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移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移教学设计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1

1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空间观念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充满生活气息,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活所必需,就能让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求知欲。

平移和旋转》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关运动现象的内容,在活动中把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导入新课的环节,创设了他们非常熟悉的龟山公园游乐场,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新课开始,我开心地问:“你们喜欢到龟山公园的游乐园吗?那儿的游乐项目好玩吧!今天让我们再来玩一次。大家可以跟着画面用自己的动作把各种游乐项目表演出来。”接着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旋转木马、碰碰车、摩天轮、小火车、空中脚踏车……,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时而在原地转圆圈,时而高举双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课件一停,我随即提出“你最喜欢哪个游乐项目?它是怎么运动的?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来分类?”处在兴奋中的学生们,燃起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后,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想法。由于情境再现的是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因此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平移”、“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在学生初步感受到“旋转”和“平移”的概念后,我进一步让学生表演平移和旋转的动作,通过平移和旋转的现象,感受空间观念。

2在操作探究中体悟空间观念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的最佳途径则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获取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去体验、思考、讨论,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学生热情高涨时,我便让学生用桌上的学习用品做一个平移运动,然后请学生听老师的指令做平移和旋转运动,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沦:①物体在平移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物体在旋转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让学生切身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活动,在这寓有挑战性的、充满想象和思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接下来我出示方格图让学生猜一猜小汽车移动了几格,再动手移一移,并在小组内讨论小汽车行驶了几格,最后我和学生共同小结得出数格子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教师给足操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操作、分析、讨论,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知识拓展中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切条件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素材,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2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先看一段动画片——《小马过河》。(播放动画)像小马想的那样过河真的不会有危险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前设置“小河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小马像它想的那样过河一定不会有危险吗”的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

师: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课外活动更加丰富了。瞧,三(1)班各小组的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比赛规则是每人套15个圈,套得准的获胜。这是第一小组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生1:张强套中5个,徐同套中9个,周宇套中6个,吴鹏套中4个。

生2:徐同套得最多。

生3:张强比周宇少套中1个。

……

师:现在请你们来当回小裁判,这4个男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

师:从第一小组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略)看,4个女生分别套中几个?谁套得准一些呢?

师:如果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比,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师:当男、女生人数相同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比总数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分析平均数的需要,本环节对教材中的例题进行了整合,创设了男、女生各4人套圈谁套得准一些的情境,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经验通过比较总数得出结论。】

三、合作探索

1.教学例题。

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小组的比赛情况):从这幅图(略)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男生4人,女生5人)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男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6+9+7+6=28)女生呢?(10+4+7+5+4=30)因为女生的总数比男生多,所以我觉得是女生投得准一些,你们同意吗?(学生讨论交流)

师: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通过比总数来判断比赛结果不公平,那怎么才能更合理、更公平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算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可以把几个人套中的个数“匀一匀”,让每个人看上去一样多,然后再来比较谁套得准一些。

师(引导学生观察“匀一匀”的方法):刚才这位同学是从多的匀一些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同样多,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叫做“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回答:(1)从9个里移走了几个?(2)给李钢补了几个?(3)给陈杰补了几个?(4)他们两人一共补了几个?(5)移走的个数和补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相等)(6)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总数变了吗?(不变)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个“7”就是原来这四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我们来比一比这些数据,它们有的比平均数7大,有的比平均数7小,还有的与平均数7相等。平均数7比最大的数9小,比最小的数6大,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9与最小数6之间。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现在你能估一估女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在哪两个数之间吗?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学具摆一摆,并移一移,看看女生套圈的平均数是多少。(学生小组合作)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了多少个?(6个)这个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圈的平均水平,它在最大数10与最小数4之间。

师:通过移多补少,我们得出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7个,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是6个,现在你知道是谁套得准一些了吧?

师(小结):当男、女生人数不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比平均数来判断比赛结果。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它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除了用移多补少法得出平均数,你能通过计算求出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吗?【28÷4=7(个),30÷5=6(个)】这个28求的是什么?这里的30呢?它们都是先把每组的数合起来求出什么?(总数)然后再把总数怎样?(板书:再分)这种方法就叫做“先合再分”。

师:为什么求男生的平均数时除以4,而求女生的平均数时却除以5呢?

