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1

关键词:外币贷款;风险管理;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在险价值

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币贷款中的汇率风险。通过借鉴国外企业外债风险管理中科学而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以及企业的实际状况,建立健全外币贷款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有三十年,根据积极、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截至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54亿美元。

我国外债主要是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的贷款。这部分资金具有贷款期限长、贷款利率低等优点,深受企业的欢迎。在实际运作中,该部分外债真正承贷及还贷的主体是国内企业。一旦企业出现偿债能力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将其转嫁给国内金融机构和国家财政,从而影响国家总体外债安全。

如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中德合资武汉长江啤酒有限公司等均是因本币大幅贬值造成企业无力偿还债务而倒闭的。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外币贷款的风险管理认识程度不够,对汇率风险的规避意识淡薄,相应的风险管理体系极不成熟,急切需要外债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与实务方面的经验。

二、现状考察

外债风险不仅从宏观上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信用,而且从微观上影响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目前,我国外币贷款使用企业已经开始关注风险管理问题,并着手使用一些基本的衍生工具来管理外汇贷款风险。然而在实际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例如,债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重筹资,轻还贷”和“圈钱”思想盛行;国有企业体制性缺陷造成管理者缺少长远的规划或者具体操作的随意性;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不能准确把握汇率和利率市场变动情况、熟知各种金融工具应用的专业人才;缺乏合理的外债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等等。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金融系统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汇率改革一年后,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从8.27元人民币/美元上涨至接近8元人民币/美元,年变动幅度达到3.3%。

由于人民币兑换美元、欧元及日元等主要货币每年都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汇率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外币贷款过程中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风险来源。

三、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经营收入货币与外债债务偿还支出货币的币种不匹配,在外债债务未清偿前,因汇率变动而产生偿债成本增加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收入货币贬值或支出货币升值导致借用外债单位的偿债成本上升。

目前我国企业外债汇率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使得人民币汇率的波幅趋大趋频,整体汇率风险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直接后果就是较大幅度的升值。至2008年1月3日,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7.27元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

同时,市场化后的人民币汇率更容易受到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波动的频率、幅度将进一步扩大,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从而使外债债务的整体汇率风险有所加大。

其二,日元和欧元债务潜在风险大。日元和欧元一直是汇率波动较频,波幅较大的币种,欧元从2002年至2006年7月,兑换美元波幅达到60%以上。如果持有这两种货币债务的单位而不对其日元和欧元债务进行风险管理,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很大,并有可能超出债务单位所能承受范围,导致偿债危机,严重的将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相对于固定汇率制度而言,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幅度要大得多,因此对外币贷款企业带来的风险也增加了许多。而目前外汇市场汇率波动的特点是汇率走向更加无序化,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更加令人难以捉摸,凸显汇率风险管理的日益重要。

汇率风险一般包括本币、外币和时间三个因素。在企业偿还外币贷款过程中,均需要以本币兑换成所需偿还的外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本息的偿还。在这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本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发生汇率风险。

外币贷款的时间结构对汇率风险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时间越长,则在此期间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时间越短,在此期间内汇率波动的可能性就越小,汇率风险相对就越小。我国企业在外币贷款偿还过程中,由于产生收益的是人民币,而需要偿还的贷款都为日元、美元、欧元等外币,因此,这是一种典型的“货币错配现象”,收益与债务的不匹配给外汇贷款债务人平添了一层汇率风险。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通常将汇率风险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折算风险及国家风险。

将汇率风险进行分类,有利于确定风险管理应采用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使用外币贷款的企业而言,其还债过程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具有双面性的。由于汇率未来变动的方向、时间以及规模的不确定性,汇率的波动既可能减小企业的偿债成本,也可能增加企业的偿债成本,使企业遭受损失。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不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贬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上升,企业遭遇损失。反之,如果汇率的波动方向是有利的,企业的收入货币本币相对于所借外币升值,则企业的外币借款成本下降,企业获利。

四、风险计量

准确度量外债项目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是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决策的必要前提。企业在进行外汇债务风险计量时可采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和在险价值四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该四种计量方式计算,一般可以满足企业财务从不同角度和侧重对风险的认识和分析。

(一)情景分析

情景分析是当市场风险监控人员预测会发生影响市场的重大事件时,就多个风险因素建立较为全面的模拟环境,应用于当前的头寸,以测算可能发生的盈亏的一种风险管理手段。在外债风险管理中,企业根据专业金融机构对汇率和利率走势的分析判断,分析企业外债风险。

情景分析为管理层更好地应付市场变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是一种策略分析技术,可用来评估在发生各种不同事件的情形下,对企业外债的影响。

进行情景分析的关键首先在于对情景的合理设定;其次是对设定情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及由此对事态在给定时间内可能发展的严重程度和投资组合因此而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合理的预测;最后得出情景分析报告。

情景分析方法简单、直观,但存在对汇率和利率走势分析主观判断的成分较大的问题。

(二)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是指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之下测定债务风险程度的一种方法。

