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范文1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长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特点是线路长,跨越的地貌单元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等。以“闽粤支干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例,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土资发[2004]69 号文件等法规要求,对长输管道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进行探讨。
1、工程概况及评估范围
闽粤支干线属于西三线工程九条支线之一,线路总体走向呈东西向。管道起点位于闽粤两省交界的潮州市饶平县上善镇,向西南经潮州市、揭阳市后,折向西经揭西县,惠州市北,东莞市北后到达终点从化市龙潭镇。中间设置四座分输站,设计输量100×108Nm3/a,管径Ф1016mm,设计压力10MPa。管道基本埋深1.2m,石方段埋深最小可减至0.8m。
根据 “技术要求” 的规定,结合工程特点、规模及地质环境条件,以管道为中轴、两侧及两端各1km的带状区域。整个评估面积约1056km2。
2、地质环境条件
2.1气象、水文
评估区横跨广东省中东部,属亚热带地区,夏长冬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2℃,年日照时数1828小时。评估区内雨量分布特点是自东向西递增,属湿润地区。管道经过区域的降雨主要集中于4~9月份,多年平均降雨量以龙门县最大(2140.1mm),饶平县最小(1400mm)。
评估区所在区域的河流从西至东,主要有黄冈河、韩江、榕江、东江、增江和流溪河等,具有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终年不冻,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
2.2地形地貌
拟建管道工程沿线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有低山、丘陵、平原和岩溶盆地、溶蚀准平原,以低山丘陵为主,其次为平原。管道所经最高点高程约650m,位于K54~K57区段的潮州市凤凰镇南岭山;最低点高程约为3m,位于K120~K140区段的榕江岸边揭阳冲积平原。
2.3地层岩性
评估区内地层岩性复杂,评估区及周边地层由老到新主要为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西三线广东段沿线的岩浆岩分布广泛,以侵入岩为主,其次为潜火山岩。
2.4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2.4.1地质构造
评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南褶皱系,为加里东期形成的地槽褶皱系,区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以断裂为主。评估区范围主要发育有四条断裂带和三条断裂,以NE向为主,其次为EW、NW向,其中河源断裂带活动性中等;莲花山断裂带和紫金-博罗断裂活动性较弱。
2.4.2地震
拟建管道工程所经区域位于我国环东南沿海地震带上。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确定评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0.15g,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Ⅶ度。
2.5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岩溶裂(溶)隙水等三种类型。低山、丘陵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入渗;沟谷、平原区及滨海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外,局部有地表水体下渗渗透补给。地下水位随地形变化,河谷平原及滨海区水位埋深较浅,地下水的稳定水位埋深多为1~3m;低山区和丘陵区地下水埋藏较深,稳定水位埋深多为4~8m。
2.6岩土类型及工程地质性质
评估区岩土体按其岩性、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分为以下四类:
松散土类(Ⅰ):较集中于冲积平原,山前平原及丘陵次之,包括第四系全新统(Qh)、更新统(Qp),松散层是管道的主要致灾体。
碎屑岩组(Ⅱ):包括第三纪至泥盆纪地层,分布于评估区中部大部分地区,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等,自上而下,岩石风化程度变弱。
碳酸盐岩岩组(Ⅲ):主要为石炭系和泥盆系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岩质较坚硬,微风化岩石天然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值为17.1~88.1MPa,平均值为39.3MPa。零星分布于评估区西部龙门县见田村、龙华镇、石下村和增城市灌村镇一带,以覆盖型为主。
块状岩组(Ⅳ):评估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侵入岩和潜火山岩,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块状岩区植被中等发育至发育,风化层一般较厚,易发生沿基岩面滑动的滑坡或崩塌。
2.7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评估区所经区域为广东省经济开放区,人类工程活动以山村民宅和交通工程建设对周边地质环境的改变最为明显,尤其是民宅和道路修建时人工开挖形成且未采取防护工程措施的高切坡在评估区内较多,部分已产生变形破坏,破坏形式以中、小型崩塌和滑坡为主。在地质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地段,则少见地质灾害发生。
3、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据收集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评估范围内已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点合计29处。
3.1滑坡
评估区内共有滑坡11处,其中小型滑坡8处,中型3处,未发现大型滑坡。灾害点距离管线较远,对管道工程的影响程度小,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3.2崩塌
评估区管道沿线有一定规模的崩塌15处,其规模10~1800m3不等,未见大型崩塌发生。灾害点规模以及对管线的影响程度较小,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3.3地面塌陷
评估区内地面塌陷有3处,均为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评估区西部龙门县永汉镇-增城市派潭镇岩溶盆地及溶蚀准平原等地下水活跃地区。其中GDT-003对管道工程的影响程度大、危险性大,GDT-001和GDT-002对管道工程的影响中等、危险性中等。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1工程建设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4.1.1管道开挖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预测
随着工程建设的实施,人工开挖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将以斜坡变形破坏为主,主要表现为引发和加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
针对层状碎屑岩区段,预测管道顺坡或横坡敷设开挖过程中引发或加剧边坡产生崩塌或滑坡的可能性,评估方法采用赤平投影分析法,结合斜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斜坡的稳定性,利用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结合与之对应的管道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危险性评估。
针对评估区岩浆岩分布地段,边坡的稳定性主要根据边坡高度、边坡角度、岩土体性质、地貌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进行危险性评估。
工程沿线有2个区段边坡的岩体为块状构造,边坡稳定性差,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有12段边坡的岩体风化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危险性中等;其余区段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1.2隧道工程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预测
拟建管道工程共有2处隧道工程,分别为大窝肚顶隧道和亚婆髻隧道,总长3.7km。根据边坡岩土体及不利结构面的赤平投影关系,分别对隧道的进出口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综合评定隧道进口段斜坡稳定性较差、危险性中等。隧道开挖工程弃土石渣堆放不当可能形成不稳定斜坡进而引发崩塌、滑坡或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
4.1.3穿越工程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预测
1)河流穿越
拟建工程穿越河流、沟渠等30728m /896处,其中大、中型穿越5530m /9处。其中韩江、东江段以钻爆隧道方式穿越,穿越围岩为花岗岩及砂砾岩,穿越处断裂构造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强度低。预测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危险性中等。其余中、小型河流采用大开挖、定向钻穿越方式,由于河床与岸坡较稳定,河道宽浅,水流平缓,河水冲刷深度小,两岸均平整开阔,砂层一般较薄,易于防治,预测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2)道路穿越
管道沿线穿越高速公路4处、国道4处、省级公路及普通公路多处,穿越铁路2处,均采用非开挖顶管方式,根据道路所在地段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采取的施工工艺等预测道路穿越工程可能加剧、引发、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小。
