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匠精神评选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匠精神评选方案范文1
依托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一是主题月活动。每年依次设计“奉献春天”、“青春足迹”、“对话青春”、“冲刺明天”、“挥汗乡村”、“起航”、“歌唱祖国”、“感恩的心”等十个活动主题。二是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四个一”活动机制,即每一个社团配一名指导教师,每一个社团在一个学期中举办一次大型社团活动,每一个学期开展一次星级社团评选,每一学年举办一次社团文化节。三是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院系两级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农村、社区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
依托传统文化与道德讲堂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传统文化学院,建立“明伦堂、齐鲁轩、书画斋”三个工作室,研究国学经典和区域特色文化,开展传统书画的鉴赏和创作。学校还开设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等丰富的人文类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将选修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覆盖全校学生。
依托科技创新体系和企业文化渗透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学校搭建“科技普及、技能竞赛、项目研究”3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指导教师队伍、组织管理队伍”3支队伍,采取“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及科技创新奖学金、建设一体化服务体系、完善多元评级机制”3项措施,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科技创新成果展等为载体,将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引入企业的优秀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并渗透到专业教学和实训课程中,同时在班级考核中建立企业竞争机制,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实施企业员工考核制,并以“7S管理模式”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工匠精神评选方案范文2
一、新华村旅游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对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的传承 民族手工艺品是反映国家、地域或民族特征的文化符号。有学者将民族手工艺品的特点归纳为“五和”:“现代与古代的调和,匠心与技术的调和,文明与文化的调和,作者与消费者的调和,人与自然的调和。”①民族手工艺品的特点也决定了工匠的缺乏和技艺的流失会导致民族手工艺技艺的消亡,而民族手工艺村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对我国传统手工艺和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对乡村游的推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名胜古迹的拥挤,凭着自然古朴的环境、宁静的氛围和独特的民风,求新、求异、追求“原汁原味”的“乡村游”越来越受到游客青睐。新华村这样集自然田园风光、浓郁民族风情、民族手工艺于一体的乡村自然拥有更多的优势,也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和空间。
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发展 从有形方面来说,民族手工艺品属于旅游商品,同时具备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时代性、时尚性和材质美,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从无形方面说,民族手工艺技艺是民族手工艺品的灵魂,其本身也具备观赏和开发价值,也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对民族手工艺村的旅游开发是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和发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2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②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难以界定性和不稳定性,更加脆弱,更易流失。民族手工艺品及其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生态价值的重要内容,对其开发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对新华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几点思考
新华村属高原古村落,生态环境良好,阳光、蓝天、群山、湖泊、村庄……颇有一番高原水乡的田园风光;另外,新华村是白族聚居村,有花有水的白族庭院、古色古香的白族民居都向游客展示着白族村落的独特韵味和迷人气息;再加上琳琅满目的纯手工金银铜制品和进村就能听到的叮叮当当的打制声、工匠专心致志的工作场景,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若还能走进手工作坊参观和参与,那更为游览过程增添了乐趣。所以,新华村拥有的“游”、“娱”、“购”特点,使其更具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但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保持原有生态风貌,不被商品趋同、质量下降、环境恶化等问题侵蚀,无疑是一个现实而艰巨的问题。笔者就此进行了思考:
1、保持家庭作坊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强行业组织的监管作用,正确面对集团化经营。新华村在走合理的集团化道路的同时,必须保留家庭作坊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旅游开发集团化,产品生产作坊化,商品销售则保持两者兼备。也就是说,应该引入集团化经营模式,因为该村旅游业和金银铜制品销售业的扩大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这是村民的家庭作坊和村里古老的行业组织无法承担的。但不能走资源兼并的完全集团化道路,而应将项目的开发及经营权交给集团,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仍由家庭手工作坊完成。在商品销售方面,生产者可在自家作坊或店铺销售,保留游客在作坊选购及参观的特色项目;集团以订单的形式向作坊收购商品,集中在旅游商品交易市场销售,或销往各地、各国。这样既利用了集团的资金实力、销售网络、市场优势及信息优势,又避免了商品生产集团化带来的产品趋同化的弊端,各作坊仍然生产其特色品种或专利品种,也有利于保护专利权,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产品创新。
2、尊重和保护民间匠人及其设计,鼓励产品创新,防止产品趋同化。民族手工艺品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历史上新华村的金银铜器生产加工号称“一户一品”,即产品不雷同,各有千秋。但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家庭作坊生产的产品都求全、求多,往往在首家推出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就能成为自家的“新产品”,换汤不换药,出现了产品趋同的趋势。所以必须大力加强行业组织和专利部门的监管力度,严格保护产品设计专利,鼓励新产品的研发,丰富旅游商品的花色品种。一是加强对产品及设计专利的管理,对可认定的已有产品及新产品设计发放专利证书,对其专利权予以法律及行规的保护;二是制定管理实施细则,对产品的变相剽窃和改进创新作出严格区分,杜绝以“创新”为幌子的侵权行为,同时又保护和鼓励在前人基础上的科学改进与创造发挥;三是行业组织每年举办产品设计大赛,评选出当年设计大奖和杰出手工艺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通过鼓励创新,保护和支持民间匠人;四是各作坊业主要提高主人翁意识,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在产品上打上自家的字号和保密防伪标志,一旦发现仿制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协助调查,维护自身的权利及行业的规范。
