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1
关键词:教案设计原则;输入加工;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38-02
由Van Patten著作的《二语习得中的形式-意义联结》(2004)以及《二语习得理论》(2007),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他提出的输入加工模式(input processing model)(1996:41),为二语习得研究中关于输入的这一关键因素的研究揭开了新的篇章。众所周知,二语的输入是二语学习直至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以课堂教学与学习为主导方式,教材和课本成为我们学习者的输入媒介。在此背景情况下,着重研究和考证课堂教学和配套的教材应当怎样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为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提供最大的帮助,这是语言教学改良中最值得考量的研究课题。
一、教案设计的理论基础及其指导意义
1.输入和输入加工模式。
环节1 环节2 环节3
输入 内化 二语发展体系输出
(INPUTINTAKEDEVELOPING SYSTEMOUTPUT)
环节1=输入处理
环节2=适应和重组
环节3=使用二语
在环节1中,只有一小部分输入能够被学习者加工处理,这是由于学习者自身的加工处理局限性以及处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在此环节中,最大的困扰是学习者怎样觉察到并处理他们所听到的话、所看到的语言数据,怎样进行意思和形式的联结。在环节2中,被处理的输入部分称作内化(intake),这是学习者觉察到并且通过他们内在处理器加工的。在这个阶段,内化经过适应和重组后转化为二语体系。适应(accommodation)是当学习者在第一层面上把语言形式和意思相映射后,接收某个语言形式或结构,使之成为二语体系的一部分。重组(restructuring)是整合新接收的语言形式或结构到学习者的二语发展体系中的过程。环节3由一整套的通达二语体系并选择应用过程组成,由学习者内在的二语体系决定何时何地使用二语。
2.在Van patten的模式中,只有输入的一小部分被内化形成二语发展体系,该二语体系是学习者最终输出的资源,由此,改变二语学习者输入加工,扩展他们的内化部分,从而使二语发展体系得到增强,最终提升学习者对二语的驾驭能力。学习者的输入加工,输入转为内化的过程涉及心理语言学策略和机制。当学习者觉察到输入中的语言特征,理解其内涵,那么语言形式与意思的联结就达成了。
3.该理论对教案设计的指导意义。开发L2学习者将形式与意思的映射能力对L2习得至关重要。形式是语言的外在特征(如言语及其形态),包括功能性德特征(如介词、冠词、代词)。意义是指对真实世界作参考,意义与形式的联系是言语的指示意义和它的语言学编码之间的联系。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施教的总体目标是如何在课堂上提升二语的形式-意思映射,使输入有效地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的二语体系。
二、教案设计的原则及其实施策略
1.保证输入的可理解性,加强意思对相应的语言形式的映射。为了使输入有效地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二语体系,该输入必须包含明确的意思指向,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容易和清楚地把握意思(Ellis N. 2002)。语言的特征(如词汇、语法、语音、等),只有当赋予意思所指,并且能被学习者理解的情况下才可能被学习者吸收并转化到二语体系中去。
因此,教师在选取输入教材时,应尽量选择意思指向明确的,选取对学习者而言较容易理解意思情境的语言学习素材。然而,现实中当学习者面对能理解的教学素材时,经常会以错误的观念抵制,认为能看懂的就不必再浪费时间。学习者并不能主动意识到形式-意思的联结及其内化步骤,这时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由语言形式到意思理解,由意思到如何产生相应的语言形式,将形式-意思连结设计到教案中。尤其是后者,在某个意思情境下,使用何种语言形式来表达,在这个环节中,能够让学习者意识到一些语言外在形式的价值,让学习者重视并吸收,加以练习达到熟练程度,从而得到内化,完成二语习得中最关键的步骤。
2.增强输入的互动性。Ellis(1994)区分了两种输入类型:互动型与非互动型。在互动型的输入下,学习者之间或者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探讨、沟通等等参与到输入环节中。非交互动型的输入中,学习者处于非互惠的话语情境中,学习者不参与互动,以教师的宣讲为主导模式。在互动型的输入下,学习者在形形的语言教学素材面前,能够将自己对语句意思的理解得到矫正,在不太理解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与其他学习者和教师协商探讨,这意味着二语的形式特征在不同的学习者的理解中变的尤为突出。许多学者都曾指出谈话式与协商式的互动可以简化二语习得(Interaction Hypothesis,Long,1980)。在互动的课堂模式下,学习者往往会要求弄清楚或重复他们不理解所接收的语言。在课堂上不妨教学生说:What did you say?(想弄清楚时说)Did you say……?(想确认时说)。在营造互动的氛围以及实施互动型的课堂策略时:(1)教师必须给学习者机会进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2)教师必须调动学习者进行意思协商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克服面子障碍提出问题;(3)教师必须让学习者针对某些语言形式开展设计好或者未设计好的会话。
本文基于Van Patten的输入加工模式理论,探讨了二语习得过程中的第一步骤——输入。结合了我们学语的实际,在教学课堂中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设计科学合理的教案成为最直接的改良手段。在安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时,希望广大教师能够兼顾:一是保证输入的可理解性,加强意思对相应的语言形式的映射;二要增强输入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Alessandro G.Benati,2009,Secondary and Cumulative Effects in Attaining L2 Proficiency in the Classroo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Alessandro G.Benati,2010,Japanese LanguageTeaching—A Communicative Approach,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3] Alessandro G.Benati,2010,Processing Instruction and Discourse,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4]Chaudron,C,1988,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Resea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Cambridge:CUP.
[5]Farley A,2004,The Relative Effects of Processing Instruction and Meaning-based Output Instruction.
