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

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 环境管理; 环境评价;

1危险废物的环境管理

我国近年来在危险废物的处理水平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由于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 ,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先进的危险废物防治方案, 因此,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管理方案 , 采用法律法规、市场调节和行政干预的方法 , 提高我国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水平, 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

1.1 危险废物产生量及分布特点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我国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长, 但由于处理处置设施的缺乏, 多数危险废物暂存于临时设施中, 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据统计, 2002年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00116万t, 其中, 按种类分, 碱溶液和固态碱、无机氟化物、含铜废物、废酸或固态酸、无机氰化物、含砷废物、含锌废物、含铬废物等产生量较大。按行业分,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于 99个行业,重点有20个行业, 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产生的危险废物占总量的 40%。另外, 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的含有镉、汞、铅、镍等的废电池和日光灯管等危险废物。2002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行业还产生放射性废物 11153万t。由此可见, 我国危险废物具有产生源数量多、分布广泛的特点, 不利于管理, 今后必须提高对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水平, 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降低危险废物污染的风险,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 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目前, 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资金短缺, 设备落后,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技术发展较缓慢, 大部分危险废物没有得到安全处置。目前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主要有: 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稳定化 /固化技术、焚烧技术、安全填埋技术, 其中安全填埋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从危险废物污染控制的途径看, 清洁生产和实行系统内的回收利用应优先加以考虑, 但从我国的技术和经济现状来看,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存在一定困难, 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近期内对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妥善的处理处置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今后我国危险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大致是: 提倡采用无废或少废的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综合利用技术水平; 开发稳定化固化技术;大力发展与应用焚烧技术;加强区域性安全填埋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

2.1 我国危险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涉及危险废物的现行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还缺乏与之相应的 《实施细则》。法律责任以行政处罚为主, 刑事责任不够严厉, 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运营机构的收费、税收、资质认定、技术等级认定等还缺乏配套政策的支持。危险废物的管理远没有进入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规程。

(2) 有关管理机构对危险废物的认识及管理不足。我国危险废物管理体制不完备, 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全过程管理的意识不够, 管理水平有限。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危险废物的巨大、潜在危害性, 相当一部分危险废物管理机构对所辖地区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及处理基本情况尚不清楚, 因而对其疏于管理。这种现象导致危险废物流向复杂, 流失严重。

(3) 现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和管理体系不完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有关规定,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将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性状、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向环保部门申报登记。但由于我国现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考虑成本等因素, 没有按要求进行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一些无处置能力的废物产生单位,将废物交给个别小企业, 他们将其中一部分加以“ 利用 ”后, 其余倾倒掩埋, 造成较严重的污染。

(4) 处置技术、设施落后, 处理能力不足。由于受经济能力技术水平的限制, 我国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技术低下, 设备落后, 目前全国很少有符合环境标准的处置场, 并缺乏设计、管理和运行经验, 对危险废物的处置技术水平还停在较低级的水平, 大量危险废物只是进行简单处理, 远没有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

2.2 建议与对策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我国 《固废法》虽然已初具框架, 但其下一层次的法规还不完善的现状, 应出台一系列行政法规, 将 《固废法》中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条款加以具体化, 建立系统可行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危险废物的污染监测、登记管理及风险评价制度, 并制订统一的危险废物风险评价方法与准则, 特性鉴定及分析测试方法, 为今后危险废物的有效管理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处理处置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 要完善 《刑法》、 《民法通则》, 规定出量化标准, 以便在执法与制裁时做到有标准可依。在此特别说明的是:《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是 1998年颁布施行的, 随着大量新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 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危险废物种类, 该名录已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应用时应加以注意, 必要时应对其进行补充、完善。

(2) 加强危险废物监管力度, 全面推行管理制度。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负责本辖区危险废物管理的机构, 配备具有工作能力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在组织上保证危险废物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尽合理的方面, 环保管理机构与环保问题存在着严重的两个不相应的金字塔状, 从基层到省市, 国家环保机构愈健全, 人员素质愈高, 呈现倒金字塔状; 从国家到省市、县乡 ,环保问题越迫切、越突出、任务越繁重, 环保问题严重性由上至下呈金字塔状。因此应调整这种环境管理体制与环保需求不相适应的局面, 加强地方特别是县级环保管理工作。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环境法制意识。今后可针对不同的宣传教育对象, 采用各种信息载体、培训班等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手段, 提高全社会对危险废物的认识, 增强民族的环境意识。重点将固体废物和危险废弃物的出现形式、危害性以及防范措施、监督和举报的方法以及途径等重点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4) 建立集中处置设施, 实行危险废物集中控制。这是发达国家的经验, 也是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必由之路。废物集中处置可以避免各企业单独处理所造成的高成本; 便于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控制手段 (如收集装箱化、运输机械化等),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危险废物的处置应遵循集中处置和就近处置的原则 , 避免危险废物转运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5) 完善危险废物交换体系。依据国家有关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 积极开展危险废物交换体系的试点工作和废物交换系统的运行机构、操作内容、运行方式、废物交换对象、废物交换服务渠道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为废物交换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指导。

(6) 增加资金投入, 提高危险污染防治技术水平。积极引进国外相对成熟的关于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处置设备、工艺, 并重视以上工艺的推广; 进一步完善废物资源化的各项鼓励政策 (如减免税、优先投资、资金补偿等 ) , 促进有关单位治理危险废物积极性的提高;增加危险废物的科研投入, 加快危险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技术的开发研究进程。

3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1989年3月, 我国成立了国家环保有毒化学品管理办公室, 组织对有毒化学品进行风险评价,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将开展危险废物评价提上议事日程。到现在为止, 危险废物的评价在我国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只是包含在固体废物体系和环境评价之中, 要想从根本上防治、利用和管理好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需要环保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危险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二是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与处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二者在评价的内容上有较大差异。

3.1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的环评

一般工程项目产生危险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污染源调查: 危险废物的种类, 组分, 排放量, 排放规律; 尚未确定的, 必须通过危险废物的鉴别。防治措施的论证。提出危险废物的最终处置措施: 如综合利用、焚烧处置、安全填埋等处置方法。

3.2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与处置设施项目的环评

国家环保总局2004年4月 15日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 (试行)》, 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场址选择,工程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水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防治措施, 环境风险评价, 环境监测与管理公众参与结论与建议。

其中,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场址的选择至关重要, 要进行比选,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等的有关规定。其场址在选择前应进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场地环境、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气候、应急救援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要避开人口密集、宗教圣地等敏感区, 危险废物焚烧厂厂界距居民区应大于1000m, 危险废物填埋场场界应位于居民区800m以外。与一般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 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分建设期、营运期及服务期满后三个时段进行, 应包括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预处理、处置等工艺全过程;而且必须进行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

此外,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不论其规模如何, 一律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由项目的建设单位向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 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查须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之前完成。

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范文2

近年来,长春市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剧增,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郊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土壤污染为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土壤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危害人体健康[1]。城郊土壤成了最先并且最持久地接受污染的场所,成了城市发展的牺牲品。随着城郊土壤污染的日益加剧,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长春市城市化进程也受到很大制约。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来源广、类型多,具有难控制等特点。因此,分析长春市城郊污染现状和成因,提出污染治理相应措施,为长春市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发展和城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现状

土壤污染不同于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能够被人直接看到或闻到,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即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土壤从受到污染到产生后果是一个不易被发现的相当长的累积过程,土壤污染的潜伏期长[2]。目前长春市城郊土壤面积40367hm2,土壤污染总面积达8522hm2,土壤污染面积占总面积的21.1%。不同类型的污染及所占百分比见表1。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们忽视了环境保护。据调查,2009年长春市检查了城郊155家工厂排污情况,其中有56家被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行政处罚达12万元。2010年,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中,排查各类企业13640家,排查违法企业221家,其中169家是城郊企业。大部分城郊居民对土壤污染认识不够,对其危害性和严重性也不了解,更不注意保护土壤环境,加剧了城郊土壤污染。长春市城郊居民环保意识差,增加了城郊土壤污染的控制难度。目前,长春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问题日渐突显,部分地区以牺牲环境尤其是郊区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工农业生产,并把市内生活垃圾污染转移到城郊。尽管近年来长春市政府逐渐重视环境保护,但主要侧重于城市环境保护。93%的环境保护机构都设置在城市内部,87%的环境质量监测点也布置在城区内部,城郊成为环境保护的盲区。

2土壤污染成因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无所顾忌地排放工业污染物,并肆意地倾倒生活垃圾,无节制地使用现代交通工具,导致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农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是导致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产生的主要来源。

2.1工业生产导致的土壤污染

随着长春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的企业相继退出城市,搬迁到城郊。工业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被就近排放或堆积在城郊地区,引起了长春市城郊严重的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是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2.1.1工业废气产生的降尘引起的土壤污染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生产燃烧排放的各种烟尘在重力和降水作用下进入城郊土壤,引起城郊土壤的酸化和化学性质改变,造成长春市城郊地区土壤污染。据统计,2007年长春市工业排放的废气为1.50×1010m3,占全市废气排放总量的87.21%。

2.1.2工业废水引起的土壤污染

长春市的机械制造、食品加工、饮料生产等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形成污染。长春市城郊遍布着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公司、长春市永超电镀厂、长春幸福电镀有限公司等400多家企业,大大小小排污口710多个,日工业污水排放量达15.04万吨[3]。近几年,污水处理厂日渐增多并完善,现有长春市北郊污水处理厂、西郊污水处理厂等4个一级污水处理厂和一汽污水处理厂、溪园污水处理厂2个二级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总量42.25万吨,污水处理率为95.04%。尽管北郊39万吨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依然不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也仅达到93.51%。表2为长春市主要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概况。2007-2009年长春市污水总排放量增加,污水处理达标量也在增加,长春市工业污水处理水平逐渐提高。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直接被用于灌溉郊区农田,污染物进入城郊地区土壤,造成大面积土壤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身体健康[5]。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污染面积占郊区土壤总面积的10%以上,导致城郊蔬菜质量整体下降,合格率仅达94%,给城郊农业发展带来很大威胁。污染的地表水造成地下水或粮食蔬菜生产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污染物通过灌溉进入土壤,不断累积,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加剧城郊土壤化肥使用量,造成土壤的二次污染。