师(小结):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就要除以几。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演示等活动,揭示平均数的概念,并利用方块图的移动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感性支撑,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平均数和相关数据组中的各个数,自主地感受平均数的范围,发现平均数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突出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属性。】

2.统计图变化。

师:如果男生中李钢套中的个数从6个增加到10个时,其余同学的不变,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有变化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师:我们发现当其中一个数变大,其余数不变时,平均数会随着变大。

师:如果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时,男生套圈的平均数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来算一算,验证一下。

生4:2+9+7+6=24(个),24÷4=6(个)。

生5:4÷4=1(个),7-1=6(个)。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陈杰套中的个数从6个减少到2个,减少了几个?平均每人少了几个,我们就从刚才的平均数里减去几个?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创意 平面设计 学生作品 中职学校

平面设计是指在二维空间进行的广告招贴、图书封面、标志等设计。由于受二维空间的限制,平面设计就要求设计者必须有独特的“创意”才能吸引人的目光,创意是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与灵魂。作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平面设计已经是必开的专业,但是这些年的教学过程一路走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难度。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当学会了一个软件又一个软件之后,软件操作得也很熟练,但做出来的作品却不能让人满意,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一、学生作品缺乏创意

针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所开的课程,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比赛,比如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我爱我的专业、新年贺卡挂历、创意海报制作比赛等。从比赛最终的结果来看,尽管学生也能根据要求做出作品,但往往很难找到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作品出来。主要表现在:

1.作品思想不明确,立意不深刻

每次的创作比赛,我们都会给学生一个主题和一些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围绕主题,根据个人的理解去创作。但是纵观这几年学生的作品,真正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品并不多。有的学生的作品甚至没有思想,就是一种随意的图片罗列。

2.构图不合理,甚至没有构图

一副好的作品需要有其主要表现的主题,且在整个画面中占有重要的比重,这样才能让人的眼睛先入为主,对要表达的主题一目了然。而大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在做之前根本没有构思,只是随意的摆放图片,感觉放到哪里舒服就放哪里,这就是没有构图。

3.色彩搭配不合理

作品中要是背景色、主色调、辅色调、点睛色。什么样的色彩搭配什么颜色突出什么气氛。什么时候用调和色,什么时候用对比色。学生可能根本没有真正考虑过,在创作时只是凭着个人的感觉去搭配,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4.作品没有技术含量,缺乏艺术感

许多同学的作品只是把图片堆上去,有些稍作处理,有些甚至根本不处理,没有层次感,更谈不上艺术感。

二、学生的创意从哪里来

创意是从艺术形象中飘逸出来的设计者所巧妙寄托的内在寓意,这种寓意要与众不同,要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深省,要意境悠远,给人无限的遐想。而学生作品之所以缺乏创意,与学生相关知识的欠缺以及创新思想培养有很大关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意灵感。

1.培养绘画功底

有人曾做过调查,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第一项技能就是“应用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绘画艺术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所以绘画是平面设计的基础。”掌握基本的素描、色彩构成知识从点、线面的认识开始,培养学生客观的视觉经验,建立理性思维基础,掌握视觉的生理学规律。掌握一定的色彩拾搭配知识。

2.从其他相关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别能力

这些课程包括摄影、影视欣赏版画、水彩、油画、书法等。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学会分析、鉴赏作品,在不断潜移默化中把这些美的元素和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专业课的学习

对于平面专业学生photoshop、coreldraw、IIIustrator是必开的课程。另外还要熟悉Pagemaker、Freehand等软件。这些软件可以使学生对每一门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应用。

4.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1)借鉴而创新。在平面设计中有一句话很实用,即先抄后超。初次接触平面设计,学生大多都是学习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大量实例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达到熟练使用设计软件的目的。但是这种模仿不是简单地将已做好的效果用电脑再次制作出来,而是对每一步操作都要体会这一步的意思和所使用的工具,更在要这个过程中细细品味作品的创意。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探讨,借鉴优秀作品的独到之处。例如PS中的蒙版,当给图层添加蒙版之后,要达到下层的半透明状态,是用灰色填充,还是用画笔涂抹,画笔涂抹时要用什么样的流量,还有笔尖的硬度调整对整个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2)用心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意灵感的源泉。创意是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只要你想,你就能做到。思想的丰富性、问题解决方案寻求中的新颖性,以及独特性都来自于设计者的创造性,而设计者的创造性是来自于生活的。所以要教会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深刻感悟。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教学创意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数字信息主导着一切。计算机成为时代的主角,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平面美术设计方面,带来的巨大变革。

1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的特点

有了计算机使平面设计有了与传统方式安全不同的新的工作流程。一只鼠标,一个键盘,面对显示屏,我们便可以开始工作。例如在AUTOCAD里面,我们只要选择“圆形工具”设置圆的半径就可以轻松的画出一个圆来了!

