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1

摘要:文章通过对郑州图书馆团队建设现状的分析,提出影响团队建设的因素,探索加强团队建设的新思路,增强职工团队精神,使职工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相统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进图书馆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52-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重要部署,为各地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可有效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也越来越多。市场经济环境氛围的影响,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趋势,职工个性化的思想行为和多样化的利益诉求,迫切要求图书馆加强团队建设,培育团队精神,打造一支能够适应社会需要,促进事业发展的职工队伍。

1团队和团队建设的意义

团队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很久以前就出现在了体育、军事、经济等领域。美国著名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也就是说,团队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信念的人为达到共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各成员通过沟通与交流保持目标、方法、手段的高度一致,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集体智慧将整个团队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某一方向,形成比原组织具有更强战斗力的工作群体。

团队建设是指在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通过团队建设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解决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推行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本身就属于团队性质的图书馆而言,为了保持自己的高效运作及最佳的发展状态,必须以团队的管理方式来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要不失时机地彰显和构建自己的团队精神,使团队精神的精髓真正得以在馆员身上展现出来。

2郑州图书馆团队建设现状与措施

郑州图书馆作为郑州市目前市属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按照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理“十件实事”总体部署和市财政局、市文广新局《文化惠民工作实施方案》具体安排,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开展文化惠民工作,为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文化部群星奖”、“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团队建设的价值。

2.1科学管理、统筹指导,增强团队战斗力

领导思路清晰,理念明确,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图书馆团队建设能够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郑州图书馆重视基础业务工作,创新读者活动工作,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团队建设工作,使郑州图书馆各项工作均走在同级图书馆前列。

近年来,郑州图书馆组织各种公益性读者活动近百项,并创造条件为弱势群体服务,效果显著。其中送书进监狱,配合服刑人员改造的“文化阳光进高墙活动”,2010年获全国第15届“群星奖”项目类奖。这是文化部首次将图书馆类活动列入“群星奖”评选范围,也是河南省公共馆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同时,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把服务工作延伸到基层,目前已建成1个中心馆(郑州市馆)下有5个分馆、35个阅读点(室)的大服务网,实现一卡通,年均接待读者达60余万人次,读者到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2.2合理设置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增强团队发展活力

在省市文化、人事等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郑州图书馆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主导的内部机制改革起步较早。1995年起就实施了岗位责任制;2000年作为郑州市人事改革的示范试点单位,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馆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干部职工聘任制和全员考核制等;2007年7月起,开始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岗位分配激励制度,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郑州图书馆每两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此项工作的开展,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馆中层干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和提高,各部室主任各司其职,相互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兢兢业业干工作,实实在在创业绩,使馆容馆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业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古籍保护等多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

2.3科学制定岗位津贴,促进工作积极性

2007年7月,郑州市开始在事业单位推行岗位津贴制度。为切实体现岗位津贴的效用和用人单位的自,市财政根据年度财政经费、工资水平、单位人员等,划拨一定量的经费作为单位本年度的岗位津贴总额,单位平均分配到每个月,具体每个职工的发放标准全权交给单位自行制定。郑州图书馆成立了岗位津贴工作小组,负责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工作的执行。分配方案贯彻“效率优先、优劳优酬、兼顾公平”的原则,将津贴分配与职称、职务、岗位、考勤、工龄相结合,实行按劳分配、奖惩结合、动态管理。为真正体现岗位津贴奖勤罚懒的作用,把日常考勤和工作量完成情况同岗位津贴发放挂钩,并预留津贴总额的3%作为激励基金,用于对平时工作有突出表现的人员进行奖励。激励基金的具体使用需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实行岗位津贴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优劳优酬、奖勤罚懒,打破了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有效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公共图书馆团队建设,重点是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并最终增强单位自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改革必然受到政府政策的主导和影响。改革内部机制,发展团队建设,增强内部活力,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合理引导,更需要图书馆管理者和工作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建设发展的新路。

3影响图书馆团队建设的因素

近年来,郑州图书馆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推进单位团队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得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和阻碍了单位的发展。

3.1部门分隔

图书馆都会根据自身的社会职能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内设组织机构。部门之间,特别是业务部门与行政部门之间,由于工作性质差别较大,相互间交流与沟通往往较少,从而影响到实际工作中一些合作事务的有效开展。

