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1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1.3DVT患者护理方法

明确DVT诊断后,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DVT患肢护理

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作剧烈运行,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为防止肿胀患肢破损,应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中性肥皂,适当水温。被褥保持平整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可防止褥疮发生。

1.3.3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牙龈、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定时监测大小便出血及隐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同时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模糊、瞳孔变化、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受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4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为避免血栓脱落,禁止对患肢施加压力,如按摩、静脉推注药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突然站立,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等症状,应考虑为肺栓塞,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DVT病因分析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

3.2 DVT的预防原则

术前预防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术中预防摆正手术作位。术中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持暴露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指导病人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静脉回流受阻。

3.3 DVT护理

3.3.1 基本护理措施

医生在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时特别轻巧、精细,能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责任护士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若病人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多不合作,则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危害性,经解释病人都能配合。术前鼓励病人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坚持1次或2次,每次5 min~10 min,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术后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协助不能主动运动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并加强巡视,手术后抬高患肢时,保证不在病人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3.2 机械护理措施

下肢可穿弹力袜,弹力袜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流回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

3.3.3 药物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危险性小,剂量单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和破坏血小板的凝集。严格按医嘱于术前12h或术后12h~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h~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5000U;或术后4 h~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期间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观察牙龈、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泌尿道或消化道出血,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肝素用药过量,引起出血,应以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4 总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并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Arcaso SM, Vachani A.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Chest Med, 2003, 24(1): 73.

[2]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0): 636-640.

[3] 唐汉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1.

[4]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8): 54-55.

[5] 殷 婷,王凌云,陈明莹,等.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11): 1103.

[6] 吕厚山,徐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18(2): 55.

[7] 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等.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醉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40-442.

[8] 李 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2): 741-742.

[9]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12): 2086-2088.

[10] 李光辉,李锋,陈 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21) :122.

[11]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9): 49.

[12] 金婉芬.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3199.

[13] 郑雪玲,唐海远,兰海妮,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2): 199-201.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2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体会

1 前言

骨科大手术能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和重建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脑栓塞及远期的深静脉功能不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异常重要。

2 原因分析

2.1血液高凝状态

患者多属高龄,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等,且患者常因关节病术前长期卧床等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大手术本身可以引起血液高凝,手术期间失血过多或过量输血、血小板粘附性增大等都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2静脉血流滞缓

术中患者制动、止血带的应用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术后卧床,由于疼痛及为预防脱位的发生,使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流速度减慢后,可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

2.3静脉壁的损伤

术中被动、肢体长时间被扭曲、反复脱位、复位等对肢体、血管的牵拉、组织缺氧、既往静脉血栓史、手术中暴露髋臼时直接造成的股静脉局部损伤、撕裂伤均可造成血管壁的损伤,促使血栓的形成。

3 预防护理措施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除骨科大手术常规检查外,应着重检查凝血四项 。辅助检查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排除术前心脏、腹部、盆腔及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栓。

3.1.2术前宣教

向患者详细讲明术后早期活动对术后预防并发症的作用及其对手术效果的重要性。对老年和接受能力差的患者耐心解释,反复讲解各种功能锻炼的方法、要点及重要性,使患者能够理解、掌握、积极配合,从而主动锻炼。

3.1.3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骨科大手术患者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良的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心理状态,以至形成恶性循环。由于患者对全髋部手术及骨盆手术缺乏可比性信息,加之术后功能恢复状态又不确定,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耐.她疏导和解释,给予诚挚的安慰和鼓励,介绍术式的优点及本院开展的情况,并安排患者与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见面,以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3.2 术后护理

3.2.1 密切观察

骨科大手术后DVT发生的高峰是全髋关节置换在术后1-4d内,而全膝关节置换最易发生在术后24h内。而术后小腿DVT的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只有严密观察术后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及肢体情况,才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若患肢突然肿胀而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应严密观察皮肤色泽、温度及患肢肿胀程度的变化。测量大腿中下1/3处及小腿下1/3处的周径1次/h,并与健侧比较,如患者感觉患肢有肿胀感、疼痛、活动后加重,周径明显增大,皮肤发梗、潮红、皮温增高,表明有可能发生DVT。同时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烦躁不安等肺栓塞症状,若同时伴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应高度怀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处理。因此术后的严密观察并注意鉴别诊断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2机械方法

