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1

关键词 颈椎病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推拿牵引治疗 伏案职业群体

1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

1.1 颈椎的静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颈椎有七节,上接头颅,下连胸椎。颈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这种平衡一旦因损伤而丧失,就会致使颈椎内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而产生一系列酸痛、麻木、眩晕等症状。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包括椎体及其附件(椎弓、横突、钩椎关节、关节突小关节等)、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血管和相关韧带等。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压迫刺激性失衡:

1.1.1 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因各种急慢性损伤因素和机体急慢性退变性因素,致使椎体、椎弓、关节突、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而使脊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而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就会把其所支配的颈、肩、臂等处的酸痛和麻木感觉传送到大脑。这是伏案群体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1.1.2 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如果骨质增生致使颈椎横突孔变窄、上下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以及钩椎增生向外突出,就会直接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并使之痉挛,从而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产生晕眩、头痛、视物模糊、猝倒等症状(注:倒地平躺即恢复正常),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1.1.3 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如果椎骨一系列骨质增生使得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干(由脑发出的)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就会出现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眼后部胀痛、耳鸣、发声障碍等症状,这就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1.4 由于椎弓内缘骨质增生,椎管内径变小,又因椎体间隙变窄,致使椎管内后衬的黄韧带打皱着褶、变性增厚:再加上管内前衬的后纵韧带劳损而骨化,均会使椎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脊髓受挤压而损伤,从而引起下肢发麻、行走困难(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等症状,这就是脊髓型颈椎病。

1.2 颈椎的动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低头伏案是目前职业劳动姿势的一大特征,而颈椎恰恰处在头颅与躯干之间,头的重量大,低头前屈就使得颈椎4、5、6节处受力负荷更大,由此可见,连续低头伏案工作时间越长,患颈椎病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颈椎静动力结构(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随年龄增长而衰老退变,特别是35-50岁退变速度呈加快趋势。往往在椎体各处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致使颈椎的动静力性结构失衡,引起颈型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促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颈椎劳累一天之后,气血容易通过休息和睡眠很快得到濡养和恢复,而体质差的人往往是循着“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的规律,造成经络气血运行阻滞,日子一长,颈部的组织结构就会失去濡养,积累劳损,形成现代医学所说的退行性病变而患颈椎病。

2 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体会

近五年来,我们采用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16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2.1 临床资料 本院就诊患者160例,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40年。其中有90例患者曾分别接受过中药、西药、针灸、封闭、理疗等多种单独治疗效果不佳。

2.2 疗法应用

2.2.1 器械牵引:在有牵引器的条件下,可以用枕颌式坐位牵引的方法,牵引重量男性一般为8~14kg,女性6~12kg,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2.2 局部推拿:牵引后,病人坐于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缓向后抬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放松,约1-2分钟后进行推拿。推拿时,医者先在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做轻快的滚揉法5分钟,然后多指拿揉上述部位,拇指按揉颈和上胸椎两侧的压痛点,重点按压第六颈椎横突旁的神经刺激点和交感神经星状神经结(缺盆),各点按3分钟。

2.2.3 推正法:前后滑脱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的棘突旁,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2.2.4 摇正法: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以颈C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左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来复位。

2.2.5 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0°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3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错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2.2.6 点穴治疗法:同上。医者双拇指点按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腕骨、后溪、少泽等穴,每穴点按半分钟。

2.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除或基本消除;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改善,牵拉压头试验阴性;感觉、运动、腱反射基本正常;好转:颈部活动好转,牵拉压头试验阳性;疼痛头晕等减轻,上、下肢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情况有所改进;无效:症状特征无变化。

2.4 治疗结果 本组颈椎病患者均以接受本法治

疗2个疗程为观察时限,每个疗程10次,即连续治疗20次后评定疗效。治愈52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95%。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治愈17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椎动脉颈椎病26例,治愈10例,显效5例,好转1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例,显效5例,好转3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混合型75例,治愈22例,显效3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3 讨论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颈椎上接头颅,下连胸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椎管及管内纵韧带与脊髓之间的失衡。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2