计算机的存储容易,存储量大,携带方便,也为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时可以利用存储在计算机里大量的辅助素材,素材的获取也很容易。

计算机设计提高了平面美术设计的速度,现在的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的提高使一个平面设计作品的出稿速度加快,另一原因是由于计算机设计时调整便利。

计算机设计大大的方便了设计师的分工协作,在设计一个比较复杂的作品时,一般都是由若干位设计师进行合作,计算机网络(Internet)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距离的缩短甚至消失,时空的限制被打破。

2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的教与学

2.1注重传统设计能力的培养

有的学校过分夸大了计算机设计语言的作用,认为计算机平面设计就学习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等等这些设计软件,认为这些软件:“只要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只要学好了这些设计软件就可以从事平面设计了。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计算机并不是万能的,平面设计是一个人脑的思维过程,计算机只是起辅助的作用,真正的设计是要靠人脑来完成的。所以在传统设计中,大家虽然用的是纸和笔,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设计主体是自己。通过与传统平面设计教学成功实践的比较,我们发现,正是传统的设计教学,美术的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应该加强练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是设计思维的真正支柱。

2.2打好平面设计和美术理论基础

学会如何用软件,如何用计算机排版,拼版,制版,但是学生仅仅学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这些专门教授计算机使用的课程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小,这是不对的。学好平面构成、色彩理论、图形创意等课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巨大的实际指导意义!

2.3创意的培养

设计创意是一种课本以外的知识,是一种可操作技能以外的思想能力。

2.3.1创意培养就要让学生主动去想去做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说明“教”学生“学”,是为了学生“学”后能“做”,但是,学生要能“做”,就必须会“想”,因为思想决定行为,进行计算机平面设计,就要知道“想”做什么,“想”用什么方法做,“想”怎么做最好,让学生“想”是计算机平面设计课教学中学生创意培养基本条件,如果课堂只是把知识、技能一味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是无法达到设计意识培养的。

2.3.2创意培养就要创造积极的互动教学活动,让学生敢想敢问

创造积极的互动教学活动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计算机平面美术设计课教学教师自己必须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要对所教知识全面掌握,施展好教学调控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及收获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互动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教师要能给学生积极的反馈,不要碰到问题,就闪烁其辞,左右而言它。否则,学生有问题不敢问,或者问了也白问,学习变成只是按步骤操作计算机……,没有了自己思维,设计意识培养就无从说起,尽量为鼓励学生“想”、“问”创造机会。

2.4采用实例教学法

平面美术设计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新设学科,教师如果还是手持重理论、略实例的教材,站在传统的黑板上归纳“一二三”,显然会使学生食之无味,不知所以。此时,教师必须把握新的质量标准,提高教学中的科技含量,在教学方法上,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我选择了哈佛大学提倡的“实例教学法”,即配合本堂课教授内容,在网上选择一个或教材上的或自己制作一个能包罗基本知识点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然后带领大家一步一步制作出相同或类似的作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易于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

2.5重视实训作业的设计

2.5.1实训作业应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美术平面设计课实训作业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桥梁,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依托。实训作业设计,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生活与心态,关心社会时事,关心学生关心的,这样才能设计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训作业,而且,很多时候教学的成败却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学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获得来自于作业的完成情况,完成的好学生就会产生兴趣,有信心、有毅力深入学习,获得更成功的经验。所以,实训作业内容是学生容易接触到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解。

2.5.2实训作业要有短期的作业和长期的作业

短期作业是一些模仿性练习实例,突出技能的训练实例。例如,学习设计软件各个工具的练习的实训作业,或者学习图片的简单处理的实训作业等等。实训的长期作业是学生自主探索模仿性练习,在已经掌握一定技能和设计知识基础上,要求学生自主地模仿设计作品,完成带有项目性质的作业,能让学生长时间处在一种构思设计状态。例如,实训作业《XX公司VI手册设计》。