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有条件时可当天使用下肢静脉泵于手术后,它可通过充气的长统靴间歇性地充气,使小腿由远而近顺序受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流淤滞,降低DVT的发生。

3.2.3疼痛的护理

术后疼痛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表现。应激状态下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凝血功能异常,以至血栓形成和肌张力升高不利于活动,而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则有助于落实护理计划,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对痛阀低的患者,必要时遵医嘱适当应用镇痛剂,如使用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注哌替啶等。

3.2.4基本预防的护理

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应保持患肢外展30o中立位,以防关节内收、外旋,使切口张力增大而致假体脱出。术后抬高患肢时,注意不要在胴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麻醉作用消失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做患侧趾、踝、膝等关节早期主动、被动屈伸活动,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和肌肉等长收缩运动10次/2h。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10次/h,做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带动患侧及全身的血流循环,防止血流淤滞。鼓励患者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2.5 用药护理

抗凝血疗法为现代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低分子量肝素对于预防髋和膝部手术后静脉血栓既安全又有效,是首选的预防用药,已被广泛用于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防治。用法与用量为:术前12h或术后12-24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术后4~6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d。方法为:腹壁脐周左右两侧,脐上、脐下5cm,左右10cm范围内(除外脐周lcm),一手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一手持针,呈垂直剌入lcm左右,回抽无 回血后方可注入药物,左右交替,每次注射相距2cm。注射后局部用棉球压迫3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和较大面积出血率。注射时避免腕部用力进针过深,避免用力按压,且注射后禁忌热敷,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注射后密切观察局部出血l青况记全身各系统有无出血倾向及其他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切口、针眼、牙龈、皮肤粘膜、消化道等处有无出血情况。

4 总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较常见的四肢血管疾病,近年来本病的病房里逐年增加,其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包括血液高凝、血流滞缓和管壁损伤,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必须采取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综合预防护理措施,以确保治疗效果与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金,李清华. 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02)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3

【关键词】 骨科创伤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治疗

临床实践证明,骨科创伤手术会使患者静脉损伤,引起血流停滞、血液黏度增加,在术后制动状况下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概率极高。骨科创伤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如未予以及时诊治,长期作用会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1],或可形成深静脉血栓脱落,引发急性肺栓塞[2],形成重症肺血栓,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与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10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48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7.8±6.2)岁。包括股骨骨折术32例,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3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40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编号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预防措施 研究组患者术后给予系统、全面的预防护理,对照组患者并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尤其注重保护四肢及盆腔周边静脉,操作手法要尽量轻柔、精细;术后抬高患肢,推进静脉回流,要注意,抬高患肢的过程中不可造成血管压迫,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效果;引导患者进行下肢主动性收缩训练,强化肢体肌肉功能,还可以通过加强深呼吸锻炼来提升胸腔负压,进而推进静脉回流。

药物预防:术后12h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入,对严重凝血障碍患者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并加强肝肾等体征指标监测。

1.3 深静脉血栓症状与治疗 深静脉血栓临床症状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起病较急,发病后患肢有痛感、肿胀症状,活动后症状加重,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跳加快、发热等全身性病症,血栓部位压痛,沿静脉有条索状物。行彩超检查,观察分析下肢及盆腔静脉血流状况。

治疗方法:抬高患肢,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指导患者进行主动性肌肉收缩锻炼;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取栓术与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手术治疗;血栓形成部位明确的患者可以行导管内溶栓治疗(静脉穿刺插管后行尿激酶静脉泵入)。

1.4 疗效评价标准[3] 显效:患肢无明显肿胀,活动能力基本恢复,膝下15cm部位双下肢周径差低于1cm。有效:患肢仍伴有轻度沉重感,肿胀症状明显减轻,双下肢周径差控制在1.0~2.5cm间。好转:造影检查血栓部位大部分已再通,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显著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用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参照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诊断标准将该并发症分为周围型、中央型及混合型。研究组发生8例(14.5%)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发生27例(49.1%),研究组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共发生32例下肢深静脉栓塞,主要采取3种治疗方法,其中联合手术治疗与导管内溶栓治疗方法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抗凝药物治疗方法(P