2.1.3工业固体废弃物引起的土壤污染

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炉渣、冶炼废渣、煤矸石和粉煤灰等。电厂和采矿企业是长春市产生工业固体废弃物最多的单位。长春市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热电一厂、热电二厂和热电三厂3家热电厂,以及双阳区长岭13家煤矿和长春恒利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金矿煤矿等。近3年长春市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利用情况如表3。2009年,长春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06.19万吨,比2008年增长了19.70%。长春市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74.15万吨,比2009年增长了16.73%。由于经济实力和生产技术的限制,长春市对工业固体废物大多不加任何技术处理,采取郊区简单掩埋的处理方式,造成城郊土壤污染。这些未经处理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直接向城郊地区倾倒,经过风化、侵蚀作用,使有害物质渗透入土壤,形成重金属污染,并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二次扩散性土壤污染,使土壤生产能力受到破坏,有害物质积聚在动植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重金属污染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有机物降解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需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甚至对土壤功能永远产生不良影响。

2.2农业生产导致的土壤污染

农业引起的土壤污染主要指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大量畜禽类粪便和生物残体处理不当等对土壤造成的污染[6]。

2.2.1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引起的土壤污染

长春市城郊地形平坦,地域开阔,海拔250~350m,年均日照时数为2525.8~2664.8h,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4.6℃,有伊通河等河流流经。城郊居民利用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蔬菜种植和温室反季节蔬菜种植。近年来,随着长春市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长春市城郊现有高标准、永久性菜田9000hm2,主要分布在城区的西北部、南部和东南部。西北部包括绿园、宽城2个区所属3个乡镇的15个村,总面积5400hm2;南部包括朝阳区2个乡镇的7个村,总面积800hm2;东南部包括净月、二道、双阳3个区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的20个村,总面积2800hm2[7]。为了获得农产品的高产,城郊居民不断加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力度,2011年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2000年的2倍多。虽然一定程度地遏制了病虫害,使粮食、蔬菜产量提高,质量看起来更好,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但残余的农药或分解之后的农药仍然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使城郊土壤污染逐年增加,由过去的13.2%增加到现在的27.8%,同时使蔬菜质量不断下降,2008年粮食、蔬菜平均合格率为94%,仅高于全国合格率92%的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2.2.2畜禽排泄物和生物残体处理不当引起的土壤污染

长春市城郊地区有德大肉鸡和皓月、佳龙等肉食品加工企业。德大集团拥有1.3万hm2的农场和3万多家定点合同养殖农户,年加工肉鸡7500多万只,鸡肉产量高达16万吨,鸡毛、鸡内脏等废弃物排放达1万吨。皓月集团坐落在长春市西部,占地面积7.5km2,在吉林省4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养殖基地,年屠宰肉牛100多万头,肉羊200万只,熟食制品30万吨,生物废弃物排放达30多万吨。据统计,由于城郊人们环保意识低,68%的饲养场中厩肥和屠宰场的废物及病死生物残体等不加处理,直接抛弃在地表或直接利用作为肥料,其中的寄生虫、病菌和病毒等引起土壤和水域污染,并通过水和农作物及农产品危害人们身体健康。

2.3生活垃圾和交通运输引起的城郊土壤污染

目前,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大,降解速度慢,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使城郊地区堆积场所的土壤直接受到污染并对大气和地下水造成间接污染[8]。2006年长春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12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为95.32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5.11%。2010年长春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为108.8万吨,处理量为103.56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2.46%。近几年,垃圾生产量变化不大,但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年提高,但老的垃圾填埋厂垃圾的容纳能力有限,使用寿命短,部分垃圾填埋厂垃圾处理水平低,很多垃圾堆放于城郊,造成环境污染。据统计,长春市现有公路总里程20600km,公路网密度为91.2km•km-2,截止到2009年底,长春地区的汽车保有量为96万辆。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机动车数量将持续高速增长,机动车的尾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在整个大气污染中,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高达50%~60%,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长春市城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长春市重要的交通中转站,环城高速公路、珲乌高速公路、长吉南线等都由此经过或穿过,交通流量大,排出大量汽车尾气。尾气、扬尘中含有大量的铅、铜和汞等重金属元素,汽车轮胎中含有添加剂锌,摩擦产生的含锌的粉尘,给土壤带来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且由于郊区建筑面积小,绿化水平低,所以城郊地区是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土壤污染区。道路网沿线的城郊土壤是接纳汽车尾气和扬尘沉降形成污染廊道,99%以上累积量分布在50m的范围内,形成基质污染类型[9]。

3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根据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的危害和特点,利用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立法和宣传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采取预防与治理相结合,有针对性、有效的治理措施,改善长春城郊土壤环境,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提高长春市民生活质量。

3.1加强城郊土壤污染的监测,有针对性地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针对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状况,通过研究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背景值,在调查摸清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合长春市城郊污染状况的土壤质量监测系统和预报系统。长春市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应机关开始建立土壤污染监测系统,投资961万元,购买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99台,并实现与环境监控中心联网,设立长春市城郊地区土壤污染监管部门。对长春市全市范围内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源进行全面普查。工业方面对全市2600多家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排查,对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排放方式进行清查,建立健全污染源档案,核查污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关闭或整顿,落实整改措施。大力推广循环生产、无毒工艺,控制“三废”的排放,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源。农业生产方面,加强污灌管理,严格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大力控制化肥和有毒农药的使用,做到因土因植施肥、合理用药,积极推广应用生物防治措施,发展绿色农业;人们生活方面,分类回收和净化处理生活垃圾。严格监控城郊地区的污染,确立长春城郊地区土壤污染评估和修复制度,对未受污染或轻度污染的土壤进行管理和修复[10]。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加大防治力度,控制污染源进入土壤,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发区、宽城区和二道区城郊污染土壤上植树或种植经济作物,繁殖非食用的种子或工业材料,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对于因交通引起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区域,在控制交通污染气体排放的同时,施用化学改良剂石灰、粉煤灰、泥炭、钙、镁、磷肥等,降低重金属的可溶性,改善郊区土壤的有机质,增强土壤自净能力,减少植物的吸收量,进而降低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加强调控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区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有效减轻长春市城郊土壤污染。对于绿园区污水灌溉造成严重的城郊有机污染土壤,可使用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值,加速污染物的降解。长春市城郊地区雨热同期,自然条件好,绿园区城郊有少量水田区。据研究,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无机成分大量向穗部转移,大水灌溉可明显降低水稻对镉吸收,干旱则会加剧水稻对镉的吸收。因此,加强水浆管理,可有效地减少重金属的危害[11]。对于个别污染特别严重,对人类生活影响较大的小面积土壤污染区域,可以采取换土和翻土的方法治理严重的土壤污染,此种方法改良彻底,用时短,但缺点是工程量大,成本高。在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城郊一些污染较轻的地区,可以采取调控土壤氧化还原条件的办法,引入适合东北地区成活的有益生物或土壤动物吸收重金属污染物,增强自净能力,从而消除污染。如种植非转基因植物中国蜈蚣草,可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砷;种植转基因芥菜,可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硒;引入土壤动物蚯蚓,可以很好地提高土壤自净能力和土壤肥力[12]。根据长春市城郊耕地土壤污染特点,改变城郊受污染耕地的耕作制度,引起土壤环境变化,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例如,可以实行水旱轮作,有效减轻或者消除农药污染。城郊居民菜田种植时常用的DDT农药,在旱田中降解速度很慢,残留量也很大,但如果把旱田改成水田,DDT的降解速度会有很大提高[13]。今后,在长春市城郊地区多植树造林,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生物降解作用,增强土壤胶体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

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范文3

[关键词]电子废物;回收体系;延伸生产者责任;回收处理许可证;上海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65-03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管理机制研究”(批准号:沪人[2005]105号;沪科[2005]171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联合课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电子废弃物一体化管理研究”(批准号:2008SBF001)

[作者简介]邹松涛,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07级产业经济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及政策。(上海 200444)

一、上海市电子废物的来源及特点

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包括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报废产品或设备、报废的半成品和下脚料,在产品或设备维修、翻新、再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报废品,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产品或设备。电子废物涵盖了生活、生产两大领域,可回收物质包括电路板、金属部件、塑料、玻璃等几大类。

上海市电子废物的来源分为工业源和社会源。

工业电子废物多来自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企业,具有排放者相对集中、排放数量较大、排放量及频率固定的特点。上海电子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名列第3,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其电子电器产品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相对也大,微型计算机产量上海占26.9%,北京占8.0%;打印机产量上海占44.2%,北京占2.O%。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上海的支柱产业,截至2007年底,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有1554家,当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52%。其中,电子计算机制造总产值占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53.94%,集成电路制造业占7.12%,通讯设备制造业占9.02%。这些企业多集中在金桥、张江、闵行、漕河泾等工业园区内。

上海市工业电子废物的上述特点使得工业电子废物的回收相对易行。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及《上海市危险废物防治办法》等,上海的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企业与专门的固废处理企业签订了相应的回收处置合同,并由环保部门按照预防为主、集中控制、污染者承担责任的原则实施全过程管理。上海惠普有限公司、上海理光传真机有限公司、上海飞利浦电子元件有限公司等近200余家电子电器产品制造企业与上海新金桥工业废弃物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回收处置合同,以达到工业电子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来自社会源的电子废物主要包括各种家电、电脑及附件、通讯产品、办公设备等,具有排放者相对分散、单位排放量小、排放频率低的特点。对这类电子废物的回收处置以及再利用资源化建设,国内正在探索之中。200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确定了浙江省、山东青岛市为国家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省、市,2007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2008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审理并原则通过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草案)》。

