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旅游产业生态位;概念内涵;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0日
一、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物种生存发展所需的生态空间、资源因子利用和占有程度的有机综合体。生态位在内容和层次方面都比物种生存发展所需的因子、条件、结构和功能更具综合性,它内在地包含物种的资源格局、空间位置、功能机制和作用表现四个方面,是对这四个方面之间关系的共识态关联与历时态演进的有机结合。生态位之所以能够成为物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态势体现,主要是由物种生理状态、外部环境条件、物种与环境联结方式以及物种与其他物种交互影响过程中所显现的特征决定的,以至于可以将生态位视为物种生成演进的基本方式。
与生物物种相类似,旅游产业发展也是一个历史嬗变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的结构机制和功能特性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旅游产业发展并不是自发性的,不能单纯从区域体育文化资源状态角度,或者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去随意选择发展结构、发展形态和发展战略,而要统筹考虑旅游产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对旅游产业结构、市场和绩效的影响。因此,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嵌入于一定的资源结构和空间环境之中。各种组成旅游产业外部环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包括经济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制度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包括消费市场因子、物资市场因子、资金市场因子、劳动力市场因子、产业与产业结构因子、交通因子、通信因子等;社会生态因子包括政治因子、文化因子、教育因子、科技因子;制度生态因子主要指社会制度与政策因子;自然生态因子包括地理地缘环境与自然资源。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的关系结构。通过对外部环境中资源和空间的有效嵌入、组织管理与合理利用,旅游产业逐渐形成包括发展理念、经营体制、资金规模、市场机制、技术水平、市场结构、政策法规、人才队伍以及经济效益等的内部环境。正是内外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和催化互动,旅游产业不断形成自身的生态位基础。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旅游产业生态位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和行为层内容。精神层生态位主要指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价值标准和经营哲学等,是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旅游产业生态位的基础和原则。制度层生态位主要是指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包括旅游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等。物质层生态位是形成旅游产业制度层生态位和精神层生态位的条件,它往往能够折射出旅游产业发展的经营思想、管理理念等,主要包括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行为层生态位是指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活动,诸如发展方式、组织经营、发展途径以及发展体系等。
为了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旅游产业生态位会调整结构、优化功能和拓展外部关系。在此过程中,行为层生态位发挥主导作用,它通过改变与其他维度生态位的关系,提高旅游产业生态位内部的物能流转和信息传递,保证旅游产业生态位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实现旅游产业与外部环境关系最优化。随着旅游产业生态位趋于稳定,已形成的优势特色会不断丰富和聚合各类优质资源和生态因子,使旅游产业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转变成新的发展形态。产业形态是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要求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时代性和变动性特征。旅游产业发展初期,旅游产业的形态种类单一,各种形态之间的关系也较为零散。为了保持一定的竞争力,旅游产业必须拥有必要的形态模式,当产业形态种类的结构和数量达不到旅游产业生态位发展要求时,丰富产业形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产业形态增加有两种方式:一是旅游产业通过学习和借鉴从外部环境获得其他产业已有的发展形态;二是旅游产业通过探索、总结、分析等方法,从内部催生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值得一提的是,旅游产业生态位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要求较高,由于不同旅游产业形态进行整合的速度和效果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对外部环境反馈信息的内化吸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验证、补充、整理和确认,进而会造成旅游产业发展迟缓。
二、旅游产业生态位现实审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人们健康观念的逐步转变,旅游产业市场日渐形成,经营内部不断扩充,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在体制结构、政策制度和人才队伍上,还是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经济效益上,我国旅游产业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旅游产业生态位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理念淡薄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发展理念是旅游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根本性、统摄性的价值观念和指导思想,它既能够明确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也能够规范旅游产业的发展行为。随着旅游产业发展规模的迅速壮大,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引导社会消费、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以及繁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不断突显。长期以来,旅游产业仅仅被视为“满足国民旅游休闲需求”的产业,被看成游离于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之外的边缘产业,这种观念既忽视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影响了旅游产业实效性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进而造成旅游产业在发展模式上趋同其他产业、缺少特色优势;在发展层次上偏重于传统旅游模式,旅游相关产业、连带产业、辅助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在发展形式上国有资本投入比例偏高,非国有资本所占比例偏低,资本结构严重失调;在发展规模上较之发达国家略显不足,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不足。一些地区或部门由于缺少发展理念的应有支持,不能够从整体上有效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和自身生态位的格局状态,致使发展行为选择或多或少地脱离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制约旅游产业规模、结构和效益之间正常的关系联结和机能转换。
