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民主与放纵 重视

前些日子看到这样一则资料:有位老师为了充分落实新课程、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上特地设计了一道延伸拓展题,以活跃课堂气氛,突出学生主体性、课堂民主化。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年轻人行走在郊外,忽然听到呼救声,发现是一个旅游者掉在湖里了。当时,周围没有船只、木板、绳索、竹杆、救生圈之类,又没有通讯工具,年轻人自己也不会游泳。问:如果你是年轻人,是跳下去救人还是转身离开?

当时课堂讨论热烈异常,老师任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不作定论。这道题学生主要是热衷两个答案,就是“跳”和“逃”。事后听课老师好评如潮,纷纷肯定这堂课落实了“尊重学生的选择,还主体于学生”的新课标要求。

热评当中我们是否作过冷静思考呢?新课标倡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理念。新课改的实施也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呈现一些新鲜的气象。但是我们的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对新课标先进理念的理解往往会进入一些误区,比如像上面这道延伸拓展题。

这是一道两难选择题,就是道德的拷问和生命的威胁。跳,是弘扬了我国传统美德,但有悖于生命教育的主题。再说了年轻人自己也不会游泳,其结果很可能是二个都被淹死,那跳的价值有多大呢?当年的救火少年赖宁的英雄事迹不是再也不提了吗,更不让少年学习了吗,因为现在我们在提倡生命教育。

转身离开走,就是“逃”,这又是违背我们的道德教育的。但是老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观点不对学生的操行作评定,那学生自然会踊跃发言,个个兴致高昂,课堂气氛自然会热闹。

尊重彼此的选择是对的,重视学习过程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的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让课堂热闹?是为了让学生发言踊跃?或是为了新课标的课堂民主化,还主体于学生?

我想,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标精神实质的。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不是独立的,而要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一道道德拷问与生命威胁的两难选择题,不仅仅是让学生畅所欲言,重点应该是合理引导学生“言”的方向。这道题完全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甚至是启迪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教学中最可怕的是思维固定化、模式化。新课标之所以倡导还主体于学生的出发点我想就是让学生走出传统的僵化教学模式,开动脑筋,活跃思维。

这道题目老师为何定格于让学生在“跳”和“逃”两个结果做文章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只有这两种结果呢?为什么不启发学生走出这种两难境地呢?

我想,这里除了“跳”和“逃”之外,应该还有其它的答案的,比如:虽然周围没有船只、木板、绳索、竹杆、救生圈之类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东西呢?我何不找一找?没有东西,又不会游泳我难道不会想想其它的办法吗?比如:我可以撕开自己的衣服弄成长条抛过去让他抓住,这样不是没有可能的。

答案虽然不是唯一的,但我们教学不是为看热闹,而是让学生把脑筋动起来。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而且是一种技能。只有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才能把技能教给学生,学生才能掌握技能。

同时,现在有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现实:由于社会风气的某些负面影响及网络的不良信息的浸染,不少学生在道德、情操、意志、品格等方面已是千疮百孔,无规矩之念、是非之观、荣辱之心、敬畏之感。对学生这方面的民主自由言论,其实就是一种放纵,严重违背我们教书育人的初衷。

现在,有的老师把《背影》上成了“父亲爬铁轨违反交通规则”的课,把《愚公移山》上成了批评“愚公没有环保意识”的课。老师还美其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还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来解释。面对学生对文本价值的曲解和误解,老师不及时进行有效调控、引导和点拨,这样是否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最大尊重?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2

关键词: 语文新课标 山区农村小学 多元智能

在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育正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将会迎来崭新的局面。

一、语文新课标是山区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新希望

我国在2001年7月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新课标的正式实施,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难得的新机遇。语文新课标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反映了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基本要求的时代精神,与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概念和特征作出了明确的课程定位:“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语文是人际沟通的工具,因此,其工具性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目标,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基本的交流技能。另外,语文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语文也是育人之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应当承担起的责任。这也是语文之人文性特征的内在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而且要使学生体悟到语文所传达的人性美。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一点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师本位,逐步实现向学生本位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潜力。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三维教育理念,实现教育之目的:“教书育人”。“教书”是基础,是教育所关注的最基本方面,即“授业”;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传道”,即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最后,到达“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智能多元的人。

