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主题探究式;地理教学;核心素养;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83-01

地理课程标准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确定为地理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个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一、区域地理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分布与形成的学习活动。它以掌握一定的区域基本知识为前提,确定主题帮助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文章以“荒漠化防治”为主题,探讨利用“主题探究式”教学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的方法,以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的把握,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二、思维导图的构建,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

本课以“荒漠化防治”为探究主题,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结合图中信息,考察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教师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整合教材,做到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微观上突破重、难点,通过设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维模板,寻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整体把握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以问题为载体,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

教师要利用思维导图解读荒漠化概念,引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的因果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围绕“荒漠化防治”这一主题,教师在授课中要重视讲练结合,抓住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建立知识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区域问题。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华北平原盐碱化产生的自然原因:年温差较大,降水集中,地势低平,旱涝灾害频发,东部近海则属于人为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区域发展作出合理评价,并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

四、整合初高中地理探究主题,形成综合思维

通过展示荒漠化的思维导图,土地荒漠化的过程图,风沙的形成条件,教师可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是分析天山北坡和南坡的自然带分布差异。二是对北疆以固定沙丘为主,南疆以流动沙丘为主的原因进行分析。三是简要分析伊犁河谷地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四是过度发展绿洲农业会产生哪些生态问题?如何防治?五是分析北方地区沙尘暴频发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知识结构的引领,信息的Ρ确治龊陀τ迷理的过程,选择相关的内容进行作答。这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内在联系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形成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典型案例: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读图分析:(篇幅所限,图略)制约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源是什么?对该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简要分析其形成过程。答案:水资源,土地荒漠化与土地次生盐渍化。如果农业生产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地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

教师通过呈现民勤多沙暴的典型案例,将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与系统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土地荒漠化的认知向深度发展。题目设置突出春季特性:气温回升快,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多寒潮天气。将问题分析与风沙形成的条件相结合,将学生地理分析的思维引向深度和广度。

五、类比差异,迁移知识,深化主题

区域特征的差异性要通过对比分析的思维过程才能得出结论。类似地理事物要比较其差异性,不同地理事物要归纳其相似性,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复习中常用的学习方法。如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西南地区沙漠化的成因比较;红漠化与新疆荒漠化的成因比较;西北干旱区与中亚、西亚、北非干旱区的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既可以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既可以升华对区域特征的认知,又可以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六、结束语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地理知识。教师要通过区域地理主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深化探究主题,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挺.高中地理导学案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4.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2

【关键词】苏式课堂;核心素养;体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1-0046-03

【作者简介】王智浩,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008)教师,二级教师。

近年来,苏州市正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苏式课堂”,苏式课堂具有精致、灵动、开放、质朴等特点,注重吸收各种教育理念、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当前,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体育学者于秀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三大类,其中体育认知细化为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两方面;体育行为包括运动参与、锻炼习惯和体育道德三个方面;体质技能包括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两方面。下文,笔者谈谈如何在苏式体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一、苏式体育课堂的根茎――课程内容兼容并蓄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我们选择的体育项目既有新的也有老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同时苏式体育课堂鼓励教师尝试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找出最适合学生的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1.选择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

如何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跑步项目?很多人会觉得跑步有什么好学的,每个人都会跑,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大学中仍然有跑步的内容。这就启发我们要制订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征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投掷教学中,先是原地正面投掷,然后到侧向投掷,再到上一步侧向投掷,最后到助跑侧向投掷。苏式体育课堂应传授教材中的经典知识,介绍各种运动技术的最基础的内容。

2.选择国家推行的重点体育项目。

在我国,足球运动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苏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出到2020年,将创建200所足球特色学校,注册校园足球运动员4000名,足球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所学校至少有一片适合开展校园足球的场地。苏式体育课堂重视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第一,这些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第三,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认真选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苏式体育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各校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例如苏州市某所学校开设了羽毛球课程,学校以特色体育为载体,关注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也有针对学生特长的羽毛球训练课,力求实现“人人会打羽毛球、人人都懂羽毛球、竞技有水平、普遍有基础”的目标。

