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调查的题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调查的题材范文1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践能力培养
在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方法学课程[1]。这门学科旨在传授社会调查中所涉及的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调查研究的操作过程、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适应专业岗位的能力奠定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然而传统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通过理论知识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系统连贯地讲授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却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相互脱节的现象,忽视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传统教学方式的效果不佳,有学者报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课堂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学总体质量不高[2]。为此,我们曾经对我院公共管理专业四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针对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访谈,主要反映的问题有:理论部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困难,例如抽样方法、层次谬误等概念;该门课程理论难度较大,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但应用能力提高不明显;实践课效果不好。传统教学方式是讲授理论之后,选取部分章节进行实践操作,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未能很好地结合,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不知所措,不能有效处理实际问题。因此,本次实践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建议,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教改的思路和方法
由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且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因此,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尤为重要。课程章节连贯性要求高,因此具体教学方案是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个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在社会调查的前期准备阶段、调查过程以及最后分析总结阶段依次展开。我们将实习课程内容分为几个环节:选择主题、确定测量值、制订计划书、拟订调查提纲、选择调查方式和方法、现场调查、资料录入、整理与分析、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练习和实践强化,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项目时知道如何下手,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调查选题、方案设计、实施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们对学生的具体安排如下。
(1)学生以7人左右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每组选出组长,统筹组织管理。由组长负责总体安排和对组员的工作任务进行分配,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
(2)授课第三周后开始选题,课题可以在教师建议的选题中选取,也可由小组根据兴趣和课题的可行性来确定。
(3)选题确定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社会调查的全过程,包括如何选题、设计调查方案、设计问卷及访谈提纲、实施社会调查、整理调查资料及撰写调查报告等。调查方案是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内容包括:调查目标、调查类型、调查内容和工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地域、调查时间、调查队伍、调查经费以及工作安排。首先开展小组内讨论,商讨确定实践内容,每个小组分别制作PPT进行汇报,然后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方案设计进行点评,指出不足,提出完善建议。
(4)开展现场调查,进行资料收集。
(5)理论课讲完“调查报告的撰写”之后,要求学生在问卷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交代清楚调查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结论,重点是把调研结果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写出来。调研报告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并在实践课上汇报。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调研报告进行总结。
2教改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改革已经在2012级、2014级公共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是将课程学习变成学生有兴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外,评价方式更全面、更公正,能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具体能力和学习态度。
2.1系统地设计整个实践环节
按照进行一个完整问卷调查的程序,系统地设计问卷调查的实践环节,带领学生逐步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完整的调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布置学生要完成的作业,分别是选题确定、研究设计、问卷设计、撰写调研报告,这几个环节教学内容由易至难。在教学方式上由分项练习到最后的综合报告,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主要手段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专业素养,锻炼学生全面考虑、综合判断的能力。
2.2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能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意识到理论指导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学习理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解抽样方法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没听明白或者印象不深刻。当学生在实践课中研究自己调查方案中的具体抽样方法、样本规模等时,会主动看书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如此反复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水平均有提高,最终达到教与学相结合,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3制订与完善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环节,课程考核的设计是40%的平时成绩加上60%的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最后的成绩。这样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使学生重视和积极参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为了保证社会调查的严肃性和认真性,平时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参加社会调查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二是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过程中的表现依据学生自我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及调查单位的反馈意见。调查报告的评分依据材料的真实性、调查对象的典型性、观点的新颖性以及格式是否正确、叙述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分、语言是否准确等。
3教改的实施效果
通过教学改革实践,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感受到了这门课程与公共管理专业课的密切关系,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得以提升,达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3.1教与学结合,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普遍对课程的教学方式给予了肯定,认为课程教学打破了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实际操作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氛围轻松,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起到了督促学生注重理论学习的作用;学生普遍对社会调查研究有了理性认识和浓厚兴趣,了解到社会调查要经过系统的流程、遵循特定的原则、应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团队合作才能获得有效结论;教学设计打破了以往从理论到应用的学科逻辑体系,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先让学生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并从完成任务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
3.2全程评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科学的考核方式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按照教学进度进行过程性考核,教师可以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3结合实际,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
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人数逐年增加。同时,通过分组讨论调查课题并与组员及调查对象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报告的撰写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
4教改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需要提高教师能力素质、教学技术和完善教学设备;其次,由于实践内容涉及众多学科,例如卫生统计学等,需要学生掌握统计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备分析调查结果的能力;再次,受到研究场所和调查时间的限制,目前学生一般只能在本市或者校园中做调查,调查题材比较单一,很难进行大范围问卷调查;最后,调查研究需要经费支持,而目前费用完全由任课教师自主承担。当前社会迫切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4]。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今后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制订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案,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确保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梁维萍,郑建中,张雪芬,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182-184.