在压力测试中,由测试者主观决定其测试的市场变量及其变动幅度,变量变化的幅度可以被确定为任意的大小,而且测试者一旦确定了测试变量,就假设了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为零,不用再担心测试变量与其他市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它不需要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需要复杂的数学计算,所以比较适合债务风险的定性认识和一般流。

压力测试可以模拟市场任何因素的变动幅度,从而计算出企业外债的极限风险。

压力测试理论上并不复杂,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市场变量相关性和测试变量的选择问题。压力测试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所选测试变量与市场其他变量的相关

性为零。因此,变量的选择要考虑其是否真正独立于其它变量,是否有必要将一组变量作为测试变量,或进行二维联合测试。其次需要对分析的前提条件重新确认。进行压力测试,某一或某些市场因素的异常或极端的变化可能会使得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某种在正常市场状态下有效运行的基本模型,在市场危机时可能也会失效。

每次压力测试只能说明事件的影响程度,却并不能说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与情景分析相比,压力测试只是对组合短期风险状况的一种衡量,可以说只是风险管理中一种战术性的方法,而情景分析则注重比较全面和长远的投资环境的变化,因而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的风险管理方法。

(三)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指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单个市场风险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对外债偿还成本造成的影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敏感性分析首先需要风险管理者确定影响企业外债成本的主要变量;然后通过计算显示债务成本对各变量的敏感性。对于不同敏感程度的因素,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敏感性分析计算简单且便于理解,在市场风险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分析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判断出外债偿还成本对风险因素的敏感程度,但不能反映不确定因素发生可能性的大小以及在各种可能情况下对偿还成本的影响程度。因此,在使用敏感性分析时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实务分析中一般结合VaR进行分析。

(四)在险价值(ValueatRisk)

在险价值就是在一定的持有期和一定的置信区间内,一个投资组合最大的潜在损失是多少。VaR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来评价风险的方法,它可以使投资人既知道潜在损失的金额,又知道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VaR风险衡量方法适用面较广,适用于综合衡量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

在企业外债风险计算中多用历史交易资料模拟法,即根据历史的统计数据,计算出未来可能的汇率和利率分布,从而进一步计算债务风险暴露在一定概率范围内发生的最大损失。

历史模拟法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可以有效处理非对称和后尾问题,诸如非线性、市场大幅波动等情况,以便捕捉各种风险。但是,该方法计算出的VaR波动性较大,存在严重滞后而导致VaR的高估等风险。

虽然风险值评估法是公认的风险管理有效的计量工具,但也存在若干局限,主要体现在:

首先,该方法不能涵盖价格剧烈波动等突发性小概率事件,无法应对市场出现的极端情况,但往往正是这些事件给银行的安全造成最大的威胁。

其次,存在头寸规模的影响问题。在外债项目的VaR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头寸规模或大小对市场汇率和利率的报价的影响。但是实际情况中,不同规模的头寸在交易时价格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债权方可利用VaR模型进行风险测算和规避。而对于获取外币贷款的债务方,也可利用相关计量测试,分析该项目的风险得失,更为今后的财务策划提供实用的借鉴经验。

总体而言,各种风险计量的方法受到自身的条件影响,其应用范围、场合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情景分析从更广泛的视野,更长远的时间范围来考察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问题。这种具有战略高度的分析可以弥补VaR和压力测试只注重短期情况分析的不足。因此,情景分析应与VaR和压力测试结合起来,使得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当单个模型的分析方法种类较多时,不同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如在险价值分析中,可以采用历史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手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的结果。究竟采用何种手段,该种手段风险分析的方法是否正确都是较难确定的问题。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对外币贷款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较晚,相应的管理体系不成熟、不健全。企业普遍存在金融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人才等问题。而在实际经营中,尤其在铁路、公路的外币贷款建设中,有些必须是通过将盈利所得的人民币兑换成相应的外币(美元、日元、欧元等),然后进行外债的偿还。在还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外币贷款的价值会因为相应货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利用何种工具对面临的风险进行计量是企业经营中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对企业外币贷款的汇率风险的分析,笔者选择了四种风险计量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进行测算,为企业外币贷款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建议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衡量企业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选择相应的风险规避方式和手段,以更好地面对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闫迄,杨丽.国际金融[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2

关键词:汇率风险管理VaR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又相继出台了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允许掉期交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金融监管方面,以《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核心,以《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补充,以《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为检查工具,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这样,无论是从市场环境看还是从监管要求看,提高与完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都迫在眉睫。

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本质是将原先完全由中央银行承担的汇率变动风险,通过汇率弹性的扩大,将部分汇率风险转移至企业和个人等经济活动主体承担,从而减少中央银行调节汇率的成本。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这是一个福音。由于人民币长期以来盯住美元,中央银行吸收了全部汇率变动的风险,以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在客观上并无汇率风险。只是以非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有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为企业提供金融工具进行汇率管理的积极性。而在新的汇率制度下,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将会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业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提供诸如远期合约、外汇期权、货币互换、保理、福弗廷等可以避免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满足各经济主体的避险要求。个人外汇理财和人民币理财业务也会因汇率变动剧烈性与经常性而获得新的拓展空间。从国外汇率风险管理的经验看,汇率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来实现的。

