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1

【关键词】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 课前预习 气氛营造 小组合作交流 激情展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83-02

梦想是每个学生所憧憬的,和成绩毫无关系,教师要给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而不是扼杀在摇篮里,让每一个学生愿学、乐学,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它能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地翱翔。

一 什么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为目标,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意味着对教育方法从教师“满堂灌”向最大限度的学生参与转变,是鼓励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强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没有主体参与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研究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二 为什么使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

原来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越多学生就懂得越多,致使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课堂教学中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导致教学结果两极分化。课堂教学目标统一、单一,一律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多元性,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在原来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连基础知识都不会,还有的厌学,甚至产生辍学的倾向,这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主旨完全不符。

传统教学的课堂气氛往往是严肃的、沉闷的,压抑了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课堂活力大大降低。课堂中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才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需要师生共同创造,课堂再也不是只重结果,而转为了重过程的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是使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

三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采取的方式

1.课前预习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把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生词圈点勾画出来,查有关资料自行解决;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的思路;重点读课文,提出有关问题,可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写到书上,并写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这一环节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气氛营造

营造一种愉悦的气氛,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绪,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氛围的形成需师生共同努力,方法多种多样,如朗读竞赛、多媒体教学、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表演课本剧、出示新颖板书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选择。

3.小组合作、交流

在预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交给小组讨论,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需事先将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起带头作用。在分组讨论中老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不用掌握。

4.提供展示机会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内容,拓展到的精彩片段,充满激情地展示给大家,表明自己学习课文之后确实收获不少,是每个学生内心的冲动,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们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展示中强化记忆,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此来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们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四 全体参与型课堂的教学效果

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接受能力、认识能力的不同,共性和个织,我们从共性出发提出统一要求,又从个性出发,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学生面貌发生变化。大部分学生变“不学”为“爱学”,变“厌学”为“喜学”,变“学不会”为“会学”,学习气氛浓厚,学习状态有所好转,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正轨。

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2

一、复习导入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引入新课,使新旧知识紧密结合。这样可以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language study这一部分的处理,因为这一部分主要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以复习的形式导入新内容,不但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可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自我介绍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既可由教师也可由学生做自我介绍引入新课,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同时又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我在处理教材中的对话部分时常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对话的教学要求。并可利用所学内容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说的能力。如:我通过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我的兴趣、爱好及情况。导入新课的学习,比如在教授SEFC Book 1A Lesson One时通过自我介绍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我。我又通过让学生作自我介绍的方式了解学生,这样可以使课文的学习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也就马上掌握并运用所学的内容。再如,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做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SEFC Book 1A中的Lesson 17,Lesson 29等课文。即让来自农村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父母亲种农作物的方法,让城里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父母种花的方法来导入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课中所授的内容和要求。

三、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导入法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铺垫,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授SEFC Book 1A中 的unit 17 Earthquakes 时,请学生回忆5.12汶川大地震时的情景,并说出他们在地震时在干什么及当时的感受等导入SEFC Book 1A 中的Lesson 25的学习,启发他们在本单元将学习有关地震的文章,这样能引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欲望,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再如通过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文物古迹的搬迁或挽救等情况的介绍导入SEFC Book 1A 中unit 23 Rescuing the temple 内容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掌握好本单元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四、成语、谚语及名人名言导入法

适当了解一些成语、谚语有助于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如学习SEFC Book 1A 中的unit 13 Healthy Eating 时可采用成语、谚语的导入方法,其步骤如下:

T:Do you want to be strong and healthy?

Ss:Yes ,of course.

T:Do you know the saying“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Ss:Not sure .

T:All right. I will explain it to you. This saying means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it is better to eat some food everyday because fruit is rich in fiber and low in sugar and fat.

Ss:Is fruit a healthy diet?

T:Yes.We Chinese people often eat fruit and vegetables but the westeners dont . Now which diet is more healthy, the Chinese diet or the western diet?

Ss:The Chinese diet, of course.