(二)发展政策滞后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政策是旅游产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政策的制定水平和实施状态直接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战略的实现程度,关系着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塑造和提高。针对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各级政府立足于区域社会经济实际,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发展路线、方针和政策,较好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为过于强调旅游产业的行业限制,不适应旅游产业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需求;缺少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全球意识,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跨国经营和发展;政策体系缺乏保护和支持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容,不利于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品牌的体育产品的塑造;由于受传统产业发展政策的影响,政策内容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体现得不够明显。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时,过于强调区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区域社会的关系,没有将区域旅游产业置于整个国家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统筹考虑。也就是说,部分区域在处理自身旅游产业政策与国家制定的旅游产业政策之间关系时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整体性和协同性,这也正是导致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所在。不仅如此,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主旨、以加强市场管理为核心、以规范发展方向为关键、以促进改革进程为基础以及以完善管理和经营体制为根本的旅游产业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内容体系也亟待构建和完善。特别指出的是,对于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政策措施,要在继续推进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丰富内容、完善体系,以便更好地提高旅游产业政策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制度层生态位的竞争优势。
(三)发展结构失衡影响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结构是事物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既是要素之间交互联系的过程体现,也是要素之间动态作用的结果反映。旅游产业结构可以理解为旅游产业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形式和比例关系。随着旅游产业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旅游产业的类别不断丰富,这些不同内容的产业类别之间会由于影响因素的差异而在发展速度、产品特色、服务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加之不同区域经济环境条件的不同,因此不同区域之间的旅游产业结构会有所差异,即便是同一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旅游产业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个层面,前者是指旅游产业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管理结构和区域分布结构;后者是指某一具体的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结构、资本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等。微观结构是旅游产业物质层生态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结构各组成要素之间具有特定的组合方式和排列方式,它通过决定旅游产业的内容层次、结构,塑造旅游产业的功能机制,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过程和发展绩效,乃至整个旅游产业生态位的整体演化。这种影响态势也将随着旅游产业的纵深发展而日渐明显。概括而言,旅游产业结构失衡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业态结构失衡、所有制结构失衡、项目结构失衡和区域结构失衡四个方面。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2
1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基本阐述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在当地旅游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桥山黄帝陵区3000多株千年古柏群,堪称世界古柏的“活化石”,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景区的开发代表了我县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林业特色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明显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带动相关衍生行业的共同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以陕西省黄陵县的旅游业发展为例,通过建立黄陵桥山森林公园来进行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促进我县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从而切实促进县域经济的提高。
2黄陵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黄陵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革命圣地延安市南端,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人口13万。黄陵生态环境良好,沮河、葫芦河径流地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桥山林区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号称萨陕西省的“一叶肺”。黄陵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既有武君柏、龙头柏、黄帝手植柏、掛甲柏,又有秦直道、子午岭、侯庄湫、桥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以及丰富的物种等,这些都提供了黄陵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契机。黄陵县的历史悠久,县内还有很多建设完整的黄帝庙、紫娥寺、万安禅院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赋予了黄陵县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黄陵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享誉海内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1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黄陵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核心四区域”的旅游发展思路,推出以黄帝陵为核心,黄帝文化园区和轩辕酒文化园区为载体的黄帝文化游览区;以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和秦直道为载体的森林休闲度假游览区;以侯庄湫、贾塬湫、万亩苹果观光园为载体的农业观光体验游览区;以店头镇和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游览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中部有黄帝陵景区,通过国家黄帝文化园区打造,设施更加完善。西部依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为主,桥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首个以黄帝养生文化为主题有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由一谷(轩辕养生谷)、一岭(飞龙岭)、一寺(紫峨寺)、两小镇(潮塔小镇、双龙小镇)组成。区内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湖泊众多,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地形地貌,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负氧离子指数高出城市30倍密,且有成熟的休闲、餐饮服务,是生态养生、运动养生、美食养生、健康养生、居住养生、文化养生的绝佳圣地,开园以来,倍受关注。东部有南沟门水库、武君柏、龙头柏、侯庄湫等现有的待开发旅游资源。
2.2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经营现状
