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园规划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园规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 山地公园;规划设计;植物配置;山东青岛;太平山公园
中图分类号 TU98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199-02
1 规划区概况
1.1 区位条件
青岛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东扩的发展建设,太平山生态公园已处于新老城区两翼围合的中心地带,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城市的生态、文化与空间脉络发展的核心。太平山生态公园成为“城市绿肺工程”的重中之重,在1997年编制的《青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中,太平山公园已被规划为核心,与团岛公园、鲁迅公园、小鱼山公园、汇泉广场、汇泉角、太平角、信号山公园、贮水山公园等公共绿地构成城市中心区完善的园林绿地系统。
1.2 气候与自然环境
青岛地处植物南北过渡地带,是温暖带之始,亚热带之终,属于受海洋环境影响的季风显著的海洋性气候,气候四季变化平缓。冬暖夏凉春温秋爽,太平山公园海拔在30.0~148.5 m之间,园内有高峻的山地、低洼的湖塘,地形起伏、地貌复杂,依山临海,风光秀丽。山地多有岩石,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而成,土壤砂质,瘠薄、微酸性。年平均气温12.2 ℃,年平均降雨量775.6 mm,其中夏季占57%,冬季占7%,平均降雨强度最大月(8月)为13.6 mm/d,最小月(2月)为2.5 mm/d。全年有雾53 d,雾日多集中在4―7月。主要灾害天气是大风、暴雨和雷击,但发生频率较小。冻土深度40~50 cm。
1.3 历史遗迹及建筑资源
园区内分布着自古至今的多处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数量不多但历史年代延续性相对完好,堪称青岛历史的缩影。近代战争历史遗迹主要分布于东西两侧山头;人文文化以及宗教区域亦分别毗邻战争遗迹分别坐落在西、东两侧遥相呼应,各时期遗迹相对分散,部分业已荒废或难为人知;多幢造型迥异的西式别墅建筑保存完好、管理得当,但未能作为旅游景观资源发挥作用。
2 现状分析
2.1 植被群落单一,缺少季相变化与群落层次
受小气候环境影响,沟谷地带植被长势良好。植被群落较为单一,缺乏层次。山林顶部区域顶部与山脊线位置多为岩石的丘陵地貌,只有薄层自然野生地被植物零星覆盖。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植被群落相对单一。植被以黑松、刺槐人工林为主,景观林相相对单调。
2.2 缺少统一总体规划
太平山公园主景区总面积约183 hm2,主要的山林区域分布有中山公园、植物园、动物园、榉林公园。分别属于市南、市北2个行政区管辖,4处单位分别属于不同的管护机构。原有的规划多从各自单位管辖区域考虑,难于有机组合,从而影响了太平山整体景观保护与发展,也不利于管护工作的开展。
3 规划思路
3.1 规划定位
基于公园百年历史,秉承与发展并重,遵循以人为本、生态环保节能的原则,按照“承百年历史文脉,秉中西合璧精粹,塑东园花海璀璨,建太平盛世和谐”的思路,把太平山公园定位为集生态绿肺、植物科普、休闲健身、历史文化、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山地生态公园。
3.2 规划原则
城市生态山地公园的意义在于尽可能利用自然过程来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山林系统的自我平衡能力。因此,太平山公园的规划原则是优先考虑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运行和自然山林的保护。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工程规划、设计编制工作[1-2]。
4 规划方案
4.1 规划结构
根据规划思路,依照设计原则,提出“一轴一带五区” 的规划结构。一轴,即公园传统文化主题轴;一带,即城市登高观景带;五区,即植物文化区、生态山林区、文化休闲区、动物游乐区、历史人文区。
4.2 具体方案
4.2.1 一轴:公园传统文化主题轴。公园传统的南北景观轴线,原中山公园、动物园中心游览轴线。轴线区域分布着许多植物资源,如大量的古树名木,从而维系着公园乃至城市的历史感,在保留现有道路、植物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延续为主题,讲述公园的发展史,展示公园特色的植物文化。
4.2.2 一带:城市登高观景带。太平山公园作为青岛市西部最高的山地公园,登山眺望俯览汇泉湾,打造绝佳的城市观景点;山地公园利用独特的山体地理优势,借景周边青岛十景(汇泉踏浪、飞阁回澜、琴屿飘灯、太平天音、鱼山海月、秀掩重关、湛山景舍等),挖掘最佳的城市观景点,将其有机串联,打造特色的“太平揽胜”。
4.2.3 部分山地区域规划。具体有以下4个方面内容。
(1)历史人文区之历史遗址。发掘山林区域历史遗迹,将人流引至遗迹区域并相应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展示平台,面向人群主要为青少年与老人,因此需增设休息设施和集散场地,根据山体高差做好保护措施和安全保障。丰富完善登山路径中的植被景观以及服务设施[3-4]。
(2)植物文化区之桃园新区。以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山公园桃园为基础,配植碧桃、杏、榆叶梅、紫叶李、樱花等梅属植物,打造繁花盛开的植物景观;同时梳理谷线、水系,刻画细部景观,阐释“桃”文化,打造桃园新景点,拆除现状临建、温室,打通园区观景视线,设置山林内亭廊坐凳,点缀文化小品,结合建筑基址改造规划山地公园服务建筑。
(3)文化休闲区之滨水休闲。在滨水区域打造文化休闲区,在保护原有滨水植物群落基础上,增植水生植物、亚乔木、灌木、地被,丰富植被立体空间,创造景色宜人的滨水景观。在该水面周边结合亲水平台种植湿生植物千屈菜、花菖蒲、水生鸢尾、旱伞草等,在水面内点缀浮水植物――睡莲。完善滨水步行体系,沿水岸增加木栈道、观景木平台等,供游人驻足观景、探寻山林野趣,展示太平山的神韵。挖掘公园山石景观,营建观山、亲水、赏乐的休闲滨水休闲区。