3.2岗位分隔

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职工一般会单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只关注本岗位的工作而轻视其它岗位的职能,进而影响到其对这些岗位职工劳动价值的评判,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本位主义,往往并不满意当前的工作岗位,认为不能施展自己的特长,从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些因素都会对图书馆部门、岗位间的协作产生消极影响。

3.3缺乏沟通

沟通是图书馆人员之间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通过交流达成认识上的共识,以协调各自的行动。图书馆领导层之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职工之间,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再加上思想观念的差异,对某些问题的认知和见解经常不会一致,因此沟通交流工作也应是经常的、深入的、多方位的。

4加强公共图书馆团队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图书馆的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培养图书馆的团队精神不能急功近利、违反客观规律。图书馆应从长期的工作实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创造有利于人们沟通交流的环境氛围,鼓励并促进人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通过不断改进完善管理的方式、方法,以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减少以至消除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矛盾。

4.1制定清晰明确的新目标

目标是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成员共同愿望在客观环境中的具体化,是团队运行的核心动力。制定具有感召力的图书馆发展目标,不能忽视图书馆职工的参与,要使其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要把图书馆的发展和职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以获得其对团队目标的认同。只有当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趋于一致的时候,团队目标才会有号召力,团队的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图书馆的发展目标,要切合本馆的实际情况,它应该是近景目标与远景目标、单向目标与系列目标的统一,应该有层次、有重点,并且执行计划时注意保持连贯性、稳定性,这样在逐级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梯次的激励效应。

4.2建立沟通交流、互信合作新机制

沟通交流、互信合作是团队的重要特点和基本素养。建立高效通畅的沟通流机制,使职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较强的参与意识,通过不同观点和创意碰撞并激荡拓展,更容易达到彼此宽容、同舟共济的互信,形成团队发展的和谐力量。在图书馆日常工作中,来自职工和读者的各种诉求需要通过部门之间、职工之间大量沟通,迅速、准确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见,通过相互的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解决。此外,图书馆领导层与职工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特征,它有助于管理者指导职工的行动,消除误解。每个人只有学会信任他人才能换来他人的信任,不信任只能导致隔阂,团队的作用也很难发挥。

4.3提高团队执行力的新举措

在一个高效运转的团队中,领导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效的领导者能够为团队指明发展方向,能够带动并且提高整个团队的活力,指导并帮助团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团队领导首先要懂得如何管人、育人、用人;其次,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修炼,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懂得运筹帷幄,懂得把握方向和大局;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懂得以德服人,做到开阔胸襟、讲究信誉,发扬民主,敢于否定自己、检讨自己,善于集中团队成员的智慧、采纳团队成员的意见,发扬民主管理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同时,领导者应该在团队工作范围内充分授权,尽量创造机会,与团队成员进行交往、沟通,注重职工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尊重职工的自我价值,将团队价值与职工自我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实行良好的工作福利待遇、改善工作环境、职位调换等手段使成员感受工作的乐趣以及挑战性,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4.4构建人才成长新平台

团队发展的动力,源自于组织内每个成员的发展需要。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机制,是保证图书馆团队的优势及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加强图书馆的知识型队伍建设和优化团队的组织结构,一方面,图书馆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的办法,真正引进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和图书馆管理人才,做到按需设岗,择优聘任,从而建立起一支多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高的相对稳定和结构合理的队伍。另一方面,还应建立学习机制,营造学习氛围,以此培养馆员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真正创建学习型的图书馆打下坚实的基础。

4.5建立绩效管理新体制

重视建立合理的绩效管理体制,为职工业绩评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才能够激发组织成员内在潜能。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种手段:奖励和惩罚。工作绩效标准越明确,评价鉴定才能越准确。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体制在图书馆的团队建设中具有目标导向和行为界定的作用,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高职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的意识。

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使图书馆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图书馆的团队建设,促进图书馆团队精神的培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健康发展,团队建设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图书馆工作者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参考文献:

\[1\]\[美\]Susan A.Wheelan 著,蒋玉娜译.创建有效团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周新曜.团队的力量\[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3\]和仁,霍黎.团队八维\[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2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是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进行区域科学教研模式的探索,是新型科学教研结构和协作方式的创新,是数字化学习型教研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模型

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设计并提供的“数字化教研中心平台”,借鉴北师大专家“基于校园网的互动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搭建了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以下简称数字化团队)建设的模型。