4.尝试选择新兴的体育项目。

当前,新兴的体育项目在苏式体育课堂中越来越多,例如,“苏州市户外\动进校园”中的攀岩项目。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攀岩非常新奇且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有很高的热情。选择该类项目时,应做到不为求新而求新,不为求新而颠覆传统。此外,很多项目的选择应有所创新,不能全盘“接收”,要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例如:橄榄球项目,我们将其改造成了腰旗橄榄球,降低了对抗性,便于学生接受和活动开展。

二、苏式体育课堂的枝干――教学灵动多变

苏式体育课堂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扎扎实实地传授学科知识,让学生学会体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第二,教学设计善于变化,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学生能力。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1.教学扎实严谨。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曾出现过于注重情境、道具等的现象,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我们慢慢纠正此类现象,彰显扎实严谨的教学风格。扎实严谨的教学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仔细安排教学环节、合理调整教学顺序的基础上的,力求教学环节清晰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例如:在六年级“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实心球投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强调拉开投掷距离,在捡球的时候提醒学生用脚底停球,不能直接用手接触球等。严谨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规范学习体育技能,同时有助于学生锻炼身体机能。

2.教学善于变化。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教师会把注意力集中于教学的设计与组织上,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同时变化教学节奏、场地布置、器材使用方法等,以此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蹲踞式起跑”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采用羽毛球的追击、拍打等方法进行练习。在二年级“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能互相拼接的小垫子,首先将垫子横放,然后竖放垫子增加长度,最后将两块垫子叠放增加高度,通过简单的器材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注意力。

3.教学丰富多彩。

在苏式体育课堂中,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练习。例如在一堂“肩肘倒立”的课上,开始的部分,教师让学生在垫子上做立正、向左转、向右转等动作,巧妙地提升学生的下肢力量,然后放置挂着铃铛的绳子,让学生用脚尖触碰铃铛以此提升肩肘倒立的效果,巧妙的游戏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苏式体育课堂的花朵――课的呈现精致美丽

对于教师来说,要想上好一堂课,首先应仔细研究课程目标与理念,并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实现目标。一堂精致的课,有时需借助情境的力量,有时要靠现代化的设备,有时也需要和不同的学科相互整合。

1.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学习。

体育教学须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为本,教师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还原成具体的生活感知。例如,在二年级“走走跑跑过障碍”的公开课中,教师创设了“跋山涉水”游戏,学生先在情境中练本领,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闯关”,最后是积分竞赛,如此学生便在游戏化的情境中,学会了走和跑的技术动作。

2.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习。

当下,信息技术越来越丰富,例如“未来教室”“MOOC”等,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概念,提升技能,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师新的努力方向。例如,在三年级“羽毛球的挥拍”教学中,教师示范非常快,学生难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仔细观察如此细腻的羽毛球技术。此时,播放教师示范的慢动作,学生能直观感受动作技术要领,羽毛球技术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3.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学习。

苏式体育课堂中,体育会与其他学科相互整合。例如,讲述篮球场的宽度、长度时要用到数学知识,讲解跑步入弯道时要用到物理知识解释倾斜角度,在调节气氛时要运用各种音乐。多学科整合让体育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苏式体育课堂的果实――教学效果高效实际

一直以来,苏式体育课堂都极为重视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提升学生体育课堂的有效活动时间,并让学生在真切感受学习魅力的同时提升身体素质。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单位时间强度提高有效活动时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所以体育教学应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以六年级一节“循环素质练习”的体育课为例,课中,教师将所有学生分成四组,然后进行四个项目的循环练习,第一组两个人跳绳,第二组触线接力往返跑,第三组仰卧起坐,第四组单脚跳。每个学生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一分钟训练,看起来运动量不大,但历四次循环练习后,就会有学生因运动量大而出现站不稳的现象。高效的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从学生实际入手,不能让学生等待练习,更不能让学生孤立地练习,而应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运动。特别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注意力时间短,如果不能有效安排时间,学生就会开小差。

