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的防止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范文1
1.1研究对象
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门诊就诊孕周为13~20周孕妇,初检时血压计3次测得收缩压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在90mmHg以下,而又非低血压者。常规进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预测仪器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分析系统(泰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TS6010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监测仪)。预测阳性者128例,年龄20~38岁,平均29.5岁,且均为第1胎,妊娠前无心、肝、肾、糖尿病、原发性及慢性高血压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史,无明显家族史。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实验组6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生育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耳穴贴压食疗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实验组给予干预措施,两组采取干预措施4周后从孕21~29周进行一次监测。监测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浓度,血钙浓度。孕晚期34~36周对实验组进行常规产前检查及彩超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1.3干预措施
对照组进行孕期健康教育,建议注意休息,淡盐饮食,药物治疗可予维生素C1次/天,0.1g/次,维生素E2次/天,200U/次。补充钙剂1次/天,1.5g/次,平时左侧卧位。实验组:在耳廓相应耳穴部用75%乙醇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6cm×0.6cm胶布中央,用镊子夹住,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主穴:耳背沟、神门、角窝上(降压点)、心。常用配穴:肾上腺、额、枕、肝、肾、皮质下、耳尖〔2〕。将王不留行固定贴紧,力度适中按压,以耳廓酸、胀、麻为准。嘱孕妇每日自行按压5~6次,每次每穴按压2min,力度宜轻柔,忌过大、过猛。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2周为1个疗程。食疗:淡盐饮食,多吃含钙食品,少吃动物内脏。戒烟酒及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含钾、镁、钙、维生素C的食物。每日或隔日吃香蕉、洋葱、芹菜、黑木耳、香菇、海带、鱼等。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病率比较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各参数值情况比较
实验组血管收缩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管舒张压、血尿酸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浓度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情况
实验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发病率为10.94%;对照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例,发病率为17.19%。实验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孕晚期常规产前检查及彩超检查过程中,未发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其他胎儿异常情况,所有实验组均进行产后随访,孕妇、新生儿均正常。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发生在妊娠20周后,病情是从轻到重,呈阶段性发展的,如发展到严重阶段,可危及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合并症。因此,加强孕产妇保健健康教育、产前检查预测,做到早期预防和干预,可直接降低其发生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耳穴配合食疗方法同药物治疗一样,对于降低血压疗效明显,而且血流动力学改变优于药物治疗。监测血尿酸及血钙浓度能早期筛查可疑病例,识别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亚临床阶段〔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较强,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排泄随之减少。当尿酸含量≥297μmol/L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的敏感指标〔4〕。血钙低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血钙离子跨膜内流;细胞质游离钙离子浓度增加,启动平滑肌的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发生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5〕。在祖国医学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子气”“子肿”“子烦”“子晕”“子痫”等范畴。