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学科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学科建设范文1
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超声医学科已从早期单一的病情诊断发展成集诊断、治疗于一体并涉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领域的医学学科。超声医学科发展涉及学科发展方向、学科亚专业分化、与临床相关科室协作、科研助推学科工作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本文探讨了超声医学科如何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找准自身学科发展方向
超声医学科要根据自身的人员结构、原有的基础和实力,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列出学科主攻方向,加强优势技术建设,加快特色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诊治水平,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
2进行学科亚专业分化
2.1超声医学科的发展
目前,超声医学已由静态软组织结构显示(灰阶超声1972年)发展到实时动态结构显示(实时灰阶超声1984年),再到功能显示(彩色多普勒1990年;超声造影1992年);已由单一的低频探头向高频、宽频和变频探头发展,由二维超声向三维超声、四维超声发展,结构显示更清晰、全面。随着集成电路和超细光纤的发展,超声探头小型化、微型化,腔内超声、血管内超声有了很大发展,超声影像诊断已发展到亚微结构水平。现代超声引导穿刺器械和超声引导下精细化介入性治疗得到迅速发展。超声这门新兴技术学科,既有“设备新、技术新、人员新”的三新特点,又有“技术发展快、设备更新快、理论老化快”的三大特征,同时要面对全院各个专科,知识要求面宽,但易造成医生临床知识不系统、碎片化。
2.2亚专业分化
学习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是亚专业细化的基础,每项新技术的开展都有可能分化为新的亚专业。亚专业的划分主要是促进学科向纵深发展,发挥自身专长,集中专业性人才,深入研究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填补医疗空白,不断扩大医疗范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减少超声诊治中的低水平重复,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六个亚专业学组:妇科组、肌骨组、浅表组、腹部组、血管组、介入治疗组。亚专业建设要求:服务患者,服务临床;学习制度化,视野国际化;专科研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亚专业建设措施:加强基础理论系统学习:80%临床+20%本专业;技术提高:请进来,走出去,时刻保持与国际接轨;医疗行为:规范操作,规范诊断,形成制度,严格制度管理;激发和培养医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以各种方式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使其在医学实践中始终保持对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渴望。
2.3亚专业学科管理
(1)架构:设组长、副组长各1名,由高年资医生担任。组员6~7名,住院医生不固定(1年轮岗),每位医生均有两个方向(一个为主、一个为辅)。(2)组长选拔:组长为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其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科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对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不但要求其拥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敏锐的科研思维和强烈的创新精神,还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医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否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3)亚专业管理核心:核心是组长的管理,设定医、教、研、人才培养目标,充分授权,学术方向引导,部门、学科协调给予指导和帮助。
2.4亚专业分化意义
(1)学科建设的亚专业分化,为每名医生规划一个专业方向,创造一个发挥各自特点的工作平台,使人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学科发展与个人事业同向而行,实现“双赢”。(2)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应用。目前超声现代诊疗技术,全面开展,并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并积极创新,形成特色优势。(3)设备利用率得到更有效的提高,把目前的仪器进行分类管理,高、中档搭配,既兼顾日常诊疗工作,又要考虑专科开展新技术所需要的平台。(4)打破论资排辈,为年资不高但掌握了新技术和新业务的人员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5)引进适当的科内竞争机制,人人思进取,激活内部动力和活力,进一步营造科室的学术氛围,形成一个学习型科室,使学科建设向“横的普及、纵的深入”全方位的快速发展。
3主动与临床相关科室协作
现代医学诊疗观点的转变,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融合相协调。大型医院为适应患者的需求,逐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医院内部资源,积极推进科室间有效联合。搭建重大疾病的多学科、多中心综合防治平台,不断深化重组以疾病链为纽带的学科群。比如,肿瘤治疗中心等,给超声医学科带来客观的压力。临床循证医学要求诊疗依据客观化、标准化;临床各种操作要求精准化;患者的检查要求无损伤等也给超声医学科的广泛应用带来机遇。我们的策略和措施是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主动与临床配合,体现本专业的价值,使其成为疾病诊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
4科研助推临床工作发展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医疗技术水平综合实力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没有坚实的科研基础,临床工作就难以有发展后劲。只有把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切实建立科研课题来源于临床、研究成果用于临床的良性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5人才队伍建设
医学学科建设范文2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认证;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1中医专业认证对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的意义
专业认证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认证来评估学校开设的专业性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标准;通过中医专业认证可以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的目的。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形成;以成果为导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教学手段、教育教学方法,确定中医学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
2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