4.2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4.2.1管道工程可能遭受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露天矿山开采环境条件
评估区内共有11处露天开采的矿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三十五条、五十八条规定结合《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针对露天岩土爆破最大安全允许距离。预测管道在露天矿山开采区段内的危险性中等~大。
2)自然斜坡条件
根据斜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地质分析与量化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对斜坡的稳定性现状进行评估,在其基础上,结合斜坡与拟建管道工程的关系对斜坡的潜在危险性进行评估。预测K0+000~K5+600等3个区段,遭受崩塌、滑坡的地质灾害影响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K5+600~K8+500等19个区段,遭受崩塌、滑坡的地质灾害的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危险性中等;其余区段遭受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2.2管道可能遭受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1)管道工程可能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细则》岩溶地面塌陷稳定性预测评价要素,结合评估区的岩溶发育程度,对岩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进分析,预测工程施工产生的振动或引起地下水位变化时,极易引发和遭受岩溶地面塌陷的危害,预测K392+000~K398+000等4段岩溶盆地区,引发或遭受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
2)管道工程可能遭受采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评估区内有5处地下开采矿区,分别为金属矿、煤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三十五条、五十八条,预测管道工程可能遭受矿山开采产生的地面塌陷危险性小2处、危险性中等1处、危险性大2处。
4.2.3管道工程可能遭受软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评估区内软土主要分布于韩江、东江、榕江等大、中型河流沿岸及部分水库尾部,其中以榕江流域平原区规模较大。根据评估区软土的特点,结合工程型式,采用有限数值模拟法,估算各软土路段软土地基沉降量,评估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危害性和危险性。预测软土分布地段不均匀沉降量相对较小、危险性小。
4.2.4管道工程可能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评估区内未发现泥石流地质灾害,在此主要是对沟谷泥石流的易发性进行分析。据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结合1:5万地形图、1:20万地质图等资料及野外调查,沿线区域范围内已发生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综合分析拟建管道工程沿线两侧的主要溪河沟谷产生泥石流的可能性。预测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小,工程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4.2.5管道工程可能遭受活动性断裂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评估区内有三条活动性断裂分布,断裂与管道呈较大角度的接触,因软弱带蠕动潜在引发管道变形,对管道安全带来隐患,但因以上断裂活动性较弱,采取合理的选材和施工,可以有效的降低活动性断裂对管道工程的影响。预测评估区内活动性断裂对管道工程影响程度较小、危险性小。
4.2.6输气场站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管道沿线共设置输气站场4座,阀室22座。其中21#、23#阀室遭受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13#阀室遭受滑坡、崩塌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6#、11#阀室遭受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危险性中等;其余输气站、阀室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5.1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5.1.1评估方法
评估办法采用“危险性积分法”,即列出与地质灾害危险性最密切的评分项目,按百分制逐段、逐项进行考核打分,分高为危险性大,分低为危险性小。最后根据评分结果,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危险性不同级别的标准分值,并按这个标准综合评估每一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5.1.2评估结果
按照确定的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将闽粤支干线526km管道划分为58个区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1)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Ⅰ)
K0+000~K5+600等共16段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大区线路全长94.8km,占评估管道全长的18.02%。管道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加剧或遭受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应开展专项勘察,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2)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Ⅱ)
K5+600~K8+500等共19段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中等区全长116.15km,占评估管道全长的22.08%。为崩塌、滑坡灾害中发育区段,灾害点距离管道线路均较远,总体孕灾因素中等,有可能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应引起重视。
3)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Ⅲ)
其余23段是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共315.05km,占评估管道全长的59.9%。危险性小区无明显的现状地质灾害,预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但不排除小范围、小规模的灾害仍然存在,管道通过时也要引起注意。
4)站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四个分输站场区条件较好,周边未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综合评估拟建的四个场站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
5.1.3适宜性综合评定
根据以上评述结果,综合评定拟建管道工程用地适宜性级别为基本适宜。
5.2防治措施
1)项目建设前需对工程场地作详细的岩土工程勘察,特别是重要工程、不良工程地质条件段,为设计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
2)在穿越地质灾害较为集中段和灾害体时,应进行线路调整,避免大的灾害对线路产生影响。
3)在管道定线前,应对地下矿区分布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管道要尽可能绕避地下采空区,或采取对应措施对管道加以保护。
4)针对输气场站等重要工程,应进行专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5)管道工程建设应尽量选择在旱季进行,认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预警等工作。
6)管道工程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同时”制度。
6、结束语
1)长输管道工程一般具备线路长,跨越地貌单元多元化,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特征,全面收集和分析地质环境条件资料至关重要。
2)根据管道沿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有针对性的查明沿线地质灾害和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分布、规模、特征,对其危险性和对工程危害范围及程度定性的作出现状评估。
3)根据沿线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管道工程的施工特点,对工程建设中和运营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和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进行定量、半定量的预测评估。
4)根据地质灾害的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采用“危险性积分法”对拟建管道工程的适宜性作出综合评估,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一般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受工程研究阶段和现场实际勘查工作量的限制,评估成果不能满足工程施工设计要求。后续工程勘察和设计、施工、监测等工作对地质灾害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2010.6.25
[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编委会.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3]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 号文件) .2004-03-2.