汇率改革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外汇敞口头寸。,新的汇率制度下,商业银行以外币计价的各种资产与负债,会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从而产生盈亏;银行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会增加,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起伏,进而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最后,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从2005年8月2日开始,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扩大,交易期限限制放开,同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促进银行外汇衍生交易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银行面临的各种相关风险增加。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能否准确进行定价,能否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

对外汇风险的认识与管理理念有待加强

一方面,从知识水平来看,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对外汇风险缺乏起码的了解;另一方面,银行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在新的汇率制度下银行的外汇风险重视不够,主观上没有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动力。这样,无论是从客观上的能力来看还是从主观上的意愿来看,管理层均不能对外汇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控,致使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还有待完善

很多银行根本没有制订正式的书面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即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与程序,从政策和程序覆盖的分支机构和产品条线看,仍然没有完全覆盖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产品条线以及银行的表内、表外业务。另一方面,在制度的实施与执行这一环上,一些制度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甚至根本无人执行。

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发达国家的同类银行早已能娴熟地运用各种市场风险的计量方式,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而国内的银行才刚刚开始尝试计算风险敞口,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本行所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一些银行尽管能够计算VaR值,但并没有把它运用到银行日常风险管理中,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而对风险的监测、控制能力则更弱。一方面是由于对风险管理的监测与控制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识别与计量为基础的,在对风险的识别与计量都无法完成时,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了;另一方面,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还有赖于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

外汇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有待加强

很多银行还没能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控制和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并且,审计部门重事后稽核,轻事前防范,也没有日常的稽核监督。同时,由于稽核部门没有垂直管理,在行内与一般的部室平行设置,所以也缺乏权威性、独立性,对同级银行管理层没有约束,更谈不上监督。另外,由于外汇交易、外汇风险有较强的技术性,没有专业的内审人员,很难发现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实际上,当前银行的内审部门几乎无人具备开展针对外汇风险审计的能力。另外,大多数银行都没有进行过针对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的外部审计。

加强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银行高管层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对现有银行高管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以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与相关的知识;让真正精通风险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高级经理层甚至董事会,这样才能真正为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保证。

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制定自上而下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报告政策与程序,做到组织合理、权限清晰、责任明确。新产品、新业务的内部审批程序应当包括由相关部门,如业务经营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法律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和结算部门等对其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核和认可。要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包括外汇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进行审计的队伍,加强内部审计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涌现一些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人才资源是服务业的核心资源。要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要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

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3

【关键词】东方航空外汇风险人民币贬值

【中图分类号】F562.6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引发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大幅下跌。“8・11汇改”后的3天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暴跌近3000点。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累计下跌4.46%,中间价累计下跌5.77%。我国航空公司绝大部分都涉及国际业务,一方面面临着各种外汇收支,另一方面因飞机和航材等采购而举借了大量外币债务,在人民币汇率波动日益加剧的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外汇风险。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并结合事件研究法,通过对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航空)近5年(2011~2015年)外汇风险及其管理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航空公司以及其他相关公司提供现实参考。

一、外汇风险概述

外汇风险主要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折算风险。交易风险指企业未来现金交易价值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即以外币交易所产生的权利或义务,因交易日与结算日之间汇率变动,将使得实际的本币现金流量与预期的本币现金流量产生差异所造成的利益或损失。经济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企业未来营运现金流量发生改变,不论是否真正牵涉到外汇交易,即汇率变动可能影响企业未来的销售量、价格与成本,以致降低其贸易竞争地位,使企业实质获利能力减弱。折算风险指企业在期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境外子公司货币折算为本币时产生的汇率风险。这三类风险中,交易风险是短期现金流风险,经济风险是长期现金流风险,折算风险是海外经营实体长期账面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最受到关注,因为交易风险是短期风险,最紧迫最明显,并且会影响当期利润和现金流。故本文研究主要关注交易风险。

二、东方航空基本情况

东方航空是中国领先的航空公司之一,其主要经营位于中国境内,但业务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的收入包含美元、日元及欧元等多种货币。东方航空年末外币负债近年来远远大于外币资产,外币负债项目主要源于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购买和租赁飞机等事项以及为此而进行的融资;其带息债务(包括长短期借款、应付融资租赁款和应付债券)中,大部分为外币债务,共占75.01%,仅美元债务占73.28%。此外,还存在大量需要以外币支付的购买航材、航油及机场起降费等款项。因此,东方航空面临着以美元为主的多种外币与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

三、东方航空股市反应

“8・11汇改”致使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东方航空的股市反应可以直观迅速地展现市场对其外汇风险的关注与担忧。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运用市场模型,通过股票累积异常收益率(CAR)的变动情况考察东方航空股市反应。市场模型的基本设定如下所示:

Rit为个股回报,即第i只股票在第t天的实际日收益率,此处只需要考虑东方航空单只股票;Rmt为市场回报,即第t天该股票所对应的市场指数(或市场组合)的日收益率。本文个股回报数据和市场回报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市场回报数据采用综合A股市场的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综合日市场回报率(流通市值加权平均法)。it为随机误差项,αi和βi是市场模型的参数。本文以“8・11汇改”为冲击事件,2015年8月11日为事件日。为详细考察东方航空股票累积异常收益率的变动情况,本文以事件日及事件日前5天和后10天为事件窗口,即[-5, 10],共计16天(交易日);估计窗口选取[-65,-6],共计60天(交易日)。利用估计窗口估计出的参数值可计算出该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其与实际收益率的差为该股票的异常收益率(AR),累积异常收益率(CAR)为该股票在整个事件窗口期累e的异常回报率。图1为东方航空在整个事件窗口期内的累积异常收益率情况。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8・11汇改”人民币贬值事件对东方航空的冲击很大。事件日当天,东方航空累积异常回报率由正转负,并持续为负,下跌非常显著,当天异常收益率为-8.4%,事件日后第3天累积异常回报率跌至近-15%,不考虑事件日前的累积异常回报率已跌至近-17%。东方航空的股市反应直观迅速地反映了其遭受外汇风险的严重程度。

四、东方航空外汇(交易)风险敞口

交易风险主要涉及外币货币性项目,货币性项目是企业持有的货币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期末或结算货币性项目时,应以当日即期汇率折算外币货币性项目,该项目因当日即期汇率不同于该项目初始入账时或前一期末即期汇率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财务费用科目下的汇兑损益。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东方航空外币带息债务总额折合人民币为893.42亿元,其中美元负债的比例为97.70%。鉴于东方航空外币中绝大多数为美元,在分析外汇(交易)风险敞口时仅考虑美元。

表1为东方航空2011~2015年的外币货币性项目情况和外汇(交易)风险敞口情况。从表1可见,东方航空近五年外币货币性负债均远超外币货币性资产,平均每年有接近百亿美元的外汇风险敞口,近两年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外币收入相对较少,而因购买和租赁飞机等产生的长短期借款和应付融资租赁款较为庞大,外币货币性负债远远超过外币货币性资产,进而导致了外币货币性资产与外币货币性负债的极度不匹配,产生了巨额的美元外汇风险敞口。巨额的美元债务与我国长期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升值(2013年及以前)以及美元债务的低利息有关。东方航空大量借入美元债务在人民币对美元长期升值情况下可以获得大额的汇兑收益,同时可以享受美元债务较低的资本成本。然而,在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情况下,巨额的美元债务会带来巨额的汇兑损失。

表2为东方航空2011~2015年的汇兑损益与净利润情况。从表2可见,2013年及以前,东方航空有大额的汇兑收益,2014年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小幅贬值,东方航空产生了约2亿元的汇兑损失,而2015年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贬值,东方航空产生了约50亿元的巨额汇兑损失,几乎接近当年的净利润。从表2还可以看出,汇兑损益对东方航空真实的业绩趋势有一定的掩盖作用。仅仅从净利润来看,东方航空经营业绩较为平稳,但扣除汇兑损益后经营业绩波动幅度非常大。东方航空2015年的经营业绩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但仅从净利润看并没有十分明显。而东方航空2013年的经营业绩实际上出现了大幅下滑,净利润仍显示有21亿元,但净利润扣除汇兑收益后仅仅略过1亿元,再刨去营业外收入,其主营业务实则已经发生了亏损。

结合表1和表2可见,巨额的美元债务敞口在2013年及以前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情况下带来的巨额汇兑收益如今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随着人民币兑美元的不断贬值而产生的巨额汇兑损失。据东方航空2015年年报披露,如人民币兑美元贬值1%,其他因素不变,东方航空净利润将会减少5.81亿元,从该敏感性分析中可以进一步看出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对东方航空经营业绩的巨大影响。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情况下,大额的汇兑损益直接影响东方航空的当期利润,已经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其盈利状况和发展,东方航空的外汇风险管理迫在眉睫。

五、东方航空外汇风险管理

(一)优化债务币种结构

为降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别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对公司经营的不利影响,2016年年初东方航空大力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人民币贷款及发行超短期融资融券、中期票据等方式开展人民币融资,积极优化公司债务币种结构,降低外汇风险。另外,为进一步优化公司债务币种结构,东方航空2016年1月经与相关金融机构友好协商,偿还美元债务本金10亿美元。此后,东方航空也在陆续提升人民币债务比例并降低美元债务比例。借入大量人民币债务同时提前偿还大量美元债务的两方举措双管齐下,使得美元债务比例有效降低。截至2016年1月末、2月末和6月末,东方航空美元债务占带息债务比重已由2015年年末的73%分别降至57%、53%和4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对公司经营与业绩的影响得到了显著降低。

(二)利用外汇衍生工具

东方航空长期通过外汇远期合约来降低机票销售外汇收入以及需要以外汇支付的费用相关的汇率波动风险。此外,东方航空通过交叉货币互换合约来规避部分汇率和利率风险。该部分合约是将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相关的浮动利率转换为欧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相关的浮动利率(EURIBOR),通过交叉货币互换合约将部分美元债务转为欧元债务。东方航空已于2016年上半年将交叉货币互换合约已全部交割,2016年6月30日已无持有的尚未交割的交叉货币互换合约。