[2]刘珊珊,杨东辉,徐瑛.学生对采取传统教学方法讲授社会调查方法的态度和学业成就的调查及原因分析[J].才智,2011(3):326-327.
[3]钱雪飞.高校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施策略探索———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69-171.
社会调查的题材范文2
1 在讨论中导学
课前教师先结合课内外知识、时政信息设置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参与教学,同时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拨,激起学生讨论的热情,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力求让学生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说明,做到生动具体,直观明了。最初,学生不习惯于课堂上讨论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暂不追求准确性,只要对课本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这样就促使学生,特别是怯于说话的学生都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积极发言,打破了政治课沉闷的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这一课时,课前我设置一个论题:当前第二次读书无用论冲击学校,有些学生中途退学,对此有你何看法?问题刚提出,学生就炸开了。一位学生说:读书是我们自己的事,读不读与他人无关。我正想辩驳,却被另一个同学代替了:目光短潜的人才会这么看,读书能改变命运,为了我们的前途读书吧!这时我问全体同学:有谁同意以上观点?请举手。但发言的寥寥无几。我再说:既然意见不统一,请说出自己新的看法吧。另一位同学说:你们发表的都是利己主义看法,应该结合课本知识加以分析,公民与国家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大家都不读书怎能搞好建设?所以我国法律要求每个公民有读书的义务,从严来说中途退学是一种违法行为。言毕,掌声四起。我看收到了预期效果,便立即点明主题。在自由讨论中融入主题,让学生义当主要角色,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容易接受新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在学生讲课中导学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灌输理论知识,学生要做的是死记硬背,学生能把课本知识用到实处的几乎找不到。政治教改必然要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讲课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轮流讲课,把学生引导到较高层次上去掌握知识,提高领会、分析、应用、综合、评价的能力。指导学生讲课,要先列出提纲,引导学生充分预习,再依据老师平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上讲台,独立讲解课文,并接受老师的质询和学生的提问。由于提出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由学生个人操作,因此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加上学生有好胜、攀比的心理,问者诘其难,答者尽其善,气氛便变得热烈起来。这种活动,能使学生能言善辩,提高政治辩论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把素质教育渗透其中。这种让学生讲课的活动把目标教学的的各个领域融为一体,并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运用,使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目标更为明确,参与更为自觉,学习更为主动,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在社会调查中导学
社会调查的题材范文3
关键词: 中文系 专业素质 综合训练
一、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教育背景
1984年,中山大学中文系要求新生一年内读100本书,写出读书笔记;到1986年,又做出一个令全国高校同行都为之震惊的硬性规定——所有入学新生在一年级期间必须写150篇题材自由的作文。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该系开始逐步形成一个贯穿大学4年的强化基本功系统——一年级100篇作文,二年级8篇读书报告,三年级写学年论文,四年级写毕业论文(后来还增加了一项内容——要求全体学生精读100篇古文,背诵其中的50篇,并列入学习考核内容。)。为配合学生基本功强化训练,中大中文系在近二十年前就同时推出另一项在全国上下引起更大震动的创举——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一二年级,导师和学生是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关系,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导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个别辅导,三年级以后则由学生自己选导师。这项在全国大学中从没有过的制度,彻底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这种专业素质强化训练带给老师们的是成倍增长的工作量,也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再认识。在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中,老师们受益无穷,有助于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例如中大中文系的萧德明教授在指导十几届学生100篇作文的基础上,就写下《大学生写作》这样一本深受好评的专著(参见薛晓峰、秦晖、邱瑞贤《大学生要补“童子功”,成才先打国学基础》一文及中山大学中文系网站相关文章介绍。)