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1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专业 教学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G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15-01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职教育被部分学生和家长所忽略。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较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下,就决定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操作技能。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所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决定他们将来的就业。目前,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教师在授课时存在一定难度,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非常困难。对此种情况,在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一、首先应从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入手
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旧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发展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应明确,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是要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能力。因此,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问题,训练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据此,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拿到自主获取知识的金钥匙。
二、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
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不好的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态度决定成败”。作为中职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要让学生主动支学习。在课堂上做个好老师,课下要与学生做朋友。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用心去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思想也不够成熟,惰性强,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受环境、情绪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老师不应只是教授知识和技能,更要从思想上关心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从而将这种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先喜欢老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计算机课堂上,学生以实训操作为主,相对于枯燥的理论课来说难度要低一些。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项目、实例来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实训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反复练习。只有亲自做的多了,才会印象深刻。例如:在photoshop这门课程上,以学生处理一寸照片为例,可以让学生现场为拍照,并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照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被激发。
三、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兴趣是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精神需要
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去,就应该在课程一开始快速建立他们对课程的精神需要,只有建立了精神需要,学生才会热心于接触、学习这门课程,甚至会去探索其奥秘。如笔者在上网页设计这一门课程,在开学第一堂课,我并不急于给学生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而是带着他们上人才网,搜索计算机相关技能人才的招聘信息,让学生知道要从事这一职业,必须学好这门课,学不好就找不到工作。从而使我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
(二)深化认识,培养情感
当学生对课程的精神需要建立起来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深化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继而对这门课程产生情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变得更浓厚。如笔者在上photoshop课程时,了解到学生对这一软件不熟悉,根本不知道这个软件有什么作用,更不用说为什么要学这个软件了。根据这一情况,为了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及内容,在开学第二堂课,我就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经photoshop软件处理过的图片作品和未经处理的原图片,经过比较,学生开始对这一软件有了认识,更对它的强大功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另外,师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以师生这情为基础,利用师爱的效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职高生很容易感情用事,与教师关系融洽的学生,多数偏爱你所教的学科。笔者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打成一片,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把微笑带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当学生把教师当成朋友的时候,就较自然地过渡到喜欢我所教的学科,高兴地接受我的严格管理和教育了,从而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评价机制,注重精神奖励
对于学生来说,有效的评价,适当的精神激励能起到很大作用。网络就像是一块磁铁,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因此,在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发挥一下网络优势,让学生通过网络,浏览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欣赏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样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差距,上课时学习的主动性会提高些。
