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产品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产品开发

电子产品开发范文1

一、通信类电子产品开发流程

1、开发定位与准备。首先,一定要明确开发目标。不管是进行任何项目的开发,都需要先进行需求分析与可行性验证。根据开发的要求与周期来制定相应的计划,再组织开发小组,购买需要的工具,保证项目能够正常进行。其次,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平台。设计工具一定要充足,不能在设计过程中受到工具制约。应当把所有电子产品设计需要的功能进行一体化设计,让设计人员都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产品的智能化设计上。最后,要收集相关的技术资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规范设计,还要收集相应的工具说明以及软件使用等等材料。只有准备工作做足了,才能够保证在开发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条件制约。2、硬件开发。电信设备注重模块化设计,所以在硬件的设计上都是采用模块化结构。开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选择不同类型的控制器。硬件开发过程中设备的开发方式以及结构都是非常关键的,所以要切合实际去选择,才能保证后期顺利进行。3、软件开发。实现应用层协议是软件开发的主要任务,在命令的分析、设计以及链接中都需要详细进行。其次,在服务器建立的类型上也要选择合适模型,功能划分、文件编辑、设备描述测试等等步骤都是不容忽视的。4、市场攻略。通信设计与市场制造流程的硬件设计不一样,它不属于制造流程中的附属产品。所以,在实际时需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产品设计与智能化上,用创新的思维去设计出更多不一样的设备作品,把创建设计能够最大化的运用到通信设计上,对产品的性能以及应用方面进行不断完善与更新。5、进行相关性投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要求不断扩大。传统的单一性能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心理。与此同时,众多的企业对投资性的电子产品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近几年电子产品的投资比例不断提高。投资创新是属于一种扩展性的项目,是通过最新的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给用户带来更多全新的体验,创造更多的产品优势与价值。

二、通信电子产品开发与应用的注意事项

1、进行适度开发。美国一家公司经过对世界各国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有超过60%以上的用户表示不喜欢用复杂手机。不仅设计开发要适度进行,应用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懂得适度,不要只考虑到先进的理念与功能给人们带来的吸引力,同时要考虑到产品的实用性。

2、简化产品功能,了解产品功能。现在的电子行业发展极快,所以各种先进技术融入到电子产品开发中。除了给人们带来众多方便之外,还存在安全隐患。在通信电子产品开发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复杂性。如何功能过于复杂,那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使用。所以,在产品使用之前一定要先花点时间去学习相关的功能,对于高智能的产品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熟悉。这种产品虽然给人们带来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负担。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产品的功能效用,要先对产品功能有所了解。

3、注意使用环境条件。电子产品的性能会受到温度、湿度以及压强等等的要求,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性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先对周边环境有多了解,对电子元件的允许使用温度应当有所了解,同时对产品性能以及影响产品性能的因素都有多了解。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电子产品去选择适合使用的环境,才能够保证电子产品性能不受影响,不会对它的寿命造成伤害。

电子产品开发范文2

[关键词]验证;需求;评审

近年来,机载电子设备功能不断增强,产品复杂度成倍增长,在工程开发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需求遗漏、验证不全面等,传统的设计和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应用需求。在工程实践中,我国的飞机设计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仿制开发,在这种开发大背景下,对于需求的梳理工作不是那么紧迫和必要,进入21世纪之后,国内也开始进行多个型号飞机的正向开发,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加强对需求的分析、验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就显得非常紧迫。

1设计和开发验证定义

1.1验证在GJB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关于“验证”有明确的定义及表述,在附录D中对“验证”的定义如下:“验证是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认定可包括下述活动,如:变换方法进行计算;将新设计规范与已证实的类似设计规范进行比较;进行试验和演示;文件前进行评审。1.2设计和开发验证在GJB9001B―2009中7.3.5“设计和开发验证”的表述如下:“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应予保持。”通过对标准的理解,可见“设计和开发验证”强调的是:设计输出是否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也就是首先要将比对的“标准”,即“设计输入要求”与“设计输出”一一核实,严格按设计输入的要求进行验证。