笔者将“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或电子电气设备”称之为“生活电子废物”,具体包括废旧家电、影音设备、电脑、手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话等。本文中主要针对上海市“四机一脑(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脑)”的回收处置渠道与模式进行了实地调研。

二、上海市电子废物回收处置现状

通过对电子废物的相关监管部门、旧货市场(又称二手市场、调剂市场)、电子电器零售商等的实地调研,了解到目前上海市生活电子废物的回收渠道主要是“个体回收户上门收购”,回收模式主要是“有偿回收”。上海市现存的5种回收渠道,2种回收模式,并没有引导生活电子废物流向有环保资质、无害化处理能力的正规企业,而是经旧货市场中转最终流向“地下拆解工厂”、“家庭拆解小作坊”和欠发达地区(如下图)。

具体的,上海市电子废物有5种回收渠道:个体回收户上门收购、旧货经营业主坐地回收、零售商“以旧换新”、通过社区废品收购站回收、机关事业单位统一交投。2种回收模式:“无偿交投”和“有偿回收”。

综合上述上海市的生活电子废物回收处置现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回收体系已自发产生

这个体系是“生活电子废物排放者到个体回收户,再到旧货经营业主,最后到处理处置企业”,但由于利益的驱动,上述体系并不流畅高效,大量的生活电子废弃物流入“地下拆解工厂”和“家庭拆解小作坊”,而非流向正规企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二)旧货市场在回收渠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旧货市场的规范仍处于无序空白状态

对旧货交易(包括二手电器的鉴定,二手电器的来源、去向等)没有真正的监管和监管者。旧货市场是生活电子废物的中转站,通过旧货市场生活电子废物并没有流入正规的处理企业,而是流向了“地下拆解工厂”和“家庭拆解小作坊”。从事二手电器收购出售行业的“门槛”很低,只需由工商部门批准,并没有相应的环保技术资质认定。2006年商务部通过了《旧货品质鉴定通则》、《旧货品质鉴定――旧家用电器》2个行业标准,但行业标准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且实施上主要通过中国旧货协会来负责完成,在强制性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执行更是无从说起。

(三)末端处置体系基本完备

无论是固废、危废、工业废物,还是一般废物上海市均有完备成熟的处置技术及体系,但苦于“货源(电子废物)不足,生产能力闲置”。

截至2003年,获得《上海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就有74家,处理范围几乎覆盖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中的所有项目,其中5家具有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废旧电子电器的能力,仅上海电子废弃物交投中心有限公司一家的年处理量就为1万吨。2007年7月全国最大的危险废物焚烧装置在沪建成投入运营,其焚烧炉的尾气排放及处置已达欧盟标准。

三、上海市电子废物回收处置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有偿回收为主的多主体、多渠道、开放式回收体系

首先,应实行“有偿回收”。日本对于废物排放实行“谁排放谁付费”原则,不但认为废旧家电是无价值的,而且在废弃时还要支付相关费用。欧洲也根本不存在回收废旧家电的“流动大军”和大量的二手家电交易市场。但在我国“废旧家电是有价值的”已经是普遍共识,再加上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二手家电的需求依然存在而且巨

大。因此,“无偿交投”、“付费排放”目前在我国都尚无实施的群众基础。而“有偿回收”既符合中国的消费观念,也利于回收处置体系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其次,应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开放式”回收网络。“多主体”是指由废物排放者到最终无害化处理企业之间,存在多个回收主体。“多主体”不是人为设定的,而是符合市场需求自发形成的。“多主体”不但能满足废物排放者位置分散、数量众多、排放量少、排放频率相对低的特点,也能满足处理企业大批大量运输处理的要求,实现收集、运输、处理的总成本最小化,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多渠道”是指从废物排放者到最终无害化处理企业之间具有多种途径。“多主体”的存在决定了回收网络的“多渠道”,家庭可通过个体回收户上门收购,也可到社区回收站,家电维修店有偿交投,还可到零售商处“以旧换新”。生产商可通过售后服务网点回收,处理企业可通过专职的回收公司,或自建回收网点进行回收。上述多渠道视其经济效益由各市场主体自发完成。

“开放式”是指回收体系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和运行的。政府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职能部门行使引导、监管权力,而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指定或建立各级回收者。引导生活电子废物最终流向具环保资质、无害化处理能力正规企业的是价格杠杆而不是政府干预。

(二)规范化管理旧货市场

1.实行废旧电器回收、处理许可证制度。对废旧电器的回收公司、旧货经营业主和处理企业实行许可证制度,并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及登记。可设置废旧电器收集许可证、处理许可证、收集处理综合许可证3种。凡获得收集许可证的企业只能进行废旧电器的收集、运输、仓储,并保证将收集到的废旧电器售给具有处理许可证和综合许可证的企业,不得进行拆解、销售活动。凡获得废旧电器处理许可证与综合许可证的企业可对废旧电器进行集中拆解、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并保证不可资源化部分的填埋与焚烧。凡获得综合许可证的企业可同时展开上述回收许可证、处理许可证涉及的全部业务。

2.实行二手电器登记、标识制度。要严格区分废电器与旧电器。废电器严禁进入再流通,只能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旧电器电实行登记、标识制度。具备检测维修能力,且维修后的电子电器产品能达到质监部门标准的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企业(包括旧货经营业主、专职回收公司、综合回收公司、处理企业),才有权使用“旧货”、“再利用产品”的标识。收集到的旧电器经检测维修贴上“再利用产品”标识后,才允许进入合法的旧货市场。废旧电器回收、处理企业定期向监管部门上报其检测维修产品的数量、类型、去向;回收且销售旧电器的旧货经营业主定期向监管部门上报其销售的旧电器的来源、类别、数量,并承担售后服务责任。

(三)推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

“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v,EPR),其核心是“谁生产,谁负责”,即产品消费后回收、处理以及再利用责任从由政府承担转向由生产者承担,将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产品消费后的回收、处理、再利用阶段。简单讲,就是产品生产者要负责消费后产品的回收、处理、再利用。目前,在日本和欧洲等国践行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回收处理模式有以下3种:

1.生产商独立回收、处理。该模式是指生产商自建回收网络、处理工厂,独自负责其产品的收集、拆解、无害化、再利用。即生产商自行承担消费后产品回收处理的实物责任和经济责任。如惠普的“星球伙伴(Planet Partners)回收与再生计划”形成了惠普产品的全球回收网络。

2.行业联盟负责回收、处理。该模式是指行业中若干生产商自愿结成联盟,由联盟来承担消费后产品回收处理的实物责任和经济责任。这个联盟被称为“产品责任组织”(Product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PRO),PRO通常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按企业化模式运作,一般有商业协会组建,企业加盟。PRO可以自己组建电子废物回收公司和处理工厂,也可以选择已有的回收公司与处理工厂。生产商则可以选择一个加盟费用比较低的PRO,由PRO来履行延伸生产者责任。比如,东芝、松下在日本北九州联合建立的日本家电再利用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责任组织。

3.第三方回收、处理。该模式是指生产商将自己应履行的延伸生产者责任委托给第三方(回收公司或处理企业),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承担消费后产品回收处理的实物责任和经济责任。这个第三方企业被称为“产品责任提供商(Product Responsibility Providers,PRP)”。比如,欧洲最成功的再循环企业之一――MIREC Recycling,原先是荷兰飞利浦公司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的附属企业,至上世纪90年代,该企业从飞利浦公司独立出来,目前已成为一个与30多家国际电气品牌合作的专营电子废弃物处理公司。

依据上述3种模式,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在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率先推行“第三方EPR制度”。第三方可以是专职回收公司,也可以是综合回收公司(兼有回收、处理两个职能),还可以是非营利性独立的行业协会。具体这个“第三方”采用那种形式,由市场需求结合政府意愿视实际情况而定。

国内家电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5%,生产商自建回收、处理体系所带来的高昂费用,潜在技术风险,使许多国内生产商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废旧电器回收、处理行业联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现阶段承担生产商EPR责任的“第三方”应是具有环保资质、无害化处理能力的处理企业。

上海市工业基础设施、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无论是处置固废、危废、工业废物、一般废物均有完备成熟的技术及体系,这为推广“第三方EPR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利用现有的处置体系,避免了重复建设,保证了集中统一处理。第三方回收公司或处理企业或行业协会凭借技术、信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可实现回收处理集约化、效率化的规模经济,生产商则可通过委托――关系锁定延伸生产者责任成本,专注发展主营业务。

参考文献:

[1]范泽云,朱萍.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管理模式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15).

[2]赵立祥.日本的循环经济与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赵聪颖,杨婷婷.上海市电子废弃物现状评述与改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

[4]李华友,冯东方.促进我国电子废物循环利用的政策途径[J].再生资源研究,2007,(2).