目前一般认为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气滞、阴虚、血瘀互为因果,而中心环节为血瘀,治疗关键是疏散和平衡。《灵枢·口问》篇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治疗疾病有可靠的理论基础,并有着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应用耳穴可以治疗疾病达250余种〔6〕。耳与全身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走于目而为精,其气走于耳而为听。”朱丹溪也谓:“十二经,上络于耳”。耳穴贴压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平衡阴阳、预防保健的作用。从控制理论角度来看:耳穴是全身信息的一个反映点和控制点。耳针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耳穴这个控制点把机体病变部位的求援信息及时反馈给中枢,通过经络或某种神经体液调节通路传递到相应的低级或高级中枢,唤起机体自身的修复,促使机体由病理状态向生理状态转化,用系统论的术语就是从无序向有序转化〔7〕。耳穴作用的产生是以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为主的周围神经不断地向中枢端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的结果〔8〕。耳廓穴位巾贴压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达到矫正缓解高血压的症状,起到使妊娠正常进行之目的。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的一些特定区域,与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选用王不留行贴敷这些耳部穴位,通过适度按压,直接、持续性刺激这些耳部穴位,其机理是由于受压力刺激的迷走神经不断地向中枢端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可以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症状,起到降压的作用。低钙、低镁及钙镁代谢异常与高血压有关。蔬菜是钾、镁和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食物中的香蕉可以提供较多的能够降低血压的钾离子,有抵制钠离子升高及损坏的作用。芹菜中的水芹素能起到较好的降压作用,洋葱可使动脉脂质沉着减少,且洋葱的降压作用已经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可。海带中的碘和镁对防止动脉脂质沉着有一定的作用,并能增加血流量。黑木耳、香菇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经常食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具有保护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有害物质损害的作用。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1.113
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治疗对疾病的影响,而对于心理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疾病的影响作用重视不够。本文旨在探讨社区医疗在治疗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的干预。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院近5年诊治的160例1~2级高血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50~65岁;其中男102例,女58例;配合治疗的126例,不配合治疗的34例(指不改变生活方式,不按时服药,不按时测血压、体质、重量)。
结 果
配合治疗的126例中,有6例出现并发症,占4.76%;不配合治疗的17例中,有7例出现并发症,占41.2%。
高血压患者的社区医疗的措施
建立高血压病管理卡,提高认识:①建立高血压病管理卡:高血压病管理卡一式两份,分别由责任医生和患者保管,责任医生进行规律性随访,并监测登记血压,随时了解各种生活事件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由于患者每次都要在自己的高血压管理卡上记录测量血压的结果,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血压变化,从而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性,能积极配合责任医生,甚至主动到医院找责任医生测血压。②提高患者的认识:在13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对高血压认识不足的有10例,控制血压单靠药物的治疗,对该病的认识未能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近代身心医学的研究已证明了心理因素在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程和治疗中的作用,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心理模式,社会向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推广有关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但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同,对该病认识的程度不同,接受能力存在差别,有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患高血压病多年,平时不注意观察血压也无任何自觉症状,只是在劳累、心情紧张时偶感头晕不适,休息时好转,因此未引起他们的注意,即使已确诊为高血压病,平时也不服药控制,以至引起靶器官的损害。