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1
20世纪9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我国一些沿海大中城市悄然兴起,短短十几年时间里,成为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发展性和预防的重要形式。广大教师一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对活动课的实质与形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活动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试阶段,对于其评价原则百花齐放,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学生心理需求发展规律,在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采用契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理论与技术,引导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即“以需定辅,以辅导需”。
一、转化社会要求,发展学生积极心理需求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融合,活动课常会与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混淆,显现出社会本位的倾向。这样的理论假设个体一切心理活动和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作为促进个体身心有目的变化的手段,主要是反映社会的观点和意志,传递社会的经验和价值。这样的倾向在活动课中体现为用社会要求代替个体心理需求。
比如题为《管好你的小手》的小学低段活动课,一个“管”字充分反映了教师用遵循集体纪律的要求,代替个体发展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心理需求。依此目标设计的活动集中于讨论不遵守课堂纪律给自己、同学和老师带来的不良后果,而未考虑小学低段儿童处于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动手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最好方式,更没有顾及个体心理发展无法达到社会要求时内心承受的焦虑与压力。
从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发展史来看,人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主要经历了治疗、预防和发展的过程。一段时间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单纯地关注了少数学生心理发展表现出的问题,忽视了全体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该目标充分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取向。有学者根据积极心理学原理,列举了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增进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实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以遵循个体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为前提条件。实现社会要求向个体心理需求的转化,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为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的根本依据。
二、转向伦理道德,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果说用社会要求替代个体需求反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本位倾向,那么单纯强调价值中立则显现出个体本位的倾向。价值中立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核心原则,强调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价值观念要无条件积极接纳,坚持不判断、不指导和不主动的态度。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对价值中立原则要历史地辨证地看待。
首先,源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价值中立原则扎根于强调个体独立与自主的西方文化,移植于强调集体一致与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其普适性仍需考证。其次,价值中立原则往往针对社会情境中具有一定自省自治能力,价值观与社会要求基本一致的成年人;学校教育情境中面对的主要是社会化尚未完成,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采用价值中立原则无疑意味着学校退出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舞台。第三,且不说咨询者价值中立无法做到,“即使你认识到把自己的价值观加于当事人是不适合的或者不道德的,你仍然会以某些微妙的方式影响他们赞同你的看法”;就是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社会也存在普遍认同的伦理道德标准。美国价值澄清学派的衰落并向传统品格教育的回归就是最好的事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提出了“道德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伦理道德教育的转向。缺失伦理道德的心理健康是更严重的疾病。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心理需求健康发展是活动课的义务与本职。
三、分析发展规律,采用最优理论技术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个体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爱和尊重等缺失需求,以及求知与理解、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求。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的积极心理需求在发展阶段和构成成分上也存在不同的层次关系和子需求。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掌握需求发展规律,探明需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需求发展过程和条件,才可能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比如形成积极情绪包括认识、感受、表达和调控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积极的自我意象包括过去与未来的我、他人眼中与自我眼中的我、现实与理想的我等不同需求。需求分析是沟通心理发展规律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桥梁。
20世纪90年代约有250种心理疗法得到承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术是个重要的问题。从教学设计角度讲,活动课目标确定并完成需求分析后,结合文化和学生的特点,适合需求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术就应该比较具体了。比如学习积极应对技能可能适合采用行为理论和技术,树立自尊自信可能适合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理论和技术,增进主观幸福感可能适合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理论技术等。当然,多种理论与技术的整合应用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发展规律与辅导理论技术的匹配性。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2
关键词:物理教学、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思维能力
我国中等专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要培养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初级应用型人才。”《物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工科学生的必修课,对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中专生心理规律,并掌握正确的方法,转变教学观念,深入挖掘物理教学中各种积极因素,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科学素养,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应用性人才。
1遵循心理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能力培养应遵循中专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学目标能否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国内外的教学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成功都应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段是15~18岁,其心理特点正好处于由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记忆力较强,开始尝试着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逆反心理很强,最讨厌填鸭式灌输。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思维规律,多用启发式语言,注意对初中所学知识点的回顾和复习,重视所学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等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中职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概念掌握不太牢固,尚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1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学生的感知量
