床表现为下肢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活动受限,体温升高,4例患者合并浅静脉曲张;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央型4例,周围型10例,混合型1例;无精神障碍、凝血机制障碍、全身感染患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15例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患者经血管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合并胸痛、咳嗽、呼吸困难、咯血等患者,及时予以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检查。对患者予以原发病治疗时采取溶栓、抗凝、祛聚治疗,取5000 U肝素皮下注射,每12 h注射一次,连续3 d;10万U尿激酶+500 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1~2 h滴完;12 ml复方丹参+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 d。期间注意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定时深静脉造影确认静脉通畅,抗凝治疗维持3~6个月。
2 结果
1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经积极抗凝、溶栓等保守治疗,2~4周内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消失,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乳腺癌根治严重并发症,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则会使患者生命质量明显降低,若发生为肺栓塞,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静脉血栓发生机制多认为是因血流缓慢、血管内膜破损、高凝状态等3个因素导致,原发因素包括蛋白C和蛋白S缺失、V因子突变及抗凝血酸缺乏导致,创伤、手术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继发因素[3-4]。同时与患者自身因素相关,高龄、肥胖、女性等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是: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使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缓慢、瘀滞,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中麻醉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张周围血管,肌肉麻痹、张力下降,静脉回血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术中相关操作需牵拉、压迫肌肉、组织,使机体凝血机制被激活,术后止血药物,致血液循环缓慢,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术后不合理、不到位的护理措施均会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7]。因此针对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则显得十分重要。
乳腺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护理措施:(1)术前预防。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前需做好身体状况的评估工作,尤其是高危人员评估与健康宣教。护理人员需掌握患者病情,与患者和家属积极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及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术前全面检查,向患者讲述术后早期下肢活动的重要性及活动方法,对接受能力较差患者需反复讲解,一对一指导,直到患者能够掌握。同时完善术前各项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病史,检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等[8-9]。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对高血压者适当予以降压药。糖尿病者监测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动态变化,指导用药。(2)术后预防。①饮食护理。术后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减少富含维生素K食物的食用,以粗纤维食物为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喝水,禁止油腻、高盐等刺激性食物,远离吸烟环境,以此改善血液高凝状态。②早期活动。术后卧床期间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定时翻身,每2小时变换一次,协助患者行膝关节或踝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适当按摩双下肢肌肉,促进腓肠肌泵的作用。③病情观察。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触摸足背动脉的搏动,观察皮肤温度、色泽,注意是否出现疼痛、憋胀。若患肢温度较健肢温度升高,主诉疼痛、憋胀,需及时采取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证实,并嘱患者抬高患侧下肢,避免活动[10]。(3)患肢护理。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肢体制动,适当抬高患肢于心脏平面20~30 cm,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记录患肢脉搏、皮肤温度、不同平面的周径等变化,注意防寒保暖,不要按摩、热敷患肢,以免栓子脱落[11]。下肢穿弹力袜,绝对卧床休息,伸直患肢,穿刺置管溶栓侧肢体制动72 h,以无菌胶布交叉固定穿刺局部伤口,密切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等症状,避免发生皮下血肿或大出血等症状。(4)用药护理。用药前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用药目的、方法,正确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治疗期间每隔6 h检测血凝四项[12-13]。药物使用时现用现配,以免影响疗效。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者出血状况,口腔黏膜、牙龈有无出血,是否存在血尿、黑便等情况。叮嘱患者以软毛刷刷牙,鼻腔干燥时勿用力抠鼻,以免导致出血。(5)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创建舒适、温馨、整洁的病房环境,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掌握患者心理情绪变化,采取必要心理疏导干预措施,消除患者悲观、失望、恐惧心理,并通过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另外治疗期间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意义,指导患者合理使用弹力袜,注意休息,合理运动,定期复诊。(6)病情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必须要高度重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性,坚持每天两次测量患者肢体周径,详细准确记录,并要重视患肢皮肤、色泽等。治疗期间若患者主诉患肢疼痛减轻,患肢肿胀消失,皮肤颜色转红,则表示治疗有效。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需告知患者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注意有无呕血、意识不清等症状,有无出血血尿、牙龈出血、黑便等现象,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有效处理,随时调整药物剂量。(7)肺栓塞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则是肺栓塞,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周内易出现肺栓塞,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合理饮食,保持通畅性大便,不可屏气用力,以免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形成。若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告知医师,并有效处理。(8)恢复期的康复护理。患者在康复期治疗期间,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尽量避免长期的站立和久坐。在活动期间,穿合适尺码的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捆绑,以免出现外伤。治疗康复后,为了避免复发,坚持服用抗凝药物3个月,期间合理饮食,戒烟忌酒,多喝茶,以免血小板聚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复发。
总而言之,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乳腺癌根治术后严重并发症,做好围术期预防护理措施,早期诊断与治疗,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雷兰芳.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护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82.
[2]张义玲,周待春,郭霞.循证护理预防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9(19):1028-1030.
[3]陈国珍,郑婉婷,庞惠娟.健康教育路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8(32):1813-1814.