(4)生态山林区之岩石园。依据现状山体岩石,布置游步道,栽植岩生植物,建设独具特色的岩石园。种植络石、胶东卫矛、青岛百合、荆条、枸杞、铺地柏、石岩杜鹃、朴树等植物,背衬葱郁的自然生态林,营造极富野趣的岩生植物景观。景观区规划:打造多样化的空间设计,增加科普性、参与性来提升游人兴趣,完善植物园岩石园展示功能。具体区域规划:①山石景观区。现状为较大型岩石组团的区段,以观赏山石为主景,采用自然式岩石园形式。②墙园景观区。位于路侧,需设挡土墙护坡加固的区段,结合现状空旷处设计硬质铺装小广场,点缀艺术小品等,采用墙园式岩石园形式。③岩石植物景观区。现状为点状较小型的岩石组团区段,以观赏岩石植物为主景,采用规则式岩石园形式。
5 植物配置
太平山植物种类丰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多个自然群落,在山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中,应参照自然群落的组成规律进行人工群落的设计与配置,让山地公园内的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植物参照自然群落的完整性,已取得最佳的植物生长环境与生态效益[5-6]。
5.1 设计原则
一是保护性原则;二是借山借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三是打造园林意境美的原则。
5.2 植物规划及配置要点
5.2.1 挖掘山地公园的植物文化,注重公园的植物科普功能。根据公园起伏的地势特点与原有植被,设置岩石植物主题景观区;改造建设植物科普馆,重点介绍植物科普知识以及太平山植物分布与植物造景艺术。
5.2.2 展示“植物百科”的特色文化,建设种植资源库。太平山公园作为传统的植物种植场,具有青岛地区南北交融的气候特点,有着良好的植物种植条件。因而利用公园现有植物资源,建设种质资源库,对城市园林和公园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打造植物主题的景区及道路,如保护、恢复以植物为特色的园路与园区,如玉兰园、市花园、桂花园、植物精品园、樱花路、银杏路、梅花路、紫薇路、木瓜路、海棠路、雪松路。
5.2.3 丰富山地植物色彩设计。打造季相迥异、色彩斑斓的山地公园,丰富山地区域内植物色彩带;扩大园区色彩面积,通过对植物季相、色相的分析,适当调整园区植物配置,实现花开不断的景象。
(1)山脚区域“春之花海”。现状色彩:以黑松、刺槐为主的嫩绿色成为这一季节的主题色,区域内充满生机,点缀以樱花大道两边的粉色带和桃园的粉色区域;扩大“花海”的概念,由于青岛春季时间较长,植物的花期也相应拉长,使得这一季节色彩斑斓,各种不同种类的开花植物应成为春天的主要色彩,主要为樱花、杜鹃、紫荆、紫薇、连翘、迎春等,形成“东园花海”的景观。色彩主要集中在太平山势较缓的山脚地带及主要的谷线附近。
(2)山地区域“层林尽染”。秋色叶植物是构成秋季景观的主要树种,它明显反映了季相特征,充分表现了园林的季相美。依山就势的绿色为山地公园的色叶植物提供了背景色。秋季,园内水库渠道两旁的红枫、鸡爪槭、枫香等植物通过群植和丛植的方式,以表现不同色块的搭配给人的震撼。“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大面积成林或成带状的秋色景观很有气势。保护原有生态植被,对现状区域补植乔木及乡土地被植物,延续秋色景观植物为特色的主题景观带。
(3)滨水区域“叶红柳绿”。在公园水边配植秋色叶树种,可形成丰富的水中倒影,如小西湖、湖光山色、天地一家水库等,在常绿树下植以鸡爪槭、红枫,与水岸的垂柳、临水的菖蒲等共同组成了一副自然风景图,寓景于情,情景交融,四季变换的季相美,呈现出流动的太平山光彩画卷。
6 建议
太平山公园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已提出,以山地资源保护为前提,适度建设最基本、简单的公园设施,并追求设施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与分割;在景区分部建设与植物配置时,合理运用中国园林造园技术,充分挖掘山林景区山体、植被等自然资源,适度配置符合自然群落特点、适应生境条件的乔灌木、植被,为恢复与提升自然的山体景观提供有效途径。
6.1 重视原有场地条件与植被的勘察与评估
山地公园地形与自然植被资源复杂,在山地公园规划设计之前,应勘察地貌特征、温度、光照、坡度、水源及土壤条件,分析场地条件的优劣势,明确相应的措施与规划配置;摸清已有的自然或人工植物群落,并由植物学方面的专家对植物的种类和健康状况作出评估,对于健康状况极差的植被才可以考虑不予保留,同时清除外来的入侵物种,保护本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在山地公园形成一个具有可持续能力的生态系统。
6.2 巧于因借,借山借势,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成本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学之著名专著《园冶》提出: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因此,在山林地区建造园林,先天条件最为优越,山地公园在规划建设时应充分借用优越的条件,以自然生态理论为指导借山借势,减少人为兴建大量的亭台楼阁、引种众多的外来植被、改造大规模山势溪流,应当借山借势、随坡就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正如《园冶》中所讲:“园林巧于因借”“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营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景观并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而且可以降低建设与养护管理成本。
6.3 重视植物配置色彩应用,营造山地公园“色彩斑斓”景观
植物景观中最引人瞩目的要素就是色彩,不同的色相引起人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反应。山地公园地势起伏,林地植被多以绿色为主色调,适度引入彩叶树种、岩生花卉、地被,营造“万绿从中一点红”的绚丽景象,吸引“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众多游人,传承中国传统园林造园注重植物色彩、体现和渲染园林环境的意境美,能够运用最少的成本,营造山地公园“层林尽染”的壮丽景观。
7 参考文献