总之,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要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及网络资源;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当然,教师也应该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2
关键词:护理干预; 预防 ; 手术中压疮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对于高血糖患者、过于消瘦或者关节处皮下组织极少的患者来说,手术中发生压疮的可能性更大,手术压疮一旦形成,不仅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不利影响,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还会影响医患关系,对来我院实施手术的84例患者实施护理性预防干预后,有效降低了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几率,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此次研究所选用的168例患者均为在我院实施择期手术的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和对照组各84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在22~67岁,平均(43±2.3)岁,其中有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2±1.3)h(手术时间计算方式为从患者开始麻醉至患者手术结束、从手术台转运回病房的时间段),对照组患者年龄在24~66岁,平均(41±1.7)岁,其中有男43例,女4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3±1.2)h。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和平均手术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在我院进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所有参与此项研究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此项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排除不愿意参与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均给予手术室护理的常规护理,其中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手术压疮的护理性干预措施。
1.3.1 手术室的常规护理 ①术前准备,术前交流方面:护理人员接到手术通知单后,到病房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沟通,获取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信息,并通过直观的观察获取患者的相关信息,为手术做好准备。手术室准备方面:术前调整好手术室环境温度,使温度宜人,并充分做好消毒准备工作。②术中护理,在手术中协助医师顺利完成手术,同时使患者保持合理姿势。③术后护理,对于全麻患者要待患者复苏后再转移到病房,转运过程注意动作要避免刺激患者伤口。
1.3.2 对于预防手术中压疮的护理性干预措施 在进行术前探视时要充分观察每一位患者的身体情况,也就是说护理性预防措施的工作在术前就已经开始了,我们要根据每一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因人而异的预防性措施,询问既往史,有无压疮的发生,发生的部位及严重程度,是否为肌肤敏感性患者,对于既往有压疮发生的患者和高血糖患者要尤其注意,更要充分做好准备措施,至于具体措施:如患者在将要实施的的手术中采取什么,相应下人体哪些部分为着力点,既患者会在接下来的手术中极有可能发生压疮的部位,对这些部位,可以根据受压面积和着力点,准备相应的凝胶垫,盐水袋和加厚海绵垫。在手术过程中要保证患者的有利于呼吸通畅和血液循环,不可暴力牵拉,造成患者的软组织损伤,或者压迫神经。以柔软棉布衬于患者皮肤后再行捆绑固定带,其松紧程度可参照捆绑完成后能伸入一个指头为宜,术中要注意对患者骨性凸出的防护,如患者为仰卧位,则护理重点为患者的骶尾部和足跟,在这两处可根据情况选择垫凝胶垫和盐水袋,使用前适度升温,使之接近人体表皮温度,避免温度过低引起患者不适。
对于侧卧位的患者,则要重点护理患者的双膝盖内外侧、肩膀、耳廓,和髂前上棘的部位,在患者的双膝盖间可垫脱脂棉球,肩膀和髂前上棘的部位垫海绵垫。由于精神紧张可造成患者肾上腺激素的升高,处于应激状态的患者的身体状态对手术会造成负面影响,护理人员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的心理护理很有必要,可以保证高血糖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内。这些措施都有利于预防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
1.4 判断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中压疮的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全部84例患者中无发生手术中压疮的患者,对照组全部84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手术中压疮,其中有4例患者体型较为消瘦,皮下脂肪极少,另外3例患者体型正常但术前生化检查结果表明有高血糖,这就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手术室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体形消瘦患者和高血糖患者的术中压疮的护理性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对于患者术中压疮的预防性护理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对于可能发生压疮部位压力的缓解。理想的预防压疮支撑工具的特征:有效缓解皮肤组织承受的过大压力;减轻剪切力及摩擦力;透气、散热性能佳[2]。除此之外,及时发现患者受压部位的缺血状态并及时纠正,对于预防术中压疮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在术中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如骨隆突处的长时间受压、皮肤温湿度、循环灌注不足、术中低体温、加温毯的使用等,及时予以处理[3]。以上研究表明,术前准确的评估患者状态并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因人而异的护理性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6.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死;临床特点;诊治
近年来,因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可以合并许多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血糖是影响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病程及预后的重要因素,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现对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入院的8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均为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3月间收治的病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8~82岁;糖尿病病程1~31年,其中合并高血压32例,冠心病31例,高脂血症38例,合并糖尿病性肾病8例,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素2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8例;发病前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51例,发病后确诊为29例,入院时空腹血糖3.6~28.5 mmol/L;根据WHO1997年制定的标准,全部病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本组无明显症状者29例,偏瘫24例,肢体单侧瘫7例,仅肢体麻木5例,仅头晕6例,言语含糊15例,意识障碍5例;住院时瘫痪病例程度肌力1~4级;头颅CT检查:基底节区梗塞14例,脑叶梗塞7例,脑干梗塞2例,左侧或右侧腔隙性脑梗死21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36例。
