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研修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1
关键词:舰船维修 知识地图 知识管理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U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016-02
机动修理分队在执行舰船维修保障任务,特别是执行临时修理和应急抢修任务过程中,需要大量装备技术信息为维修决策提供支持。由于保障舰船型号多、设备种类杂、任务时间紧、质量要求高,传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无法适应现代装备保障形势,因此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已经成为广大维修保障人员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PDA、平板电脑、便携式笔记本等为载体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帮助维修人员随时查看设备图纸、技术参数等资料,为维修工作提供信息支持。基于搜索引擎的知识推送方式具有快捷、准确的优点,但要求使用者充分掌握设备结构特征,则缺乏直观性。因此,该文将知识地图引入舰艇装备维修保障过程,构建具有主动推送能力的维修知识地图模型,探索知识管理应用于装备维修保障的另一有效途径。
1 维修知识地图概念模型
根据Gartner Group的定义,知识地图是一组概念及其关联关系的表述,并能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概念,提供通向相关知识源的链接。舰船装备维修知识地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展现维修知识资源的目录、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与维修人员之间的关系,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维修人员准确、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维修知识地图具有以下共性[1-3]:(1)维修知识地图只是知识的一种导航工具,并不包含知识的本身,它只能指导维修人员找到所需知识的存放地点,并不能展现出知识的具体内容给维修者;(2)维修知识地图指向的知识源不仅仅是存储在文档、技术资料、数据库、工程图纸中的显性知识,也可以指向大脑中存储丰富隐性知识的领域专家或工程师;(3)维修知识地图不仅揭示知识存储位置,还展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知识与维修人员之间的联系;(4)知识地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通过为维修人员推送知识提供方便,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
根据上述知识地图的性质,可定义舰船装备维修知识地图为:将舰船装备应急维修过程中的结构知识、材料知识、工艺知识以及其他有关维修过程的知识关联起来的知识导航系统。
知识地图用可视化的方式为维修人员提供知识导航,为了便于用户的浏览,知识地图可表示为交互层和逻辑层[4],它们都是知识资源在可视化环境中的映射。交互层表示当前知识体系的整体蓝图,逻辑层表示单个知识点的相关信息,维修知识地图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维修知识地图由四个基本要素[5]组成。
(1)知识节点。
表示从舰船装备维修过程中提炼出的知识对象。知识节点和知识对象的关系如同目录和内容的关系。知识节点还可以分解为多个子节点,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一组连接的知识节点代表一个领域的知识集合或一个知识流程,如轴系维修知识流程。
(2)知识关联。
节点之间的连线说明了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初步描述某一领域或流程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齿轮箱维修知识节点与轴系维修知识节点之间的连线,表征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维修人员可以通过知识关联了解知识领域的结构或知识的传递演化情况。
(3)知识链接。
提供维修知识的详细信息或知识本身的位置。维修人员在初步了解维修知识的内容、类型和使用方法后,可以通过知识链接直接找到知识本身位置,或者与领域专家进行进一步交流。
(4)知识描述。
提供知识节点更详细的信息。通过交互层了解整个知识领域的结构和应用背景后,可以通过知识描述来了解单个知识节点的内容、结构、使用条件等信息。
2 维修知识地图构建原则
舰船装备维修过程涉及的知识无疑是十分庞大的,除了直接作用于维修活动的原理知识、结构知识和规范知识外,还有与维修活动关联的项目知识、流程知识以及领域专家的个人信息等,根据知识地图的一般特性及舰船装备维修知识管理的特点,在构建知识地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知识供应的层次性。