还有的患者尤其是较年轻者,他们的血压已达诊断标准,但平时不注意观察,也不进行体检,对血压的高低也不在意,有时即使出现了明显的自觉症状也不在意,仍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出现了其他器官的损害才引起重视,耽误了治疗时机。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加强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医疗的重点。通过定期的高血压病健康教育讲座,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使社区居民能了解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概念,从而自觉地限制烟酒,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防止高血压病的易发因素 。定期检查血压,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并使高血压患者能合理用药。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应帮助其心理适应及加强康复训练。本组资料显示,接受健康教育并能按照执行的高血压患者,他们的血压一般能控制得很好,包括2、3级的高血压患者也能控制到满意的效果。相反,有一部分患者对健康教育置若罔闻,是高血压控制良好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中有21例缺乏高血压方面的知识,因此,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当今社会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医务人员应该强化患者的保健知识,预防疾病和对健康有害的因素,教育患者应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项为首位,同时,加以药物治疗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患者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大量研究资料的结果表明,高血压病患者特别是有高血压家族史,如能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认真做好自我保健,不仅能延缓高血压病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对肥胖患者注意控制体质、重量,平时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治疗方法: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对1级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那些病程短,通过合理的日常生活,大部分患者能较好地控制血压,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再加以小计量药物治疗均能控制在理想水平。对2~3级高血压患者,如果改变易患因素仍不能控制血压,就应该加服降压药物,防止靶器官的损害。但是由于患者对降压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因此选择药物不能一概而论,应该根据病情合理用药。高血压的治疗采用阶梯疗法,宜选用单一的、不良反应少、价廉、长效的药物,从小剂量的抗高血压药物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若一种药物效果不明显可与另一种药物或更多药物联合使用。通过合理用药后,多数患者血压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血压在正常范围后不能立即停药,应继续巩固一段时间,然后再逐渐减量或减药,直到用小剂量的药物即能控制血压为止,坚持长期用药,加用降压药物时,应告知患者血压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降低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血液供应,产生不良反应。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是对高血压患者的一种监督管理方式。2、3级的高血压患者及秋冬季节随访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由于人体的血压波动较大,定期的随访往往不能完全反映患者的血压变化。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监测非常重要。教会每个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定期较正他们的血压计,这样不仅可以评估抗高血压药物的效果,改善患者对治疗的顺从性,还可以区别“白大衣”高血压。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范文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再出血
中图分类号:1174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20-0034-04
人们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持消极态度,微创颅内血肿外引流术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因该手术能迅速解除脑组织受压,降低颅内压,又有失血少,创伤小、快速、简便、节约人力物力等优点,已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医生接受而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临床已取得良好疗效,但该技术穿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既不能直视血肿,也不能在直视下避开血管,术者也无法在术中找到出血动脉进行止血,技术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以尽可能拟补这一手术本身的缺陷。