表2 32例并发症患者治疗方法与效果比较

3 讨 论

一般而言,骨科创伤发生后会直接改变静脉结构,破坏静脉瓣,使血液中血小板含量增加,致使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术后机体活动量减少及下肢肌肉损伤等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临床研究发现,骨科创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预防,可以从基础性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方法着手,推进患者静脉回流,减少血栓发生,可以切实降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4]。本文研究组采用系统的预防措施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可见,基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机制给予系统的预防干预,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防效果显著。

本文对32例血栓并发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手术治疗与导管内溶栓法治疗深静脉血栓效果明显优于抗凝药物治疗。笔者基于多年经验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后会伴有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基于患者患肢疼痛及肿胀状况定位栓塞部位,进而给予取栓手术治疗或导管内溶栓治疗,可以提升并发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海松,吴亚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中国美容医学,2012,23(16):240-241.

[2] 赵云昌.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当代医学,2013,31(5):69-70.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4

【关键词】 防范 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讨论:对骨科手术,特别是人工关节置换术DVT、PE的高危并发症提出粗浅认识

(1)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栓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因回流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最常见的是下肢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髋一股静脉血栓形成。

(2)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约血栓阻塞肺埃及或是分支所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是骨科围手术期的重要死亡原因。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7.10月-2009.10月的人工髋关节手术68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死亡1例,DVT发生率14.7%,死亡率为0.014%。本组病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护理,术后药物治疗。

骨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与患者一般情况,骨科手术大小,手术时间无关系,出血量大小,以及诊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有关。

一、手术

(1)手术方式及部位

有学者已经对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作过研究,发现髋部骨折手术,全髋关节置换、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45.83%,36.11%,42.85%,所以髋、膝手术后DVT高发:可能原因有:术中出血较多,深静脉牵拉,静脉壁受损为术后血栓提供了条件;关节腔肌肉渗血及局部水肿压迫静脉,血液回流受阻;由于髋关节位置较膝关节深,术中牵拉较重,所以DVT发生率较高。

(2)手术时间:

一些研究表明手术时间长短也可影响DVT的形成,主要因随手术时间延长,创面的暴露时间越长,炎症反应就越重,产生的炎性因子就越多,其次止血带使用时间延长或二次使用止血带,造成肢体长时间,血液淤滞,再者麻醉时间延长,手术创伤感染的机会增大等原因,增加DVT发生率。注(3)

(3)延迟手术:

骨折后3-7天血液凝固性最高,但早期病人通常在创伤发生48h内采取手术,术后病人大部分处于血凝凝固状态高峰期,势必增加DVT的发生率及危险性。注(5)

(4)其他:

①止血带应用,手术阻断血流,使静脉血管内血流缓慢,甚至淤滞,而使血栓形成。

②骨水泥应用:骨水泥凝固,产生热量,可损伤血管,内皮进而引发血栓,并骨水泥可激活凝血系统

③输血:髋部及股部,膝部手术经常输入库存血以维持正常血溶量,虽经过滤但仍有血块及碎粒,故可诱发血栓形成。

二、麻醉:全麻发生率均高于硬膜外及蛛网膜下腔卧床。注[4]

三、长期卧床和制动:正常人卧床5天可造成全身血液缓慢,血细胞凝集力增强,血黏度增高,骨科长期石膏固定或持续骨牵引,疼痛而导致不愿活动,使下肢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肌肉萎缩,静脉回流失去泵作用,加肢体创作肿胀,压迫深静脉,致使导致血流凝滞,堆秋凝血因子激活,促使血栓形成。

四、解剖:左髋静脉行于左髋总动脉,左髋内动脉和;L5椎体之间。

五、大年龄:女性,肥胖也增加DVT形成机会

骨科手术后凝血过程持续激活达4周,发生DVT危险性可持续3月,全髋关节约抗凝预防时限更长。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时间不少于7-10天,可能延长28-35天,越接近手术时间给药,效果越好,但术后危险也越高。

预防及治疗:

(1)手术操作轻巧,精细,避免损伤静脉内膜,缩短手术时间

(2)规范使用止血带

(3)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4)鼓励患者早期功能康复锻炼

(5)可采用手术12h或术后12-24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华结林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0-190.

