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论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理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理论研究

实践理论研究范文1

关键词:会计理论;实践基础;会计目标;会计环境

Abstract:Inaccountantreformsintheprocess,wealwaysfacelikethissomequestions:Howdoesaccountantadaptthestateeconomysystem''''stransformation,howtoestablishconformstosocialistcountriesmarketeconomyrequestaccountantthesystem,whatfunctionsuchaccountantshouldthesystemhaveandthestructure,howtotreatWestaccountingtheoryresearchresultsandsoon,speciallyitisnoteworthythatalongwithaccountingtheoryresearch''''sthorough,theWestalsodaybydayreceivestheattentionaboutaccountingtheory''''ssupplyanddemandquestion''''sresearchresults.Becauseourcountryisalsoatthesocialisminitialstageatpresent,thesocialresourceisnotveryalsosufficient,intheaccountingtheoryresearcharea,mustpayattentiontothecostbenefitespeciallythecontrastquestionaswellasthesupplyanddemandbalancedquestion.

keyword:Accountingtheory;Practicefoundation;Accountantgoal;Accountantenvironment

1关于会计理论的一般认识

会计理论一词虽然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多年,但尚无标准的定义。在会计文献中,对会计理论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但笔者认为,瓦芡和齐默尔曼作为当代实证会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会计理论提出的意见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提供理由,“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因此,在他们看来,假设和通过数据进行验证构成了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

2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尚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会计环境还是以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之争。由于二者都有说服力,针对其相持不下的情况,又有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结合论。以下作者试图进行简要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美国的会计研究对我国的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两国会计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忽视。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完全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管理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尚需调整与完善。资本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以及税制的完善尚需要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不容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由此可见,不同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当然,借鉴他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

虽然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多具有共性的成份,但并非所有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被特定会计实践证明了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都具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环境论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反思。

此外,双重受托责任也应运而生。双重受托责任观认为现代会计在“受托—受托”的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包括对受托资源的安全完整、充分运用和实现经营目标的责任,也包括对员工的福利、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公众的就业、社会公益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会计目标论是受制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特别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动作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仍然关注受托资源的经营情况,而且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条件下,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地对其所托付的资源进行调配,社会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本身也确实充当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日益重要。不言而喻,决策有用观应当是财务会计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得以成立。只有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充分分离之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的力量足以制约财务信息的公允呈报,决策有用观才能够确立。因此,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对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以及私营企业而言,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的侧重点也未必相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国际会计准则只对财务会计处理和呈报的重要方面进行规范,而不顾及次要的方面。同理,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主要用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因此会计目标倚重决策有用观是可以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综上所述,从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来说,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起点,它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具有统驾作用。从实务方面看,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3关于发展会计理论的方法和实践性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会计理论逐步发展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我国应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这首先是由于我国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会计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致使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相对地位的确立导致财务信息呈报的企业导向,会计人员身份的转变致使会计信息编报立刻发生了微妙乃至深刻的变化。其次,由于2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尽管这种变动的程度和频率不尽均衡,但相对而言,较大规范的变动至少应当包括1993年会计转制和1997年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这样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相关年度财务信息较为严重不可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果考虑到1994年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规范的两次大的变动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当前,以对我国财务报告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是值得考虑的。所以,我国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会计理论研究势必仍然无法以统计和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为主,而传统的研究方法仍将居于主流地位。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再认识。分析我国会计研究的传统方法,很难证明其等同于规范方法。换言之,规范研究方法与传统方法并不是相互重合的概念。二者充其量只不过是交叉的概念。在我们以往所进行的研究中,我们自觉不自觉的部分采用某些实证研究方法。众所周知,实证研究方法既包括当前十分流行的统计分析和“建模”,也包括诸如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实地试验等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实地调查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蹲点实验等方法应当属于客观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或称之为以经验为根据的方法,也可认为是实证研究方法。

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规范研究受到日益普遍的批评。规范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所基于的假设通常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无法在结论上获得普遍的共识。尽管如此,对于诸如会计理论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及确认与计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仍然主要地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应当承认,研究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不仅表现在规范研究的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实证研究的若干阶段。正如瓦芡和齐默尔曼在他们的《实证会计理论》中所指出的:“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在批评规范研究时,我们应当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命题的学术性加以区别,从而克服所谓纯学术研究的思想。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实际上都不是所谓纯学术的研究,因此强调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并不意味着否定规范研究方法。

4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会计论坛日益繁荣,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外会计理论的引进和评价,毕竟只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拨乱反正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并非不可突破的既定模式。借用他山之石,是为了攻克本山之玉。借鉴并非为了借鉴本身,而是为了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会计特用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和优化方法,需要由我们自己实事求是地去探索,实实在在地研究,把中国会计实务作为他国研究的许多成果试验田的做法实不足取。

同时,由于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基于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新兴学派的观点,而这些学派及其观点在其本学科领域中往往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当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其所借用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时,这种借用显然是危险的。同时,由于新兴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例如理性经济人假设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未必符合我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盲目借用显然是有害的。

当前,我国的会计系统,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不仅会计目标需要明确,而且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及其相关问题也亟待明确。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问题、成本与效益问题、财务信息提供的责任问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财务报告监证的法律责任、经济风险和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问题,会计管理机构、财务信息提供者和注册会计师的相互牵制配合问题,会计职业操守和自律问题、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披露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等等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实践理论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程;质量控制;工艺规范化;技术标准化;装备标准化