数字化团队建设由三个过程组成,即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

1.研究是教师的需要

密云县地处北京远郊。由于人口不断向城镇迁移,农村学校的规模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减少,很多学校的科学课由一位教师兼任。在规模较大的城镇学校,每位教师也要兼1-2个年级的科学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问题,在学校内部很难有共同研究的机会和氛围,只能单打独斗。即便是原县级中心组成员,每学期仅有的4次活动,也无法满足教师经常性的研究需要。

研究的过程恰恰是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载体和抓手,数字化团队的应运而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充分考虑县域内科学教师现状的基础上,团队首批成员吸纳了市县级骨干教师、县级中心组成员及具备本科学历的年轻教师。为方便交流和讨论,根据团队教师所在学校类别(城镇、平原、山区)和实际任课情况,我们将教师分为3-6共4个年级组(圈子)。每个年级组由6-7名优势互补的教师组成,由市县级骨干分别担任各年级组的组长。每个组的成员结构比例大体一致,保障了各组教师的总体水平相当。

针对团队共同的研究课题和总体规划,组长负责起草本年级组的工作计划,与组员协商每人要完成的基本研究任务。科学教研员在有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帮助下,负责协调各组的具体研究过程。

结合项目需要和科学课自身特点,我们基于探究学习的方式,先后将团队研究的课题定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研究”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策略研究”。

2.学习是研究的必然

学习的过程是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的核心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研究问题确定学习的方案和制度,包括学习的计划、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机制等,保证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项目启动初期,我们安排了较多的团队学习活动。由北师大的专家就数字化团队如何基于“数字化平台”开展研究、学习和交流活动做系列培训,为我们的团队能真正成为学习型团队提供理论支撑。与此同时,北师大专家还深入课堂,针对具体的课例做细致的引领性指导。

个人的学习主要包括针对研究问题,教师自主阅读相关理论书籍、上网搜索相关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就具体教学中的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等。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标志。正如同志所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作为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过程性事件,必然将贯穿于研究活动的始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逐渐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追求。

3.数字化是研究的轨迹

研究是教师的需要,学习是研究的必然,而数字化则是研究和学习的轨迹。利用平台将研究活动数字化的过程是区别于以往的团队研究的显著特点。数字化课题方案、数字化研究过程、数字化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基于平台的学习与交流……

正是源于研究过程的数字化,伴随着研究的推进,数字化平台上动态生成的圈子资源越来越丰富。与众多的资源库不同的是,圈子资源是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位团队成员在奉献智慧的同时也能分享同伴的智慧。圈子资源不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相关课件,更包括这些优质资源的生成过程。圈子讨论、圈子博客、团队成员的个人空间等不同板块从不同侧面记录着团队的发展历程。

研究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数字化过程这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每个过程都是结合团队成员的工作实际,根据研究需求与学习需求,将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团队工作与个人工作相结合,实现学习与工作共振,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目的。

二、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教研模式

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数字化平台为载体,以集体教研、协作备课、教研员参与为抓手,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师区域内跨校的交流、分享、反思和传承等活动,有效促进密云科学教师群体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自我超越,为提升全县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团队成员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思想,分享教育教学资源,反思教育教学得失,传承教学资源和团队文化。这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现仅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课例研究为例,简介上述模式的运作过程。

2011年春天,正值北京市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这次活动的研究主题刚好为“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实效性”,研究范围定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结合市级活动具体要求,我们重新规划了数字化团队研究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研平台”,力争团队教师全员参与,打破年级界限,共同经历研究的全过程,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的数字化。

1.实践

教师已有教学实践经验是具体课例研究工作的基础,经一系列研讨活动生成的优化教学设计是否真的优质也需教学实践的检验。

在“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起始阶段,团队成员纷纷将自己以往上课积累的相关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该课下的“相关媒体素材”文件夹,作为共同研究的起点。

核心备课组教师充分借鉴团队成员提供的已有经验,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初始教学方案”文件夹下供团队成员讨论。

2.交流

针对本课的初始教学方案,团队教师结合有关概念形成的理论及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学习,就该方案的目标设计、材料准备、实验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评价设计、是否可操作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讨和交流。

由于团队成员分属不同学校,且距离较远,除唯一的一次现场交流外,其余都借助数字化平台的“圈子讨论”板块进行。由于团队内教师各有所长,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间思想碰撞和交锋的过程,更是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