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范文4

(第二轮征求意见稿)

 

 

 

 

 

 

 

 

 

遂昌县化工行业整治领导小组

二Ο二一年三月

 

目录

 

1.1 概述

1.2 政策法规

1.3 安全生产管理

1.4 环保治理

1.5 节约资源与清洁生产

1.6 设备设施监管

1.7 应急管理

1.8 负面清单

 

 

1.1 概述 为加快推动化工行业向绿色、集聚、高端方向发展,按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要求,以生产智能化、自动化、清洁化、安全化为目标,着力构建“绿色安全、循环高效”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依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从政策法规、安全生产监管、环境监管、设备设施监管、能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应急管理、负面清单等方面提出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标准(50条),本标准适用范围为我县境内《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2019年修改)所列的第C26-27类行业。

1.2 政策法规 (1)企业项目应符合国家、地方产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土地建设、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等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

1.3 安全生产管理 1.3.1 厂区布置和设计 (2)工厂布置应根据工厂的生产流程及各组成部分的生产特点和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风向等条件,按功能分区集中布置,工艺装置或设施、罐组之间和与相邻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防火间距符合规范要求。生产、储存区要与办公区隔离,涉及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的生产装置控制室、交接班室原则上不得布置在装置区内,确需布置的,应按照《石油化工控制室抗爆设计规范》(GB50779-2012);有甲乙类火灾危险性、粉尘爆炸危险性、中毒危险性的厂房(含装置或车间)和仓库内不得设置办公室、休息室、外操室、巡检室。

(3)化工生产企业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涉及二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应具有相应甲级化工资质单位进行设计,企业不得擅自改变布置和区域使用性质。厂区内要设置限速、限高、禁行和导引等标志,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装置、设备、设施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易燃易爆场所要安装符合规范要求的静电消除装置。

(4)控制室不能与甲乙类生产车间在同一车间,间距符合《石油化工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2018版)表4.2.12条等规范要求,且控制室面向有火灾危险性设备的外墙应为无门窗洞口;制定完善并严格执行包括值班值守、报警处置、视频巡查、应急调度等在内的自控室管理制度。

1.3.2 精细化工反应安全评估和中试管理 (5)按《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试行)》要求开展反应风险评估。下列情形,应进行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建立风险控制措施: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涉及金属有机合成反应(包括格氏反应)的;现有危险工艺装置涉及工艺路线、工艺参数或装置能力变更以及因反应工艺问题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涉及其他放热的反应、蒸馏、精馏、稀释、干燥等工序的;需要贮存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半成品、产品及危废;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重氮化、过氧化工艺的精细化工生产装置,有关产品生产工艺全流程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并落实安全管控措施。要根据工艺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安装必要的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温度、压力、加料等联锁自控,反应工艺危险度3级及以上的,要首先进行工艺优化和工艺改进,产业化实施必须进行区域隔离,并设计安装应急终止或超压泄爆装置,达不到要求的实施淘汰。

(6)采用间歇或半间歇反应工艺且投用10年以上的生产车间,每三年由企业聘请具备化工石化医药工程设计甲级资质等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设计诊断和风险评估。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推倒重建。

(7)新开发的不涉及的国内首次的工艺的化工工艺、技术由企业自行邀请专家进行论证并提供专家论证意见,生产工艺经逐级放大试验后,方可进行工业化生产。对于国内首次的工艺的化工工艺、技术应按有关要求进行。严禁在工业化生产装置进行试验性生产。中(扩)试装置应单独设置,且采用自动化远程控制,现场原则不能有人,确有需要的控制在2人以下。中试前,须完成完整的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论要符合中试及今后工业化生产安全要求。企业应确保物料安全、设备安全、反应安全、操作安全。

1.3.3 风险管理和重大风险控制 (8)建立安全风险日志管理制度,落实动态安全风险研判和每日公开承诺,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风险研判;建立自下而上的层层风险研判、层层记录归档、层层风险报告、层层签字程度的制度,一天一预警提示、一天一承诺公示。

(9)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每3年开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并对其工艺进行开停车条件确认和风险识别(其他的每5年开展一次风险辨析分析)。

(10)“两重点一重大”企业须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应建设具备安全网络条件的APP在线安全管理平台,应按规定确定、配备、运行自动化控制系统。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生产现场和危险化学品甲类仓库(罐区)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并能接入安全监管平台。

①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和涉及危险工艺企业。应按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监测监控体系;配备温度、压力、液位、流量、组份等信息的不间断采集和监测系统以及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并具备信息远传、连续记录、事故预警、信息存储等功能。

②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装置应实现自动化控制,确定重点监控的工艺参数,装备和完善自动控制系统。对于重点监管危险工艺的车间内同时布置的非危险工艺装置要按照危险工艺的自动化要求进行设计;反应工艺危险度2级及以上的,SIS、DCS等控制系统使用年限达到6年的,由企业委托控制系统提供商等进行性能判定,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提升改造。

③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使用装置。制定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规程和工艺控制指标,严禁违反操作规程、超工艺指标运行。应按规定装备功能完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度、压力、液位等重要参数的实时监测,实现双电源供电,控制系统设置不间断电源(UPS)。高度危险和大型装置应设计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紧急停车或安全联锁)等。

④应设计安装符合要求的安全仪表系统(SIS);在役装置应在全面开展过程危险分析(如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基础上,通过风险分析确定安全仪表功能及其风险降低要求,并评估现有安全仪表功能是否满足风险降低要求;企业应在评估基础上,制定安全仪表系统管理方案和定期检验测试计划。

(11)罐区或仓库应按分区、分类存放标准储存介质,不得超量、超品种储存危险化学品,不得将相互禁配物质混放、混存,并在仓库门口(按照每个防火分区)设置风险告知牌和物料定置牌。企业应对进出物料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储罐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储罐高低液位报警,采用超高液位自动联锁关闭储罐进料阀门和超低液位自动联锁停止物料输送措施。构成重大危险源、易燃易爆以及剧毒化学品的储罐应设置紧急切断阀。

(12)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生产设备、储存设施和管线,压力容器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以上的,以及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要强制淘汰更新。

1.3.4 人员素质和能力 (13)对申请办理安全许可证及安全许可证延期的企业,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相关规定,对考核未通过的,不予办理相关企业的安全许可证。

(14)化工生产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专人负责制,设立安全总监,安全总监应具有国民教育化工或安全类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并具有3年及以上化工行业从业经历,或该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化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实际在企业全面管理生产经营的负责人,下同)须具有3年以上化工行业从业经历,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总监必须具有化工类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

(15)涉及“两重点一重大”装置的专业管理人员应达到国民教育化工或安全类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新招危险工艺操作人员应具有国民教育化工或安全类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现有危险工艺操作人员学历达不到要求的于2023年前完成学历提升;新招普通岗位一线操作人员应达到国民教育化工或安全类专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或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并接受安全培训,经企业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老员工学历达不到要求的于2023年前完成学历提升。特种作业人员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

(16)化工生产企业应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其中从业人员100人以上的至少配备2名注册安全工程师;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中的中级及以上注册安全工程师比例至少应达到15%,并逐步提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数不低于企业从业人数的2%,专职安管员应具有化工或安全类专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达到国民教育化工或安全类专业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或高中以上学历并具有十年以上化工安全管理经历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涉及重大危险源企业和危险工艺化工企业专职安管员还应取得化工类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或化工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

1.3.5 门禁管理 (17)企业外来人员实行登记制度,应经安全教育或安全告知;任何人员进入企业生产、储存区域应接受安检,按规定穿(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对涉及光气、氯气、氟化氢、硫化氢等剧毒、强腐蚀性物质的作业场所按规范配备专用防护用品),严禁携带火种,禁止携带任何非生产性电子设备。

(18)凡进入生产装置区、罐区的机动车辆,必须佩戴标准阻火器。企业对进入生产装置区、罐区的机动车辆进行严格检查,做好登记。机动车辆进入生产装置区、罐区后,必须按指定路线限速行驶,在指定区域停放。

1.4 环保治理 1.4.1 基础管理 (19)建立专业的环境管理机构,包括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处理设施运行部门及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队伍。制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包括环保设施运行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值班巡查制度、环保事故应急预案制度、环保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度、环保处理设施停运和检修报告制度、污染防治设施和突发环境事故的隐患排查制度。建立完备的环境保护管理台帐,包括自行监测台帐、环保设施运行台帐、药剂使用消耗台帐、危险废物处置台帐。项目审批、验收、整治、核查、排污许可等“一厂一册”档案资料齐全。

(20)按规定开展污染物自行监测,应具备基本污染物指标监测能力,鼓励具备主要特征污染物指标监测能力,满足内部环保管理需求。应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委托具备资质的监测单位定期开展监测,并按规定公开自行监测方案和监测情况。应及时制定、更新、完善污染物收集、处理操作规程及配套环保设施工艺流程图,并按规定上墙公开。应委托有资质单位编制废水、废气治理方案,复杂项目的需经有关专家评审。应及时签订相关废水纳管、固废处置等三废委托处置合同,并及时更新。

1.4.2 源头管理 (21)宜采用连续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收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新建和推倒重建的生产车间宜采用垂直流设计。应使用低毒、低臭、低挥发性的物料代替高毒、恶臭、高挥发性原辅材料,车间废气应采用可靠的尾气集中收集与处理系统。应采取先进装备设施、工艺技术和方法,加强过程控制,鼓励生产工艺和设备实现密闭化、连续化、管道化。在生产工艺适用的情况下,鼓励选用单锥、双锥、闪蒸干燥等先进的干燥设备。应淘汰水喷射泵、蒸汽喷射泵和水冲泵等真空设备,确因特定工艺要求使用的,应做好使用水的冷凝和回收,完善设备密闭和废气收集措施。

(22)挥发性液体物料固定顶储罐须采用呼吸阀、氮封、降温设施、气相平衡管等一种或多种措施,呼吸废气宜应采用冷凝回流或其他方式处理后排放。挥发性液体物料装卸必须采用装有平衡管且封闭的装卸系统。使用桶装液体原料的必须密闭正压输送并设置密闭投料间,不得真空抽取。除物料装卸场所临时使用外,正常生产流程中的物料输送应使用刚性管道,不得使用柔性塑料管,以减少环境风险。反应釜、管道等装备拆除前必须清洗清理干净,原料、产品、使用过的物料桶和废弃反应釜、管道等装备应及时处理,禁止露天长时间堆放。

1.4.3 废水收集处理 (23)须做好清污分流工作,各类废水做到应纳尽纳,应关注特征污染因子的治理对策。重金属、高氨氮、高磷、高盐、高毒害、高热、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应做到分质分流,配套预处理措施和设施。罐区地面应作硬化、防渗处理,四周建围堰并采取防雨措施。各类废水输送采用明管或明管高架方式实行管道化输送,输送管道满足防腐、防渗漏要求,标注统一颜色及流向,不得设置地埋管、临时管。工艺装置废水不得落地且不得进入车间明沟(渠),新建企业及项目车间工艺废水和设备清洗水不得设置地下废水收集池,地面清洗水或现有企业整改确有难度的须采用池中罐的形式收集废水。