[4]许海燕,王琳,徐芳.高龄乳腺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8):95-96.
[5]黄定凤,裴蕾.高龄乳腺癌61例手术并发症预见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2):60-62.
[6]张.外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104-105.
[7]张燕.骨科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1):80-83.
[8]徐真蕊,王梅梅,宋绪花.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366-367.
[9]钟秀彩.乳腺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A):165-166.
[10]郑洁芸,洪娟,朱美玲.护理路径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围手术期预防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6(21):353-354.
[11]林玉芸.高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30(11):1689-1660.
[12]任梦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115-116.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5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1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发生异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使静脉血回流遇到障碍,轻者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等带来一定的障碍,严重的患者可能发生栓子转移形成肺栓塞危及生命。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DVT常发生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可影响下肢功能,以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其次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了率为7%-45%,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大约占1%,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因此及时发现预防DVT是至关重要的。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发生15例DVT,采取及时治疗并给予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后无并发症发生,现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手术后病人DVT共15例,均在术后3--5天发生下肢胀痛,活动或行走后加剧,2例伴发热。年龄38岁--76岁,平均57岁。宫颈癌行经腹子宫广泛切除并盆腔淋巴清扫6例,宫颈癌行腹腔镜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清扫5例,子宫内膜癌行经腹子宫及双附件切除2例,子宫肌瘤行经腹腔镜子宫全切2例。其中合并高血压5例,合并糖尿病2例。
下肢深静脉栓塞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如下肢麻木、胀痛、下肢运动或站立时腓肠肌疼痛;下肢肿胀,两侧大腿和小腿中部周经相差大于1厘米;LuKe征(+),即前后位压迫腓肠肌时,疼痛加剧;Homan征(+),患者仰卧屈膝,踝关节急速背曲时,腓肠肌疼痛[2]。结合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
2 DVT的预防
2.1术前宣教妇科肿瘤病人是DVT高危人群,腹腔镜手术后容易并发DVT,如无预防措施,则小腿DVT将增40%―80% ,下肢近侧DVT机会为10%―20%[3].因此对腹腔镜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预防非常重要,责任护士术前详细向病人讲述发生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提高病人的警惕性;讲解DVT的常见症状.并告知病人如有不适及时告诉医生护士;术前特别向别人强调术后早期活动的意义.因腹腔镜术后存在静脉淤滞.血液高凝等因素[1].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DVT的发生。
2.2指导患者在术前进行下肢相关运动的反复训练,直到掌握为止。如脚趾伸屈运动;踝关节旋转运动;下肢直伸运动,使足尖与下肢成直线;膝关节伸屈运动、下肢内收外展运动;下肢内、外旋运动等,向患者讲解下肢运动可使下肢肌肉收缩,挤压肌肉和肌肉间的静脉,对静脉回流起着泵的功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及血栓形成,同时下肢静脉瓣的作用,促使性子静脉血向心回流而不倒流;肌肉舒张时静脉压下降,有利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入静脉,能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4]。术前护理干预使病人充分了解DVT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使之做好自我防护,增加自信心,更加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心里康复。
2.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妇科手术在术前一天给予口服磷酸钠盐清洗肠道,术前晚和术晨行清洁灌肠,应注意防止体液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而诱发静脉血栓的形成,要给患者及时补充一定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针对静脉淤滞状态采取下肢间断加压装置和弹力袜的物理方法;
2.4对有合并症的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术后DVT的发生。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病人血液在术前就存在高凝状态,这些均为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这些病人术前应尽可能地纠正原发因素,遵医嘱给予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治疗。结合血液流变学结果,酌情给予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等。督促患者改变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等,指导进食低盐、低糖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多食用一些高纤维的饮食,少吃辛辣食物多吃瓜果蔬菜,注意水分的补充如多饮汤类等,以此降低血压的黏稠度,同时保持大便通畅以降低负压有利于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多饮用茶水,因为茶水有促进排泄,防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5]。对防止DVT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3护理
3.1 活动护理妇科盆腔疾病和手术影响使病人血液黏稠度增加,卧床时间或手术时间越长,DVT和肺栓塞的发生率越高。 血流淤滞是DVT形成的重要因素。 术后早期活动双下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腹腔镜手术病人应早期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流通畅.以防血栓的形成。尤其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在病人麻醉清醒前护士或家属需被动按摩病人的双下肢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方法;左手固定踝部,右手握前足做踝关节屈伸运动,足内外翻运动和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每天10次-15次。术后6h协助病人做下肢伸展运动.动作宜慢.及时指导病人做足踝主动环转运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翻身活动.拔尿管后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对高龄、恶性肿瘤病人及术后体质虚弱不能早期下床活动的病人均给予使用弹力袜,注意弹力大小合适,同时继续加强病人双下肢屈伸运动的指导。对于配合不好的病人,责任护士给予被动活动。术中使用弹力袜可限制静脉过度扩张,增加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淤滞状态,减少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应用弹力袜预防DVT费用低,正确使用弹力袜后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病人易于接受。因此早期应用弹力袜能减少因手术、麻醉等原因造成的血液循环减慢,对预防术后的DVT具有重要意义[1]。
3.2密切观察病情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患者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若没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容易导致患者的患肢部位丧失生理功能,进而导致致残现象的发生。 科室应加强护理力度 ,全科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作为全科的护理重点。对于高危手术病人科室有醒目提示,有特殊交班,各班护士经常去病房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述,密切观察患肢的肤色、温度、感觉,询问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及早采取治疗措施,DVT发生早期栓塞部位均在膝关节以下至足踝部,表现为下肢疼痛或不同程度的沉重感、肿胀、浅表静脉扩张、皮肤温度增加和低热等。自发性疼痛为DVT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合并肿胀时DVT的可能性更大。对出现DVT症状确诊后,应立即嘱病人卧床休息1周~2周,患肢抬高20-30厘米制动,注意制动并非不动,可在床上做足关节运动,每次5-10分钟,每天4-6次。局部严禁冷热敷及按摩,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对患肢无益,冷敷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及侧支循环的建立[1]。