2.注重运动的科学性,保证活动的有效衔接。

一般而言,体育课可大致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在基本部分,教师通常会安排一个教材中的内容和一个辅助的游戏,但如何使活动有效衔接,很多教师并未思考,这使得活动得不到有效衔接,浪费了大量时间。如某位教师同时教授四年级的两个班,第一个班先测试肺活量,再进行50m×8考核,最后只有6个学生完成本堂课的目标;另一个班,先进行50m×8考核,再测肺活量,结果所有学生都完成了目标。因此,改变教学环节的顺序,学生的有效活动时间会得到显著提升。

3.减少队列调动,避免时间浪费。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我们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锻炼,例如在进行五年级“往返接力跑”教学时,将学生分为4组,那么学生锻炼的效果就不会很好,但如果分为8组,甚至12组,学生就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运动机会,从而增加运动量。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少调动队伍,因为学校场地和其他班级上课的原因,有时学生要从操场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这时队伍就会变得很混乱,时间也浪费了。良好的队列组织能够保证课堂纪律,因此,练习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纪律性,保证教学有序、高效地开展。

4.合理利用场地资源,增强活动的有效性。

场地对于学生活动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学校场地小,只有一片篮球场,每节体育课有几个班级同时上。那么,此时该如何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呢?学校安排跑步的班级绕着最外圈,在场地里面的班级进行分组分批跳绳,用沙包限定距离进行立定跳远,尽量做到在原地进行活动。因此,对于一些场地较小的学校,上课时每个班级要尽可能有固定的活动场地,如果需要用到较大的场地,可以提前和其他体育教师商量,在安排活动场地时,还可以利用一些非运动场地进行活动,从而保证体育课的有效开展。

苏式体育课堂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由目标引领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中有所收获,让学生在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等方面有所发展。苏式体育课具有开放、精致、灵动、质朴的特征,这些特征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细节美,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孟晓东.“苏派教学”探微[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0(5).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茶道精神;教学思路;体系内涵

结合茶道精神的传承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应该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因此,有效诠释茶道精神的价值内涵,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效果的有效营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帮助。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点入手,通过丰富教学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际,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知其问题,是优化改革机制,提升改革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仅仅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做普通的教学课程,忽略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和习惯变化,进而限制和影响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习惯的有效培养,从而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与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其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同时更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健康习惯培养的缺失,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状况的准确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其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元素内容。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活动特点和风格,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最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未能将学生学习兴趣纳入其中,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教学机制,都是由老师自身制订的。由于未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堂的学习成效。

2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的价值作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极为必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锻炼习惯,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肥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才能在整个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就极为必要。对学生培养活动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效果。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内涵。当然,在现阶段人才培养机制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素养,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内涵和行为理念。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因此,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准确的认知。在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生的生活状况,还是思想压力,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心理现象问题,因此,想要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有效结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要素融入其中,所以通过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的核心元素———茶道体系,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3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文化体系中,茶文化体系是该文化机制的核心与关键,而在茶文化体系中,茶道精神是其重点,因此,传承茶道精神,不仅能够对传统茶文化理念进行有效传承,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培养体系构建融入丰富的元素内涵。所以,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帮助。结合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开展来说,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一种元素应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来看,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改革效果,探究合适的融入元素,就极为必要。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应用好茶道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诠释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效果。

4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元素。体育教学不仅是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课程的价值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整个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作用。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同其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有效总结和整体提升。在传统多元文化发展传承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和发展茶道精神的作用,就日益突出。对于学生培养活动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习惯规范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创新和元素优化,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涵体系内,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元素,以及具体的行为规范,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力。所以,可以说,茶道精神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是整个教学理念创新发展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和基础。对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是精神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因此,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性进行挖掘,不仅要认知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理挫折和一系列复杂矛盾是整个提课堂教学体系的主要要求,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将完善的技能教学训练与心理素质教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教育活动改革创新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是由老师自身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效果。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当前高校教育机制正处于创新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创新教学机制,优化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吴尚琳.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3,(11):134-135.