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范文2
笔者在野外调查期间仔细研究了崩塌19处,其中HB082+511右16m倒龙崩塌、HB107+234左49m吉心场崩塌、HB242+224左10m长阳堡镇崩塌三处崩塌离设计管道线路最近,威胁最大(表略)滑坡滑坡主要发生在川东、渝中及鄂西中低山区,集中在宣汉、石柱、利川、恩施、巴东、长阳一带,土质、岩质滑坡均有发育,多集中分布于地形坡度大于25°,尤其是顺向结构边坡地段。降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雨水入渗滑体后软化滑带,增大滑体容重,导致坡体失稳产生滑动,对管道工程安全构成威胁。本次共调查滑坡52处,其中对管道工程危险最大的滑坡为四川境内的峨城山古滑坡,该滑坡平面形态呈舌状,由崩坡积块碎石土组成,厚5~10m,下伏自流井组砂、泥岩,滑体长约300m,宽约50~100m,滑体平均厚度7m。属古滑坡,该滑坡前、后缘现状不明显,仅在滑坡体右侧见滑体中小规模次级滑塌。不稳定斜坡川东、渝中及鄂西山区管线附近存在有相当数量的潜在不稳定斜坡,笔者共调查74处。一类属自然斜坡,即地壳长期的抬升和地表水侵蚀下切作用下形成的天然斜坡;另一类为人工边坡,为人类工程活动开挖形成。其中自然不稳定斜坡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当外界条件具备时,易发生变形破坏。具备易汇水的松散堆积体斜坡、松弛破碎岩体斜坡、切脚的顺层岩质斜坡常以滑坡形式产生变形破坏;具备外倾结构面的高陡斜坡、受多组裂隙切割的外倾楔形岩体悬崖陡壁则常以崩塌形式产生变形破坏。前者多在管道顺坡穿越的“V”型沟,后者多在管道跨越的“U”型谷。人工不稳定边坡主要表现为公路边坡及居民建房形成的局部切坡,土质边坡多以局部小范围的坍塌为主,岩质边坡多以零星崩塌掉块为主。在管道沿线已建和在建的交通线路上多处见有人工不稳定边坡,一般高3~20m,长10~200m不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管线工程经常从这些不稳定斜坡体上方或下方经过或横穿,施工时极易造成该边坡体失稳破坏,给自身带来损失。2.4泥石流泥石流主要发育分布于川东、渝中及鄂西山区,以沟谷型稀性小型泥石流为主。区内沟谷深切、汇水条件良好、地形坡降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地形条件;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及人工弃渣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区内丰沛集中的强降雨则为泥石流提供了水动力来源。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笔者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采用“危险性积分法”,即列出与地质灾害危险性最密切的评分项目,按100分制逐段、逐项进行考核打分,分高为危险性大,分低为危险性小[5-6]。最后根据评分结果,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危险性不同级别的标准分值,并按这个标准综合评估每一地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表略)。综合评估原则与量化指标,对管道工程和附属站场逐段逐场进行综合评估。据管道沿线各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施工和营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管道施工方法、管线附近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灾害对管道和周边的危害程度等方面的依据,将整个天然气管道工程1967.05km长管线(含支线工程)划分为162个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全路段及分省段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结果统计。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滑坡、不稳定斜坡研究区的滑坡、不稳定斜坡主要集中在川东、渝中及鄂西中低山区的宣汉、石柱、利川、恩施、巴东、长阳一带。从地形坡度上分析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多发生在坡度大于25°的边坡,尤其是顺向结构边坡地段。调查显示,降雨是诱发此类灾害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防止雨水侵入对滑坡、不稳定斜坡的影响,同时根据滑坡、不稳定斜坡发育的位置与管道之间的距离,亦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管线距滑坡、不稳定斜坡距离在50m以上管线距滑坡(不稳定斜坡)距离在50m以上,滑坡(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不会直接影响到输气管线的正常建设和运行,因此对待这类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主要采取加强监测、及时评估的处置措施,在沿线的52处滑坡中,这类滑坡共有37个,占滑坡数量的71.2%;在沿线74处不稳定斜坡中,这类斜坡共57处,占不稳定斜坡总数的77%。管道位于滑坡、不稳定斜坡影响范围内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在管道影响范围内但滑坡失稳不直接威胁管道,但可能影响管道安全运营,此类滑坡、不稳定斜坡的防治主要是加强变形监测,适当支挡,稳定坡脚。这样的滑坡有5处,占总数的9.6%,不稳定斜坡有7处,占总数的9.5%。滑坡、不稳定斜坡变形破坏直接威胁管道管道从滑坡体(不稳定斜坡)前缘或中穿过,这种条件下有两种防治方式,一是对滑坡、不稳定斜坡进行工程治理,通过设置挡墙、坡面护坡、排水,并在管道施工时,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如分段敷设,避免连续不间断大开挖,保证滑坡体稳定,并加强监测,确保管线运行的长治久安;二是改线处理,通过调整线路,使管线处于滑坡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这类滑坡共有11处,占总数的21.1%,其中3处通过滑坡治理后通过,另8处根据滑坡发育情况,进行了线路调整,使滑坡不直接威胁管道;不稳定斜坡有10处,占总数的13.5%,均进行了工程治理。崩塌灾害崩塌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川东、渝中及鄂西南山区一带的地势高陡的陡坡地段,沿线88处崩塌灾害点中笔者重点调查了其中19处,认为崩塌灾害防治主要有两种情况。崩塌直接威胁管道安全全线19处崩塌中,3处崩塌直接威胁管道工程,这类崩塌稳定性较差,上部危岩体积大,直接威胁到管道、设备和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危险性极大,其防治方式一是合理避让,适当调整线路,使管道远离崩塌区,管道沿线有三个崩塌(倒龙崩塌、吉心场崩塌、长阳堡镇崩塌)采用这种方法处置;二是管道施工前采取措施,清理可能产生崩塌的危岩体,并加强工程监测,管道重庆、鄂西的7处崩塌采用了这种治理方式。