结合大家的意见,核心备课组教师先后将教学方案改写达10次之多。先后有多人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并提供反馈意见供团队成员继续讨论。

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交流(线上异步)过程,由专人形成比较公认的教学方案,上传至“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供大家分享。

3.分享

对于“优化教学方案”文件夹中的资源(PPT、教学设计方案、前测数据等),每位教师都可以在个人空间的课程板块进行再设计。主要是结合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对优化方案做个性化处理,并实际应用于教学(实践)。

4.反思

每位参与试讲的教师上课后,都要在圈子博客内撰写反思,与同伴交流实践后的得与失,使研讨活动得以深入进行。

直接借鉴优化教学方案上课的教师则要将自己个性化部分的得与失与大家共享。

最终承担评优课任务的教师则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本课的研究构成做更深入的反思,其撰写的《在前概念和科学概念间铺路搭桥——以“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为例》一文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3期发表。

对于每位教师来说,自己和同伴的反思既可以迁移到其他课的教学,也可以以后再上本课(实践)时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5.传承

在实践、分享、交流、反思等几个环节,都能在数字化平台上的相关板块留下印迹。数字化资源的有序保存、系统呈现和不断生成的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一节课从雏形到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也记录了教师个人和团队不断超越和创新的过程。

对于后来者而言,通过数字化而传承下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将有助于他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再走弯路,从而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针对“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的研究,我们只组织过一次较多人参加的现场常规活动,其余大量活动都依托于数字化平台和县教委视频广播系统进行,教师足不出户(校),即可全程经历选课,初步教学方案的确定,试讲,试讲时发现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课后的再反思、再实践等不断打磨的过程。这在没有进行数字化团队建设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三、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建设成效

数字化团队项目自启动以来,历经全面开花式的资源建设、重点课的打造、常规教研与数字化教研的整合、一节课的持续深化研究等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成效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1.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和锻炼骨干教师无疑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教研的工作,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一般是“面对面+电话+邮件”的方式,总体效率相对较低。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在扁平化的管理机制下,每位教师都有了充分的话语权,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2.数字化学习型科学教研团队创设了团结和谐的研究氛围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3

环境工程专业每隔4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2012版培养方案中学科基础课程有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工程制图与CAD基础、工程力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共13门课程5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有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物理性污染与控制、环境质量评价,6门课程15.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有排水管网、给水工程、传热传质学、城市规划等,16门课程2分。实践教学环节有6周的认识、生产、毕业实习,环境监测、环境工程2门实验、泵站、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排水管网、给水工程、环评7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共17门课程45.5学分。2012版培养方案较2008版减少了30学分,总的特点是“三重”,即重基础、重实践、重专业方向,力争让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专业上突出按方向培养,系统深入掌握水、气、固、环境管理规划某一个方向知识。环境工程专业逐渐组建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和环境规划管理4个方向的教学团队,承担相应方向的课程群建设,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

二、教学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遴选

教学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的“领头羊”,引领着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向,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教学团队带头人除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创新性学术思想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外,还应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致力于课程建设,具备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善于沟通、甘于奉献等人格魅力,以学术精神、学术水平带动和影响团队成员参与团队的各项建设,促进学术成果的教学转化,吸引并带动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组建合理的教学梯队。教学团队成员除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外,也需考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验设计实践环节、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等多方面人才互补。骨干教师遴选以本专业教师为主,但需跨学科、跨专业、跨院系,甚至跨地域吸收引进核心骨干成员。团队人员数量以8~15人为宜,其中包含3~5位校外专家顾问。团队梯队人员结构既注重基础和专业结合,也注重校内、外联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结合。

三、开展课程群教学改革

(一)课程群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在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带动主要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推动品牌专业立项与建设、开创院校办学特色等重要功能。教学团队以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和要求编制课程群建设规划,明确和制定课程群建设目标和任务,以及建设的具体措施与对策。精品课程有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4级建设梯度。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已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这两个教学团队力争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以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带动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等重点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二)教学内容和教材