民族手工艺技艺的“活的宝典”是民间工匠,因此对民族手工艺技艺的开发和保护要“以人为本”。一方面保护和鼓励民间工匠的创作,并通过组织交流学习等各种形式提高民间工匠的技艺,为其创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注重民族手工艺技艺的传承,培养接班人才,不能让技艺失传。
3、充分发挥民族手工艺品村的优势,增强游客互动性,让游客享受亲身体验的快乐。民族手工艺品村游的优势还在于与游客的互动性。新华村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好,没有发挥优势。笔者认为,可以引导有兴趣的游客到手工作坊中选购、订制金银铜制品,也可以买下自己亲手设计、打制的作品,这样既增强娱乐性,也让游客切身感受到当地文化,对游客来说更有纪念意义,也促进了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当然,游客的参与可能影响作坊的正常生产进度和工艺保密。这可以在作坊中单独划分游客参与空间,由专人负责管理、介绍和指导,在指定范围内参观和参与。
4、对于新华村这样集自然田园风光、浓郁民族风情、民族手工艺于一体的乡村,可以将优势合理集合升值,发展集农家乐、古村落游、民族手工艺村游于一身的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游模式。在这里可以品尝白族风味饮食,可以在家家有清泉、户户花不断的白族传统庭院中享受恬静的村庄生活,也可以体验手工艺品制作的快乐,将一切吸引力因素合理叠加,多方位满足游客的需求,更能彰显乡村游的亮点。新华村应该在“娱”上再下功夫,即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可以提供几种活动方案:(1)鼓励游客在作坊中参与产品设计和加工,在同一批参与者中评选出“优胜者”,提供免费赠送其打制产品等奖励;(2)鼓励游客的创新,对游客较成功的设计予以鼓励,也可视情况在必要时买下游客的设计专利,并授予其“新华村名誉村民”的称号;(3)推出诸如“银匠学徒x日游”这样的项目,游客交纳一定的旅游费用,就可体验在作坊学徒的生活,可仿传统举行“拜师礼”,之后新“学徒”们就在“师傅”带领下同吃、同住、同劳动,日程结束后还可象征性颁发“出师技术等级证”;(4)与相关美术、设计等专业院校联系,可成立一个学生实习点,既可以达到广告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更能相互促发灵感和交流,利于新产品的研发。
(作者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白族)
注释:
注1张福昌:《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刍议》《艺术・生活》2005年第4期。
工匠精神评选方案范文3
一、强化机关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水平和服务能力
2015年,认真总结和巩固集中整治庸懒散奢贪专项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干部队伍和机关自身建设。一是强化大局意识,从政治的、战略的、大局的高度,着力抓好科技、工业、信息化和防震减灾工作。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抓好本部门职能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做到有为有位。三是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探索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和发展观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续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进一步提高班子执政能力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切实抓好职能工作
(一)科技工作
1、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做好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和引进工作,推进科技创新活动,增强我县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2015年,为促进农民增收,争取县政府支持,扶持3个农业110科技示范基地。
2、继续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审核、申报,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抓好项目的管理、跟踪和服务工作,通过项目带动区域产业化发展进程。
3、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通过省级、县级和农业科技服务110三级培训抓好科技培训。特别是组织好“科技活动月”的活动,整合全县各有关部门的资源,使科技下乡在普及程度和服务质量上上新台阶。2015年,准备培训农民骨干8000人次。
4、继续抓好农业科技110建设。在巩固现有的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110服务站点建设,2015年,争取在硬件和软件上重点打造2-3个龙头服务站点。同时,要做好各个服务站点间的协调和交流工作,建立便民高效、快捷服务的工作机制,提高服务站点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5、配合县委组织部门做好省中西部市县派遣计划第四期挂任科技副乡镇长工作,支持和帮助三位挂职科技副镇长做好项目申报和实施工作,争取县政府的资金支持,配套项目经费。年终,配合县委组织部门做好科技副镇长派遣工作考核和评选先进工作,为继续推进科技副镇长派遣工作提供人才资源和经验。
6、继续拓宽“农信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争取政府投入25万元,拓宽“农信通”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扩大“农信通”信息服务套餐用户规模,为8000名农民手机用户免费提供各种涉农信息,加快推进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
7.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罗保铭书记的批示精神,服务绿色崛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做好太阳能灭虫技术推广示范工作。2015年,计划推广太阳能灭虫技术示范基地4000亩,需要资金50万元,重点在连片1000亩以上的瓜菜、热带水果等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示范推广。
8.继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15年准备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0期,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9.做好科技进步考核工作。结合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提高县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争取2015年我县科技进步考核的经济目标达到省的要求。
(二)工业工作
1、以发展工业项目为抓手,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今年重点抓好引进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和大型新型墙体材料项目,推进国电西南电厂建设。积极做好服务跟踪工作,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促进项目尽快落户我县。
2、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按照县“十二五”规划工业节能减排要求,我县2015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13年降低。特别要做好节能灯推广工作,让节能概念深入到我县每个公民的工作生活中。