[6]Gass,S,1988,Input,Intera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ner.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7]Lee J,2000,Tasks and Communicating in Language Classrooms. New York:McGraw-Hill.
[8]Lee J.and Van Patten.B,2003,Making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Happen. New York:McGraw-Hill.
[9]戴曼纯.二语习得研究语言学视角的理论思考——形式-形态分离与句法-形态映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4).
[10]马志刚,吴旭东.中介语形态变异研究与基于特征组配的最简探索[J].外国语,2008,(6).
[11]戴炜栋.概念能力与概念表现[J].外国语,2007,(3).
[12]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1).
[13]杨连瑞,尹洪山.发展中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5,(2).
[14]牛保义,席留生.仿拟构式生成的认知语言学解释[J].现代外语,2009,(02).
[15]周启强,谢晓明.认知词汇语义学的主要理论及其运用[J].外语学刊,2009,(03).
[16]张克定.认知语言学的三个主要假设[J].外语学刊,2005,(01).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2
关键词: 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必将对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课堂应用上。如今PowerPoint是教师授课时常用的教学演示软件,很多教材附带PowerPoint电子教案作为教学素材的一部分,这些素材为教师使用PowerPoint提供了便利。据《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到2004 年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64%的教师教学时在互联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如图片、文字资料和课件等),56%的教师经常使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如PowerPoint 等)授课。[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广泛,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率将会越来越高。PowerPoint是一种多媒体演示工具,许多教师把它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认为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有些人持反对的观点,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PowerPoint软件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使用不当就会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PowerPoint进行教学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通过分析当前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问题,探究运用PowerPoint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关于PowerPoint软件
PowerPoint 是Microsoft 公司推出的 Office 系列产品之一,它是商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演示软件,主要用于设计和制作广告宣传、产品演示的电子版幻灯片,制作的演示文稿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或者投影机播放,用户利用 PowerPoint不但可以创建演示文稿,而且可以在互联网上召开面对面会议、远程会议或在 Web 上给观众展示演示文稿。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PowerPoint 以其易学、实用的优越性成为教育领域的大众软件,是教师进行多媒体演示教学的得力助手,是人们常用的课件制作平台。
二、PowerPoint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PowerPoint以其简单的制作、便捷的使用成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的最爱。PowerPoint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应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并不代表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使用PowerPoint进行教学时,如果使用不当,就不能发挥媒体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PowerPoint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中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过于依赖PowerPoint电子教案,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PowerPoint 电子教案的使用让教师告别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时代,给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并节约了大量时间。但是,它容易使教师过于依赖电子教案。有些教师接受了PowerPoint教学后,就完全否定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论什么内容、什么对象,从上课开始到结束都是在放幻灯片。这种教学方式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PowerPoint上课,由于不用写板书,教师往往只注意电子教案给自己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备课时将上课的内容都写在PowerPoint 电子教案上,课堂上轻松点鼠标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造成了“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瞪着眼睛看”的现象,学生如同观看一张张幻灯片闪过的电影,教师手点鼠标,脸对屏幕,在旁略作解说。而有的教师几乎是读每个幻灯片的内容,一个接一个,直到演示完毕。这样的授课形式,教师讲授知识的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进度,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假定了教学是简单的内容传送,幻灯片传递内容的格式自然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虽然使用了电子教案,却达不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学生下课后记不清上课内容,上课效果差。多媒体课堂教学不能由多媒体简单地代替教师的传授,也不能是简单的黑板搬家,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仍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过多增加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
