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1

一、经济发展转型及金融信贷支持情况

通过近些年来的积极努力,湘西州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趋向协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24:43.3:32.7调整为2009年的16.5:40.0:43.5;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2009年,全辖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9.8%,与全国、全省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金融信贷对湘西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一)改善金融服务,强力扩大信贷领域。一是在贷款审批上“放权”。如2006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将县级联社贷款审批权限由200万元逐步扩大到目前的800-1000万。二是在信贷服务领域上“扩面”。2004年以来,辖区信用社突破传统支持的服务领域,在信贷投向上由侧重支持“传统农业”、“小三农”向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的支持“大三农”、“新型农业”等方面转变,全面开展信贷客户资源调查和评级授信工作。据统计,至2009年末,全辖信用社评定信用户约36万户,已授信20余万户、评级授信率达56%,授信金额为37亿余元,信用户贷款满足率达83.2%;对小企业评级412户,授信328户,覆盖面分别达20.2%、16%,小企业客户贷款满足率达69.4%。三是在信贷经营上“抓点”。2007年以来,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统筹运作力度,紧扣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大户、中小民营企业等优势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力支持了辖区经济发展的转型。据统计,2007年-2009年三年间,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05.93亿元。其中累计投放一产业65.73亿元、占比32%,二产业37.5亿元、占比18.2%,三产业102.7亿元、占比50%。从增量看,“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长较快,与国家重点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政策相适应。截止2009年末,全辖农业贷款余额34.22亿元,新增7.76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38.2%;工业贷款余额10.9亿元,新增2.6亿元,占新增贷款的12.85%;中小企业贷款余额44.02亿元,新增10个亿,占新增贷款的49.34%。

(二)创新金融产品,着力增强服务功能。2008年来,全州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活动,试点开办了旅游门票收益权质押贷款、“惠农卡+公司+农户”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农户贷记卡“一卡通”模式、“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农业贷款模式、林权抵押贷款及商标权质押贷款,有效解决了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为经济发展成功转型提供了保障。至2009年底,全辖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信贷创新产品贷款2.36亿元。

(三)加强金融扶弱,增进经济发展动力。一是突出支持重点,用好政策。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各部门认真落实开办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业务,并创新形式,将其业务拓展到退伍军人、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失地农民工,以此促进就业保发展。2003年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促进就业贷款2.3亿元;二是扩大扶持,用足政策。加大对信用良好、产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充分发挥湘西州比较优势的朝阳产业和龙头企业的扶持贴息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3-2009年,全辖累计681家民品民贸企业获得优惠贷款利率贴息,贴息总额达1.32亿元,其中2009年获贴息企业家数169家,比2003年增加了85家、增幅达101.19%;贴息金额0.34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倍、增幅达100%。

二、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够大使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遭受“硬约束”。至2009年,湘西州辖区生产总值完成268.97亿元,人均GDP10724元,仅是湖南省平均水平的53%、全国平均水平的42.68%;农民人均纯收入2858元,仅是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2%。由于湘西州经济总量小,致使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的信贷投放总量、投放速度受限。截止2009年末,湘西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7.46亿元,仅占全省平均额的1.34%;贷款新增额20.28亿元,仅占全省平均新增额的0.84%;贷款增速18.9%,比全省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导致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投放”。湘西州产业结构单一、初级化,层次不高、链条偏短。主要表现为:一产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二产不优,工业基础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三产发展滞后、规模偏小,现代物流、商贸、中介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整体服务水平较差。据了解,湘西州农业在三大产业中比例明显偏高,其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2.7个百分点,加之区域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少,如2009年末,全辖仅有228家农业产业化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98个,且公司、协会和农户之间尚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动机制,80%乡村缺少支柱产业支撑,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致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投放难。据对湘西州2003-2009年各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放量的调查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放量中其份额仅占16%。(详见图表1)

(三)增长方式相对落后造成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准入”。湘西州特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能耗与污染的刚性较大,尤其是部分锰锌企业不仅规模达不到国家要求的产值,且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大型战略投资者的带动,使产业单一化、初级化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金融信贷支持经济发展转型难准入,新增存贷比逐年大幅下滑的现状。据对2000-2006年湘西州GDP与各项存、贷款增长情况及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额的调查统计,其结果是:2004-2006年,湘西州各年贷款增速小于GDP增速,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关联度逐步降低,新增存贷比由2000年118%降至2006年的19.5%,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详见图表2);2000-2006年(剔除贷款剥离因素),全州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年贷款实际新增额偏少,且逐年呈现大幅下滑态势,其贷款新增额分别为7.6亿元、6.4亿元、8.0亿元、5.6亿元、4.0亿元、1.5亿元、2.4亿元,占当年全部贷款新增比重依次为13.6%、10.2%、17.7%、9.5%、6.2%、3.8%、4.3%。这表明:受国家行业难准入和落后的区域增长方式的影响,一直以来发挥着支持经济发展主渠道作用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环境下其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主导作正逐步退出。