1.2 治疗及转归 本组105例患者,根据血糖及并发症情况给予胰岛素或口服药物降糖,肝功正常时给予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口服,防治泌尿系和呼吸道感染。同时予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控制血压、调脂、纠正水电解质及代谢紊乱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有脑水肿表现者给予脱水剂。经治疗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可自理,瘫痪肢体肌力在1级以上51例;症状和体征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21例;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瘫痪肢体肌力在1级以下6例;死亡2例,均死于心肌梗死。
2 讨论
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较多,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高血粘度均是危险因素,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糖尿病患者易患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两者合并存在更易导致和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使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2]。糖尿病患者TC、TG、LDL升高,HDL下降可引起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脂肪在动脉管壁沉积,为动脉硬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糖尿病的脑血管病变不仅具有与高血压相似的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且在毛细血管有管壁基底膜增厚的改变及深部白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底膜糖类沉积,脂肪样和透明样变性,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继而血管狭窄闭塞,过高的血糖还可加重脑组织损害,造成脑细胞缺血坏死;另外,长期高血压可以导致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纤维化,有利于脂质在动脉内膜的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易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3]。脑梗死是上述因素长期慢性作用的结果,目前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除了严格控制高血糖及高血脂外,严格控制血压也同样重要。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以老年人为多见,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要经常测定尿糖、血糖、血脂。平时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应低脂饮食、口服降脂药、积极锻炼身体,降低血脂及血钻滞度,加快血流,改善脑组织供血及供氧。当出现轻微脑梗死症状时,则应及早做脑部CT或磁共振检查。老年人糖尿病多存在着弥漫性脑血管病变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当血糖水平控制不良时,血液粘稠度居高不下,从而影响到梗塞区的侧支循环,易于使梗塞灶进一步扩大,加重临床症状[4]。
高血糖使梗死面积扩大,加重脑水肿,这是因为脑缺血时糖的无氧醉解增加,在高血糖状态下其乳酸的产生更多,造成局部脑组织酸中毒,破坏血脑屏障,加重脑水肿,更加促进脑细胞死亡[5]。因此脑梗死伴高血糖者病死率高于正常血糖者;2型糖尿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胰岛素抵抗,且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机制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高胰岛素可刺激脂肪合成。其典型表现为血清甘油三脂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增高,亦可正常,但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多,脂质在动脉损伤的内皮下沉积,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将减慢把外周组织内过量的脂质送往肝脏代谢排除的过程。以上因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易形成血栓。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其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协作组还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综上,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适当给予抗凝及抗血小板等治疗,积极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陈.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医师进修杂志, 2004, 27(2):25.
[2] 黄卫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5):655.
[3] 孙岩.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70例临床分析.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7, 3(2):64.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4
一周后的一个晚上,我正欲睡去,突然感到心发慌,随之出了一身冷汗,我赶紧唤来护士:“护士,我怎么突然不舒服了?”
护士随即给我测了一下血糖:3.21毫摩尔/升。“血糖太低了!”护士惊叫起来,“赶紧吃块糖吧。”她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叫我赶紧吃下,又嘱咐我找一点含糖的食物或饮料吃下。我赶紧又找了一盒含糖的牛奶喝了,过了一会,心慌才逐渐缓解,冷汗也就不再出了。
护士叮嘱我:“暂时不要睡着了,过一会,我再来测血糖,待血糖升上来后,才能睡。”
过了大概一二十分钟,护士又过来给我测血糖,发现我的血糖已升到5毫摩尔/升后,才放下心来道:“血糖升上来了,你可以睡了。”
但我却睡不着,我像来初潮那样感到忐忑不安,因为我感到了低血糖的来势汹汹。
第二天早上,医生查房时,我把昨晚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告诉了医生,医生随即给我减少了注射胰岛素的用量,并且告诉我:“发生低血糖的状况是坏事也是好事,好事是说明你的胰腺功能在逐渐恢复,肝脏转化糖的功能也不错。当然,对低血糖的情况你也要重视起来,这也是你今后不可避免会发生的现象,因为你出院后要长期靠注射胰岛素来降血糖。低血糖也是很可怕的,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你以后一定要买个血糖仪,随时检测自己的血糖,根据血糖的高低来增减注射胰岛素用量。”
医生的话给我敲了一个警钟,看来,我今后不仅要控制高血糖的发生,还要避免低血糖呀!