要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所应当承担的职能给予了明确界定。《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新课标的力量支点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核心能力,而是一组同样重要的能力。这组同样重要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这一理论对传统认识中流行甚广的智商理论及相应的智力观进行了质疑和超越[1]。在90年代,中国引入了多元智能理论,并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的智能理论相比较,有着本质性的不同。传统的智能理论,即是解答智力测验或者应对考试的能力。该理论认为智能是一元的,智商测试是客观公正的,智商分数的高低与人的智力水平成正比[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3],这种潜能需要与特定的环境或社会条件相联系,才能发挥出来。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如果某种能力被认为是有价值的,那么,这种能力应当被认定为智能;否则不能认定其为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判断人类智力之标准,不是考试成绩,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结合实际情况,挖掘孩子们的各种潜能,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并且每个人的智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强项和弱点。每个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运用和发挥这些智能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仅与一个人的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后天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相关。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语文教学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当地的特色环境,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为其智能的发挥创造最大限度的现实空间和思维视野。

在加德纳所认可的人类的七种智能之中,有三种智能和语文教学直接相关: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语言智能,指的是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但这并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只是简单的识字背诵,仅仅从表面上感受语言美,它更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之时,能够感受到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和人性之美。人际智能,是指认识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是语文教育所要承担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往中,语言是实现成功人际交往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这种人际智能也是语言智能的自然延伸,但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智能的培养,并不一定能提升他们的人际智能,他们的人际智能需要在设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得到培养与熏陶。自我认知智能,是指深入了解自己内心世界,并逐渐形成指导自己实施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的能力。这是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征所决定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引导。

三、践行新理念是山区农村小学培养多元智能的途径

前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语文新课标将给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希望,第二部分对如何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进行了简单解读。基于这些理论,我根据自己所处的粤东北等山区的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山区农村小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途径和方式。与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粤东北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这些地区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小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山区农村小学,而要更有效地在落后山区农村小学实施语文新课标,会遇到更多有待克服的种种障碍。因此,我们应当基于当地山区农村有限的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创造性地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理念。

首先,在优秀师资比较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秀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校,以便让这些教师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传授他们在教学中的先进经验;还应当组织部分优秀教师去一些名校考察学习,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理念。理念先行,然后才可能改变落后的现实。比如,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之后,再结合本地山区小学的实际加以改进,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使传统的语文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生活化和趣味性的舞台,这也符合以锻炼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多元智能理论宗旨。

其次,由于办学经费所限,本地山区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设施一般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实施,例如,不少小学还是传统的黑板,没有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短缺,等等。面对这些实际困难,老师需要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文化氛围。例如,通过老师对课文的生动讲解,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闭眼倾听其有感情的诵读,把孩子带入无限想象的空间。读完后,让学生再回味片刻。之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讲述出来,或者写在本子上,让学生们相互评价自己的小作品,老师最后进行点评,但是不要下孰优孰劣的结论,否则,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最后,我们应当好好利用当地山区农村的优势,即珠三角地区所不具有的接近大自然的环境条件。在语文课程设置上,可以适当增加课外活动课,或者把课堂教学搬到广阔的室外,或者利用周末,组织一些户外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在活动之前,老师要做好策划,设计能有效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和人际智能。而室外轻松的氛围,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寓教于乐”,使严肃的课堂生活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和自主合作精神,增强其多元智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南,郅庭瑾.“多元智能”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3.

[2]沈致隆.多元智能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前景初探[J].江苏教育研究,2009,(3):19.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生物教师;充当角色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我认为应是以下几个:

一、学识专家

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及丰厚的知识底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更高,不能满足于“一桶水”,而要“一缸水”,甚至更多。

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形成广阔的知识面。只有这样,在教材的处理上才会得心应手,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合理地运用教学语言,做到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科学地选择教学手段,能够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更加精确地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的课才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跟上学生求知的脚步。

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取决于我们教师读书的数量,只有具备丰厚的知识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学习是我们成长的阶石,因此要不断参研许多专业书籍,完善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活动指导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因此不能满足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要经常检查自己、审视自己,改变陈旧过时的思维方法,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都有发展和提高,包括在个性上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逐级深化,不断创新。精炼课堂内容,保证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自觉驾驭并超越知识体系的情感态度。

三、行为规范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4

作文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文创新可以说是语文创新的重头戏。对学生而言,作文创新应该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严银华先生曾说:“在写作中,能写出富有创意的文章,也就是创新能力——否则连作家也成了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发挥了自身的想象能力,那么便是有创新。

新课标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也揉入了许多新的见解新的理念,作文教学开始逐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大胆地进行创新。学生的作文创新可以体现在文章的立意、选材、形式和语言四个层面,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围绕这四个方面的探索也就成了每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学生的作文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条件。

