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小技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节能减排小技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节能减排小技巧范文1

关键词:节约型大学 后勤 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48-03

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将各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优势,这是新时期清华大学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1]把这项工作落实到后勤建设中,实现从保障型、服务型后勤向育人型后勤的转变,是一流后勤建设的重要任务。节约型大学建设作为后勤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创新性强、面向国家社会对绿色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实现教学科研与校园建设的相互促进,有利于构建科学管理模式,有利于推动与服务对象的良性互动,是后勤育人优势转化的天然窗口。本文结合清华大学节约型大学建设实践,探讨了构建节约型大学对育人型后勤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开展节约型校园示范,实现教学科研与校园建设相互促进,构建育人平台

绿色校园示范是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2]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建设的绿色校园示范具有节能科技示范应用和节能教育教学基地两种形式,通过具象性和概念性的展示、集中式和分散式的设置,在满足学校节能需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员工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节能知识和技术的平台,是育人型后勤的重要体现。

1.推进节能科技示范应用,搭建产学研育人平台

在校园建设中推进节能科技示范应用,搭建产学研育人平台,是建设育人型后勤的重要形式。高校是节能科技的源发地,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展校园节能技术示范应用是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它不但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还为从事节能技术研发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平台,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了解节能科研进展的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意义。清华大学后勤节能部门依托自身科研优势,积极推进节能科技示范应用,先后建设了中水回用、空调机房节能改造、供暖锅炉节能改造、建筑能耗监管等示范项目,不但有效支撑了研究团队师生的绿色科研工作,也使惠及的师生员工切身体会了节能的效益,激发了他们了解和支持节能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了其育人的功能。

人才培养工作的对象不但是学生,还包括广大教师和职工,节能科技示范工作对培养高素质的能源管理队伍同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高校人口密度大、科研活动要求能源保障不间断等特点对能源供给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在高校节能技术示范应用过程中后勤部门和科研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推进,根据学校的用能特点和能源系统运行状况制订适合的节能科技示范方案,以及在示范项目运行过程中开展及时的监测和调整。这一过程极大促进了后勤服务与学校科研紧密结合,推动了后勤能源管理队伍素质的提升。清华大学紫荆中水回用系统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紫荆中水回用系统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与修缮校园管理中心联合建设,系统的日常管理维护、技术问题的解决由环境系和修缮校园管理中心共同承担。该主要由生活废水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两个独立系统组成,分别利用传统的SBR处理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对中水水源进行净化处理,日处理能力2700吨,是学校杂用水的主要水源。项目建设不但起到了良好的节水效果,还使学校水管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强化节能教育教学实践,建设节能减排宣传基地

建设节能减排宣传基地,满足节能教育教学的需求,是清华大学通过节约型校园建设转化育人优势的一项重要工作。清华大学的节能减排宣传基地建设以节能科技应用示范为先导,以通识教育为延伸,以现场教学、互动式教育、参观型认知为方式整合资源,开展节能减排教育、教学和宣传工作。目前已建成和拟建的节能教育基地包括依托紫荆中水站建设的节水教育基地,依托“煤改气”工程建设的清洁能源教学基地,依托紫荆地热井建设的新能源综合展廊以及分布在各个院系,涵盖建筑节能、低碳文化、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宣传阵地。

节水教育基地是清华大学节能减排宣传基地的一面旗帜。依托紫荆中水站建设的节水教育基地由学校后勤节能部门与环境学院共同建设,包括节水技术研发中心、节水宣传展廊以及筹建中的参与式节水教育馆等多个部分组成,是集紫荆学生区水资源循环利用科研、实践和绿色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教育研究中心。后勤相关部门依托节水教育基地开展了节水参观、“世界水日”宣传,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向广大师生员工分析国家能源形势和战略,介绍节能节水技术知识,形成了后勤育人优势转化的典型窗口。

在节能教育基地建设方面,未来还将进一步整合优势,使基地建设充分吸收学校绿色课程、绿色科技成果、绿色论坛、学生绿色素质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以后勤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依托,建设基于网络、多媒体等形式的“低碳清华、电子之旅”虚拟节能教育基地,更广泛地服务于师生员工和社会群体,打造后勤育人优势转化的一大品牌。

二、深化节能管理,以管促建推进队伍建设,落实管理育人

人是能源的需求者,也是能源的管理者。实践证明,能耗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耗能设备先进与否,也取决于能源管理水平的高低。科学的能源管理可以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低成本地起到节能效果。强化节能管理不但可以“以管促建”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也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节能中坚人才,以点带面提高师生员工的节能水平。这也是清华大学后勤育人优势转化的第二个思路,管理育人。