从黄陵县的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得出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向四周进行辐射。但是就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来看,还有很多东部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未被开发出来,即使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的黄帝陵、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也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对于黄陵县来说,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其厚重的黄帝文化底蕴,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可以通过建设相关的人文景观区,来丰富当地的旅游景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渐慕名而来,对当地经济带来很好的刺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启示和对策
3.1拓宽投入渠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活动力度,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县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吸引相关的投资商来进行旅游资源的投资,筹集到开发基金从而更好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将我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林业重点项目和旅游开发项目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定点定投、资金捆绑以及项目融合等多种方式来筹集开发的资金。
3.2创新发展思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应该与全县国土政治、开发及综合利用的规划相结合,为景区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从而可以完善景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对于正在建设的景点,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的需求来进行,跟上时代的潮流以满足现代都市人们的需要。在景点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并进行相关的主题园区建设工作,从而使园区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吸引游客驻足,并保证游客的回头率。在园区的设计和建设时,不仅要根据当前人们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人员还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要能够预见到未来景区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3完善机制创新,大力吸引专业人才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程是一次性的投入,且成本巨大,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人员的水平,保证景区的质量。在园区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环境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并根据相关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做出详细的计划,保证施工进行的顺利有效。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来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尽量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鬼斧神工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安排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严格按照图纸和计划来执行,保障施工的效率,从而保证景点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保证其经济效益。
3.4促进产业项目建设
促进产业项目建设的主要举措就是建设动植物生态园,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然后将自然保护区努力晋升为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还可以着力打造旅游精品项目,抓好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为了将所有的项目尽快投入运行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抓工程质量,从旅游的特产、住宿、饮食、购物等方面下功夫,鼓励林场互相之间竞争发展旅游项目,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带动林业发展,还能够创造林区经济亮点。没有自己附加产品的旅游区不能够成为特色旅游区,因此要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认识自身优势,发展林区的绿色特色产品项目,比如说像鸡蛋、蜂蜜以及蕨苔类的加工产品等,将这些绿色产品整合形成品牌,林业经济和林业生态旅游会共同进步。促进产业项目建设还因为我县林业旅游产业子项目不能满足整体发展需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合理进行林业旅游产业规划,遵循自然规律认真研究林业资源、生物资源,为林业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做出明细规划。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区位商;新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其旅游业起步于1978年,据统计,到2001年新疆国内旅游人数达854.69万,国内旅游收入71.8亿元人民币。接待海外旅游者27万人次,创汇9 800万美元。二十多年来,全区接待海外旅游人员和创汇数额年均增长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新疆的旅游业经过不断的努力,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艰苦式旅游”的阶段,宾馆、餐厅、酒店的服务接待设施档次越来越高;旅游景点的建设开发也越来越完善,在满足游客欣赏景观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更舒适、方便快捷的配套服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疆旅游经济中的各配套行业已经出现了产业化聚集的现象。基于前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本文借鉴一般产业集群理论,以新疆为例,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进行探索,并为新疆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一、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界定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特定产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1]借用产业集群概念结合旅游产品的特性,可以将旅游产业集群界定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围绕旅游六大要素,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关注的是特定市场和活动的经济联系,集群可以跨越地理和行政界线,依赖于旅游价值链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形成某种“一揽子旅游产品”。旅游产业集群具有以下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等。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 =EijEiEkjEk
式中E i 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 i指i地区总产值,E k 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 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着。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21-24.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4