六、结论与建议

东方航空长期以来外币货币性负债远远超过外币货币性资产,外币货币性资产与外币货币性负债极度不匹配,存在大额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风险敞口。一直作为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受益者,东方航空放任大量美元债务敞口的暴露,进而在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大幅贬值时,遭遇了巨额的汇兑损失。

面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加剧,特别是人民币兑美元的大幅贬值,东方航空迅速地采取了应对措施,大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开展人民币融资,提前偿还大量美元债务,优化债务币种结构。此外,东方航空长期采用外汇远期合约以管理外币收入与费用支出的外汇风险。东方航空的这两项举措值得相关公司借鉴。然而,东方航空在外汇风险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进一步优化币种结构,积极合理使用外汇衍生工具

|方航空应当尽量做到以收定支实现自然对冲,即力求某一外币收入与同币种债务规模大体匹配,使外币的流入和流出在币种、金额和时间上相互平衡。对于不能以收定支的敞口部分应积极合理利用外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锁定外汇风险。外汇衍生工具除了外汇远期,还包括外汇期权、期货、互换等合约。必须注意的是,作为高杠杆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外汇衍生工具的操作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使用时应以套期保值为目的,切忌投机心理。

(二)做好货币与时间选择,增加合同保护性条款

东方航空应做好计价货币的选择,尽量采用本币计价结算,收取款项时尽可能选用硬货币而支付款项时尽可能选用软货币。若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汇率变化,可经对方同意后选择更改收付日期,提前或者延迟收付外汇。此外,在涉外业务中,东方航空可以通过谈判在合同中增加各种保护性条款来降低外汇风险。如保值条款,要求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事先敲定将来业务往来的结算货币及汇率;再如均摊损益条款,合同履行期间若当事人一方遭受汇率波动损失则损失由合同双方共同承担。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

东方航空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落实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已出现小幅贬值,然而东方航空并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致使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进一步贬值时遭受了巨额汇兑损失,这反映了东方航空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人民币汇率波动日益加剧,东方航空应当增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汇率市场的关注,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应重视外汇风险,积极检查和评估外汇风险管理,推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并监督整个公司上下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4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53-02

一、引言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相关事宜公告》。这一公告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新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机制改革意味着汇率的波动幅度扩大,变动频率加快。由国家集中承担的汇率风险分散到外汇持有者手中,导致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大幅增加。自2005年新汇率机制实施以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趋势,对非美元货币的变动大于对美元的变动。以人民币兑美元例,2012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升值154个基点,升值幅度超过0.25%。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稳定在6.28附近。研究商业银行汇率风险问题,有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汇率管理水平,加强其认识风险、解决风险的能力。

二、汇率机制改革带对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和负债错配风险增大

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由资金账户和交易账户的汇率风险加总起来构成。在新的汇率机制下,以外汇存款、外汇贷款等为代表的银行账户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也会随着汇率的升值和贬值产生相应的盈利与亏损。同时,人民币对主要外币的汇率经常性波动将导致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的市值变动。自汇率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敞口头寸较大,并且外汇贷款增幅大于外汇存款增幅,这都会导致银行面临的币种错配的风险增加。

(二)客户的汇率风险上升使银行受损可能性增加

汇率波动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敞口头寸大小,也会通过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间接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汇率波动频率加快使国际贸易交易中的汇率风险增加,从而导致贸易公司财务状况时好时坏,现金流不稳定,进而企业的偿贷能力受到影响。例如,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导致我国温州小商品批发商盈利水平大幅下降,与国外同业竞争力下降,其借款银行的汇率风险随之增加。

(三)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

银行良好的衍生品定价能力与可靠的产品风险管理能力是外汇衍生产品交易的基本保障。随着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引入外汇衍生品市场询价交易、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等一系列政策放宽条件的实行,银行外汇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得以发展壮大,但同时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操作运营机制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衍生产品风险的主要因素,其中恰当的交易制度与严格的监控者监控交易最为主要。

(四)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全部资产占全部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8%以上,其中核心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率应达到4%以上。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来源于三个渠道:(1)境外IPO募集的外汇资本金;(2)境外战略投资者认购部分股权所形成的外币资本金;(3)国家通过外汇储备注资形式构成的外汇资本金。上述三部分加总形成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体系,由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外币资本占总资本金比例升高。一旦人民汇率大幅波动,作为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中分子的资本金也会处于不确定的态势,从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稳定水平。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实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致使国内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

(一)汇率风险意识及管理理念有待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对于汇率机制改革后银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意识不够,主观上没有降低汇率风险的动力。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汇率风险管理知识匮乏,缺乏应对风险的专业技能。综合主观意愿和实际的客观能力来看,管理层都不能对汇率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控,以致汇率风险管理难以具体有效实行。

(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领导与降低汇率风险的预见性,风险部门对于汇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独立的外汇审计部门与高效的外汇业务部门,明确细化的市场风险管理授权政策和报告程序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存在层次模糊、部门间业务重叠等问题,需要完善由高层管理人员决策,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核心,各业务部门紧密配合降低汇率风险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