再出血是影响该手术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对脑出血微创手术来说尤为重要。再出血概念是指一次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完全停止后,由于微创穿刺所致或再一次血管破裂出血,是二次行为,以上从时间角度来定义,本文再出血也包括第一次出血停止前和停止后的手术操作导致的出血,也包括手术操作导致另一部位的出血,从空间和时间上进一步完善了再出血的概念。本文从再出血角度深入分析手术操作,并给予改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34~88岁,平均62,6岁;观察组:69例,男38例,女31例,年龄38~76岁,平均57.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计算)无统计学差异。病例选择符合:(1)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颅脑CT证实有脑出血;(3)无凝血机制缺陷障碍,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史;(4)无颅内动脉瘤或者脑血管畸形证据或者非可疑患者;(5)基底节出血大于30ml,脑叶出血大于30ml,丘脑出血大于10ml,血肿量计算根据CT,按照多田公式计算。
1.2方法 依据头颅CT片确定血肿中心在颅骨表面投影位置,避开颅内大血管和功能区,穿刺完成后用尿激酶溶解血肿,引流3~5d。
1.2.1对照组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在电钻动力驱动下钻穿颅骨及硬脑膜,取下电动驱动装置,换上针芯,手动将穿刺针插至血肿中心,拔除针芯,连接硅胶引流管,选用注射器用适当力度抽出血肿,第1次抽出量为血肿量的50%左右。次日将尿激酶3万U溶于3~5ml氯化钠溶液中注入血肿腔,保留2~3h后开放引流,每日2次,复查CT,待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清除即可拔针。
1.2.2观察组 从头皮、颅骨外板和板障、颅骨内板、硬脑膜、皮层血管和脑组织分成不同的步骤并应用相应的工具严格按照设计步骤操作,减少术中头皮、颅骨的出血,保护颅内血管,尽最大可能减少颅内血管的损伤几率,从而减少颅内再出血的几率,防止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应用工具包括头皮打孔器、防疲劳往复式快速颅骨打孔手钻、安全硬脑膜打洞器、防脱出带刻度导芯。头皮为扩张性打洞,明显的减少了出血,防止操作过程中头皮小动脉破裂出血进入颅内的可能(更换工具压迫头皮止血时,流血可能通过骨孔进入颅内)。颅骨钻孔采用防滑式工具,使头皮孔和骨孔在一条线上,保证了穿刺点不移位,防止穿刺偏差的同时,减少了钻体和头皮的摩擦损伤,较少了头皮出血,进一步防止出血进入颅内。钻头的设计给予颅骨切割缘的挤压分力,反复的挤压,使颅骨骨沫部分被挤压进入板障,增加了板障的密度,减少了板障的出血。在打通内板之前,骨沫被导出、清理干净,防止带人颅内锐性损伤血管。打通颅骨内板时,要谨慎保证硬脑膜的完好,不破损,不剥离,使用专用工具将内板最后的骨渣和骨片取出。使用安全硬脑膜打洞器打通硬脑膜,操作时,保证了硬脑膜不被从颅骨上剥离,引起渗血,同时不会伤及硬膜下的血管,保证血管完好无损,即使熟练的操作也很难做到,仅靠避开血管,而不能解决碰到血管时怎样不损伤血管的问题,其破坏血管导致再出血的几率很难进一步降低。硅胶管外径选择比骨孔大1mm的,这样给板障和硬脑膜持续的压力,起到了压迫止血的作用,进一步防止出血。硅胶管侧孔为防摩擦设计,减少了和脑组织、血管的摩擦,同时减少了将残留骨渣带入脑组织的几率,防止骨渣损伤血管,从而进一步减少了破坏脑组织和血管的几率。硅胶管头端为抛物线型,减少了和脑组织的阻力,减少了切割,防止血管被推移抽拉甚至断裂,而引发新的出血。使用防脱出导芯,使穿刺管的头端和导芯的头端固定,不会脱离,防止导芯头端脱离穿刺管后成y状对脑组织和血管造成较大损伤,增加再出血几率。采用导芯刻度读数法,不会因硅胶管的牵拉而使刻度读数相对变小,导致刺入过深,引发新的出血。导芯和导管结合时融为一体,并且使软管保持一定的硬度,从头皮进入颅骨这一环节极为顺利,减少了操作时间,从而减少了头皮出血进入颅内的几率,更不会因为反复找骨孔进一步损伤头皮、扩大骨孔而增加头皮和颅骨出血。在打通硬脑膜之前,头皮打孔处放置预置线,防止拔除引流管时,新的缝合导致头皮出血,血液顺着窦道进入颅内,形成外源性血肿。穿刺定位点在血肿中心偏外,这样能避免:a.穿刺过深,导致血肿块活动较大,损伤血肿壁而引发新的出血,b.测量即使有误差,也能减少置管过深损伤对侧血肿壁而引发新的出血的几率,给测量误差留出了空间;C.血肿引流减少后,血肿腔开始闭合,对侧血肿壁逐渐复位,防止被动刺人,引发新的出血。使用特殊的手钻,其优点之一是单手轻松操作,另一只手可以去固定头部,这样可以根据力量感觉提前预知患者因烦躁而突然用力,有效的防止患者头部突然活动,即使不能控制患者的头部突然活动,也可以保证头部与钻体同步运动,非常有效的防止钻体在颅内的突然摆动。使用特殊手钻,有效的预防了这一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了颅脑及血管损伤,减少出血几率。选用手钻往复旋转,其周期和频率不会和脑组织产生共振,可以忽略不计,而电钻会产生振动,这一物理现象,不可忽视,会使压力不均的脑组织受到很大的破坏,增加了再出血几率,促进了脑疝的形成。进入颅骨的深度由防松脱双螺母控制,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松动,防止了传统样式的螺丝松动造成刺人过深引起出血。打通颅骨和硬
脑膜后,是由手动缓慢推进入血肿腔,不但深度准确可控,而且对脑组织和血管做到了最小的损害,不同于针钻-体高速旋转进入,对脑组织和血管破坏极大,直接对血管造成毁灭性破坏甚至将血管卷入钻头抽离脑组织而断裂出血。血管卷入钻头抽离脑组织而断裂出血。所用手钻快而省力,钻通颅骨需要数秒至15S之间,轻松完成,不会使手腕、手指因受震动或者用力过大时问过长而颤抖,使下一步的精细动作受到影响。本实验一系列步骤和工具的组合,使手术完成顺利、迅速,能为整个手术节约数分钟甚至十分钟以上的时间,时间的缩短,除了为患者争取了降颅压的宝贵时间外,能减少了手术对患者恶性刺激的时间,减少了意外情况发生,如血压过高,患者突然不配合等,导致再出血的几率的增加。