。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相关教学成果《强化写作训练,着眼提高素质》获广东省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抓好教学实习,培养综合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全程导师制》、《加强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中文专业人才》分别获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四、五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前,中山大学的专业素质(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做法为全国很多高校所采用。我系通过实地考察、当面访谈、电话咨询、网络查看等方式调研过全国十几所高校,了解到这些高校中文系早就开展一系列加强学生专业基础与综合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例如建立专业基本功强化训练系统、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并取得良好效果,我们需要向兄弟院校看齐。
二、我系为什么要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
1.互联网时代,中小学生大都很早就会电脑打字,却写不好中国字,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却写不好作文,对西方文化津津乐道,对中华文化却缺乏了解,热衷于感官刺激的网络读图,却冷待有思想艺术高度的名篇佳作。尽管他们有幸从高中考上大学,高考成绩及外语分数很高,但没看过或看不懂中外经典名著。以致有教育者戏称之为文化文盲,因为看起来实在不像是中文系的学生。
2.大学生在中学期间经历的基本上是应试教育,他们进入大学后松了一口气,学习与生活变得茫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成才观念。这些学生的知识结构普遍“虚弱”,只会应试做题,没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3.本系学生在社会活动和就业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专业基本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缺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的大体做法
我系参考外院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配合学校的素质拓展活动,制定了有自己特色的训练宗旨、训练目标和操作方式、操作程序,编成《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大体内容如下:
1.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2.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3.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会、读书报告会、调研心得会、诗文朗诵会、时事评论会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4.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各指导老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特长生、优秀生并向系上推荐。本系可在特长生大四时继续为其提供导师或为其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经过前三年培养已具备考研潜力的优秀生,本系在其大四时为其配备考研导师(或由其自由选择导师)。
四、我系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取得的效果
本素质拓展综合训练活动遵循专业学习、素质拓展、考研升学和系务管理一体化的思路设计。其主要功能是为本系学生拓展专业素质提供思路和方法,为本系学生考研提供知识线索和学习指导,同时为改进本系教师的专业教学和本系的系务管理提供摸索途径。本活动从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出发,以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为导向,以读书写作、调研交流、学行并进为方法,以学生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为侧重,把中文系师生组织起来搞好教学工作,借此改变学生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一种新型的学风、教风和系风,尝试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效果,师生双向交流大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大为提高。
五、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的不足
1.教学、学习观念改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仅仅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上,未能创造更广阔更自由的教学大平台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部分学生缺乏自觉的学习观念和成才观念,仍然处于一味等待老师赐予的被动状态而未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问题:部分懒散畏难的学生,采用敷衍应付的态度对待训练活动,系里给出的训练要求和训练方式,到了他们手里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扭曲变形。
3.活动组织不力的问题:个别小组,由于组员们的素质的问题,也由于指导老师指导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一盘散沙,活动难以高质量开展。