3、配合县发改局做好县建材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落实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产业目录及项目库,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4、根据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产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县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推广使用和监督管理工作,做好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整顿治理工作。
5、做好各类工业项目的申报工作。重点申请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努力争取技改、节能等项目资金,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
6、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做好县腰果加工厂改制工作。
7、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对环保砖厂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大打击取缔非法实心粘土砖厂工作力度。
(三)信息化工作
1、争取政府投入,加快发展以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各行业接入信息网络、共享信息资源及开发网上应用搭建方便、快捷的平台。
2、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增强网站的服务功能,以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利于公众充分行使其监督权,成为我县对外宣传和外界了解的重要窗口。
3、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和要求,扎实推进我县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和电子监察建设工作。力争2013年年底前实现我县辖区县城、乡镇(街道)、行政村(居委会)联网覆盖,并充分运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我县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和电子监察工作迈上新台阶。
4、加快农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充分依托农业科技110体系,争取政府投入,完善农业专家库、智能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信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服务需求,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防震减灾工作
1、加强地震灾害宣传力度。结合科技月活动,组织开展5.12“防灾减灾日”纪念宣传活动,使防震减灾知识进乡镇、农场、机关和学校。通过广泛深入宣传,不断提高公众的抗震救灾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工匠精神评选方案范文4
关键词:新三同;辅导员;思想政治;三全育人
近年来,针对高等大学的思政工作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上海教育系统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推出了“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新三同”工作法,促进高等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发展和提高,特别强调了在实践层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空间延伸、队伍融合、资源互动、功能重构,拟通过重组育人资源、下沉育人力量、优化育人体系,制度化协调各种育人队伍践行一线规则,进入学生发展的最近场域,就地开展思政教育,营造校内“三全育人”微型生态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上海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同场域、同频率、同成长”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本文拟基于“新三同”背景下对辅导员思政工作法进行探析,试图将思政力量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来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及针对性,满足师生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需求和期待。力求以高等大学辅导员“新三同”工作理念为核心,为思政人注入思政魂,更新升级辅导员育人概念,融入“伴、导、体”精神,做学生的筑梦陪伴者、思想引导人和命运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来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践行辅导员育人责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多方多维的合力效应,使得辅导员思政工作“新三同”育人成效显著。
一、融入“伴、导、体”精神,更新升级育人理念,提升辅导员“新三同”职业能力
1.“伴”:生活上同场域,做学生筑梦路上的陪伴者高校里学生们最愿意诉说心事、烦恼和困惑的,往往是距离学生最近的辅导员群体,高频率的交流、深入的沟通,使得辅导员的话语及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辅导员与学生的亲密度高低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正比关系。学生的需求所在之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涉足的地方,队伍的建设、思想的引导、服务的精准,是让思政工作彻底被学生接纳、喜欢的法宝,这样的教育才能终身受益。辅导员要坚持以生为本,让思政工作贴近学生需求、融入学生生活,既要以线下班级、食堂、宿舍等传统校园生活空间为场域开展思政教育,也要注重借助线上网络平台来守好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让辅导员做学生圆梦路上的陪伴者,发挥好隐形课堂的作用。2.“导”:思想上同频率,做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人思政工作体现人文关怀,同频率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同频率与学生追逐真理及学识,与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同频共振,指引学生做好价值取向,这是一种新的考验。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也要高度重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要结合学生的满意情况来闭环提升工作水平,通过与学生高频高质量谈心谈话,夯实学生信念,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暖人心、暖人志、暖人梦。通过价值引领、灵魂塑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好地融入到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去,来让学生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高度、拥有家国情怀、敢于担当使命、主动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3.“体”:精神上同成长,做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同成长立足育人实效,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只是关心关注学生独自成长,而是把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与学生个人成长进行捆绑,做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成长共同体,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过程中,一同学习、一同思考、一同探索解决方案,与学生同心同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通过比赛、演出、录制微课微剧微视频,将育人成果具象化,形成教学相长融洽氛围,形成奖励机制良性循环;通过师生需求的对接、场域的融合,积极传播正能量,使先进理论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师生互动过程擦出的火花,迸发的激情,来融合进阶师生两者乃至学校的成长与发展。