1.3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术前及术后30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结果分为5级,1级为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度O级;2级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度1~3级;3级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4级为无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5级为死亡以1~3级计算总有效率,并观察2组再出血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实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为有序分类变量,采用Mantel-Haenszel chi-square检验(统计指标因此改变),P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1月,治愈率、显著进步率、进步率、总有效率、死亡率、再出血发生率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1、2。
3 讨论
长期以来,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以挽救生命作为宗旨,通常是在内科治疗无效时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失血多、需全麻,引起的损伤水肿反应重,疗效差,病死率居高不下。手术的创伤导致人为的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以往的文献报道多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内科保守治疗优于外科手术治疗,或者疗效相似;故而人们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持消极态度。而近年来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在临床的应用为脑出血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法,其相关报道和文献也层出不穷,普遍认为该手术缩短了手术时间,是一种安全迅速解除脑组织受压,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又有失血少、创伤小、快速、简便、节约人力物力、术后患者意识恢复快、治疗有效率高、病死率低等优点,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笔者认为,目前的手术方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3.1手术中再出血的病变基础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脑内小动脉损害,深穿支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或脂质透明样变性,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变差,这些改变首先侵及动脉中层,逐渐形成小动脉瘤或微夹层动脉瘤,导致破裂出血。由于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只能暂时清除脑内血肿腔的血液,未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发病基础,容易导致新的出血,同时原破裂血管处形成血栓不牢,早期血肿壁尚未形成,以及血肿周围脑组织于血肿清除后快速复位导致脑血流突然升高,局部自身调节功能失调的血管容易破裂所致二次出血,血管病变基础的存在,加上颅内因出血导致颅内压不均衡产生递变内应力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手术操作过程中,血管极易受器械锐性、钝性损伤出血,尤其钻颅骨产生的震动,对于存在压力递变内应力的脑组织、脑血管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也会因为破坏血管再出血,患者的恐惧、烦躁患者的躁动和突然用力反抗致使颅内压、血压的骤然变化,血肿排除后的压力降低,血肿压迫使病变血管出血自止的作用减弱或者消失,均是导致再出血的因素。
3.2为防止再出血,对手术操作的要求穿刺原则上选择血管稀少的区域、最短的途径和非功能区,靶点应该定为血肿中心偏外一些,具体可用假想血肿完全清除脑组织复位后的潜在血肿腔中点为最佳目标,深度不可超越此点,刺入过深,往往引起原出血点部位的致密血肿,使之活动,导致原出血部位二次继续出血,甚至直接损伤出血部位的血管引起出血。减少不必要的锐性损伤,比如骨渣进入颅内会对脑血管、脑组织产生锐器损伤。严禁硬脑膜剥离导致硬膜外渗血,严禁硬脑膜和引流管吻合无张力导致硬脑膜破碎边缘出血、渗血。严禁使用平头穿刺针或者穿刺管刺入颅内,防止血管被推拉移位过度导致血管痉挛甚至断裂出血。穿刺针或者管刺入颅内的速度不宜过快,速度快,冲量大,对血管破坏重,造成出血几率增加。穿刺针或者管刺入颅内,严禁高速旋转进入,其对接触的血管会造成毁灭性打击。操作手术时间要短,减少对患者刺激的时间,缩短刺激患者引起紧张导致血压升高的时间,同时减少患者烦躁突然出现不配合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的几率,从而减少再出血几率。测量准确,实际操作要严格无偏差与设计穿刺路线穿刺一次成功,尽可能不调管,即使调管,必须沿原方向拔出管后重新刺入,严禁颅内直接调整方向。操作精细,准确,穿刺点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定位,防止系统误差,多次测量可以减少测量误差,数据要求填表,并在手前手、术中反复校对。血肿抽吸一定量少,可在不同时间多次抽吸,以自行流出为主,抽吸用玻璃注射器或者用软管本身的弹力,禁止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因为塑料注射器活塞为橡胶,静止和滑动摩擦系数变化大,导致内部负压手动控制不稳,易造成压力骤然变化引起出血。要求一旦发生患者不可控的头部突然摆动,要做到器械和头部运动的同步,防止器械在颅内发生摆动。而传统的钻均是用两只手操作,助手固定头部,患者的头部动了后术者才发现,此时已经发生了钻体在颅内的摆动,助手给主刀传递信息根本没有时间。器械数据读数可信,在操作过程中无变化,例如受力拉长硅胶管其刻度读数偏小,容易造成置管过深引发新的出血;反复旋转活动的钻体会引起固定旋钮松动,也会引起穿刺过深。术后保持引流管通畅是保证引流效果的关键引流管引流袋防烦躁设计固定,患者突然坐起或者站起,不会拔出引流管。