六、我系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
1.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统筹安排的问题:希望学校能为中文系配备一间学生专业素质拓展活动工作间或实验室;希望学校排课时能为本系专业素质拓展提供较为统一的活动时间。
2.学生活动经费和教师指导报酬的问题:希望学校能提供长远保障。
七、结论
在兄弟院校普遍进行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本系如果不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教学质量只会与兄弟院校拉开更大的距离。所以开展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势在必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出明显效果。我们应该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地推进学生专业素质综合训练活动。(2010-10-30)
八、附《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方案》
1.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是本系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属必修课,学生须用三个学年完成本课程的修习。每学期计0.5学分,三个学年共计3学分。
2.中文系学生应通过本课程的修习,在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其他相关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发展,使自己成为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高素质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3.本课程总任务:学生需在大学学习期间不间断地进行听、说、读、写及其他专业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前三个学年内写作练量篇(首)数不得少于112篇(首),字数不得少于11万字;精读专业著作总量不得少于38部著作(泛读要求见《中文系学生阅读书目》说明),读书笔记字数不得少于3.8万字;背诵总量不得少于180篇(首)诗文(具体要求见《中文系学生背诵篇目》说明);参加社会调查不得少于2次,调查报告总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参加本系组织举办的各种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不得少于6次。
4.本课程分阶段任务:一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例如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占50%,应用文类(例如新闻通讯稿、计划总结、对联、各种报告、各种公文等)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泛读另计,下同)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5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一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学生社团举办的专业性课外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上学期完成不少于20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文学类(含创作与评论)占50%,应用文类占30%,社会评论和其他类别占2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20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7部并写出7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6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二年级学生下学期的写作、阅读、背诵任务同上学期,另外应个人单独完成或多人合作完成一次社会调查活动并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调查报告(多人合作完成的社会调查由各人单独执笔行文报告)。三年级学生上学期任务与二年级学生下学期同。三年级学生下学期完成不少于16篇(首)的写作练习,其中理论类(含文艺评论、文艺理论、社会评论和其他理论性文体)占50%,应用文类占50%,各类写作练字数须15000字以上;精读专业著作不少于5部并写出5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总字数须9000字以上;背诵至少30篇(首)诗文;参加本系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至少1次。四年级学生在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检验自己大学学习的最终成果。
5.本课程其他要求:学生的所有写作、阅读、背诵、社会调查、第二课堂活动等成果均需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点、检查(例如学生把自己的习作复印好分发给同学们评点,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检查背诵和第二课堂活动情况)。学生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必须用钢笔、圆珠笔或毛笔书写,与三笔字(钢笔、毛笔、粉笔)训练相结合。学生应每学期把自己的写作练习、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等编好目录、装订成册并妥善保管。学生应在《中文系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指导书》上做好阅读书目和背诵篇目的记录以备同学、老师检查(建议每个学生在大学毕业前把自己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习作、各科目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结集成自己的大学学习成果集。)。