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上课的一大优点就是教师可将传统授课方式中需要在黑板上大量板书的内容在课前预先整理、归纳好写入教案中。一些教师担心内容太少不能满足一节课的教学需要,不能把问题讲清楚,总是尽可能多地将内容放入幻灯片,有些甚至把自己说的每一句话都放到幻灯片上,上课时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快速地播放每一个幻灯片。教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由于没有了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内容铺天盖地地席卷过来,课堂容量大增。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学进度过快,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时间明显缩短,学生思考、理解的时间不够,无法接受教学内容。课堂信息量增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少了,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探究、分析,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接不暇,思维跟不上,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思考,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笔记,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只是被课件生动的多媒体效果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样教学效果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比传统教学方式还差。另外,很多教师在用PowerPoint上课时,用屏幕代替了黑板。PowerPoint的教案是备课时事先做好的基本模式,很难适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对板书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又不利于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景。此外,由于屏幕一屏的显示内容有限,内容必须分屏显示,这种演示方式把信息打成了小碎片,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性感知受到影响,尤其是项目符号的不恰当使用,把教学内容人为地分成不同的层次关系,这样学生很难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3.重PowerPoint课件制作,轻教学设计。
许多教师在运用PowerPoint教学时非常重视课件的制作而轻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有些教师花了很大精力制作课件,有时为了一个好看的模版或图标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甚至请专业人员制作。界面做出来非常漂亮,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演示效果非常生动,声音、动画效果非常逼真,学生上课就像在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PowerPoint电子教案可以集成图、文、声、像等多媒体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就能够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兴趣。但是,如果这种作用被过于修饰,甚至过于花哨,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一些无关的因素成为学生的视觉中心,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4.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缺乏交互。
PowerPoint软件本身只是一种多媒体演示软件,它的信息传送是单向传递的,而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一些教师在运用PowerPoint开展教学活动时,往往把教学内容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些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单向的知识传输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灌输的对象,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变成了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快捷工具,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在昏暗的多媒体教室里,教师按顺序播放着一张张幻灯片,学生眼睛盯着大屏幕就像看电影一样。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屏幕和教学内容,而不是学习者,PowerPoint的使用分散或减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复杂的思想交互,教师从课堂上得到的反馈较少,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地修正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调动起来。
三、提高PowerPoint电子教案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PowerPoint只是一个辅的教学工具,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它只能帮助教师解决传统教学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不能取代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使用PowerPoint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把PowerPoint和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1.合理使用媒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不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PowerPoint电子教案只能是课堂授课的助手,是创设学习情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师的活动。