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提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提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1

一、直奔主题,简洁明确

在低年级数学课堂,经常能听到儿童化的声音:“我们一起去大森林里……”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喜欢玩开火车吗?”……这些为情境而情境的数学问题,其实一点数学意思都没有,毫无必要。很少有学生进过森林,更不可能有学生开过火车,学生即使回答了,也是顺着教师思路的无效的回答。哪怕就是有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或者没有学生回答,也无力阻止教师继续“去森林”或者“开火车”等等。这还不如直奔主题、开门见山来得好,来得简洁明确。

片段1:“9加几”教学(一上)

师:9加5可以怎么算?

生1:9+1=10,再加4等于14。

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2:可以5加5等于10,再加4等于14。

师:还有吗?

生3:可以数上去,10,11,12,13,14。

师:还有吗?

生4:还可以从5开始数,6,7,8……13,14。

理解“凑十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当学生已经能用“凑十法”这种思维方法进行计算时,教师仍追问学生“还有吗”,显然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忽略了本课的重点。其实,当有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时,教师只要问:为什么这样做?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这样设问就有利于启发全班学生深入思考“凑十法”,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扣紧教材,为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服务,突出重点,简洁、明确地解决问题。

二、走进学生,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朋友活泼、好动、好玩、好奇、好胜。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要时刻注意这一些,随机应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片段2:“可能性”教学(三上)

师:你们在玩游戏之前通常用什么来定先后顺序呢?

生:……

师:老师想学拳布剪这个游戏,有谁能教我?(请两生上前示范)

师:(点头微笑)嗯,我学会了。但我一定要赢,有办法吗?能一定赢吗?

(生思索,个别学生在底下说:不能)

生:因为每次对手所出的不一样,输赢要看两个人出什么。

师:所以,“我一定赢”成立吗?那应该说成什么?

生:可能赢。

师:“可能”这个词用得真好!(师板书:可能)

师:下面我们开始游戏。我出石头,你会出什么?结局如何?

生:我出布,我会赢。(开心地笑)

师:能说得更有信心点吗?

生:我出布,我一定会赢。(师板书:一定)

师:有不同的出法吗?(师巡视,重复问题)

生:我出石头,平局。(淡淡地笑)

师:还有其他的出法吗?

生:出剪刀,会输。(失落地苦笑)

师:能赢吗?

生齐答:不可能。(师板书:不可能)

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生活中常玩的游戏出发,从提问到示范教学,再到提问,一环套一环,整个过程时而平淡,时而高昂。“我一定要赢,有办法吗?”这一问题的抛出,让学生思绪万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回忆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得出结论。“我出石头,你会出什么?结局如何?”三种结局,往往学生只会想到积极的一面:“我出布,我会赢。”简单的回答,没有突现出主题,教师进一步启发追问:“能说得更有信心点吗?”引导学生“一定赢”的肯定回答。而“平局”、“输”的结局,学生是拒绝接受的,在老师的启发下,才有了少数人接受,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三、循序渐进,逐层深化

心理学认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是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当一个引导者,在关键的时刻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加速知识深化过程。

片段3:“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四下)

(课件出示等腰直角三角形一个)

师: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生:180度。直接加的,直角三角形,90+45+45=180度。

(课件演示把该三角形平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又分别是多少?

生:90度。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

师:其他同学认为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过程。)

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各是180度。

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2

但是,并不是任何方式的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只有“好”的提问才有可能.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呢?

1. 激疑性提问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有疑才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

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的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弄清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正负两个数,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一个不为0的数的平方是一个正数还是一个负数?一个一次方程对应几个解?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问:为什么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正负两个?在他们的经验中,平方运算只与“正”联系在一起,关于方程,他们所熟悉的也是一次即一个方程对应一个解,而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涉及正负两个数,事实上这两个数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这与他们的经验有差别,以至于对平方运算只与“正”联系,一个方程对应一个解的结论产生了怀疑,思维中出现了疑问,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求知欲望.