(四)信贷政策“一刀切”使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疲软化”。尽管各级各部门为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优惠金融政策,但各金融机构在具体操作层面却没有对民族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甚至还设置了极高的信贷“门槛”,如商业银行除了落实担保抵押等基础性手续外,还设置季末最低存款余额、股东承担项目担保责任等多种附加性苛刻限制条件,大大降低了货币信贷投放量,弱化了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力度。据调查显示,2000-2006年,湘西州经济与金融相关系数分别为1.04、1.07、1.10、1.11、0.96、0.76、0.68,金融机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自2004年以来逐渐萎缩,银行信贷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降低。(详见图表3)

三、对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的金融支持对策研究

(一)抓住发展机遇,拓展优质授信客户。一是不断巩固在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企业中授信主导地位,加强优质客户营销,认真分析相关集团客户持续发展中的问题,调整授信方案,最大限度维护存量大客户的授信份额。二是积极稳妥介入和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土地、水利建设、文教卫生、旅游业等潜在迅速发展壮大优势产业的信贷投放量。三是重点跟踪工业经济支撑性的项目,努力衔接州、县城市建设、土地储备等领域项目。四是进一步加大调整零售贷款产品结构,重点发展个人投资经营类贷款,继续完善直客式营销服务模式,做好传统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巩固较高的市场份额。

(二)全面落实金融扶贫困政策。进一步认真落实民品民贸优惠贷款贴息政策,切实做到应贴尽贴,支持民族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利用湘西大开发政策,支持更多企业进入省项目库,享受省专项贴息;进一步加强对弱势群体信贷服务,金融机构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对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返乡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有效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转型能力。

(三)加速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据统计,2009年全国新型融资工具、融资方式的筹资额已经占到融资的11%左右,沿海发达城市为16%,而湘西州目前还不到2%。所有这些都有待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清除金融支持的障碍。一是金融机构要成立中小企业业务部,进一步加大与省、州、县三级担保集团合作力度,以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新模式为契机,加快发展小企业授信业务,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二是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利用开行金融产品开发项目资源和先进的项目评审技术,认真做好银团贷款业务。三是广泛开辟融资渠道,积极开办应收账款、知道产权、仓单质押、出口押汇、商标权质押以及股权质押融资贷款;积极探索开办农户住房建设、农村林权和土地流转等抵押贷款。四是加速经营转型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速网点转型,加快网点和电子渠道建设步伐,加大网点装修改造力度,加大ATM等自助设备投入,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95566客服中心等为核心的服务支持体系,为客户提供温馨的环境和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五是完善金融组体系,加快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逐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四)积极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要努力在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农村经营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闯出一条既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的体制创新之路;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在制定改革规划和政策时,要根据贫困地区发展的实际和需要,赋予贫困地区地方政府对改革先行先试的自,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推进改革的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深化改革中促发展、促转型。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2

(讯)电子行业成经济转型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上升、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工业化接近尾声、投资空间受到挤压的问题日益突出,经济转型日益紧迫。战略新兴产业能够解决成本上升、环境问题严重、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从而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一个子块,是战略新兴产业其他子块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性显着。预计在“十三五”期间,电子行业仍是第二产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

“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成长明显:十二五期间,电子行业产品总类不断丰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产业链上下游日渐完善,总体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整个行业的景气指数多数时期高于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并明显高于100,凸显行业成长性。整个行业营收达到、净利润增速高于工业企业营收增速、净利润增速平均值。预计“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的战略实施将会促使电子行业进一步发展,行业景气度依旧高企,整个电子行业的收入水平、利润水平、技术水平将会上入一个新台阶。

“十三五”聚焦“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新形势下,互联网已经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延伸到人与物之间的范围,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领域都有显着的增长,预计“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将会贯穿整个“十三五”始终,成为电子行业的行动纲领。基于此推测,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物联网和传感器、汽车电子、3D打印、集成电路四大子板块。

