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1
一、三座智慧“桥梁”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教育研修机构要建立基于标准的区域绿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仅应该完善书面测试,而且要针对音、体、美、品德、科学实验、动手实践能力等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分时段推出基于“绿色质量”各学科评价方案,改进教育教学。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2
在电子商务不断兴起的时代,如何实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无数电子商务教学者来说这是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倡导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开展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工作,从而不断提高电子商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兴能力。首先简述了工学结合的基本含义,并详细探析了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电子商务;工学结合;具体形式
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要求专业教育做到更加全面的社会服务,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方向,课程设计,培养模式都与企业需求格格不入,使得电子商务毕业生实践能力差,经验不足,从而难以在毕业之际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不断开展生产劳动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工学结合,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职业为导向,实现工学模式的建立,为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
1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含义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培养模式是指以职业规划为引导,实现校企联合平台的建立,充分利用校企具备的教学资源,为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营造更加全面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职能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所谓电子商务是以网络为平台,实现商务活动的开展,其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将工学结合融合到电子商务教学中去,将有利于确定更加明确的电子商务培养方向,将有利于实现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优化,将有利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电子商务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展。
2 现阶段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2.1 难以有效把握社会的人才需求
电子商务专业是商务理论知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不仅仅需要夯实的商务理论基础,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来讲,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另外电子商务作为高职院校的新兴专业,高职院校往往难以有效的把握社会对电子商务人员的要求,在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就盲目的开展教学工作,势必导致后期职业规划出现严重偏差。
2.2 难以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内容
现阶段,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依然不合理,还是依照传统的课程结构来开展,缺乏职业导向性,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任何的帮助。虽然对此,部分高职院校加大了实践课程的比重,但是却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得学生难以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电子商务能力的培养。
2.3 缺乏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很多高职院校以实验去代替实践,片面的认为实验课程的开展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不然,两者是不能完全等同的。高职院校进行的电子商务专业实验课程内容为:操作电子商务软件,模拟电子商务流程。很明显,内容过于简单,方式固化,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局限性。一旦遇到实际的电子商务,学生依然是不能有效的操作,从而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
2.4 缺乏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都不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多数是由经管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转型,其计算机知识薄弱,商务知识缺乏,没有电子商务的从业经验,难以给予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培养以正确的指导。
3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探析
3.1 校企合力调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之间展开调研,就是校企充分结合自身教学资源的情况,对于彼此的需求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去改善和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确定培养方案。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对于企业的经营范围,电子商务运转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保证其符合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特点;对于企业来讲,需要对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向,实践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保证其适合企业人才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将更加清晰的接触到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状况,人才需求情况,岗位职责内容等信息,在与企业电子商务人员的交流中,实现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向的调整和改善,以保证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3.2 职业能力培养,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不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从这个角度来讲,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不断的完善,保证在电子商务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现课程体系的改善。详细来讲,首先,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未来职位的工作内容进行探析,组成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构建小组,设计课程体系;其次,积极落实课程体系的教学工作,保证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后,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权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项目的完整性。
3.3 探索多样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对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其开展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保证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首先,保证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教学环境的延展;最后,积极组织院校与企业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4 提高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一方面,注重校内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借助校企联合的机遇,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工作,使得其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另外,积极鼓励校内教师开展电子商务的理论进修,为其深造创造条件,给予奖励,从而实现其对于本校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另外一方面,积极实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企业中电子商务能力强的员工引入到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去,借助其空闲时间去高校展开电子商务教学课程,保证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电子商务知识,技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对此高校,企业和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了保证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需要三者在工学结合具体实现形式上做好工作,从而实现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国勤.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2):89―90.