2. 发散性提问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教师若能在授课时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将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处. 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学生知识的熟练程度.

例如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地提问,或题目延伸性提问,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有这样一道题:若抛物线y = x2 - 4x + c的顶点在x轴上,求c的值. 多数学生先配方,因顶点在x轴上,令顶点的纵坐标为0,可求出c. 至此教师可进一步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积极思考讨论、探究等生机盎然的学习境界之中. 最后总结如下:抛物线的顶点在x轴上,说明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b2 - 4ac = 0,可求出c. 教师有意识地经常选取一些适当的例题,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寻找多种解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无疑是有益的.

3. 探究性提问

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折长方形”,学生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周长后,教师给每人发一根长32厘米的铁丝,要求折出一个长方形,并说出思考的过程. 学生有的先折后量,有的先算后折,气氛热烈,发言踊跃. 有的说:长与宽的和是周长的一半,32厘米的一半是16厘米,折出的长方形长是 10厘米,宽是6厘米.有的说:先折出一个长方形,用尺量发现长是12厘米多一点,宽是4厘米少一点. 还有的说:把这根铁丝先对折,在对折处一剪,再把这两根一样长的铁丝对齐,并在任意一处剪一刀,长些的两根作长方形的长,短些的作宽,则可很快摆出一个长方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一步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好?能折出多少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思考讨论后说,方法各有特色,不要规定哪种方法好,有学生指出,可折出8个. 也有学生说,可以折出很多不同的长方形,只要两邻边的和是16厘米就可以了. 还有学生说,他发现了长与宽的变化特点,长变短时,宽变长,当长为8厘米时,四条边相等了,而且这时我真正理解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这时教师再进一步提问:把32厘米长的铁丝折成三边长都是自然数的三角形,可以折出多少个?通过这样的提问就会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铺垫性提问

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的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与本课有联系的旧知识,为传授新知识铺平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时,教师问:① 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还是分式方程?② 含有几个未知数?③ 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几?④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些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提问的设计既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了条件,也为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概念作了铺垫. 当学生回答了最后的问题时,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得出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得到的数学概念,学生就会感到易理解、好掌握.

5. 激趣性提问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3

一、课堂提问设计要“准”

“准”就是问题设计准确、符合儿童的心里、不给学生造成歧义.所谓的准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能够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二是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课堂问题问得“准”,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思维状态,能够明白思维的内容和方向,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听到一些年青教师由于提出的问题不准确,学生无法思考,更难以回答,教学活动因此而停滞.我认为作为低年级教师,你得“蹲”下来看孩子,按照儿童的心里去设计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好以后,应当站在儿童角度“模拟”思考这个问题,看这个问题是否体现知识的本质,是否符合儿童的心里特点,是否有思维的成果,只有既体现知识本质又符合儿童心里特点的问题才是“准”的问题.

如,苏教版低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教材都是以生活情境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其目的有二:一是体现数学知识有用,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二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然而有的教师没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时只是提出一些问题,而问题却没有数学味,经常专业问学生: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没有从数学角度来回答问题:我看到有小鸭、有小鸡,还有大树……师发现没有预期效果接着又问:你还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大树是绿的,小鸡在吃虫子……这时教师耐不住性子了,也不知该怎样再问,只能硬生生告诉学生一些数学信息.这样的课堂提问由于没有抓住数学的本质,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提问效果,甚至使课堂处于尴尬的境地,白白浪费了课上宝贵时间.如果换种方式设计问题: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就会避开情境中的无关信息,关注情境图中的动物的数量,一下子就能收集到情境图的有价值数学的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提问设计要“精”