(24)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初期雨水收集池、事故应急池容积满足规范要求,初期雨水切断装置应采用智能控制,雨水沟、收集池应进行防腐防渗处理;规范建设雨水排放口,清理封堵废弃排放口和管道,雨水排放口必须安装智能化监控设施,最终排放口与外部水体间安装切断设施,并配套建设足够容积的应急池和应急泵。

1.4.4 废气收集处理 (25)废气收集应按照小风量、高浓度原则设计,除安全因素以外,严禁稀释收集、处理。液体投料应采用重力流或正压输送,固体投料采用固体投料器,无法使用固体投料器的应设置密闭隔间等方式隔绝物料与环境空气的接触。在生产中易挥发或异味明显的物料、中间体、产品,宜采用密闭生产体系,投料、转移、出料以及抽滤、离心、干燥、烘干等固液分离工序宜采用密闭设施,无法密闭的应采用密闭隔间等方式隔绝物料与环境空气的接触。挥发性或异味明显的成品包装单元,根据包装形式,应选用效率高、物料转移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的包装设备,异味难以收集的应设置密闭隔间等。设置密闭隔间的,须对废气产生点位采取局部集气罩的方式收集,提高效率减少换风次数,减少总风量。

(26)应采用国家和省里推荐的高效处理方式处理废气,非水溶性组分的废气不得仅采用吸收方式处理,禁止将高浓度废气直接与大风量、低浓度废气混合。

(27)企业主要废气末端治理设施应规范安装监测采样阀门及平台,采样电源保持稳定供电。企业应科学管理废气治理设施,鼓励安装光控、声控等报警装置及时预警设施故障,重点废气治理设施鼓励采用传感器方式全方位监管设施运行情况。

1.4.5 固废处理 (28)产生管理及包装要求:①产生管理要求:张贴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周知卡,建立产生点位台账,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包装,在包装容器上初步张贴危险废物标签,已完成包装的危险废物在产生点位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②包装要求:包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完好无损,贮存量不得超过容器最大贮存的90%,产生异味的危险废物须密封容器口或袋口,易散落的危险废物应进行打包缠绕,防止脱落。

(29)设备建设及贮存要求:①设施建设:贮存设施应防风、防雨、防晒;地面硬化、防腐、防渗、无裂缝;内部四周设置导流沟;外部设置不小于一立方的收集池,收集池应能自动收集泄漏液体,并设置污水管道输送至污水站集中处理;贮存设施应根据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参照危险废物化学品贮存设施等级要求建设相应设施,焚烧和综合利用类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满足2个月时长以上正常生产活动情况下的产废贮存需求,贮存挥发性危险废物的设施应设立废气收集处理设施;配备与危险废物特性相应的应急设施和物资。②贮存要求:不得贮存与危险废物管理无关的其他物品;互相反应的危险废物不得贮存在同一场所;不同类别危险废物需分区堆放,间隔一米以上,划定分隔线或隔离墙;危险废物包装容器不得与地面接触;在贮存设施内外张贴危险废物标识和周知卡并及时更新;应由专人管理,分类别建立出入库台账并实时记录;配备称重计量设施,对入库的危险废物逐件进行称重,其中危废要求规范存放、及时清零。

(30)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档案,分类建档:①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验收报告和批复及固废核查报告;②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分类别);③危险废物委托处置合同、委托单位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和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许可证复印件;④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危险废物申报登记;⑤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及转移联单;⑥危险废物内部管理制度、业务人员培训记录;⑦有自行处置的,还需提供处置装置(设施)环评、验收技术文件及批复、处置设施运行记录、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

(31)除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危险特性进行判别外,还需根据生产原料、工艺等对危险废物特性做进一步判别,对可能具备易燃性的危险废物需进行其他特性分析,并根据特性判别结果指导贮存、堆放、处置并采取相关应急措施,同时将危险特性告知利用处置单位。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登录浙江省固体废物管理平台上报年度管理计划、产生处置台账、转移联单。上年危险废物产生量大于300吨/年的产生单位应在下年年初自行组织固废核查和论证,生产工艺调整、新项目投产后,危险废物产生量与法定核定量相比变化幅度超过20%的须组织固废核查并与管理计划一同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自行利用处置本单位危险废物的企业应参照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管理要求建立相关制度和台账,利用处置外单位危险废物的企业必须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包括自行利用处置)需按有关要求开展安全风险评估。所有产生危险废物的化工企业必须在物流的出入口、贮存场所、主要产生(处置)设施安装“三点一线”的视频监控系统,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

1.5 节约资源与清洁生产 1.5.1 节约能源 (32)禁止使用或严格淘汰国家明令禁用或淘汰的用能设备和生产工艺;全面淘汰落后及相对落后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大力推进绿色化工技术,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推广能源梯级利用、螺杆膨胀动力驱动、溴化锂制冷等技术,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余热余压,实施热泵辅助精馏、MVR蒸馏、膜分离,凝液回收、聚合母液处理及回用、酸洗废水净化等技术改造。加快老旧电机更新改造,积极使用国家重点推广的高效节能电机。

(33)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组织机构,配备能源管理员,年综合能耗在1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须持证上岗。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集约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能源生产、输送、分配、使用各环节进行集中监控管理。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2006)的要求,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主要工业产品单耗应低于国家和省限额标准,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符合《浙江省制造业行业新增项目产出效益规范指南(2020版)》中规定的要求。

1.5.2 节约用水 (34)以“节水优先”为用水原则,采用节水型工艺、节水设备,加强用水管理,建立用水用水三级计量管理制度,用(取)水定额满足《浙江省用(取)水定额(2019年)》(浙水资[2020]8号)相关行业的先进值要求。结合行业清洁生产要求,建立和完善循环用水系统,提高工业用水重复率,现有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20t/万元,新建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10t/万元。

1.5.3 节约用地 (35)企业应加强集约用地管理。除特殊工艺外,企业应建设多层厂房;鼓励企业在附近配套区块建设或租用生活设施用房,厂区内除研发用房、管理用房和值班人员用房外,原则上不得建设员工宿舍用房。亩均增加值和亩均税收应符合《浙江省制造业行业新增项目产出效益规范指南(2020版)》中规定的要求。

行业名称

亩均税收(万元/亩)

亩均增加值(万元/亩)

单位能耗增加值(万元/吨标煤)

行业名称

亩均税收(万元/亩)

亩均增加值(万元/亩)

单位能耗增加值(万元/吨标煤)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28.1

110.5

0.7

医药制造业

44.0

145.6

3.1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36.7

129.5

0.5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6.0

97.8

1.6

肥料制造

5.8

44.5

0.1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92.1

289.7

8.6

农药制造

8.8

73.9

1.1

中药饮片加工

13.4

102.4

4.9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29.1

100.9

1.5

中成药生产

39.7

117.1

4.0

合成材料制造

25.9

118.8

0.6

兽用药品制造

24.7

80.3

3.3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

21.0

82.6

1.2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71.1

217.6

4.5

炸药、火工及焰火产品制造

8.5

37.0

6.7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38.1

124.0

3.8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

40.6

156.9

4.2

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

18.2

81.2

1.2

1.5.4 清洁生产 (36)企业应定期通过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主要清洁生产方案,大宗液体物料须管道化输送,其他液体物料原则淘汰桶装,保持清洁生产水平不得低于清洁生产国内先进水平。

1.6 设备设施监管 1.6.1 特种设备 (37)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的原则,使用取得许可生产并经检验合格的特种设备, 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已经报废的特种设备。应按规定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取得使用登记证书,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及时申报并接受检验,不得使用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对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达到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报废条件的特种设备,应当依法履行报废义务,并办理使用登记证注销手续。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充装单位,应当具备规定条件,并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许可,方可从事充装活动。

(38)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并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按规定取得相应的特种设备作业资格。应当应当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特种设备一机一档,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特种设备应急演练。应当定期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巡查和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年度检查,建立定期巡查档案和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年度检查档案。

1.6.2 防雷及防静电接地安全设施 (39)按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石油化工装置防雷设计规范》等要求,在厂区安装防雷装置;按照《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要求,在输送易燃物料的设备、管道安装防静电设施。防雷装置应当每年检测一次,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1.7 应急管理 1.7.1 环保应急管理 (40)企业应建立环保事故隐患定期排查机制,完善防范措施。建立健全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应急预案,并按照应急预案配备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和设施,进行日常培训、演练、备案。敏感区域建立特殊污染因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高风险企业强制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1.7.2 安全应急管理 (41)企业应按要求制定安全生产紧急疏散、应急救援预案;企业应按照《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标准》(GB30077)的要求配备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及物资;按规定建立应急队伍、配备专职人员。企业应结合实际,以实战为导向,加强应急救援培训和应急救援演练,每年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不少于1次。

1.7.3 消防应急管理 (42)企业内所有厂房及仓库均应提供消防行政许可证明文件,不得擅自改变使用性质;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烟排烟系统、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应保持完好有效;企业内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符合规定,保持畅通;所有企业安装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有消控室企业安装远程监控系统,不得存在严重影响消防安全的违章建筑。如不符合要求且不能当场整改的所涉厂房停产整顿,对于严重影响消防安全的违章建筑,予以拆除。

(43)在危险生产、储存区域外围增设针对性的消防设施和灭火救援装备,储备相应的灭火药剂,放置必要的防护救护器材,有毒有害岗位应配备救援器材专柜。

(44)一级重大危险源企业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配备相应人员和消防车辆,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其它化工企业应当建立志愿消防队、微型消防站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完善联勤联动机制,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一、二级重大危险源企业应当成立灭火救援专家小组,第一时间协同做好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

1.7.4 气象灾害应急防御 (45)按照《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监督检查办法(试行)》,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建立特殊气象情况接受预警机制,做好防雷电、防大风、防暴雨(雪)、防高温及防结冰等气象灾害防御应急工作。