[2]商玮,徐慧剑.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2008,(12):29―30.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3
【关键词】河北 高职教育国际合作 融合型模式 原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03-02
1.高职教育国际合作模式
目前,全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模式可划分三种主要模式,松散模式、衔接模式、融合模式。
松散型模式。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国内讲学,我方教师去国外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学生去国外短期学习、实习等手段,实现教学和国际接轨的方法。
衔接型模式。在国内与国外合作院校分期学习,互开课程,互认学分,互发文凭和学位,其可分为2-1模式(国内学习两年、国外学习一年)、1-2模式(国内学习一年、国外学习两年)等模式。即在国内国外分学期学习,互开课程,互认学分,互发文凭或升入国外本科院校学习。
融合型模式。融合型模式的特点:(1)引进国外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相关教学手段;(2)部分课程聘请国外教师进行授课,派遣中方教师去外方院校进行师资培训,获得授课资格后讲授大部分课程;(3)引进外方合作院校的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估考核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环节、案例教学等;(4)学生在国内进行学习,毕业后获得中外双方文凭。
2.河北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现状
到目前为止,在河北省高教厅备案的开展国际合作的院校28余所,纵观这些院校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院校国际合作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开拓了教师的视野。国际合作的模式有学生教师互访学习或教师互换讲学、为学生在海外建立实习基地及学分互认,学历衔接形式。
2.1学生教师互访学习或教师互换讲学的合作形式。
应该说,教师和学生互访或教师互换讲学,即松散型合作模式,是国际合作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它搭建了向更深层次合作迈进的桥梁。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对国外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学习和切身体会之后,才会加以分析比较,合理开展合作项目的教学。同样,学生互访后,不仅会开拓视野,而且会更明确自己是否有接受国际合作项目的诉求。因此,学生互访,教师互访讲学,应该是合作教育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此方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绩斐然,目前,27名外国专家在学院任教,2007年,西语系应用俄语专业五名交换生和三名自费生,赴俄罗斯乌拉尔体育大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同年,东语系日语专业10名学生对日本名古屋市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交流。目前,留学生人数长期保持在每年100多人的规模。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瑞士维维实用艺术学院建立现代陶艺专业合作,2001年,为了促进中瑞两国陶瓷文化的融合,两校达成了互派师生免费对等交流的合作协议,学院曾聘请瑞士维维实用艺术学院的教授三次来学院讲学,学院先后派出10名学生赴瑞士学习,瑞士也派来留学生来该院学习。
在我们调研中,大部分开办国际合作院校的教师,由于资金问题,到国外学习的教师人数不到3%,而高职学生互访交流的机会则少之又少。
2.2海外建立实习基地形式。
为学生创建海外实习基地,应是一种很好的国际合作教育的形式。这种合作教育形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开拓海外就业市场,最主要的是可以根据行业国际需求动态,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具有竞争力的技能型人才。就我们所调研的院校,其中一所院校曾与新加坡合作,为学生创建海外实习基地,但由于资金问题、学生语言问题及安全问题等,此项目经历三年后中断。
2.3学分互认,学历衔接。
学分互认,学历衔接合作形式,即衔接模式,是河北高职院校目前正在积极实施的一种合作形式。如石家庄科技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开展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合作项目。学生在国内完成所有项目规定课程,并通过全部课程考核后,可以获得该院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毕业证书。同时还可获得由德国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出具的写实性学历证明(学分证书),该证明得到该校认可,并作为学分互认凭证,同时,学生可选择到合作院校攻读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再如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合作项目,合作模式为3+1+1,即在该院取得大专文凭后可申请进入英国城市学院就读预科,预科成绩合格后升入普利茅斯大学就读相应的硕士专业,目前多所院校,如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河北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等都在开展此类项目的合作。
3.河北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对策分析