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模型、实验、挂图、幻灯、多媒体等,启发他们从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渡。
2.2在课堂上,从课题引入到规律总结
每一过程都要给予合理分析和深入浅出的逻辑论证,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2.3运用类比推理和相似思维
使同学们在牢固掌握了旧知识的基础上,去理解较抽象的新事物
2.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大物理实验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2.4.1加大和重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生动形象、真实有趣的特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概念、得出规律,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现行中专物理教材(黄伟民主编)从表面上看,给出的演示试验较少,但深入分析教材后会发现许多可供课堂演示的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感知和发现问题,并借助实验所得分析、比较、归纳,最后得出结论。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从观察现象现到认识本质这一过程的训练,才能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达到培养他们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2.4.2认真搞好实验室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验室实验包括测量型、验证型、应用型等多种类型,但实验过程不外乎是实验前、实验过程和实验后三个阶段。这种实验在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着眼改善学生智能结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实验前,教师必须让学生做好实验准备工作:明确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步骤、注意事项等;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预习内容逐步实验;按照要求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数据。同时教师须提醒学生遵守实验规则(包括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实验设备、爱护公物等),遵守客观事实、不拼凑数据等。使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实验后,同学们整理实验设备、打扫卫生后离开,处理实验数据、填写实验报告等一系列行为对自己都是很好的锻炼。在实验室实验的潜移默化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综合能力。
2.4.3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小制作”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教材中的“小实验”,许多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在教学中也往往忽略了它的存在。其实,如果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些“小实验”就会发现其设计的独到之处。它们具有就地取材、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制作和操作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一环节,使物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当中去。如在“静电场”一章中同学们普遍感到内容抽象、晦涩,笔者抓住“制作简易验电器”这个小实验,要求同学们自己寻找实验器材、自己制作实验装置,并且在课外公开展示,评出优秀作品,并让制作者讲述制作方法、原理,并当场操作。在展览的过程中,面对构思巧妙、制作精巧、形状各异的验电器,许多人都感到惊讶。笔者认为,觉得如果引导得好,“小实验”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锻炼他们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2.4.4鼓励“生活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3
关键词:心理规律;素质教育;高中数学
在素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效高中数学课堂的构建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必要的尊重,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使之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而言,高中生在信息化多元化发展大环境之下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增强,并要求得到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理解和尊重,其心理素质在高中生文化知识吸收、艺术素养培养、实践技能提高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学生心理素质的调节作用,当在自己课堂上出现学习兴趣不浓,动力不足、抗诱惑能力差、经不起挫折、自我适应力差合作意识差等问题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想到应该在遵循学生心理规律前提下支配调节而完成。毋庸置疑,学生知识的积累,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都与学生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此,运用心理学的技巧激活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走进学生心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师承担着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担,如何遵循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规律,开展“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就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播文化知识,更重的是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分析并探讨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针对性、达到有效性。就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实际而言,他们往往在个性发展、群体活动等方面都具有区别于小学与初中学生的特点。
1、学习活动要丰富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往往趋从于专业化与艰深化,这就使得高中学生担负起更多的学习任务。就数学课程而言,高中的数学知识具有“常识性知识的缩减、逻辑性的要求增强”的特点,学习目标的变化必将要求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之能够在独立自主精神状态之下安排学习计划、研讨问题、总结反思,从而达到自学能立提升的目的。
2、学习形式要完善
在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过程中,数学教师就不能够像初中教师那样“事无巨细”,其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使得课堂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一大环境之下,教师就要把握住高中学生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主动承担学习任务、自主地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成功的成就感,积累自信,从而具备了解决更多问题的心理积淀。
二、创设和谐的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就成为其对未知领域追求探究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教师就要创新教学方法,在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保障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创设和谐而富有竞争活力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自觉的,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承认每一位学生会因为经历、性格、基础的不同而导致的学习效果的实际差别,在差异化要求之下,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对于正确表扬、对于错误点拨、对于不知激励,从而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都能够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其结果,必然就会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处于一个和谐、民主、活跃的学习气氛之中,师生情感的无间隔接近,必然会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三、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内动力
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住注重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生当堂的学习表现是否高效等方面,为达此目的,教师往往会采取奖励、荣誉、量化等方式,这归属于教师对学生学习外动力激发的问题。