利用电子教案授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准确把握媒体使用的时机,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电子教案不只是便于教师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使自己变为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忽视肢体语言对教学的作用。教师是最好的教学媒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站在屏幕旁边,面向学生的方式教学,使学生在看大屏幕的同时能看到教师的活动,增进师生的直接交流。这样教师能够根据课堂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情、手势等,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同时,学生也能从教师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富有表现力的眼神、手势中受到感染。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应与课件的图、文、声、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合理选择内容,注重教学设计。
PowerPoint电子教案不是教材和黑板的搬家。因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显示的内容,每一屏的内容要简明扼要,围绕课题的中心,突出重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媒体,要能够发挥媒体的优势,再配以大量实例的生动讲解和详细的解释说明,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另外,教师应当做好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选择什么样的媒体,什么时候应用媒体,如何利用媒体创设教学情景等许多方面都需要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材料与教学过程进行完美整合,充分发挥PowerPoint电子教案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课件版面。
教师对课件的版面设计应美观大方,每一张幻灯片的版面应做到美观工整,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但版面设计也不要过于花哨,教师应尽量采用统一风格的设计模版,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为了保证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前后呼应,教师应当设置一个目录幻灯片显示课程内容的完整结构,每一部分内容演示完毕后,再从目录幻灯片进入到新的内容模块。这样不仅有利于使学生随时明确此时学习的内容在课程系统中的位置,而且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最后几分钟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内容。
4.灵活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激发学生互动。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使用PowerPoint电子教案授课时,教师必须灵活使用PowerPoint,利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与教师、同学和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互动,提高学习效果。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PowerPoint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互动,教师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照着幻灯片读。在课堂上仅仅读幻灯片可能非常方便,然而教师照着屏幕大声读文本,这不仅是无用功,而且会使学生感到极其枯燥。应用PowerPoint的目的是为语言讲解提供一个视觉的补充,教师应把99%的时间用于看学生,而不是投影屏幕或电脑屏幕。
(2)合理应用停顿。PowerPoint应作为语言的视觉补充,而不是作为传递所有讲授内容的工具。因此,教师不能连续不停地讲解,要注意停顿,观察学生的反应,留给学生读懂屏幕内容和思考的时间。
(3)保持吸引力。很多学生的视觉能力比听觉能力强,因此,PowerPoint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可能导致一个问题:当教师讲课时,学生观看幻灯片像看电视一样,可能容易走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在学生的前面,教师的话和说话的方式应足以让他们关注,而不是关注幻灯片。
(4)隐藏光标。由于PowerPoint容易吸引注意,教师要尽可能少地分散学生注意力。在讲课过程中,当指针(箭头)在屏幕上移动时,一些学生很容易分心,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教师可隐藏指针,使用键盘上的箭头键切换幻灯片。幻灯片开始放映,教师可按下按Ctrl+L组合键,隐藏指针,即使移动鼠标,指针也隐藏了。在授课期间如果教师需显示指针,按下Ctrl+A组合键即可。
尽管有许多教师对PowerPoint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质疑,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辅助演示工具。在教学中,用还是不用PowerPoint,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决定,不要盲目追求时髦。PowerPoint可以支持教学,但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必须清楚了解自己使用PowerPoint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学生或是课程。使用PowerPoint的主要目标应当是通过促进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达到深入、持久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Tufte,E.R.The cognitive style of PowerPoint.Cheshire,CT:Graphics Press,2003.
[2]Rose,G.On the importance of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or what is the power of PowerPoint,exactly?Antipode,2004,(36):795-797.
[3]Jones,A.M.The use and abuse of PowerPoin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ife sciences: A personal view.BEE-j2.Retrieved on February 23,2006 from.bioscience.heacademy.ac.uk/journal/vol2/beej-2-3.pdf.
[4]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25-32.