[3]李进.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分析[J].现代医疗卫生2007.4:521-522.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5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170-03

在骨科创伤术后,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会有所升高,同时血液粘稠度也会升高,骨科创伤会影响到患者体内的上行血液流速,受到阻滞也会使下肢血流流动速度减缓。这些种种因素都易在术后诱发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就对患者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8月~2016年8月进行骨科创伤手术的128例患者其临床资料,排除恶性肿瘤以及机体伴有其他脏器疾病者,随机分为临床预防组与混合预防组,其中临床预防组患者64例,男40例,女24例,年龄21~65岁,平均(32.4±2.3)岁;混合预防组患者64例,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21~63岁,平均(31.5±2.1)岁。两组资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皆行骨科手术进行治疗,临床预防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物理预防的方法,具体措施为:对患者的手术处理应动作轻盈,注意对盆腔周围的静脉进行保护,避免出现静脉内膜,同时避免术后患肢压迫到血管,应将患肢抬高,以此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患肢的包扎使用弹力绷带,术后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肢训练,加强肌肉锻炼,促进血液回流。另外,混合预防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在上述基础上予以药物预防方法,具体为:(1)手术之后12h常规行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如果患者伴有血小板减少或者是凝血障碍等病症,则可以在手术之前、手术之后使用维生素K作为拮抗剂,对其凝血酶进行良好控制,控制的时间应掌握在2~2.5s左右。(2)术后1~2周,做下肢血管彩超,探查下肢血栓的位置。取患者仰卧位,探查其髂、股静脉,再取患者仰卧位或者斜卧位,对小腿静脉、胭静脉进行检查。超声观察血管内径、管壁与管腔内回声、周围结构,对血栓的大小、栓塞大小程度进行记录。

1.3观察指标

(1)手术后,对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以及血栓位置进行比较。血栓发生于小腿静脉者为周围型,髂、股静脉的血栓为中央型,大腿与小腿静脉皆有血栓为混合型。(2)疗效评价:患者患肢并未出现肿胀问题,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患肢周径差在1cm以内为显效;患者下肢仍伴随有沉重感,但是较之于治疗前症状有显著的减轻,肿痛情况减退,患者患肢周径差在1~2.5cm左右为有效;经下肢静脉造影可见患者深静脉基本恢复顺畅,但临床症状的缓解不是非常显著为好转;患者患肢临床体征并未见有显著的改善,经下肢静脉造影可见静脉并没有通,此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混合预防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8.8%要明显低于R床预防组的65.6%,经检验,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效果的比较

混合预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9%显著高于临床预防组的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骨科创伤术之后,患者血液之中会增添很多血小板,同时血液处于高凝的粘稠状态下、血流循环缓慢,会导致下肢显现出深静脉血栓。一旦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患者患肢中的血液供应、流动便会出现障碍,一方面使患肢中的皮肤色素沉着,另一方面还会使患肢出现间歇性的肿胀及跛行问题。总结导致下肢显现出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可以归纳为:(1)血液高凝而且粘稠;(2)血流循环速度变慢;(3)下肢有制动现象。通过合理的预防,可以使患者在骨科创伤术后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已有研究表明,在进行骨科创伤手术之后,较之于创伤前,患者的血液粘稠度会相应增高,如果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与肢体血液供应,有些患者还会伴有发生患肢色素沉着。当下肢神经静脉血栓发生脱落之后,还可能会诱发患者发生脑栓塞、脑梗塞等并发症状,继而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如果血栓长时间发展不脱落,还会导致患者的下肢皮肤发生溃疡、皮炎或者是间歇性跛行等后遗症。针对于此,如果在临床治疗时不能予以有效的举措,则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其生活质量,所以,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来避免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保证患者预后状况得到改善的关键举措。

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处理举措,旨在通过对患者使用药物抗凝治疗,术后督促患者尽快进行康复治疗等方法,来改善其血液凝集的状态。提出预防性的处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骨科创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在对患者采取预防举措的时候,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止血的止血带使用时间不宜太久,且不能予以很大的压力,应注意对手术时间的控制;(2)若患者在骨科创伤术之前便伴有高凝的血液状况,应使用抗凝药先对其粘稠度进行改善;(3)术后尽早引导患者进行运动、锻炼,这样可以使患者的下肢肌体实现快速、自主的收缩,有利于其下肢静脉顺利回流。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骨科大手术 深静脉血栓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61-02