随后,我开始到一些病友那里了解低血糖的情况,病友们告诉我:“低血糖很可怕,如果不及时补充葡萄糖,严重时会休克,休克二十分钟如果没来得及抢救,甚至会变成植物人。”还有的病友甚至耸人听闻地说:“许多糖尿病人不是死在高血糖上,而是死在低血糖上。”病友们还告诫我:“出院后,一定要随身带糖果,睡觉时也要把含糖的饮料准备一瓶放在枕边,以备不时之需。”
病友们都对低血糖谈之色变,这也让我不免胆战心惊。
出院回家后,我一面按照医嘱每天注射胰岛素,一面买来血糖仪随时检测我的血糖情况,并根据血糖检测的情况来增减注射胰岛素的剂量。即使这样,在出院一个星期后的一个半夜,我突然醒来,感觉心慌,身上也有冷汗沁出,我知道是低血糖了,赶紧将准备好的糖饮料喝了,然后静下来等十来分钟,再测一下血糖,待血糖升到5.1毫摩尔/升以上,再去睡。
出院半年来,我先后发生过三次低血糖,而且都是发生在半夜一点左右。渐渐地,我开始摸清了发生低血糖现象的原因,并加以采取措施,现在我已经基本上控制了低血糖现象。
医生点评:
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低过2.8毫摩尔/升的现象。此现象只发生在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期间。糖尿病人尤其要注意夜间低血糖,这种情况甚至会危害生命。町以采取如下措施:晚饭吃得比较少、做了运动后,睡觉前适当补充吃一些食物,甚至吃一点甜食。
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充分认识低血糖的表现和危害性,掌握对低血糖的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以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和危害。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应维持在4.4毫摩尔/升以上;特别对于高龄患者和儿童,血糖控制水平“宁高勿低”,以预防症状性低血,糖症及无知觉低血糖。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切勿延误进餐,控制好运动时间和运动量。糖尿病患者需随身携带卡片,记录疾病诊断、用药史、服药时间、禁食物质等信息,以利于患者发生低血糖导致神智模糊、昏迷时的抢救。建议患者随身携带糖果,当发生低血糖的神经症状时能自行服食以缓解症状。老年患者应放松血糖控制的标准。有研究表明,年龄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年龄越大低血糖发生率越高。病程长也是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对病程长者,应加强血糖监测,及时发现低血糖,早期治疗。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5
关键词:早产儿;低血糖;病因
中图分类号:R7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082-02
早产儿低血糖症是高危早产儿的常见并发症,因早产儿神经发育不成熟、觉醒程度低、症状和体征常呈非特异性,而被原发病掩盖或与原发病混淆。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早产儿低血糖如未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会影响早产儿大脑神经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智力低下甚至死亡,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潜在危害[1,2]。因此,国内产工作者对早产儿低血糖的监控也愈来愈重视。本文对近3年在我院住院的233例早产儿低血糖症的病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早产儿低血糖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减少早产儿低血糖症患儿的脑损害及神经系统后遗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5月我院所有符合诊断标准的早产儿低血糖症患儿233例,其中男121例,女112例;日龄1h以内,胎龄28~36周,适于胎龄儿182例,小于胎龄儿46例,大于胎龄儿5例;顺产娩出158例,剖宫产51例,其他(胎吸、在家旧法出生)24例;入院体重
1.2 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
小于胎龄儿和早产儿生后3d内血糖低于1.1mmol/L(20mg/dL)、3d后血糖低于2.2mmoL/L(40mg/dL)。
1.3 血糖检测