【关键词】:手三阳针;颈椎牵引;颈前筋膜扩张术;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94-2

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被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全国大约有7%-10%的人患上了该病。50-60岁年龄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约20%-30%;60-70岁年龄段达50%。与此同时,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中老年专利的传统正逐渐被现实打破,发病明显趋向低龄化。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间运用手三阳针配合颈椎牵引术及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在24~52岁,平均39.3岁。

1.2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年龄23-65岁;

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

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

颈椎旁压痛;

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

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异常。

2治疗方法

2.1手三阳针针刺取穴方法: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三焦经、手少阳小肠经三经各腕上二寸处取穴,分别为阳1、阳2、阳3。

进针方法:医生左手拇、食指提捏起皮肤,右手持针,针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下刺入,进针60毫米,针刺方向朝上。行针:快速捻转200-300次/分,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2.2颈前筋膜扩张术用药:5ml的2%利多卡因针剂1支,5mg的地塞米松针剂1支,100mg的维生素B1针剂1支,0.5mg的维生素B12针剂1支,5ml的注射用水4支,备用。操作: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针剂约2ml,地塞米松针剂5mg,维生素B1针剂100mg,维生素B12针剂0.5mg,然后再抽取注射用水,将注射器内液体稀释至20ml,备用。患者仰卧位,颈后垫一个薄枕头使头略后仰,头部略向健侧,先触知环状软骨所在并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后,术者左手戴一只消毒手套,左手中指食指紧贴患侧环状软骨向下按压推挤皮肤,使颈部皮肤和颈椎椎体贴近并在整个穿刺过程一直保持这种深压状态。如此使气管及食道推向内侧,使颈总动脉推向外侧,并大大减少了穿刺针的穿刺距离。用普通7号针头直刺达椎体遇有骨性阻力时再将针头稍退出1~2mm,回抽无血、气及脑脊液时即可注入备用20ml混合药液。从第一次治疗开始算起,每7天治疗1次,连续3次。

2.3颈椎牵引利用电动牵引器进行坐式间歇牵引,牵引角度为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0°,重量4KG-9KG,持续牵引3分钟间歇30秒。每天1次,每次30分钟,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治疗结果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1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疗效:痊愈48例;显效98例;好转21例;无效13例;有效率92.8%。

治疗期间,1名女性患者,32岁,在治疗后出现轻度霍纳综合征,经平卧休息约1小时后体征消失。1名男性患者,25岁,在留针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及汗出的晕针现象,经平卧、低流量吸氧,约30min后症状缓解。1名男性患者,48岁,在治疗后出现头晕、两眼视物略模糊,测血压为95/75mmHg,平卧、低流量吸氧,30min后测血压为100/90mmHg,头晕、视物模糊症状消失。

4讨论

人体的腕部和踝部分别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循行所过,通过手足经脉与脏腑的属络腕部踝部与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亦有密切联系。此外根据标本根结理论,四肢远端是十二经脉的本部和根部,是脉气生发之处,腕踝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部附近,相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所以腕踝针法可以治疗全身的多种疾病,我们所采用的三个点分别位于手三阳经上。手三阳经从手走头,全都交汇于位于颈部的大椎穴,然后从颈项部上头,所以手三阳针可以治疗颈项部的疾病。我们用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疗效。颈前筋膜扩张术注射利多卡因及B族维生素到椎前筋膜,20ml的容量可使药物扩散到整个颈椎的横突部位,部分药液可经椎间孔扩散到硬膜外腔,分布在神经周围,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低浓度的利多卡因可阻滞交感神经节及交感神经纤维,降低椎动脉对交感神经的敏感性。颈椎牵引主要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症状,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有利于已外突的髓核及纤维环组织复位,缓解和解除神经根受压与刺激,促进神经根水肿吸收,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淤血肿胀及增生消退,松懈粘连的关节囊,改善和恢复钩椎关节,调整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脱,调整和恢复已被破坏的颈椎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我们综合利用这三种治疗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3