参与舰船装备维修过程的人员成分复杂,并非所有人员都拥有全部浏览权限,应该对参与者进行角色定义,处于不同角色的人员进入不同的浏览界面获取相应层次的知识。在知识地图的构建过程中,要时刻将这条原则贯彻到每个单独的小知识地图中,严格按照知识权限设置方案,在管理好舰船装备维修知识的安全性的同时,保证组织内的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共享。
(2)符合维修人员的工作习惯。
为使维修人员能够在知识地图中一目了然的找到所需知识,在构建时应充分考虑维修人员的工作步骤、性质和特点。
(3)知识地图的动态性。
知识地图的结构与内容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这样才能保证维修人员不会因为知识的失效而受到错误的引导。
3 基于维修流程的知识地图构建
传统的知识地图主要是根据主题、类别或者部门来规划和构建的,这样虽然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如果直接应用于舰船装备维修过程,就难以充分揭示舰船的维修过程与知识的运用过程的联系,对于实际的维修工作帮助不大。因此,该文构建基于维修流程的知识地图,如图2所示,用可视化的方法来向维修人员展现舰船装备维修过程的知识分布情况,可以较为形象地揭示维修过程中知识在何时、何处、如何发挥作用的内在规律,同时描述人员、知识、维修流程之间联系的蓝图。
构建知识地图时,首先应对舰船装备维修过程进行分解,各维修流程之间的关联度尽可能小,复杂流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子流程。最低层次的维修流程为知识地图的基本知识单元,该流程的每一步骤为一个知识节点,步骤之间的连线为知识关联。例如,柴油机维修流程可以分解为柴油机拆卸流程、主要机件检修流程、主要系统部件检修流程、柴油机装配流程等子流程(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包含该流程的维修任务信息等基本资料。如图2所示,135型柴油机总装流程包括安装气缸套、安装主轴承外圈及锁簧、安装曲轴总成等具体维修步骤(知识节点),知识节点指向该步骤涉及的相关知识,包括任务部署、人员分配、组装前准备、组装步骤等。
借助该知识地图,维修人员可以快速熟悉舰船装备维修方案,了解每个阶段应做的主要工作,在每个维修流程的知识节点还可获取该阶段可能用到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主动式的知识推送方法可大幅缩减维修人员查阅资料的时间,提高维修效率。
4 知识地图可视化技术
根据上文论述,维修人员通过交互层实现对知识地图的可视化访问,根据实际需要获取相应知识节点的信息和知识,传统的图形文件显然无法实现这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因此,本文采用SVG(Scabl Vector Graphics,可升级矢量图像)绘制维修知识地图。SVG是一种使用XML来描述二维图形及其应用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6]:
(1)SVG的XML语法具有良好的文档结构,适于维修知识的表达与存储;(2)SVG可与Web技术进行集成,并可嵌入基于浏览器的应用系统中,提供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这为知识地图实现可视化提供了重要保证;(3)SVG创建的图形可以在不同平台和设备间进行缩放,而不会有质量损失,适于维修知识管理的分布式工作环境;(4)SVG把图像与内容分开,因此易于实现维修知识的动态更新;(5)SVG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只传输增量数据,因此可以减少服务器负载和带宽占用,利于知识管理系统的信息通道畅通。
将上述SVG图形嵌入基于.net平台的ASPX页面,构建轻量级维修知识地图,其可视化解决方案如图3所示。
5 结论
舰船装备维修过程涉及的各类技术知识以及任务部署、人员编组等维修方案极其繁杂,充分运用维修知识地图,与故障诊断系统互为补充,可以极大地提高机动修理分队的保障能力,对于高强度现代海战条件下的装备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Gordon J. Creating knowledge maps by exploiting dependent relationships[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00(13):71-79.
[2] Suyeon K,Euiho S,Hyunseok H. Building the knowledge map:an industrial case study [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3,7(2):34-45.
[3] Woo J H,Mark J,Robert E,et al. Dynamic Knowledge Map:reusing experts tacit knowledge in the AEC industry [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4(13):203-207.