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范文5

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传统生产模式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迫使各个国家开始探索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在四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通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资源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二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不同的工厂集聚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让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三是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如德国大力推行固体废弃物再生回收利用,废物循环、建筑废料、玻璃瓶回收和废纸再利用率分别达到50%、72%、85%和88%;四是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用生态学原理统筹规划工农业、生产消费、城市农村的发展。多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也越来越大。对此,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法规,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批准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全国掀起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热潮。××作为西部欠发达市,要解决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问题及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 “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节能降耗力度加大。坚持把节能降耗列为各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严格考核。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关停、拆除了立窑水泥、小焦炉、火力发电等落后生产线,去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降至35%。节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胜隆能源实业30万吨甲醇汽油、春光油脂20万吨生物柴油、洋县玉虎化工三废混燃炉节能改造、万邦置业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燎原航空机电综合改造等一大批节能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投用,去年38个节能项目投资达24.2亿元。节能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的节能执行率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高油耗客货车退出营运市场速度加快,节能灯具安装近20万套。据测算,去年全市能耗下降量为20.8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1.589吨标准煤,同比降低4.22%。

二是清洁生产实现新突破。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为主逐步向生产过程控制转变,八一锌业、汉钢集团、振华生物、南化公司、中材水泥等6户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略阳新兴洲工贸公司荣获省级清洁生产审核先进单位称号。汉烟、略钢、陕飞集团清洁审核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清洁审核推进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八一锌业实现经济效益7366万元,节水、节电分别达14万吨和1087万kwh,削减二氧化硫157吨,减少排渣1582吨;汉钢集团实现经济效益1894万元,节电103万kwh,削减二氧化硫269吨,回收粉尘1万余吨。

三是资源循环利用取得新进展。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如大秦汉生物公司利用薯渣生产无抗饲料养猪,用生猪粪便做沼气,用沼液养鱼,沼渣做有机肥料;南化公司利用工业废气废水提炼纯碱、八一锌业回收废气生产工业硫酸、秦吉公司利用粉煤灰加工混凝土砌块、汉钢集团从集炉煤气中提炼硫胺等,既减少了废弃物排放,又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管理逐步规范,占地75亩的交易市场及加工中心开工建设。

四是循环产业链条日渐形成。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矿产开采—矿石—水泥建材,铁矿石—铁—钢、铅锌矿—烧结矿—锌锭,烟草种植—加工—卷烟、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铸造—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等六大循环产业链。特别是各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配套水平也正在逐步提高,比如远东化肥、定军山水泥厂等企业,利用八一锌业、汉钢集团的硫胺、冶炼渣等资源,生产有机肥料和新型水泥等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五是生态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全市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认定面 积达110.7万亩,获得认证企业73个、认证产品107个。大力实施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建设新式沼气池5.86万口,秸秆综合利用率达69.1%,每口沼气池户均年节约燃料和电费300至400元。随着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的广泛运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猪药茶菜渔等循环农业产业链。注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化肥使用强度同比下降16.5%,农药使用强度同比下降8.7%。

六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种苗培育、经济林基地建设等重大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2%。大力推进生活污水、大气治理工程,汉江水质出境断面始终保持在二类水平,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近年来都在300多天以上,去年达到332天。扎实开展城市联创,城市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等称号。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已成为××扩大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一张响亮名片。

我市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仍处于低层次、小范围、短链条的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循环经济理念意识淡薄。据问卷调查,全市仅有18.3%人偶尔听说过循环经济,32%的群众没听说过这个名词。一些部门和单位狭隘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的自身行为,与政府部门无关。一些企业经营者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对清洁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对废弃物再生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关注也不够。一些群众由于长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淡薄。

二是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偏高。我市经济粗放型发展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传统工业比重较大,能耗大的行业所占比重较高,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相对落后,工业能源消耗结构主要以煤为主,资源消耗量大。近几年,虽然我市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能耗高、浪费大仍然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20xx年,我市万元gdp能耗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0.499吨和0.298吨标准煤。

三是废弃物处理任务繁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量呈逐年增多趋势,去年达到357.5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38%。11县区中仅有污水处理厂1户、垃圾处理厂4户,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仅为40.4%。矿产资源开发不合理,乱采乱开、采“富”弃“贫”、挑“肥”捡“瘦”现象严重,尾矿库等矿石堆积量较大,矿山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废弃物处理滞后,环境状况堪忧。

四是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全市现有研究所大都设备陈旧老化,人才资源匮乏,研究资金短缺。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具有资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服务机构仅有1户,且仅限于化工、钢铁行业。全市企业科技基础薄弱,自主研发能力较差,还没有能力开发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五是政策扶持亟需加强。循环经济兼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能,要求政府采取更多的推动措施。近年来,虽然我市组织实施了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55315”科技创新工程,但总体来看,尚未在领导体制、政策导向、价格机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的合力,目前,除试点项目和示范企业外,多数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尽管我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是希望多于困难、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正在增多。一是中省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规政策,省上也出台了许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为我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正确方向和有力指导。二是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部委于20xx年和20xx年分两批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我市借鉴试点省市成功经验,避免少走弯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国务院作出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我们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钢铁业、有色金属业、轻工业、物流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措施,只要我们努力争取,必将赢得更大的支持。四是我市已被纳入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这为我们争取项目资金,提高产业集聚度,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作为国家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带,必将促进××在区域间的经济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应把握的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等各个方面,既是发展理念的极大升华,又是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我市而言,在思路确定上必须坚持纲举目张原则,扎实做好功能分区、产业发展、循环层次三项重点工作,逐步形成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全面发展新局面。

(一)科学确定功能分区。确定功能分区,意在彰显和提升发展优势,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必将享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惠。如何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利用好这些优势资源,做到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问题。综合考虑各县区资源基础、园区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因素,应把我市产业集聚区规划为中心区和辐射区,进行分层布局,整体推进。中心区应包括汉台、勉县、城固、南郑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余县列为辐射区。确定这一功能分区定位,不仅有理论依据,而且有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从理论依据看,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资源、人才、信息总是受利益驱动向经济相对活跃地区流动,这些地方不仅有聚集效应,也有辐射效应。通过集中力量加快发展中心五县区循环经济,必将带动辐射其他各县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而整体提升我市的产业集聚力、要素转化力和区域竞争力。从实践基础和现实优势看,中心五县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63%左右,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53.8%,全市骨干企业、支撑产业也大都分布于此,加之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技术研发力量相对较强,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加快发展循环产业。发展循环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从我市现实基础来看,要以循环工业为龙头,全面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形成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和循环服务业互动发展格局,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第一,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工业。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工业强市的始终,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重点拉长延伸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之间共生耦合、协调发展。装备制造方面,以汉航集团、陕飞集团、燎原航空、汉川机床、汉江工具、汉变公司等为龙头,重点发展中小型运输机及支线客机、航空起落架、数控机床、电测传感器、特种变压器和微型汽车等,打造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钢铁生产方面,以汉钢、略钢为龙头,形成铁矿石—精矿—烧结矿—铁—钢—板材/线材产业链。有色冶金方面,以八一锌业为龙头,重点推进铅锌矿—精矿—烧砖矿—电解锌/锌合金/超亚细金属锌粉和镍精矿—高冰镍—电解镍(硫酸镍)—氢氧化镍—镍氢电池两大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矾钛磁铁矿—钛精矿—四氯化钛—海绵钛—钛材—钛合金产业链。新型材料方面,以台玻集团和市内优势非金属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提升硅矿石、石膏、板岩精深加工程度,向系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打造以硅石、石膏为主体的新型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方面,以汉王、汉江药业为龙头,扩大天麻、杜仲、山茱萸、猪苓、西洋参等优势药源种植规模,重点开展药物中间体提取和中药饮片、胶囊、制剂等保健品的开发生产,形成以中药深加工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同时,加快镇巴特大油气田勘探工作,以本地开采、初级加工和异地精深加工相结合的模式,形成油气石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陕南油气化工产业基地。

第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坚持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建设城市的理念建设农村,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在农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厉行节约,推广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将绿色理念置入土地整理、土壤改良、种子选育、作物栽培、保水施肥、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销售各个环节,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和有机农业产业园,进一步发展壮大优质粮油、烟叶和猪药茶菜渔等优势农产品基地规模,发展观光农业,打造种养殖—精深加工—无公害农产品和种养殖废弃物—有机饲料—有机肥料两大循环链,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检测检验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扩广应用低残留、高效、无毒农药和生物防治,实行无公害、绿色生产。大力开发农村生产和生活能源,建立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工程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重点实施沼气工程、秸秆气化工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等,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排放,形成大农业内部良性循环。

第三,提倡生态绿色消费,发展循环型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今后发展的潜力所在。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我市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具备把旅游业做大做强的条件。要围绕“一心一带、两线三区”旅游空间布局,把清洁化、生态化、节约化贯穿在旅游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过程中,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格局,推动旅游业向主导产业跃升,努力把××建设成为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创新中心。二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西汉高速公路和我市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及地缘优势,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城乡商业网点合理布局,加快建设辐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努力发展生产业,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专业配套服务,促进商品流动、资源节约和设施共享。三要大力发展会展业。我市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优势,我们举办的菜花节、茶叶节、柑桔节、樱桃节人气旺盛就是最明显的例证。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搞好新的会展资源开发,加快各类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最大限度地延长会展产业链。四要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借助西北联合大学抗战时期迁驻××的历史渊源,密切加强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争取他们能在××恢复设立分校,或设立联合办学机构,借此吸引西安、成都等地高校来汉办学,全面提升我市教育培训业发展水平。同时,大力推进“放心食品工程”,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计划。

(三)建立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循环层次。主要目的是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平台,最终实现全市范围内物质和能源的有效大循环。从我市实际来看,要以企业为主体,突出资源消耗减量化和资源利用循环化,在建设循环型企业、园区的基础上,全面构建城市循环体系。