关键词:颈椎病; 中医治疗; 思路; 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29-01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发生退变从而引发刺激性改变,压迫到周围组织,引发各种病变及生命体征的一系列改变[1]。发生颈椎病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颈椎间盘出现退变;二退变组织结构压迫颈部脊髓、血管神经、气管等,并产生刺激,出现对应的临床症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6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22~72岁,平均37.6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项背肩臂痛症患者62例,痿症患者56,眩晕症患者50例。

1.2方法:将168例患者按照主要症状分为三组,进行各种中医方法的治疗,确定对其症状有效的治疗方法。

2结果

患者发病原因不同,对应的有效治疗方法则不同,根据分析结果得知,项背肩臂痛证适宜使用推拿、中药内治疗法、硬膜外药物灌注法;眩晕证适宜使用中药内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离子导入法;脊髓型颈椎病宜采取针灸、中药内治疗法。

3结论

3.1颈椎病病因:颈椎病主要病理原因是肾气虚损,从而引发了骨损筋伤,出现了项背肩臂痛、眩晕和痿等一系列临床病症。颈椎病的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肾气不足:清朝程杏轩有言“病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颈椎病发病最根本的原因。

劳倦内伤:久立则骨伤、筋乏。不良的睡势、坐姿、生活习惯以及不恰当的体育锻炼能够造成一定的慢性损伤,这些损失往往会损伤筋骨,使气血瘀滞不畅,从而增加肝肾亏耗导致颈椎病。

外感六和邪毒: 寒湿侵袭,留于筋骨,则经脉受阻,失却调养;风热侵袭,热毒侵筋骨,可使筋肉迟缓,颈椎各节失却平衡,加剧颈椎退变。

跌仆损伤:生活、交通、运动、工作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等,一些不标准的推拿方法或牵引也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导致骨损筋伤。

3.2颈椎病主要症状:项背肩臂痛症:疼痛是颈椎病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往往是筋骨损伤,气血瘀滞造成的。

虚者多是气滞血瘀,肾阳乏虚,寒凝血瘀;实者多是寒湿阻滞经脉,损伤导致气血瘀滞。

疼痛主要来自于椎间盘、椎体、关节等部位的退变压迫,以至于使神经受到刺激引发所致。

痿症:引发痿症大多是因为湿热浸,肝肾亏损,脾胃虚弱。临床则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筋损骨伤,瘀滞致痿。病症多发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后期。

眩晕症:其产生原因有虚实两种,虚症为上虚,多因肾精、肝血缺失,无法供脑所养;肝肾虚弱,肝阳过剩;风阳上扰。临床症状多是痰浊失却清阳,痰瘀交阻,无痰不眩。

多发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

3.3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法:可以扶正治本,泻实治标,充分体现中医学辨证理论。但是药物无法直达病所,效果缓慢,无法直接改变筋骨损伤造成的血管、神经、脊髓压迫及刺激。

中药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肤肌肉外周的血管和神经,能够直接改善其血液循环,并能够影响到椎管内组织从而出现一些治疗效果。但是药物同样无法达到病所,无法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能够调整阴阳、通络活血止痛。但是很难以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

推拿疗法:理筋手法能够改善颈椎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可以通络活血止痛,颈椎扳法能够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但是如果手法不当容易使病情加重,此法不可以在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

中药离子导八疗法:具备直流电及中药外治法双重效果,能够更迅速地直达颈椎周围组织,起到消肿止痛作用。但是其中使用的很多的中药性能还没有完全确定,而且有很多效果较好的中药没有办法以离子形态被导入体内。同时此中方法没有办法改善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只是治标,无法治本[3]。

硬膜外腔药物灌注疗:药物可以直达病所,起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作用,在液压作用下,可以分离黏连的局部组织,能够减轻甚至消除椎间盘压迫神经、脊髓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硬膜外腔总使用的中药有限,只能具备活血化瘀作用,消肿止痛还没有办法达到,只能配合西药使用。同时一部分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没有办法起到作用。