应用日本产“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早产儿生后1h内送人我科随时测血糖。微量血糖监测:用“Roche GLUCOTREND 2血糖检测仪”对低血糖症患儿进行动态微量血糖监测,指导治疗直到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待血糖稳定,改为每日测血糖1次(空腹时)。
1.4 治疗方法
对低血糖患儿立即给予10%葡萄糖液2mL/kg,速度为1mL/min,静脉推注,随后持续静脉点滴10%~12.5%葡萄糖液,速度为5~10mg/(kg•min),同时开始喂奶,不能进食或进食少者给予鼻饲;同时动态监测血糖值的变化,调节输糖速度,直到血糖稳定在2.2mmol/L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低血糖的治疗结果
治疗6~16h后,87.55%的低血糖患儿血糖恢复正常,其中治疗后6h内血糖恢复正常98例,占42.06%;10h内血糖恢复正常69例,占29.61%;16h内血糖恢复正常37例,占15.88%;在治疗16h后血糖有反复22例,占9.44%,经用氢化可的松后1~2d内血糖恢复正常;有7例死于其它疾病,占3.00%。在治疗6~16h时有73例(31.33%)出现一过性高血糖(≥7mmol/L),改用5%葡萄糖液或减慢静脉葡萄糖输入速度,24h后血糖恢复正常。
2.2 低血糖与胎龄、体重的关系
胎龄34~37周早产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
3 讨论
由于胎儿肝糖原的储备重要发生在胎龄最后4~8周,早产儿机体肝糖原贮量不足,且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功能均较差,摄入热卡多不足,葡萄糖消耗率明显增高,可迅速消耗贮存的肝糖原;由于疾病因素,限制了经口摄入的营养,缺氧使糖酵解加快、代谢消耗增加导致低血糖。在应激状态下,血中的儿茶酚胺、高血糖素、皮质醇等增高,胰岛素浓度降低或胰岛内分泌细胞损伤功能失调,高血糖后常发生低血糖。
葡萄糖是人体内重要的供能物质,低血糖可造成早产儿体内能量供应缺乏,致脑细胞能量代谢失调,影响脑细胞代谢和发育而造成脑损害,甚至是不可逆损伤[3]。因此,必须对发生低血糖的早产儿做血糖的动态监测,一旦确诊低血糖,不论有无症状,应立即给予补充葡萄糖等治疗,尽快使血糖恢复正常。本文通过对低血糖患儿立即给予10%葡萄糖液补充,在治疗6~16h后87.55%的低血糖患儿血糖恢复正常,31.33%低血糖患儿出现一过性高血糖,改用5%葡萄糖液或减慢静脉葡萄糖输入速度,24h后血糖恢复正常。说明通过适当补充葡萄糖能有效降低早产儿低血糖的发生。
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较足月儿高,因此预防早产儿低血糖尤为重要[4]。由本组结果可以看出,胎龄大于34周的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体重在1500~2500g的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高;剖宫产的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率高。究其原因,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糖原储备就越少,加上喂养困难,导致热量供应不足。在出现并发症,如窒息、肺透明膜病、硬肿症等的情况下,无氧酵解增加,糖原消耗量更大,使血糖进一步降低。
根据早产儿低血糖发病特点,提出以下预防措施:及时补充能量,可首先试喂5%~10%的葡萄糖水,观察1~2h,如无呕吐及其它反应可喂奶。不能经口喂养者可鼻饲,以保证热量供给。对早产儿应尽早建立静脉通路,并尽量采用留置针,以便随时补充葡萄糖。纠正低血糖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警惕反应性高血糖。缺氧时葡萄糖清除力低,利用减少等,容易出现反应性高血糖[5]。因此根据早产儿糖代谢特点,可静滴10%葡萄糖2mL/kg,速度为1mL/min,这样既纠正低血糖,同时也可减少反应性高血糖发生。在输液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特别是在复苏时推注高浓度的葡萄糖对复苏无益,反而会增加内环境的紊乱,应予摒弃[6]。静脉输注葡萄糖时应注意有无渗漏。最好采用输液泵控制速度,将葡萄糖液按计算速度输入,可减少血糖波动,防止医源性高血糖及停止输液后发生反应性低血糖。注意观察患儿反应、哭声、呼吸、肌张力及抽搐情况。如发现呼吸暂停,立即予以吸氧、吸痰、刺激足底、托背人工呼吸等抢救措施,并根据呼吸、血气分析结果及缺氧情况,合理用氧及机械通气,但不宜长时间、高浓度用氧,以预防氧中毒。同时,建议对早产低血糖症患儿进行动态微量血糖监测,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低血糖,有利于减轻脑损害及神经系统后遗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永成.新生儿低血糖病5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77-78.