[2]唐文玉.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导学+课堂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5,(18):182-183.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4

摘 要 本课例小学障碍跑以核心素养新课改为背景,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置“攻克敌人堡垒”,利用情景体验式游戏、比赛教育教学手段,小队合作,激发兴趣在发展学生各项运动素质基础上,综合复习运用跑、跳、投各项运动技能,同时渗透规则、安全等体育品德教育,探究新课改下通过体育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课例,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学作借鉴。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障碍跑 探究 课例 小学

一、课例背景分析

体育课程改革随着我国生产力、生a关系的巨大变革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在到当今“核心素养”的巨大变革。随着2016年教育部基教司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求,现阶段新一轮以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课程改革正悄然而至。

二、课例学情分析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体育品行,兴趣及思维能力的把握,对学情准确分析,利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二年级学生年龄在10岁左右身心具以下特点:体质相对较弱、运动技能学习较少;体育室外课干扰因素多,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兴趣难持久,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好奇性强,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高,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多示范,多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游戏,多鼓励学生,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教育机会渗透德育教育。

三、课例教材分析

正式比赛中障碍跑是在田径场地上跑越一定障碍的男子竞赛项目。要求运动员具有长跑的耐力和技术,还要掌握跨越障碍和水池的本领。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障碍跑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中小学生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和学习跑、跳、投等综合运动技能意义重大。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通过基于不同水平层次学情的障碍跑教学设计,可满足各年级学生的体育发展要求。本课例在学习单脚跳、双脚跳、跨越式跳高、加速跑、前滚翻等运动技能基础上,通过设置情景障碍跑游戏比赛综合复习运用各项运动技能。

四、课例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教材、学情分析,制定以下课例教学目标:①运动参与目标:学生通过练习参加“攻克敌人碉堡”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发展学生积极体育态度,激发学生体育兴趣;②运动技能目标:复习单、双脚跳、跨越式跳高、投掷轻物、加速跑等运动技能;③身体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发展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规则意识、安全意识等体育品德。

五、课例教学过程

课例教学过程包括三部分:准备段、基本段和结束段。准备段包括:(1)课堂常规:①整队、问好、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等;②教师宣布课的内容-“攻克敌人碉堡”,教师提出上课要求并分4组(男2组,女2组)。(2)热身活动,包括:①队列四面转发、200米慢跑;②关节伸拉活动。基本段包括:(1)教师讲解与示范障碍跑;(2)小队长带领组员练习;(3)教师讲解障碍跑情境游戏比赛规则;(4)教师组织比赛学生参赛;(5)总结比赛,宣布成绩和奖罚措施。结束段包括:(1)放松肌肉;(2)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图1 小学《障碍跑》教学课例教学场地布置示例及说明图

五、场地布置说明

课例所需场地器材包括:足球场1块、标志桩、沙包、跨栏架、小垫子、大垫子若干,3种颜色呼啦圈若干,秒表、哨子、文件夹一个,教学音像和U盘一个。具体场地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上图1。路线(攻克敌人碉堡)说明:学生拿一个沙包开始①加速跑(向前冲锋);②蛇形跑绕桩(躲闪敌人机关枪);③双脚跳(躲雷);④单脚跳(躲雷);⑤跨越石块;⑥钻过电网;⑦滚过躲闪;⑧匍匐慢爬靠近碉堡;⑨投沙包炸碉堡(设置多个堡垒);学生每人一个沙包,每隔3~10s出发一位学生,比较规定时间内攻克的堡垒数,多者胜。本课课例的器材和场地布置仅供一线教师参考,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校、学生、教材等条件灵活安排。

六、教学实践建议

教学中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播放练习和比赛的背景音乐增强学生学、练、赛的效果和热情。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应课前提前设置相关场地器材。各学校学情、师资、场地、器材不同,体育教师可据学校实际合理设置障碍跑相关路线及内容,灵活变通。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学中要多示范,少讲多练,提高练习的密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育机会积极地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关注运动安全,引导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合作、沟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发展学生家国主义情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体育;教学策略