[5]韩云瑞,张静.谈PowerPoint电子讲稿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使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5,(5):76-78.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3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导学案教学”课堂改革的组织、管理、指导与推进;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的作用,形成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教师人人参与的研究网络。各教研组、备课组要科学制定方案,积极组织活动,扎实开展工作;建立相应的制度,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特别是备课与授课的管理,业务检查的管理,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导学案教学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导学案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一)“导学案教学”理念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导学案教学”的落脚点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教学”,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导学案教学”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和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解决的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号,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
“导学案教学”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成为主角,昔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教师由先前课堂上给学生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演员”角色逐渐演变为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编制“导学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探究性活动,它不是原有教学设计的翻版,而是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安排学习活动,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三)“导学案教学”,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导学案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过去依靠教师灌输、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导学案教学”有助于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实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培训
1.理念的转变
(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的转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转变课堂就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单纯认知的圈子,改变上课就是教书,教学目标就是传授知识的现象,树立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思想。
(2)转变教师不讲学生就不会,教师少讲唯恐学生不明白的观念,改变“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树立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3)转变教学无轻重、无深浅、经验出成绩的观念,改变工作浮躁、自以为是的工作态度,树立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孜孜以求、潜心研究、诲人不倦的思想。
2.导学案培训,学校的培训抓好以下四点:
第一,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课标、教材、导学案相关理论等,通过学习,熟悉课标、教材,掌握导学案相关内容。
第二,抓好二次备课。通过集体备课,进一步明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准确解读导学案,研究导学案内容、修订教学环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情进行二次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第三,抓好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导学案,熟悉“导学案教学”的一般过程,重点掌握导学案的预习、自学、互动交流等环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抓好过程性培训、定期组织教师互听、互评,上好公开课、研究课,研讨交流“导学案教学”操作的方法步骤,推进“导学案教学”的优化。
(二)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范围是一——六年级语、数、英、综合、五心等学科。一、二年级和艺体科可适当放宽政策和降低标准,但必须与学校的整体
规划同步推进。(三)“导学案教学”模式构建
“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中常采用的具体教学模式:一般用于新授课的诱导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情境创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练习应用;一般用于单元复习课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质疑—探究—小结—应用;一般用于程序性知识学习和教学的技能式教学模式,基本程序是:示范—尝试—评价—作业。“导学案教学”的主要过程是:制定导学案,指导自学;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精讲释疑,当堂训练。学校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培训、研讨、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完善“导学案教学”教学模式。学校要通过校本教研研究“导学案教学”,通过研究导学案来指导教师进行二次备课,做好导学案与本校实际结合的文章,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校主要领导及业务主管领导紧盯课堂,通过听、看、评、查等来监督、指导“导学案教学”的推行。教师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形式,弄清“导学案教学”的概念、内涵、意义及方法步骤等,抓好“导学案教学”的落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教学方法,形成有本校或本人特色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推进“导学案教学”向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导学案”的编写程序及格式要求
1.导学案的编写程序
(1)每学期开学前两天内,由各年级各学科负责人制定学案编写计划,上报教研组或教导处,并组织专题会议,布置学案编写任务。计划书要明确模块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明确教学时段、周数、总课时数,确定各章节的教学时数;平均、合理地将教学内容及相应的课时数分配给组内教师,确定备课进度和时间。
(2)鼓励教师要建立各自的教师博客,加入学校工作QQ群和网站会员,在上课前一周将备好的学案及将实施的备课内容个人预设等(电子版)发到博客或QQ群中,以备其它备课成员登陆、查看、评论、建议、实施互备。
(3)提前一周进行集体备课,主备教师应将学案稿提交备课组,即教研组,组织讨论,修改后定稿,此为“组备”。
(4)主备教师原则上将修改后定稿提交教导处主任或分管教务副校长、审查,方可使用。
(5)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可做相应的调整,并做好调整与反思记录。使用后的导学案教师应根据自我反馈和学生的自我反馈都要落实在导学案上,形成教师的教学反思。
2.导学案的格式要求
(1)学校统一制定学案的制作模板或纸张,学案模板由教导处统一制定,教师下载或拷贝到自己的电脑中即可使用。
(2)导学案页面为 A4纸张,双面打印,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教师二次备课,便于学生做答案、修改和记笔记。
(五)导学案的管理
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学校教导处、教研组要发挥调研、指导、监督、评价作用。利用常规检查、学科教研、备课活动等,搞好调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利用课堂教学随机观课、公开课、研讨课,研讨交流等活动,加强过程性指导,优化“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要在管理、落实上下功夫,做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促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一是导学案的撰写。各年级、各学科任教师要认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认真研讨导学案中问题的设置,以保证教师的二次备课及学生的课前预习。
二是导学案的使用。课前要加强检查,学校要定期、不定期安排相关处、室、组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教师要坚持课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要保证四到位,教师引导点拨到位、学生研讨交流到位、师生互动到位、巩固训练到位。课后要保证两反馈,教师的自我反馈和学生的自我反馈都要落实在导学案上,形成教师的教学反思。
三是导学案的检查。学校要定期组织业务领导检查教师的导学案,重点检查教师的二次备课,检查要细,记录要全,建议要准。
四是导学案整理归档,教研组、教务处要定期收集、整理教师优秀导学案,以备下一学年度教师借鉴和各项专项检查调研之用;教师指导学生定期收集、整理相关导学案,供复习、备考使用。
(六)“导学案教学”的评价