1.理顺节能管理体制,促进信息流转,强化节能管理人才培养

建设运转流畅、专业高效的节能管理队伍是实施管理育人的基础。清华大学强化管理体制建设,形成了“学校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节能减排办公室、各部门节能减排岗位”三级管理组织制度。学校设立以专职副校长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负责领导参加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将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重要事项纳入日常管理,建立各单位协调机制,审批全校年度节能减排工作计划,明确相关单位责任和分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监督考核到位;学校设立由后勤分管副校长主管的节能减排办公室,贯彻落实国家、地方和学校节能减排管理的工作方针、政策和目标,负责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的日常管理、对外宣传和综合协调;各部门院系指派一名领导主管节能减排管理工作,明确节能减排管理岗位职责。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选派一至两名具有节能减排专业知识的人员兼职开展节能减排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节能改造、数据申报和宣传工作。三级管理组织制度确保了各级管理部门各施其职,协调互助,保证了学校节能减排工作落实有力,有力推进了节能管理队伍建设。

强化节能管理队伍,树立节能标杆,以点带面推动节能工作,这是管理节能的关键。清华大学后勤节能管理部门通过节能先进集体(个人)评选、节能管理和改造经验交流、节能讲座培训、能耗统计与公示的方式方法提高节能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通过节能管理队伍的建设树立了节能标杆,强化了用能管理监督和节能激励,以点带面提高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水平,起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增强员工责任感,建设高素质后勤能源管理队伍

由于节能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应用条件的限制,节能管理水平逐渐成为了衡量节约型校园建设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3]后勤是学校的主要能源消耗和能源管理部门,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需求将很大程度上转变为对后勤能源管理队伍管理水平的需求。另一方面,提高能源管理水平要求管理者对用能设施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机制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求管理者具备对工作的热忱、责任感和使命感。实施管理育人,推动后勤能源管理队伍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有利于能耗水平的降低,更有利于促进职工对自身所从事工作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职工服务师生、服务一流后勤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锻炼出一支专业高效的后勤能源管理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华大学后勤节能部门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通过技能培训、节能教育、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后勤能源管理队伍建设。学校电管部门着力提高能源管理水平,提高平均功率因素的实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平均功率因数是反映供电系统使用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提高系统使用效率的主要手段是根据全校用电负荷情况及时调整功率因数的补偿,这一环节是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学校电管部门狠抓节能管理,对配电室的运行情况加强巡视,及时投切各配电室的电容器,将调整功率因数工作做到细致到位,全校平均功率因数维持在0.93左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实现了全校供电系统的节能运作。

未来清华大学后勤节能部门将结合后勤大练兵、技能标兵等活动,从服务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的深化、制度的完善和落实、轮训机制的建设和实施几个方面狠下功夫,以促进节能管理水平提升为契机,增强职工“厚德服务创一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管理育人理念为指导切实带动能源管理队伍建设。

3.紧扣节能主题,促进联动管理,营造节能氛围

节约型校园建设涉及到后勤管理的方方面面,校园节能行动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后勤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步调一致。反过来看,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开展为提高后勤联动管理水平,践行管理育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平台。清华大学后勤各部门在分管副校长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机构的统一协调下,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机制,在“集中住宿”等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清华大学寒假期间留在学校的本科生人数在三四百人左右,但是由于紫荆公寓的供暖设施不能进行分户供暖,以前为了保障这三四百人的供暖,每年寒假都要将供13000多名本科生居住的整个紫荆公寓保持正常供暖,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为改变这一局面,学校统一部署,要求开展假期“集中住宿”行动。为落实这一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大举措,总务长办公室成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小组,针对同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工作方案中作了详细考虑,细化分解各阶段工作内容,统一协调后勤各部门开展了积极而有效的行动:物业中心加班加点精心准备集中住宿楼的每间宿舍;修缮中心多次调控供暖阀门,实现适当降温效果;饮食中心则调整开放就近食堂以方便同学就餐。在各单位的积极努力下,“集中住宿”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仅2008年一年实现节煤259吨,节水6939吨,节电67130度。

此次活动中后勤各部门紧密配合、协调一致,为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实施,构建了后勤节约型校园建设联动机制,为未来通过部门合作开展更多大型节能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活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节能氛围,团结了更多的师生和后勤职工积极投身到节能工作中,是管理育人的一次有效实践。

三、提升保障质量,构建服务纽带,落实服务育人

提高保障质量和服务水平,实施“服务育人”是清华大学建设育人型后勤的重要方式。节约型校园建设有利于节约办学成本,盘活保障资源,提升保障质量,有利于加强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提升服务品质,是践行服务育人的一个重要窗口。