我们对高职院校的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99份,对河北三所企业进行了座谈。在分析数据时,以下四组数据引起我们深入思考。 在99名被调研的对象中,11名学生认为参加国际合作项目是为了学习英语,8名学生认为是家长的意图,而80名学生(占81%)认为付出高额学费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做国际化的职业人才;其中有69名同学认为如果国内需要国际型人才,而他们所学的职业技能又与之相符,他们则选择在国内就业;76名学生选择在国内完成合作项目,主要考虑的是费用问题。在被调研的三所企业中,三所企业明确表明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力和专业是否对口,对于海外背景或合作项目只做其次的考虑。
结合调研的情况和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成功案例, 我们认为应采取以就业为主线、以实施融合型合作模式为主,进一步推进河北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推行融合式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由于河北家庭收入偏低,加之,河北高职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其次,基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很难通过IELTS或TOFEL考试;再者,由于海外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回国寻求工作,学生期待的“回报”与投入的成本不成正比,因此,河北高职学生并热衷衔接到国外院校完成学业。 因此,衔接型合作模式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是,学生互访或教师互访讲学,即松散型合作模式,成单向流动趋势,即“走进”大于“走出”。部分院校接纳海外留学生参观学习,主要集中在语言或艺术等文科专业,高职学生以交换生的方式到国外学习、参观的机会很少。教师互访讲学也多以请进外国专家讲座、交流为主,高职教师受邀到海外讲学的基本为零。再者,此种合作模式的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强。
三是,任何国际合作项目都需要考虑就业市场的影响,无论何种模式的教育合作,最终要归结到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如果学生没有就业出路,项目绝不可能做长远,任何国际合作项目都不能说是成功的,因此,学生毕业后能否在职场上体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合作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融合模式体现以国内地方经济发展为主。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材和师资,优化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建设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接轨,其目的是提升高职学生职场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成功的融合型国际合作模式,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融合型模式合作项目的选择和规划时:一是校方要和国内外向型企业、外资企业、跨国公司、行业咨询委员会沟通,把握国内就业市场的风向标,融入本土化课程;二是不仅把跨国界、跨文化的全球性观念和国际化职业技能融合到合作项目中,满足跨国公司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同时,要洞察国际上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就像为新产品寻找市场分割一样,在建立国际合作项目之前,要为这个“产品”定位就业市场,获得国内外最新的就业信息和国际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规划合作项目的形式、内容及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
[1]王剑波.中外合作独立学院投入体制改革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3卷 第06期
[2]陆劲松,丁云伟.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体制问题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2(1)
[3]金之亮,黄桂荣,长江.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4]王斌泰. 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建设江苏教育强省[J].江苏教育,2008(1)
[5]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05).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4
近年来,靖江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牢牢把握保障机关运转和建设节约型机关两大核心任务,以“服务有为,保障无忧”的品牌建设为落脚点,扎实推进品质后勤建设,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先后获评“国家级节能示范单位”“江苏省节能示范单位”“泰州市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连续4年被评为靖江市“十佳机关”称号。
一、把握机关事务工作的基本点,在服务保障中主动作为