教学团队要理清不同课程在课程群系统中的逻辑关系,针对学生培养目标,规范基础课程、专业骨干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分配、衔接等,突出重点,避免内容重复,统筹考虑各课程的学时、开课时间、实践环节内容与课时分配。抓好归属课程教学大纲执行与落实,规范归属课程讲义与教案,加强课程教学课件等方面建设,将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补入教学内容,定期修订与完善各门课程大纲内容、范围和要求。同时,对每门课程教学所选用的课堂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指导教材进行论证。教材建设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很好载体,教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媒介,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整理教学思路的突破点。现在高校使用的教材或多或少存在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等问题,应尽量选用最新的“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高校教材。对教材的选用既要考虑国内、外最新先进科技成果,又要考虑教材质量。另外,要积极组织力量主编或参编省部级以上教材,自编特色教材。总之,使教学内容紧跟科学文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团队建设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团队进取精神。教学团队除了改革教学外,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要进行积极改革和创新,将一些好的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形成特色。比如,可以采用六步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进行课堂教学的不断尝试与探索。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双语教学、仿真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现场实训结合的“八结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四)科研和教学互补

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是伴随着高校的发展而产生的,两者密切联系、相互包容和依存。教学团队主要是针对本科教学提出的,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通过团队建设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科研团队,侧重于以项目为依托,探索新知识、开发新成果等,目的是为学科发展提供创新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在教学型院校,教团团队应融合科研团队的作用和功能,高校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优秀的教学团队建设应当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定期讨论本团队方向的前沿科学问题,申报科研项目;搭建实验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五)教学团队管理和绩效考评制度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提高

近年来,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纲要的推动下,教学团队建设在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里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没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大家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其实,随着国家教育部扩招政策的出台,学校招收学生逐渐弱化了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百里挑一”的选材标准了,特别是中职学校,只要有初中毕业文凭,随时都可以报读(另据报道,国家未来将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职生免学费的义务教育)。在这种读书几乎是零门槛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源相对比较复杂:既有刚刚初中毕业的应届学生,也有已经毕业了一年、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再返校参加学习的历届毕业生;既有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有基础非常差的学生;既有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几乎没有动手能力的学生。这种情形必然造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单靠教师个人的“单兵作战”模式已经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也难于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中职学校的教师之间只有构建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的教学团队,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普遍重视不够。尽管有不少学校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科带头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等,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尚未发现有哪所中职学校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机制。

为此,笔者就如何加强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做了些前期的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涵义及其类型

所谓团队,是指一群有互补技能、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人。教学团队则是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业务组合。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情况来看,教学团队一般有以下这几种类型:专业建设型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型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型教学团队。作为中职学校,我们可以借鉴高职院的团队建设经验,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2008年的关于《开展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里面提到,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从文件的精神可以看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中职学生的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变得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只有以建立良好的教学团队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主动。

(二)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教学资源是形成教学要素及实施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包括教学过程中各种硬件及软件,如教师、教材、教室、教学资料、网络、多媒体、实验室、实训场所等等。只有加强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才能够更好地把这些教学资源重新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有利因素,取长补短,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的,各成员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等都各有千秋。因此,组建教学团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可以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系统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打造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思考

由于传统观念上的错位,很多人都认为中职学校是“不入流”的学校,高不成低不就,只有那些考大学无望的学生才会到中职学校就读,混日子。不得不承认,由于前述原因,中职学校目前面临的学生素质差已经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既然问题已经摆在那里,抱怨发牢骚都不能解决问题。想方设法去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才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流的学校,必需有一流的教学团队。这个结论在高职院校已经得到验证。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在中职学校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呢?

(一)寻早机会,迎难而上,创造奇迹

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目前没有相关的政策作引导,也没有国家资金的扶持。但是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广泛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只是时间问题。

总所周知,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职学校经过整合后转变而来的,其前身很多都是中职学校或者技工学校。变身后的高职院在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上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没有变身的中职学校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尽管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中职学校也切不可悲观丧气。古人云:事在人为。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先生也说过:一切皆有可能。这些名言让我们对未来的教学团队建设充满了希望。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制造条件,迎难而上,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子,我们一样能够创造奇迹。设想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都是职业技能和职业技术的教育培养机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肯定存在共性之处。中高职院校的共性之处是什么呢?那就是:不管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都要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都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高职院校的这种共性的地方就应该成为我们中职学校建设教学团队的最有利突破口。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和高职院校的交流,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就能尽快缩短教学团队建设的步伐。第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虽然目前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团建设没有直接的政策扶持,但是国家在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上还是倾注了不少的资金和精力,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尤其是最近几年,为了更好地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在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同时,国务院相关部门将选择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示范。根据计划,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期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0所办学定位准确、产教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从教职成[2017]7号文“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定办法》的通知”可以看出,国家对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学校,将拨给一笔数额巨大的专项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在基础能力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据此,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中职学校,也拥有了建设教学团队的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加快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建立教学团队的机制