6.本课程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是相互并立、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他专业课程的作业、练习不能计入本课程的写作、练量。各专业课任课老师应在课堂上高质量上好自己所任教的专业课程,为学生在课堂外完成专业基本功训练的各项任务打好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学生应认真学好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课堂外的专业基本功训练中去,高质量完成本方案的各项任务。确有某方面写作特长或其他特长的同学,经指导老师同意,并经主管实训工作的系领导批准,可以在不违背本课程训练宗旨的前提下,对本课程训练方案作出改动,为自己制订特别的训练方案。
7.本课程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并实行导师负责制。不同年级的若干学生编成同一训练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召集组员定期(一般每两星期一次)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交流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听、说、读写等专业基本功,训练办文、办事、办会等专业能力,并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拓展阅历等提升把握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就业或考研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小组的训练指导工作,导师和学生应以写作讨论、读书报告、调查研究、诗文朗诵、时事评论等活动形式,从文化素养、专业技能、思想人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训练。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举办各种讨论、交流、竞赛活动。必要时本系举办全系性的示范活动。
8.本课程实行如下考核办法:平时考查可通过导师检查、组长检查、组员自查、组员互查等方式进行。每学期末导师按写作占40%、读书报告占30%、背诵占10%(没有社会调查任务的学期,此项占20%)、社会调查占10%、课外活动占5%、考勤占5%的比例为学生评定综合成绩。任何一项缺成绩则整个课程考核不予通过,专业性第二课堂活动一项须经有关活动组织者确认。
9.本系提倡老师和学生共同搞教研、科研活动,欢迎老师和学生合作发表教研、科研成果。本系鼓励学生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争取习作公开发表。本系定期编辑学生优秀作品集出版发行。鼓励热心同学尤其是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相关系务管理,担负起组织、督促、检查学生专业基本功训练的部分任务。本系学生应组织各种专业性社团并积极开展活动,为广大同学提供参与专业性课外活动以获得相应成绩的机会。
10.各导师、各小组、各学生社团应及时收集同学们专业基本功训练的成果和重要信息,例如公开发表的文章、各种获奖情况和有影响的活动等,向系上汇报以便汇总、公布、存档。
社会调查的题材范文4
南音传承剧本题材教育意义一、引言
南音,又称为南乐、南曲、南管、弦管乐、郎君乐等。为我国“四大古乐”之一,因其典雅优美、委婉缠绵、深沉恬静而被世人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等。2009年9月30日,福建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何更好地保护作为“世遗”南音艺术,并实现南音在传承和发扬进程中的内涵深化和文脉延续,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研究领域。这一课题领域需要在南音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
除了继承模式与社会环境之外,南音和其他剧种一样,本身就是一个艺术表现的综合体系,南音剧的剧本题材也应该是南音传承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南音剧本题材创新的必要性
南音溯源汉唐,至今仍保留着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演唱形式。可见南音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声音,应该是综合的集奏乐、表演、吟唱的艺术展现体系,所以,排除了南音自身的音律魅力之外,统领南音表演艺术的剧本(曲目)也是南音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南音剧本题材创新是南音艺术形式内在需求
虽然南音的表现形式包涵了演唱形式和记谱形式。但是对于传播意义上来说,南音主要是要通过演奏(唱)来进行表现和展示的,因此,南音表演(唱、奏)是南音魅力的主要承载途径。
根据泉州师范学院对南音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表明:在被问及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南音时,有40%的人选择了电台、电视等媒体,49%的人选择了观看现场的南音表演。可见现场的南音剧表演几乎占了人们了解南音途径的一半。好的南音剧本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也有利于南音艺术魅力的更好展现。因此,南音剧本题材的创新是南音表现和传播形式的内在需求。
2.剧本题材的创新能够丰富南音表演的艺术语汇和感染力