一、中药制药工程研究现状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中药制药工程核心

(一)来自历史的原因,我国中药工业还是仿造化工、食品、轻工和机械行业等的技术和设备,缺少专业的工业研究,技术装备和中试放大的科学技术平台,出现工艺与技术装备滞后,产品不稳定和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僵局,严重制约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制药工程研究是中药产业链的重要技术之一。所以中药制药工程是研究中药工业生产制作过程规律和解决单元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核心内容总结一下几点:1质量可控性研究分析。中药的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分离纯化的定性和定量。2工艺规范化研究。认真分析最佳工艺参数、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化。3装备标准化研究。展开工程技术,进行工程和装备设计。

(二)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的进程发展

1加入世贸后中药产业经受着严格考验。建国以来中药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走过了中药机械化、中药工业化、和90年代的中药现代化的三个发展时期。因为许多原因制约,中药产业现代化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我国中药工业总量偏小、大型企业少、工艺技术滞后技术装备和计算经济指标低、成本高、缺少成套自控工艺装备。据国家经贸委统计数据;全国中药生产企业总数为1127家,工业总量为534.02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为498.52亿元,其中独立核算大型企业为107家,工业总产值为229.84亿元;中成药年销量超过500万元的品种有384个,包括5000万元的有82个。超过1亿是41个,这就说明,中国中药工业产值总量具有潜力。上升空间还很大。因制药工程的工艺装备是确保中药工业产值的必要条件。

2分析2001年全国中药企业结构:因大型中药企业只占9%但是产值的42%、销售额为45%、出口创汇为50%;全国中药企业生产值总量偏小,生产小企业比较分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快。

3分析2005年到2015年中药工业产值和新增能力预测结果:

中药工业发展速度按照行业的15%和16%的增长能力计算,其工业总产值为984亿元,=40~45%;新增药材生产能力12.3万吨和159.3万吨,为工业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三)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和国际的距离

中医药是我国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拥有优势的特殊行业,也是国际市场最有优势竞争力的行业。因为我国制药技术水平还比较滞后,削弱了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本的汉方制剂和韩国的传统药物都来自中国,因为他们重视现代工艺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利用,汉方药和天然植物药生产达到了国际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也为我们的中药产业提出了考验和鞭策。因此,研究推广先进的工程技术就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亟待解决。也为我们中药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方向。

(四)中药制药工程发展的核心技术

中药制药工程是保证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方法手段,达到实现中药产业化的目的。中药行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对中药产业政策、技术导向、基础研究、资源配置、风险基金的建立以及中药产业本身工程技术水平、中药现代化是系统工程,按照中药生产通用性和相关性的特点,中药制药工程研究范围是中药材预处理单元,中药提取单元、浓缩分离单元、干燥单元制剂单元等五个单元。按照工程学分类的五个部分,其中,中药工艺规范化工艺装备标准研究,是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提高,因为他是推动产业化规模的前提。

二、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重大进程

中药制药工程单元数学模型设计与应用是中药工艺规范化与工艺标准化研究的基础,是技术进步的标志。中药工艺来自生产实践,是中药生产过程中长期客观规律的总结。

(一)中药逆流多级浸取工艺与工业设计原则

原理是合理运用固液两相的浓度梯度差,逐步把药材中有效成分扩散到起始浓度相对较低的套提溶液中,浸取工艺过程技术参数的溶质量、药材表面积、扩散时间、扩散系数和浓度梯度的关系ds=D.F.dc/dx.dt表示,原理是溶质在药材细胞溶出的瞬间过程,是经过对溶出的数学模型微化后的变化率。

(二)中药多效浓缩工艺研究和工业设计

三效浓缩蒸发工艺的原理,是在单效蒸发基础之上,在真空条件下,把蒸发过程中一效和二效产生的二次蒸汽逐步进入二效和三效蒸发器的原理的设计工艺。三效蒸发流程为加热蒸汽和材料液的流向应哟逆流式工艺。

(三)中药喷雾干燥工艺分析研究和工业设计

中药喷雾干燥由于受热时间短,适用热敏性药物。喷成粉末或颗粒状溶解度更好,在实际生产中发现物料粘度高,制约了应哟范围。当下中药工程干燥系统的动力学数据还缺少准确测定,不能全部靠理论数据来解决。对不一样药品种,设计关键工艺参数需要现场工艺试车的经验进行调整,确保安全生产。含蛋白质类大分子化合物容易凝固变性。减少粘壁办法可按照品种特性,调整有关工艺参数。

三、完善本土国际化的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平台具有时代意义

完善中国本土特色的国际先进的制药工程技术平台。研究探索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理论和生产实践,是业内人士的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

(一)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技术产权创新的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平台。

针对中药生产工艺的多样性,在长期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采用多终端模块式新组合工艺,是新型中药工艺生产目标。按照终端产物的各种要求,安排各单元模块的组合。保证传统中药二次开发和标准提取物研制配套实验和设计生产工艺装备线。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单元主要有1工业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可在原生物体系环境下完成物质分离,能高效浓缩集产物。微虑、超滤、反渗透和纳滤都能为中药工业采用。但是膜分离的预处理工艺很关键。这一工业技术算基本成熟,能为中药液的无热源浓缩。采用中药一二类新药和中药注射剂的生产。

(二)新微粉化技术

微粉化技术对药材细胞进行超细粉碎,提高生物的利用度,我国百余种药材进行了超细粉碎,喷雾干也能达到好效果。我国也有此类雾化器,像这样生产的中药细粉比药材超细粉碎的微粉纯度高许多。