通过谚语巧妙地揭示了本单元的中心意义,既熟悉了西方文化,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五、音乐或歌曲导入法

一首歌或一段优美的音乐不但能够很快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而且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较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教授高中英语教材 Book 1A 中unit 11 时,可用John Denver 或其他美国歌曲导入本单元的内容学习。教授SEFC Book 2B 中unit 21 Music 时可用播放多种音乐片段,如轻音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等,让学生识别不同的音乐形式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单元中得的课文结构及内容,掌握所学内容。

六 、问题或数字导入法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一些人物介绍的文章或类似的课文,如 Abraham lincoln,Albert Einstein,Charlie Chaplin,Captain Cook ,Karl Marx, Madame Curie等课文均可利用时间或数字的形式导入。利用文中的一些数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的兴趣或速度,快速了解或掌握文中的主要事件或内容。以Albert Einstein 一课为例,利用下列数字导入课文,让学生根据这些数字理出Albert Einstein的简介:1879,1893,17,1905.1915,1918,1921,1933,1000,1500,1940,1955,76等。

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3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有趣、富有活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极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常常用反复解说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懂,对知识一讲再讲,怎么会让学生不厌恶学习呢?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呢?其实,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对学生不敢放手的心态,要敢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比学会某一知识更重要、更快乐。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267÷21=( )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为20的时候是用几去试商的,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除数变成了21还能不能再用1去试商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再鼓励学生去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后,有学生回答其实和除数是20的时候基本一样算的,从而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鼓励学生手脑结合,感受探索乐趣

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知识,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课,如果就让学生听老师说并记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运用。因此,我是分两步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摆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们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把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记下来,再任意选择两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较,哪组的尺寸长。

第二步:给学生一组分别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看看学生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相信,都使劲地摆,可是摆来摆去还是摆不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道理。

学生积极“做”起来了,就会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得到发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出: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思考过,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摆摆看。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是不能摆成三角形的。 转贴于

通过“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识印在了脑海中。

三、引导学生猜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所学的知识产生强大的魅力,让这个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猜想,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扣住他们的心弦,让他们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故意设置的这个悬念,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们当时的激动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带来这么的快乐,这样学生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猜想,我这样设计:

我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分数”,让他们读读,说出几个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在分数的前面加上一个“百”字,再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谁来说一个百分数啊?这时,学生愣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百分数,根本不知道百分数是怎么样的。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遇到了冲突,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问题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说:“你们认为百分数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学生们有的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分子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写法”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他们的主动要求学习知识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总之,学生是充满灵性的,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调动全部的激情,使自己从 “传授者”变为“研究者”。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大大胆探究知识,和学生共同经历快乐的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书目】:

①《小学数学教师》2009.5 2009.9 2010.72010.9

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4

一、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特点

生命叙事就是由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富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和追求的故事。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感悟的个性化表达,关注与每一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生命叙事运用于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它与儿童的特点相吻合。

生命叙事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影响其一生。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生命叙事所展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儿童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动历程,因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可能会伴随终生,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它很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来”,成为儿童日后思想、行动的参照,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脑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生活方式或环境中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人的神经元回路上反映出来,源自环境的刺激程度将决定神经元之间怎样连接,从而决定你个人的记忆,并使你成为你这个人。 [1]

以生命叙事方式组织的课堂教学,使儿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他们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不仅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德育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更满足了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这种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让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性,易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也并未完全摆脱具体形象思维方式,这一思维特性与故事性相吻合。德育课堂上的生命叙事,将道德教育寓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不仅使儿童从中习得了道德行为,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与具体事物、外界刺激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叙事呈现给儿童的就是一个图景,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有机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能够抓住儿童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进入小学的儿童,学习成为他们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对他们的注意能力有了新要求。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无意注意仍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因此德育课要适应并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成效。心理学研究发现,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常常是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的事物,而生命叙事本身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我生病了,妈妈带我看医生”这样一个事件,也会因孩子的不同经验、不同感受而有不同的表达,这种不同之中就蕴含着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生命叙事易于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

德育气氛

良好的德育气氛是有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教育气氛,这些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他认为,如果要在更为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 [2]

生命叙事具有营造良好教育气氛的“天性”,借此开展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生命叙事本身满足了人诉说的需要,满足个体生命“多态性共在”的需要,即改变人存在的时空感,使过去与未来“共在”,真实与虚幻“同在”。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不仅如此,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自身经验的呈现、交流、反思、深化、拓展,有助于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由于成长本身是快乐的,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在生命叙事中的成长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生命情绪情感的调节。通过叙事,一个人可以宣泄、释放、平衡他自己的情绪情感。博尔诺夫指出,与成人相比,情绪对尚未成熟的儿童影响更大。情绪不仅对学习效果产生作用,而且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同样具有深刻影响,对于那些无法有意识培养的能力更是如此。教育者必须尝试去诱发有益的情绪,并且帮助受教育者预防或改善有害的情绪。愉快心境能催人奋进,儿童愉快发展的首要和最高条件是幸福、无忧无虑、不为恐惧和担忧困扰的基本心境,而获得、发展和保护这种愉快心境以及在各种不可避免的障碍后重建它,是对教育者提出的最高要求。[3]显然,生命叙事能够帮助教育者实现这一要求。

