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申报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志愿者申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志愿者申报材料

大学生志愿者申报材料范文1

[关键词] 高校 志愿服务 工作体系 构建

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截至2007年12月,全国已经有累计超过2.68亿人次的青年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海外服务等领域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注册志愿者达2511万人。自从1993年福州大学也率先开展志愿服务至今,大学生志愿者人数逐年递增。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5年来,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团工作的组成部分,既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也是进行有效思想教育的途径。然而,随着高校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同时又对志愿者进行规范管理和有效认可成为长期以来困扰高校志愿者工作的两难问题。

1 建立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高校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是青年学生,由于青年学生的参与渠道和领域的多样性,个体偏好性和选择参与的随意性以及参与过程中的群体性,如何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目前国内志愿服务状况和国际上惯用的方式,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构建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是目前国内外NGO组织在志愿者组织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的NGO组织根据本组织不同的需要,在注册认证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侧重,或宽或严,但是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以这种方式吸纳志愿者,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给与支持和鼓励。

那么,什么是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呢?它就是对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并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给与认证的制度。而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正是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它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内容:

第一,形成权威性的注册认证机构。主要负责对志愿者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掌握全校志愿服务动态,拟定志愿者工作战略,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调节志愿服务资源,并保证志愿者服务认证的权威性。

第二,出台方便有效的注册认证程序。高校志愿者人数众多,规模庞大。基于志愿服务本身的特点,如果注册认证程序复杂、手续混乱,必然使注册认证的过程杂乱无章,影响注册认证制度的有效性。

第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即以服务认证为基础,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

福州大学于2005年开始试行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以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根据福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对2007年的志愿者认证工作统计,校内各类志愿组织总志愿认证时间为11317小时,其中志愿者服务认证时间为7322小时、志愿者培训认证时间为3192小时,共达2315人次。

2 广泛参与与打造品牌项目相结合,构建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体系

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时代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青年学生谱写无悔青春的契机。为此,高校应该为青年志愿者提供充分的平台展示其青春的光彩,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其中,志愿服务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为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多口径、多渠道”地参与志愿服务,高校不仅应该构建良好的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更应该努力完善和落实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体系,力争打造品牌项目,带动青年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活动,构建完整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项目开发运作体系,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1 推进科学化管理,完善项目运作流程

总结经验,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建立完善的项目登记管理制度,使项目在运作过程中有章可循。首先,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质量是关键,严格控制项目申报程序,要求申请组织提交齐全的申报材料,包括详细的活动计划、清晰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的安全预案等,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其次,精心指导项目运作,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进行不定期考察,考察的内容包括项目的进度、经费使用情况及服务对象的反馈等。对于大型或长期项目,可安排工作人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以便更好地对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最后,项目结束时,及时认真开展项目评估,根据项目开展过程的详细记录和服务情况反馈,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同时,一段时期内就要对全校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把握动态。

2.2 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性,推动项目运作良性发展

在项目开发方面,福州大学志愿服务工作部将重点工作放在指导志愿者团队独立发展项目。如:福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爱心支教”服务项目是在志愿服务工作部指导下,由志愿者自主开发的一个服务闽候大学城周边农村的项目,该项目荣获2008年第三届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奖。同时,结合志愿者服务倾向和社会服务需求,建立主题引导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对志愿者的服务方向进行合理引导。重点强调的是,要激励各志愿者组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辟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阵地。

2.3 展现自身优势,打造品牌项目

高校的志愿者工作不仅要加强项目开发运作机制建设,还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组织动员能力强和青年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的优势,定期开展一些特色项目,发掘并树立品牌项目,最终实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的项目格局。

3 系统培训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志愿者骨干培训体系

管理学上认为,管理半径过大,会导致价值观的冲突变多,难以执行统一的制度,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因此,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敢为人先、勇担重任的同学,以缩小志愿者管理半径和提高工作效率成为必要。

要培养合格的志愿者,就要建立高效、严密的培训机制,把实践教育与系统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扩展志愿者骨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通过系统培训树立有序的志愿者活动意识,拓展工作视野,激发服务创新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开拓志愿工作的生命之源,长青之木。