[2] 艾宏伟,任艳芳.护士在母婴同室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71-72.
[3] Cherian MP,Abduljabbar MA.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 of infancy (PHHI): Long-term outcome following95% pancreatectomy[J]. PediatrEndocrinolMetab, 2005,18 (12): 1441-1444.
[4] Flykanaka-Gantenbein C. Hypoglycemia in childhood: long-term effects[J]. Pediatr Endocrinol Rev, 2004(13): 530-536.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6
糖尿病(DM)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DM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现在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将所辖社区居民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对中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开展三级预防,综合防治等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DM的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多数学者认为DM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1.2 肥胖:无论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角度,还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肥胖和DM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有资料统计,大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中老年DM患病率比小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高2倍[1]。
1.3 饮食因素:研究表明总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对DM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水平摄入为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4 体力活动少:国内外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DM发生呈负相关,是该病保护性因素之一。陈金钰[2]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摄取,降低组织胰岛素抵抗。
2.5 社会经济状况:中老年DM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中老年DM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DM患病率比穷人高。
2.6 高血压:高血压与老年DM呈强关联,据WHO报道DM病人高血压者20%~40%,高血压不仅是DM的并发症,还是DM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2.7 其他:妊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生活事件、衰老、药物、退休等因素也可能与中老年DM有关[3]。中老年DM大多数是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各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
2 DM的防治策略
DM是终身性疾病,不可治愈,但可预防和控制。一级预防:通过整合策略,对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DM危险因素。中老年DM一级预防应摆在优先地位,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级预防:及早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变疾病的进程,延长部分恢复期。三级预防:实施干预措施以防止中老年DM的主要并发症及残疾。中老年DM的综合防治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健康教育,这五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协同作用,增强效果;此外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心理健康以及提高依从性等。
3 DM的社区干预形式及措施
3.1 形式: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板报、宣传栏、发放健康手册、观看电视录像、体检、咨询、监测血糖、监测尿糖等,成立糖尿病之友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3.2 措施
3.2.1 健康教育:中老年DM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同时应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2.2 肥胖者控制体重:老年肥胖者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能减少DM的发生。肥胖者少吃含糖多和脂肪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过分撤取,保持正常体重。
3.2.3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老年人经常参加适量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等(以饭后1~2小时为宜,运动时间20~30分钟)或做家务劳动可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老年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2.4 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老年人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能量的过分摄取,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糖、盐、酒及胆固醇摄入,如:动物肝、心、肺、肾、蛋黄、肥肉、鱼子等;多食蔬菜、纤维素和矿物质;三餐食物要均匀搭配,主食以米、面及适量的杂食为主;蛋白质以大豆及豆制品为宜,不含胆固醇,可起到降脂作用;提倡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下。按1/5、2 /5、2/ 5的比例分配三餐,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并要定时定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治疗。
3.2.5 健康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宜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3.2.6 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预防DM的临床试验涉及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奥利司他和格列齐特等,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药物干预预防DM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4]。
3.2.7 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老年人体质弱,患病比较多,在治疗时应首选作用比较温和、不良反应少、不损伤糖耐量的药物。
3.3 高危人群筛查:对中老年人从病因上预防DM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0岁;(2)有DM家族史;(3)肥胖;(4)曾患妊娠糖尿病;(5)曾娩出过体重> 4 500 g巨大儿的妇女。DM筛查不仅要检出隐性患者、未被注意的显性患者,还要检出糖耐量降低者。
3.4 加强老年人群的血糖和尿糖检测: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老年人血糖、尿糖检测,尽可能控制和纠正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已确诊者尤其须定期检查心血管、肾、眼底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过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采取控制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DM综合防治等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治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晓红,扬 泽.北京市2型糖尿病高危年龄人群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
[2] 陈金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自我功效[J].现代护理,2002,8:801.
[3] 孙纪新,朱俊卿,张建新,等.河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及防治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