前言

素质课改是国家针对素质型人才储备和培养要求所提出的全新性战略思想,同时也是教育事业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发展定位。在素质课改的大环境下,高校在教育工作方面呈现出全新发展趋势,开始侧重于创新教育为思想核心,注重于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创新。而体育是大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决定大学生体能强化建设,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规范性建设的重要学科载体。因此,在实际授课期间,教师需要以创新教育为导向,积极更新体育课教学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课学习环境,将体育课的育人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

一、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教育,是教育领域为顺应素质改革发展趋势所提出的一种全新思想方针,是为满足人才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要求而提出的重要核心思想。具体指要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基调下对教育思想、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以满足人才的素质建设要求。创新教育下,体育教师要树立生本思想,重点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本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原则,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更新。而为了实现创新教育的深入落实,体育教师先要意识到当前教育机制存在的滞后性,针对新环境所存在的教学挑战展开分析。

二、创新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分析

1.教育思想滞后

创新思想导向下,大学体育趋向于全新的目标方向发展,教师需要侧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往的授课思想存在一定弊端。以往,教师在开展体育课教学活动时,通常以灌输讲授,以及自由训练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在课程内容设置还是在活动规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课程木目标为考虑重点,而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感受和素质建设要求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导致学生对待体育课程不够认可,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情绪,致使其课堂参与性明显受限,创新思维和能力养成也因此而受到明显局限。

2.教育方法单一

在大学阶段的体育课教学领域,教法新颖与否是决定学生兴趣、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法的贯彻上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以往,在开展体育课教学期间,教师所贯彻的教法比较单一、落后,所营造的课堂气氛也比较的枯燥。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表现比较被动,学习参与积极性也比较薄弱。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待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认知不够准确,在教学创新方面缺乏投入力度,导致学生素质整体建设明显受阻。

3.教育渠道匮乏

教育渠道宽泛与否,也是影响体育课育人功能成效的主要原因。然而,就目前来讲,体育课在进行授课期间所依赖的载体主要以课堂为主,而在其他载体的拓展方面缺乏思想重视,所投入的行动执行力也明显不够。一味依托课堂开展体育课教学,忽略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载体应用和贯彻,是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空间明显受到局限的主要原因。同时,单一、匮乏的教学环境也会给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4.教学评价落后

教学评价是整个体育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同时也是实现教学反馈,促进教学反思的重要支撑载体。然而,就目前的教育领域,体育教师所贯彻的评价思想,以及在评价指标和方法的设定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与创新思想和素质革新标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偏差,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心理建设。在开展评价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设置体能测试的方式进行运动水平考察,缺乏学生自主性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在评价活动期间缺乏师生双向互动,导致学生被动地位突出,评价结果所存在的片面性特征较强,给教学革新造成不利诱导。

5.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创新教育的全面落实给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若想实现体育教学素质革新,体育教师就必须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体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领域,高校在体育师资建设方面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未能够根据师生比合理引进体育教师,在教师专业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也明显不够,导致体育课执教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桎梏性。因此,面对上述挑战,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提高整体重视度,并对应具体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策略,为进一步完善体育课教学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创新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的革新策略分析

1.积极树立生本全新教育观

为了实现创新型、素质型人才规范性建设,体育教师需要以创新思想为导向,对教育观念进行转变,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针对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所表现的兴趣需求以及能力拓展需求,进行教学创新。重点关注学生的主观需求,站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就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体能训练和品格塑造等不同方面的素质建设要求考虑,对体育课程内部结构和课时安排进行合理规划。合理设置基础训练、拓展训练等不同教学环节,注重体育文化,尤其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渗透,加强体育精神的宣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观。根据大学生的体能训练实际需求,对课时进行合理安排和规划,保证学生体育运动时间和训练空间更加充足,全面提高学生整体运动水平。