在中医专业认证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指向、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的指导下,我校修正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方向,更新教育理念,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明确学科建设方向是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我校修订了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改革了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考核方法,强化了实践教学,并不断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订后的中医专业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确定的中医儿科学的教学目标为:通过中医儿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能运用中医学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抢救急危重症;掌握中医儿科常用外治法;了解常见中医儿科疾病的发病情况等流行病学特点。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增添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传承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中医应用型人才。
3明确学科主攻方向,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明确的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在中医专业认证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要求下,我校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一直坚持“院系合一”(即医教合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儿科教师坚持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全部从事系统的医疗实践,增强解决临床实际的能力。我校儿科团体先后开展了“麻杏陷胸汤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陷胸颗粒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痰热闭肺证临床研究”“麻杏麦冬汤治疗肺炎喘嗽风火阴虚证临床研究”,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我们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目前我校中医儿科已形成气血并治治疗小儿病症、经方防治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两个稳定的主攻方向。同时,学科注重内涵建设,不断向更深入专业的三级学科细化发展,建立类似于内科学科的三级学科分支,借鉴现代医学以系统划分,如肺系(呼吸)、脾系(消化)、肾系(肾脏、内分泌、遗传代谢、生长发育)、心肝系(神经、心血管、血液)等专业;坚持以学术前辈思想为指导,传承与发扬并重的方针,对学术资源进行了梳理和挖掘。在主要研究方向的优势病种(如哮喘、复感、厌食、肾病)方面,深入开展了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的制定、优化推广工作[1]。我校中医儿科课题组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在取得医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如“构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模式”“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医儿科学中的运用”“中医儿科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等,推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依托附属医院及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研促教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我校中医儿科科研团体依托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麻杏陷胸颗粒对热性哮喘小鼠模型血清IL-12、IL-13调控的实验研究”,不仅明显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部分学生通过跟师观摩实验、辅助实验也提高了将来搞学术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我们还依托学校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中心开展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保证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跟名师、多临床,加强中医儿科专业学科队伍建设
结构合理、能力强的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中医儿科学是针对小儿生长发育阶段,由生理病理、辨证论治、预防保健等诸方面共同构成的中医儿科学体系。中医儿科学不仅是一个缩小版的中医内科,而且具有其生长发育、生理病理、预防保健的特点。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的学术梯队,在中医儿科专业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中医儿科教师不仅是教学、临床的“双师型”教师,而且均有跟名师的经历。名师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儿科名家。跟名师提高了师资队伍的中医传承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传承能力。在注重教师跟名师的同时,我们还重视中医儿科专业学科队伍临床带教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临床技能。为使临床实习带教规范化,采取如下措施:(1)成立带教指导组、指定带教医师;(2)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和教学查房,结合典型病例重点讲解[2];(3)坚持病例讨论,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并发言;(4)坚持举办张仲景学术思想、经方医案系列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5)严格审批学生病历,并要求床边报告病历;(6)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7)制定考试细则,采取答卷、病历书写、技能操作等综合评分,重点测试学生的“实战”能力。实践证明,训练系统的正规化,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科临床技能。
医学学科建设范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科建设 发展
学科是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基础性平台。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一个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也是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发展加以规范、重组和创新,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涉及学科本身学术水平的思想建设,还涉及学术组织、教育制度和资源配置等。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任务就是立足本校实际,发挥本校的特色优势,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培育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聚集学科梯队,强化科研条件建设,形成研究优势和学科特色,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逐步建成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实现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服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要想实现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制定科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是极为重要的。学科规划的制定,必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发展目标的制定,首先必须要在分析、调查学校学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奋斗目标,创造发展条件。同时,要全面分析现有学科结构、特色和水平,优势、弱势和劣势,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其次,规划的制定必须具备科学性,要按照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客观要求来制定。第三,规划的制定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备可操作性,要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