崩塌位于管道影响范围内不直接威胁管道工程的崩塌体共有9处,这些地段施工前仔细调查工作场地及其周围是否有可能产生崩落、滚动的松动岩块、浮石等,少量危岩提前予以清除,并控制爆破药量,避免产生崩落;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泥石流管道工程沿线泥石流主要发育川东、渝中及鄂西山区,以沟谷型稀性小型泥石流为主,共发育大型泥石流沟10条,管道经过泥石流沟时,主要通过加大埋置深度(一般进入基岩)并做适当加强防护,将剩余弃渣堆放于开阔的沟底或宽缓的洼地,并视地形情况修筑挡土墙,做好沿线地表植树造林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导致的泥石流灾害。同时在低洼地带加强防护,对潜在不稳定斜坡地段加强支挡,建议跨河处埋设河底,并加设防冲措施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管道沿线地面沉降主要涉及江苏、浙江、上海等区段,此类灾害多表现为缓变,其防治主要是考虑不均匀沉降带来的管道变形,为此,管道设计中,采用能够承受一定变形的弯(接)头,并在管道下加厚垫层,降低不均匀沉降。地面沉降分为岩溶地面沉降和采空地面沉降两类,防治方法分述:岩溶地面沉降岩溶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鄂西山区、鄂东平原丘岗区,主要有三个地段发生塌陷,即恩施崔坝岩溶塌陷群、建始百步梯岩溶塌陷及大冶市大箕铺镇-金湖街办岩溶塌陷区。管道经过岩溶塌陷区时,首先要加大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力度,全面查明岩溶分布情况,在产生塌陷的地段,若塌陷坑范围不大,且周边地质条件稳定,可适当调整线路,若管道穿过塌陷区,要采用回填、坑口铺盖、采用灌浆、地基土加固等工程处理措施,或者提前架设基础梁跨越陷坑。采空地面沉降管道沿线采空区共发现有11处,主要分布在湖北段大冶大箕铺镇铜矿开采区内,细垴湾、冯家山、三角桥村、黄皮山四个采空塌陷距管线较近,塌陷呈趋强势头,严重影响管道安全,管道经过此类采空区时,通过详细勘察,对其中8个采空区进行避让,对3处无法避让的采空区,利用桩基础设支点跨越。
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范文3
关键词:铁路隧道;施工过程;问题;改进
1 当前铁路隧道施工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面积多达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因此路线长、货运量大、速度快的铁路运输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线贯穿南北。我国面积辽阔且地质地貌形式多样,在修建铁路过程中,经常受高山、河谷等自然因素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为缩短距离、节约成本,加强偏远地区的联系,常常会在这些特殊地貌中间打通一条铁路隧道并加以改造,用于铁路的通车和保护。在铁路隧道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环境的恶劣和技术问题等原因,隧道坍塌等事故频发,机械设备破坏、工程进度减慢,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造成人员伤亡,损失严重。
2 铁路隧道施工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技术不当
施工技术是铁路隧道施工的重点,对地质条件的勘探和防御技术、在施工作业中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水平,都会影响到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进度。现阶段,我国引进了较为先进的钻爆法、掘进机法等,加上相应的通风、支护和衬砌技术,对于应付一般隧道施工问题是完全可以的。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成效不大。例如,企业投入较少,技术设备不够齐全;操作人员水平不高,技术运用不娴熟;地质勘探技术水平较低等,都使得作业过程中不能有效预测施工时的地质危害且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不够完善,加重了施工事故发生时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
2.2 地质条件复杂
铁路隧道是为保护铁路安全及出于成本等因素而建造,多在山区、河流或地貌奇特地区,所以地质条件较差,给修建隧道带来了阻碍。地质条件复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该地区的自身状况较差,例如岩层结构复杂,开凿不易;岩层脆弱,易倒塌;位于断层地带,地壳活动不稳定;喀斯特地貌等特殊地形等等。这些地区在开凿隧道时异常艰难,或是岩石坚硬,难以打通;或是地质脆弱,开凿后容易发生岩层变形或者倒塌,甚至引起一系列的泥石流、滑坡、地面下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事故。另一方面是施工地段周围环境特殊,主要分布在采空区、黄土洞穴等特殊地段,下穿城市时容易与周围的建筑、煤气石油管道、地下水等接触,造成地表结构变化、建筑倒塌,甚至威胁到城市居民安全,在打通隧道时要异常小心。
2.3 施工单位轻视
铁路隧道的施工是由施工单位进行策划、组织和管理的,所以要提高施工技术,加快进度,就需要施工单位对其加以重视。在我国施工单位中一直盛行着“塌方不可抗御论”这一观点,即将隧道施工时造成的塌方问题完全归结于地质因素,将地质条件的影响无限扩大,认为地质条件的复杂是施工困难的唯一因素,不可抗拒。久而久之,施工单位就忽视了对地质工作的开展,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施工单位中既没有专业的施工地质技术人员,也缺乏完整的地质工作工序,仅凭经验施工;有些施工单位虽然安排了地质技术人员,但他们大多不参与实际工作或局限于地质预测工作,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没有明确的指导;而国家也逐渐形成了以隧道塌方次数的多少评价地质条件的好坏与施工工作开展的难易程度,忽视了对地质技术的开发研究。
3 铁路隧道施工的改进措施
3.1 改进施工技术
首先,改进预加固技术,即对相对脆弱和易破碎岩层进行注浆加固,增强其受力能力和稳定性,从而增强施工过程中其抗压能力,提高安全性;其次,改进支护技术,超前支护,加固施工设备,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最后,改进控制方法,采用自动化监测进行临空面控制,远离施工洞口,保障施工安全。