学习法律的人都知道,国家要“依法治国”,关键是“有法可依”。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一套科学的机制。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建立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机制至少包含一个实施方案和一个管理办法,从管理体系、资金、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来构建教学团队制度保障。

(三)制定教学团队方案

以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为例,笔者认为,组建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师资建设的目标。众所周知,在我国,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学校,都是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教师的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成长的质量。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务必先考虑师资建设的目标。其次、制定团队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区级优质课各项工作。在此平台上,完成“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第三、教研教改目标。确定每年团队要发表教研教改文章的篇数,确定每年至少获得学校教改项目的次数。第四、科研目标。(1)争取四门德育课程中的一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获得区级一级立项。(2)力争团队成员每年都有学术。(3)力争团队成员中高级讲师每年都能开展一次学术活动。(4)力争团队成员能够参加区内外举行的各种学术会议。第五、人才培养目标。团队成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尽可能了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并总结经验教训。第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教师特别是资深教师的指导。组建教学团队,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非常必要。

结合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组队方案,笔者认为,我们组建教学团队,应该要考虑这个团队是否具备以下这些优势:其所在的领域内不仅要有高师、名师,学科带头人,而且老中青的衔接也要比较好,职称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并且在这些组内业已形成了一种资源共享的团队精神。当然,如果时间、精力或者经费有限,我们也可以选一两个或者两三个优势明显的团队进行试点,然后以点及面,带动全校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团队从形成到取得一定成就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急于求成。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教学团队的建设,也会在中职学校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5

一、公司房产的策划、销售

在公司房产的策划和销售方面,经过一年的努力拼搏,房产开发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完成了曲江影视演艺大厦、曲江银座、曲江新坐标等3大项目的前期策划以及产品功能定位,并在项目未取得土地权证的情况下,实现前置销售。

1、曲江影视演艺大厦、曲江银座

曲江影视演艺大厦、曲江银座作为公司的首个自建写字楼项目,其成功的策划定位,将为整个会展产业商务区域树立标杆的效应。我部针对西安写字楼市场进行了市场调研工作,从写字楼品质、去化速度、以及后期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总结出适合于本区域中产品定位。

2曲江.新坐标

曲江.新坐标作为公司首个自主开发销售的住宅项目,前期,已经完成了项目的策划定位。我部门协助设计部和设计院对曲江•新坐标项目户型进行了调整,对项目的产品配比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在公司战略未发生调整的情况下,完成了项目的开发策略报告。

曲江.新坐标在未取得土地权证的情况下,实现前置销售任务,完成签约额达11220万元。截止09年年底,实现回款共计3429万元。

此外,房产开发部与财政局合同谈判也在紧密进行中,预计完成签约额为50000万元。与公司8#楼项目合作经历了数月艰苦的谈判,预计实现签约额为4091.94万元。

3、营销活动

以房产开发部为主导,得力于各个部门支持,控股公司于

2014年4月份参加了09年春季房展会,为曲江•新坐标及银座等项目完成了精彩的亮相。展会期间据我部统计约有3万人次参观项目展台,并听取了沙盘解说。发放项目宣传资料2500余份,累计积累客户800余组,其中有效客户406组。在展会参展方案设计阶段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积极与品高公司进行反复讨论,先后提供了4种设计方案。经过讨论及公司领导的关注,最终选定了符合我司企业形象凸显项目品质,同时又能突破常规的设计方案。新颖的设计方案在展会期间受到了参展群众及同行的好评。展会期间我部还举行了项目区位拼图有奖游戏和知名奥斯卡影片展播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效果。

二、公司的项目招商的进展

2014年在公司高管的领导下,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随着村的全面拆除,项目招商实现了新的突破,招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得成绩。目前已签约项目一个,签约金额4756万元,完成回款3329.2万元。此外正在洽谈招商项目共有6个,涉及金额约为23420万元。在项目招商谈判过程中公司领导给予房产开发部大力支持,目前完成的招商项目在土地出让价格上已经成为曲江的新标杆。