遵义医学院拥有珠海校区、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6个二级教学单位,拥有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临床教学资源教为丰富,目前,学校共有1个国家级临床技能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涵盖医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和工学6个学科门类的14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法学学科门类。2011年,学校确定了更名遵义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目标,在学科建设方面,按照《遵义医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制定《遵义医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确定了加强非医学学科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医药类学科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农学等多学科各具特色、支撑配套、协调发展、重点突出的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建设总体水平,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以人为本,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梯队、学科方向、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科学发展观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科建设的指导意义在于,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培育一批高素质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领头羊”,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水平提高的关键。同时在学科团队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还要建设团队的层次架构,保证后继有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明显缺乏,我省在全国拥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多,进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显得极为重要。遵义医学院近年通过引入高水平的“候鸟型”人才带动学科发展,提升本校学科建设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加大对学校现有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提供人才成长的有利条件,创新管理机制,使学科带头人从学术骨干中脱颖而出,使现有学科人员乐于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鼓励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全面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与学科专业结构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3.凝练方向,强化科学研究,提升学科影响力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动力。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科研为教学开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科研育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特征。没有高水平科研作支撑,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学科,也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大学之间的层次和水平的比较重在科技成果、学科优势和人才梯队。有没有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学科、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博士点、硕士点(一、二级学科),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学术文章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因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部级以上课题及项目,政府科技成果奖等,这些都体现了科技的灵魂与科技的根本。
医学学科建设范文4
关键词:学科建设; 创新理念; 科研发展
1.当前医院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医院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是当今医院管理的关键问题。但是,人们对医院学科建设的认识尚停留在初始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①在医院学科建设中,医院管理者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和探索,但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少,尚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③在学科建设上重视重点学科的建设,忽视非重点学科的发展。②在研究方法上,多以单纯、片面的科研或临床研究为主,缺少整体策划和系统设计的前瞻性研究。④在学科管理功效上,还缺少评价标准和比较直接的产出。
2.医院学科建设核心理念
根据现有基础和条件,按照“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植特色、调整结构、全面提高、学术支撑”的学科建设发展方针。
分层建设原则:整合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和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对较薄弱的学科,以建立医院重点建设学科为基础,以北京是重点建设学科为标准进行发展和建设。同时规划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资源共享原则:整合医院人力、物力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投入,广纳人才。
创新原则:加快学科建设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引入项目负责人管理制度努力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学术氛围。
共生原则:构建多学科综合性学科群,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多学科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
3.培育和建设重点学科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通过联合影像、药剂及基础间的诊疗协作,形成了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影像、脑血管超声、神经病理、神经康复、神经电生理、流行病学、神经药理和干细胞研究等在内的神经科学学科群,形成实力强大的学科群体,在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方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建立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基础。