二、把握思政育人准则,五育并举构建育人高地,提升辅导员“新三同”工作实效
1.立足内圈“同场域”,打通思政育人平台以学生宿舍生活区为基地,打造一批党建示范、心理咨询、事务帮扶、就业指导工作室及活动场地,充分发挥辅导员纽带作用,可以把爱党爱国爱校主题教育融入到形势政策、劳动教育等课上,并邀请学生共同站在台上讲微课,在学习与讲课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加强对经典著作学习研究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成为坚定的信仰者,提升主题教育思想厚度。同时,高度警惕海量网络信息对学生思潮的影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主导作用,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实现思政场域大融合、线上线下思政育人协同并进。2.拓展中圈“同频率”,融合思政育人资源辅导员要主动去了解学生内心想法和实际需求,掌握与学生“共情”的方法,提高与学生“共情”的能力,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号召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辅导员协同学生参加到各类比赛及活动中去,并将成果进行宣传和展示,依托学校易班及公众号进行线上评选及学习,扩大影响力,来丰富师生崇高信仰和精神财富。通过同频求真求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中国机遇与问题并存的客观现实,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和民情,准确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立足国家,胸怀天下,做走在时代前沿的奋进者和开拓者。3.延伸外圈“同成长”,辐射思政育人作用打开校门办思政,注入校内外思政资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立下大志、明白大德、成为大才、担任大任,把个人梦想融入到国家梦想中去。开展学生党性教育和规矩纪律意识培养,在理想坚定、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方面做好支撑支持。强化师生同成长正面影响宣传,扩大“三全育人”良好辐射效应。聘任优秀校友等先进模范典型为“校外辅导员”,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要仪式中为学生讲思政,不断指引学生心存感激,见贤思齐,努力奋斗,为国奉献。
三、为思政人注入思政魂,凝聚师生合力树典型,辐射辅导员“新三同”工作影响力
工匠精神评选方案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
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是我国高校对在校学生学业和素质发展的综合评价,是大学生人格素养工程建设成果的终端数据呈现,更是高校创新育人方式的数据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可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向上、刻苦努力的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衡量和评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随着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手段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各高校也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定制学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科技促进教育创新进步。如何有效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将传统的依据人力进行线下纸质测评转化为可视可感可查的线上全过程数据化处理,是学生工作信息化努力的重点方向之一。
1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践意义
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1.1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借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手段,从多个维度以不同的评价要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品德状况、日常行为规范、实习实践活动等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测评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特别是通过调整和改进评价的具体功能,从而更加注重建立激励和导向机制,使其成为实现“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助推器。1.2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信息化的管理手段。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引导学生从被动约束转到自觉遵守,将学生追求目标的过程转变为自我约束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基于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够实现多元化、标准化、流程化、全局化的学生管理模式,为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1.3有利于教育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建设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评价的日常化、规范化,通过加强学生自评、互评,使评价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活动,同时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将关注“结果”和“认知”的评价模式向重视“行为”与“过程”的评价模式转变。进一步结合反馈机制,促进学生对自身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进而督促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及时反思总结的习惯,帮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2传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的不足
2.1测评理念落后。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过去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仅仅偏重于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关注,认为这些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同时不区分专业地将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与本科类高校的评价指标画等号,忽视了自身作为职业院校的特殊性,不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培养。2.2测评方法不科学。将综合素质的测评简单地分为必修项、选修项和奖励类、处罚类等几项,课程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没有得以体现,易导致评价结果过于片面、不够合理。同时评测方式也仅限于辅导员、班主任结合日常记录对学生进行测评,忽略了任课教师、同班、同宿舍同学间的互评,评价不够客观。2.3评价标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低。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正在从唯学历、唯专业、唯能力向人格综合素质方面转变,更注重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社交能力、个人品质、价值观等综合方面。