由于南音所使用的语言是泉州地方古方言,虽然南音的曲调具有古朴典雅、委婉柔美的特点,但是其唱腔较为晦涩,唱词咬字不够清晰,再加上它历史悠久,所表演的内容大多为年代相当久远的历史故事或人物故事,且这些故事人物不一定是人们熟知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情节,因此有很多听众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懂得闽南方言的人都无法听懂其唱词的内容,因此不很好地理解南音表演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使在现代舞台表演中有字幕辅助的情况下,也无法使听众能够实现“形式”和“内容”双重的享受,相反还会容易使人昏昏欲睡,导致原本优美高雅的南音艺术显得没有吸引力。
所以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如何从现代人的欣赏格调出发,在保证南音原真性的基础上,对南音的剧本题材进行创新。通过新颖高雅的剧本情结来丰富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南音表演的艺术语汇和感染力。从而适当地将原生态形式的南音推向市场,与市场机制相协调,逐渐形成具有再生态性质的南音。
3.剧本题材的创新能够有利于南音爱好群体的扩展
根据泉州师范学院对南音问题进行的社会调查:有49%的人表示听过南音,但并没有听懂。这表明南音的受众并不宽泛,喜欢南音的人群规模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虽然,南音的地域性相当明显,但是南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扬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的研究课题。如何扩展南音艺术的爱好者,对于传承和发扬南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南音剧本题材的创新,就是要选择和设计更多人喜闻乐见的或者具有亲和力的故事人物作为素材,运用南音的演唱演奏技巧和幽雅清和、深沉古朴的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剧情的内容和情绪的发展,有效地注入新的音乐节奏、音乐色彩和音乐情绪,这样能够既保留南音古色古香,又增加新的变化,从主题和音乐中都能让观众感到全面的愉悦,这样即使在听不懂唱词,但是能够通过剧目展演或者字幕感受到南音艺术的内涵和魅力,从而实现南音爱好群体的扩展。
原封不动地保护南音的原生态是一种静态的博物馆式的传承,而非物质文化认知下的南音保护注重活态传承。南音剧本题材的创新正是在非物质文化认知下对南音的活态传承。
三、《情归何处》剧本和题材的创新契机分析
《情归何处》为厦门市南乐团新创作的大型清唱剧,用南音的音乐为载体,汇总了历史上中国古代四大才女的情感故事片段,给予观众视觉和听觉上耳目一新,其表演主线为四大才女中李清照晚年对于年青美好爱情的回忆,对比四大才女年少执着的感情和现实遭遇,并萌发的种种思考。
1.有关古代四大才女的界定
历史上的四大才女究竟为哪四人,艺术界和文化节一直存有争议,较为普遍的说法为:蔡文姬(东汉)、李清照(宋)、卓文君(西汉)、班昭(东汉)四人,另有说法为:蔡文姬(东汉)、李清照(宋)、卓文君(西汉)、上官婉儿(唐)四人。
旅法女油画家王俊英就以“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为主题创作的油画《四大才女图》中包含的是:蔡文姬、妙观、卫夫人、管道升四人,这主要是根据琴、棋、书、画四个领域来甄选的古代才女。
《情归何处》的四大才女的界定采取了具有情感共性的的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班昭四人,根据这四人的情感和遭遇展开艺术创作和故事演绎。
2.古代四大才女的亲和力(文化与历史)
选材古代四大才女进行集中情感的艺术展现,主要是基于四人在文化和历史上的广泛亲和力:
蔡文姬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之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相传其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其中《胡笳十八拍》更被誉为琴奏的千古绝唱。“文姬归汉”也是较有影响的历史事件,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创作题材。
李清照作为家喻户晓的女词人,是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夏日绝句》等广为流传,其中名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等深入人心。
汉代才女卓文君,除了自身的才气和美貌,加上与司马相如的恋情被人们广为乐道,其与司马相如因情私奔的故事也是后世文艺创作和文学作品描述的绝好题材。
班昭是我国第一个女史学家,她博学高才,其父是东汉史学家班彪,其兄更是著名的班固和班超,她继承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并最后完成了重要史籍——《汉书》。班昭还写了《女诫》七章,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成为封建妇女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流传久远。
可见古代四大才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熟悉程度非常高,在这样的前提下,以这四个人的情感作为南音艺术表演的题材,本身就形成了极强的亲和力优势。此外,人们对于四大才女的熟知主要集中在她们的才气和作品以及历史功绩上,对于才女内心情感的探寻,更是人们相对陌生而非常感兴趣的领域。
3.以四大才女的流传典故、诗词作为唱本
由于四大才女的故事广为流传,其典故乃至作品名句人们耳熟能详,因此将这些典故或诗词名句作为唱词唱本,如李清照的“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卓文君的“一曲凤求凰,私奔付终身”、蔡文姬的“胡笳本自出胡中,十八拍兮恨苍穹”以及班昭的“悔恨不该写女戒,天陷女娲敢补天”等。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弥补南音作为古乐的生晦难懂的一面。同时,这些世人熟知的诗句在唱词中能够表现出极强的情感概括力和渲染力。
4.四大才女的情感共性
《情归何处》的四大才女尽管家世、年代、造诣、遭遇都不尽相同,但是同作为封建女性,她们的情感却惊人的相似,将四个杰出女性的情感进行集中展现也是《情归何处》剧本题材的创新点。
四位才女虽然才华横溢,博学多识,但是在中国古代,她们却无意例外地属于男性的附庸,所以最后的遭遇都有凄惨悲苦的共性。