依托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北京市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中心和老年医学网络与国际老年研究机构(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世界实验室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建立了老年流行病学研究平台,开展了多项老年常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使医院在老年流行病研究领域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地位。
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影像医学为平台,即医学工程科与影像科、血管外科、神经介入科和心脏科的紧密合作,形成了学科间交叉发展,互相促进。整合优势资源先后成立并获批了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神经病学重点学科“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脑血管病研究所、血管外科研究所、低氧医学研究所等。成立了北京市脑血管病中心、超声诊断中心、癫痫诊疗中心;建立了包括神经药理、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细胞治疗、循证医学中心、中心实验室、实验动物室、再生医学实验室、脑血管病实验室、心血管实验室和外科实验室在内的现代化基础研究室和实验室。为各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学科间相互支持的环境。
4.学科建设管理制度的体系构建与持续改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基本上都是采用规划建设模式,即先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然后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具体建设[2]。但是,存在重申报轻建设、责任不明确等诸多问题。我院经过大量调研发现,在学科建设上不缺少管理制度和技术常规,缺乏的是对医院制度体系构建模式的系统研究以及持续改进管理制度的理念。因此,科研管理部门依据系统管理理论,采取PDCA管理方法,经多轮的调研和论证形成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宣武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及相关管理办法》,包括“宣武医院学科建设十年发展纲要”、“宣武医院学科群运行与管理办法” 、“宣武医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宣武医院学科建设评估办法”、“宣武医院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等。使医院学科建设处于规范而有序地发展当中。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以职能为主线的构建原则,即成立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相关处室或部门负责人及专家组成的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由科研处长兼任主任的医院学科建设办公室;成立由国家、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担任主任,包括学术骨干及院内外有关专家组成的学科建设学术委员会;建立 “医院―学科”二级管理体系、“国家级―北京市级―院级”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创新了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模式。建立“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优势集成”配置体系“竞争―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纵向行政流畅通,横向学术流活跃的矩阵式学科建设组织构架,形成了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3]。同时建立学科建设的动态管理机制,即采取“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PDCA管理方法,主管部门定期以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理清学科建设日常管理的流程和关键环节,为此我院在原有重点学科3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新重点学科的3年创建目标,并对周期内每一年度应达到的年度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建立了半年中期评估、年终考核的评价体系。
5.在学科建设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着眼于医院发展的全局,制定发展战略。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等国际组织;与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瑞典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医疗机构及各种基金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国际交流与合作战略研讨会”,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医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及学科建设进行分析和指导。
(2)关注交流单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成功经验,例如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们邀请其项目主任到医院进行学术交流,为我院帕金森病研究及学科建设给予指导。
(3)以项目合作为桥梁,通过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交流服务于医疗科研工作。目前,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等与美国哈佛大学医院积极开展双方的合作项目,并已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申请到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积极开展与港澳台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合作,保持年均合作项目3-5项左右。北京市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先后承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的研究项目。通过强强联合缩小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我们先后成立了一批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神经病学重点学科。医院被国家外国专家局评为全国唯一的医学类“引进外国智力示范基地”,我们先后与欧美等国的神经科学和老年医学研究进行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与美国帕金森病研究所、日本东京都精神病研究所、意大利罗马大学均有实质性的合作。与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共同成立了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INI) 、亚萨吉尔显微外科培训中心、萨米颅底外科训练中心。