学校在“导学案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一个原则,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尤其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中。做到一个前移,即评价重心前移,由花费很多精力检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前移到指导导学案的优化,变途中的督查为事前的指导、服务,加大对事前的控制力度,优化事前的策划和准备。力求三个及时,一是评价时间必须及时。评价的间隔和周期不宜过长,特别是对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以周为单位;二是反馈必须及时。评价结束必须及时反馈,必须提出指导整改的意见建议;三是措施必须及时。必须跟上落实性的督查措施,将监测、评估结果纳入对教师的评估体系,作为学校评价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一)制订方案,拟订计划
学校结合实际,制订“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拟订实施计划。各年级组、备课组要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细则,保证“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强化研究,求实创新
推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要重点加强五项研究。一要研究“导学案教学”的思想内涵及实施策略,教师尽快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行动上确保“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二要结合学校实际,正确处理“导学案教学”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整合创新,构建具有各自特色的“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三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讨论交流,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集中攻关;四要研究集体备课的形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集体备课的内容、重点及形式发生变化,要积极开展对集体备课的研究,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益;五要研究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评价内容、标准、形式的改革,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通过科学的评价促进“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三)强化管理,抓实过程
一是要强化管理。学校主要领导和业务领导对“导学案教学”工作进行督促和检查,及时进行工作总结;每学期要分学科将“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料整理归档。二要抓实过程。备课组要认真开展研究,研讨教学模式;每周要开展一次集体研讨交流,每月要进行一次归纳反思,找出不足,改进实施计划;要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使“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完善。
(四)培植典型,示范带动
按照面向全体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推开的同时着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及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学习途径,推动“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分学科
组织导学案教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二是组织教师结合实际总结“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的经验与做法,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三是组织教师从自已的“导学案”中选出优秀“导学案”,从成功案例中选出优秀案例,参与各级评比,帮助教师研究好教导学案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一阶段:组织发动阶段(__年2月—__年3月)
1.召开全体教师会、教研会、专题培训会大力宣讲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全校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教学改革上来,要深刻理解推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关乎我校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构建“生态课堂”的头等大事,要在全校上下形成这样一种理念:学习并推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全校工作的中心,一切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一切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改革。
2.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和帮助,组织广大教师赴外省外县及相关学校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掌握其理论,理解其精髓,借鉴其方法。运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学校拿出一定时间,规定地点,适时地组织教师培训学习。
(2)各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依据学科特点进行理论学习探讨和培训。搜集有关知识经验,力求全面了解和掌握其理论方法,作为我们进行“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和借鉴。
(3)各班主任要在本班中做好各种准备工作,讲解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好处等等,使学生乐意接受改革,乐意改变自己。特别是全面掌握全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以便于在改革实施阶段划分学习小组。
(4)教务处对各年级课程的设置、“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步骤及操作方法进行研究,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供学校领导和教师广泛讨论,集思广益,修订完善,以备实施。
3.要做好“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物质准备及宣传工作。
第二阶段:尝试实施阶段(__年4月—6月)
一是探索使用“导学案教学”中,课堂教学成功经验中的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和人才观。
二是探索“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三是不断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第三阶段:总结深化阶段(__年7月)
通过经验交流会,把学习借鉴“导学案教学”课堂教学经验向本土化位移;总结表彰先进,巩固学习成果,推动活动不断深化与创新。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4
[关键词]学案 导学 探究 点拨 练习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出一条“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内在含义
什么是“学案”?“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学习方案。“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模式。概括起来说,这一模式主要包含五个构成要素,即:“学案、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1.“学案”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教师设计学案时,着力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景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二是“学”,其中包括扫除显性障碍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法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教师的“导”是为学生的自学服务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3.“探究”是学习的灵魂。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弄清事物规律的来龙去脉,对疑难问题有所分辨,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思维上有所启迪,在合作交流上有所提高。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个人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不管哪种方式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点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依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当然,点拨并非代替,教师应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因势引导,致力于引导学生自求顿悟。
5.“练习”可以是个人自练,小组互练,限时训练或考试检测。无论哪种训练方式,都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实现巩固“已学知识”,有所创新的目的。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学案导学”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
一般是我们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由于“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主线、难点解释、问题探究、学法指导、思维拓展等内容,能有效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易让学生步步深入,各得其所。综合我校“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基本上具有以下环节:示案自学以案导学信息反馈组织讨论精讲点拨当堂达标扣标整合拓展创新。