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5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信息技术;新课导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39-02

1 中职生的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职学生的特点为:

一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一般,不能考入普通高中,因职业学校中考时录取分数较低,只好选择职业学校就读,这种情况占三分之二多;

二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希望孩子读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技术,能早日参加工作,以分担父母的经济负担,这种情况占不到三分之一;

三是中职学生好动、聪明,易接受新生事物。

总体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低,英语基础最为明显,但个体差异较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 中职英语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信息化英语教学的优势

信息化英语教学,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图文并茂、声像一体、动静结合的教学系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据有关调查显示,53%的中职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23%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没有兴趣,而86%以上的学生对电脑、网络游戏等很感兴趣。由此可见,利用辅助教学,努力把学生对电脑的兴趣迁移到英语学习上来,对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在信息化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课堂是充满快乐氛围的课堂,因而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4 信息化教学的导入方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信息化教学的导入方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导,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中心,促进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为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笔者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效果较好。

图片导入 教材中的课文一般都配有插图,目的是创设情境,或提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插图转化为声像结合的情境引入新课的话题,强化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

如在学习“Earthquake”时,笔者在通过创设信息化插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

T: Look at the picture, pleas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picture?

Ss: Terrible... Very sad … Frightened…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s: We can see many tall buildings, many streets, several crossing-bridges and many cars…

T: What happened to the city? Can you guess?

Ss: An earthquake!

T: Well done! In this lesson we’re going to discuss the topic, earthquake. We’ll also learn how an earthquake happens. We can’t stop earthquakes happening but we can take some actions to reduce the damage to a lower degree.

利用文中的插图创设信息化情境导入新课,有利于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听说读写的愿望,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学习“Famous People”时,笔者通过课件边出示图片,边用本课的基本句型“Who is she/he? What’s she/he famous for”提问,学生很快认出图片上的人物和他们的职业。这样不用中文解释,学生就能通过不同的图片,直观地用英语表述不同职业名称(actress/actor/anchorperson/export/astronaut),既学得有趣,又容易记忆,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音乐导入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Beethoven”一课时,可用Beethoven的一段乐曲导入新课,在学生先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并通过对该音乐的讨论,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又如在学习“Global warming”时,笔者播放了Michael

Jackson的歌曲Heal the world,这首歌曲的大意是希望每个人献出爱心,把地球建设成一个没有污染、伤害和悲伤的世界。歌曲内容营造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氛围,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美好的世界,拉开了新课学习的序幕,一个个紧扣教学内容的问题呈现在学生眼前:“What do you think of global warming? What caused global warming? 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arth? How can we save the earth for our children?”这样导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用英语歌曲导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促使学生放松情绪,活跃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录像导入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有效地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深奥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

如在学习“Spring Festival”这一课时,把过年的历史文化、各地过年的风俗等用录像展示在学生面前,往往使学生沉浸在年的喜庆场面中,同时又为祖国源远流长的节日文化而自豪,这对于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又如在学习“Christmas”这篇课文时,可利用相关“Christmas”的视频导入课文。伴随着优美的圣诞歌和生动的画面,学生兴奋不已,兴趣高涨,Christmas、Santa、gift、Christmas tree等这些与圣诞节有关的单词很快脱口而出。这种导入方式,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对于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学习“Literary Work”时,则可以用电影Gone with the wind的片段导入,帮助学生在电影中了解西方礼仪和文化习俗的相关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竞赛导入 竞赛适用于课文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入形式。如在学习“A Land of Diversity”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作为导入。

Step 1:A Wonderful Land――Beijing(4 minutes)。

首先播放一段北京奥运会时的宣传短片,并提出以下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Beijing?”(引出中心词diversity,

相关词international等。)“Are there any special

places showing its diversity?”“If your friend comes to Beijing for the first time, where will you take him to?”

Step 2:过渡环节(30 seconds)。Which country is

the most famous one for its being founded by different

nations of people?

Step 3:A Small Quiz about the USA(采取小组竞赛

形式,以图、音、文相结合的方式呈现)(2.5 minutes)。

Which city is the capital of the USA? Who i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SA? Which is the national anthem of the USA?