问题精就是问题设计要触及知识的本质,以较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一问到底,该问的问了,不该问的也问了,表面上看学生是在问题的引导之下进行课堂思考和学习,但是细细推敲,真正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问题寥寥无几,所以课堂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质量高、数量精,以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少量的问题探究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如,在教学正比例意义时,有的教师问了很多问题: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什么样的两种量?谁先变化谁后变化?是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什么一定?这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只是把正比例意义的语言表达分解成一个个小段落,学生只是按照正比例意义语言表达读一读,毫无思维价值,对学生理解正比例意义没有多大帮助.我在教学时设计里这四个问题:(1)问题中的路程与时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白有运算关系的量就是相关联的量)(2)请你从路程及时间两种量中任意选两组四个数,看能否组成一个比例?可以组成多少组不同的比例?(使学生明白任意两组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无一例外)(3)为什么任意两组四个数字都可以组成比例?(根据比例的意义,因为比值始终不变,所以任意两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4)根据路程与时间两种量中任意两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想一想你认为路程与时间这两种量又是什么样的两种量?学生经历这四个问题的研究,就从本质上把握了正比例意义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揭示正比例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度”

问题的“度”是指问题空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太大了学生无法思考,思维就没有成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首先要了解学生有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哪些数学活动经验,这些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的新知学习起什么作用,教学起点定位在什么地方,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地设计课堂提问.如,我在教学“认识方向”一课,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有关方向的经验,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知识,但是也有的学生不甚了解,所以我的问题设计就要兼顾全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既让已经掌握方向知识的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给不知道方向知识的学生有学习的机会,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每天太阳都会升起和落下,你知道太阳每天从哪边升起?用手指一指.(2)这个方位叫什么名字你知道吗?(3)除了东方还有哪几个方向?它们分别在哪个位置?(4)你们面向东边站,知道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5)如果你面对北方站立,你的前面是什么方向?后面是什么方向?左边是什么方向?右边是什么方向?(6)现在给你一张纸,你站在这张纸上,以你为中心把四个方向写在纸上,你会写吗?(学生写方向)再把这张纸挂起来,看看这张纸的上面是什么方向?下面是什么方向?左面是什么方向?右面是什么方向?这样的问题空间正适合低年级小朋友,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也能够得着,一步一步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图纸上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自然揭示出来了.

四、课堂提问设计要有“趣”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4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数学课堂提问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如何调控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提问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需要思考,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就需要不停的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使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才能产生积极的课堂效应。

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的教学阶段,接着把教学阶段分解为一个个的教学步骤。这些步骤的不断推进,就构成了课堂教学进程的曲线。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它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适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朝着高效发展,反之,则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使课堂陷入低效乏味状态。所以,课堂提问在教学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提问却屡见不鲜。课堂提问成了制约课堂朝高效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瓶颈,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教师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而课堂提问调控的关键是在于弥补学生因为不理解而衍生出来的回答错误。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很多教师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已经少见,课堂上教师都能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展开讨论,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但是学生看待问题毕竟有限,对新学知识的不了解容易让学生给出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且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最后完成问题。为了让课堂中的提问能更加有效,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尊重学生学情

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求老师在备课程的同时,也要备学生。何为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学智学情,对本年级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方式,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意见,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才可以做到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之处进行深入提问,才能切实有效的达到提问的目的,并且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含义。

2、关注课堂气氛

教育的发展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新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教学课堂的改革,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因此,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转变教师角色,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创设操作情景,促使学生能积极探索。

3、保持课堂提问程序完整

课堂提问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也是实施教学步骤的基本手段,在新课程的课堂提问中,既要保证数量,也要保证质量,需要按照课堂提问的程序来进行提问,才能达到应有的课堂效果。不能随意的提问,也不能没有任何提问,提问出来的问题一定要能够切合当前所学的知识点。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5

根据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中关于认知目标的层次,课堂提问可以划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六种类型。

回忆提问是从巩固所学知识出发设计的提问。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并通过复习旧知,求得新知。

理解提问是检查学生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把握程度的提问。需要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回忆、解释、重新整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

应用提问是检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所学概念、规则、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的提问。应用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通过应用,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学生必须通过认真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

综合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综合提问强调对内容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分析、归纳和概括,把原来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思考,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综合提问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掌握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阶段联结成为整体进行考查并找出其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

评价提问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等做出价值判断,或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评价提问是最高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人、事、物进行比较、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必须先设定标准和价值观念,再据此对事物做出判断和选择。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呢?