1.依据示案自学情况,进行以案导学。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设置精当的导语引出课题或直接入题,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学的知识目标,交代清楚自学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
2.学生依案自学,教师巡视学况。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按照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3.学生自研互研,教师采撷问题。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要求:有疑必质,自研互研,寻求解答。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取三种形式:一是自我重点研读;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向教师求教。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4.教师串讲点拨,学生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串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补充。
5.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紧扣目标,当堂训练。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练习结束后,学生可讨论互对答案,也可由教师出示答案,但讲评一定要有针对性。
6.反馈小结。根据教师课堂收集到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梳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归纳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产生新的认识飞跃。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点
1.“学案导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案导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个体素质和思维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2.“学案导学”能“减负”不“减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时代和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学案导学”不失为一种与这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好模式。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核心。由于学生学会学习,疑点、难点都在课堂解决,原来的课下作业在“学案导学”中基本完成,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增强了,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5
论文摘 要: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它是集教师“导案”,学生“学案”、“练案”于一体的“教学合一”的文本,因此承载了新课程“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导学案教学法受到了教师的重视,然而由于对高效课堂认知程度不同,对导学案的设计中以 “问题促学习”的原则要求的认识不深,导致出现了一些设计的误区,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导学案设计上的误区,引导大家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导学案设计教案化
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它是以教师为中主,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导学案设计时,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有利于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旨在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糅”,最后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教师的导入新课,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费了很大精力,即干扰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导致学习的低效。
误区二:导学案设计习题化
有些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首先这是对“问题”和“习题”两个概念认识不清导致的。“习题”一般是条件充分、结论确定、解法典型、供巩固知识和训练技能所用。而“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习题,也应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应包括“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也应包括“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不仅应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应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因此,两者的外延、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大不相同。
从性质上看,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而习题或考卷则仅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
从内容上看,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些教师将“知识问题化”误解为“知识习题化”,所以,他们在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偿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毫无用处。
误区三:导学案设计“问题肤浅化”
问题肤浅化主要表现在
1、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没有探究价值,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于课堂上的生成。没有生成性的课堂也就没有生命性,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师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二度二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4、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问题“层次化”的设计用意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或者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或者达到不同的“学习顶点”。但这不等于将问题“零碎化”,就像传统课堂上的“满堂问”一样,教师一问到底,实际上很多都属于无效提问。这样设计的结果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误区四: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一份导学案的产生,通常要经历个人“初备”(形成“初案”)——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个人“复备”(形成“个案”)——课中“续备”(形成“续案”)——课后修订的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的过程。从集智备课(形成“共案”)到个人“初备”(形成“个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但由于教师集智备课行为的不规范或者管理不到位、教师认知上的偏差等原因,导致备课环节被简化。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更有甚者,集智备课活动被继续简化成个人分工备课,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就更大。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既要解决好n个学生的问题,还要 n=1要的问题。让学生优生“吃好”,让学困生“吃饱”,给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自助餐”,让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导学案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设计。即前面所说的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达标检评等。这样设计出的导学案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误区五:导学案设计提纲化。
这也是导学案设计初期容易产生的误区。一是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内容加工处理成问题,只是列出了本节课的学习提纲。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帮助;二是受传统导学方式的影响,比如许多教师资料往往在每堂课内容学习之前设计一个学习提纲。这些提纲只是起到对知识梳理归纳的作用,并不是对问题的设计,完全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
总之传统的教学设计的对象是教师,而导学案设计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导学案设计应当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应当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应当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应当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
参考文献:
[1]何灿华.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探究能力[j].化学教学,2003,(5).
