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 创客文化;STEAM教育;创客教育;科技馆;非正规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49-5
Discussion on Maker Culture and Maker Education in Science Museum
Zhang Na
(Guangdong Science Center,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combination ways of STEAM education originated from maker culture and maker educatio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 as well as i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maker culture,this thesis makes a tentative declaration of maker education concept. It is proposed that maker education in the broad sense is the driving force for makerspa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n an exploration on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maker education in informal education context,particularly in science museums’makerspaces is undertaken,aiming at introducing the core of maker education in sciencemuseums’makerspaces,and getting involved in STEAM scenarios.
Keywords:Maker Culture;STEAM education;Maker Education;Science museum;Informal Education
1 创客运动--STEM教育--STEAM教育--创客教育
创客运动是一场技术和创新的革命,实现了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创客运动与儿童天性和“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能力高度契合。在创客运动推动下形成的创客文化,强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的创新潜质,为实现这一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即创客教育应运而生。作为创客运动前奏的开源运动,促使3D打印、机器人、微处理器、可穿戴计算机、电子纺织品、智能材料和新的编程语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工具不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人人都可以接触到这些先进工具,甚至可以在线免费获取,并分享给他人。这种技术工具的普及促成了DIY文化的复兴,“随手可得”的新工具大大增强了创客的信心,在新工具的辅助下,创客跃跃欲试,将脑中的创意转化为手中的实物产品,满足感不言而喻。
目前创客教育仍停留在概念阶段,其实现路径有待探索。与创客教育概念最为接近的是堪称美国STEAM(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ematics-数学)教育,堪称美国的“素质教育”,与创客教育相同,STEAM教育也是在创客文化中形成的。STEAM教育的前身是STEM教育,2006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公布的《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中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此后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1]。2011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周立大学G.Yakman将STEM教育扩充为STEAM教育,其中A包含美术、语言、人文、形体艺术等领域,不仅将教育的关注点局限于科学技术领域,更强调科技与人文的交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STEM教育用课程项目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带入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掌握工学或设计方法,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同时以数学和科学作为基础。STEAM教育在STEM课程的设计原则中融入了艺术,鼓励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2]。STEAM教育是一种可持续的,与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框架,用以转变、维持、创造和发展教育元素、项目和机构,使其包含多学科实践,以使之适应全球社会经济世界。这种框架是参与式的动手做实践,以实物为基础,外延丰富,将教育、产业、政府和社区在发展更好的公民教育这一共同点上联系起来:“科学和技术,通过工程和艺术得到诠释,且完全基于数学元素的基础上”。
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同源,都是在创客文化的作用下兴起的新型教育模式。
鉴于创客运动的巨大影响力,奥巴马政府在2012年初开展新项目,计划在4年内在1 000所美国学校引入创客空间,配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旨在培养新一代系统设计师、生产创新者。2015年9月,国家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了未来5年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在教学中融入信息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变革。比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3]。可见,政府在学校正规教育引入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的决心。
2 正规教育中的“STEM教育+创客教育”