(三)新二氧化碳的超临界萃取技术

这个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已经成熟,超临界萃取在中药行业采用主要是发挥提取,和萃取中药脂溶性成分。我国研究结构一对100个中药品种展开了提取研究,超临界萃取用于开发一、二类新药所要求的高纯度中药有效成分提供了有效工艺装备和技术。运用中试参数和产品特性,选取中药专用的超临界萃取工业装备。

新工业色谱分离技术是获取高纯度中药有效组成的又一种分离技术,分离原理是吸附剂对不同吸附性能的化学物质的吸附―解吸―再吸附。因为工业色谱分离当下在世界上也具有成熟的工业装置,为中药工业装备标准化应用提供基础。

(四)新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

采用大孔树脂内部的孔隙选择吸附相应分子直径的制药成分,用于中药提取物纯化、分离的目的。

(五)新利用微波、超声、辅助萃取技术

这个技术能使中药成分更快更多的渗出。

(六)新指纹图谱技术

应用指纹图谱技术进行质量监控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中药制药工程技术和科学建设在全国得到推广应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药制药工程是专业工程学,任务是解决行业传统技术落后的技术问题。这些需要工程专家和药学专家需要研究的难题。只有通过学术交流和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才能不断深化完善中药制药工业工程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

实践理论研究范文3

关键词:会计理论;实践基础;会计目标;会计环境

abstract: in accountant reforms in the process, we always face like this some questions: how does accountant adapt the state economy system's transformation, how to establish conforms to socialist countries market economy request accountant the system, what function such accountant should the system have and the structure, how to treat west accounting theory research results and so on, specially it is noteworthy that along with accounting theory research's thorough, the west also day by day receives the attention about accounting theory's supply and demand question's research results. because our country is also at the socialism initial stage at present, the social resource is not very also sufficient, in the accounting theory research area,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ost benefit especially the contrast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d question.

key word: accounting theory; practice foundation; accountant goal; accountant environment

1 关于会计理论的一般认识

会计理论一词虽然广泛应用于财务会计多年,但尚无标准的定义。在会计文献中,对会计理论的含义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但笔者认为,瓦芡和齐默尔曼作为当代实证会计理论的代表人物,对会计理论提出的意见是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的。他们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提供理由,“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必就是未来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收集到的现象。因此,在他们看来,假设和通过数据进行验证构成了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

2 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关于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目前尚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应当以会计环境还是以会计目标作为其逻辑起点,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会计环境论和会计目标论之争。由于二者都有说服力,针对其相持不下的情况,又有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结合论。以下作者试图进行简要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美国的会计研究对我国的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两国会计环境的差别在某些场合却往往忽视。美国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市场完全监管严格,税制完善且管理手段强硬,注册会计师职业得以充分发展且有着严谨的自律机制,资讯系统完善且高效,相比之下,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尚处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尚需调整与完善。资本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市场监管手段和税收征管以及税制的完善尚需要时日,审计环境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不容乐观,资讯条件不够理想。由此可见,不同环境下的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条件显然是不同的,所以进行我国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应当以我国会计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本国的问题。当然,借鉴他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也是不可缺少的。

虽然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多具有共性的成份,但并非所有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被特定会计实践证明了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都具普遍意义。因此,我们应当对会计环境论作为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的观点进行反思。

此外,双重受托责任也应运而生。双重受托责任观认为现代会计在“受托—受托”的关系中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包括对受托资源的安全完整、充分运用和实现经营目标的责任,也包括对员工的福利、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政府的税收、公众的就业、社会公益事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会计目标论是受制于特定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在产品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运用会计信息来考察受托者对托付财产或资源的管理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特别在资本市场有效的动作情况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但仍然关注受托资源的经营情况,而且由于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发达的市场条件下,随时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间接地对其所托付的资源进行调配,社会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本身也确实充当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使得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日益重要。不言而喻,决策有用观应当是财务会计被普遍认可的情况下才得以成立。只有当所有权和经营权充分分离之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集团的力量足以制约财务信息的公允呈报,决策有用观才能够确立。因此,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下,对于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以及私营企业而言,决策有用观和经营责任观的侧重点也未必相同。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国际会计准则只对财务会计处理和呈报的重要方面进行规范,而不顾及次要的方面。同理,大多数国家的会计准则也主要用来规范上市公司的会计行为。因此会计目标倚重决策有用观是可以理解和易于接受的。

综上所述,从会计理论体系本身来说,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起点,它基于特定的会计环境,对会计基本假设和原则具有统驾作用。从实务方面看,它指导特定会计系统的建立并引导其运行,从而构成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3 关于发展会计理论的方法和实践性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实证会计理论逐步发展是西方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我国应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这首先是由于我国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生着重大变化: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会计的作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致使财务信息使用者的群体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相对地位的确立导致财务信息呈报的企业导向,会计人员身份的转变致使会计信息编报立刻发生了微妙乃至深刻的变化。其次,由于20年来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尽管这种变动的程度和频率不尽均衡,但相对而言,较大规范的变动至少应当包括1993年会计转制和1997年以来具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这样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相关年度财务信息较为严重不可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如果考虑到1994年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会计规范的两次大的变动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在当前,以对我国财务报告数据的统计分析为依据的研究成果的可信度是值得考虑的。所以,我国当前和今后几年的会计理论研究势必仍然无法以统计和建立模型等研究方法为主,而传统的研究方法仍将居于主流地位。