2.立足市场,更新课程内容体系

在进行体育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创新思想为核心,加强内容体系的创新与完善。首先,教师需要对课程目标进行全面了解,掌握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以及所预设的教学效果。之后,对市场环境进行全面调研,搜集当前社会领域比较新颖并且具有一定传承价值的体育项目。将一些经典的传统民间体育项目合理的引进到课程当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让学生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文化传承责任感。比如说,体育教师可以将蹴鞠、踩高跷等传统项目进行改良,设计成符合大学生运动需求的游戏项目。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开发全新的运动项目,根据学校体育资源将滑冰、游泳等符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引进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兴趣的支撑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参与体育训练,提高整体运动能力。此外,教师需要侧重于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发掘,并根据学生的素质培养需求就具体的拓展内容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的活动体系。比如说,教师可以积极组织众人翻墙等拓展训练,在实现学生体能素养全面训练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品格素养,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基于兴趣导向,创新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教学实施领域,教师需要侧重于教法的全面创新。以激趣为思想核心,全面调研和考察学生在体育课方面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参考依据不断的调整活动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构架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文化感知、情境体验以及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对待体育课建立起正确的学习认知,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以更加规范的行为参与到体育课的深入学习活动当中,从而保证学生在全新的课堂环境下实现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建设。首先,教师需要侧重于体育文化的导入。在实际授课期间,向学生具体介绍体育项目的衍生历程,介绍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排球为例,可以将中国的女排精神和国际赛事中取得的优异成绩渗透给学生,让其能够端正体育认知,提高民族认同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游戏活动的方式,他调整体育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的运动要领,提高学生整体在体育课上的参与性。以足球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合理设置颠球、运球等游戏活动,夯实学生运动技能基础,为学生今后规范有序参与足球训练提供基础支撑。再者,教师需要对训练方式进行积极创新,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体育训练。比如说,教师在围绕篮球开展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鼓励学生以模拟对抗的方式参与训练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模拟对抗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战术意识的规范性训练,并根据具体的运动规则进行战略方案合理设定,全面提高学生的实战运动能力。此外,教师在组织体育课教学期间,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积极转变教育思想,创新训练方式,积极贯彻和强化落实以赛促学思想,让学生在参与运动比赛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运动精神,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参与和正式比赛的过程中就自身的运动思想和战略思想进行系统的更新,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战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储备基础条件。

4.借助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渠道

在体育课教学领域,教师需要树立准确的现代化教育思想。利用学校内部先进的教育资源和载体,对体育课的教学渠道和载体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更新,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充沛的学习环境,也能够保证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支撑下,更加自主的参与到课程深入学习当中。首先,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就传统的演示教学方法进行更新。围绕具体的体育项目,将比较重要的动作技巧以动画视频的方式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学习。例如,在针对健美操展开体育教学时,则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动作反复练习,而针对难点动作则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循环播放功能进行反复观看,重复练习,直到完全内化和吸收。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专门设置微课视频,将健美操教学进行视频录制和资源整合,以便学生可以在课下对运动技巧进行自我巩固和强化训练。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支撑下自主下载与健美操有关的运动资料和视频,并融入舞蹈动作实现健美操的自主创编,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5.基于素质主线,创新教学评价

在实施体育课教学期间,体育教师需要以创新思想为支撑,以素质培养为主线,对评价体系进行创新。首先,教师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做出及时的更新,认识到学生的主观体验对整个教学效果的影响。树立全过程理念,针对学生在体育课全过程中的学习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围绕学生的运动态度、观念建设、动作夯实和团队配合等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其次,教师需要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更新,为保证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和专业性,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将学生运动表现进行直观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能够认识自身运动不足,并规范改正。同时,教师需要侧重于评价主体的丰富。强调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评价。让学生通过互动和反思的方式进行运动总结,或者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就体育课规划设计进行交流,明确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6.加强师资建设,推动创新发展在创新思想支撑下,学校有必要针对体育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全面建设,从而保证体育课教学更加具有专业性,也能够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学校需要根据师生比例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引进,从而保证师生结构更加合理。保证课时安排的充足性以及教学活动安排的合理性,让学生拥有更加充足的空间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需要重点加强体育教师的素质培训,本着创新发展的原则构架完善性的教育体系,通过组织知识讲座的方式向广大体育教师渗透创新教育的核心思想内涵,并积极组织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教师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进行教法创新展开教学研讨。学校需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引进专业的教练员实现双师型队伍的有效建设。让学生既能够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学习条件,同时也能够为学生进一步夯实自身的实践技能奠定良好的空间基础。