关于STEM教育和创客教育,学者已做出相关探索。清华大学高云峰教授和信息通信技术(ICT)教育专家高震于2014年合作创立了群体创新空间理论(Group Innovation Space-GIS,中文名“集思”),集思是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物理化学习模型,以松散群体参与创新活动为特征,提供想法到实现所需的材料、设备和设施,并具备社交功能。可持续发展的集思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给初学者设计的课程、鼓励创新的制度、丰富的项目、各类项目导师、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创新者、负责的管理者和专业设备设施操作者等要素。该理论关注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融合,提出二者的融合可以有效地实现优势互补,在该理论关照下,又设计了GIS的五级创新者养成路径(初学者--消费者--制造者--创新者--导师)和面向STEM的创客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科技制作、3D打印和三维建模、开源硬件、多元模式的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科学学院任友群教授在2015年10月16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创客教育与stem教育辨析》主旨报告中对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并区分了广义的创客教育(创客培养)与狭义的(数字化)创客教育之区分,并分别与STEM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对比[4]。
上述研究均致力于探究如何在学校正规教育的STEM课程中融入创客教育元素,具有将创客教育课程化的趋势,且突出强调数字化教育,忽视了STEAM教育中的“A”,即人文学科这一要素。创客教育是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冲击下,教育模式的变革。广义的创客教育,即创新素养和创客精神的培养,属于科学素养的子范畴,不仅局限于正规教育,与强调跨学科性教育的STEAM教育相比,注重学习者自身素质养成的创客教育更趋近于非正规教育建构主义的内涵。因此,对创客教育概念的界定,不应局限于学校的课程教育,而应回归创客文化的规约,在创客空间等非正规学习空间中探究创客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若将学校正规教育中上述新型教育模式表述为“STEM教育+创客教育”,那么在创客空间非正规教育环境中则可对应地表述为“创客教育+STEAM教育”,后者是科技馆、图书馆、创客空间等非正规学习环境中值得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
3 非正规教育中的“创客教育+STEAM教育”
2012年美国创客教育计划(Maker Ed)成立,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该计划致力于支持教育者和社区,特别是服务设施欠缺的地区,促进当地年轻人体验意义丰富的创造和学习过程。从成立以来,该计划卓有成效地为年轻人制造了机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增强创意能力,培养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领域的学习兴趣。以“每个孩子都是创客”为愿景,该计划以课程或项目的形式对美国青年人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5年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发了麦穗创客教育(MESIS),以针对性的教育课程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科学、自然、艺术等学科知识,培养创客的创新能力、数理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探索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创客教学特征,开发匹配的教学模式、特色课程、教学工具以及配套服务系统。麦穗创客教育学年课程体系包括机械总动员、电子入门、软件入门、足球车、让小车动起来、智慧生活、音乐摄影、机械臂机器人等[5]。
可见,在非正规教育机构,创客教育也常常伴随与之同源的STEAM教育,复合形成“创客教育+STEAM教育”模式。究其缘由,创客教育强调的创新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创新式的学习思维能力,但能力的培养无法脱离基础知识的学习。创客教育可谓是一种基于基础学科知识的创新能力培养,离开具体的学科背景,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非正规教育机构中的创客教育应是基于STEAM情境的创客教育。在日前召开的创客教育培养促进计划会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李象益认为,创客教育应摆脱培训色彩,让学生创造自己的问题,探索找到自己的答案[6]。
从2007年第一台开源桌面3D打印机RepRap问世开始,创客运动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以消费者为中心的3D打印机制造商MakerBot诞生,激励着整整一代的创客,为其打开了桌面制造的新时代,其影响力堪比30多年前第一台个人电脑带给人们的冲击[7]。3D打印机成了创客空间的标配设备,是世界各地制汇节(Maker Faire)的重头戏。不少科技馆也抓住了3D打印这一创客标志性设备,将3D打印引入展厅、工作坊、开放性实验室等空间中进行展示或开展教育活动。
中科馆在展厅里引入了3D打印设备,开展“3D模型设计与打印”创客教育活动。利用科技馆现有的3D打印机,带领观众设计并打印出自己的创意模型。由于3D打印过程较慢,该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在30分钟左右。在辅导员介绍了软件的使用方法后,主要的时间交给观众进行3D模型的设计与打印。主要是通过向观众介绍如何使用3D模型制作软件Meshmixer与3D打印软件UP,了解三维模型的设计过程与打印过程。最后让观众自己发挥创意,利用Meshmixer的模型库进行拼接、改进、设计属于自己的模型并最终打印出来[8]。
上海科技馆设计师摇篮展区的“3D打印世界”展项运用现代展示设计理念,并融合了最新3D打印、三维立体扫描、多媒体互动展示等技术,展现了从实物信息采集、3D模型设计到快速3D打印成型的全过程,让观众在近距离感受3D打印技术神奇的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个性化纪念品制作所带来的乐趣。除了在打印区可清晰观看两台不同成型技术和材料的3D打印机打印过程外,还可以在三维扫描区通过工作人员对实物扫描的操作演示,在计算机中建立三维模型。“3D打印世界”分成三维扫描区、3D互动建模区、3D打印体验区和3D打印产品陈列区四个区域,在占地不足100平方米的展示面积中展示了3D打印技术的各个方面,运用实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对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发展趋势及全新应用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9]。
4 创客教育概念探析
在创客运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创客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上千家创客空间,特别是在中国,从2011年国内第一家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成立以来,创客空间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经过概念的升级,诞生了众创空间这一概念,整合了已有的创客空间和类创客空间。这些新成立的创客空间大多建立在高校、图书馆、科技馆等政府公益机构之中,依托母体的教育资源和聚合平台,开展创客活动。目前阶段这些创客空间虽已建立,但如何在其中开展卓有成效的创客活动,建立健全的机制,激发创客的热情,促进创客作品的市场化输出,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建立在公益性机构中的创客空间中开展活动,要考虑到母体的教育职能,无论是学校的正规教育,还是图书馆、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创客空间都需要与之协调,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这些都促成了在当前如火如荼的创客运动对创客教育的需求。