首先,要培养骨干志愿者,就要挑选一批优秀的志愿者队伍。采取以志愿者自荐为主,组织推荐为辅,在充分考虑个人意向及实际组织志愿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实行适度的培养差异化,帮助学员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

其次,在培养模式和培训内容上,采用现代管理教育方法,以骨干之间传帮带为纽带,逐步完善培养机制,强化骨干培养模式的科学性。福州大学志愿者协会通过立体化全面化的培养体系,比如开设专家讲座,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实践等,为志愿者提供全面了解志愿者理论、组织管理常识等方面知识的平台,激励志愿者探讨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交流志愿服务的感受,积累志愿服务的经验。

通过建立志愿者骨干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不断培养志愿服务人员,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扩大志愿服务影响,为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志愿者是一支充满奉献精神的队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爱心和热情。构建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仅代表着社会对他们的支持与肯定,还可以促进和帮助青年志愿者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使他们的服务、他们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更深。

资金保障是目前建立服务保障体系面临的最突出问题。青年志愿者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拥有高涨的热情、爱心和大量的时间,还要面临着一些随之而来的费用支出,如交通、饮食、通讯各方面的开销,在服务项目的开发、运作以及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购买保险等方面也会产生各种管理费用。这一系列的支出无论对志愿者个人和志愿者组织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志愿者组织在学校下拨有限经费的基础上,应该不断加强吸纳社会资金的能力,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志愿者行动的持续发展。

另外,政策保障、法律保障、人员保障等问题也是志愿者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启动与全面开展,无疑为志愿者打造了绝好的宣传平台。借助奥运会强大的号召力,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并近距离的接触志愿者,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也纷纷加入到宣传志愿活动的队伍中。这为志愿者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社会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志愿者的社会地位。然而,由于奥运会自身的阶段性和奥运会志愿者组织方式明显的突击性,大批奥运会志愿者在奥运会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它很有可能导致政府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重视的下降,媒体对志愿者关注的下降和志愿者自身对志愿服务热情的下降。同时,由于此次奥运会实行以北京高校为主体的志愿者招募计划,致使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对于其他城市的影响远远不及北京。所以利用我国现在的的氛围,推进志愿者工作体系的构建将会促进我国志愿者服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高校志愿者工作思路需要进一步地明确和拓展。志愿者工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期地积累、思考、规划和落实。这就更需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工作人员能够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更好地把握定位、明确思路、坚定信心、稳健步伐,对志愿者工作进行长期规划,引导、促进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的行列,从而为全国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长远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敏.关于建立志愿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思考[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

[2] 何珍文,王群.试论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活动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3).

[3] 丁元竹,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0.

大学生志愿者申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性科技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加紧建设一只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1]。”教育部长周济同志说:“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2]。”这些都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围绕如何提高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对高等学校提出了历史性要求。对此,河南理工大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构建出一套有特色的“22131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提出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提出,是依据素质教育观念对新形势下学校育人工作的思考,主要着眼于利用“第二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是对学校教学环节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可以说“22131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是学校“第二课堂”中的教学计划。河南理工大学总结构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是以受教育者为指向的网状闭环模式。本文旨在通过以受教育者为指向的网状闭环功能性模式,从激发意识、补充能量、提供力量及其方向等角度来描述进而理清能力导向的创新教育各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1、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1)因素的主导性。创新教育模式中因素的选择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该模式应该能够反映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各个方面,要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合理性[3]。

(2)对象的主体性。创新教育模式中活动的规划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一种制度化的方式实现学生对自身成才的迫切需要和成长设计。

(3)途径的可行性。创新教育模式是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要求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墙”,该模式是纳入多种形式的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两个为一体的教育和培养方式,是两个课堂相结合的成功做法。