[1]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51-269.
[2] 卢圣.图解园林植物造景与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36-55.
[3] 熊运海.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5-109.
[4] 聂影,曹灿景.景观园林植物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28-32.
动物园规划方案范文2
2006年园林局与绿化局合并,同时成立了市公园管理中心,这就是市政府进行的一次政事分开工作的开始,六年来的工作成果也证明了其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中心的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今后就是要把创新发展的工作进行延续和深入。为了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中心相关部门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包括多次邀请中国管理智库联盟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座谈,面对面与专家进行互动对话,同时结合各公园的实际情况,初步围绕北京市管公园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了摸底调研,经中心办公会研究决定,从即日起全面开展北京市管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工作,并将与中国管理智库联盟进行广泛的合作。这是中心自成立以来,首次全面启动探索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工作,这也是按照中央和北京市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全面落实“十二五”时期公园规划纲要,从北京公园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做出的决策。
下面我就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三点建议和三点要求:
务必上层次,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时展的新路
“民主办园,开放兴园,人才强园”是我们创新发展的方针。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已于6月29日至7月3日胜利召开了,会议确定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让首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但我们现行的机制尚不能完全适应目前发展的需求,且不利于激发活力,更不利于激发创新发展动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中,我们的颐和园、天坛作为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今后应如何发展?动物园、植物园作为城市名片之一今后应如何发展?其它公园今后应如何发展?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着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封闭管理了几十年,公园需要更加民主化的管理;更加需要开放和创新;更加需要培养新型人才去激发公园的活力。坚持“民主办园,开放兴园,人才强园”是公园创新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是我们创新发展的目标。在座的各位都是各单位的主要领导,不知大家对我们的队伍结构了解多少,各单位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有多少人,占的比例是多少,这些人在各自的行业中是否称得上专家或行家,在北京市的同行中能否称得上是“老大”、在全国的同行中能否名列前茅?毫无疑问中心和市管公园应该在北京市、在全国、在各自的行业中拥有一批顶尖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队伍,而实际却不尽然!每年各单位都要招聘几十人不等,我们能否根据公园发展的现实需求,逐年调整招聘人员的结构,在动态发展中逐步改变公园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得公园人才队伍更加多样化、知识化、年轻化,更加充满活力,真正成为公园创新发展中活力倍增的生力军。有了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管理,才能创造一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是我们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根本方法。创新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一个人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以及所在的单位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应该说大家都有这个意识,时常有发一发牢骚,说一说的情况,但要落到实际行动中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压力和动力。作为领导干部一般都是怕出事、怕出问题,要明哲保身,作为一般干部的态度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是我们的考评体系出了问题,我们的考评体系不是在鼓励竞争发展,而是在鼓励停步不前。再者,以前任何政策都是上级制定,下属单位执行,我们也缺乏改革创新的环境和氛围,而这次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方法应该是“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要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员工对公园发展的期待和要求,要凝聚公园内外有识之士的智慧与力量,探索公园创新发展的新问题、新思路和新方法,指导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践,切实推进公园事业的蓬勃发展。