《Make》杂志创始人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将创客分为了零―创客,创客―创客,和创客―市场三阶段。零―创客:创客的起点千差万别。但都有共通之处,他们受灵感的驱使,产生从购买产品到动手真正制作产品的冲动。从零到创客,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学习必要技能和获得生产制造的必要方法。创客―创客:这一阶段的一大特点是相互协作和接触其他创客专家。在这一阶段,创客同样为现有平台做出了贡献。此阶段强大的驱动力在于技术革新和自我表达和创造欲。创新和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催化了创客-创客的交流和知识技能的流动。创客―市场:从工作坊到数字化群体,发明创新的浪潮源源不断,知识由此流动并聚集。一些发明和创造可以吸引更加广泛的受众,这些杰出的作品从众多创客产品中脱颖而出,赢得商机。尽管大部分创客创造产品的初衷并不含有商业动机,但少数转化为商品的创客作品影响力也不容小觑[10]。
本文认为广义的创客教育就是在创客发展的上述三环节中给创客以帮助与指导,开展创客培养工作,促成创客的自我养成:在零―创客这一阶段,培育潜在创客,开展创客挖掘,在创客―创客阶段,提供去中心化的创客交流平台,开展创客培养,在创客―市场阶段,在众创空间生态链中帮助创客产品从创客空间顺利进入下一加速器环节,对创客产品成果进行筛选和加速转化。由此可见,创客空间的内核是创客教育,要彻底、充分地实现上述三环节的创客教育目标,单一的创客空间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更大的资源聚合平台,并将创客空间升级为包含多种形式的孵化器、加速器的众创空间平台。
5 广东国际创客中心对广义创客教育的探索
2015年广东科学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了首个省级国际创客中心――广东国际创客中心,落户广东科学中心,立足广州大学城的科技人才资源,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区域产业需要,进一步延伸广东科学中心的平台服务功能,共同建设“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和“互联网+工程”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创客生态四大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与创业引导、创新与产业结合、加速成果转化[11]。
其中“创客发掘工程”“创客苗圃工程”“成果转化加速器工程”有力地展示了广义创客教育在零―创客,创客―创客,创客―市场三个成长阶段中给予创客的指导与帮助,不仅落实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还践行了广义的创客教育,并且融入了STEAM的情境,形成了面向STEAM的广义创客教育格局,这三个子工程的内涵如下:
5.1 创客发掘工程
面向广州大学城的学生,通过一站式创业孵化服务生态创客孵化基地,秉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采取教育、交流、支撑、孵化一体的创客教育模式,培养引导,使潜在创客建立学习兴趣,通过创客空间、创客课程教育,向广大学生普及创客知识,推广创客文化,并通过开源硬件等创客工具和产品的系列入门课程,使广大学生具备创客的基本技术技能,养成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意识和分享精神,最终激发创意实现,解决实际问题。
5.2 创客苗圃工程
对于怀揣创新思想、项目的创客们,通过“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全程孵化链条,打造成为集“创客服务、孵化器、产研对接”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创客服务平台。执行严格的准入门槛,通过项目路演、专家评审等方式选拔优秀大学生、草根创业人士和创业团队进入,为其提供免费的办公空间、工作设施和网络设施;提供项目的发展前景评估;为创业者提供从创客教育、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本融合、孵化加速服务等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服务。
5.3 成果转化加速工程
创客中心计划与企业共同建设各类主题创客营,如:为充分推动创客创新思维、学习和实践,拟与英特尔等知名芯片公司积极合作开展创客创新支持,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与英特尔公司完善的硬件生态以及国际影响力,共同在创客研发材料支持、创新课程、创业指导等方面为硬件创新创客提供完备的支撑,面向创客业界启动招生;为推进中国科学院的先进技术向生活、艺术的转化,进一步促进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拟与珠宝、艺术、礼品等产业,共同面向艺术领域的创客提供艺术辅导、创意交流、创业支持,积极开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互动等领域内科技与艺术结合项目的策划和落实工作。与众筹平台合作,实现创客项目从创意期到孵化期、上市期的无缝结合,以网上网下市场销售、虚拟孵化和战略投资,推动相关创新产业的发展。
6 结论
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不仅适用于学校正规教育,也适用于科技馆的非正规教育。把与创客教育同样诞生于创客文化的STEAM教育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好地把握创客教育的内涵。通过概念的比较与辨析可见两种教育模式联系密切,且互为补充。“创客教育+STEAM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环境下理想的教育模式。广义的创客教育是科技馆等非正规教育机构创客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科技场馆已对创客教育进行了尝试,广东科学中心建立的众创空间打破了科技馆通过展项和科普教育活动等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不仅局限于科技馆单一主体,更联合了具有创客教育经验的中国科学院创客学院,为科技馆的众创空间嵌入了创客教育的强大内核,其下设的三个子工程有力地印证了广义创客教育的内涵,并融入了STEAM科技与艺术跨界融合的情境,对科技馆创客空间中的创客教育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侯威.美国竞争力计划――布什政府科研与教育发展新蓝图[J].世界教育信息,2006(5):7-8、61.
[2] Jolly,Anne.“STEM vs.STEAM: Do the Arts Belong?”.Education Week: Teacher.March,2015.
[3] 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远程教育,2015(9):50.