结论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6

论文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1 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1.1教学有效性的定义

教学有效性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1]。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针对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高度的热情并积极地投入到学练之中,并且通过多次的练习后,学生能够喜欢甚至能够引用所学的知识或技术动作。

1.2 教学有效性的核心

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效益,也就是教学的质量,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课堂教学的效益要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评价,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在的进步与发展[2]。

教学有效性的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关注教学效益,必须要有时间观念,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关注可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可观察,易操作,评价的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要有机结合;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教师需要具备一种对教学实践反思的意识。

2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现状

新课改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也在与传统、陈旧、保守的教育观念和思想的交锋中逐渐明晰起来,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创造性及科学性、多样性也正在日常的教学中呈现,但在这些变化中,有些是期待已久的、体现新课程本质变化的,有些却是背离或者误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的无效或低效。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是,在一定程度与一定范围内仍普遍存在着放羊式的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主体地位可言,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习得与掌握,相当多的体育教师干什么事都只讲投入,讲主观愿望如何,但却不太讲产出,特别是产出的效率和客观效果。这与当代教育自由平等的原则是相悖的。

小学体育教学无效与低效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大而空,不具备可操作性;二是教育内容既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教学设计不合理,不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及新课标要求;四是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不合理;五是教学方式方法呆板、生硬、无趣,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六是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时间少,课堂强度、密度不够;七是教学评价欠妥,重教轻学,最常见的就是知识技能或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单一缺失[3]。归纳起来就是主体性缺失、创造性缺失、情感性缺失。从以上分析可见,进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对课程改革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3.1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更新教育理念

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在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等方面有着比较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新或转变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传授他们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使之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变被动学习和机械训练为自觉的锻炼行为。以前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堂上基本采用“注入式”的方法,直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动作生硬地强“塞”给学生。这种教学理念与方式需要体育教师去认真研究和思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2 确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否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的目标如果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教师在上课时就不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导致学生不知练什么,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一些教师上体育课制定目标的随意性较大,课的设计虽然有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按要求完成或出现目标转移等情况,致使学生对教学要求模糊不清,在课中不知练什么,一堂课学完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针对以上情况,在设计教学时,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便于操作。例如,设计一节游戏课,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游戏的内容,简单说出游戏活动对身体的作用;其次是介绍游戏的方法,并能和同伴共同设计;最后能说出在游戏结束时的收获。这样,不仅教师明确了在课中主要教什么,学生也知道在课中学什么。因此,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3.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性

3.3.1 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游戏教学以增强小学生体质为主,同时能够发展学生智力并使其获得快乐,但在运用游戏教学时注意避免单调重复,并在已有的趣味性基础上,增加体育游戏的偶然因素,让学生始终对游戏充满期待,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始终对下一个游戏充满期待和憧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刺激学生求知欲的效果。

3.3.2 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合理的情景,提高教学质量

将情景教学故事化。在教学中能够依托教材,挖掘有一定价值的相关内容,结合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3.3.3 练习中设计多种形式的竞赛,提高练习效果

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如“运球接力”、“障碍跑接力”等,它们能充分满足小学生争胜好比的心理需求。教师在设计竞争性游戏时一定要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在分组上也要做到实力平衡,而且能够科学地分配练习的时间和次数,使其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

4 结语

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体育运动在生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终身体育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小学时代是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最佳时期,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掌握新技能,树立新观念,准确地把握新体育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 童哓超.新视域下小学体育情境有效性教学探析[J].文理导航,2010,(12):93-94.

[2] 王炳伟.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1,(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