(4)以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为重点,“引进来"即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长、短期学术访问、科研交流和讲座;有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优质的海外的华侨、华人专家,他们带来了国外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带动了医院的医疗和科研工作与国际水平接轨,提高了医院整体队伍的素质水平。缩短了我们与世界前沿水平的距离,扩大了我院在国际医学界的影响。“送出去”即通过多种形式派出中青年科技骨干赴境外知名机构进行培训、研修、科研合作及留学等。这些中青年科技骨干为医院引进或即将引进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法、理念、模式等,也使这些人员日后成为医院人才乃至全国该专业领域拔尖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医院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出国留学回国人员占27.3%; 在科室正、副主任中占56.6%;在医院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库中占46%;2005年以来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以上科研成果11项,其中10项是由留学回国人员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通过“送出去”涌现出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科前沿的学者,产出一批具有国内外前沿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强了我院参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竞争的能力。
6.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建设的模式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如何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成为医院管理的重大问题[4]。我院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划,将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上[5],从而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高、教学效果好及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队伍。我院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潜能,使我院的学科建设飞速发展。人才梯队建设的主要架构是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学科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中青年科研骨干为培养重点,同时培育一批基本功扎实、技术过硬、专业性强的技术人员队伍。目前,我院20余位学科带头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名、政府特贴专家25名。北京市215高层次“领军人才”5人。他们承担着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自然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优秀学科,在人才结构上除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来引领外,还要有中青年技术骨干作中流砥柱,有朝气蓬勃的后起之秀作基础和储备,才能形成高素质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院多年来始终坚持实施“星级人才助推计划”、“优秀人才储备计划”,有计划选派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出国留学、申报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并通过学科主任助理、学科秘书等锻炼他们有效地处理和协调学科内部各类人员之间以及学科外部的各种关系的组织管理能力等全方位培养。目前,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2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88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7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人选28名,获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55名,医院各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33名,硕士生导师85名。年均培养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100名、博士后10余名。使医院发展保持长久的活力和后劲。
7.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的探索
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种客观公正和可量化的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给学科建设的规划、管理和发展进行评估和考核[6]。在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学科建设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与指导下,由院学术委员会聘请的学科评估专家组和有关职能部门按本条例要求,完成学科建设评估的有关环节。以《北京市临床重点学科评估办法》和《北京市临床重点学科评分表》为参考,通过大量调查和论证制定了包括医疗、教学、科研、学术队伍建设及技术支撑条件等方面的“学科建设量化评分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实施考评中不断修正补充。通过实践我们取得了学科建设评估体系的相关经验:(1)通过量化评分对各学科进行客观评估,动态地了解各学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整改措施,为医院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提供客观而强有力的依据。同时也能细化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2)通过提炼出学科建设评估的核心指标,形成了“按照学科方队分别建设、统筹调整”的学科建设态势,有利于提升学科的竞争力,合理的科研评估指标有利于科研人员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认识,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3)以特有的科研量化指标和应完成的目标为基础,以重要的学术竞争指标对学科进行评价。另外,通过网络版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产出管理、人才管理、技术平台管理、综合查询及系统管理等模块,可实时在线更新医院各科室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出数据,完善及优化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更有效地促进了医院学科建设发展。
在具体的实践中,从2006年开始每年对全院各科室从医疗、教育、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学科建设评估,并组织进行全院学科建设经验交流,学科建设办公室将评估结果及时呈报医院并反馈各相关科室,同时注重医院各职能门部间的交叉管理,对评估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督促科室进行整改。2009年组织了“宣武医院各科室学科建设实施措施和规划现场办公会”,对全院46个相关科室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大大促进了我院学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连续10年的积累和实践,建立起的医、教、研、人才梯队、支撑条件量化评估体系,加强了医院优势学科的实力,充分带动相关科室的发展,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实力,培养出大批医学英才,为同级医院的学科建设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谭天林,陈昌远,李雪等.医院管理理念创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 2009,29(3):38-39
[2] 肖亚洲,陈立章.新形式下医院发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11): 1628-1629.
[3] 甘露.大型综合医院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
[4] 李永生.医院管理思维范式的变革[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7):8-9.
[5] 汤爱国.医院从传统人事管理转变为现代人力资源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17(13):1662-1664.