通过开展“服务保障提升年”活动,建立“10分钟快速反应机制”,不断强化水电等设备运行保障,各类投诉、报修逐年下降。得益于科室之间的联动,各物业单位相互之间的配合,由原来的经验管理向依法管理、现场管理转变。不断优化完善物业考核、服务合同等,通过制度严格规范物业保洁、绿化养护、安全保卫、电梯维护、空调保养等各类物业外包项目,坚持定期召开物业通报会,各物业单位集思广益,借鉴管理,处理相关问题。严格对照考核细则,对于每季度低于95分的外包单位,每低1分扣款500元,年终满意率未达年初约定的,每低于一个百分点,扣除年服务费1%。通过这些举措,形成各物业单位学比赶超,迎头超越的良好氛围。年末,由第三方市委绩效办,发放后勤满意度调查问卷,向行政中心各单位征集“合理化建议”,主动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餐饮服务、会务服务、绿化保洁、保安服务等更加注重细节,持续改进,努力适应新形式、多层次的需求。
二、重视机关和社会的关注点,在规范管理中敢于作为
近些年,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务接待是改革和管理的重点,也是社会的关注点。一是统筹协调公有房产管理工作。对全市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及技术业务用房闲置和处置利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对闲置办公用房进行了清理整合利用,相关做法得到市领导和省局、泰州市局好评。积极开展旧房解危工作,按照我市老旧危楼治理两年行动计划责任分解,我中心多次对老宿舍楼住户进行约谈,雨季时,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安排危房住户入住宾馆,为降低安全隐患,我局安排专项资金对危房采取加盖彩钢瓦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住户的人身安全。二是着力构建车辆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两位一体融合调度管理模式,将一般公务用车平台和综合执法执勤用车平台相结合,统一调度,综合管理,实现党政机关、非参公事业单位保留车辆信息化、平台化、标识化三个全覆盖。与保险公司、汽修服务企业签订补充协议,明确责任义务、明晰惩罚条款,使合作企业介入车辆管理全流程,实现单车保障三连降,累计降幅达10%,力求将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到点子上。不定期会同市纪委、市财政局等职能部门,通过随机暗访、调阅行驶轨迹等方式,对各用车单位进行监督指导,同时多次发文明确节假日公务用车使用事前备案和事中报备制度,促使了全市公务用车的有效管理。三是扎实开展内部接待专项督查。成立了专项督查组,督促我市各级党政机关,逐条进行排查,切实纠正和防止公务接待管理不规范、接待标准不严格等问题的发生。在自查的基础上,我中心根据纪委相关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市36家自有食堂的党政机关逐一进行了现场督查,并签订了督查纪要,对督查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在泰州市局组织的抽查中未发现重大问题。同时我中心注重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相关数据,为打造“清廉食堂”,杜绝“舌尖上的腐败”提供数据支撑。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5
今年上半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中编办”)分别前往铁道部、交通运输部、 中国民航局调研。
关于调研内容,据民航局的一位官员介绍,中编办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考察了解民航局监管机场、航空公司等民航企业的方式;另一方面,向民航局官员了解了并入交通部之后,民航局官员对交通大部制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6月初,北京铁路系统两级检察院和法院全部完成从铁路局向地方移交的过程,实现属地化管理。自2月23日全国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向各地下发通知、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铁路检、法两院向地方移交以来,青海、陕西、甘肃、安徽和江苏等地均已陆续交割。
在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经济研究所专家看来,上述种种信号,暗示“交通部大部制改革将要提速”。
环保部官员不久前也曾向媒体透露,“环保部机构改革工作班子和办公室已经建立”。
目前环保部至少有三大职能存在部门条块切割现象:“污染防治”职能分散在海洋、港务监督、渔政、渔业监督、军队环保、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等部门;“资源保护”职能分散在矿产、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综合调控管理”职能则分散在发改委、财政、经贸(工信)、国土等部门。
上述环保部官员建议,进一步完善环保部大部制建设。
而在此之前,一份“专家版”大部制改革的虚拟方案曾广泛流传。这份方案针对28个部委一一提出改革建议:将发改委全称改为“国家发展与改革规划委员会”,将国土资源部的资源管理职能并入环保部,组建环境资源部,土地规划和利用管理职能并入住建部;将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地方铁路局改制为铁路运营企业集团,等等。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正率团在欧洲考察“行政改革和公共管理现代化”。汪此前曾参与设计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据同赴欧洲考察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时红秀透露:“十以后,大部制会继续推进”。其方向将侧重于“总结前期经验和教训”,以及“地方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优化”。
大与小
2008年,国务院启动新一轮部委机构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这次改革涉及调整变动机构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五个大部,引人注目。