课堂教学教案范文6
顾名思义,“导学案”教学就是指以学案为依托,教师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完成课程标准规定任务的教与学的过程。“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前提下编制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传统的教案教学强调“教”的过程——即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知识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的联系,教师始终是主动的讲授者,学生永远是被动的接受者。这样的教学往往不能跳出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模式的窠臼,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虽然有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怎么让自己讲得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得更多,可我们只要认真看看学生默然的表情,就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我个人觉得教师单纯的讲授是最最简单的教学,学生只会听的学习是最没效率的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敢于创新、勇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导学案”教学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摸索出来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那么“导学案”教学与传统教案教学模式有什么区别?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目的是什么?
我觉得“导学案”教学和传统教案教学最大的区别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突出“学”和“导”——即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开发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由原来的习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变低效地学习知识为高效地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学”,即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所具有的目的性和指导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以“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当然,只是理解“导学案”的特点和目的还不够,还要对导学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手段和途径有科学的把握。
在进行“导学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会学”是目的,教师“导”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明确目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我在实施“导学案”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三段五步走”策略,分别是课前阶段的“编”和“学”、课堂教学阶段‘“导”和“测”、课后阶段的“思”。
一、课前阶段的“编”和“学”
“编”即“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这一环节对教师要求较高,设计和编制学案的时候首先要精研课标和课本,在吃透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其次要研究学情和学生。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才能编制出适合学生的学案。最后,编制和设计“导学案”的原则是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按照“五分法”编制和设计导学案:一是课程标准,二是教学重难点和核心概念解释,三是基础知识,四是探究问题,五是课堂检测。
“学”即组织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前学习,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导学案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在此基础上自己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导学案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或讨论结果。
二、课堂教学阶段的“导”和“测”
“导”即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这一环节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怎么引导?在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会走入两种误区:一种是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这无疑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另外一种即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而不管不问。这两种方式都有问题,或者说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的作用。我个人觉得要实现正确的引导,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把握“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关键点。当然,把课堂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放羊”,教师要发挥“导读、导论、导思”的作用,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地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地拉回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目前,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用于思考、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时间比例已逐渐由原来的不到10%变为现在的70%~80%,虽然我在课堂讲授的时间大为减少,但是学生踊跃发言,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而且学习效果也比以往有所提高。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正确引导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学的艺术。
“测”即课堂检测,我在“导学案”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重难点的理解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对这堂课学生掌握的解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检验手段,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通过检测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所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缺补差。我在设计课堂联系的时候主要运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题目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的时候将本课的知识点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综合考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让学生在点的基础上不断地扩展知识面,构建起单元甚至是整个模块的知识体系。
三、课后阶段的“思”
“思”即教学反思。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这一节课就此结束。有的老师可能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方式,以为自己把需要讲的都讲一遍,把重难点都强调出来,下课铃一响,把书一丢,即宣告本节课结束了。以前我也是这样。但是对于这节课效果如何?学生都明白了吗?他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吗?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吗?或者这节课学生有什么突出表现?我的这节课存在哪些闪光点?有我所需要坚持或者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吗?等等。所以我觉得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对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试验,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注意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可以不断提升能力的高度和经验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