小针刀疗法:拥有针和刀两种作用,可以解除组织黏连,而且没有任何疼痛,是一种特殊疗效。并且小针刀能够松解棘闻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可以与推拿相互协助治疗颈椎滑脱。但是在颈椎病中能够进行手术的部位受到限制,无法改变筋骨损伤造成的血管、神经、脊髓压迫,治标不治本。

参考文献

[1]冯飞, 姜亚军. Feng Fei, Jiang Yajun.颈椎病的中医治疗探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881-883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4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手法治疗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97

颈椎病是严重的颈椎退变性疾病,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管狭窄以及颈椎失稳等原因导致颈部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等组织受压、刺激, 引起各种神经症状和体征的一种颈椎疾病[1], 在颈椎病中占10%~15%。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保守治疗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术后恢复脊髓功能的重要治疗手段。

1 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中没有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名记载, 但对本病的认识早有记载, 散见于各著作中, 如《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曰:“督之为病, 脊强而厥”。可见督脉与本病的发病最为密切。从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各方面来看, 应当归属于祖国医学的“项强”、“痹证”、“痿证”、“骨痹”、“血痹”等范畴[2]。

2 临床治疗

2. 1 中药内服 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中药内服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中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中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炎症、调节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损害、减少NO生成、减少内皮素、减少神经细胞坏死凋亡、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等作用[3]。

2. 1. 1 补益肝肾 中医认为中年以后肝肾不足, 筋脉失养, 易受风寒湿邪侵袭阻络, 致束骨无力, 足不任身;又因督脉循行脊里, 脊髓失养而致病。故脊髓型颈椎病病机多为肝肾不足、督脉空虚, 治以补益肝肾、温通督脉。

2. 1. 2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活血祛瘀作用广泛, 适宜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病症;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具有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作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与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传统功效密切关联, 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舒张平滑肌、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2. 2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能够使药力从皮肤直达肌肉, 逐层渗透, 温通肌肤筋骨, 缓解皮肤筋肉的痉挛萎缩, 延缓筋骨退行性变, 改善筋肉力量和肢体活动度, 恢复神经功能。现代医学研究显示, 中药局部外敷能够扩张局部小动脉, 因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血肿和渗出液的吸收, 从而缓解症状[4], 达到改善脊髓微循环、调整颈椎内外环境、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缓解神经根受压、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的目的。

2. 3 针灸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中, 针灸具有其独特的疗效, 能起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针灸取穴多选用督脉循行部位的夹脊穴, 以调节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 调节交感神经, 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 放松肌肉紧张, 促进脊髓局部血液循环, 加快致病炎症因子的吸收, 减轻对血管神经的压迫, 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2. 4 手法治疗 虽有学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法治疗如稍有不当, 就易造成脊髓急剧震荡、休克, 严重者可导致高位截瘫。但目前临床研究认为, 谨慎、规范的手法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能够促进脊髓局部微循环, 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韧带。常用的手法治疗主要包括软组织推拿手法和整骨手法两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 手法应该力度均匀、柔和、稳定、精准, 切忌动作粗暴, 不可急骤过度地旋转颈部, 错误的手法会加重病情。

2. 4. 1 颈椎牵引 在进行手法治疗之前先进行颈椎牵引20~30 min, 牵引重量5~8 kg, 牵引角度为前屈15~30°, 以患者舒适为准。

2. 4. 2 软组织松解手法 颈椎牵引结束后, 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 运用点按和揉按手法对颈椎及胸椎两侧肌肉(如头夹棘肌、颈夹棘肌、脊旁肌、肩胛提肌、斜方肌、菱形肌等)进行松解治疗8~10 min, 重点为痉挛的肌肉韧带。手法的轻重视肌肉痉挛程度与患者适应能力而定。然后针对四肢病变情况在肢体运用揉法、滚法和弹拨手法进行治疗8~10 min。