(三)汇率风险信息的识别、计量、监控能力有待增强

从历史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定性分析为识别汇率风险的方法,缺乏定量分析,在汇率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实证性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较大。后者普遍采用外汇敞口分析法、VaR法、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及RAROC法等各种汇率风险的计量方式,使风险指标具象化。近年来,随着汇率体制改革的加深以及汇率风险的逐渐暴露,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普及敞口分析法、VaR法与压力测试的应用。但一些银行存在仅仅运用上述方法识别、分析汇率风险,但未将得到数据应用到汇率风险监控的实际工作中去的情况。例如在运用敞口分析法计算外汇风险头寸时,未按照计算所得设置外汇交易限额,最大程度降低汇率风险。

(四)汇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审计的能力较弱。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大多还停留在进行合规性审计的阶段,主要采取由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的方法,标准化、规范化的制度缺位。另一方面,内审部门在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开展稽核监督工作,而非由董事会或监事会及其下设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导致其独立性差,缺少权威性,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审计流于形式。经济上依附于本银行本身,组织上独立性不够,这些限制导致内审工作很难保证客观公正,从而对于汇率风险的内部控制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外汇交易、汇率风险技术性较强,国内商业银行专业内审人员的缺乏,致使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被忽略。

四、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银行机构是我国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有效管理汇率风险既是银行机构安全稳健经营、扩展业务、推进创新的需要,又是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平稳实施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健康发展的要求。

(一)改善银行高级管理层汇率风险管理素质

高级管理层对于汇率风险的认识在风险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银行应大力推进高管人员的知识培训工作,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及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具备专业素养、掌握风险管理技能的海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到高级管理层中,为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保证。最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考核制度,运用市场化手段遴选优秀人才,从而改善银行高级管理层汇率风险管理素质。

(二)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逐渐增强的汇率风险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汇率管理体系。这就要求:(1)高层管理人员承担起监控与管理汇率风险的责任。(2)商业银行根据自身风险情况,制定汇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报告政策与程序。(3)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核心,各业务部门紧密配合,从而形成以降低汇率风险为目的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为此还要建立通畅的信息传达管道,健全的信息报告与反馈机制,分工明确的汇率风险管理权限结构和责任机制。

(三)提高汇率风险信息处理能力

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信息处理能力与国际先进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可靠、及时和安全,并根据风险管理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商业银行处理汇率风险信息其目标在于监测外汇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并及时提供汇率风险报告。此外,国际先进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的引入要结合实际业务需求。在现阶段,面对外资银行入股的有利背景,我国商业银行应在自身股份制改革进程中取长补短,引进国际市场上成熟汇率风险计量方法与技术来规避汇率风险。

(四)汇率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有待加强

2006年6月2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其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保持与审计对象的相对独立性,内审人员在人事、组织、福利等方面不依附于驻地行,适当提高审计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无后顾之忧,敢于发现汇率风险并认真查验风险所在,能真实地反映审计中发现的风险问题。其次,在保持内审计队伍稳定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与业务人员岗位适当轮换制度的实行,以及定期与有关人员进行交流,都有利于加强审计人员对业务的学习,提高其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及审计水平。

注释: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代客境外理财业务 汇率风险管理

一、汇率风险的基本理论

1、汇率风险的含义

汇率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即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汇率风险,也称为外汇风险或货币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汇率的变动使某一经济主体以外币表示的债权或债务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使该经济主体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布赖恩・科伊尔(2002)指出,汇率风险作为一种投机风险,具有双重性。汇率的波动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但也可能带来收益。当汇率变动导致经济主体外币债权价值下降或者外币债务价值上升时,经济主体即蒙受了损失。而一旦发生相反的变化,则会引发汇率风险的另一种结果――获得额外收益。通常我们分析经济主体的汇率风险时,主要是关注受损的可能性。

2、汇率风险的类型

Shapiro(1998)将汇率风险划分为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

(1)折算风险,又称会计风险或转换风险,是指在未来确定日期,以外币标价的净会计头寸(外币标价存量)本币价值的不确定性,它通常等同于资产负债表项目,其会计汇兑损益是未实现的。尽管这些损益尚未实现,它对财富或计划消费的影响绝不小于实际损益。其衡量主要依赖于会计准则对外汇项目的处理。

(2)交易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应收资产与应付债务价值变化的风险,是一种流量风险。风险大小视交易期间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而定,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

(3)经济风险,是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化对整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引起未来一定期间公司收益或现金流量变化的一种潜在风险。经济风险含义中的汇率变化仅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而不包括意料之内的汇率变动。

3、汇率风险的成因

汇率风险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主体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存在“敞口”。在这里,汇率风险主要是由经济主体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与负债不能相抵的部分,即敞口部分造成的。

(2)经济主体的跨货币交易行为。由于跨货币交易行为以外币进行交易,而以本币核算效益,当外币与本币之间的汇率不断发生变化时,就产生了汇率风险。

(3)汇率风险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有密切联系。时间延续越长,则汇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可能发生的变动幅度也越大,相应的汇率风险也就越大。

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1、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开放