所谓“大部”,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机构相对集中起来,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其首要解决的是“政出多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而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则涉及到14个部委的职能交叉。
行政职能的条块分割、碎片化,不仅导致部门扯皮、行政效能低下、经济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影响到履行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影响到向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正源于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大部制改革思路,期待通过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化解政府部门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等矛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变化。
诸多学者认为,中国推进大部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30余年,大的政府机构精简至少已有5次。其中,1988年的机构改革使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并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历史性命题;此后,政府职能从计划经济时代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向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和行业管理能力过渡。2003年,在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下,国务院设立国资委和银监会等部门,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能力。
在2008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大部制改革方案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王东京教授曾建议,应逐步精简中国的部委机构。他说,目前欧美、日韩等国家的部级机构大都在12个至18个之间。而中国国务院下属的部委就有28个,特设机构1个、直属机构18个、办事机构4个。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有必要”。
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大部制。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祁光华教授就明确表示:“不是说把部委弄大了,问题就解决了”。在他看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横向协调跟大小没有关系。“从公共管理或组织理论上来看,不见得‘大’就好,‘小’反而更为灵活,更容易适应环境变化。”
祁光华认为,对中国政府来讲,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干涉过多的要归还社会”,如果不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前提去推进大部制,“对社会可能会有负面作用”。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这在专家层面成为共识。时红秀表示:大部制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政府部门是“大而少”(即由较少但更综合的部门组成)还是“小而多”(即较多但更专业化的部门组成),取决于行政资源配置是否在不损害市场功能的同时对市场实现了有效的监管,是否在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的同时向社会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也认为,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不是政府裁员,也不是精简机构,而是人员岗位合理化、机构合理化;大部制改革更不是简单的合并权力,其实质是分权,既包括平级的权力转移,也包括向下级的放权。
在竹立家看来,大部制改革的关键目标,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理清政府权力边界,划清权力清单,从而也方便人大常委会和社会公众对权力的监督,使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
合与分
虽然大部制改革被誉为“国家走向理性”的重要一步,但诸多大部制改革的不如意现状,却渐渐沦为了反对者的口实。
在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杨小军看来,大部制改革推行四年多来,确实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有些问题仍旧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有些是大部制改革探索过程中衍生的,有些是大部制改革还不彻底带来的,还有一些则是部门利益的自然对抗”。
“貌合神离”是一些专家对此前的几个大部制改革样本的一致批评。部门职能交叉的矛盾内部化以后,有些实际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以交通运输部为例。民航局、邮政局在2008年纳入交通运输部后,在内部仍旧保持者高度的决策自。一个鲜明的事例是,民航局的年度工作会议通常都是先于交通部召开。这意味着“交通部对全年部委工作重点、难点的指导意见,似乎与这个下属部门没太多关系”。
一位工业和信息化部官员也曾私下向记者说:“工信部部门之间的融合度至今仍然较低。虽然一直提两化融合,可在实际上,各个省市的工业部门和信息化部门还是分着的。表面上是合着的,在内部则各自独立。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大部制的实现效率是不是如当初设想的那么好?”