3.3心里护理手术本身对病人就有很大的心里压力,加之并发症的发生,绝大多数病人心事重重呈焦虑状态,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讲解清楚,告知病人及家属手术是成功的,并发症的发生只要他们积极配合,掌握配合的要点与注意事项,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发症一定能得到减轻并好转或治愈的。
3.4静脉输液的护理在穿刺时避免在同一血管上反复穿刺,要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注意保护血管。持续静脉输液不超过48h,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静脉血管壁损伤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之一.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和感染性.临床上常见的因素是静脉注射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高参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肿瘤药物等.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及同一静脉多次穿刺.必要时采用留置针套管穿刺后用肝素盐水封管,留置针按输入的药物、血液制品、输液速度等要求,经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损伤,降低机械性损伤和血栓的形成。同时在补血时尽量避免补充库存血、不常规应用止血药等。 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人不宜采用下肢静脉,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靠胸腔的负压,小腿肌肉的收缩及静脉瓣的防逆流作用,如果必须选择下肢静脉,尽量缩短使用止血带的时间。
3.5用药护理 使用抗凝、溶栓治疗时护理上应详细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及生活规律,掌握抗凝、溶栓药物的用药时间、方法、用量及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保证抗凝、溶栓的顺利进行。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时可出现皮肤出血点及青紫斑等,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6],同时监测病人的凝血功能。
4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产后、盆腔手术后、外伤、晚期恶性肿瘤、昏迷或长期卧床者。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造成深静脉功能不全,给患者带来长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妇科术后下肢DVT是目前人类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其发病快、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额外增加了病人的身心和经济负担。因此重在预防,而单一的手段往往很难杜绝其发生,故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应针对危险因素如术后血流的改变、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的损伤以及本身疾病因素等,采取物理性、药物性和综合性预防措施才能减少或避免其发生,提高妇科手术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钟梅,叶金英.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J ].全科护理.2013.7(11):1800-1802
[2]陈艳.妇科肿瘤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J].河北医学.2007.13(1):100-111.
[3]代莉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5.
[4]李玲珠,蔡群喜,张蔚卿.下肢推拿及下肢体操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9,2(8):150.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6
【关键词】 脑外科手术;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1];。DVT是脑外科手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术后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我科2008年7月至2010年9月共施行手术242例,发生DVT 19例,现将其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46~83 (平均年龄63)岁,高血压脑出血9例,脑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各2例。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4例,右侧瘫痪肢体1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其中2例为术后卧床2a,1例心率缓慢43~61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3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
1.2 治疗 本组19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 预防措施
2.1 增加活动 术后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 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减少血液凝滞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
2.2 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
2.3 注意饮食 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纤维素、免辛辣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以免增加血液黏稠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腹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2.4 禁烟 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
3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及对策
护理方法 ①早期发现:临床工作中若发现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肿胀和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给予及时处理;②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③血栓形成后10~14 d绝对卧床休息,患肢高出心脏平面20~30 cm,这对于下肢DVT患者来说,既是一种护理措施,也是一种治疗方法,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注意患肢保暖;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适当压迫浅静脉,促使深静脉血液回流。弹力袜应根据患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型号,耐心指导患者,积极配合训练,以减轻症状,取得最佳疗效;④禁止按摩,避免发生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如患者出现烦躁、咳嗽、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口唇紫绀、咯痰带血、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即让患者平卧,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和剧烈翻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急性呼吸窘迫者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 [2];⑤每日测量并记录双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并与以前的测量值比较,判断疗效。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应及时处理;⑥每4 h观察一次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弹性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若患肢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⑦采集血液标本时,应严禁在患侧股静脉穿刺,注意保护患侧足背浅静脉及下肢浅静脉,禁忌输注溶栓、抗凝药以外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刺激性较强的药物[3];⑧加强皮肤护理:由于患肢血液循环差易导致褥疮,临床应加强基础护理,每2 h翻身拍背,保持床单位整洁,皮肤清洁。
参 考 文 献
[1] 吴学君,金星,郭培明,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预防措施的临床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