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再认识。分析我国会计研究的传统方法,很难证明其等同于规范方法。换言之,规范研究方法与传统方法并不是相互重合的概念。二者充其量只不过是交叉的概念。在我们以往所进行的研究中,我们自觉不自觉的部分采用某些实证研究方法。众所周知,实证研究方法既包括当前十分流行的统计分析和“建模”,也包括诸如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访谈、案例研究、实验室模拟研究、实地试验等方法。因此,以往的研究中所采用的实地调查方法、解剖麻雀的方法、较为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蹲点实验等方法应当属于客观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或称之为以经验为根据的方法,也可认为是实证研究方法。

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规范研究受到日益普遍的批评。规范研究的根本缺陷在于其所基于的假设通常在性质上是主观的,因而无法在结论上获得普遍的共识。尽管如此,对于诸如会计理论框架,财务报表的要素及确认与计量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仍然主要地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应当承认,研究人员的主观随意性不仅表现在规范研究的过程中,而且也出现在实证研究的若干阶段。正如瓦芡和齐默尔曼在他们的《实证会计理论》中所指出的:“研究人员在建立会计理论的过程中必然带有主观随意性。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理论模式的建立都会受到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在批评规范研究时,我们应当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命题的学术性加以区别,从而克服所谓纯学术研究的思想。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实际上都不是所谓纯学术的研究,因此强调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并不意味着否定规范研究方法。

4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会计论坛日益繁荣,然而,改革开放初期对国外会计理论的引进和评价,毕竟只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拨乱反正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并非不可突破的既定模式。借用他山之石,是为了攻克本山之玉。借鉴并非为了借鉴本身,而是为了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会计特用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状况和优化方法,需要由我们自己实事求是地去探索,实实在在地研究,把中国会计实务作为他国研究的许多成果试验田的做法实不足取。

同时,由于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许多成果基于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新兴学派的观点,而这些学派及其观点在其本学科领域中往往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当会计理论研究者对其所借用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时,这种借用显然是危险的。同时,由于新兴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假设,例如理性经济人假设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未必符合我国社会和文化现实,盲目借用显然是有害的。

当前,我国的会计系统,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革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不仅会计目标需要明确,而且会计准则建设的目标及其相关问题也亟待明确。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问题、成本与效益问题、财务信息提供的责任问题、财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财务报告监证的法律责任、经济风险和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问题,会计管理机构、财务信息提供者和注册会计师的相互牵制配合问题,会计职业操守和自律问题、会计确认和计量以及披露的一系列具体问题等等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

实践理论研究范文4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理论;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12010)02-0065-04

大学生创业就是大学生通过个人及组织的努力,利用学到的知识、技术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自主搭建工作平台来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大学生实现就业和理想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创业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国家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实际需求,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全面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努力创作条件使其接受创业实践的锻炼。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

(一)创业型职业锚理论

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美国E・H・施恩教授提出了著名的职业锚理论。该理论经过不断完善,自1992年以后,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将职业锚具体拓展为8种锚位: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等。简单来说,创业型锚位,指的是创业人希望使用自己的能力去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或创建完全属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且愿意去冒风险,并设法排除所面临的障碍。对创业型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或设计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极强烈的创造欲使他们要求标新立异、有所创造、并做好冒险的准备。

(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的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作为创业教育开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大学,其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值得研究。

1.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模式。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主要由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承担,其模式是通过创新性课程计划、外延拓展计划以及学术研究来支撑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例如,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本科学生设计了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由一系列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不少课程极富特色,如《新生管理体验》课程,新生班级被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制订创业计划,学校提供每小组最多3000美元的原始资本创办并经营新公司,公司在学年结束时结算,超过原始资本的利润作为大一年级学生开办慈善事业的基金。

2.哈佛大学的“注重经验”模式。哈佛商学院的优势在于针对创业管理建立完整的资料和案例库,为研究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开创新企业》这门课中,着重探讨设立新公司时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新企业发展的知识。学生们组成小组,按创意概念展开,进而完成一个设立新公司所需要的完整经营计划,并对计划付诸实施。在《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课程中则采用小组的个案教学法,个案根据校友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或工作中的遭遇反馈而写成,重点探讨小企业生产与运做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怎样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压力,如何研究拟订影响竞争优势的关键策略等,从而培养学生能够在苛刻的资源限制与不确定的环境下追求创业机会,从容应对企业成长的挑战,有效回收创业成果。

3.斯坦福大学的“系统思考”模式。斯坦福商学院在强调实际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强调对经济、金融、市场运转等理论的长期研究。学院共开设17门创业管理课程,除了提供许多有关创业财务筹资的课程外,他们也非常重视创业战略以及创业环境的研究,尤其是对创业过程中各阶段、各层面的策略与操作议题,以及产学合作、产业网络等环境方面的议题。作为著名的理工大学,斯坦福商学院还非常注重应用导向和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创业教育从创业者而非投资者的角度来规划创业个案,学生必须学会评估创业机会,并且结合个人能力、专业特长以及面对的外部环境,来采取具体的创业行动。比如,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团队教学与两段式教学方式,由商学院及工学院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激发创意并设计产品,进而在实验室开发、生产制造其欲推向市场的产品。这种全过程参与有助于学生探讨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全部议题,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大大提升了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情况调查

创业意识可能因为偶然刺激而产生,也可能是逐渐积累而引发的慎重决策。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创业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贯彻大众化原则的必要措施,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使创业教育有的放矢,我们专门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下面通过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期望的创业教育形式