[4] 任友群.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辨析[A].第三届全国中小学STEAM教育论坛,2015-10-16.
[5] 麦穗创客教育宣传[EB/OL].2015-7.
[6] 董鲁皖龙.创客教育应摆脱培训色彩[N].中国教育报,2015-12-15.
[7] 克里斯・安德森.萧潇译.创客--新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8] 唐剑波,李沫,赵荃.科技馆展厅内的创客教育尝试[A].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全球科学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馆校结合――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普研究所、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2015(6).
[9] 上海科技馆设“3D打印世界”[EB/OL].中国3D打印门户网http://.cn/news/show.php?itemid=1392013-09-18.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33
1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推进,以及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全国各大高校迅速掀起一股创新创业的热潮,我国高校中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的弄潮儿。
1.1创新创业意愿与现状
201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高达765万人,面对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有多少大学生选择创新创业呢?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选择就业的大学生高达492%,选择不确定的也占比44.1%,而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只有6.7%。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就业压力巨大,由于资金和创业风险方面的原因,在毕业后真正选择创业的大学生相对较少。但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比文件之前的2009届(1.2%)高出1.8个百分点。可见,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持续上升。
1.2行业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创业选择的行业中服务业居首,比例高达34%,紧随其后的快速消费品行业和批发零售业分别占比24%、22%,而选择IT业的只有20%。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优先选择自己熟知的行业,从而缩短创业熟悉期;然而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却很少考虑到社会发展需要,互联网+、IT业这类代表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行业正是发展前景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行业。
2“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志青年、当代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全面分析移动互联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并找出新出路成为影响创新创业成败的“关键一招”。
2.1“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迎来的机遇
第一,创新创业机会大大增加,IT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增添。新业态下,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大学生在浏览网页时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出现需求短缺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创意想法,大学生由此汲取创新创业的新启发、新机会,如滴滴、饿了么等。
第二,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合作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对社交平台反映的社会需求状况,在利用大数据科学的分析市场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的线上线下平台进行迎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创新创业。
第三,加速创新创意落地,降低业门槛。移动互联时代,诸如淘宝、滴滴打车、美团等手机APP已经成为现代人衣食住行必不可少的“互联助手”。新媒体被广泛运用,大学生通过微商、淘宝店等移动终端足不出户就可以锁定商机,并且不需要太高投资,降低了创业门槛。
2.2“互联网+”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对的挑战
第一,传统行业的创新创业机会减少,创新创业的科技含量要求增高。由于互联网融入传统行业,并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加上电商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对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的要求使得许多传统的创新创业空间受到挤压、萎缩。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兴起增加了传统零售业的市场竞争压力,使其利润大幅下降。
第二,创业门槛降低,行业竞争愈演愈烈。伴随“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机会不断增加而来的不仅是创意和创新的小微企业迅速增加,还有一大批跟风者和模仿者。
3顺应“互联网+”趋势,建设新业态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
3.1高校――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系统
3.1.1创新“互联网+”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第一,高校应首先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设置“互联网+”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开发建设,将“互联网+”引进课堂,利用大数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网络成为教育重要舞台和载体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依托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结合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建立对应的教育网络系统,推动载体创新。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搭建与现实对接更紧密的课程体系。
第二,构建“互联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设置培养方案时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专业课的掌握程度,更要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由各院校教务处领头积极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网络互动+课外训练+创业实践+创新模式”的5G一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不断摒弃课堂教学上落后的创新创业“硬件理念”,通过面向社会、走进企业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所需的“软件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应尝试构筑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相互融通、互相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在家庭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通过学校科研硬实力广泛吸引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投入。
3.1.2利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代练、以赛促成
近年来,教育部以及各省级教育厅联合多部门和企业已举办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载体。高校应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将学生的创意和想法付诸实践,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创新原有的创意模式,形成一个以团队成员的“头脑风暴”+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参赛评委的“改进建议”的“三议”创意升级机制。同时,高校还应对重点项目实行重点培养,努力让经历过大赛洗礼过“种子项目”落地存活,迈出由赛场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搭建平台让参赛团队和企业以及相关投资机构对接,让精英团队的研究成果转换为现实效益,让知识和产业对接。
3.1.3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中介平台、服务平台