(4)体系的完整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学生素质的方方面面,旨在保证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真正做到提高“全面素质”。该模式的构建能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体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水平,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5)校院两级相结合。从长远看,模式要包括学校总体方案和各院系方案两部分,校级方案包括育人工作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安排;院系方案包括面向学生的具体实施方案。模式的制定和落实必须充分调动校院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在总体思路上全校一盘棋,在院系具体活动项目格局特斯的局面。

2、模式设计的内涵与实施

具体来说,“22131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选择因素的性质和影响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必然内在关系的5个组成部分:

两个报告: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学术报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报告――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作为学校创新教育的常项工作。每年近百场院士、专家、教授、企业家讲座,配以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青年学生论坛,营造氛围释放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了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两项训练:“步步高”大学生科技攀登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支持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发研究,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活动平台。近年来,学校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增设科研训练学分、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通过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无偿支持学生自主提出的学术科技创业项目的开发、研究,对学生中蕴涵的创业思想和创业项目采取基地化建设模式和项目化运作方式加以培养;通过组织有效的团队,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训练,使广大学生的创新才能有了“用武之地”。

一个体系:以“挑战杯”为龙头,建立科技竞赛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成果竞争交流。创业实践完成以后,需要对其成果进行评估交流,而各种学科竞赛是实现创业成果竞争交流的有效载体。以“挑战杯”为龙头的竞赛体系包括“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企业管理模拟挑战赛”等五项赛事,自主选题与命题相结合、专业命题与非专业趣味命题相结合,“挑战杯”是核心,各大赛成为“挑战杯”的重要来源和补充,形成了“一点多足”的科技竞赛体系格局。该竞赛体系在内容上与专业学习紧密相连,在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每年都有科技成果问世,为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提供广阔的竞争交流舞台。

三项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广泛推广应用创新成果。近年来,我校围绕“育人”主题,扩展实践内容,加强基地建设,尝试专题社会实践,形成了全方位社会实践的格局。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科技创新成果,激发科技创新灵感,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在学校的引导下,学生们自发成立了“天好者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创业计划者协会”等各种科技协会和科技发明兴趣小组,吸引了大批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跨学科、专业交叉正成为科技社团发展的新趋势,学生社团成了创业灵感的集散地。

一个中心:大学生开来创业中心――探索创业教育,推进创新成果转化。2001年学校以创新的精神、思维和工作方法,在总结以往科技创新实践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学生开来创业中心”。包括经营、管理、销售、开发在内的各项运作均由学生操作,按照现代企业模式运作。中心借助学校的技术优势和经费扶持,并争取社会资金,由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经营,开发研制、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实现了从创新走向创业,从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延伸,使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自主创业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能力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在河南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根据调查显示,76%的学生认为学校现有的科技创业活动对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显著作用。一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河南省第三届“挑战杯”竞赛中,河南理工大学学生科技制作类和小发明类作品进入终审展评的总数名列全省高校第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18项;2006年第四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河南赛区金奖。王超同学自主研发的计算机外设产品“意盒”,2006年5月获得德国国际发明技术科学博览会金奖,并被列入“2006年国际成果重点转化实施工程”。王超正在进行的“多功能痰涕一体箱”的研究,已被纳入“全国21X重点专利实施工程”。

三、结论与思考

牢固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前提。高等教育的首要社会职能和根本的社会价值体现就在于培养人才,大学创新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根本性的任务。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须牢固树立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协调一致,坚持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协调一致,坚持教育学生做学问、做事与做人的协调一致。

优化高等学校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环境是指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包括校长领导、学校管理、创新氛围、教学评估等。任何一种学校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校长是关键,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校长,才能为个体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教育管理部门也应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为学生服务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要求;要以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氛围为工作重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强教学评估的全面性,在学生评价体制上,应实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体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导向和过程。

推进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被国际上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来,而高校缺乏足够的工程实践条件,缺乏双师型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较大困难[4]。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障。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发挥主要的作用,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5]。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授教材为主要目标变为以增长经验、发展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发挥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R],2006.6(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2]周济.注重培养创新人才 增强高水平大学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15):4-9.

[3]王晓梅.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Z].河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申报材料,200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