我们在对创业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中,45%的受访者认为亲身实践是最好的指导方式;活动加训练由于风险较低,易被接受,也占到了32%;而传统的由老师授课的方式仅占18%。这说明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而不应只是空洞的理论知识的灌输。

(二)创业教育内容的选择

在对大学生关于学校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创业教育的问题调查中,有46%的人选择实践能力的培养,有23%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18%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对创业心理的教育,12%的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教育。从数据反映的情况来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与前面问题的调查结果正好相互印证。这说明了学校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上与同学们的需求差距最大。与之相关的抗挫折能力、团队精神的培养与同学们的需求也存在较大缺口,这是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应重视的问题。

(三)创业实践需求

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的创业实践能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还希望学校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大学科技园区,并为其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条件和服务。同时也希望学校帮助他们办理创业实践的相关手续和提供配套资金。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更倾向于依托于学校,希望得到学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三、结论与建议

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营造创业氛围

针对大学生有些思想观念还远不能适应创业的需要,高校应该通过全方位教育,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

在高校营造创业氛围,一是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校园文化等手段加大创业事迹的宣传力度;二是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突出与强化创新、创造,形成“学习为创造、创造中学习”的良性循环,潜移默化地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三是学校的制度建

设上,要鼓励师生创新、创造、创业;四是宣传成功创业者的创业事迹、创业方法和奋斗经历,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二)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育任务之一,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帮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应以“激发一实践一创业”为主线,全面服务于实现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该体系应是由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教育导师辅导和创业孵化系统组成。在这个体系中,可以实现大学生进行从创业基础理论、普及性科技活动、学术性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研究、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训练到自主创业的全过程学习,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1.创业基础理论平台。创业基础理论平台主要包括开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专业教育、现代形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培训、基本素质养成教育。目的是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行业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创业实践训练模块。创业实践训练模块旨在拓宽创业能力培养渠道,利用各种实践条件培养创业能力。主要是在基础理论模块之外,通过各类培训、创新项目和创业计划大赛来实现。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定期举办学校创业计划大赛和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来促进创业实践的迅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2)模拟创业活动。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以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3)创业者系列讲座。邀请创业校友和在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知识交流,让学生从中了解创业的真实过程和艰辛。(4)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计划。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项目支持计划,提供资金和场地,在校园中采取招投标的形式,让学生经营文印社、商店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与有关的大学生创业园区合作,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专家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和管理能力。

3.创业孵化系统。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它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研究经营场地、通信网络与办公设施、系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及政策、融资、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和成本。这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策略

1.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减免税收;二是在孵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可享受优先获得孵化专项资金、科技三项经费支持、享受孵化基地提供的综合服务及减免房租等有关优惠;三是政府要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改进信贷服务,增加信贷种类,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增加对在孵企业的信贷投入;四是各类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要优先为在孵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2.建立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公益目的为出发点,服务体系的管理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置项目部、指导部、服务部、人力资源部、综合部、信息部等职能部门。建立起集工商注册登记、企业年检、税务、财务会计、经济技术合同咨询、申请专利、商标注册、无形资产评估、商务谈判等咨询服务于一体的规范化综合服务系统。

实践理论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速公路锚索滑坡抗滑桩监测

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anchor and anchor beam and the anti-slide pile of combination support of the subgrade system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slope management, and in the light of the anchor (cable) frame beams and two key points of construction of pile, and anchor, anchor stress detection action analysis.

Keywords: highway landslide monitoring anchor pile

中图分类号:U41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挖方路基(K24+120~K24+350)左侧,滑动次数多,滑坡平面形态略呈M状,滑体长220m,前缘宽约230m,滑动方向介于295~315°,滑体内发育有5个小型、多期、多级形成的浅表型牵引式滑坡。由于路基边坡的开挖,加之连续降雨的强烈作用,导致古滑坡复活滑移,形成新的滑坡。

2工程地质条件

该滑坡所处位置,坡体南高北低,坡形东侧地形,总体上呈缓倾的斜坡状,地面坡度约11.3°。坡体中部地形总体上呈上凹状,呈台阶式降低。坡体西侧地形属陡坡、陡坎状,向北西倾斜,地面坡度22°。该段地层岩性较为复杂,主要有坡积混碎石亚粘土、洪击亚粘土和花岗岩,滑体内的混碎石亚粘土和亚粘土层土质疏松、空隙发育、易下渗大气降水,而其下的发育浅褐色亚粘土,土质致密坚硬,为良好的阻水层,含水量大且有剪切面存在。

3滑坡治理方案优化

3.1滑坡原因分析

滑坡内因:

(1)该滑坡前缘的浅褐色亚粘土团粒化严重,粘聚力值低,土体自立高度值小、在地形坡度陡峻的情况下易形成滑塌而不停的产生高陡坡面。

(2)该滑坡后缘的全风化花岗岩易滞留、赋存大气降水,使之相依的浅褐色亚粘土发生软化现象。

外因是:古滑坡抗滑段挖方卸荷和连续降雨,其中公路路基的开挖是古滑坡复活的直接诱发因素,而大气连续降水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加剧了滑坡的滑动。

3.2 滑坡推力计算

3.2.1滑动面值的确定

根据滑坡地质勘察报告和滑坡反算相结合的方法,得C=23Kpa,¢=14.6°,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不考虑地展作用影响;