一、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旅游交通问题
(一)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清醒的认识是比较重要额一个因素,对其资源的本底未能得以明确化。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西部旅游业从总体上还处在后进的状态,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相对比较落后,各级的领导在旅游业的全面认识方面还有待加强。还有就是在旅游交通层面的问题,由于交通的可进入相对较差就会对旅游业造成直接性的影响。
另外就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困难,这样也导致了西部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大幅度下降,不能满足旅客的实际需求。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等旅游资源存在着认为破坏的现象,没有将旅游资源进行转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不仅如此在旅游的促销力度上以及旅游的基础设施上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在对外开放的程度上也要能够进一步的开放。
(二)西部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构成,也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现阶段我国西部旅游交通的发展来看,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交通的设施质量没有得到改善,从而造成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一些节假日或者双休期间,在旅游交通方面不能对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在交通业的实际发展上严重滞后于西部旅游发展,对旅游交通的建设资金也相对比较缺乏,交通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呈现。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及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一)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对西部的旅游产业进行大力发展能够对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西部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在旅游资源的优势上体现的较为显著。对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使得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从而将西部经济的文化经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并且有利于对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和对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处理,主要是体现在就业层面,由于旅游业是生产劳动相对比较密集的发展产业,故此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的就业发展。并且能对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发展是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故此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在环境的问题上加强保护。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在旅游交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对旅游交通的规划要能结合实际科学性的规划,从而来实现旅游和交通的互动发展。从实践发展能够看出,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要在交通上得到有效优化,要能够遵循交通规律,这就需要进行在铁路建设以及公路建设上加大建设力度,也要能够在交通旅游协调发展基础上,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的整体发展得到兼顾,将两者的关系要能得到平衡保持,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西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者要能够对西部旅游交通的体系构建立体化的加以呈现,对景点的可进入性得到充分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在政府层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的遵循市场发展的原则,将旅游和交通两者在规划上进行紧密结合,大力的建设旅游交通运输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形成道路通畅及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
还有就是要能够在西部旅游交通的资金筹集层面要能多渠道的施展,这样方便于旅游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想要将西部旅游交通得以高水平的呈现就要能够在投入上得到加强,将基础建设工作得到完善做好,要能紧密的和自身的交通基础建设的特征相结合,在资金投入的规模水平上通过多渠道的进行增加,最大程度的将旅游交通竞争力得到有效强化。从具体的融资渠道上来看主要可通过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能够有效适合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换代的投资回报高的旅游开发项目。
另外就是要能够对其交通营运管理的现代化进行有效积极的推动,在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上进行加强,从而为顾客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服务的质量上也要能够得到有效优化最终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就是要能够进行对旅游交通的相关部门在协作上进一步加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诸多的部门,只有在各个部门能够得到积极配合协调的基础上才能高效的运作,所以交通规划以及运输管理等都要能积极协调配合。
三、结语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旅游业;城镇化;产业结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持续快速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仅为18%,到2011年已经提高到51%,年增长率1%,城镇人口从1.72亿到6.91亿的转变,城镇化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十六大以后的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运营土地,政府通过用较低的价钱从农民的手中得到土地,继而推高房价来拉高地价获取到卖地收益和房地产税收,获取到的资金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这种旧的城镇化之路是单一的发展模式,缺少产业的支撑。2013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54%,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要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涉及到产业的发展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在继续发展推进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以旅游业的发展为动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旅游目的地的人口和产业的重新调整。本文主要是研究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的效应分析,分析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
二、城镇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给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从而带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一)城镇化进程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依托