[4] 苏海,蒋祖华,梁军.网络环境下基于知识地图的产品设计知识链管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1(7):1061-1065.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2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校本教材 校企共同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85-02
一、研究的意义
1.落实和贯彻国家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等为课程建设提出了发展与改革的要求。
2.进一步规范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于专业技能的教育,是和企业直接对接的教育,由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应具有较好的活跃性,特别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更应该与维修企业对接,把维修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引入到专业教学中,让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
3.满足师生终生学习的需求
本项目中的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基于学校局域网络,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集老师备课、课堂授课、学生练习、用户管理、考核于一体,保证教学成果应用于课堂、服务于老师、受益于学生,能够让师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结合,实现终生学习。
4.以互利共赢深化校企合作
在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引入维修企业生产技术标准,融入“7S”管理理念,修订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开发《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校本教材,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得到及时更新,学生通过维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其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培养,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和深度合作。
二、研究的价值
1.推动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发展
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发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以此种模式覆盖到整个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课程建设,深挖内涵推动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
2.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
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减轻学校负担,确保课程改革成果可落地、可实施。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大大加快了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
3.提高专业老师水平
老师深入参与到课程的建设,老师经验分享,彼此取长补短,直接提升老师课程开发水平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水平,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做好铺垫工作。
4.解放老师,降低老师备课工作量
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专业老师的特长是专注教学设计,而专业的多媒体课件开发由企业专业团队完成。采用大量多媒体形式表达,其中基础教学课件采用交互式动画表现、结合三维渲染素材,老师可直接用于课堂授课课件,不用再花大量的时间去网络上搜索资源来自己编辑课件。
5.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基础教学课件将原来描绘于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点、难懂的知识点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使学生易学;情境动画的设计提高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兴趣。
三、研究内容
1.《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的构建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2.《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校本教材的开发
(1)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确的理解学习任务。
(2)以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
(3)以资源库为支撑。资源库中含有内容丰富、数量巨大、知识全面的素材库,分为理论教学、结构认知、实操演示和虚拟实训四部分,教材的编写引用资源库大量的多媒体素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
(4)以实用性为原则,此教材的编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理论与实际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校本教材。
(5)规范化、标准化、形象化。参照原厂的维修手册进行项目教学,确保技能训练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工作任务有一线技术专家的参与指导,从而保证技能训练操作要求的规范化;教材中图文并貌,采用形象化的表现形式,并且以实际工作中的真实图片为主,配以适当的文字加以引导、说明,让学生的学习得心应手。
(6)权威性。与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并组织课程专家设计、行业专家指导、一线技术专家和一线教学专家参与教材编写,保证了教材内容与理念的先进性。
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指导书的开发
(1)实训指导书根据教材中的实训项目进行编写;
(2)实训指导书体现完整的实训过程,并能对实训中的关键步骤和数据进行记录;
(3)实训指导书排版达到印刷要求。
4.《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相关配套资源的开发
(1)教学实施建议
从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过程(导入、知识准备、活动设计、学结和学习测评)等方面指导教师如何设计该项目课件,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2)多媒体电子书
根据教材脚本,依据资源库开发图文混排的多媒体电子教材,支持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格式的图文混排。
(3)教学课件
A、PPT课件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炼,主要起到展示理论知识和提醒操作流程的作用;
B、PPT课件要符合实际的教学需要。
(4)二维动画
采用图、文、影、音、3D等多媒体形式对电气零件的功用、类型、结构、原理等知识进行生动展示、深入解析,并提供交互式操作,帮助学生对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理解、记忆。
(5)技能视频
由教师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的任务实操演示,并拍摄成视频,此方式能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通过演示的方式直观传递给学生。视频媒体真实的记录了标准的实操过程,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反复学习。