医学学科建设范文5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3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不仅要“治病救人”,还要力求恢复病人的功能。康复(Rehabilitation)医学是一门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整体功能的医学学科。康复医学的发展,给广大残疾人回归社会带来了希望,也标志着国家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高[1]。这一学科的发展顺应了人类医学发展的趋势,因而社会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康复医学的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各基层医院的康复科建设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笔者在县级综合性医院工作20年,从事康复医学科建设4年余,有以下几点工作体会与同仁交流。
1 统一认识,确立康复医学服务理念
康复医学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目前,在基层医院,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康复医学仍缺乏深入了解,对现代康复认识模糊,有的认为康复就是推拿按摩,或与其相差不大。而大部分患者对康复更不了解。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注重于临床治疗早期同步介入,注重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注重功能的重建,强调整体康复,注重团队工作方式,是新医学模式向旧模式模式的挑战[2]。为统一认识,确立康复医学理念,由院长组织,邀请青大医疗集团的康复专家来院,给全体医护人员授课,进行康复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并由分管业务院长带领神经科、骨科、康复医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参观学习和现场观摩,以加强对康复的深入理解。
2 康复医学科人才建设
现在,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医疗市场的竞争就是医疗技术的竞争,也就是医疗人才的竞争。莒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于2007年就开始组织康复医学人才建设,选派科室成员到上级医院康复医学科进修,系统学习现代康复医学理念,进行康复人才储备。康复医学科所有医生均以参加康复医学会议、进修、短期培训等方式,轮流派出到北京、青岛、南京等地学习康复知识,并邀请上级医院的康复医学专家来康复医学科坐诊,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康复医学科队伍的建设。目前整个康复医学团队有康复医师15人,康复治疗师11人,推拿理疗师13人,护理人员15位。整个康复医学科按专业侧重的不同,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运行团队:神经康复病区,骨科康复病区,康复治疗区。三者分工合作,密切协调,为以后康复专业的细化、术有专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康复医学科场地、设备建设
莒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经过近两年的运行,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临床兄弟科室的协调帮助下,科室得到迅速发展,于2010年5月随着康复楼的启用,进入第二建设阶段。目前,康复治疗区域面积大约2500m2,设有物理治疗(PT)室、作业治疗(OT)室、言语治疗(ST)及吞咽障碍治疗室、心理辅导与治疗、针灸室、推拿室、文体康复治疗室、功能评定等多个治疗区域。按国际专业康复机构的先进标准,投资300余万元配置上肢连续被动运动CPM机、下肢膝关节CPM治疗仪、智能下肢训练系统、多功能神经功能重建仪等先进的康复设备。病房建设面积约2600m2,按专业分为神经康复、骨科康复两个病区,共设有60张床位。所有康复治疗区及康复病房均采用无障碍设计,方便病人转移及活动。
4 康复医学科运作流程
莒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定位为临床一级科室,按专业设立神经康复、骨科康复2个病区,病源组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康复医学科门诊收住入院;二是神经内、外科和骨科经住院病人病情稳定后,经过康复会诊,转入康复医学科。为了支持康复医学科建设,莒县人民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治疗组,由医院院长主持,业务副院长任组长,各相关临床科主任为小组成员,业务副院长每周带领康复医学科主任到神经科、骨科检查病人的康复会诊情况。病人经过康复医学科会诊后,根据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可以转入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根据专业不同分别转到神经康复病区、骨科康复病区进行康复治疗;不适合转到康复医学科治疗,需要床边康复的,定出康复治疗方案,由康复医学科派康复治疗师到病房做床边康复治疗。这样,全院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与康复医学科分工合作,密切协调,从病人的治疗早期就介入康复治疗,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有利于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5 康复医学科经济效益评估
莒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以来,取得的经济效益见表1、表2。
表1 2007~2011年康复医学科年门诊人次、
出院病人数一览表
年份门诊人次增长(%)出院病人数增长(%)
20071498124
2008202935.414214.5
2009269933.015912
2010313416.1351120.8
2011382122.053251.6
表2 2007~2009年康复医学科经济效益分析(单位:万元)
年份门诊住院总收入增长率(%)
20074.119.123.2
20085.121.826.915.9
20096.528.134.628.6
20107.6139.2146.8322.8
20118.9239.6248.569.3
从以上表中可见,康复医学科门诊与病房的经济效益成上升趋势,说明康复医学科已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随着科室业务水平的提高,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康复医学科的经济效益也逐渐提高。经过这几年的运行,我们发现康复医学的介入加快了病人的功能恢复速度,提高了治疗效果,使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康复医学的社会效益日渐体现。
在县级综合性医院建设规范化、现代化的康复医学科往往很难一步到位,康复医学科建设的开展离不开宣传,加强医院内部的宣传教育,使康复医学痛两次了医学一样受到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视非常重要[3]。在莒县人民医院由于院领导对康复医学的认识非常具有前瞻性,所以对这一学科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从建科初始就按照规范化、健康化的路子发展,所以使莒县人民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建设得以健康、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鹿均先,陈伟.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4):188-189
医学学科建设范文6
摘要:目的:探讨竞争机制引入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学科,建立完备的竞争体系,设立教师教学效绩评价表,并通过调查问卷评估效果。结果: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率、科研及教研项目申报率、主动听课率、实行教学改革项目数量、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高年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均明显提高。结论:竞争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快速、稳步的发展,提高学科在同行业的竞争力,并促进学科中教师的教学及教研能力。