以具体防治措施为例:塌方多是由于围岩脆弱、易破碎,在修建隧道时,可采用提高围岩的强度和抗压性的措施进行注浆,利用施工中常用的超前长管棚、超前锚杆及加固注浆、超前小导管注浆等施工措施加以预防;对于瓦斯地层,则需要降低瓦斯压力,采取钻孔排放的方式,减轻施工压力,同时要对其进行安全监测,利用瓦斯测定仪对其进行不间断地浓度监测,确保施工安全;对于石膏地层和山谷等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或在岩层软弱、复杂的地质隧道施工过程所引起的渗漏水问题,应采用积极有效的防排水措施予以处理,某些地段还需加强通风,以确保隧道内铁路运行安全。
由于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在施工时,需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问题选择相应的施工技术和防治方法进行处理,以防引发其他的地质灾害;还要与时俱进,适时更新,采用先进技术,并不断总结施工中的问题和治理经验,在进行新的施工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以减少同类事故的发生;同时施工机械的性能决定了施工方法和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安全高效的完成,所以要不断完善施工机械性能,正确选用机械材料和科学技术。
3.2 加强地质工作
现阶段,我国对地质工作研究较少,大部分隧道施工缺乏地质工作这一环节或者只关注地质环境的前期勘探,所以这方面的工作急需加强。科学的隧道地质工作应包含三方面内容:前期的地质情况预测、施工中围岩的进一步调查及地质灾害监测、探讨与围岩相匹配的施工技术等。前期预测是指在施工前,由专家和隧道工作者运用仪器探测和地面调查等方法,初步了解施工地的地质构造,判断隧道可建与否及运用何种施工技术进行钻探;施工过程中,对岩石的调查和鉴定包括岩层自身结构、受力状况和岩层周围的地质状况,如地下水等,随着施工进展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主要是指通过深入隧道,对塌方、突水、瓦斯爆炸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即是对岩层破碎带和不稳定的岩溶等进行识别,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及对断层和煤系地层的确认识别,以保证施工阶段的安全性;经一系列识别监测后,在地质状况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还要寻找与该岩层结构相对应的施工技术,以免在施工中诱发地质灾害。
3.3 加强相关监管
从国家方面来看,立法机关应加强立法,杜绝施工单位的敷衍侥幸心理,以加强其对工作的重视力度和安全意识;同时中央和各地铁路部门成立专门的监察小组,加强对铁路施工单位的工作监督和管理并成立研究机构,采纳各方意见,专门研究地质工作技术和机械设备操作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根据不同施工地段的地质状况进行调查,寻找最适合的技术,从而从整体上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从施工单位来看,要从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关注施工工作的开展。首先,选择职业的、经验丰富的地质工作和机械操作人员并给其进行定期专业培训,深入了解工作;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监察力度,增加人员,组建管理和监察小组,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施工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进度。加大管理和监督,使企业和施工人员对隧道施工中的地质灾害问题产生高度重视,提高施工队伍的风险意识,增强职业素质,从而使事故风险在隧道施工中尽量降低。只有国家和施工单位重视问题,才能尽早发现问题并商讨解决办法,从而改进铁路隧道施工工作。
4 结 语
现阶段的隧道施工问题不仅是由复杂的地质条件引起,更多是技术不过关及施工单位推脱心理造成的,所以在改进隧道施工时要加强关注力度,提高地质勘探和施工技术,增强安全性。
参考文献
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范文4
关键词:复杂地质;铁路隧道;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铁路覆盖的面积也快速增长,而针对我国广袤的地理环境,对复杂地址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分析讨论显得格外重要。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我国的社会建设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对我国铁路道路的发展更是具有进步发展的意义。
一、我国铁路隧道施工现状
我国隧道工程建设历史悠久,其源头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地下宫殿,但真正意义上的铁路隧道建设是近代以来。在建国以前,我国铁路隧道事业的发展并不乐观,施工技术严重依赖于国外,发展落后且规模小;在建国以后,我国的各项事业建设才真正开始起步。在交通建设中,得益于战争中的铁路建设和苏联的帮助,我国修建了大量的铁路隧道,克服山险、断层等自然障碍,建成了成昆铁路和兰新铁路等重要铁路线。现阶段,我国的铁路隧道建设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逐步采用新奥法、掘进、地下连续墙等较为先进技术,成果显著。目前我国的铁路隧道长度超过了4300km,是世界上铁路隧道最长的国家,且不断引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铁路事业蒸蒸日上。
但是,我国也是隧道事故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在铁路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环境的恶劣和技术问题等原因,隧道坍塌等事故频发,机械设备破坏、工程进度减慢,浪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造成人员伤亡,损失严重。所以,铁路隧道是我国应重点建设和关注的对象。
二、隧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地质条件复杂
铁路隧道是为保护铁路安全及出于成本等因素而建造,多在山区、河流或地貌奇特地区,所以地质条件较差,给修建隧道带来了阻碍。
地质条件复杂从广义上来说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该地区的自身状况较差,例如岩层结构复杂,开凿不易;岩层脆弱,易倒塌;位于断层地带,地壳活动不稳定;喀斯特地貌等特殊地形;还有高地温等等。这些地区在开凿隧道时异常艰难,或是岩石坚硬,难以打通;或是地质脆弱,开凿后容易发生岩层变形或者倒塌,甚至引起一系列的泥石流、滑坡、地面下陷等地质灾害,造成事故。另一方面是施工地段周围环境特殊,主要分布在采空区、黄土洞穴等特殊地段,以及下穿城市时容易与周围的建筑、煤气石油管道、地下水等接触,造成地表结构变化、建筑倒塌,甚至威胁到城市居民安全,在打通隧道时要异常小心。地质的脆弱使得隧道施工工作的开展难以顺利进行,影响了施工进度,而且也给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是铁路隧道施工中的重难点问题。