从新课标实施的2001年以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命题大多经历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半命题作文的过程,无论何种形式的作文,都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近两年出现的选题作文已成为中考命题者的新宠,它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的余地,更多思考的空间,为学生的作文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在条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全体语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的中考作文,打破了新课标实施前记叙文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些新颖的创新文体相继出炉,如戏剧、童话、寓言、书信、报告、新闻报道、招生简章、交往说明书等,令人大开眼界。题记、后记、引文、编者按、小标题、电影特写等结构形式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标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灵感,使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写出了许许多多构思新颖奇特的作文。针对中考作文文体开放的特点,一些考生能够各尽其才,各显其长,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大胆创新。每年中考都会出现一批令人称道的满分作文。

在为这些优秀作文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内容充实,抒写真情实感的高分作文越来越少。许多作文说空话套话,甚至假话,有些学生为了赢得阅卷老师的同情,不惜编写一些诸如父母离异、父母双亡、自身残疾或家道中落的故事,严重违背了新课标中“写作要感情真挚”的目标。不错,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在思维、表达、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创新,但要注意正确引导,让学生了解写作时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别人的文章,而应全神贯注于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用笔去宣泄自己发自内心的情感。只有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能感动他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说过:“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是否有真情实感,历来都是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叶圣陶先生曾说:“只要内蕴的感情真而且深,自会写成很好的文学。”我们要牢记叶老的至理名言,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另外,中考作文中尽管有些作文形式新颖,但学生表达的价值观、情感观却令人担忧,如:面对见义勇为者不幸受伤、落水儿童溺水身亡、海外华人在国外被害、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菲律宾驱逐我渔民进入黄岩岛等事件,有些学生态度漠然,以为不关已事;有的更是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着实令人心惊。新课标鼓励学生的作文创新,但作文创新不能抛弃是非标准,作文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作文也是育人的手段之一,作文不能为作文而作文,应让学生关注人生,关注自我人格的修养。如果学生的道德水平低下,是非观念错误,那么日后走向社会,舞起这把剑来,必将恶化社会风气,毒害人们身心。当前社会上有些没有一点点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良知的文人,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而制造了大量精神垃圾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新课标下的作文创新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真实、真切、真诚地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察生活,颂扬善人、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作文创新的价值,体现作文创新的意义。

总之,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增强了,涌现了一批立意深刻、选材新颖、形式多样、文采飞扬的好作文,但也出现了一些说大话空话假话的作文,出现了一些思想不健康情感不积极的作文。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5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70-01

教学模式是一种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直至教学评价的整体、系统的理论化的模型。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同时,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在时空上的组合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

一、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教学仍然只是以陈述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未能摆脱因循守旧、相因沿袭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忽视主动探究式学习的引导;教学过程缺乏学法指导,忽视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落实。如此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出现高投入、低产出、负担重、效果差的现象,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影响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教学突出以“教”为中心,忽视最为根本的育人价值。传统教学模式中较多地强调以“教材”、“教参”和“教师”为中心;备课过程中“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备”教参的要求和建议,以教师活动为主线编制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把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的“单边”灌输,教代替了学。这种教学设计强调以知识传递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教学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育人价值,最终导致历史教师的思维惯性,学习者的思想僵化。

二、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模式的启示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历史课不是为了学科而存在,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通过历史教学,要实现学生“养成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的经验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明智选择的基础”。总之,新世纪历史教育不是批发死知识的货站,不是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单纯的学科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也就是说,学史不仅要使人明智,还要“以立信仰、以助生活、愉悦人生”。而这一课改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中,尤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历史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模式的认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应当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中,已经明确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我们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堂中采取对话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既可以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可以达到建设有活力的历史课程,彻底改变了从一而终的老师讲、学生记的落后的教学模式。

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历史教学目的。相对于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改革是手段和途径。笔者以为历史教学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不能只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墨守成规。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是改革旧的历史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现代教学观念,以学设教,科学处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拥有学习自。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收集、分析、筛选信息,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历史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师只有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创设适合学生的历史教学模式,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也只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才能应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也才能焕发历史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6

关键词:课标 要求 教师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政治课目标更为明确: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课程建构的基础更实际:逐步扩展的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课程的核心更明了: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更科学: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所以,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这样,教师就要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便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我个人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1.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如: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前沿的最新成果和最新知识,还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

二、师生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照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找寻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使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