2006年4月13日央行的“五号公告”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同年4月17日,央行、中国银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又联合颁布了《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业务准入、投资额度和汇兑、资金流出入与信息披露与监管等方面提供了基本的规范框架。此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汇丰银行和东亚银行的内地分行相继获准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并且通过积极筹备,先后推出多种QDII产品。

2、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汇率风险

目前,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银行在外管局规定的代客境外理财的购汇额内,向投资者发行以人民币标价的境外理财产品;另一类是机构或居民等投资者委托商业银行以自有外汇进行境外理财投资。投资者以人民币购汇投资的,商业银行结汇后支付给投资者人民币;投资者以外汇投资的,商业银行将外汇划回投资者原账户。对于第一类业务而言,就有可能出现人民币升值而导致的汇兑损失。

从人民币汇率走势看,自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延续着升值趋势。2006年,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的幅度为3.349%;进入2007年以来,前两个月的升值幅度已接近0.9%。此外,随着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深入,投资者对人民币也存在较强的升值预期,这又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购买人民币标价的境外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面临的汇率风险将大大增加。

从首批银行QDII产品的实际表现看,由于汇率风险的存在,各款产品的运作情况都不尽如人意。其中,中行推出的首款QDII产品――中银美元增强型现金管理(R)运行不到5个月,便因遭遇巨额赎回,最后被迫提前中止,投资者最终获得的年收益率仅为1.29%,远低于货币市场基金2%左右的收益率。工行的首期QDII产品最终获得了7.31%的美元回报,但在结汇完成后,该期QDII产品中避险型产品(使用远期结汇)的人民币收益也只有4.6%。

可见,商业银行QDII产品的收益受汇率走势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必须对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汇率风险加以重视。

3、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与以前推出的外汇理财业务相比,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对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时间不长,目前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意识还较为淡薄,汇率风险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如下:

(1)风险管理理念落后、汇率风险意识有待加强。商业银行不少高层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在强调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发展时,往往忽视汇率风险管理,甚至错误地把汇率风险管理摆在业务发展的对立面上。此外,风险管理意识也没有很好地贯穿到各个部门、各位职员中去,商业银行的其他部门往往把汇率风险管理看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再好的汇率风险管理措施也会大打折扣。

(2)汇率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目前,商业银行尚未形成完整、科学、有效的岗位职责体系,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现象,无法建立起持续监控和与时俱进的内控机制。很多银行尚未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汇率风险管理、控制和审计部门,绝大多数银行的内审部门缺乏汇率风险审计人才。而且内部审计对汇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往往重事后稽核,轻事前防范,也缺乏日常的稽核监督。

(3)识别和测量汇率风险的方法比较落后。对汇率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是汇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在确认和计量汇率风险管理方法上,国外著名的商业银行注重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如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等。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管理仍然以比较重视定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手段短缺,从而导致在汇率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

(4)汇率风险规避措施较为单一。在首批银行QDII产品中,采取的汇率风险规避措施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美元作为基础货币;另一种则是采取远期结汇的方式。以美元作为基础货币的产品本金和收益均以美元标价,虽然从这种意义上讲不存在汇率风险,但如果投资者要将美元换成其他货币时便会承担汇率风险。远期结汇虽然可以通过确定远期汇率的方式将汇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由于确定的远期汇率与到期日的汇率之间经常存在较大差异,投资者仍然不可避免要承担一定的汇率风险。

三、加强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代客境外理财业务面临很大的汇率风险,而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而言汇率风险管理水平还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该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因此,如何构建汇率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汇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将会成为各个商业银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1、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汇率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只重视信用风险、忽视汇率风险等其他风险的观念,清楚地认识到在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中汇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是商业银行采取各项汇率风险管理措施的首要保证。为此,商业银行应强化全行工作人员的汇率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汇率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同时要积极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认同感,使汇率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2、完善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

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全方位、全过程汇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目前,商业银行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监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职能性监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四级风险管理框架。业务部门需要对本部门的业务运作过程进行规范;职能监管部门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具体的监管和控制;风险控制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有权制订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的交易限额;监事会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对本公司的重大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及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重大决策事项的风险进行监控。

3、提升汇率风险识别和评估技术

对汇率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是银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逐步引进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先进的汇率风险评估方法,在借鉴国外银行先进计量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银行的现实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努力开发出符合自身要求的工具或模型,从而全面提高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的汇率风险评估水平,促进汇率风险的有效管理。

4、丰富汇率风险管理手段

为了促进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汇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需要综合多种风险防范手段。目前,国际上金融机构通常采用两种防范汇率风险方法:表内套期保值和表外套期保值。表内套期保值是指金融机构通过直接匹配自身的国外资产和负债表,从而控制汇率风险敞口或者外汇头寸,主要的控制方法有选择可自由兑换货币、列入货币保值条款、资产负债的币种匹配等。表外套期保值主要是指利用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货合约、外汇期权合约或货币互换等方式来套期保值。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风险防范手段,有效规避代客境外理财业务中的汇率风险。