2. 5 针刀治疗 针刀的机械刺激对脊髓和脊神经节内的神经递质有明显调节作用[5]。取督脉旁开1.5 cm为治疗点, 因为该点为最安全的进针点, 且该处为关节囊对应位置[6]。针刀松解能够解除颈部软组织痉挛, 消除无菌性炎症, 改善微循环, 增强局部免疫作用, 调整神经功能。

2. 6 综合疗法 中医综合治疗即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中, 将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手法、牵引、静脉给药、穴位注射、艾灸、离子导入等多种治疗手段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加以综合应用, 能够克服单一治疗手段的应用局限, 最大限度的提高疗效。

3 小结

中医药疗法可提高脊髓功能, 术后早期应用可减少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在如何制定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精确观察病情发展动态、客观量化评价治疗结果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还不多, 在今后的临床与科研中, 需进一步规范中医药各种疗法的使用指征和禁忌, 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Kato Y, Anchi K, Ku T, et al.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degree of static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in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 udinal ligament. Neurosurg Spine, 2010, 3(2):301.

[2] 张雪, 罗汉华.颈椎病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吉林中医药, 2011, 31(12):1177-1178.

[3] 王辉, 吕志宇, 陈锋.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机理研究概况.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3):58.

[4] 徐克武, 杨斌武, 宋贵杰.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治疗神经稚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明.新中医, 2000, 8(14):135.

[5] 王金荣, 王永志, 董福慧, 等.小针刀对肌张力增高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内P物质影响的研究.中国骨伤, 2010, 23(9): 692-695.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5

【关键词】 刃针; 龙氏手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曲

目前,由于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颈椎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而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一型,约占60%~70%。目前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与手段繁多。比如非手术疗法,针灸、推拿牵引、手法复位、针刀、中药内服及外敷、气功及药枕颈托等众多方法对治疗本病具有重要优势。但是这些单一疗法都存在疗程长、疗效不易巩固、复发率高、就医时间成本高等缺点。本课题组通过对颈椎病病因病机的深入探讨,并对现有主要疗法进行梳理,提出了颈椎病“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动静兼治”的治疗方针。并选用刃针结合龙氏手法作为一种复合治疗方法,有效提高了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以及住院部住院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颈、肩、臂疼痛、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2)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3)颈椎旁压痛;(4)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5)压顶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6)X线检查符合颈椎退行性改变[1]。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产生随机序列,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三组: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刃针治疗组以及龙氏手法组。其中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55.8±8.6)岁,病程(24.4±19.6)月;刃针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56.4±11.0)岁,病程(22.5±18.3)月;龙氏手法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3.8±8.5)岁,病程(23.6±19.8)月。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组 器械选用北京特色东方医药研究院研制的0.7 mm×6 cm一次性刃针。定点:根据神经定位及有关影像学诊断确定病变颈椎节段,选取该节段的棘间、双侧关节突关节囊、棘旁明显的压痛点或硬结处。每次选用4~6点。:让患者俯卧,令其下颌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下颌内收,充分暴露术区。操作:严格按针刀手术操作四步八法进行刃针治疗。用龙胆紫做一点状进针标记,在进针点周围常规消毒铺巾。刃针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针。缓慢探索到达相应的病变组织层时,分别行纵行及横行切割、摆动,边松解边深入,当术者手下有松动感,患者出现酸胀感即可。出针后,注意按压,防止出血。用无菌敷料外贴治疗点。术后结合龙氏手法治疗:卧位下以揉法放松颈部组织后,根据颈椎错位类型正骨:颈轴改变和前后滑脱式错位应用侧卧推正法、左右旋转式错位应用低头摇正法、侧弯侧摆式错位应用侧卧搬按法[2]。每周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2 刃针治疗组 刃针治疗同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组刃针治疗部分,只是刃针治疗后辅以常规手法进一步松解:(1)肌肉起、止点按揉:主要是颈1~6横突前结节的前、中斜角肌起点,及第一肋骨上的前、中斜角肌止点;(2)侧压:头颈压向对侧,镇定,顿挫[3]。每周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2.3 龙氏手法组 治疗方法同刃针加龙氏手法治疗组手法治疗部分,以上治疗每次2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3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1.3.1 症状体征评分、疗效判定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中医证候分类病理分型标准,制定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体征评定表。即按以下9个症状:颈部疼痛与不适、肩胛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颈部活动度、颈脊压痛、感觉、腱反射、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从无或正常到很严重分成4个等级,分别取0~3分,计算总分(0~27分)。临床疗效判定:改善率[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作为判定依据。临床痊愈:改善率≥90%;显效:改善率≥75%、