此外,四位才女的才华和作品被人们广为称颂,但是她们的个人情感却受到了忽略和轻视,乃至误解,四位才女的才华并不是她们情感精神的全部,因此,通过音乐演唱和舞台展示的手法,将四位才女的情感进行对比和集中呈现,可以使得四大才女的情感世界在观众心目中表达得更加完整和丰富。
四、发掘“文化”和“情感”的力量
南音剧本题材的创新,是南音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内容,然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南音剧本题材的创新和设计,须要遵循文化的脉冲,发觉文化的力量。而借助历史文化的力量来传承南音艺术,本身就是将作为世界遗产的南音艺术进行有效保护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南音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也是一种民间化的娱乐。其“雅文化”特性决定了南音题材创新的文化基调,南音舞台剧始终要保持着作为高雅艺术应有的“高贵”身份。同时,南音作为民间流传的艺术,寻常百姓也乐于将它作为自娱、甚至是陶冶情操的艺术方式,所以如何扩大南音的受众,并且使更多的人能够亲近南音艺术,并且能够感受到该艺术的魅力和精髓,也是南音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重要方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潮流下,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中,但是人们的情感却有着相对稳定性和从一性,任何人都有自身的情感追求,可以肯定的是,情感在文化历史中的体现贯穿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因此,艺术题材中对于情感的追求和提炼,是获得成功和认可的关键。
所以,在剧本题材创新中发掘“文化”和“情感”的力量,着力体现其教育功能,这也是南音延续传统、融入现代和接续未来的关键。
五、结语
南音正处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之中。一种完美的艺术必须是在不断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发展壮大。南音这门古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并非抱守陈规而停滞不前,她应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南音艺术的创新,使得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内容更加丰富充实,也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南音艺术的鉴赏需求。而南音剧本题材的创新,是南音与众不同的艺术内涵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南音艺术情感和教育意义的重要载体,是新时期南音艺术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南音在传承和发扬进程中的内涵深化和文脉延续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思萱.重识南音的文化价值[J].福建艺术,2011,(5)
[2]沈华玉.非物质文化认知下南音保护现状及对策——角色定位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
[3]陈洁君.南音传承问题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4).
[4]刘建生.南音传承与教育[J].艺苑,2010,(6).
社会调查的题材范文5
面对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形势,制作出具有自身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节目,确定差异化定位与发展的策略,是目前民生新闻突围的唯一途径。
1.节目定位差异化。
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地域性特征明显。以贴近民众生活的地域新闻为主体、城镇居民为主要受众,是本类栏目定位的基础。实行差异化策略,就是要在微观层面上体现节目特色,从更多更广的角度透析群众生活。如安徽经济频道的《新闻第一线》和《帮女郎帮你忙》这两个民生节目的定位,前者追求的是新闻的快速、准确和全面。后者定位于政府主管部门与群众间的沟通桥梁。节目定位的差异化有利于把握先机,占有固定的受众群体。
2.节目内容个性化。
在信息传播网络化和公开化的情况下,同一省份尤其是同一城市的民生新闻很难采集到独家新闻。因此,要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就需要在信息的附加值上大做文章。使节目形成差异化优势,提高受众选择率。
首先,增加节目制作的个性化元素。比如,选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片头、新闻表达方式的多样化等。就个性化新闻的表达方式而言,故事化叙述辅以网络视频、图片等,展现直观的新闻事件的场面与过程,增加报道的趣味性和亲和力,能更好地取得烘托气氛、升华主题的传播效果;而体验式的第一人称叙述。则可以将受众带人事件,增强报道的可视性与可信度。其次,拓展节目内容,挖掘新闻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应同等看待。将其作为民生新闻新的切入点。此外,针对受众对不同题材,如时政新闻、消费维权、历史掌故等的关注度,也能提高节目制作的方向性与市场敏感度。
3.品牌差异化。
社会调查的题材范文6
关键词:习作训练 语文教学 注重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364-01
老师在平时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作文教学这个有利凭借,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引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当前深化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呢?