2设计和开发验证现状

目前,在机载电子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问题。2.1设计输入不明确目前大部分课题在开始研制时,由于用户需求不确定,导致对产品技术要求不明确,在硬件接口方面的描述通常比较含混、简单,缺少详细的技术要求,导致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无法进一步获取详细需求,同时也导致了后期反复的设计更改工作。2.2硬件需求管理粗放以本单位为例,本单位对硬件需求及验证方面的管理基本上从3份文档上体现,分别为《技术需求书》、《产品验证大纲》、《产品验证报告》。而目前大部分课题的《技术需求书》只是简单的将技术协议的内容转移过来,几乎没有进行硬件接口需求分析。《产品验证大纲》及《产品验证报告》中大部分内容也是将《验收测试程序》中的内容重复,也没有体现出对需求的验证。2.3硬件需求验证不全面由于对需求分析不到位,导致产品设计过程中对部分需求的遗漏,在后期产品验收交付过程中也没有对部分需求进行验证,这些没有验证的需求往往到了后期需要进行设计更改,增加了工作量。表1离散量输入接口需求分析表

3需求分析和管理

3.1需求分析需求是设计和开发的依据,需求分析工作就是要对用户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梳理,结合进行分解,条目化,建立需求分析表,明确产品接口信号特性,如功能和性能,以及结构性考虑,如隔离、自测试、可测试性、外部接口、环境、测试和维护性考虑、功耗和物理特性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用户技术要求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当结合以往的类似设计梳理出本课题的硬件需求,并且也应当形成需求分析表,随后邀请用户对该需求分析表进行确认(评审)。以某离散量输入接口(DISIN)为例,建立如表1所示的需求分析表。3.2需求评审需求评审是一种保证需求可接受性的方法。是对“需求分析表”(见表1)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确认,在初始的需求评审之后发生的需求更改,应进行与初始评审相同的评审过程或一个同等的评审过程,在进行需求评审时,评审人员可以按照“需求活动检查表”(见表2)中的评审要点开展需求评审,对于评审通过后的需求就纳入管理,形成基线。3.3需求知识库管理需求知识库的建立是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人来负责,来完善。需要两个阶段来完成相关工作。3.3.1需求样本整理阶段课题各自管理,由课题负责人来管理本课题的“需求分析表”,统一管理(按配置管理活动进行管理,形成课题级“需求样本库”),以便积累大量需求样本,由兼职人员进行维护。3.3.2需求知识库阶段该阶段指定资深设计人员对“需求样本库”进行梳理,并形成和维护“需求知识库”。

4 设计和开发验证

电子产品开发范文3

软件成为车载娱乐设备关键

车辆主体的开发周期一般需要若干年,而电子产品的研发周期通常只有几个月。通过电子技术的包装,汽车可以不断地花样翻新、引人入胜,为变化不那么多样的汽车产品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也带来了更多的利润来源。

不过,电子产品要登堂入室进入汽车,还必须逾越一些门槛。这些门槛首先表现为汽车产品与电子产品在更新换代周期方面的时间差。从更深的层次上看,这是由于汽车不仅是复杂的机械机构,并且高速行驶在道路上,而且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远远高于居家、办公等普通的环境,同时在空间和电力供应等方面都受到更多的限制。

一方面是产品开发进程迅速、产品功能灵活多样的电子业,另一方面是开发周期长、功能变化不多的汽车业,如何在二者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这是摆在车载信息娱乐产品开发商面前的最大挑战。所幸的是,已经成为绝大多数电子产品核心部件的电脑可以把这个挑战分解为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进而可以用相对稳定、变化周期较长的硬件来适应汽车业较长的更新周期,同时用灵活多变的软件来为车载电子装备赋予丰富的功能。无论如何,软件已经成了车用电子产品是否能够决胜市场的关键。