(6)题库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3
一、研修项目及内容
(一)高中、职专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高中、职专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科(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教辅人员)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方法、应用案例、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高中、职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学校选择的课程套餐,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高中、职专教师要学以致用,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二)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初中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8个学科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和方法、小学应用案例、小学教师常用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课程套餐A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小学教师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四)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幼儿园教师研修内容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提升为主题,围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实施,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及组织要点、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和家园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六个专题的学习,在普及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同时,提高我市幼儿教师实施一日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个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个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成果,结合日常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实践研究,并通过研修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二、研修时间
研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
1、集中研修时间:
幼儿园教师:7月7日-7月12日;
高中、职专教师:7月15日-7月20日;
初中教师:7月22日-7月27日;
小学教师:7月30日-8月4日。
2、分散研修时间:暑假结束开学后。
三、研修形式
以学校为单位,集中组织在校研修。研修按照“省课程专家团队—市县学科指导组—研修小组—参训学员”的教学组织模式,依托“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进行。
在省教师教育网上凭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首次参加远程研修的教师以默认账号(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姓名的全拼<小写>)登录,并及时修改密码。
四、研修考核评价
1、指导教师、研修组长和研修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其信息管理系统个人账户计入相应学分。
2、市项目办将对暑期研修的所有单位进行量化考核,依据平台数据,并结合各单位研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对于组织到位,研修有序,研修人员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单位,将给予考核加分,评选省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凡出现不合格指导教师或学员的单位,将不得被评选为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
3、所有研修人员按照省远程研修的评优标准,依据平台数据,评选省远程研修先进个人;对于研修态度差,不听从领导和安排,被省市通报批评的研修人员,取消本年度评先选优的资格。
五、研修组织管理
1.本次远程研修实行市、镇(街道)、校(园)三级管理。市教体局成立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的“市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简称“市项目办”),办公室设在教师进修学校,下设各相关职能组,具体负责我市远程研修的组织、管理、宣传等工作,对各研修点的研修过程进行巡视督导。集中研修期间,负责指导教师团队集中办公的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2、各镇(街道)教育办和市属学校要成立远程研修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修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研修工作的管理。于7月6日前,将《2015年远程研修实施方案》和《暑期远程研修应急预案》,书面的形式(加盖公章和校长签字)报市项目办。
3.参训学校校长(园长)是此次研修工作第一责任人,集中研修期间,全程在岗。要保障教师上网学习条件,网络应达到规定标准。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六、其他要求
1、市项目办、各研修学校做好研修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反映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要安排专人负责研修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研修情况,及时发现研修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暑期研修期间,以研修点为单位,至少报送3篇稿件。
2.各单位研修项目负责人要保持电话畅通,每天登录研修指导QQ群,查看最新研修信息,加强过程监管和指导。请各单位负责人、管理员、指导教师加入学段QQ群(加入时注明:单位+姓名)。
3、高中(职专)学科指导教师组由市教育局负责组建。集中地点和时间另行通知。初中、小学、幼儿教师远程研修指导教师组由我市负责组建。集中地点在教师进修学校,集中时间分别为: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4