一、习作训练要走向开放的社会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不能只是圈定在课堂上和书本中,也不能只靠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文,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如: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然后写调查报告;还可以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环保,通过习作去进行环境保护的呼吁;也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丰富的原野气息,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等等题材,不可能一一列举。但是不管怎么说,习作训练只有定位走向开放的社会,那才可能丰富多彩而更具有活力。
二、作文题材要围绕生活的热点进行
我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作文题材,如记一个熟悉的人,记一次活动或写谁勤奋成才的一类题材普遍不感兴趣,而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近的题材,如班级里的一件趣事、我的成长烦恼、我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社会趣闻、网络流行等,觉得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有感需要抒发。同时,学生对一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题材以及科幻题材,如环境保护、热点话题、我的家庭、长大后的我、克隆、网络……,兴趣都很浓。因此,教师在选择作文题材时,应注意多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热点,让学生习作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成为记录着他们生活印迹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把自己的优秀习作用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经常欣赏交流,使之具有成功感和幸福感。处于幸福之中的人是不会感觉到疲倦的,是激情洋溢的,是会出现灵感的。
三、语文教学围绕习作的好习惯多引导
1.大量进行阅读 通过不断地阅读,进行积累。阅读的过程既是吸纳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发联想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的精神会被引入一个审美的想象空间,他们在品评和欣赏中升华着自己的道德水准,提高着自己的文化功底,同时会更有效地激发着他们的表达欲望,学生作文起来也就不会费力费神了。
2.引导学生勤于观察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是写作的生活基础。只有观察细致,才能把文章细节会写真写活。所以语文教师平时就要经常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最好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易于携带的小观察记录本。随手而记,随心而写,自由自在,不作为必须,只是一个习惯。
3.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 做记录不仅可弥补记忆上的欠缺,最主要的还有利于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再说,记录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练笔方式。记录后,要提醒学生经常翻看,经常进行再思考,并把思考的记忆随手写下来,珍藏这些瞬间的灵感,进而为再创作做好铺垫。
4.多练笔这是写作必需的过程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个谚语,也适用于学生的写作。学习是需要不断反复的过程,不断运用的过程,习作也是如此,只有经常练,反复练,才能熟练地掌握写作的技能技巧,正所谓“熟能生巧”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记多写,养成习惯,并要经常组织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必要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向一些学生报刊杂志投稿,以此检验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继续发展。
四、指导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习作提倡面批面改 老师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针对优缺点进行详实具体的指导,其效果实不言而喻得。虽然很费功夫和时间,但从长远看是值得的,尤其是对那些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
2.指导要“因材施教”,个性指导 无论写得好的学生,还是写作困难的学生,都要让他们在原有程度上有一定的提高。要让学生能“够一够,摘桃子”,使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这对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非常重要,教师绝不可以忽视。
3.教师在讲评时要关注有创新的习作 逐步把创新意识提到较高的位置,给具有创新思维的作文加高分,充分肯定,并指导学生具体赏析创新之处,这样成了习惯以后,学生作文才不会人云亦云,而会做到追求独到新颖。教师对作文写得较差的学生习作要认真讲评,耐心辅导,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文章中的“亮点”“新点”。
4.多激励 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参与习作的热情。刚开始一定不要求全责备,哪怕一个题目起得好,一个标点用得漂亮,一句话有文采……都要及时肯定并表扬鼓励。“一个人只有喜欢,才可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只有让学生不畏惧作文,并喜欢写,这才有了好的开始。喜欢的结果就是热爱,就是执着,就是一往无前。
五、指导学生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小学生以学写记叙文为主。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叙述的不同人称和手法,加强表达的基本功训练。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练习第一人称写法,以及按时间和事情顺序来写的比较多,但长期局限于单一方式方法的练习,学生容易形成表达定势。如果变换叙述的人称(第三人称)和手法(顺叙、倒叙、插叙),即使是写同一题目和题材,学生思维和表达的应变能力都会得到新的锻炼和提高。2.鼓励小学生大胆选词用语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要鼓励他们大胆运用课内外新接触到的语言,不断提高表达效果。对学生选词用语方面的大胆尝试,教师要善于发现,热情肯定。如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写故事,鼓励小学生借用妙词佳句仿说仿写,鼓励小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造句,鼓励小学生运用叙述、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这些做法无疑都有助于小学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能不断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去写出一点新内容,抒发一点新感受,选材新颖一点,立意深刻一点,构思精巧一点,写法丰富一点,语言清新一点,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