1.建设节约型校园,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后勤保障质量

节约型校园建设最显著的效果反映在能源节约、办学成本降低上。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降低办学成本并不是一味节约,降低广大师生享受的后勤服务质量,而是在满足学校发展要求和广大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更科学更有效地统筹利用办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广大师生员工的需求。[4,5]清华大学后勤节能部门在保证用能安全的同时,多年来开展了中水雨水回用、新能源利用、节水型园林建设、提高供电系统使用效率、建设供暖管网节能控制系统等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为学校节约了办学成本。能源的节约使更多的经费得以盘活,投入到提高服务质量和拓展更多节能空间上,形成了良性循环。节约型校园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后勤保障质量,使广大师生员工深得其利,从而更加积极支持和主动开展节能工作,节能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育人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构建服务纽带,推广节能文化,践行服务育人

大学是思想交流碰撞激烈之地,师生思想活跃,对后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情况下,加强与服务对象的交流沟通,急师生所急,想师生所想,是建设育人型后勤的必修课。为此清华大学后勤提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要求,学校绿色大学办公室与物业中心以节约型校园建设为窗口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在教学区和宿舍区广泛开展以行为节能、节能理念宣传和节能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服务活动,践行服务育人理念。从与院系联合开展的绿色生活评比到节约水电奖惩激励制度;从耐心细致的入户节能动员到节能小技巧的手把手训练;从宣传栏的各种手绘节能漫画到遍及公共区域的行为节能标志;从与团委等部门合作开展的节能宣传到支持学生组织进行的自我绿色教育,节能宣传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贯穿于服务工作中,成为育人型后勤建设的典型。

四、小结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把育人工作落实到大学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搞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途径。清华大学的建设实践表明,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开展示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师生员工“绿色素质”培养体系建设落实到校园建设和服务保障工作中,构建后勤育人优势转化窗口,无论对贯彻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是对落实后勤育人优势转化、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工作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在实践中探索清华大学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A].清华大学第23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文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大中.创建绿色大学 实施可持续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齐卫东.关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6,(6).

节能减排小技巧范文2

一、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及形式

新闻导语――就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消息的开头部分。

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小说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在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与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相比,电视受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随意性强、换台特别方便。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引起观众的兴趣,能否以新鲜的、强烈的、集中的内涵刺激观众涣散的注意心态,变无意注意为有意关注,饱含信息要旨的新闻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笔者概括,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电视新闻导语。演播室导语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栏目制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它是指由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室播报,概括新闻的要点、看点,展示新闻的主题、价值的内容,或者是起串联过渡等结构性作用的话语。

2.解说与画面紧密配合的电视新闻导语。指的是播音员和主持人不出镜,伴着新闻标题的出现,由播音员播送新闻稿内容,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

3.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的导语等三种类型。

二、如何让电视新闻导语“先声夺人”

相较于传统的平面导语(一般指报纸)而言,电视新闻导语更具立体化、真实感和互动性。它独有的电视媒介特性,让电视新闻显得先声夺人。

1.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追求

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新的信息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通常,观众接受了一个新的信息后,会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即形成审美期待。为此,电视导语需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突出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对于新闻的何时、何地、何事、何人及如何等要素,要进行一番审慎衡量,突出真正令读者关心的重要事实,较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视作用。

且看2008年9月20日宁波电视台播出的《中国首座“碳零排放”大楼在宁波落成》(2008浙江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的导语:

【导语】:不用电网一度电,不要水厂一滴水,还不向大自然排放一点废气――今天,第一座按照‘碳零排放’标准建造的大楼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落成启用,这也是全球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最新国际合作成果。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立即引发观众关注。

2.新闻性的华丽凸显

新闻需要“显摆”。电视新闻更是要求特别“显摆”。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观众心理有三个特点:随意性、交融性、互动性。电视新闻在导语里就要把最具新闻性的要素最华丽地“显摆”出来,把观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凸显出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安徽电视台2008年1月7日“安徽新闻联播”播出的消息《安徽沿江“屠龙记”》(该作品获第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就形象地把各地冒着黄烟、白烟、黑烟、喷出火舌的烟囱比喻为“黄龙”、“白龙”、“乌龙”和“火龙”,并在导语中借用了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提法。

【导语】生活在长江边上的安徽人,形象地把当地的工业废气比作盘在头顶的“污染龙”,为了使“沿江经济带”不成为“沿江污染带”,安徽正进行着一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屠龙记”。

该导语巧妙借用“屠龙记”,让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立即就吸引了观众的眼光。

3.风格魅力的极度彰显

电视新闻的导语绝不是文字新闻导语的借用和翻版,它有区别于报纸广播等媒体的特殊要求。与文字新闻导语相比,它有着很多“人为”的因素。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导语或记者出现场形式的导语中,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的个性魅力或二度创作,往往对导语的内涵起到了强化作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我们看到严谨、庄重、大气的赵忠祥、罗京、李瑞英、张宏民、李修平等;在“面对面”、“央视论坛”、“声音”、“对话”等“对话体”新闻节目中看到了王志、白岩松、董倩、敬一丹等主持人或直率犀利、或严谨深沉、或洒脱敏锐、或沉稳大方的个性特征。