1.丰富旅游产品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以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这一项活动中来。纵观中国的城市旅游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心城市发展旅游业主要是通过开发其人文旅游资源、休闲旅游等。单一的旅游产品难以吸引游客,而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大部分都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方。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空间开始向周边地区延伸,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城镇空间扩大,城镇间的“距离”缩短,从而使得城市的旅游资源得到大大的改善,旅游产品更具有地方特特色,成功吸引到更多游客的参与到其旅游业。
2.合理的城市功能规划
城镇化的推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充足的土地资源给城镇的发展提供新血液。城市的土地资源得到改善,解决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遇到的很多问题,如拥堵的交通现象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障碍。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功能得到合理的规划,能更加注重功能区在土地上的合理运用,重视发展旅游业的需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特别是旅游旺季时候,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对中心城区的人流等方面提供缓解作用。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的规模得以扩大,并且能有效地为游客提供宽阔的活动空间,最后城市中心地区的环境抑或交通等得到缓解。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城市的功能得以合理规划,无论是对于城市的发展,还是旅游业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城镇化进程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服务保障
1.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
城市开展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城镇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也得到相应的优化和改善。简而言之,城镇化进程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活力,城市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城市的经济水平得以提升,进而完善城市的基础服务设施,为游客提供服务保障,使游客对于城市的旅游服务水平感到满意。
2.提供服务人员的保障
城镇化是一个人口转移的过程,吸引农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变,劳动力开始从农村与城市之间不断流动。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士的服务,城镇化的推动,城镇剩余劳动力流入到旅游业中,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服务人员。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进而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服务人员的保障。
3.完善公共设施的保障
城镇化的发展,在吸引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同时有通过户籍隔离来减少公共服务的支出。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城市在城市功能配置、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基本保障。城市的规划布局与旅游规划互相协调,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使得城市功能、城市建设更加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最终促进城市的旅游发展。
三、旅游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经济效应
游客在参与旅游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消费,从而为旅游城市的经济带来收益。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刺激了旅游供应商的积极性,从而为城市带来了经济效应。经济效应包括带动相关产业效应和优化产业结构效应。
1.产业关联效应。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部分,具有关联性强、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特点。游客参与城市旅游的过程中,游客的消费涉及了众多行业,如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等。由此可见,城市发展旅游业可以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好处。此外,旅游业还具有辐射功能,能作为一个增长极。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越发快速,城市本身的发展条件已经难以满足其的发展,于是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为城镇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2.产业结构效应
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城市的第三产业总体上得到快速的增长,城市的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呈现出第一、二产向第三产业转型的趋势,城市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城市旅游业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经济随之也得到发展,由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转型,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中越来越大,发展第三产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速度。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二)旅游产业发展对城镇化的社会效益
1.社会就业效应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可以吸纳城乡剩余劳动力。以现有的旅游资源及人力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缓解城镇化深层次的矛盾。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就业城镇化,最大效的解决原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避免了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维护了社会和谐。对她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尽快加入到旅游业行业中来,解决了就业问题,为城市的经济带来了效益,继而加快城镇化的发展。
2.城市形象效应
城市在发展其旅游业的过程中,对城市的公共设施、环境卫生、交通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投入。为了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城市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大范围的提高,城市旅游功能越发的多元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游客提供了服务保障,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的品牌形象的形成,吸引社会大众前来消费,推动城镇化向个性化、品牌性发展。
四、结语
发展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影响。未来政府要转变观念,在中国城镇化这一进程中,需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城市在发展其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应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作者单位: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红,宋颖聪.旅游城镇化的分析[J].经济问题,2009年第10期.