第一,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力度,建设循环型企业。要以六大企业集团和八户明星企业为重点,从财税政策、协调服务、配套建设、项目争取等方面大力扶持,建设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紧制定全市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废气、废水、废渣、余热等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加快精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节能节料节电水平。钢铁冶金企业,要加快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钢渣、尾矿渣的回收利用,推进焦炉煤气向有机肥、化工原料的转化。医药化工和非金属矿开采企业,要减少污水排放,加强中水回收利用。同时,做好产品认定工作,鼓励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无污染产品。

第二,加快工业区改造步伐,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目前,东部沿海都在争先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我们要抓住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机遇,加紧编制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积极向上争取试点。开发区要借助自身良好发展基础,突出航空电子、现代中药两大产业特色,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建成为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铺镇航空工业园、褒河机械工业园、勉略宁冶金工业园等园区,要结合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促进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产业集聚循环发展。创新园区建管机制,可以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布局原则,积极探索与沿海地区在我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第三,大力推广固定废物的再利用,建设循环型生态城市。加快发展静脉产业,在中心城区和各县建设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培育和发展地域性的固体废弃物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处理基地,重点推广利用尾矿与沙石并用生产彩砖、利用钢渣和粉煤灰混合料生产高性能水泥等成熟技术。以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旧电脑及电子废弃物、废金属及包装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废旧家电等废物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江南污水处理厂等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以上。建设城市绿色交通体系,继续推进市内出租车和机动车油改气。深入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最佳人居城市等活动,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在新建小区逐步建立水循环利用系统,推进旧住宅小区绿化改造,创建绿色社区,建设绿色××。

三、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体系

构建支撑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必须突出重点,以满足我市重点产业园区和循环经济聚集区发展需求为核心,扎实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总体来看,我市交通不畅、成本高、运力紧,煤电气等能源供应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下大力气破解交通能源等难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可靠保障。一要大力破解交通瓶颈。以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打通××与周边的交通连接。特别要加快西汉蓉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武都至阳平关连接线、阳安铁路复线建设,抓好十天高速、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建设,抓紧建设××新机场。市内重点改造、完善、优化城乡道路结构,提高循环经济中心区和辐射区连接道路的等级,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要大力破解能源制约。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市内开发与市外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油等能源建设。加紧××电厂、大唐略电火电项目和城乡输配电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工程、宝鸡至××天然气长输管线工程等项目,大力开发水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扩大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耗结构中的比例,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三要大力争取中省在我市设立内陆口岸,建立商务、检验检疫等部门有效的联络协调机制,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更便捷、低成本的通关条件。

(二)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我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型经济比重较大。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推进矿场资源综合开发和节约利用,加快形成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链条,促进矿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进步。一要加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管理。坚持对铁、铅锌、镍、钒钛、硅矿石、石膏、板石等热点矿产、重点矿区实行最低开采规模和开采总量控制,尤其是对从事优势矿产资源开采的中小企业,实施严格“三率”(采矿回采率、贫化率、选矿回收率)指标管理,统一纳入市级监管体系。严格执行矿产资源补偿费与采矿回采率挂钩制度,激励企业加强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利用。二要提高矿产“三废”回收利用水平。鼓励冶金企业和矿山企业对铁尾矿、矿泥石、废石、废水以及尾矿渣回收利用,实施选矿工业废水压滤处理和尾矿库外循环利用。积极开发推广钢铁、铅锌等冶炼过程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变废为宝,提高“三废”资源化水平。三要建立矿山生态恢复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杨家坝铁矿等重点开采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生产矿山边开采、边恢复。对停用的采矿场、尾矿库和其他工矿用地,制定生态恢复规划,进行土地整理、植被恢复。按照谁破坏、谁恢复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开辟稳定的资金渠道,切实解决生态恢复治理投入问题。四要加强自然地质灾害防治。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加快病险水库、堤坝等除险加固工程,强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监测、治理和防范措施,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同时,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实施汉江、嘉陵江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城市污染防治等“蓝天碧水”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加快建立技术创新和咨询服务体系。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科技有着更高的需求。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依托陕西理工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工业研究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借助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外脑”,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加快开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清洁循环型技术、工艺和设备。当前要围绕装备制造、有色冶金、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有机农业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研究,尽早攻关。二要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信息平台。依托××环境保护协会、环保研究所,建立全市固体废物交换中心,并尽可能与市外网络连接,定期公布企业副产品和社会废旧物资供求信息,实现固体废物动态化管理和资源化处置。积极引进循环经济技术咨询、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循环技术推广应用。三要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循环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结合企业不同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为企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懂清洁生产、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家队伍。市内大专院校可以为企业代培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主动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四)扩大开放合作和项目包装推介。近年来,我们在加大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来者不拒,“捡到蓝里就是菜”,不管项目好与坏;项目布局比较分散,不利于产业集聚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结合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科学招商,合理布点,把循环经济发展落实到一个个好项目、大项目上。一要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全市筛选的318个近期和远期循环经济项目,要实行统一策划包装、统一推广,建好外商信息库和外来投资企业库,增强包装推介项目的针对性。对今后新增的项目,要严把审批关,凡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的,不立项、不建设。二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抓住当前东部沿海产业向内地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与东部沿海地区政府间的经贸合作,密切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行业协会及商会的联系,加强与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大公司的交流,构建与天津、省有色集团长期合作机制,吸引更多外资投向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投向产业园区。三要创新投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经营机制,特别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要在市上统一规划、支持和监督下,逐步建立“政府参与、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环保监管”的管理机制,走社会化和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路子。

四、努力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些影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围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必须把营造良好环境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降低成本,创造条件,让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我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紧编制,今年内将出台,下一步要围绕《纲要》确定的目标、内容和重点,加快编制全市循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聚集区内各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制定更为详细、更具有操作性的行动计划。各县区要按照《纲要》的要求,抓紧做好各自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确保有机对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注重把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规划设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通过重点扶持,示范引导,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抓紧制定我市配套激励措施,注重运用价格、财税、金融手段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引导支持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和大型生态项目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为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进行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支持。加快研究制定全市清洁生产管理办法,适时制定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包装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城市生活废弃物分类处理和再生资源化管理办法,完善排污交易权、污水处理收费等制度。加大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制氛围。

(三)建立协调服务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跨县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市政府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决策,定期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市经委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生态工业园区、工业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的指导监督。市商务局要抓好废塑料、废金属、包装物等可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建设指导。市城规局要加强城市中水回用工程、城市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及垃圾资源化建设的指导监督。市科技局要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创新项目的指导协调。市环保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监管,努力形成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固体废物防治的原则范文6

重点领域,是指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亟需发展的学科领域。优先主题,是指在重点领域中目标任务明确、科技基础较好、近期能够取得突破的技术群。

《纲要》围绕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科技实力和竞争力出发,突出重点、协同集成,对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进行规划和布局。按照有利于掌握关键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后劲的原则,筛选确定9个重点领域、44个优先主题。

新材料领域

优先主题1、光电子材料

重点研究新型光电子功能晶体和高功率条件下的晶体材料,开发高质量、大尺寸、低成本的晶体生产工艺与镀膜技术,拓展晶体功能;研发高效耦合的LD泵浦模块技术,全固态半导体泵浦激光器,半导体照明(LED)芯片封装及测试技术。

优先主题2、特种陶瓷材料

重点研究高性能氧化铝、氧化锆粉体、光电子陶瓷和玻璃陶瓷。开发新型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及其元器件、陶瓷敏感器件,光纤陶瓷配件、陶瓷工具、陶瓷构件,以及陶瓷高效精密加工技术等;研究高密度陶瓷封装工艺,第三代S1C纤维、氧化物纤维制备的关键技术。

优先主题3、纳米材料

重点研究纳米功能材料及纳电子器件,开发纳米高聚物材料、纳米薄膜,高性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材料自修复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在高效催化剂和催化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优先主题4、功能高分子材料

重点开发环境友好型功能高分子材料专用树脂;汽车、建材行业功能性塑料关键技术;高阻隔、耐高温、抗静电、保鲜等功能性塑料包装材料研究天然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的高值化利用技术;高分子材料加工助剂;高附加值油墨、涂料、胶粘剂产品;新型农药中间体,精细化工产品等。

优先主题5、高性能金属材料

重点研究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开发金属电子材料及其电子封装的关键技术;铝熔体处理、镁合金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稀有金属回收与提纯技术。

优先主题6、表面改性及涂层修复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纳米陶瓷涂层技术、纳米复合镀技术;化学、电化学涂层技术及其应用,非晶态合金的复合电沉积、多元复合镀技术;激光、等离子熔射/熔积表面处理及特种表面涂层制备与再制造技术;开发具有高性能的金属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和复合表面工程技术;开展固体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等。

电子信息领域

优先主题7、信息元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微机电(HEMS)器件及材料制备技术;开发音视频专用芯片、高集成度专用芯片,通用交换芯片、系统应用芯片、射频系统芯片以及贴装元器件等。

优先主题8、现代信息服务关键技术

重点开发面向企业和服务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政务数据的分布式共享服务平台;研究海量数据分布式挖掘、可视化和行业推广应用技术;基于GIS平台的决策支持、应急指挥和行业应用服务技术,基于位置服务(LBS)或移动定位支撑技术及推广;射频识别(RFID)技术及应用。

优先主题9、软件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面向优势行业和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及组件、物流信息与集配管理软件、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大型公共数据软件和高附加值的出口软件产品和技术。研究社区、建筑及交通智能化技术,开发实时数据采集、融合、处理、监控和预警技术等。

优先主题10、现代通信与终端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基于下一代网络的网络通信技术与产品,无线自组织网络的高效分布式安全体系、基于内容的图像识别与过滤技术、密码新技术等网络通信安全新技术,微波通信与光通讯设备,宽带与无线接入应用设备,家庭网络现代通信集成应用,交通运输无线数字通信系统技术等。开发嵌入式软件系统技术,新一代网络信息终端的通讯和接入等关键技术,智能终端和网络产品等。

优先主题11、大屏幕平板显示技术

重点开发平板和投影显示技术,研究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发展高清晰度大屏幕显示产品和产业链。