同时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机电、化工等领域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营销、酒店服务等行业更偏向于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社交礼仪等。2.4评价结果的运用有功利化倾向。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测成绩,大多被拿来作为奖助学金评定、三好优干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党团推优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指标,学生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追求动机与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设计初衷目标不一致,特别是学生群体这一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促进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以及推动学校改革创新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3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设计原则
3.1导向性原则。即通过各类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在评价目标的管理、各类分项的界定、权重值的分配等方面,使学生能够理解学校对学生素质要求的侧重点,学生结合各类指标及其权重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所在,通过量化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引导、督促,从而帮助学生在品格、知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3.2层次性原则。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能够准确反映不同层级之间的支配、关联、递进等关系,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逻辑性和科学性。3.3全面性原则。设计指标体系,应尽可能从多个视角、多个层面、多条主线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各个方面,确保体现和突出素质教育过程,从而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和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3.4可行性原则。评价体系的设计一定要从实践出发,使评价的过程、状态能够进行量化,所需的数据信息便于提取分析,同时要力求统计方法简便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做到“可比、可测、简易”,即可通过各种定量和定性手段对评价对象进行评测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4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4.1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体系。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化管理,先决条件是完善细化学校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笔者所在的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细化了基本类、选修类及奖励和处罚类3种。必修项目涵盖了行为规范、道德素养、素质拓三大类,要求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选修项目涵盖了文学艺术、体育、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志愿服六大类,要求学生在校两年的学习中有选择地完成部分项目。辅导员在平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随时记录学生在校各种表现情况,以此构成基础数据资料,体现学生综合素质情况。4.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信息化突飞猛进,对于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程,需要跟踪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参与活动情况、奖惩情况等,且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的作用和功能日益强大,如何利用手机APP等信息化设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是实现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的关键,重中之重。这些需要学校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引进高科技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相关系统和设备,从学校需求出发,量身定制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信息化管理系统。4.3规范监督管理机制,实现信息数据合理化应用。按照学校制定的具体规则,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统计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一系列数据后,如何进行分析、对比、核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数,结合这些数据对学生进行客观地评价,是学生工作者面对大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针对信息化系统,配套相关的分析、评价机制,包括相关制度的制定,数据分析人员的安排,工作规范的要求等,在确保合理运用数据的同时,保护好学生的隐私。
工匠精神评选方案范文6
教师的幸福感是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孩子在学校是幸福的,他们的教师也应当是幸福的”。教师要成就学生的幸福,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的人。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
湘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湘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提出了“立足改革创新,创办鲜活教育”的理念。副市长苏健全指出:所谓鲜活教育,就是机制充满生机而富有活力,教师充满激情而富有朝气,学生充满兴趣而富有灵性。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关乎学生的幸福人生。市教育局廖贻仲局长明确提出:要站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学生成长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用每一位教师的智慧、汗水和心血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在这样的背景下,湘潭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师生幸福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
一、以师德建设为核心,
教师由工匠型向事业型迈进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师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然就必须造就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也有人认为,道德教育不仅要使人感受到掌握与遵循某种道德规定对自身来说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一种牺牲、一种奉献,而且应当使他们内心体验到,从中可以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只有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