但据当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才是其获取成功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教师就应该在高中数学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吸取有益的营养,与时俱进,及时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是自己的课充满吸引力、富有激励性、产生共鸣性。具体而言,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与教法,还应该备学生。
所谓的备教材与教法,就是指精心设计问题,灵活设计教法,问题的设计具有典型性,教法的设计具有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把一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留给他们,使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灵感、彰显智慧。同时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法,灵活性的变换课堂教学的形式。例如在学生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明确分组的标准,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更能够体现出优势互补的原则,从而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共同进步,在获取研讨任务后,每组可以推选一个小组长,并可以采取轮流确定中心发言人的方法提高其责任意识,使之能够及时地向全班交流本组学习情况,为达到由课上向课下延伸的目的,各成员之间密切合作,具体到个人担负起材料的收集、整理与归纳任务,从而就可以以小组合作为载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所谓的备学生,就是指充分调研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在课堂问题研讨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并为之做出预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课堂情境,当然,在面对学生“卡壳”现象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在探查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针对性的施教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探求学生的内在心理变化发展规律,并以此施教,从而使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棋,范登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09)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4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使得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实践并探索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真正创新与探索。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1、运用的前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前提。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美术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水果这样新鲜直观的图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后,对于后面的探索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数学课的内容大多较为枯燥,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从而自主的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美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与数学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五、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知之始。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和发展,认真总结,我们就一定会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路上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5
习惯于给学困生面批作业,每次给学生面批辅导时,总会有学生对我说:“老师,请等一下……”“老师,让我想一想……”“老师,让我再看一看……”这时我总会微笑着等待着他们,他们往往也会给我满意的答案。
二、思考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的教育,平时的课堂:我们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吸收每一个知识点吗?我们能微笑着等待学生改正成长过程中的过失吗?答案却是否定的。
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前辈、专家们的课堂总是我模仿的对象,那层次清晰的教学设计,那错落有致的教学安排,那行云流水的课堂实录,总是让我羡慕惊叹!可随着教学实践的积累,随着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我不再留恋于那一气呵成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有生命的课堂应该是“不和谐”的,应该是“磕磕绊绊”的。因为我们的课堂里有四十多位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知识基础,不等的智力水平,具有独特的个性特点,怎么可能在课堂教学中齐步走呢?流畅的课堂很多时候是部分优秀学生的回答就代表了所有学生的答案,优秀学生的思考也代替了所有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往往会扼杀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造成班中学生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对于班中一些调皮捣蛋、违规违纪的学生,教师往往会时时对他“暴风骤雨”,给了“裁枝剪叶”,真是恨不得三两天就能让他“改头换面”,最好他能立马变成“乖巧听好”“遵规守纪”的好学生。可事与愿违,这样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刚开始时学生可能会威慑于你的“暴风骤雨”。可渐渐的,他们习惯了你的“暴风骤雨”而无动于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直至自己精疲力竭。
三、需要
记得儿子刚进入青春期时,突然变得强硬起来,什么事情都会跟你顶上几句。突然温顺的孩子是怎么了?我显得有些失落和茫然。幸亏有过来之人告诉我这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反应。所以当儿子再次顶撞我时,我选择了沉默,“大人不计小人过”。不过等他平静后,我会找他谈谈心,告诉他妈妈很失落和伤心……只不过半年时间,儿子就恢复了本来平静温和的个性。
1.学生的生理发育需要等待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生理发展是依照其个体固有的生物因素而“自我实现”或“自然成熟、成长”的一个内化过程,是按照自身的预定的程序及节奏发生、发展的。这些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认知以及学业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决定了他们的成长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成年人,不能用自己的眼光来要求他们,不能对他们求全责备,不能急于求成。
2.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等待
与学生的生理发展相同,心理的发展的实质也同样是自然因素按照其内在的规律形成的。所以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我们应该依据基本规律给予积极的引导,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对于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不足,给予一个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平静而耐心地等等,而不能试图做出有悖于规律的事情。
四、实践
静心思索,教育需要等待,教育是一种等待。她犹如自然界的生命规律:怎么可能,种子刚刚播下,便慌忙去收割?没有等待,怎会有那醉人的麦香?怎么可能,小树刚刚栽下,便急于拔苗助长?没有等待,擎天的绿色只能是一个梦想。
等待不是冷眼旁观,不是消极妥协。在等待中同样需要我们浇水施肥,捉虫拔草。
1.等待需要信任
通过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和认识,我们应该有理由相信,每一个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下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要因为看到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完整的话,就怀疑智力是不是有问题;不要看邻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计算,就埋怨自家孩子怎么还不会;不要看到孩子上小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大脑就亮起了“红灯”: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呀?
2.等待需要关爱
老师们,我们不缺乏爱,只是缺乏等待。让爱放慢脚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让爱放慢脚步,学生会在我们的等待中看到信心、勇气和力量。学生一教就会,一讲就懂,一学就行,那怎么可能?更何况学生是千人千面、千变万化的,学生的豁然开朗、顿悟清醒,也许就在我们耐心的一刹那的等待。是学生就会犯错,那就更需要我们的等待,因为这样的学生走上成功的路会更曲折、坎坷;学生犯错,就是上帝也会原谅的,何况我们是老师,我们本来就承担着塑造学生心灵的责任,我们怎么有理由不耐心等待?