第一,高校应积极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机遇、新问题,努力研究寻找与搭建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落地的新途径、新出路、新平台,通过向示范学校,如清华大学打造“兴趣团队、创客空间、和X-Lab”的三创平台,学习借鉴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中介平台、服务平台。
第二,高校应利用政府政策和相关资金的支持建立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专业化众创空间”,简化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登记手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平台,并给予入驻项目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通过网上“创客联盟”、网下“众创空间”等平台将学生的创新创意汇聚起来,为创意者、创新者以及投资人搭建起信息对称、项目对接、资本对接的创新型创业孵化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把各种创新创意孵化为创业实体。
3.2政府――“更多、更深、更广”的“全方位”支持和鼓励
第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制定详细化、具体化。各级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创业,出台支持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具体政策,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提供创业资金、互联网技术和税收上的支持和优惠。建立“双创示范基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二,扩大资金扶持范围,提高资金投入总量,拓宽融资渠道。首先,对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来说,缺乏资金是其创新创业的最大瓶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应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设立自主创业储备基金,扶持范围应面向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其次,为吸引社会风投,政府应充分发挥“种子资金”的带动效应,由政府出少量资金,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此外,政府应积极建立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学生团队、投资方、消费者之间搭建一个信息、资本的网上交流平台。
第三,强化政策执行力度,加快建成创新创业生态圈。顺应新技术正在掀起的创新领域浪潮,各省创新创业发展需打通线上线下产业协同合作模式,建成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训―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孵化―创新创业融资”于一体的完整创新创业生态圈
3.3企业――积极搭建“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
第一,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坚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企业导师的同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真正体会企业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运作的,以此为学生创新创业积累实践经验、积攒社会力量。此外,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不仅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的平台,也能让学生团队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在移动互联时代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大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及时获取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的支撑,实现校企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在深度、广度、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
第二,科技创业企业充分发挥网上“创客联盟”和网下“众创空间”平台的优势,集中开展技术难题攻关和创新创意研发,这样不仅降低企业科研成本,而且有利于营造“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3.4打造创新创业“12345”一体化实践平台
树立一个以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为主的教育理念,强化不同学科专业和校内校外实践的两个结合,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咨询、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创新创业实践三大平台,培养创新、基本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知识四方面能力,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培训机构以及创新创业孵化园、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五个建设。
4结语
2017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创新创业提出,“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在“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下,当代大学生如何响应祖国的号召、顺应时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创新,实现创业梦想和人生价值。相信通过政府、高校、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不断提高,“互联网+”r代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中国梦、民族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协文献出版社,2015,(6).
[2]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13.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 3D打印;高等教育;机械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36-02
1 前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及3D打印等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学校人才培养都产生重大影响。新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变革,以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3D打印作为先进信息技术中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制造技术,其在工业技术发展及教育人才培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3D打印技术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现代工业生产正在从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转变为小批量和个性化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投放市场的时间越来越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3D打印技术应运而生[1]。3D打印技术一出现,就在建筑、航空航天、军事、汽车、机械、电子、电器、玩具、工艺品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2]。随着3D打印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3D打印不再局限于工业设计、科研等高端领域,其逐步走出工厂及实验室,走进家庭和学校,慢慢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2 3D打印的技术特点与优势
3D打印技术作为快速成形技术之一,其生产过程无需任何模具等专用工具,只需将零件的CAD模型(数字模型)输入计算机,无需人工编程,根据离散、堆积原理,在CAD模型的直接驱动下完成材料的有序堆积,自动完成零件的成形制造[3]。3D打印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高能束技术(激光束、电子束等)、微滴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和技术的技术集成,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上述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依托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数控技术与装备,将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中的CAD与CAM高度集成,能够迅速将CAD概念设计或创新设计的物理模型非常精准地“打印”出来。这样,设计者可以根据可视化的物理模型进行设计评价,直观地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也可对打印出的产品进行装配干涉检查,进行性能和功能测试、手感测试等,显著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和质量[4]。