因此,新闻中“人”的个性魅力的彰显,也是电视新闻审美的一大追求。富有个性化的主持人和鲜明特色的新闻导语很受欢迎。比如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报道了杭州市政府开放防空洞给市民乘凉的新闻,导语是这样的:

【导语】:以前,买肉买菜都紧张的时候,天不亮就要去排队了。这两天,我们隔壁的老张夫妻也老早起床了,还说要去排队。问他啥事情这么着急,他说到防空洞去乘风凉,去迟一点好位子轮不着了。

导语叙事采取杭州方言,又富有幽默感,让观众觉得就像隔壁的小男孩在给你讲家常小事,很有亲切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另外,温州电视台“闲事婆和事佬”栏目,也都建立了风趣幽默的新闻导语风格,这些民生新闻的导语很有自己的个性,因而也很受观众喜爱。

4.新闻的故事化处理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翻阅新闻作品名篇,我们就会发现:越有故事性的,就越有生命力。用讲故事的形式做新闻,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

电视新闻要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先它的导语部分就要会“说”故事,会打动人,吸引人。而设问和悬念等作为“讲故事” 的手法,并非伴随着新闻导语的出现就开始运用的。它是新闻导语冲破单一化、程式化模式,向多样化、形象化、生动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手法。如今,这种手法正被越来越多地采纳。

浙江卫视“浙江新闻联播”2008年11月25日播出的《浙江:万亿元投资的“加减乘除”》导语:

【导语】:我省日前公布了促内需、保增长计划,两年内全省将新增投资一万亿元。怎样花好这笔钱,如何扩内需、保增长?精明的浙江人拿起算盘,“加减乘除”细算账。

设问可以引出新闻事实,同时使新闻导语变得鲜明、生动,引人入彀。比如上海卫视2006年3月播出的《生宝宝,动动嘴就行》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导语】:谁说小宝宝都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最近,上海海洋水族馆里的珍贵鱼类“紫红火口”,就从嘴巴里“分娩”出了近百条鱼宝宝。

这则新闻导语的开头以一个常理设问,引出“紫红火口”用嘴“分娩”鱼宝宝这一不寻常的新闻事实,听来趣味盎然。

5.播说结合的大众口语

就新闻传播而言,电视新闻的传播对大众文化素养的要求不高,加上是“一听而过”,不能像报纸那样可以重新再听一次,所以新闻导语部分要用大白话一样的浅显明白、一听就懂的语言。

①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②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而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层出不穷的事物。

下面请看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则报道“防盗座位”的导语:

“千不该,万不该,走歪门邪道最不该,闲着没事搞搞发明嘛!火车上的小偷喜欢偷客人的行李,他们看了下面这个发明的话肯定是郁闷得要死!‘天啊!我要下岗了!’”

③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④简短明晰。要在三言两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

⑤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多用双音词。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乃”换成“就是”等。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6.巧用连接词和过渡句等

在电视新闻中,导语部分连接词和过渡句等小技巧的运用,常常被人忽视。其实,连接词虽然短小简单,但在一档电视新闻的编排播出过程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它承上启下,能转场,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

以青岛电视台2009.12.6播出的一档新闻栏目“今日新闻坊”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运用连接词和过渡句,主持人运用“来看一条热线”、“几点几分,“今日”正在直播。继续来看《实事暖民心》系列报道、“继续来看”、“再来看其他方面”等连接词和过渡句,承上启下,这样也使整档新闻衔接显得流畅自然,不知不觉把观众带入下一条新闻。

总之,导语是新闻报道的“眼睛”,是新闻的开场白,只有使“眼睛”更明亮、更传神,才能博得观众认可。一位外国记者说过:“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同样的道理,只有在导语的创作上下功夫、下深功夫,才能像“吸铁石”一样,散发着无形的引力和魅力,自然而然地吸引着观众“入彀”。

参考文献

①朱菁著:《电视新闻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2001年浙江广播电视获奖作品》

③沈爱国著:《消息写作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④王志敏著:《电视新闻报道》, 陕西教育出版社

⑤赵钱红、谭湘:《电视新闻导语的通俗化》

⑥张明志著:《电视新闻的导语》

⑦刘保全编:《现代新闻写作经验荟萃》

⑧《2008浙江广播电视获奖作品》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浙江省广播电视学会编印

⑨中国记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