在这位工信部官员看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合并后,“客观上是没有强化通信与电子的职能。”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现在一些部门之所以对大部制机构合并有抵触,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人员的分流、重组困难,谁都不愿以被降格;二是部门利益肥瘦不均,重组后有利益冲突;三是大部制强调分权,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立,而有些利益部门就是愿意“政企不分”。
大部制改革的不彻底性,也被诟病。
仍以交通为例。有知情人透露,针对“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三方规划各有所想。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几横几纵”的定义也不一致。
这种情况在房地产领域会明显一些。
2009年,民间对房价大幅上涨意见颇大,也引发了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之间关于地价、房价之争。在住建部当时列出房价上涨的六大主因中,土地价格被列为房价飙升的主要因素。国土资源部则在当年拿出了一份全国620个地产项目土地成本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全国抽样的105个城市620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多数地价占房价比例在15%~30%之间,平均为23.2%,其中在30%以下的约占78%。国土资源部由此认为,最终影响地价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市场供求关系,也就是住房市场投机过多问题。
最后在中央政府对地产调控不利的责问之下,两部委才在各自管辖范围内展开动作。
近年来,牛奶、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引发社会恐慌。而每逢行政问责之时,相关部委都有一些客观理由来减轻甚至规避责任。专家认为,这也是大部制改革不彻底的一种表现。
据研究者统计,农牧业产品在整个生产流通环节可谓是“九龙治水”:种养环节由农业部门来管理,加工环节由质检部门来管理,交易环节由工商部门来管理,物流环节则由商务部门及交通部门来管理,餐饮环节由卫生防疫等部门来管理……
“九龙治水”现象在其他一些领域也存在。
“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三网融合”,旨在通过大幅度的信息化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但至今举步维艰。虽然“三网融合”在技术上不难解决,而在现实中则囿于若干部门的利益纷争而进展不快。
另外,组建大部制的初衷是要精简部门数量,提高政府的效率。而这几年部委内部的扩张速度并没有减慢。这就涉及到一个政府边界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大部”进行监督。
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李旭章教授看来,大部制也是一把双刃剑:“原来一个企业办事要找好几个部门,现在可能找一个部门就搞好了,权力集中确实带来行政效率。但同时,如果没有对权力的制约,则可能就会导致其他问题,包括腐败问题”。大部制的核心问题,即行政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分立,落实尚不到位。
至于地方上的大部制改革探索,如广东佛山和顺德的“简政强镇”试验,在一些专家看来,在“以政府职能的切实转变为基础”上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一些地方部门曝出的“一正二十副”现象,成为地方机构改革还面临的问题。
何处破题
2010年,北京京藏高速公路持续数月的大堵车惊动决策高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彼时曾建言决策部门,认为这次拥堵事件充分暴露出交通运输部、铁道部、能源和电网等各个部门之间缺乏配合、互不协调、各自为政。“加快推进交通部门大部制迫在眉睫”。
王小广在文章中分析:京藏高速堵车的主要原因,是公路网和铁路网的建设规划缺乏协调和互补。“过去60%的煤炭资源都以山西为中心向外运送,铁路网建设也以此为据;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内蒙古成为煤炭主要输出地,而铁路网建设没能及时跟上,从而导致高速公路运力激增,严重超负。”他表示,如果深究起来,这其中还反映出运煤和输电两个部门的分割独立。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一项核心内容,就是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五大交通系统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形成互补、协调的综合运力。
也是在此背景下,社会上建议将铁道部尽快并入业已涵盖民航、邮政系统的交通运输部,组建“大交通部”的舆论多了起来。
一位不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铁道部变革的历史进程或许会加快。
在王小广看来,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当务之急。这关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如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首要前提是交通物流运输体系的支撑。因而,交通运输部门的大部制改革应排在首位。
除了交通运输领域的综合规划,目前还亟待提高国土利用综合规划能力。有专家表示,“这些年住建部和国土部总是围绕着房地产调控扯皮的现象是存在的,实质上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
社会上也流传有关于国土资源部与住建部的合并或拆分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将国土资源部拆分,将其土地规划与管理职能划入住建部,将其资源管理职能并入环保部,组建环境资源部。
另一种说法是,组建大国土部,这意味着对住建部的分拆。住建部下面设立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其重要的职能之一便是指导城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开发利用工作。这与国土资源部的职能有重合。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说,这个说法都两年多了,但一直是民间传言。而王小广表示,国土、交通、建设等部门在有些国家都是横向打通的,如日本的国土交通省。这方面或可为中国日后借鉴。
此前,地产商潘石屹也曾主张将住建部和国土部合并,理由是“地跟房子是永远离不开的,如果把地和房子分开各搞各的,就容易出问题。”
中央党校李旭张教授则认为,相比中央部委的机构调整,县域经济更迫切需要大部制改革。要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亟需减员增效、建立“经济适用型政府”。因而,县级政府机构和职能改革,或许应是未来大部制改革努力破题的方向。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时红秀此前曾撰文认为,大部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应集中在交通、市场监管、现代社会治理、金融业综合经营、公共财政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几个方面。
她在文章中提出,大部制改革要顺利推行,“顶层设计”不可或缺。同时应选取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凝聚共识,先行先试。在她看来,“这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
竹立家教授说,大部制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把具体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与提供公共政策的部门区别开来。谁是制定政策的, 谁是执行政策的,要规定清楚。因而,大部制改革的顶层设计者,应该是国务院法制办中编办等,而不是牵扯其中利益的各个部委。