此外,3D打印技术基于离散、堆积原理进行“增材制造”,不需要特殊的模具、工具或人工干涉,可以制造任意复杂形状的三维实体,具有高度的柔性及加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节省材料等优势。
3 3D打印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兴技术,其在教育应用中亦有深刻的创新实践意义。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等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3D打印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手段,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可视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触觉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国外,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十分普及。美国STEM研究院已与Stratasys公司合作,将3D打印技术融入学生的编程课程。在我国,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已被广泛关注。教育部社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启动“i-3D打印实验室”项目,将“教学互动”“设计创作”和“操作体验”等集于一体。3D打印技术在国内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如下。
教学应用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具有3D打印实验中心、3D打印工程训练中心。教师可以借助3D打印制作生动直观的可视化教具,实现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抽象画概念实物化[5],可以结合理论课程开展3D打印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设计,把数学、机械、物理、生物、汽修等课中的许多抽象概念模型化,然后打印出来,以激发学生投身科学、数学、工程和设计的热情,培养实践动手能力[6]。
如在机械类专业中,传统课程设计中的减速箱设计,只要求学生完成理论设计,然后绘制图纸。而现在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借助计算机建模技术创建减速箱三维模型,然后通过3D打印设备打印出来,进行设计评价,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科研应用 目前很多高校师生在依托3D打印技术和3D打印设备进行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例如:医学专业的师生依托3D打印技术和生物材料进行人体骨骼及其他器官的打印研究;汽车专业的师生依托3D打印技术进行汽车零部件或整车的打印研究[7];建筑专业的师生利用3D打印制作建筑模型、桥梁模型;等等。学生还可以依托3D打印技术进行产品自主创新设计或结合三维扫描仪等工具进行产品逆向设计,完成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3D打印技术的项目。
创新创业应用 随着3D打印技术的应用普及,在高校中出现学生依托3D打印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业的热潮。例如:学生依托3D打印设备和3D扫描机创立3D照相馆;通过互联网成立网上3D打印云平台,进行个性化3D打印产品的设计与定制生产;很多爱好3D打印的学生成立3D打印创客俱乐部及3D打印空间等,打印售卖个性化优盘、游戏模型及动漫模型等创意产品[8]。利用3D打印、大数据及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将具有创造性价值的个性化想法变为实际,最终成为创新创业的新路径、新方向。
4 3D打印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在对“现代产业”的提案中明确写到:“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智能系统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对3D打印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国内高校尤其是工程应用技术型大学有必要率先开展3D打印技术的教学及实践,训练学生3D打印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3D打印应用型技术人才,顺应未来3D打印市场的人才需求。
3D打印目前在国内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在相关专业,还未普及到各个学科。为推动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教育部提出“3D打印进校园”项目,倡议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建立3D打印工程训练中心。3D打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是关键,所以高校需要加强3D打印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加强3D打印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同时开展针对3D打印的项目化教学、可视化教具制作、创客空间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不同学科学生3D打印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此外,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单位共建3D打印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有、过程共管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5 结束语
事实证明,在高等教育中引入3D打印,能够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边做边学。3D打印将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中推广和普及,更多地融入教学过程,这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新挑战。要想将3D打印技术更好地应用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还得进一步增强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信息、技术及人才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广春,赵国群.快速成型与快速模具制造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230.
[2]高越.3D打印技术影响下设计师与产品设计的重新定位[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3]杨继全,徐国财.快速成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300.
[4]王运赣.快速成形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5]张佳琦.3D打印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6]高奇,曾红,等.基于3D打印技术的快速模具制造开放实验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1):205-207.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范文4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动态管理,鼓励地方参照建立本级的振兴目录。对列入振兴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
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并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形成合理梯队,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各地要通过多种方式为收徒授艺等传统工艺传习活动提供支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自身优势和特长发展传统工艺、文化创意等产业。
(三)将传统工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重点。
依托相关高校、企业,组织传统工艺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组织优秀传承人、工艺师及设计、管理人员,到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开展巡回讲习,扩大传承人群培训面。倡导传承人群主动学习,鼓励同行与跨行切磋互鉴,提高技艺水平,提升再创造能力。
(四)加强传统工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理论、技术研究。
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帮助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升学历教育水平。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单位设立传统工艺的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提高产品整体品质,为传统工艺发展提供科研和技术支撑,并切实加强成果转化。鼓励出版有关传统工艺的专著、译著、图册等研究和实践成果。
(五)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