竞赛导入不仅唤醒了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成学习小组,小组竞赛可操作性强,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带着快乐和兴趣走进英语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6

关键词课标;课程本质;多元;有效学习

教学的有效性表现为教学有效果(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有效益(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与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与有效率(以较少的教学投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通用技术这一新生课程为载体,以《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一节课为切入点,谈谈备课、上课以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并对教学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

《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是学生“认识结构”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习 “结构设计”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笔者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实践活动能力比较薄弱,对应力及相关概念不了解,这种情况下,组织学生实践探究活动,实现学生有效学习,并达到的一定的效果存在一定难度。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对实践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有一定基础,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上课前做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对备好这节课有很大帮助。在备课中,教师可以非常清楚地把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结构的强度概念及应力与强度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笔者将以《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一节课为切入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采用多元学习方式提高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落实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一、依据课标,把握课程本质

新课程理念突出强调五点: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作潜能的开发,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入新课和构建知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给学生出示两种不同材料的一次性杯子,并提出问题“谁更结实呢?”学生判断猜想,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此时,教师通过技术试验(两种杯子的承重技术试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其中一只杯子承受10多公斤已经被压瘪,而另一只承重20多公斤,完好无损。试验现象让学生发出了感叹,纸杯竟然可以承受几十公斤重的压力,这出乎学生预料。可见,技术试验对学生学好技术十分重要。接下来引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结构的强度。

2.演示探究,构建知识。

本节课知识性较强,但这些基本知识又是通识的内容,也是通用技术课程对学生所要求达到的技术素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加强对学生技术思维的培养,使学生了解、理解,最终自觉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发挥技术思维的指导作用。

在本节课通识性知识构建过程中,教师通过橡皮筋拉伸试验和筷子抗弯曲试验,帮助学生理解内力、应力与强度的关系,总结归纳出强度的关系式。这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复杂的技术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技术问题具体化。

二、精心钻研教材,融课程目标于教学之中

1.钻研教材、合理运用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对教材内容应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技术类课程有别于其他类型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实践性,强调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是所谓“做中学”。

我们应根据技术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重新整合,使理论部分和相对应的动手实践部分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可以是必修模块中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也可以是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如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主要是从理论角度,对强度、应力等概念的总结,而实践活动较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实践活动和理论有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增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掌握。

例如:学生自主探究周长相同、截面分别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纸筒做成的悬臂梁的抗弯曲试验,让学生亲自经历技术试验,来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技术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技术思想方法的训练。学生在疑问中很快就探究出影响结构的第一个因素――结构的截面形状对结构的强度的影响。

教学内容应充分结合基础性课程的知识。在现行的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基础性课程如语文、物理、化学等重在探索问题,而通用技术课程重在解决问题;基础性课程侧重于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现,通用技术课程则侧重利用和合理地改造自然,力求有所发明;基础性课程解决“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通用技术课程则更多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基础性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分别属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应用两个不同层次。在开展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各种基础知识,结合通用技术课程的自身特点,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如在《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一节内力、应力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物理课程的知识,用力学角度来科学分析,培养学生进行技术探究的态度和能力。

2.设计实践探究活动,渗透技术思想和方法。

实践活动是通用技术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如在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中,通过学生亲自演示和试验(榫卯连接和钉子连接方式),使学生很容易就得到了影响结构的第二个因素――结构的连接方式,这两种连接方式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很容易说明问题。

三、采用多元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实践探究,学以致用。

采用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落实学生的学习成果,达到学用相结合的目的。例如,橡皮筋拉伸试验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筷子也是生活中常见材料也较容易获得,同时所选择的案例“解决花架支柱强度问题”也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这些案例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讨论交流,总结提升。

如在解决生活中结构强度问题时,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每个方面都涉及了一个问题,但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学生总结出了比较全面的结论,即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它的实用价值还要考虑欣赏价值以及其他方面的价值,总之需要综合考虑问题。

四、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做一个创造反思型教师

通用技术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需要的授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论课,有侧重于动手操作的制作课,有侧重于探究的探究课,有侧重于试验的试验课,有侧重于方案设计的设计课,有侧重于技术评价的评价课。众多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形式,在客观上就要求通用技术的任课教师在知识和技术储备上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更新和充实,这也是技术类课程自身的通识性特点所决定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类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内容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速度是相当迅速的,教师不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所有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技术发展新动向,更谈不上掌握所有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技术发展。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通用技术课程就比其他课程更需要进行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经过学习,能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经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训练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提高对技术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