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6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专周教学;校企合作
2007年,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高职示范建设专业。按照教育部办学精神,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要求培养服务给排水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1]。两年多来,围绕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课程体系改革为重中之重。
一、市场调研
教育部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要求,示范建设专业需要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加以实施[2]。为了达到这个要求,我们深入省内外数十家企业,对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市场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结果如下:
二、重构学习领域和课程体系
结合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以内,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面向为施工、监理、造价、运行管理等一线岗位[3]。据此,我们修正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按照“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专业建设,培养适用于给排水工程施工与监理、水处理工艺运营、水质检测、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等岗位的,具有给排水工程施工、水处理工艺流程运营、水质检测、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等技能的,社会急需的给排水行业高技能人才[4]。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构建起由九大学习领域和六门选修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如表2)。
三、课程内容选取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每个学习领域由若干门重新设计的课程组成,而新的课程需要完全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邀请了数十位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召开了多次论证会,按照“立足实际、侧重实践、方便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精选课程内容,编写出课程标准,并据此编写教材。如表3,《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课程选择了四类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的主干学习情境,根据具体内容不同,每个学习情境又划分若干子情境,在内容选取上覆盖了当前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一线常用施工方法,同时又具有一定先进性,满足国家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5]。
四、课程实施与改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安排很多门课程同时开设,每门课程两节连上,持续一个学期完成。而新的课程体系,由于基于工作过程,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融为一体,实践训练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往往一个实践项目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就与传统教学安排产生冲突,为解决这个矛盾,对于某些课程,我们借鉴德国职教模式,采用专周教学,如表3、表4所示,安排连续的几周,在校内外实训场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统一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穿行,实践训练环节可根据具体实训项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实际动手操作,在做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练一体化。
两年多以来,在新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譬如教学内容的筛选、教材与实际工程的差异、理论与实践教学配合、教学配套软件和硬件建设、实践训练环节的组织实施、校企之间的合作形式等。为解决问题,我们组织人员编写和修订了专业教材;扩建了水处理与水质检测实训室、水处理仿真实训室、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场,新建了水处理微生物实训室、市政管网施工实训场、消防仿真实训场和水生产实训工厂,并据此整合成立了校内给排水工程实训中心;同时,我们继续加强与合肥市政工程公司、安徽水利安装有限公司等8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新建了合肥供水集团、上海浦东建筑业联合会、合肥明珠工程造价事务所等5家校外实训基地;选派5名专业教师赴生产建设一线锻炼,聘请了一批企业一线工程师和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教学应急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满足了教学需求。
五、改革效果
通过国家示范专业建设,通过课程体系改革,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取得了很大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条件大大加强,校企合作渠道更加通畅;教师队伍得到锻炼,真正建立起一支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符合高职教育需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生产一线需求,打造出《给排水工程施工》、《水处理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运行管理》等一批省级、院级精品课程;学生理论深度够用、动手能力显著提高、学习热情高涨;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且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工作,获得用人单位好评。作为对改革的肯定,2010年3月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示范验收,2010年11月,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给排水实训中心当选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六、结语
通过对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了校企合作,锻炼了教师队伍,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强化了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培养出服务给排水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值得在深化高等职业教学改革之际为其它专业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7,(7):45-47.
[3] 陶竹君.高等职业教育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消费导刊,2006,(1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