强化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并引入现代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和体系,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传统工艺从业者在自己的作品或产品署名或使用手作标识,支持发展基于手工劳动、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手工艺。鼓励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合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注册产品商标,保护商业秘密和创新成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培育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鼓励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解决工艺难题,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依托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和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培训基地,推动传统工艺品的生产、设计等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大赛、技能大赛,发现、扶持传统工艺创意人才。
(六)拓宽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
鼓励在传统工艺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相关节会上设立传统工艺专区。举办多种传统工艺博览会和传统工艺大展,为传统工艺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台。鼓励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网络销售平台,帮助推介传统工艺产品。
(七)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鼓励地方成立传统工艺行业或同业组织。行业或同业组织要制定产品质量行业标准,组织或支持开展面向本地区或本行业传承人群的培训和交流等活动,并提供信息、权益维护等服务。
(八)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鼓励各地对传统工艺集中的乡镇、街道和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结合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注意保护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鼓励研发绿色环保材料,改进有污染的工艺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现有资源开展非商业性象牙雕刻技艺研究和传承,引导和支持使用替代材料传承以象牙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原材料的相关技艺。
(九)促进社会普及教育。
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纳入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和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电视频道、网络媒体等推出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类节目。拍摄和译制传统工艺纪录片、教学片和宣传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知识传播、普及和技艺交流,方便大众学习传统工艺知识。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或组织传统工艺相关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粘∷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各类活动,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成为普及推广传统工艺的重要阵地,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范文5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矛盾日渐突出。在此背景下,农业院校的就业工作面临着工作条件艰苦、吸引力不足、对口率偏低等尖锐的就业矛盾。对笔者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回访并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不但能够了解对学校设置的专业的社会评价,还能够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出下一步就业指导工作思路。
一、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排除了考研升学、转行、不连续就业等因素,以2011―2013届在畜牧行业工作3~5年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收回问卷64份,回收率为91.4%。问卷共设计了43道题目,分为基本信息、就业情况、求职影响因素、工作建议及用人单位评价五个部分。
二、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1.就业情况
(1)择业主要动机。受调查者中,择业动机主要考虑的前三位因素分别为发展空间、薪资、工作环境。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的择业观趋于理性,更加重视个人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学生仍然将薪资高低和工作环境的轻松程度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避重就轻的心态。
(2)选择工作种类情况。学生刚毕业从事工作的种类为销售类最高,占42%,养殖、技术类最少。与目前的工作种类对比发现,养殖、销售类人员流失率较高,仅有15%的受调查者在3~5年内没有换过工作。而服务类、管理类等稳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从业人数上升,这说明学生对艰苦的工作环境缺乏足够的耐受能力,难以长期坚持,转而偏向于选择相对稳定和工作环境较好的岗位。此外,受公务员考试热等大环境的影响,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人数由8%增长至15%,增长比例最高。
(3)工作岗位及薪资变化情况。学生毕业初期从事业务员、技术员等初级岗位的人占绝对多数,占比达92%。工作3~5年后,有28%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晋升为业务主管或部门经理。学生毕业初期工作岗位的薪资分布基本与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对应岗位相匹配。在经过3~5的工作后,约有30%的学生薪资增长,其中在5000~8000元区间的薪资涨幅比例最高。如图1、图2。
2.求职影响因素
(1)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有54%的学生受父母、亲戚或恋人的影响,只有3%的人能完全自主择业。调查显示,47%的学生到了大学四年级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学生认为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对后期就业的帮助最大,其次是就业心理调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及早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重要性。
(2)择业中的优势与不足。学生毕业初期就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排在前三位的主要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7%、个人能力不足占44%、对岗位缺乏了解占27%。调查得知,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实习经历,直接导致就业困难。学生的自我感受调查显示,在影响自身发展的瓶颈因素中,人际沟通占比最高,为33%,这与“90后”学生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缺乏人际沟通经验的成长背景密不可分。
(3)求职信息获取渠道。受调查者中,有64%的学生首先通过校园招聘会获得求职信息,其次是人才招聘网站和家人、朋友的介绍。当学生遇到就业困惑时,有69%的学生选择自学或网络解决问题,请教老师的学生仅占20%。
3.企业评价与反馈
用人单位从职业道德、工作能力、专业水平和工作绩效四个方面对毕业生做出了评价。笔者学校的毕业生与大专、中专等职业学校相比,具备更强的理论基础、分析能力和思维创造力,具备更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但与之相对的是,笔者学校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方面表现较弱。这在客观上反映出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实践经历不足的普遍劣势。
三、下一步就业指导工作思路
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培养针对性
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一年级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专业信念;二年级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三年级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四年级向学生传授求职技巧,提升就业成功率。
2.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增强就业创业技能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校要为学生积极创造实习机会,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竞赛、创客空间等方式搭建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帮助学生积累就业创业经验,让学生对就业市场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提升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增强就业意识,积累创业技能。