3.3其他注意事项准备工作,询问患者是否有口服阿司匹林等药物;是否有血液病;急查血常规和凝血系统。对清醒的患者,术前要进行心理干预,减少对患者的刺激,并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烦躁的患者,术前给予镇静;稳定患者血压,收缩压要不高于180mmHg(1mm Hg=0.133kPa);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止血药;术前术后减少患者搬动,如患者必需搬动,则要保证正确的搬动姿势,原则上应有3~4人同时进行,动作要一致,防止患者反射性用力。手术时机选择,现一般认为发病6h之内部分出血尚未停止,出血后6~12 h进行微创抽吸的时间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最佳时机,太早因出血尚未停止,微创术中和术后都可致再出血增加,病死率增加,而太迟则会导致血肿产生颅内高压,脑细胞受压,脑细胞坏死数目增加而导致病死率和致残率上升。术后继续心理干预,烦躁患者继续镇静。营养支持,患者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均会消耗凝血因子,给予充分的能量、营养和维生素,能保证机体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患者咳嗽,必要时气管切开护理。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膀胱充盈引起烦躁和便秘引起的用力。恶心呕吐的患者,给予止吐,进食,必要时插胃管减压。防止膀胱冲洗不当、输液反应等医源性诱因的发生。防止癫痫发作。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给予积极治疗。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范文4
【关键词】心房颤动;高血压;缬沙坦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因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尚处于探索阶段,故药物治疗仍是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常用的复律药物为胺碘酮,近年有文献报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及ARB类药物可减少房颤的复发率。本研究观察缬沙坦对合并高血压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120例,行12导联心电图确诊为房颤,经自然转复、药物或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的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62 例,女58例,年龄 40~80岁。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6例,冠心病患者32例,血脂异常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61例)和观察组(n=5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标准:左心房内径>55 mm;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肾功能不全;先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瓣膜性心脏病等。
1.2 给药方法 胺碘酮用法:口服第1周600 mg/d,口服第2周减至400 mg/d,口服第3周减至200 mg/d,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持续至试验结束或房颤复发。降压药使用:观察组:缬沙坦:80~160 mg/d,对照组氨氯地平5-10毫克/d,如血压未能控制达标则加用氢氯噻嗪。定期复查心电,监测QT间期,甲状腺功能,肝脏功能,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测量患者左房内径,观测终点为房颤复发或治疗期满2年无房颤复发。治疗期间有10例退出研究,其中6例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2例为甲功异常,2例为低血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房颤的复发率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降压疗效 两组均能显著降低基础血压(均P0.05),观察组降低左心房内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间治疗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 治疗结束时观察组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为47.3%(26/55),对照组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为78.4%(43/5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P
3 讨论