1.3.2 颈椎曲度值测量 治疗前拍摄颈椎正侧位X光片,疗程结束后拍摄颈椎侧位X光片。通过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曲值以观察颈曲的改变。按照目前应用最多的Borden[4]法,即自枢椎齿突后上缘到C7椎体后下缘画一直线,从此线至C4椎体后缘画一垂直横交线,测量此横交线的数值即为颈曲值,其正常值为(12±5)mm,>17 mm为曲度变大,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的分析比较采用Ridit分析。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刃针治疗组和龙氏手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改善效果比较 三组治疗前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

3 讨论

颈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与颈椎病发病相关的因素有退变、创伤、劳损、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炎症及先天性畸形等诸多方面,其中以退变和劳损最为常见。在发病机制方面,过去几十年片面强调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主的认识正在改变。

3.1 动态和静态力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机制 生物力学研究认为:骨骼和韧带维持关节稳定和平衡的作用为静态力平衡,肌肉维持稳定的作用为动态力平衡,动静平衡系统共同作用,以保持颈椎的稳定。如在病因作用下导致颈椎的动静力学失衡, 则可促进颈椎病的发生发展[5-6]。由此可见,颈椎病病机关键是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以及椎体错位,从而使颈椎动静态力平衡被破坏[7]。

3.2 “动静兼治”是阻断颈椎病病理发展的关键 颈椎病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动态和静态力平衡破坏后互相影响,比如动态平衡失调导致应力变化,必然引起椎置的改变:轻者曲度变化,椎体前后、左右、旋转等移位;重者则可见明显的椎体滑移、椎间盘变性、脱出、椎管狭窄等等病理改变[8](静态力平衡失调)。而椎体关节紊乱、移位反过来也可导致软组织损伤,两者互为因果,互为影响,有时难以分清先后主次,正所谓“筋伤骨必动, 骨动筋必伤”。因此治疗上必须同时对病变软组织和紊乱、移位椎体进行治疗和纠正。

3.3 维持颈曲正常状态是预防和治疗颈椎病的重要环节 在以上颈椎病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应受到重视:在各种椎体紊乱失衡中,颈曲变化反映了颈椎的基础力学平衡。影响颈椎生理曲度的因素很多,可分为静态性因素(椎间盘、韧带、椎体和小关节)和动态性因素(颈部肌肉)。这些因素会使颈椎生理曲度不能维持,从而改变稳定性[9]。也就是说,静态或动态力平衡失调均可导致颈曲的变化,颈曲能较准确地反映颈椎整体功能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颈曲出现早、可测量、变化明显,作为一种X线客观诊断标准,对半数以上的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断极具意义[10]。临床上Χ线观察到低龄颈椎病(15~19岁)主要是颈椎曲度值改变,而与骨质增生关系很小[11]。在与退变相关的颈椎病中,颈曲也广泛存在着变直、反张、S型、中断等异常,约为52%~97%[12],尤以颈曲变直为主。在颈椎发病和康复过程中,颈椎椎间盘退变、曲度异常和骨质增生三者中唯有颈椎曲度的变化是可逆的。有资料表明通过观察颈椎异常曲度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对比,证实纠正异常颈曲在颈椎病治疗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13]。