一、合理地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的设计,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而问,步步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其次,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深浅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的问题最好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第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善于设计问题的变式,提问的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促使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第四,提问的问题之间应紧密联系、前后有序,不应孤立、零散。第五,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练扼要,紧扣教材,突出重、难点和关键点。

二、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首先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发问,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作短暂的停顿,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问题。其次是指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提问要关注所有的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的问题,对优秀的学生可以合理提高,对中等学生可以逐步升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另外,还要注意照顾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提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可以使其集中精力,对胆小害羞的学生提问其力所能及的问题可以帮助其树立自信等。

三、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首先,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明确,应尽量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口提问。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突出教学的重点。其次,教师提问要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寻找最佳时机发问;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进程有针对性地提问,运用恰当的提问方式,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再者,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学生已开动脑筋,正在生疑、质疑但未能释疑之时。

四、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要使学生思维活动指向解决问题,必须使学生明白问题的范围和核心。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准确表达问题的意图,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切忌含糊不清。如果问题提得不具体、不明确,模棱两可,会使学生把握不住问题实质,阻碍思维过程。同时,提问要有深刻性和发散性,能启发学生尽可能从多种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五、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教师在提问时的态度要温和自然,要以亲切和期待的眼神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做,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乐意与教师一起去思考,主动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切忌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否则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师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六、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课堂教学提问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对话来进行教学的常用方法,它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在一堂课的新旧知识过渡、分析讨论、练习释疑、课堂小结等活动中,都可以有教师的提问。

课堂提问,既可以检查学生对已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引出新的课题。好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果滥用或运用不当,不但不能促进教学,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正常思维和学习情趣、甚至会延误教学任务的完成。那么怎样合理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呢?我认为提问要具备以下“六性”。

1 系统性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知识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使所提问题系统有序,主次分明,承接紧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2 效用性

提问要讲究实际效用,要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分析、综合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因此提问不能搞形式,同时在具体问法上也要求讲究技巧,那些除了“为什么”还是“为什么”的问法。只会使学生觉得机械、单调,从而产生厌恶、影响效果。

为了达到提问的实际效用,教师必须在系统掌握教材的基础上,从总体和全局上把握知识重点和难点,并根据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核心性提问。当然即使是重点、难点的提问,也要注意难易适度、注意问题的广度、难度、深度,使学生经过认真仔细思考。动动脑筋可以回答出来。如果所的问题较难较深,广度较大,学生难以回答,那就会淡化学生的思考热情,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所提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不重视提问,甚至产生知觉抵制,起不到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开发智力的作用。

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有新奇感,引起学生的兴趣,能调动学生思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恩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 时间性

提问可以在一堂课的开头,以便促进新旧知识的过渡,也可以在课的中间部分,以便加强同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入;还可以在课的小结部分,或者是强化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是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寻求。

就时间来讲,每个问题提出以后,也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余地,让学生思考思考,想一想,然后适时回答。切忌提问后,不让学生动脑筋、教师代答,这样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也起不到提问的效果;也不可在提问后立即要求学生作答,学生在无准备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心理紧张,一时难以回答,甚至“哑口无言”。

4 通俗性

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语言浅近朴素。提问所需材料也应尽量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如果所提问题晦涩难懂或过于陌生,就会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出现启而不发、冷场局面,甚至影响课堂教与学的情趣。

5 差异性

注重“因材施问”。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绩、能力水平等都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学生分层设置提问。简单的问题让那些基础差些的同学回答,也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让那些基础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相应的适当难度的题目,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整体效应。如果提问仅仅只局限于个别尖子学生,其他同学只作为陪学,久而久之,一方面许多同学会忽视课堂提间,注意力不能集中,因为反正问不到自己。另一方面大大降小了提问的效用范围,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6 鼓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