关键词:竞争机制 高等教育 中医 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科建设已经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重视,也成为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基础[1]。而中医高等教育是当代中医传承延续及发展的最主要方式,于是如何加强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以促进学科中教师的教学及教研科研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我院从2011年始将竞争机制引进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试图通过效果评价将其用至学科间竞争。
1 研究基础
中医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固定,部分教师视教学过程为一种习惯或任务,这样必然会使教学质量下降,使学生在这些教师所任课的科目中形成相对空白的一环,这样也就必然使学生无法较好的完成整个学业,导致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中医传承延续及发展的空间缩小【1】。另外,现中医高等教育学科配置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青年教师由于其在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教研及科研等各方面的欠缺,必然也会对学科建设及学生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2个学年在河南中医学院下属学科中选取外科学科作为试点,将竞争机制完整的引入学科建设中三级评教、教师培养、科研、教研、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德育的各个方面。使其形成较为细化的分值,并将分值带入每学期学时统计、教学酬金计算、下阶段学时安排、各种评先等方面,应进行年终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表,进行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将结果与本学科以前状况作以比较,并形成相应学生、各教龄阶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处理,形成效果评估。
3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2个学年中外科学科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率上升27.6%,科研及教研项目申报率上升了45.2%,主动听课率上升37.1%,实行教学改革项目上升87.5%。在相应学生、各教龄阶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调查问卷中显示,98.7%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外科学科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高,87.2%认为外科学科更具有凝聚力,93.2%认为高年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明显提高。
4 结论
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多方面增强科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出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中医人才,提升临床医疗技术水平,进一步满足患者需求,为社会大众提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服务[2]。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现有的中医高的教育学科建设模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科发展的趋势。中医高等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教育教学模式来说相对较为固定,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视教学为一种习惯或任务,这样必然会使教学质量下降,使学生在这些教师所任课的科目种形成相对空白的一环,这样也就必然使学生无法较好的完成整个学业,导致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降低,中医传承延续及发展的空间缩小[3]。另外,现中医高等教育学科配置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青年教师由于其在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教研及科研等各方面的欠缺,必然也会对学科建设及学生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故而如何有效的加强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中教师的教学及教研科研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能力,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研究人群为教师,他们经过社会历练,心理发育健全,竞争所可引发的一些负面效应,即“竞争性抑制”作用基本不会出现,而研究结果证明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明显提高。竞争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深更广的知识及各种能力,方能驾驭各种场面。这可成为一种动力,促使教师自我素质提高及自我能力的展现,并可以促进学科建设快速、稳步的发展,提高学科在同行业的竞争力,并促进学科中教师的教学及教研能力。并且青年教师由于其在教学经验、教学管理、教研及科研等各方面的欠缺,必然也会对学科建设及学生正常的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为鼓励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故在年终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表中的数据统计方面,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以促进学科中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在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前提条件下,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使学科建设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研究中也发现竞争机制还可以引入各个学科的各个单一方面,也可以引入学科间竞争机制和学院间竞争机制形成,从而全面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教师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只有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通过竞争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科科研和教学水平,才能使中医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顺应历史潮流,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科技中医高等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天琪,郭庆.跨学科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发展[J].现代情报,2012,32(2):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