建构任何电脑的软件系统都要从操作系统做起,而车载娱乐系统的操作系统目前却陷于一种窘境。如果用“infotainment operating system(车载娱乐操作系统)”在Internet上搜索,得到的结果都是一些老旧、偏门的操作系统,就连风靡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Linux也未列其中。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目前的大部分车载娱乐系统只是由收音机/磁带/CD机组成,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软件。这种情况很快就会完全改变了。车载娱乐系统必将像消费电子产品那样白花齐放、日新月异,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繁荣的消费电子市场选择最安全、可靠、适用的产品,并迅速针对汽车这种新的应用环境进行改良。其中既包括硬件改良,也包括软件改良。而且,硬件的改良有可能快速完成,而软件的改良与更新则是永无休止的。

选择高效软件平台,快速进入市场

车载信息娱乐产品的开发不应该从头做起,而是应该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采用“平台大挪移”的方式,对现有的消费电子产品进行裁剪和修补,这样就可以在车载信息娱乐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那么,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哪些技术将会在车载信息娱乐产品中得到大量应用呢?

首先是网络通信技术。有关汽车的网络通信主要包括车辆对外与各类服务设施之间的通信和车内各类设备之间的网络通信。例如:利用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在车辆与各类服务设施之间实现信息沟通,提供故障救援、维护保养等服务;利用GPS系统来交流位置信息,可实现导航、地图以及当地服务广告等;利用卫星通信下载音频、视频和文件资料,以及实现网络访问和移动办公;车辆内部的网络通信主要通过蓝牙、Wi-Fi或者USB等方式实现,可以将车内的各类信息娱乐设备连接起来,还可与车主的手机、媒体播放器等便携式设备连接起来,并且与车内的仪表盘和操控系统向联系。

第二是人机界面技术。为了让驾驶员和乘客都可以方便地操作和控制车内各类设施,特别是不能影响到驾驶中的安全性,必须提供特殊的操作控制系统。例如,通过触摸屏和图形系统实现人机界面(HMI)的输入和反馈等。可以采用二维和三维图像实现显示器、按钮、拨号盘、开关,通过语音识别完成各类指令的输入,实现电话拨号、收音机换台等功能的语音操作,还必须解决噪声抑制、回声消除等问题。

第三是加强高效、稳定、可靠等特性的技术。例如,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不可能允许像桌面PC那样漫长的启动时间,也不可能容许动不动就对这些设施进行“重新开机”。另外,有些系统在车辆停止使用的时候仍然需要电源供应,因此必须具有高效的电源管理能力,准确地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处在“休眠”状态,什么时候需要完全关机,在节省电力和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之间取得平衡。

给汽车“太空船”一样的大脑

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消费电子开发平台作为“挪移”的基础呢?从电子产品制造商的角度来看,车载信息娱乐产品开发平台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以灵活的电子产品特性让汽车可以快速反应市场需求;第二,以平台化的软件开发技术全面降低车用电子产品的开发成本;第三,以经过市场长期验证的参考设计(ReferenceDesign)拿到进入高利润市场的入场券。

为了获得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产品开发厂商仅仅拥有先进的软件开发工具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把自己融入电子产品开发的生态环境之中去。在这个生态环境中,不仅有软件开发工具提供商,而且还包括芯片供应商、ODM、IP供应商、中间件供应商等产业链中的上下游相关厂商。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厂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不仅进行技术协作,而且还有许多联合市场活动,共同推动市场发展。第二,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当随时可以获得专业的服务与支持。对于车载信息娱乐产品开发商来说,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自己可能是全新的问题,但是对于软件开发解决方案提供上来说很可能是别人早就解决的问题。有的时候,一个自己摸索需要好几天还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找到软件开发专业服务人员,很可能一通电话、一个E-mail就解决了。所以,车载信息娱乐产品开发商应该选择即刻提供软件开发工具与技术,有可以把自己带入完备的产业生态系统之中,同时可以提供专业服务与支持的软件开发解决方案提供商。