3.等待需要智慧
消极的等待注定会是一无所获,而智慧的等待将会迎来丰盈的收获。
(1)常规的引导
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老师和家长等待中的优秀学生,我们需要跟学生明确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知道学生应遵守的文明礼仪。这样学生的行为就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
(2)老师的牵引
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范文6
小学低年级学生尚属于儿童阶段,心智与心理发展不成熟,在素质教育呼声日高的今天,我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关键一点是:为了儿童的一切——不论是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品德的还是人格的。培养健全的“人”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理想。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系统把握儿童发展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从实际出发,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
心智;心理;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儿童期是成长最迅速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对以后个人综合能力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讨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深刻了解学生心理可以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以及与儿童教育过程有关的教与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是研究如何针对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如下:
一发展心理是基础
其一,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和环境是主要因素。遗传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起源,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规定了个体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围。环境则影响遗传潜能的发挥,良好的环境可以发掘人的潜质,不良的环境可能会遏制甚至破坏人的正常发展。其二,儿童自身的成熟也影响教育在其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间对儿童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实效。其三,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个体差异性,个性影响儿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教育对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也受其个性的影响。
二教育心理是根据
教育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儿童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教材的安排、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与教育心理有关。只有掌握教与学的规律和原理,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活动,才能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运用,为教育服务。所以,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内容、方法、途径和手段的选择都应本着这一目的进行,不能偏离大方向,更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从而忽视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学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在学习中应该密切联系实际,在运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学低年级学生与教育心理学不同于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区别主要表现在于研究的着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主要研究儿童心理的年龄进程,从儿童的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各种环境中去概括其心理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单单局限于教育范围内.目的是研究儿童在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发展情况,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把儿童作为受教育者来研究,主要是依据儿童心理研究的成果,着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综合表现,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识技能筹备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区别表现在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框架基础之上的,它直接应用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原理、理论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和特定个体上,与教育心理学相比,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对象决定的。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相结合过程中的心理学规律,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既探讨发展与教育,又涵盖学习与教学;既关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又兼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围:儿童掌握知识、技能,形成某种才能的心理学规律;形成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心理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心理规律等,即学与教的心理规律。心理虽然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只有实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讨,才能发现其规律,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观性,首先,就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规律为目的;其次,确立客现的指标,是保证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标应该是能观察、测量到的,最好能用仪器来测定、记录和分析;最后,在说明研究结果时,也应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研究时也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遵循这一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明确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儿童,为了有利于儿童发展,研究出的结果必须能在实践中运用;其次,确定研究的形式,儿童心理发展与儿童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选择研究的形式时必须采用活动方式;还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对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适用,另外,选择研究方法还应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最后,检验研究可行性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研究的结果也应能经得起实践的考验。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决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则。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终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心智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设置研究情境、选用器材时,不能不考虑对儿童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影响。当然,对儿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是潜在的;有的是积极的,有的可能是消极的。在研究之前应仔细分析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的性质及程度,尽量使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如果实在难以克服,而影响又对其发展极为不利,尽管研究很有价值,也不能进行。有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不利影响还应设法补救。这也是心理学研究较为困难之所在。有时,当无法对人进行操作控制时,人们只好转而对动物进行研究。但把动物作为对象的研究活动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指责,所以,对人尤其是儿童的研究更应考虑其教育性。系统性原则是指把个体的心理活动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研究时要考虑研究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以及影响这种心理现象的因素,并且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把握心理发展规律。首先,儿童不是处于真空中的,其心理发展受遗传、环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时不能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如在研究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时,人们多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比较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双生子的心理发展差异情况,目的就是为了使遗传的影响保持一致,使环境成为影响其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避免遗传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其次,儿童心理是一个整体,我们把心理分成各种成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种心理现象之间是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种或某些心理现象时,不能不考虑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如在研究被试的记忆时,就应该考虑到智力、兴趣、练习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尽量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作用,避免出现自变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释研究结果时,应注意儿童心理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有共性又有个性。不能用僵化的观点看待研究的结果,从而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对于年龄越低的儿童更应慎重。如儿童的智力发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儿童虽然早期智力较落后,但以后会很快赶超上来,所以,不能根据早期偶尔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而定终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动其发展进程的关键动力,才能发现心理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特征,从而避免台本逐末。小学低年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侧重于应用性和社会性。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既是自然科学,又是社会科学。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要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研究的结果可以作为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又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不能违的伦理道德。这是和儿童的特殊性相联系的。儿童作为发展的个体,不同于物。人的心理发展有复杂性,在研究时考虑不周到就可能会违背伦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会涉及侵犯个人隐私事件,从而招致法律纠纷。所以,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多从被研究者的立场考虑,以避免出现失误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研究小学生素质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志海.《小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16(1):42-44.
[2]范淑杰.对于心理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应用意义及效果分析[J].中华少年,2016(24).
[3]杨会静.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2016(5):12.
[4]刘松艳.刍议我国小学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