研究表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伴有明显的电、神经和组织的重构,尽管房颤的机制和心房重构过程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明确的证据表明RAAS在此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RAAS通过其主要效应成分ANGⅡ对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发挥作用:①影响心房的电重构,血管紧张素(Ang)能够通过激活L型钙通道和蛋白激酶途径,增加细胞外钙摄取和肌浆网钙释放,加重房颤心房肌细胞钙超载,目前认为Ca2+细胞内超载是心动过速模型发生电重构的根本表现[1];②参与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导致心房纤维化。ANGⅡ的生物学作用是通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和AT2-R介导。AT1-R的激活可引起心肌的肥厚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积聚,同时它也能影响心房的收缩。相反,AT2-R的激活则抑制心肌肥厚及细胞外基质增殖。心房在房颤时AT2-R表达下调而AT1-R表达上调,并认为是一种代偿机制,以延缓心房纤维化的进程。同时房颤患者的心房局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表达明显增高,并由此使ANGⅡ增加,通过AT1-R的介导而促使心房间质纤维增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RAAS抑制可延缓或逆转心房电重构或结构重构。Coette研究发现,人类阵发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的心房肌细胞存在1-受体上调及2-受体下调[2]。这些结果有助于明确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房颤心房重构中的意义,并可能对房颤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和新的途径。近年研究发现Hideko等[3]在犬实验中证实,坎地沙坦和卡托普利能够抑制心房快速起搏导致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的缩短,因而达到预防心房肌电重构和组织学重构的目的。本研究显示两组药物在降低血压疗效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能有效减少房颤的复发,对窦性心率的维持优于对照组,并具有逆转心房扩大的作用。ARB与CCB类药物同为一线降压药。ARB类药物目前国内已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治疗,缬沙坦联合小剂量胺碘酮能明显预防心房颤动复发,可能为临床上AF的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治疗观念。
参考文献
[1] Ausma J,Dispersyn G,,Hansd,et al.Changes in ultrastructural calcium distribution in goat atrial.during atrialfibrillation.J Mol Cell Cardiol,2000,32:355-359.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范文5
关键词高血压;心脏病;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54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07―0057―02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来说,心脏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的器官。随着高血压的进展,高血压心脏病发生率也较高,那么到底什么是高血压心脏病呢?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行医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 心脏病的早期症状分析
临床上对于任何疾病的判断,均应通过症状完成,心脏病也是一样,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主诉,可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医生更加准确的诊断病情。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们对心脏病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常把其他疾病的症状与心脏病混淆,多数人将心悸误认为是心脏病。但是有时候健康无恙的心脏也会出现心悸的感觉。因此,为了对唤起人们的注意,同时消除人们不必要的疑虑,清楚的说名心脏病的症状变得尤为重要。
疲乏:心脏病患者出现疲乏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由于患者体内没有通畅的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心脏病患者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乳酸等物质会在患者体内组织中发生积聚现象,令神经末稍受到刺激,使患者感到疲乏。疲乏有时较轻,有时感觉较重,感觉轻的患者可不必在意,而过重的疲乏感就会使工作受到妨碍。但疲乏对于心脏病不具有特殊性,难以与其他病所引起的疲乏感区分。
疼痛:心肌炎、心律变态、心包炎的病人均可引起部疼痛。心绞痛是最通常的表现之一。劳累、激动、饱餐往往会引发心绞痛的忽然发作,疼痛多发作于部正中,患者会感到灼热感、压迫感,有时也有挤压感,有时在肩、背等也会有疼痛感,当疼痛剧烈时会产生窒息感,患者会有濒临死亡的恐惧出现;通常疼痛持续3―5分钟,最多不高于20分钟后消失。
气短:心脏病通常表现为气短。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障碍是最分明的特点。与活动有关的气短为劳力气短。"上几层楼都受不了,心跳加速"是心脏病人的口头语;夜间睡不安稳,睡觉时从梦中憋醒,随后用端坐、喘息的措施可减轻不适,即为夜间阵发性呼吸障碍。
紫绀:粘膜、耳轮四面、皮肤、指端发紫、口唇鼻周。
水肿:全身或下肢表现为水肿,有时会有积水存在于腔或腹腔的情况发生。
心悸:心悸与心脏病的判断没有太多关系,因为人们大多会在运动后时常感心悸,且心悸在没有生病或有其他与心脏无关的疾病时也可发生。
2心脏病的治疗
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药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和饮食治疗高血压心脏病。
2.1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一:药物治疗