目前许多航空航天设备都采用Wind River提供的软件运行与开发平台。Wind River还与多家相关厂商合作推出了一个优化的车载信息娱乐软件平台参考设计,可以支持用户系统需要的大多数设备的板级支持包(BSP),例如:来自Tilcon公司的三维图形和GUI创建器(GUI builder)、Datalight公司具有断电保护能力的文件系统、StonestreetOne的蓝牙技术、VividLogic公司的1394、音频、视频、CD-ROM和互联网基本驱动程序。

电子产品开发范文4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很好,是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专业门类之一。

智能产品开发专业培养掌握智能电子产品的软硬件设计、调试、维护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力;具有良好品德、健康心理、职业素养,能适应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主要课程有:模电基础、数字电路、EDA技术、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VB、软件程序员、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应用、电子CAD、应用程序设计、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电子设备装调工培训。

就业方向有: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软硬件设计、调试、维护、生产和技术服务,也可从事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相关产品的销售、技术服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电子产品开发范文5

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对变革的需求,一系列的革新进程改变了我们现在用来创造电子产品的基本流程。产品开发团队面临的新挑战就是如何管理这些相互依赖度越来越高的流程,同时满足生产工期要求。

随着电子产品及其创造流程的不断发展,电子设计和机械设计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间需要协调合作。为了在当今市场保持竞争力,设计人员必须采用统一的设计流程,实现设计数据在跨电子、机械领域的平稳传递。

但是,电子设计通常被视为一套互不相关的设计规范,其中每一项都要求有单独的设计环境,如硬件设计、可编程逻辑设计和软件开发等。这种各自独立的方法阻碍了与范围更广的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有效合作。然而,统一电子设计可创建使电子设计流程所有阶段都实现真正的设计互动和合作所需的环境。通过将单一应用中所需流程一体化,统一电子开发系统在本质上可共享设计数据,并能对设计信息进行全局管理。设计各阶段间无缝的信息传输带来了灵活、交互和创新的设计实践,这样的设计实践可支持硬件和软件之间的灵活分配。

统一电子产品开发系统带来的效率和高层设计协作延伸到了从概念直到制造的设计流程的各个层面。设计信息和数据的集中控制使产品开发流程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可以通过联合协作的方式工作,包括文档处理、部件管理和制造阶段。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与电子设计紧密相关的领域之外需要高效设计协作。产品开发演变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就是设计在电子和机械方面的互动,对更小、更多功能封装需求的不断增加促使这二者在物理层面和开发层面紧密结合。

现在板卡装配一般都包括所有外部硬件,如连接器、键盘和显示器,而产品外壳在装配完毕后把这些展现给用户。把电子配件安装在产品外壳中,单独的硬件元件通过内部连线连接在一起,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简言之,现在封装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容器,而是产品紧密集成的一个部件。

融合MCAD-ECAD设计

现在,产品封装比以前更加重视内部电子部件的物理特性,电子装配(实际上是板卡设计)必须留出封装设计的物理和功能余量。设计流程中越来越多的相互依赖性符合电子产品开发的整体趋势,以前独立的设计流程现在必须实现有效互动。从设计输入直到制造的各阶段都需要有支持各层次间协作的工具和流程,这样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

因此,有效跨越机械和电子设计流程间的障碍对实现合作和产品的成功开发十分重要。然而,除了简单地把原始尺寸和位置数据从ECAD传递到MCAD环境外,还需要有设计工具能够使全面的3D数据在这些领域间进行双向流动。在ECAD领域,这表示从MCAD环境导入并无缝集成3D组件数据,然后把板卡装配完整准确的3D效果图传回MCAD领域。