2、施工技术不当
施工技术是铁路隧道施工的重点,对地质条件的勘探和防御技术、在施工作业中对机械设备的操作水平,都会影响到隧道施工的安全和进度。现阶段,我国引进了较为先进的钻爆法、掘进机法等,加上相应的通风、支护和衬砌技术,对于应付一般隧道施工问题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些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成效不大。例如,企业投入较少,技术设备不够齐全;操作人员水平不高,技术运用不娴熟;地质勘探技术水平较低等,都使得作业过程中不能有效预测施工时的地质危害,且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不够完善,加重了施工事故发生时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及对策
1、加强地质工作
地质条件的复杂是影响隧道施工最重要的因素,要改进隧道施工技术,就要在地质工作方面有所加强。现阶段,我国对地质工作研究较少,大部分隧道施工缺乏地质工作这一环节或者只关注地质环境的前期勘探,所以在这方面的工作急需加强。一般而言,较科学的隧道地质工作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前期的地质情况预测,施工中围岩的进一步调查及地质灾害监测,探讨与围岩相匹配的施工技术等。前期预测是指在施工前,由专家和隧道工作者运用仪器探测和地面调查等方法,初步了解施工地的地质构造,判断隧道可建与否以及运用何种施工技术进行钻探;施工过程中,对岩石的调查和鉴定包括岩层自身结构、受力状况和岩层周围的地质状况,如地下水等,随着施工进展对其进行深入调查。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主要是指通过深入隧道,对塌方、突水、瓦斯爆炸等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具体内容即是对岩层破碎带和不稳定的岩溶等进行识别,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以及对断层和煤系地层的确认识别,以保证施工阶段的安全性;经一系列识别监测后,在地质状况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还要寻找与该岩层结构相对应的施工技术,以免在施工中诱发地质灾害。
2、改进施工技术
(1)软弱围岩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
对软弱围岩隧道的主要方法是加强自支护能力,首先要通过证明喷混凝土和锚杆以及架设超前支护和铺设留核心土的方法稳定掌子面,然后架设临时的仰拱或底部横撑,对基脚进行加固,然后对底部的底层进行加注岩浆的加固,同时要设置底部锚杆,对进行施工的方法进行优化,避免破坏了围岩结构。最后要通过注浆加固的方法以及超前支护与地表面加固的方法对地层进行加固,防止地层环境改变从而影响施工环境,降低其强度。具体的来说,超前支护主要是使用锚杆或小导管以及钢筋等对前方围岩进行加固约束,或者是使用钢筋和钢背板以及L型钢对稳定性差的围岩进行混凝土的喷注施工。而加强底部则是对底部底层或基脚等进行泥浆的灌注,增加底部的锁脚锚管,对钢架支撑结构进行加固等。
(2)下穿地表滑坡体隧道施工
在针对下穿地表滑坡体隧道进行施工时,应该对产生的错台和低洼处进行平整施工,并且建立防水措施,隔离地表水,同时进行排水。然后由于此类围岩主要为松散的堆积岩,它的稳定性差,容易造成工程的塌方,所以在爆破中要严格控制范围和强度,在推进上要以短为主,做好支护工作,为了避免发生重大坍塌,还要加强超前预加固。在对这类隧道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侧向土的压力对隧道的压力影响,加强对拱部和边墙的加固和强度的增加,及时对其进行加强支护措施和二次衬砌。在隧道内要注意好排水防水工作,因为其地段多为埋深较浅的地段,而且地下水丰富。在施工阶段要采用多台阶开挖,避免围岩的扰动过大,同时在施工中要加强对周围岩体和山体的监测,在发生岩体松动或强度变异等状况时及时停止施工,并对其进行加固。
(3)浅埋偏压围岩隧道施工
由于其地形陡峭,覆盖层薄,地形对称性差,其易产生裂纹和坍塌以及滑移,在地质上其出口处的围岩多为风化石英云母片岩,其偏压力容易造成岩层的滑动,而在设计上则是初期的支护不够,对严重偏压的地方没有足够的加固以及其施工顺序没有合理的设计,在施工上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地表的注浆加固没有落实到位,施工队伍没有足够的应付施工工程的能力,在出现裂纹后没有及时的遏制,而是继续进行施工,进一步加大了危害水平等等。所以出现了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等现象。随后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停止了掘进施工,对没有完成的支护工程快速完成,并且封闭了掌子面。随后将出现裂纹的山体进行了铲除处理,然后对仰拱进行了施工,形成了支护闭合环,接着对断面的钢筋进行了加强铺设,及时进行了二次衬砌支护。然后对出现问题和关键的地表进行了地表加固的处理,增加土体的可受力状态,对岩体内的摩擦角进行了增加扩大。随后进行的是进洞施工,采用短台阶法。并在拱架下面架设了槽钢垫底防止拱顶的沉降。最后遵循着慢慢推进,轻度爆破,速度封闭和仰拱二次衬砌紧跟的施工原则对整个隧道体进行了完整的施工,同时在开挖时增大预留变形量。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铁路覆盖的面积也快速增长,而针对我国广袤的地理环境,对复杂地址条件下铁路隧道施工技术的分析讨论显得格外重要。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我国的社会建设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路钰.复杂地质条件下轨道交通隧道施工风险评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管道地质灾害防治范文5
关键词:房屋地基;沉降;防护措施;原因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概述: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部分城市的规模和建设强度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容小觑的,本篇文章就房屋地基沉降的原因和防护措施展开研究讨论。
一、房屋地基沉降的危害
(一)出现房屋漏水,墙体裂缝