多年来,湘潭市教育局大力实施“师德工程”,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构建了以党委为“龙头”,行政为主体,教育工会为“纽带”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创造了以“立规范、强教育、树典型、重评议、营环境”的工作思路。
(一)叩问教师职业价值观
教师的幸福来自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理解。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职业价值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关于职业的一种持久信念,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它具有动机功能,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有研究指出:职业价值观在工作满意度中起缓冲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即使工作压力大,职业声望一般,其职业满意度、职业幸福感也较强。长期以来,中小学片面强调“为社会培养人才”,忽视人的本能、潜能、尊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使部分学校步入发展的误区。教师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多把教师工作当作一种谋生手段,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成才;上级的检查、评估;自己的职称、待遇等,而关注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等心理因素太少。
难怪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教师只有职业,没有职志。他们敬重那些默默耕耘的“园丁”,但鄙视那些没有职业理想,没有自由独立人格精神的教师。根据这种现状,湘潭市先后制订了《湘潭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和《湘潭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给新入职教师上好第一课,请教育专家讲座或请一线优秀教师现身说法,使他们充分理解教师职业的价值。各县市区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师德教育力度。
湘乡市和湘潭县都先后编辑出版了《师德风采》、《师德感悟》、《博爱铸师魂》等书籍,免费发给每个教职工学习;韶山市开展了“我身边的师德模范”巡回演讲活动;市教育局与湘潭电视台、湘潭日报联手开辟了“立师德、铸师魂”的宣传栏目。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广大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激发了广大教师献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佳师德标兵”颜焱老师感言:“我们教师要为爱的清泉不断注入时代的活水,用高超的教学艺术与鲜活的心灵对话,呵护每一个生命的幸福成长。”
(二)宣誓教师职业承诺
教师宣誓是美英及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师范生进入职场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仪式。以美国为例,教师宣誓作为一种职业承诺,从业者借此向公众表明:将会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忠诚地完成作为教育者的全新义务和责任,并坚定不移地恪守这一承诺。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要求全体教师要在升旗仪式上集体宣誓并公开承诺。宣誓仪式决不是过程和目的,而是一次对教师的教育,是一次对教师心灵的震撼和陶冶,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和升华。
为配合宣誓活动,我们还编印了《湘潭市教师行为规范》、《教师忌言忌行》发给每位教师,各校设立了师风监督岗,全市聘请了师德师风评议员近1000名,并广泛开展评议活动。从调查情况看,学生高兴、家长满意、教师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行风评议员对这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深情地说: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教师个人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由走向自为、从平凡走向崇高。
(三)关注教师生存状态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崇高的职业,但教师是人,而不是神。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只是一味强调“理想”、“师魂”、“奉献”,肯定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湘潭市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并采取了一系列长效措施。
一是树典型、扬正气。近5年来,全市共表彰市级以上师德标兵52人,省级师德标兵2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600余人。举办了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举办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讲座30余场,开展了“爱生如子模范教师”、“感动莲城十佳教师”等评比表彰活动。
二是抓减负、抓维权。近几年来,湘潭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适龄儿童数快速增长,班额人数特别是城区班额人数平均达60多人,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市教育局下大决心严格控制这种现象,每班学生不得超过40人,并且严禁学校节假日组织补课。为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教师的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及各种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并及时查处殴打、侮辱教师的行为。
三是送温暖、送真情。湘潭市教育系统关工委还组织了“爱烛行动”,每年教师节、春节对优秀、模范教师和特困教师进行慰问,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后顾之忧。只有满足了教师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不断升华教师的人生观,才能使教师真正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二、以机制创新为抓手,
教师由适应型向挑战型提升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公平、自由、理性、自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湘潭市不断创新教师管理机制,让教师体验到生命职场的幸福感、成就感。
(一)公平竞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公平,是人类共同的追求。在公平社会里,人们幸福感必然强烈。湘潭市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无论是职称评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还是教师的专业技能竞赛,都力求公开、公平、公正。
如职称评审改革,一是将职称申报比例由原来的等额评审改为“5评4”的差额评审,这意味着学历、教龄等硬件达到了也不一定能评上;二是为缩小城乡差别,鼓励教师到艰苦的环境工作,确保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在农村工作30年以上的优先申报;三是所有材料一律设置代码,匿名评审。评委只认材料不认人,避免了打人情分。这项改革体现了优胜劣汰的原则,破除了论资排辈的陋习,有利于年青教师脱颖而出,也培养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多次担任职称评审工作的评委、市教科院院长苏沙平认为,“这项改革对教师的心灵震撼,无以估价。”
(二)动态管理―不用扬鞭自奋蹄