3.2.2滑坡推力计算

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假定每一分界上推力的方向平行于上一土条的底滑面,第i块土条承受的各种作用力示于图1中,根据不平衡下滑力=下滑力×Fs-抗滑力,得不平衡推力简化计算公式:

Pi=Fs(Wisinai+Qicosai)-[c′ili+(Wicosai-Qisinai-uili)tg¢′i]+Py

上式中:y=cos(a1-a2)-tg¢′isina(a2-1- a2)

各土条分界面上的Pi求出后,可求出此分界面上的抗剪安全系数:

Fvi=[ c′ihi+(Picosai-Upi)tg¢′i]/Pisinai

式中: Upi――作用土条侧面的孔隙水压力;

hi一一作 用土条侧面 的孔隙水压力,

c′i\¢′i――土条侧面各土层的平均抗剪强度指标;

计算参数及下滑力结果见表。

表1 滑坡体C、¢值及推力计算

项目 重量EN/m3 粘服力Epe 安全系数(K) 设计推力EN/m3

参数与结果 21 23 1.25 685

3.3 锚索框架梁设计

布设锚索框架梁旨在通过锚索对滑动体施加预应力,变被动土压力为主动土压力,抑制和调整边坡变形,保证抗滑桩桩身的安全开挖,并在后期与抗滑桩共同作用,以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框架梁布置在坡率为1:1的二、三、级边坡上,总长度 6560m。框架梁横向与坡面走向一致,纵向与横向垂直。框架节点间距均为3m,每个节点均设置有锚索孔。锚索采用7根¢j15.42mm预应力钢绞线组成一束,长度29~30m,锚索孔孔径¢150mm,俯角30°,嵌人花刚岩层12m。锚具选用OVM15-7型,单束锚索张拉应力为10KN/m。锚索孔共计239个。

3.4锚杆框架梁设计

锚杆框架梁通过锚杆与坡体的锚固应力作用于框架梁,抑制和调整边坡变形,保证边坡的安全开挖,并在后期与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共同作用,以增强坡体的稳定性。框架梁布置在坡率为 1:1的二~五级边坡上,共724根,长9310m。框架梁横向与坡面走向一致,纵向与横向垂直。框架节点间距均为2.5m,每个节点均设置有锚杆孔。锚杆采用28的螺纹钢,长度为15~18m,设计角度为30°。

图1 项抗滑桩工作原理示意图

3.5 抗滑桩设计

由于滑坡体上发育着多个小型、多期、多级形成的浅表型牵引式滑坡体。路堑开挖时,

为了确保安全,对滑坡体上部削方卸载,减小滑坡体的下滑推力,在滑坡段路基边坡的一、二级平台之间布置抗滑桩,分两种型式,I型抗滑桩径为1.8m×2.5m,桩长为18m,共计9根,II型抗滑桩桩径为1.5m×2.0m,桩长为15m,共计9根。

4 施工工艺要点分析

4.1 锚索(杆)框架梁施工

4.1.1造孔

钻孔采用QZJ-100B潜孔机钻进。为保证边坡的稳定,施工严禁给水钻进。钻孔过程中遇到滑坡挤压变形破碎带时,往往会发生坍孔。这时可以采取固壁灌浆的方法予以处理,即用注浆泵压人水泥砂浆,注浆压力约0.4~0.6Mpa,待水泥砂浆初凝后继续钻进。如果吃浆量太大,可以采取间歇灌浆的方法进行施工。

4.1.2清孔

由于裂隙发育,泥岩遇水软化,水渗人裂隙会降低岩石的内摩擦阻力,不利于边坡稳定。故清孔可选用排气量17m3/min、气压1.2Mpa的空压机。对锚固段采用少量的水和高压风联合冲洗,确保锚固效果,对自由伸长段采用高压风清孔。

4.1.3锚索(杆)制作

锚索下料长度要考虑预留张拉千斤顶和夹板的长度锚固段锚索,每 0.5m分别设定位环和隔离架,这样可以保证其受力均匀。在锚索的最前端加设导向帽,以利于锚索的安装。棒式锚杆的制作十分简单,首先按要求的长度切割钢筋,并将外露端加工成直角,并加焊框架梁锚固钢筋,然后在杆件上每隔2~3m安放支架以使杆件在孔中居中。

4.1.4锚索(杆)安装

锚索安装采用汽车吊提升,人工辅助配合,依靠重力和人力将锚索缓缓放下。锚索送人孔底后,应向外拉出0.3m左右,以确保锚索顺直、注浆管畅通。锚杆安装之前,应检查孔道是否阻塞,查看孔道是否清理干净,并检查锚杆体的质量,确保锚杆组装质量满足设计要求。采用人工安放,安放时应防止锚杆弯曲,注浆管宜随锚体一同放入孔中,注浆管端部距管底宜为 50m~100m,锚杆放人角度与钻孔角度保持一致,在人孔过程中,注意避免移动对中器。

4.1.5 注浆施工

注浆作业应连续紧凑,中途不得中断,使注浆工作在初始注人的浆液仍具塑性的时间内完成,注浆采用从孔底向外压浆法,边灌边提注浆管,保证注浆管管头插入浆液液面下50m~80m,严禁将导管拔出浆液面,以免出现断杆事故,实际注浆量不得少于设计的理论计算方量,即注浆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

4.1.6 张拉及锁定

张拉前,必须对千斤顶、压力表、油泵进行配套标定。锚索采用整体式张拉,共分四级进行。每次按设计荷载的25%递增,第一级稳压10min,中间每级5min,最终张拉力按设计荷载的110%控制,每级张拉完成后,均应测定锚索的伸长量,最终伸长量不得超过设计值。