在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形成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静脉血栓形成,另外一个是肺栓塞[1]。患者病情轻微者在临床中没有明显的症状,但是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根据相关文献发现,我国的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但是对于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工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防止预案可以进行参考,所以也是在医院内出现非预期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本文就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所达到的疗效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取在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1例,其中男患者13例,女患者8例,年龄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12.4)岁。在本次参与研究的21例患者中有7例因高处坠落受伤,9例因车祸受伤,5例患者股骨头缺血坏死,其中有例为3单侧,2例为双侧。

1.2方法

1.2.1西医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创伤患者采用的是切开抚慰内固定手术,股骨头坏死缺血的患者采用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麻醉选择:全麻患者13例,其余患者实行持续硬脊膜外麻醉。切口的选择在外侧入路和Gibson后外侧入路,依照患者的具体伤情、骨质以及体质情状况选择使用的内固定材料或者是半髋、全髋置换。在手术完后进入ICU病房监护24至48小时,引流管在引流48至72小时后可以拔出。术后的第二天要协助患者对患肢进行功能锻炼,患者为了预防性还要服用3至7天的抗生素,与此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营养支持以及改善循环。进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3至5天可以下床活动,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1.2.2中医治疗方法

在手术后根据骨折Ⅲ期分治的原则,基本方使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早期辨证为气血瘀滞、瘀湿郁热,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15g的丹参、10g的乳香、15g的延胡索。中期辨证为气虚血瘀、寒湿凝滞,治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药物组成包括:15g的当归,12g的丹参,12g的川牛膝,4g的水蛭,20g的黄芪,10g的赤芍,10g的生地,10个的牡丹皮,9g的生薏仁,9g的泽泻,9g的白芍,6g的甘草。后期仍用桃红四物汤去除赤芍加入15g的杜仲,10g的续断,10g的五加皮,15g的牛膝,15g的白芍。早期中期晚期的药方均为每日一剂,水煎早晚两次服用。

2结果

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没有发现患者出现伤口感染或是伤口不愈合,术后X线片示均骨折解剖复位,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置入人工关节位置良好。没有一例患者出现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进行随访发现患者骨折均愈合,没有出现人工关节松动、脱位、塌陷的发生。髋关节功能也基本恢复到正常。

3讨论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增多,使得人们的活动也更加的频繁,生活方式的提高确使得人们形成了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滥用药物、酗酒等,导致了髋部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髋部又是致密骨质与疏松骨质的交界处,对于人们特别是老年人来说,因为随着年纪的增加会造成人筋骨衰弱、肝肾不足、骨质疏松,有机质及无机质的比例减少,更加容易导致骨折以及缺血坏死。

髋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就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资料发现在髋部手术后的1至5天是凝血因子的活跃期,其从血管破损处至骨折部位的骨髓腔然后进入血管中,而且组织的损伤增强了血小板的聚集以及黏附功能,进一步导致了机体脱水、酸中毒,使得血液浓缩,下肢血流变慢,血液淤积,血管内细胞释放的促凝物质增多,抗凝物质减少,血液黏滞性增高,红细胞变形及可塑性下降等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出现和发展[3]。

中医学主张的是对疾病的预防。历代的医家认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肿胀、脉痹、癖血流注、血癖证、股肿的范畴[4],认为患者因手术或是外伤等原因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损伤了营气,使得气机无法流畅循环。因为在临床中髋部术后深静脉栓塞基本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静脉血栓如果一旦形成,再想进行处理就变得较为困难,最后得到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所以预防比起治疗就变得更加重要。西医在治疗深静脉血栓中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钙以及维生素运K拮抗剂等,虽然可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但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倾向,所以在用药的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凝血机制。但是运用物理预防措施例如像是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可以利用其机械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滞留,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总之,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预防为主、早期确诊,治疗时间越早,效果越好,预后越好。本文研究得出,中西医药物治疗对髋部骨折手术后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良,冯敬.中西医结合治疗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9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4):2701-2702.

[2] 陈松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53例[J].中外医疗,2011,30(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