创客教育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wiki;学习者;协作学习
1 wiki(概述)
wiki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它起源于1995年在PUCC工作的Ward Cunningham为方便社流建立的工具――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在建立知识库的过程中,创造了wiki早先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就是最早的wiki系统。wiki最初主要是面向知识积累的知识库、百科全书或关于某一领域知识站点的应用,国外优秀的wiki站点如Wikiquote、Wikitravel等,国内有互动百科、百度百科、搜搜百科、天下维客等。基于wiki的优势和特点,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其中也不乏在教育中的应用。[1]
wiki是继Blog之后风靡于互联网的又一种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wiki作为web2.0的创新之作,以其技术简单易用的优势,以及所体现的自由平等、开放共享、协作共创的文化精神,开创了互联网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可擦写网页”(Web一Rw)时代,让所有用户都可通过浏览器对wiki资源进行浏览、创建、编辑、删除或恢复,以便获得最大化个人或集体的学习效果。[2]
2 wiki技术规范和特点
作为网络时代的后起之秀,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服务平台,wiki迎合了新时代对于网络新技术的要求。基于集体编辑、维护、协作的精神,越来越多的用户尝试选择用wiki来搭建适合自己需求的平台。[3]wiki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得益于其技术的精要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平等开放
在wiki系统中,每个用户都可对wiki页面的内容进行创建、修改乃至删除,由此激发了用户的创作欲望,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用户的积极主动性;[4]同时所有用户都可对wiki页面内容进行维护,由于用户层次的多样性和对待问题视角态度的差异性,多人的维护致使wiki页面的内容相对比较全面,持久的修改和积累使wiki系统内的信息资源日趋完善、精练、准确。
2.2 使用简单
在wiki页面上,通过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用户无需具备有关HTML网页设计的知识,就可以利用辅助工具轻松自如地实现wiki网站的创建、编辑和维护。[5]随着wiki技术的发展,wiki内容的越来越简单,实现了所见即得的使用方式,比如在互动百科中,用户对词条等内容的创建和编辑非常简单,如同编辑word文本一样,不存在技术的门槛,很容易实现wiki资源的建设与维护。
2.3 易于控制
wiki通过文本数据库或关系型数据库对页面信息的修订历史进行动态记录,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调出所有修订的历史信息记录,实现对不同版本信息的控制。用户既可以查看页面上最新修改的信息,也可调阅系统保存的历史信息,通过版本对比功能,去伪存真,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
2.4 协作共享
用户可以匿名或实名对wiki页面的信息进行编辑、删除,在不同知识背景用户的协作下完成知识的修订,确保了知识的准确性。用户在进行知识的修订过程中,深度整合现有知识和自身隐性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加以表达,在集体、循环的修订中保证知识质量的同时也实现了用户隐性知识的共享,因此,协作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户共享自己知识的过程。
其“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思想让所有用户都拥有对信息进行修改、添加、删除和维护的主动权,体现了以人为本、集体协作的服务理念。但是难免会有个别用户有意或无意地误改、误删甚至颠倒wiki页面的的信息内容,导致错误信息的产生。为保证信息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更好地发挥wiki平台的优势,wiki在技术上和运行规则上做了包含动态备份更改内容、特殊页面锁定、IP禁止、版本对比、内容更新、沙盒测试、制定编辑规则等技术规范。[6]做到既保证开放性,又坚持规范性,降低了用户获取错误信息的风险。
3 wiki应用于协作学习的优势综述
wiki最初的应用主要是面向知识积累的知识库,随着web2.0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便得到了迅速的扩展。凭着它优异的特性,wiki受到了教育教学的强烈关注,各种基于wiki的教学探究也相继出现,预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7]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中,wiki更是具有其它软件平台不可替代的优势。
3.1 协作与共享并存,更有利于资源的共建
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中,协作小组成员之间强调集体协作、集思广益。在开展协作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习者发挥集体的协作,通过贡献各自的知识,进而相互启发与思维的碰撞,实现各种隐性、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从而使与协作学习主题相关的内容越来越全面,可信度越来越高,最终实现知识资源的建设和共享。通俗地讲wiki平台的内容一方面是学习者相互协作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学习者自愿贡献个人知识而产生,在集体的协作与共享中实现资源的共建。
3.2 交流与互动的结合,更有利于协作精神的培养
wiki系统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互动的平台,也提供了便于学习者相互交流的工具。学习者可以通过站内信、留言板等方式进行彼此的交流;还可在协作空间通过成员的互动,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相互的协作;也可对学习伙伴的观点提出质疑和修改。学习者在交流和互动中相互协作、共同进退,有效的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使学习活动更加高效,在实现个人和集体的学习目标的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协作精神的培养。
3.3 知识的有序管理,有利于知识的查找和应用
作为网络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资源直接影响着协作学习的效果。一方面,wiki自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知识库,利用wiki允许任何人添加、编辑、删除的特性,通过学习者的集体协作,对平台的教学资源进行不断的修改,使其成为该领域资源的知识库。另一方面,wiki知识库中知识的积累是有序的,所有知识都是围绕主题进行组织的。围绕主题深入扩展的内容构成了一个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不会造成网站结构的混乱。基于wiki的知识管理不但有序而且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查找和应用。
3.4 版本控制,为协作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传统协作学习中单一分数、成绩评价已不能适应网络协作学习的要求。wiki平台,提供了跟踪记录的功能。学习者在协作学习中每进行的一次编辑、修改,系统都详细记录下来,即使删除页面,管理员也能在系统中找到最初的信息版本。教师通过系统动态记录的信息对个人和集体的学习情况、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协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另外,学习者通过“版本对比”做出适当的自我评价,促进自身的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促进协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3.5 使用简单
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软件,wiki的使用比较简单,只要了解一些简单的规则和编辑功能,就可以在wiki上开展协作学习。而且wiki是免费的,接入网络以后,就可随意使用。学习者不必掌握HTML知识就能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建立集体交流协作学习的空间。
4 小结
综上所述,wiki作为协作学习平台提供的独特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虽然wiki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试验阶段,了解和使用wiki的人也不多,但wiki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研究wiki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Withers, Rob. Something wiki this way comes[Z].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
[2]陈立华,徐建初.wiki:网络时代协同工作与知识共享的平台[J].中国信息导报,2005,01:51.
[3]衷克定,郑彬彬.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01:73-79.
[4]陈明.Blog、Wiki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余亮,黄荣怀.资源、角色结构化对协作学习结果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01: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