3.4 “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段 针刀松解不仅能够直接松解软组织粘连、刮除瘢痕、消除挛缩,还可消除不平衡的力[14],主要改善动态平衡失调。刃针可作为小针刀使用。但是,单纯针刀、刃针治疗不能直接纠正颈椎关节的紊乱(静态力平衡失调)。龙氏手法则是龙层花教授创立的一套治疗脊柱软组织损伤、脊椎关节错位等病症的正骨推拿手法,改善静态力平衡具有很好的优势,较普通推拿手法具有更好的疗效[15]。但是,其不具有针刀直接松解粘连、刮除瘢痕、消除挛缩的作用,改善动态平衡失调方面相对较弱。如此两种方法结合,一硬(指针具)一软(指手法),软硬兼施,则可取长补短,既能针对性松解病变软组织,又能针对性改善椎体关节紊乱移位状态,动态和静态力平衡失调皆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以上笔者得出的临床数据来看,刃针结合龙氏手法组疗效确实优于单纯刃针组、龙氏手法组,颈曲改善程度也优于其他两组,这进一步支持笔者提出的上述观点,即“针刀和手法并重,软硬兼施、动静兼治”是治疗颈椎病的的较好手段。单纯一种方法有效但并不理想,因为单一方法很难同时做到“动静兼治”,复合方法才更有可能。因此,在治疗此种疾病过程中,应选择两种或多种方法复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复合方法可以很多种,组合原则应坚持:动静兼治、优势互补。当然,笔者目前只是观察了刃针结合龙氏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下一步还要继续进行远期疗效以及复发率的观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段峻峰,宁俊忠.龙氏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4):121-122.

[3]田纪钧.刃针微创治疗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98.

[4]周秉文. 颈肩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5-56.

[5] Miyamoto S,Yonenobu K,Ono K.Experimental cervical spondylosis in the mouse[J].Spine,1991,16(8):459.

[6]施杞,郝永强.动静力平衡失调与颈椎病―颈椎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3(1):52-54.

[7] 柳百智.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

[8] 庞继光.针刀医学基础与临床[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313-314.

[9] 俞魁,曹增忠.颈椎病X线征象与投照关系[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4,2 (2):34.

[10] 王成林,陈建群,郑勇平,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诊断标准[J]. 中华创伤杂志,1998,14(2):100-102.

[11] 张光发,郭维知,叶守贞,等.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4(5):16.

[12] 谢大钊.颈椎病X线诊断[J].中华骨科杂志,1982,2(2):17.

[13] 韦贵康,韦紧,周红海.颈椎病颈曲改变对神经根与椎动脉的影响及手法治疗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5(15): 259-261.

[14] 柳百智.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b)-084-02

颈椎病是由颈部外伤、劳损、退变的刺激,风、寒、湿邪气的侵袭而引起的颈部软组织僵硬、强直、痉挛,严重的还能使颈部解剖位置发生变化,神经离位、血管受压、小关节发生紊乱、错位而使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间隙狭窄而引起水肿、粘连、缺血、无菌性炎症,致使颈部疼痛、僵直、局部压痛、功能活动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颈椎病临床分型比较细,根据笔者临床治疗和观察,可分为退变型颈椎病和外伤型颈椎病两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98年9月~2009年3月,门诊收治1 280例颈椎病患者,男686例,女594例;其中年龄在40~49岁之间患者发病率最高,占总人数的60.7%。

根据病因诊断,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混合型颈椎病五型。1 280例患者根据病因诊断分型对比见表1。

表1 颈椎病病因诊断分型后人数对比

1.2分型与临床表现

1.2.1退变型颈椎病多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头痛、头昏、胸闷、心悸、耳鸣、失眠,血压或高或低。有的伴有上肢串痛或手指麻木。X线示:颈椎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

1.2.2外伤型颈椎病多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中小学生也时有发生,主要症状为颈部僵硬、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颈部不适,落枕样感觉,上肢可见串痛。追问病史,大多有外伤史。X线可见,颈椎强直,生理曲度消失,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用平衡推拿疗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痛苦小,针对性强而备受广大患者欢迎。