房屋地基沉降产生的直接性危害就是出现房屋漏水、墙体裂缝。我们都知道地基对房屋是多门的重要,房屋的全部荷载能量都是由基础传给地基的,如果整体房屋设计的长高比较大,整体的刚硬度和稳固性又比较差,而对地基又末进行加固处理,那么墙体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裂缝。时间久了就有可能造成坍塌的危害,墙体裂缝和漏水问题是目前房屋建筑商存在的多数问题,如果采用合理的措施,减少地基的沉降,就可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房屋地基沉降而引起墙体裂缝,虽然有时候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设计合理,施工中对工程的质量进行严密的监管与排查,这些裂缝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的。而当房屋地基沉降之后由于地下水位就会相应发生变化,地下水位的升高,就会使上下管道渗漏,地表水就会渗入地基,最后造成房屋漏水,如果不及时修护,使房屋长期遭受浸泡,不仅居住不方便而且时间久了也会造成房屋的坍塌危险。人们的基本生存地方都无法保证那么其它层面的东西也就不足一提。那么当房屋出现这些问题后需要及时的维修,当楼面裂缝发生后,就应该在楼地面和天棚进行粉刷对裂缝进行处理,然后再进行装修。
(二)危急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房屋地基沉降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不仅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可能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房屋地基沉降造成墙体裂缝,房屋漏水,而使房屋无法达到本来具有的温度,而且漏水会造成房屋阴暗潮湿,人如果长期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身体疾病肯定是无法避免的,而墙体裂缝不及时维修会使人们长期提心吊胆,深怕房屋倒塌,如果一旦房屋倒塌,那么人的生命财产就无法保障。
(三)无法承受小的地质和气候灾害
房屋地基一旦沉降就无法承受小的地质灾害,如在安全系数下的地震,如果地基下沉,那么小的地震也有可能使房屋晃动坍塌,再严重的如果遇上滑坡、泥石流就会更加危险。
二、房屋地基沉降的原因分析
(一)地基处理方法的不合理性
在进行房屋建筑时,利用现有的图纸资料,通过实地踏查与调查,对地形地貌进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类型,地面构成物质及地面危害程度。工程地质报告要正确反映土层性质、地下水、软弱下卧层和水工试验资料, 并应结合设计要求, 对地基作出评价, 对设计与施工提出建议。对于地基的处理方法一般采用的有压密注浆、粉喷桩、深层搅拌桩、旋喷桩和振冲成孔灌注桩等,而对于这些方法又往往会有如难度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等一定的缺陷性,这就要求施工队伍在处理地基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施工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而不能只是盲目的追求施工的进度,对有问题的场地不进行及时的处理,就会对以后的建筑埋下隐患。
(二)设计因素
设计因素是房屋地基沉降的很重要的因素,在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为了追求房屋外观的美观和内部构造的设计简单,不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房屋构件前后距离问题,房屋整体安全系数问题等引起高度的重视,导致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和建筑设计无法协调,如果结构设计处理不当,未在适当位置设置沉降缝、设计中基础刚度又不足,,造成房屋开裂。另外设计马虎、计算不认真或漏项、照搬别的设计图纸, 这些都是造成房屋出现通病的主要原因。合理地布置承重墙体,应尽量将纵墙拉通,尽量做到不转折或少转折。避免在中间或某些部位断开,同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横墙,与内外纵墙连接,以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进一步调整沿纵向的地基沉降;而且在房屋设计时要保证房屋的体形力求简单,横墙的间距不应该过大,新老或相邻两建筑物之间应该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对地基产生新的附加应力和应力叠加,引起地基的沉降。
(三)施工质量问题
施工质量问题也是房屋地基下沉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现在房价市场的日益兴旺,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商人为了谋取更多的私利,在工程的施工问题上尽量节省资金,偷工减料,赚黑心钱,原本用加固的材料换成了质量一般的材料,导致在房屋还没有成型的时候就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在基础的地质探测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或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发现隐藏的不良条件或是根本没有发现这些不良条件的存在,盲目的展开施工,而更有甚者不顾及科学的设计,固执地取消原本设计好的加固墙体,而为了追求用户的满意度增加了阳台的长度,甚至是为了节约建筑资金取消原本已经设计好的地基加固措施,强制性的要求设计师修改原有科学合理的设计,从施工的角度来说,在进行基础施工时没有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 在房屋墙体砌筑时, 不顾及砌体组合的正确与否,选用强度不足的泥砂浆,不饱满的灰缝、开始施工时就有颇多的裂缝、断砖太多而且集中使用,钢筋混凝土选用质量不好的,拉力不够的,从而导致了以后的严重后果。
(四)地下空间利用过度
20世纪80年代,国际隧道协会提出“大力开发地下空间,开始人类新的穴居时代”的口号。许多国家就将地下开发作为一种国策,当今世界,人类正在向地下、海洋、宇宙等开发利用,而向地下开发可以归结为地下资源开发如各类矿产资源的地下开采,地下能源开发如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如建设地下通道、地下广场、地下城市等等,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正由“线”的利用向大断面,大距离的“空间”利用进展,而就是因为这些对地下空间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了地基的不稳固、坍塌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我国向地下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原本稳固的建筑物房屋在发生轻微的地震时也会晃动不已,如众所周知的山西大同,被人誉为“煤都”,原本可以快速健康的发展,却由于一些煤矿开发商肆意谋取利益而不顾及城市的安全问题,过量的开发地下煤炭资源,造成了地下空城现象,安全系数直线下降,严重危急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解决房屋地基沉降的措施