动态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它强调过程的管理。我市将动态管理机制引入到对教师的管理,对已评上的高级教师(2071人)、教学名师(25人)、骨干教师(329人)进行年度考核、过程性评估、周期性考核,从机制上保证上述各类教师不能一劳永逸。如对已评聘的高级教师要进行师德和业务两项跟踪考核,一年不合格者缓聘,两年不合格者建议学校低聘,连续三年不合格者,任职资格由评审委员会重新复评,直至取消。
动态管理机制重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湘潭市一中校长彭奋强概括了这一机制创新的效应:从前教毕业班,担任班主任等没人想干的苦差事现在人人争着干,那些业绩平平只是年龄熬到头的教师也丝毫不敢懈怠,已评上“名师”、“骨干”的教师也再不能不作为。
当前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高原现象”,所谓“高原现象”,是指那些年龄大、学历高、职称高的教师,自认为水平高而不思进取,似乎找不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而动态管理机制成了湘潭市破解教师高原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健康教育―呵护教师的心灵
“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要知道幸福是存在于心灵的平和及满足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是远离痛苦与厌倦及心灵满足的升华,幸福既是目的,更是过程”。(叔本华语)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时下教师的一种通病。据国家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组对168所学校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调查显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据调查,中小学教师中有70%感到压力大,31.2%的人轻度心理障碍,12.4%的人中度心理障碍,21%的人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症状,如强迫症、人际敏感症、忧郁化偏执倾向等。教师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健康。
为了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促进教师健康快乐成长,市教育局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迅速组建了湘潭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中心,并将在三年内对全市两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按照“分段规划、分层培训、分工负责、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分两个阶段对全市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培训,轮训率达100%。
根据全市中小学教师实际状况和岗位要求,确立了三个层次(即骨干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培训的考核与评价分为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实践考核和培训中的表现四部分,考核未达标者不能颁发结业证,培训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予以加分。如今,“我健康、我快乐”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时尚标签。
三、以教师专业成长为路径,
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飞跃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享受幸福的过程是引领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教师只有看到学生在自己的培育下健康成长,而自己也获得了成长的同时,才能体会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职业幸福。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的主要践行路径是专业成长。湘潭教育就是要打造一支具有人文品质、理性精神和道德智慧的教师队伍。
(一)行动研究―由理性思辨到实践探索
所谓行动研究是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从教育工作的需要中寻找课题,在教育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教育工作者所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
湘潭市的“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的目标,内容体系,实施方法,还以“名师班主任”为引领,组织全市30多名班主任骨干教师编写了地方教材《培养和谐大爱的心灵》一至九年级各一册,并在全市中小学试用。檀传宝、楚江亭两位专家分别为本套教材作序,对湘潭市“德育生活化”的课题研究和教材的编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檀传宝教授认为:《培养和谐大爱的心灵》的经验,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国内同行用心借鉴。一是如何用足国家课程改革的政策,努力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二是如何提高德育课程与日常教育行为的专业性,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湘潭市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和实验》课题研究,坚持“边实验,边培训,边提高”的原则,取得丰硕的成果,全市教师撰写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在全国、省、市获奖的有100余篇,其研究成果《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岳搪区接待了来自全国16个省、市、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骨干班”的现场观摩活动,受到课程专家、教授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二)校本研训―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摸
苏霍姆林基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想教师的工作变成每天单调乏味的劳动,就要引导教师走上教育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湘潭市教育局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校本研训的三个文件,对校本研训的指导思想、目标、方法、评价管理均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初步确定了30个“校本研训示范校”,并要求全市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当起责任,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市教师培训中心已组织“校本研训管理者培训”。如今我市“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校本研训活动已全面展开,实现了“校校有课题,人人搞教研”。一位来自农村的年轻教师说:“原以为教育科研遥不可及,现在可以说是触手可摸。”
(三)教学反思―由他人评说到自我反思
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反思的概念非常接近儒家的“内省”,指的是通过心灵的反观和内求,实现对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认识、批判和超越,提升个体心灵的境界。“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认知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和思想的转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每日四问》中对反思作了最好注脚,这四问是: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如今教学反思已成为了全市教师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