务必下决心,要克服干扰和阻力实事求是地做好调研和试点工作
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探索公园创新发展模式工作的必要性。态度决定一切。各单位的领导,特别是园长和书记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充分认识到平淡无奇、平安无事、安于现状是没有出路的,是会被社会淘汰的,特别是收入还不错的公园就更不要有这样的思想。不管你是在其位还是不在其位都要从大局出发通盘考虑现实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发展的方向,团结一致共同谋划未来。另外,不管你是年龄大小,还是岗位高低都要端正态度一心一意做好此项工作。在园林系统干了几十年,我对大家的能力深信不疑,希望各级领导与全体职工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只有主动进行开拓创新,主动探索公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公园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才会激活和提升公园蓬勃发展的动力。如果思想不转换,那么就只能换有思想的人来推动这项事业了。
集思广益,实事求是做好探索公园创新发展模式的工作。各单位一定要积极配合和参与各项调研工作,要发扬民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充分讨论,既可以召开小型的专类座谈会,还可以请专家与科队干部和职工进行互动座谈,也就是边调研边座谈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小范围聊天恳谈会等等。就是要充分解放和发挥广大干部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大家参与的激情和活力,激发大家共同提升公园蓬勃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地全面总结各公园现有体制的主要特点与存在问题,真正做到“不回避”、“不走样”。我们既要继承自己的优势与优良的传统,还要吸取国内外公园管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真正找到各公园的创新点和发展点。
3 创新机制,鼓励竞争加快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创新就是应该突出一个“新”字,“新”就是要有“时代性和时效性”,谁先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经过论证可行,那我就先支持谁,从政策上、从经费上、从人员上等等给予大力的支持,而且要从支持的方式上、力度上率先进行创新,其宗旨就是要创新市公园管理中心和各公园、单位的管理模式,建立鼓励竞争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发展快、发展好的公园和单位,让率先发展的公园和部门、科队更加快速发展,营造一个比学赶帮超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进而带动公园的整体发展。
务必向前看,要大胆探索和创新,以世界名园的标准谋划未来
按照“国际标准,全国一流、首都特色”的标准,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颐和园、天坛、北海、香山、景山、中山等公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公园和历史名园,应以皇家园林和历史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和整合公园的旅游和文化资源,寻找旅游创造,文化创新和知识进步的创新点和发展动力,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其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规划。动物园、植物园作为城市专类公园应立足首都特色,要面向国际标准,做到全国一流行业领先;陶然亭、紫竹院、玉渊潭在提升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区位特点、游客特点和空间特点创新机制,大胆尝试,力求突破。同时各公园要做到规划布局一体化,发展建设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文化、优化机制”为着眼点,努力实现各公园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中心及各公园要建立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等),并将第三方评价作为衡量公园管理业绩的客观依据,让公众和社会来监督我们,共同促进我们的公园事业。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逐步提高公园的管理水平。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对公园管理进行机制体制进行调研,统筹各方面的工作,革新一切束缚公园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障碍,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改革方案,全面提升公园发展的动力,激发公园发展的活力,逐步提高公园经营和服务的管理水平。我还拿植物园举例,黄叶村是曹雪芹故居,是红学爱好者必去的景区,若深入挖掘曹雪芹故居的文化资源,积极探寻曹雪芹故居的文化内涵及其外延,将红楼梦的红学文化和相关业态与植物园文化产业和植物展示相结合,那曹雪芹故居就是植物园的一个旅游和文化的创新点和发展点,也必将成为植物园创新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