4.2 抗滑桩施工

框架梁主体施工结束后,方可进行抗滑桩的施工。抗滑桩施工应从两侧向中间开挖,同时开挖的桩位不得超过7个。开挖应采用间隔布置,即采用隔2个挖1个。桩身开挖过程中基岩可采用小炮松动,但应严格限制药盆,禁止放大炮,以避免对滑坡体造成太大扰动,人工成孔后,现场灌注混凝土施工,灌注桩是一项质量要求高,施工工序要求多,是一个须在短的时间内连续完成的地下隐蔽工程。

5 锚杆、锚索应力监侧

5.3.1 锚杆轴力量测

本工程采用电阻应变片式量测锚杆对锚杆轴力进行量测,电阻应变片式量测锚杆是在实际施工使用的锚杆上轴对称贴四块应变片,以四个应变的平均值作为量测应变值,测得的应变再乘以钢材的弹性模量,得各点应力值。目的在于了解锚杆实际工作状态,结合位移、修正锚杆的设计参数。

5.3.2锚索预应力监测

对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分析锚索的受力状态、锚固效果及预应力损失情况,因预应力的变化将受到边坡的变形和内在荷载的变化的影响,通过监控锚固体系的预应力变化,了解边坡的变形与稳定情况。在安装锚索时,将锚索侧力计安装在锚垫之后,安装示意图见图2,其安装全过程包括:测力计室内检定、现场安装、锚索张拉、孔口保护和建立观侧站。

图2 量侧锚感杆结构与安装示意图

监测结果为预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预测边坡的稳定。图2为二级平台K24+230锚索框架512、528、肠2 侧点的监测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 3 个月时间,各锚索预应力趋于稳定,说明边坡的锚固效果良好,经过雨季后,预应力值无异常出现,边坡经过加固处理后已趋于稳定。

实践理论研究范文6

一、引言

在这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增长的竞争优势,就要不断地挖掘和发展各种优势资源,从而在市场上赢得发展机会。因而,人力资源就成了企业关注的焦点。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是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对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的相关理论做出综述。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领域从微观研究转变为宏观研究,将人力资源管理同组织战略联系在了一起。Devanna等(1984)首次提出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此后,众多学者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

Schuler(1987)则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人力资源哲学、人力资源策略、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实践、人力资源程序五个部分。并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是运用整合和调整的方式以确保:1.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及战略性需求相结合。2.人力资源策略能与组织内部横向职能策略和纵向结构保持一致性。3.人力资源实践是能被组织成员所接受,并且是由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参与的,且经过调整形成的。Wright&McMahan(1992)也曾给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下一个定义:企业为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具体包括:(1)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首要资源。(2)强调通过人力资源规划、策略及具体时间,可以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3)强调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能够与企业战略垂直匹配,并能在内部各种活动间水平匹配。(4)强调所有人力资源活动皆为一个目的,即达到企业目标。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实现或接近组织目标,以组织战略为导向,依据组织结构而进行的一系列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策略、人力资源实践和人力资源配置四个因素的管理活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更趋向于组织总体目标,进入战略角色,而不再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所体现的职能性角色。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打造自身特有的,他人所不能模仿的组织资源来赢得组织的持续性竞争优势,以提高组织绩效。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的理论模式

经过整理前人对人力资源实践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源实践的理论模式大致可分为“最佳实践”模式和权变模式两类。

1.“最佳实践”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存在人力资源实践,即“最佳实践”。这种理论的特点是强调一些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具有普遍的促进作用。Pfeffer提出了16项最佳实践包括就业保障、重视招聘、高额工资、奖励津贴、雇员持股、信息分享、员工参与、工作团队、技能开发、一员多能、上下平等、减少薪差、内部晋升、长期规划、及时评价、系统哲学。后经过筛选将最佳人力资源实践总结为7种:就业保障、选择性雇用、自我管理团队、决策分权、绩效薪酬、广泛的培训体系、较少的地位差别以及在整个组织内部广泛分享财务和绩效的信息。Huselid(1995)提出人事选拔、绩效评估、激励薪酬、岗位设计、申诉程序、信息共享、态度考核、员工参与管理、招聘强度、员工培训时间、晋升标准等多项最佳实践。并发现激励性的薪酬、岗位设计、以及员工参与管理都会导致较低的离职率和较高的生产率,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刘善仕,刘学(2008)综合西方学者的研究,将人力资源最佳实践归结为员工招募选拔、员工培训开发、绩效评估、薪酬、工作系统、员工参与、员工关系七个方面。

最佳实践模式认为存在几种最佳实践,这些实践对普遍地并且强有力地影响组织绩效,因此,不管组织处于何种环境都可以通过最佳实践得到提高。然而,综合以上各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关于最佳实践的构成要素并没有达成共识,或者是相对统一的看法。但是是否存在一种对任何企业都能提高其绩效的“最佳实践”,或者到底是什么样的“最佳实践”能对任何企业都适用还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2.权变模式

权变模式不同于“最佳实践”模式,认为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佳实践”,认为人力资源实践受到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组织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策略等多种权变因素的影响,因而组织通过不同的人力资源实践组合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提高组织绩效。