教师继续教育是专为在职教师安排的培训研修活动,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在一定的周期内都要参加继续教育,但继续教育是否真正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继续教育的课程是否是教师最喜欢的课程,继续教育是否真的有效,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继续教育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样的培训将是徒劳无益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惊人,知识的更新周期更是大大地缩短。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21世纪学习与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不断地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自我研修成为内在的、自发的一种教育行为。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会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在完成继续教育作业的时候,我会对我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提升……总之,无论什么形式的教育研修活动,都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思考才会更有效,只有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所以,我每次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都会与我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我在培训中提升自我。想想也是,所有教师的教育培训更多的是一种自研自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近期,金水区面向全区征集教师教育课程,让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实现共享。针对全区已经申报、评审、通过的教师教育课程,全区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这种菜单式的培训能满足教师多样化的培训需求。而我领衔申报的《小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从小课题研究的意义、小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成果如何表达、小课题研究案例分享、如何进行小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和指导、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价等8个专题进行实施,网络学习和文本材料学习相结合,自学与讲座相结合、研讨式培训和互动式培训相结合,不断推进小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让教师培训课程深受教师喜爱。由于小课题研究内容开放,选题自由,表达多样,提倡研究自己该研究的问题,研究自己能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自己有实效的问题,这更符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真正从理论到实践指导教师从小课题研究中汲取营养,不断在继续教育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这样的培训形式,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修、自研自修,真正让每位教师成为研修的主体,让研修成为一种需求,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切实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教师继续教育不是暂时的,也不是强迫性的,只有不间断地进行自我研修,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自研自修中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5
笔者带领本县教师培训团队,在总结骨干研修和主题课例式全员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协同教育行政和教研科研部门,紧紧围绕县教体局“以阅读为基,创建书香校园;以自主为基,构建高效课堂”这一整体思路,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以点促面,深化培训模式改革,助推全县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
一、分类组织 面向全员
课改初始阶段,主要开展通识培训转变校长和教师观念。而在课改深化、理念落地课堂的今天,只有分类分层、分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精细化培训,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我们把教育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两大类,细分为名校长工作室引领、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和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六大类32 个项目,其中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培训项目,已细化到年级、单元直至课型。
(一)教育干部培训
一是对新任的164名小学校长进行以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培训分为集中培训提升理念、实地考察互助诊断、跟踪问效考核评价三个环节。二是组织79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办学取得一定成效的中小学校长(名校长、骨干校长),分3批去重庆市南岸区进行为期一周的校长跟岗“影子”培训,旨在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专家。三是建立10个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校长工作室在校长队伍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四是坚持每学期一期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制度,樾3そ涣骶验和启迪智慧搭建平台。
(二)教师培训
按照“集中县培初中保全员,重在引领校本研修;小学培养种子教师,乡镇开展全员培训”的教师培训整体思路,分学科、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初中语文、数学教师主要开展全员培训,把全县的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班级,每班50人,在进修学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自主研修、互动研讨、课例观摩等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小学数学以主题式磨课研课的形式,培训教研组长,然后教研组长再辐射到其他教师。小学语文教师重在对学校的学科负责人进行培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例观摩。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依托香港天邻基金会开展“英语口语坊”专题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展以笔会为主要形式的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
二、课题引领 尝试实验
我们以县立项课题“探寻课改理念落地农村课堂的路径研究”为抓手,探索两条路径:一个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业务引领和组织服务的策略和措施路径,一个是学校学科课堂改进的研课磨课校本路径,试图为我省县域教研培训深度融合,服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我省进一步深化农村县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行动案例。
实验行动的思路是:确定47所课改实验基地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基地校校长―课改项目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学科教师分层组班研修,研修成果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实践检验修正研修成果。