三、公司的团队建设以及部门管理

一直以来我公司根据集团公司的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结合控股公司的自身特点以及部门为年初刚成立的现状,房产开发部在本年度进一步完善部门岗位设置和人员结构、细化岗位职责,加强学习,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在部门建立初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团队建设培训。通过有效沟通在部门各个成员之间用相互之间交流信息,促进团队与成员之间的了解。利用现有制度牵引公司文化的落实和传播、强化每一个成员的团队文化意识。

同时,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使部门管理日趋健全。在团队建设方面,部门员工强化沟通交流,多次组织相关业务专题的研究、讨论、学习,使部门自身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同时公司团队的实力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明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公司整体发展目标和本部门的经济、工作、管理目标,以企业经营为中心,利润为核心,企业品牌建设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以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和自建写字楼项目的推广销售营造热点事件,进行会展产业园商务区的宣传并扩大影响,实现经济目标创收。同时继续完善部门管理机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和运用,使每个员工都能够按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经营思路逐步成长起来,为企业创造最大化利润价值。

团队建设思路和方案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专业;内涵建设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内部环境的优化也日趋重要,其中,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专业内涵建设就是要提升专业建设总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的优化升级。

几年来,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实践,纵观兄弟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联系我校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本人认为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建设特色和品牌专业是我校面对即将到来的生源大战、应对激烈的校际竞争、提高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的不二选择。

一、加强市场调研,科学进行市场细分与定位,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职业教育的突出属性就是职业性,人才培养紧密贴合经济产业发展。目前,产业转型、升级换代速度日益加快。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切实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学生可能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了解人才需求的具体规格、知识技能要求。其次,对人才需求市场进行科学细分。如物流可以大致分为仓储与配送方向、运输管理方向、国际物流方向、企业物流方向、快递方向等。面对细分后的人才需求的子市场,每一个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自身和市场需求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合理的选择要首先考虑市场需求的规模和发展趋势;然后,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条件,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或几个子市场作为自己办学的目标市场;最后,面对既定的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明确自身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向。即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彰显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提高专业的竞争优势。

二、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优化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的核心文件,它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教学进程的设计、实践教学、顶岗实习、实训室的配置与要求、师资的要求等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有规范的程序,避免随意性和人为性,要遵循严格的论证、审批、滚动修改的程序。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方案不具备高职的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就难以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滚动修订必须建立在深入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要吸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要发挥来自企业、行业、高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作用,形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据此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和课程内容。

三、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也是专业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实践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技研发能力。团队的队长是整个团队的核心,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师担任。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首先,学校应该着眼于长远发展,本着客观公正的精神,制定和出台有关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的规章制度,使其团队建设能够做到有章可循,为教学团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保障。其次,要结合教学团队的工作特点,形成教学团队的核心价值理念,强化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打造一个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精干高效的教学团队。再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实施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为教学团队成员创造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环境,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深层次约束力,促进教学团队的发展。

四、实施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在教学与课程改革中,采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精品课程的开发是专业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专业建设成果的主要体现。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同时,由于一个专业的课程很多,每门课程都开发成精品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一般来讲,核心课程首先开发、技术类课程重点开发,各门精品课程都要结合学习和行业一起开发,真正把精品课程和精品专业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转贴于  1.精品课程要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以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为依据,应基于企业工作流程来进行系统化设计,应该从原有的以理论为主变为以工作任务为重心,并结合相应的知识、技能来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综合职业能力。

2.重视教材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5.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未来岗位多变的需要。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工作岗位不断产生,人才的培养必须考虑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岗位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注重了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

五、凝炼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意识

专业特色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灵魂,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专业建设的个性化目标。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结合行业和地方实际,发挥各自特长,特色化地进行专业内涵建设。目前,高职学校的专业建设盲目跟风很严重,各校专业趋同化严重,往往是出现一个新专业,大家纷纷蜂拥而上。对依靠学生人数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高职学校来说,生存危机将进一步加深。在此竞争环境下,专业特色的凝炼就凸显其重要性,明确地告诉家长和孩子,我校的这个专业和别的学校相比,有何不同?优势在哪里?让人家知道,为何要选择你们学校?就像蒙牛在香港牛奶市场竞争时,定位为“来自大草原”,让消费者联想到天然、环保,因为香港没有大草原,这就是蒙牛牛奶和本土牛奶的不同和特色,从而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六、接轨地方产业,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