在临床治疗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我们要选择的是既可以降低血压,又对心脏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因此好的降压药物应具有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常用的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药物有下述两种――
倍他乐克:倍他乐克是一种高选择β1受体阻断剂,β1受体阻断剂的作用机理为通过患者心脏内部的自主神经来对其迷走神经进行调节,从而降低张力,提高兴奋性,减慢心率,延长舒张期,对患者体内神经体液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可降低患者体内左心室舒张期的压力,通过降低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心室重塑。
缬沙坦:缬沙坦是一种拮抗剂类药物,属于长效高选择类、血管紧张素II受体,其特性是高选择亲和力。缬沙坦通过与受体结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血压,另外缬沙坦还具有使肥大心肌细胞逆转的功能,血管内皮细胞能使心室肥大得到改善和血管重塑。
据临床观察,上述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2.2高血压心脏病的治疗方法二:饮食辅助治疗
对于任何疾病来说,预防和日常的调理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高血压心脏病也不例外,
一般说来,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以从下述饮食方面辅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
2.2.1食盐量的控制氯和钠为食盐的主要组成成分。如果摄入过多钠盐,小动脉在某些内分泌素作用下发生痉挛,从而升高患者血压。同时,如果食入过量的钠盐,因为钠盐能够吸收水分,过多水分储留于体内,就会使心脏负担受到增加。所以,每日饮食中钠盐供应量在每日饮食中最好低于3克;过咸的食品如酱豆腐、咸、榨菜等最好少吃、不吃。
2.2.2热能供应量的控制总热能过高,通常使血清胆固醇升高,故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应以含热量低的食物为主要饮食,若患者体重过高,应适当节制饮食。
2.2.3胆固醇量、脂肪量的控制为了避免患者肥胖,患者应尽量减少摄入胆固醇较高及富含动物性脂肪的食物,每日膳食中,肾、脑、肺、肥肉、肝、蛋黄、鱼子等均要尽量避免食用。患者最好能够食用豆制品及植物油,且过量的植物油也会引起患者肥胖,故不可过多摄入植物油。
2.2.4忌刺激性食物饮食中尽量少用辛辣调味品,如胡椒面、生姜、辣椒等,患者对烟、酒,喝浓茶、浓咖啡等不良嗜好也要绝对避免。
2.2.5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对于新鲜蔬菜、瓜果要经常摄入,如有预防血管硬化作用的紫菜、木耳、豆芽、海带等食物,降低血压作用的芹菜、西红柿、草莽等食物均应多食。多食草萄果、山渣、金樱子等水果也对心脏病患者多有益处。
3性脏病的预防和保护
高血压的防止方法范文6
吲达帕胺缓释剂属于长效低毒性口服利尿剂。它和美利巴、寿比山是同一种药物。只不过美利巴和寿比山属于普通剂型,而吲达帕胺缓释剂属于缓释剂型。吲达帕胺缓释剂的降压原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主要认为该药是通过干扰肾小管对电解质的重吸收,使人体内钠、钾、氯和水的排泄增加,或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内的钙离子内流而引起血管扩张来降压。由于该药的降压作用十分温和,对血脂、血糖的影响不大,而且利尿的作用也很微弱,故较适合轻、中度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也非常适合合并有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使用。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1.5毫克。需要注意的是,吲达帕胺缓释剂可引起低血钾(低血钾患者可出现乏力、烦躁、情绪不稳、便秘、疲倦、腹胀等症状)。因此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要经常检查血钾、血钠等指标,一旦发现这些指标明显下降应及时进行治疗。另外,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血尿酸升高(或痛风)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该药。单独使用吲达帕胺缓释剂效果不理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进行治疗。而本次年会上提出的可加用的降压药就是培哚普利。
培哚普利属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该药是通过将人体内的血管紧张素Ⅰ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来扩张血管,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培哚普利属于长效降压药。其降压的作用可持续24个小时,一般在用药后的4~6个小时其降压的作用最大。培哚普利可用于治疗各种程度的高血压,也可用于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和冠心病。该药的用法为每日服1次,每次服4毫克,在连续服用3~4周后可逐渐增加用药量,但每日的最大用药量不得超过8毫克。需要注意的是,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双侧肾动脉狭窄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及对该药过敏者应禁用该药。
由此可见,用吲达帕胺缓释剂加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的方法适合大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