行动的第一步是, 47所课改核心校校长齐聚进修学校,用三天时间,围绕“高效课堂的特征”“如何有效利用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积极性”“高效课堂创建中如何体现育人功能”等六个问题,分组展开深入研讨,并在反复的汇报展示与补充完善中达成共识,在校长这个层面,统一认识,生成愿景,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行动的第二步是,举办高效课堂核心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围绕高效课堂,进行问题研讨与创建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的制订,通过自主研修、互动交流与诊断、专家讲座与点评等形式,使课改项目负责人对高效课堂创建中的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同时通过制订、完善与研讨,对自己本校的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行动的第三步是,举办学科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学科培训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培训前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研讨,任务分工,针对所领任务分组进行思考交流,并拟订初步的小组培训研修计划;其次在培训期间,通过每天的课前互动,课上听讲交流,课后分组研讨,对培训内容充分消化吸收,并逐步完善小组研修计划;再次在培训后,参训教师按照研修计划,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滑县学科教学实际,开发培训课程专题,形成对学科教学的深入认识,建立学科培训初步的课程资源库;最后选出基地学校,分乡镇连片开展培训研修活动,以专题讲座、研课磨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把培训学习成果嵌入课堂实践,促进高效课堂的创建。
三、落地校本 进入常态
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成效落地在常态课堂质量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上。教师外出培训的时间有限,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途径是以校为本的自主研修。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引领中小学校校本研课磨课,作为课改理念落地常态课堂的主要抓手,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通过进修学校举办磨课研修班和外出送培,为中小学培养种子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二是通过举办校长、主任、学科负责人培训班,研讨校本研修的方案制订、组织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等。
三是充分发挥课改核心校的基地作用,组织不同学科的研课磨课研讨活动。
四是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城关镇中心校组织全乡教师,将磨课研修活动融入日常教研教学中去,总结出“三周磨一课” 的经验:教研组围绕某一教研主题,确定研课磨课课题,组织全体组员历时三周打磨,历经学课、说课、研课、讲课、议课和结课六个打磨环节,最终形成精品课,形成精品教案。枣村乡、八里营乡组织全乡教师,主动到进修学校开展磨课研修,回去后结合实际,尝试校本磨课研课实践,白道口镇、四间房乡也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自主开展校本磨课活动。这些乡镇在探索以校为本的研课磨课研修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对全县立足校本的研修活动起到了引领作用。
实践研修成果范文6
一、建立运行机制,加强科研基础能力建设
翠屏区把教育科研基础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策略,建立起区域推进教育科研的有效运行机制。
建设优质教育科研机构。2007年,翠屏区整合教研室、电教馆、教师进修校,组建教师培训与教育研究中心,将其功能定位为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智囊团、参谋部、指导所、服务站,通过创建“研训”一体的省、国家级示范性基层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引领服务教育作用,为区域教育理念更新、实践创新和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打造专业教育科研队伍。一是建立研训人员实践锻炼制度,研训人员每六年必须脱产到校任教三年,业绩突出才能返回研训岗位。二是建立骨干教师、名师科研考核制度,实施《翠屏区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年度考核各级名师、骨干教师,把科研课题研究和学术成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开辟科研人才引进通道,开通科研能力突出、成绩优异的各类人才“绿色通道”,常年引进、充实科研人才队伍。
落实教育科研经费保障。区财政按全区教师工资总额的1.5%足额预算教师培训经费;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保障经费13%用于开展教师培训与教科研活动。区政府设立每年2000万元的教育奖励基金,奖励教学质量、教育科研等工作成绩突出者;每年列支120万元用于片区研修,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搭建立体教育科研平台。深化区级研修,构建核心平台;实施片区研修,构建共享平台;创新校本研修,构建基础平台;落实岗位研修,构建网络平台;借力高校资源,构建借力平台;加强对外合作,构建交流平台;强化课题管理,构建引领平台。建立教育学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尝试教育理论研究会,依托学会开展各类教学竞赛、专题研讨活动,承办各级学术会议,丰富了教育科研的内容和形式。
二、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育科研内在动力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激发教育科研的内在动力。
建立片区研修联组奖励制度。以“优+薄”方式设立12个片区研修联组,有效整合片区学校的校本研修资源,建成区级研修——片区研修——校级研修三级研修网络。教育局每年对片区研修联组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
建立教师工作专项激励制度。按照翠屏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制定了教师队伍专项激励机制:设立低职高聘、教师互助共进团队、骨干优秀人才、首席教师、教学竞赛等奖励项目,为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等提供科研经费,鼓励教师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和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建立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每年评选各中小学及其个人立项的课题研究成果、校本课题研修成果、论文与出版著作,对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学术成果实施奖励。
三、建立统筹机制,促进教育科研有序开展
立足区域实际,紧紧围绕教育中心工作,建立统筹机制,整体规划设计教育科研格局,有序有效开展区域教育科研活动,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
统筹课堂改革目标与内容。为构建生态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翠屏区统领区域课堂改革,以课堂效率提升为目标,以课堂模式优化为内容开展研究服务与指导。按照“3+1+1+X”模式,整体设计“翠屏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十年行动计划——翠屏区生态课堂建设方案”,从2010年开始,以“课堂聚焦、课堂打磨、课堂展示,课堂育模、课堂炼模、课堂出模、课堂优化、课堂提质、课堂特色、课堂文化”为每年活动重点,递进性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统筹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实践与评估。2007年,翠屏区由区政府发文,在全区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工程”,建立了AAAA级特色学校建设与评估体系。各校根据自身实际,通过立项研究、校本研究等形式,发挥教育科研对特色学校创建的引领推进作用。先后举办六届特色学校建设论坛,定期组织开展专题调研,评估验收了首批A级、AA级特色学校28所,全区“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