2.5.3实训作业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5

数据的来源

数据从何而来?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过多渠道获取数据,归纳下来,有如下两种典型渠道:①热点化,即从当前社会热议话题中筛选一二,如房价、PM2.5数据等;②本土化,即从学生自身出发,挑选与其息息相关的数据。实践证明,“热点化”数据终因其时效性短暂、“不接地气”等导致教师疲于“刷新素材”而无暇顾及对素材本身结构的精益求精,且效果不佳,而本土化的数据,则因其直接来源于学习者本身,取之便捷,鲜活且宝贵,极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

如果教师有了不错的想法,又该如何获得这些数据呢?解决办法多样,你可以事先多花些时间手工录入,亦可如笔者一样,使用“数据采集系统”,虽名曰系统,实则是用ASP和Access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小程序。图1所示即为笔者针对本教学设计“开发”的系统前台及数据汇总页面效果。

数据的类型

当教师确定好研究对象之后,下一步考虑的问题即是从他们身上获取什么样的数据?笔者梳理在校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发现从德、智、体、美、劳等任何一个视域中都能找到很多问题研究的切入点,但单从数据类型考量,却典型表现为如下两种类型:①是非型,即让学生在若干选择支中进行单项选择。例如,你碰见老人摔倒,是否主动搀扶? 是 否。关于选择大学及专业,你更偏向听取谁的建议?A.老师 B.家长 C.学长 D.自己。②结构型,即让学生在若干选择支中进行多项选择或在文本框中输入相关数据,并将上述数据套用现有的数学公式或模型加以计算继而获得某指数、指标。例如,为了解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现状,可设计如下相关问题:关于四大名著,你读了哪几本?(请勾选)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原始数据获取后即可通过公式或函数计算出阅读总数、均值等。为了解学生BMI(身体质量指数)状况,则可设置与BMI相关的身高及体重文本框供学生录入,再用形如“=体重/身高的平方”公式计算出BMI指数,进一步利用IF函数将指数转换为相应等级。

数据采集的根本目的是处理信息,而为了便于后期的数据处理,上述“非格式化”文本或数据还需按照某种标准进行“格式化”处理,即数据如何表征?例如,非结构型数据可直接用0/1或A、B、C、D等值存储表示,结构型数据则多直接以原始数据存储。图2所示即为学生名著阅读情况数据“格式化”效果。

数据的处理

当教师有了第一手且经过初步“格式化”后的数据后,就该考虑如何处理了,而这也是表格信息加工的核心所在,教科版信息技术教材在表格信息加工章节篇首用一段话很好地概括了其目标主旨,即“表格数据处理是指借助表格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计算、分类汇总等处理,并结合图形化表示,揭示客观事物随时间、地点及其他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向学生有效传授上述数据处理的各项操作技能呢?典型的做法有:①并列式,即将各加工技能归类逐“块”介绍,如多数据类型数据的录入(如图3);②递进式,即以问题解决为线索,将各加工技能逐步渗透至一个个新生发的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以《表格信息加工》一课为例,笔者在BMI调查统计问题解决过程中,让表格信息加工相关的“双基”及“高阶认知”铺陈开来,具体处理思路如上页表所示,最终实现效果如上页图4所示。

平移教学设计范文6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课本第13、14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中第1--3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内容。表内除法是学生学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对除法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会用"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物品。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均分"含义及"平均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价值,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景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谈话法和讲练法相结合,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主题图,各种代替糖果、橘子、面包、矿泉水的学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你们喜欢什么活动?(春游)二年级的小朋友为我们春游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他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哪些食品?(出示例1主题图)

(2)、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发现问题。图画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分食品)

(3)、各小组动手操作。

1.2学生汇报,交流展示。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各小组汇报情况。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1.3出示课题,板书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食品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2.动手操作,学习平均分

2.1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学生讨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2 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2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视野,开拓学生思维。)

3.拓展应用,理解平均分

3.1练习三第2题。

(1)、学生讨论交流:下面3种分法那种是平均分?

(2)、学生个别汇报。

(3)、教师小结。

3.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设计意图: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开放性的活动使学生多角度认识平均分,为以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4.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与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