这种高级流程也可以在产品开发周期初期就把全面的、包含组件的板卡数据传递到机械设计环境中,以进行ECAD MCAD协同设计。此外,在MCAD设计阶段,减少了对原型板卡装配的需要,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设计流程的效率。通过全面的3D数据交换,即使板卡仍然在ECAD环境中布线,机械设计师也能获得全部的尺寸信息。

为了利用这一潜力,并让设计系统为正在进行中的MCAD和ECAD融合作好准备,至少要求要有一个允许导入3D模型并能将之附加到组件上的电子产品设计系统。类似这样的系统还应该能够让你预览和导出一个完整板卡设计的精确的3D再现图形。最终,这种3D设计数据的自由交换为在机械和电子设计环境之间进行高层面的互动创造了机会,提高了MEAD-ECAD协同设计的生产效率,也为这种创新设计带来更多好处。

电机一体化设计流程

随着电子产品尺寸的不断缩小,生产周期的缩短,以及传统电子向“软”电子设计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在所有设计流程之间有效共享信息的能力变得十分关键。统一的产品开发环境从根本上提供了该功能,这一产品开发环境可在一个单一的环境中完成电子设计的所有阶段――硬件、可编程硬件和嵌入式软件。

统一的数据共享概念的自然扩展包括必须传递至和源自机械设计领域的3D建模数据。实际上就是实施支持高级3D数据交换的ECAD和MCAD系统,这样便可将各种环境集中到一起创建一个整体的设计环境和效率更高的产品开发工作流程。

实际上,这种方法正在快速发展。例如,为了在缩短公司的设计时间并降低产品开发成本的同时简化整个设计流程,研发人员便将ECAD和MCAD进行了集成。作为一个开发定制电机产品的专家,3G内部电机设计流程相互依赖性很高,需要将其作为一个单一的连贯任务来处理。

3G工程技术的统一工作流程建立在一个支持3D建模和3D设计数据双向交换的统一ECAD系统的基础之上。ECAD系统是将设计流程中软件、硬件和可编程硬件部分整合到一个单一的应用程序,并允许3G工程师将公司的SolidWorks MCAD系统应用于整个产品的开发流程。因此,类似的工作流程使ECAD和MEAD设计环境之间可以进行高级别的互动。

为达到良好的效果,3G工程师们使用了数据交换功能。这些工程师首次对在MEAD环境下的新项目的物理属性进行了开发和提炼,然后再确定其电子子系统可用的空间容量。这些应用到ECAD环境的初始尺寸通常在设计周期的早期作为2D板卡形状提出,因此,板卡布局流程可与MEAD设计工作同步进行。

然后,通过使用与3D模型相匹配的组件对板卡进行开发。这些3D模型来自零部件制造商,如果制造商不能提供,则由SolidWorks自行创建。这些定制的3D效果图将作为STEP 3D文件传递到Alitum Designer,并将在系统库中被附加到与之匹配的组件。3G工程逐步在公司的ECAD库中构建了3D元件,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未来投资,该投资可以轻松地证明收集和创建3D元件模型的工作是正确的。

当板卡上的所有组件就绪后,劳动成果最终得到了体现。在这个时候,3G工程师们就可以在ECAD系统中创建和浏览有针对性的板卡装配3D效果图了,然后将渲染图作为一个3D数据文件传输到SolidWorks。在MCAD环境下,将对3D效果图的3D空间精度进行校验。顾名思义,就是适合产品的外壳或一个分配的空间。进行最终校验时,几乎不需要进行设计修改来纠正电子与机械装配间的物理差异,这是因为通过精确的2D/3D初始数据流,工程师可以很容易地“一次到位”。

通过将产品开发流程建立在与MCAD环境通畅连接的统一ECAD解决方案的基础上,3G工程技术可以将产品设计当作一个单一的工程挑战来应对,而不是作为一套孤立的彼此无关的设计问题来处理,并最终将之汇集在一起。公司工程师可以自信地同步开发ECAD和MCAD设计元素。ECAD与MCAD很少出现融合错误,整个产品设计流程也更快更简单。