外汇风险敏感性分析范文6

关键词: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市政工程建设投资已从单纯由政府投资发展为政府、企业等其他社会投资共同参与建设的新格局,工程项目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项目施工水平的高低、施工质量的优劣、文明施工的好差,与项目管理有直接的关系。基于工程项目实施的一次性,不可逆转的特点,需要工程项目部管理者认真、慎重对待承建的每一项工程。

1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工作,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设计、设备询价等系统运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直辖市和控制,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是整个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工程建设施工阶段是工程建设最终的实施阶段,是形成工程产品的最后一步,施工阶段各方面工作的好坏对工程建设产品优劣的影响是难以更改的。

2 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项目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学会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否则,风险将给项目带来巨大的损失。合同是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风险分配通常在合同与招标文件中定义。

3 通过工程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合同条件的变化和外界的干扰,这正是影响项目实施的众多变化因素的动态反映.没有索赔,合同就不能体现其公正性,因为索赔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工程索赔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重点在施工阶段,涉及范围相当广泛.比如工程量变化、设计有误、加速施工、施工图变化、形成独立的主题.我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关于工程索赔也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这些索赔条款可以作为处理工程索赔的原则和法律依据.尽管工程索赔的解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可以计量的.利用合同条款或堆断条款成功地进行索赔不仅是减少工程风险的基本手段,也反映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

4 利用合同形式进行风险控制

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实际,适当选择计价式合同形式,降低工程的合同风险.例如:对于水文地质条件稳定且承包单位有类似施工经验的中小型工程项目,实际造价突破计划造价的可能性不大,其风险量较小,可以采用自留加风险控制策略,用总价合同的报价方式;对予工程量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幅度均较大的工程项目,其风险量较大,应采用风险转移策略,用单价合同报价方式,将工程量变化的风险全部转移给甲方;对于无法测算成本状况的工程,贸然估价将导致极大风险,只能用成本加酬金合同,将工程风险全部转移给建设方。对承包商而言,不善于工期索赔必然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必然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亏本.实践证明,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其索赔金额往往大于投标报价中的利润部分。因此,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和索赔意识,重视风险管理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5 非计量风险的防范

非计量风险指政治、经济及不可抗力风险.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动乱、、法律制度的变化等;经济风险包括:外汇风险、通货膨胀、保护主义及税收歧视等.这些风险在国际工程中经常遇到.政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将导致灾害性后果,常常被称作“致命风险”。对于政治风险,只能作定性分折与预测,承包商应在投标决策阶段加强调查研究。经济风险一般不可避免,应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研究.对于若干种经济风险预测的数学方法,由于置信度较低,不宜作为项目的决策依据。

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主要包括超过合同规定等级的地震、风暴、雨、雪及海啸和特殊的未预测到的地质条件和泥石流、泉眼、流砂等.按照一般合同条件,这类风险应由合同主体共同承担,承包商一般只能得到工期延误的补偿。

6 非计量风险管理和措施

在项目目标设计阶段,对影响项目目标的重大风险进行预测,研究各风险状况对项目目标的影响程度,即进行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在投标报价前,分析业主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业主的工程款落实情况和支付信誉;在编标报价阶段,要熟悉招标文件,做好现场勘查,在单价和总价中考虑风险因素;在订立合同阶段,对于过分刻苛的合同条款提出修改要求,以减少合同风险。

7 工程风险与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的立项、分析和实施的全过程都存在不能预先确定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因素,这种干扰因素称为工程风险.风险是随机的,比如:工程项目风险产生的随机性;风险活动开展和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在风险活动持续时间内风险损失的随机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将会扩大,甚至引起整个工程的中断或报废。因此,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它是分析和处理由不确定性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一整套方法,包括风险的辩识、风险的估计及风险的控制。风险管理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综合性边缘学科,风险分析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风险、设备质量风险和可靠性工程问题,而关于风险评价的量度及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法几乎是空白.因此,风险管理仍是一门不完善和不成熟的学科。

8 工程风险因素的辩识与分类

建设工程项目是复杂的开放系统,长期以来,工程风险的研究一直沿用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由于项目的内部结构、项目本身的动态性及外界干扰的复杂性,在构造问题的结构与变量的相互关系时,分析方法与模拟方法均起不到预期的指导作用,风险因素间的影响关系及所引起的后果均得不到确切表示。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错综复杂,可以从项目环境、项目结构及项目主体等不同侧面进行分类,为了便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的防范处理,从工程风险是否可以计量的角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以确定哪些风险可以作定量分析,哪些只能作定性分析,哪些可以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以便为不同风险的防范采取相应的对策。

工程风险的分类主要基于风险防范和风险处理,是定性的相对的。从性质上分析,可计量风险属于技术性风险,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包括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造成的风险;非计量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是非常规性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组织协调风险等。

工程合同包含着多种难以界定的变量因素,这些因素都能构成项目的风险.从性质上分析,合同风险属于非技术性风险,但工程合同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性条款。因此,对工程合同的风险分析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

9 工程风险的防范对策

除进行工程、设备、人身事故等保险外,还应通过保险机制减轻风险损失;通过分包合同向分包商转移风险;合理控制风险费。

参考文献:

[1]钱昆润.建筑工程合同与索赔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前明辉.项目管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年

[3]全国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