对于房屋地基沉降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原因,我们需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防护,维修,最关键的是要从根本上杜绝这类问题的再出现,解决房屋地基沉降的措施有很多种但需要根据原因逐一而解决,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根,而不能只是肤浅的治表不治本。
(一)勘探数据的谨慎研究与仔细考察
在解决房屋地基沉降的措施中最首先的是要对勘探的数据进行仔细谨慎的研究分析,要实时的进行项目的检测与评价,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项目的可行性与实施,地质勘探是建筑物施工的第一步,因而要确定地质钻探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误差造成严重的影响,地质钻探报告很专业的一门科学科学,需要钻探人员严谨,务实,事实就是,而且还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为了保证地质钻探报告的真实可靠。科学合理,进一步保证建筑房屋施工的首要的一部能搞顺利可靠的完成。在勘探过程中勘探人员应能够游刃有余的运用所学知识,在建筑房屋施工时要仔细的验证地质勘测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素质,另一方面,要改及时改善设计方面的不足,提高建筑物的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在这些改善设计的方面应当力求建筑物的整体简单,结构单一,不要出现太多的复杂设施;要力求避免建筑物承受负荷的不同。如果出现太多的高度差异和负荷不同,就会出现裂缝,所以在设计上要努力避免。以上这些都是解决房屋地基沉陷问题的基础步骤。
当由于地基选择的不合理或是地基处理不当或者是局部隐藏的不稳固土壤致使我们勘测时没有发现等等造成的地基沉降,可选用锚杆静压桩、树根桩或旋喷桩等措施对基础进行局部加固。对于由于地基荷载较大或者荷载突然加大, 引起的房屋地基沉降,可以通过卸除部分荷载,以及加深基础或者加大基础底面积的方式进行相应的科学处理。
(二)设计师要能够谨慎,科学的对待房屋设计
解决房屋地基沉陷的问题从设计入手就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增强房屋的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设计师在设计房屋时的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规则整体,避免设计一些形状复杂不适用,转弯处太多等的设计风格。建筑房屋的单位总体长度应该控制在适定的数据以内,要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在适定的数据之内,因为我们都知道房屋的长高比是保证砖石承重房屋刚度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长高比数据大的房屋, 调整地基沉降变形的能力就差, 相反, 如将建筑物长高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它就会具有较大的调整地基沉降变形的能力,房屋就不易出现裂缝因而就会避免很多危险和日后修护的麻烦。在设计房屋时要设置沉降缝,尤其在设计较长的的房屋时,要重点考虑在适当的部位设置沉降缝,以免使建筑物超过预定荷载而发生裂缝造成不可挽回的事故,对于平面图形复杂的, 或有层高高差及荷载显著不同的, 在地基转折处、层高高差处或荷载显著不同的部位设置沉降缝 在地基上的压缩性有显著不同处或在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处设置沉降缝。建筑物荷载不仅使建筑物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 而且由于基底压力扩散的影响, 在相邻范围内的土层也将产生压缩变形,这种变形随着相邻建筑物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由于软弱地基的压缩性很高, 当两建筑物之间距离较近时, 常常造成邻近建筑的倾斜或损坏。
设计师在对地基和基础措施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严格控制变形值设计师应进行基础最终沉降量和偏心距的验算。基础最终沉降量应当控制在规范规定的限值以内。这样才不会造成后来的地基沉降。房屋裂缝等的问题。
(三)施工过程要科学、合理,保证施工质量
在解决房屋地基沉降问题时施工的质量是不可忽视,甚至可以说是在房屋建筑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要严把质量关,切实提高施工质量。钢筋、混凝土以及砂浆的品种、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原材料的进场验收, 严禁将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建筑房屋的工程上,对计量器具进行严密检测, 并要派遣专门人员核实、监控,如计量不准、原材料质量不稳,或是建筑过程当中偷工减料都会造成后期不可挽回的损失。一些塑化材,如石灰膏,它的稠度不准这样就会影响到渗人量,这时在检测和计量时要将石灰膏调成所需的标准稠度后称量, 或测出其实际稠度后进行换算。对于砂浆石块儿的制作和养护中所存在的方法不当的问题要请专业的人员进行养护。砖的品种、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砌体组合形式一定要根据所砌部位的受力性质和砖的规格来确定,当利用半砖时,应该将半砖分散砌于墙中,正确设置拉结筋在进行砖墙砌筑前, 应事先按标准加工好拉筋, 以免工人因急需乱拿钢筋。像这些看似简单、细微的问题一旦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整个房屋的建筑质量,因此要严把质量关,做到精益求精。
结语
房屋地基沉降问题是目前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找到更好措施来进行维护,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危害。对于这个问题不仅我们施工人员、设计人员要重视,而且国家也应该制定一些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在整个房屋建筑过程中科学、合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种力量能够同心协力,这样房屋地基的沉降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延兵.张晓霞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其引起强烈裂缝和防治措施[J].华章.2010(4),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