Schuler & Jackson(1992)支持战略性人力资源的权变观,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不同企业战略会要求不同人力资源实践,而且不同企业战略变革时要求人力资源实践也应当变革。MacDuffie(1995)认为,只有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创新的人力资源实践才会影响组织绩效,并且提出下列三个条件:(1)员工拥有管理人员所没有的知识与技能;(2) 员工因为受到激励而愿意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工作中;(3) 只有当员工努力工作时,组织才能完成组织战略。

张正堂(2004)认为权变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受到组织战略等权变因素的影响。人力资源实践应当结合组织战略、组织发展阶段等外部因素,及保持与外部的一致性,才能完成组织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见,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更倾向于权变模式,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组织战略将进行调整,为了达到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人力资源实践也应做出调整,以达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完成组织目标。因此,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是权变的;但是,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也需要借鉴“最佳实践”,从中获得适应于组织环境,配合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实践来更好的完成组织目标。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影响机制

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个体层面到组织层面,从微观到宏观,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影响的研究也是进入了更深的层次。表1列出了前人关于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

表1 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作者 控制变量 战略性人力资源构成维度 结果变量及其构成维度 结论

Arthur(1994) 年份、规模、工会、企业战略 分权、参与、培训、技能、薪酬和申诉机制 组织绩效:自我报告的生产率、废品率、员工流失率 高承诺战略企业比控制战略企业人力资源实践能带来更高的生产率、更低的废品率和更低的雇员离职率。

Huselid(1995) 规模、研发、资本密集度、工会、行业 人事选拔、绩效评估、激励薪酬、工作设计、申诉程序、信息共享、态度评价、劳动参与、招聘强度、员工年培训时间和晋升标准 组织绩效:生产率(人均销售额)、Tobin’s Q(市场价值/账面价值)、会计指标(总的资本回报率) 技能结构与资本回报率相关,高绩效工作系统对生产率和Tobin’s Q有显著影响。

Delery & Doty(1996) 规模、年份、是否为控股公司 内部职业机会、正式培训系统、绩效测量、就业保障、参与机制和工作设计 组织绩效:资本回报率、股本回报率、创新 绩效评估、利润分享、工作保障与资本回报率相关,利润分享与股本回报率相关。

Youndt et at.(1996) 规模、成长、销售变化、产品复杂程度、战略 人员配置、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系统 组织绩效:自我报告的顾客服务、生产率与机器效率 验证了权变模式,普遍模式没有得到支持,人力资本提高型人力资源实践与多维的运营绩效相关,行政型人力资源实践不能促进弹性生产绩效。

不少学者还引入了大量中间变量来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其中主要有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引入中间变量。从微观方面中间变量的有Wright & Snell(1998)假设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通过态度影响员工的行为和努力程度,将集体的态度作为中介变量结果表明工作态度部分地缓和了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证实了态度的确部分中介了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Guest等人(2000)通过调查和访谈人力资源专家和企业执行总裁,发现高人力资源实践与高水平的员工承诺和贡献相关,从而提高生产率和服务质量。

从宏观方面引入中间变量的有Wright Gardner(2003)通过实证证明了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承诺正相关,并且两者也与组织运营绩效和税后利润显著正相关,即组织承诺中介了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Gelade(2003)等研究了银行业中人力资源实践、组织氛围以及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了组织氛围作为中介变量的作用。徐淼(2008)通过研究人力资源实践、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三者间的关系,证实了,人力资源实践通过影响吸收能力来影响组的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可从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员招聘、薪酬系统、绩效考核、培训体系及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战略的匹配性六个方面影响组织绩效。而对于组织绩效的构成,前人主要研究关于财务及生产力方面的绩效。罗伯特. 卡普兰教授和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维.诺顿则从财务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客户维度及员工成长与发展维度四个方面来评价组织绩效。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学者存在不同观点,有关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五、总结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同组织战略联系起来影响组织绩效。外界环境的动态性要求组织采取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组织必须对外界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自身的影响做出分析和决策,快速调整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并采取行动。然而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呢?通过对人力资源实践的“最佳实践”和权变模式的研究,学者们更倾向于在权变的基础上选择“最佳实践”。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对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的准确范围给出一致的定义。对于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很多学者都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没得出一个公认的框架模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一种框架模型,试图从多方面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机制。在组织战略的影响下,人力资源部门以组织战略为向导,通过影响员工行为和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来影响组织的绩效。但是还缺乏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Devanna , M. A , Fombrun , C ,J . , & Tichy , N. M. . 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 Newyouk : Wiley , 1984 : P33

[2] Schuler ,R.S.& Jackson ,S.E.linking competitive strategies wit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 1987 ,1 (3) :207 ―219

[3] Wright , P.M. , & McMahan , G.C.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 1992 , 18 (2) : 295 ―320

[4] Pfeffer, J..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People [J].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4

[5] Pfeffer, J.. Seven Practices of Successful Organiz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2): 96-124

[6] Huselid, M. A.. The Impac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Turnover, Productivity, and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3): 635-672

[7] 刘善仕 刘学:中国企业的最佳人力资源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08,5:199-201

[8] MacDuffie, J. P.. Human Resource Bundles and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 Logic and Flexible Production Systems in the World Auto Industry [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5, 48(2): 197-221

[9] 张正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4,5:48-54

[10] Jeffrey B.Arthur, Effeets of Human Resource Systems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 andTurnover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3):670一687

[11] Youndt,Mark A,Snell,Scott A,Dean,James W Jr,Lepak,David P.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anufacturing Strategy And Firm Performan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Briarcliff Manor,1996,39(4):83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