电子产品开发范文6

仅仅这些还不是困扰电子制造企业采购的全部问题,电子元器件采购还与企业的产品规划休戚相关。差异化往往是最能体现电子产品市场价值的特性,而实现差异化功能的重要前提就是对最新元器件的深入了解,而尽快拿到最新的元器件开发样品是重要的竞争力之源。在产品设计领域,如何利用相对低成本的元器件实现既定的设计指标同样需要对原材料的充分理解。此外,绝大多数国内生产的电子产品对成本异常敏感,一颗核心IC的成本波动甚至能决定产品的命运。虽然目前电子元器件还属于买方市场,但对于大的元器件厂商的优质产品和新品还属于绝对的卖方市场,因此,其实际价格可能会波动很大,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风险和生存风险。目前的电子元器件领域,随着制程工艺的不断进步,IC性能与成本的变化正逐渐加快,元器件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提升,新的元器件产品往往在带来性能提升的同时降低产品成本。因此,无论从产品开发的角度还是产品成本的角度,跟上核心元器件的发展趋势对电子产品制造商来说同样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2006年,全球电子元器件行业整体增长5.3%,而电子分销市场规模的增长达到了10.4%,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元器件厂商开始通过分销渠道出售自己的产品。时下,分销商早已摆脱当年“倒爷”的作风,设计服务和配套供应早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分销商必须具备的竞争手段之一,而这两点恰恰是众多中国中小电子产品制造商所急需的服务。

设计服务来源于对产品的深入了解,分销商对自己的产品都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分销商通过自己的技术工程师,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分析其在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功能提升的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寻找最合理的解决办法,用相对经济的成本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仅如此,分销商还通过自己对某些新元器件的理解,可以把新元器件推荐到产品制造商,帮助制造商共同开发应用新元器件的产品,从而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有效提升产品的性能并促进新技术的应用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25%的新元器件都是经由分销商的推广而得以在电子产品中成功应用的。

对于众多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来说,通过选择合适的供货分销商可以获得稳定廉价的货源,这无疑有助于满足企业的长期产能需求,同时可以预防元器件的市场价格波动。更重要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分销商都提供配套供应策略,通过分销商和制造企业对产品共同开发过程,分销商清楚了解了企业对多种电子元器件的需求时间及其数量配比,这样就可以把企业最头疼的寻找多种元器件货源的工作转交给分销商,分销商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货源,无疑节约了制造企业大量运营成本,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个明显的案例就是,台湾多家半导体设计公司的产品正是通过与国内的分销商的合作,利用分销商进行深度的技术支持从而获得国内客户的认可,最终大获成功。

对于元器件需求种类不多的终端产品制造商来说,对分销商的选择无疑以核心元器件的授权分销商为主,以配套供应为辅。根据自己的产品实际需求,以一两个核心元器件的主要授权分销商为重点,选择技术实力雄厚,货源充足而又有足够信誉保证和供货渠道的分销商将有力保障公司的正常生产流程,同时还能辅助企业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一举两得。而对于元器件需求品种较多的企业,独立分销商无疑更具有优势,利用独立分销商更为广阔的渠道优势和仓储、物流优势,充分挖掘元器件供应的成本优势和品种优势,从而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货源供应并降低成本。

对于元器件生产厂商来说,选择技术实力雄厚、渠道广阔的分销商推广自己的产品无疑是打开市场的捷径。一方面,分销商手中握有相当数量的成熟客户,通过长期合作关系建立的彼此信任促使新产品更快的应用到实际产品中,另一方面,通过分销商提供的增值技术服务,元器件往往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空间,与此同时节省了许多售后支持工作,让企业更专注于新产品的开发。对于元器件厂商来说,选择自己的授权分销商首先要衡量的是其技术实力与自己产品是否匹配,其次,分销商的客户资源与结算帐期等也要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