1.3治疗方法

1.3.1牵引颈椎病症状较轻者,以颈椎牵引器给予患者颈部10 kg/次牵引力进行牵引,牵引10 min后放松,牵引10 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后可增至15 kg/次牵引力进行牵引,牵引时间为15 min。症状较重者,每次以10 kg牵引力,牵引10 min后放松,间隔10 min再牵引,连续牵引3次即可,牵引10 d为1个疗程。

1.3.2推拿每次牵引后,嘱患者休息10~20 min再行推拿,手法根据临床病型分述如下:

1.3.2.1退变型颈椎病①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拇指与四指拿捏颈部两侧的肌肉和韧带5~10遍;然后,一手托住下颌部向后向上用力,使棘突充分暴露,另一手拇指沿颈椎棘突两侧自上而下弹拨3~4遍。再用拇指点按醒脑穴、痤疮穴、疲劳穴,每穴1 min。神经根受压致使患肢麻木者、可一手握住患者手指,另一手自上而下拿揉患肢肌肉数次,弹拨患侧臂丛神经数下;②一手扶于后头部向右用力,另一手把住下颌部向左用力,两手作用的同时,可使颈部向右旋转40°~45°角,此时两手再稍加用力,可听见椎体错动的响声。然后两手交替,在对侧施同样手法,最后顺理颈部软组织数下。这样可纠正错位的小关节、韧带和神经,缓解颈椎间隙狭窄而受压的血管、神经。

1.3.2.2 外伤型颈椎病此型患者多伴有直接或间接外伤,大部分患者可能有颈部小关节的错位或紊乱棘突偏歪。①同退变型颈椎病治疗方法;②双手分别扶于颈部的前后,一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向健侧用力,另一手扳住下颌部向患侧用力,使颈椎旋转到不能再转动时,两手同时稍用力扳动,此时顶住偏歪棘突的拇指指腹可有椎体向健侧滑动感觉,同时又可听见小关节复位时的响声。效果立竿见影,但此法须和患者紧密配合,颈部前曲的角度合适,扳动的力量适当,旋转的幅度合理,方能奏效。

1.4 疗效分析

痊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显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工作疲劳时仍感头颈部不适,但不影响工作;有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部分消失或减退;无效:治疗前后无任何变化。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在1 280例颈椎病患者中,痊愈488例,占38.1%;显效572例,占44.7%;有效202例,占15.8%;无效18例,占1.4%,总有效率为98.4%。

2.2 近期疗效

1个疗程治疗后有效者788例,占61.5%;2个疗程治疗后有效者421例,占32.9%;3个疗程后有效者62例,占4.8%。

2.3 远期疗效

对802例(62.7%)颈椎病患者分半年、1年、2年3次进行随访。因生气、受凉、劳累而有复发现象的有89例,占6.9%,现症状较治疗前为轻,继续治疗仍有效。

3 讨论

牵引能扩大椎间隙,减轻神经根压迫,起到消肿、止痛作用,还能稳定错位的小关节。推拿主要是对神经的弹拨、肌肉起止端的按压、顺理和小关节错位的整复。所以针对性强、疗效显著。颈部肌肉薄弱,神经血管分布丰富,着力点强,旋转幅度大,而极易受风、寒、湿邪气的侵袭,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往往不甚理想。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通过牵引能改善椎间隙的狭窄,减轻神经根受压,因错位的关节牵引后通过向心力的原理而起到稳定作用。推拿是以指代针,用指着穴、以点、按、推、拿、揉等手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扩大血容量,松解软组织的粘连,还能通过手法纠正解剖位置的变化,以使神经回位,小关节复原。所以牵引加推拿,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往往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且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成民.按摩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1.

[2]王友仁.按摩与健康[M].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2002:11.

[3]马修棠.中国医用点穴学[M]. 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7.

[4]朱清祥.浅谈平衡医学中的推拿[J].亚洲医药,2000,11(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