先进制造领域

优先主题12、数字化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数字化设计技术动态性能建模、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开发装备、电机、电器、电子等主导产品的数字化样机技术;企业间的协同设计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及试点示范;CAD、CAM、CAPP和PDM及其集成技术的深化应用。

优先主题13、智能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与应用面向行业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网络集中控制技术:专用驱动技术及单元;在线智能检测技术;典型装置或生产过程的通用控制系统智能电力电子产品及控制技术;高压、超高压大电流设备在线传感技术。

优先主题14、行业管理应用软件

重点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面向行业或产业群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软件;研究网络化制造平台关键技术,整合形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网络化制造平台。

优先主题15、先进加工与成型技术

重点研究高速、高精度加工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开发结构复杂的模具复合加工成型技术及其装备金属零部件的塑性成型/复合成型技术;高精度冷、温锻件生产技术;快速超塑性成型;硬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无余量加工与制造技术等。

优先主题16、新型仪器设备

开发冶金、石化、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自动化仪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仪表;研究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度、智能化的新型传感器。开发新型实用临床医疗、健康预测、诊断咨询等医疗器械产品;开展虚拟仪器研究。

农业领域

优先主题17、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培育

重点开展主要粮食作物、果蔬茶菌、畜禽等新品种选育,研究优良亲本资源与保存技术,优异性状种质资源分子鉴定、遗传改良。研究水稻等重要作物抗虫、抗病、品质改良,果树抗病虫、速生、优质等转基因育种,优良种畜禽快速扩繁,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太空育种、转基因育种及其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新技术。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

优先主题18、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及精深加工

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以及畜禽产品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及产期调节技术,开发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农业生

产自动控制设施、土壤水肥快速检测技术、节约型农业技术;开发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生产技术与设备。

优先主题19、现代林业

重点研究能源、药用、精细化工等非木质利用的植物良种选育、壮苗培育、栽培技术、生态安全等技术,开发植物有效成分的提纯、分离等技术以及工业化生产工艺。

优先主题20、特色园艺产品开发

开展特色花卉、水果、蔬菜、茶叶和食用菌等园艺产品的产期调控、快速繁殖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

优先主题21、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治

重点开展农林重大病虫害防治研究,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技术研究,生物防治综合技术研究,研制开发生物农药、农药环保制剂以及高效低毒化学农药等。

海洋与渔业领域

优先主题22、水产良种保护与养殖关键技术

重点开展福建省主要水产品种的遗传改良与良种选育技术、特色养殖种类优良品种的制种和保种技术研究;重要濒危珍稀海洋物种人工繁育示范研究;培育大黄鱼、九孔鲍、罗非鱼、对虾和坛紫菜等抗逆和抗病明显增强的品系/品种;建立良种保种、制种和繁育基地;加强海洋牧场运行模式优化研究。

优先主题23、水产品精深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水产品保鲜和保活技术、精深加工过程中品质改良、风味营养保持及产品贮藏等关键生产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食品;研究水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水产品加工HACCP体系关键技术等。

优先主题24、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分离技术,开发利用海洋生物毒素资源、甲壳质资源、海藻聚糖及海藻蛋白;建立深海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开展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利用高温酶、低温酶和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极端酶;研究深海微生物新型代谢产物,筛选与应用深海浸矿微生物;加强微生物资源在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开发高附加值海洋矿产加工、海水化学物质提取技术,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和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加强海洋港口、海洋旅游和休闲渔业相关技术的开发利用。

人口与健康领域

优先主题25、新药及原料药研发

重点开展重大及新发传染病的诊断试剂、疫苗、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开发;发展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开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生物药物研究开发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改良现有生物药物;研发药物的新剂型及新辅料,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研发疗效确切的天然药物及其生物活物质,开发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利用海洋微生物进行创新药物研制,研究开发海洋生物毒素及其衍生物药用制剂等。

优先主题26、中药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具有福建省地方特色的药用植物、药用真菌的栽培技术、药用动物的饲养技术,制定福建省地道药材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研究福建省地方特色药用动植物种质繁育技术和生物多样,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中药炮制过程中生理活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规范福建省地道药材的加工(包括炮制)方法,制定加工标准操作规程。

优先主题27、生殖疾病防控与出生缺陷干预研究

重点开展生育障碍发病主要病因分析,危险因子对人类生殖影响及防控的研究,研究生育障碍疾病猕猴动物模型,生育障碍疾病、生育障碍迟发遗传病分子生物学创新诊断技术,研究重点病种的干预措施,出生缺陷干预评价体系。

优先主题28、器官移植、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

重点开展干细胞诱导分化、细胞一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器官移植的临床研究。研究胚胎干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特别是对移植物慢性失功能的机理;器官移植过程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其调控:建立免疫状态临床评价标准,免疫耐受诱导方法。

资源与环境领域

优先主题29、节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积极推广电机、车船、空调等节能技术。开展热、电、冷联产和冷能利用技术研究试点;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的研究,新型节能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节能门窗、节能灯具以及建筑节能设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优先主题30、可再生能源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以燃料酒精、生物柴油和生物质制氢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的低成本开发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大型沼气工程建造、运行、输送和利用技术;研究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制造技术、负荷的调节与控制技术;开发太阳能综合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燃料电池、生物能电池、光伏发电应用技术及太阳能光电产品。

优先主题31、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研究福建省金属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其找矿和勘查技术。开发共伴生矿、难选冶矿、低品位矿和尾矿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物湿法冶金技术;开展大范围隐伏矿预测,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优先主题32、节水技术

重点开发农村和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集成技术研究多尺度水质在线监测、遥感遥测水质水量优化调配技术:研究雨水和海水利用技术,水肥耦合与微灌技术、工业用水循环使用技术和中水深度处理及输送技术推广工农业生产与生活节水技术,节水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及尾水再利用技术。

优先主题3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在冶金、火电、水泥等耗能行业,重点开发工业窑炉清洁燃烧技术、脱硫、脱氮技术;开发与应用有机废气吸收、吸附、气体膜分离技术,新型催化燃烧、吸附―浓缩―催化燃烧、静电除雾、光催化技术。

优先主题34、环境保护产品研究开发

重点研发烟气处理设备,推广使用洁净燃料设备。开发欧Ⅲ、欧Ⅳ标准的系列化汽车排气催化转化器,研究低成本膜处理技术,开发高效的固体废物处理装置、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设备:污染源在线监测仪器与设备、便携式监测仪器等。

优先主题35、环境动态监测技术

研究陆地、流域、海域等生态与环境本底值监测技术,陆地、流域、海域环境污染监测技术,陆地与水域非污染性环境破坏监测技术,生态与环境安全监测理论与技术,长期野外环境监测网络组建技术,环境监测多源数据库构建与网络共享技术,遥感技术在陆地环境和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海洋环境持续性有毒物质的监测新技术、富营养化和有害赤潮的预警预报及快速检测技术。

公共安全领域

优先主题36、自然灾害防御与减灾技术

研究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防、预警、动态显示、危险性评估、灾情分析、快速反应与救援、指挥决策、灾后评估和恢复重建等关键技术,开发以信息化技术为平台,实时监测、数据快速传输、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互动的综合技术,信息的虚拟仿真与空间化表达技术,灾情的应急指挥技

术。

优先主题37、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

重点研究食品安全和风险评估、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展食物链中有害物质富集、叠加规律、污染物溯源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及检测试剂,高通量检测和监控技术。

优先主题38、公共安全和重大事故预警与救援技术

研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处置应急联动、事故现场信息搜集、多媒体信息远程传递、信息分析技术,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开展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病毒、物种和易燃易爆危险品等重大危险源的检测评估、监控防范研究;开发推广矿山安全监测、公共交通、通讯等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究和开发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技术,净化网络环境;探索生产与科研安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制定生产与科研安全控制指标体系。

应用基础研究领域

优先主题39、电子信息科学

开展光电子及光通信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激光新波长、激光能量理论研究;研究新一代高性能计算系统软件,虚拟计算环境机理,网格计算理论,海量信息存储和处理以及知识挖掘理论与方法,人机交互理论,网络安全与可信可控信息安全理论等;开展宽带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重点发展数字广播技术,超高速、超宽带通信网络技术,新型宽频带、高功率微波器件设计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空间信息科学、虚拟现实与计算机仿真、信息科学的数学基础研究等。

优先主题40、医药与卫生科学

重点研究病原体的变异规律、变异体与疾病种类的关系;病原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和遗传因素等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干预的分子与细胞基础:药物在分子、细胞与整体水平上的作用机理,环境对生理过程的干扰;开展中医基本治法、中医“证”的实质、辨证方法的机理,中医药诊疗、中草药新型药物等研究。

优先主题4l、农业科学

重点研究福建省重要粮食、经济作物和动物的基因组及相关组学,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其调控机制,农业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基础以及植物抗逆性、抗污染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农业生物安全与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理论与技术基础,以及农业生物灾害与生物入侵的灾变规律、入侵生物生长环境限制因素、应用生物多样性进行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海洋与海岸生物遗传图谱构建和标记辅助选育的研究。

优先主题42、新材料与工程科学

重点研究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改性的组织设计、相变过程、结构控制;新型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材料表面改性和整体改性及其所制备的元器件的新特性、新机制、新效应和新原理;材料服役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性能演变、失效机制及寿命预测;化学工程与机电工程重要理论与方法。

优先主题43、资源与环境科学

重点研究资源勘探和开发过程生态风险预测,山坡水文过程影响机理试验研究;重要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循环规律和调控机制,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加强区域、流域尺度上重大水、大气环境问题及其特征的系统性、协同性研究。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物修复、控制理论,陆海相互作用与海岸带生态修复,滨海湿地的形成、演化、退化与修复技术及试验;重要港湾与河口动力沉积关键过程与淤积灾害防治;重大工程建设对近岸和港湾动力与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海岸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演化、服务功能及调控研究,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