旅游产业分析范文6
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旅游业不仅包括传统的以旅游资源为依托而产生的旅游、交通运输和住宿餐饮业本身,而且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一切行业,诸如产品研发与设计、金融服务等。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旅游业被公认为“无烟工业”,为各国政府所推崇。在一些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制造业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旅游业是一国获取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旅游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来中国观光的国外游客日益增加。从1980年到2012年,入境中国的过夜旅游者人数从350万人次增加到5568.59万人次,增加了14.91倍。入境游客在中国境内的消费,对中国的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从1999年到2013年,外籍游客在中国的人均花费从144.58美元增加到225.96美元,年均增长率为4.02%。
随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国在国际市场的排名不断上升。从入境的过夜旅游人数来看,1980年,中国的世界排名是第18位;1996年,排名上升到第6位;2004年以来,这一排名稳居在前4名之列。在外汇收入方面,1980年,中国旅游业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是在第34位;1994年,这一排名升到世界第10位;到2010年,升到世界第4位,并且保持至今。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出境游发展迅速,入境游的相对发展速度在放缓。自2009年至2011年,中国的入境人次的增幅有所下降,从2012年开始,入境人次甚至出现了轻微下降的现象。与之相反,同期中国的出境人次迅速增加。出入境人次之间的差额迅速变小。②
二、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分析
(一)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国际收支
1982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为8亿美元,而国际旅游的支出仅为1亿美元。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国际旅游业迅速发展,出境游和入境游的规模均不断扩大。2008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达到408亿美元,年均增长1.92倍;国际旅游支出为362亿美元,年均增长13.88倍。总体来看,在2008年之前,中国的国际旅游处于顺差状态。此后,中国旅游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并且逆差额不断增大。2014年,中国的国际旅游收入为569亿美元;国际旅游支出为1649亿美元;国际旅游逆差为1079亿美元。显然,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逐年下降。(见图1)
(二)中国旅游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本文引入贸易竞争力指数。该指数主要计算一国某个产业的贸易差额在该产业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根据1980-2014年的国际收支表计算出的中国旅游服务业的竞争力指数如图2所示。在2009年之前,中国旅游贸易的竞争力指数为正值,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更高。尤其是1982年至1990年一段时间内(1988年除外),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在0.6以上。从1991年开始,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兴起,这一指数开始下降。到2009年以后,指数变为负值。2014年,指数已经达到了-0.49。这表明,由于相对于出境游来说,入境游发展缓慢,导致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出现逆差,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三、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优势减弱的原因
关于入境游本身发展缓慢的原因,除了人民币升值、日本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竞争等外部因素外,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旅游服务业本身存在问题,诸如效率不高(黄丽芳、杨向阳,2015),不是依靠高附加值、高品质的服务,而是更多依靠低价进行竞争(邵华,2013)等等。
关于出境游迅速发展的原因,本文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初期,普通消费者很少有能力自费赴国外旅游。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私人消费者愿意去国外旅游购物。在中国的总出境人次中,因私出境人次所占的比例从2009年的88.6%增加到2014年的94.37%。④
其二,出境旅游成本的减少。近年来,汇率方面的利好(诸如人民币持续升值)、日本和德国等国签证条件的放宽以及免税品范围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降低了中国游客境外旅行和购物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购物游是中国境外旅游的一个突出特征。自2009年到2014年,中国出境游客的人均支出远远高于入境游客的人均支出,这一方面和航空公司的选择等因素有关,同时,中国消费者热衷于境外消费,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对中国的消费者来说,从高档奢侈品到一般的数码产品和普通的日用品,都是他们的采购对象。尤其是2014年以来日元大幅度贬值后,大批中国游客赴日本旅游、购物,2015年上半年,日本已经成为中国游客的第三大出行目的地。
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国整体经济的竞争优势。日本和德国等国,正是凭借着强大的工业制造业,吸引着众多的中国旅游者。相比之下,中国制造的产品对入境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当然,不同国家关税水平和税收制度的差异,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近年来,中国旅游服务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持续减弱。为扭转这一局面,一方面,中国的旅游服务业和其他行业都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的行政部门需要适当降低税费,使更多消费者在境内购物消费。总之,只有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中国旅游业才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旅游局,由EPS数据库整理。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2014《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