投资建议:“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任务更加紧迫,战略新兴产业的对于促进经济转型意义重大,也真是在这种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先后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的行动指导意见》,指明了未来五年中国电子产业的发展方向。我们预计“十三五”期间电子产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大,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电子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物联网和传感器领域建议关注鼎捷软件、苏州固锝、汉威电子、华天科技;汽车电子领域建议关注欧菲光、长信科技、鸿利光电、得润电子;3D打印领域建议关注光韵达;集成电路领域建议关注设计环节领域的同方国芯、国民技术,芯片制造环节领域的中芯国际,芯片封装环节领域的晶方科技、华天科技、硕贝德。

风险提示: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消费信心低迷风险,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风险,国外竞争者价格、技术竞争风险。(来源:平安证券 文/刘舜逢 编选:)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县级;财政支持;工业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0-0491-02

一、工业经济转型中存在的不足

(一)工业经济转型中财政资金使用分散

很多县级地区在进行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想面面俱到,想一次性的全部提升经济效率,因此,资金使用比较分散,不管是重点项目还是前景一般的项目,都进行扶持。但是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来进行扶持,是不利于工业经济健康转型。

(二)创新方式的效应不高

为了缓解县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县级财政会选择和当地金融机构合作,提升金融机构的放贷金额,拓宽放贷条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县级地区的金融机构贷款业务所带来的效应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于银行来说,放宽放贷的条件,就会承担更大的风险,再加上本身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也有风险考核要求,导致贷款进度并不会比预期的顺利。此外,政府扶持政策对很多企业来说并不清楚,这样企业就不会主动对接。

(三)縣级财政扶持基金处于起步阶段

县级地区财政扶持政策相对省市级来说还不太成熟,扶持基金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创投基金公司更喜欢在创新性企业多的城市设立公司,可以投资更有前景的公司,很少会有创投基金公司会在乡县地区设立。这样以来,县级地区创司少,对企业的扶持不够,导致县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县级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不能吸引创司入驻,久而久之就是一个恶性循环。此外,县级地区入驻的创投基金公司在投资进度和决策上的速度也会影响工业经济转型,再加上很多投资基金公司更喜欢投资成熟的、有前景的项目,对初创型的企业处于观望阶段,具体落实到实际投资的很少。

(四)融资难、用工难问题凸显

很多创业型企业会采用贷款的方式作为前期资金运转,但是在实际贷款过程中,部分企业会因为自身信用问题、银行抵扣单一等各类问题,不能顺利从银行贷款,只能通过民间资本的方式来借贷,这种方式会增加融资成本,同时也存在资金风险。此外,很多县级地区的工人会选择去大城市打工,大城市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等都比县级地区完善,县级地区的资金支持不足,企业各项制度不完善,导致当地劳动力市场不足,从而影响县级企业的发展,无法让工业经济顺利转型。

二、优化工业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优化资金投向

根据我过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在进行县级工业经济转型的时候,要突出产业发展导向,让财政资金的投入更科学。根据十三五指导思想,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在新能源、机器人等新型领域中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新的主导产业。而农业产业方面,则要推进现代化发展,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传统农业发展,延伸传统优势产业。此外,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拓展了网络经济空间,因此,也可以在这方面进行资金投入,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推动科技创新。工业经济的转型要优化资金投向,改变无重点的财政扶持方式,重点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产业,调减扶持不明显的项目。

(二)转变财政支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财税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而县级工业经济转型也要对接国家财政制度要求,根据国务院对财税方面的改革建议,不断优化和转变县级财政支持方式,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来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直接干预逐渐弱化和“放手”,取消竞争性领域的优惠政策,减少无偿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优先扶持创新性项目,财政支持倾向于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可以通过投资、基金的方式改变以往拨款、资金的支持方式。

转变财政支持方式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对现有的产业基金做进一步的完善,设立创新、高新产业的发展基金,通过补助政策结合投资方式来进行财政支持,并联合专业投资机构投资方式,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断吸引外部资本投入,逐步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设立企业培育产业基金。通过国务院对财政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和要求,让县级和区市共同设立企业扶持范围,通过对县级企业的政策优惠调整,让税收与政策相结合,从而发挥企业产业基金的优势,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发挥资金乘数效应

县级财政支持工业经济转型的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对于新兴企业、创新性技术、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重点定向扶持,扶持对象可以与科技局、发改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确定,此外有较好市场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的企业也可以重点扶持,以保证县级财政运作基金能精准扶持到项目。有了扶持政策,还应该加强宣传,将县级财政扶持方式和利好政策通过会议、讲座、培训等方式宣传给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充分了解财政支持政策,并主动对接,从而加强资金支持效应。另外,有了财政支持的具体政策,还应该将金融工作列入到工作考核中,以此来激励创新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且也能促进金融机构有更多的信贷资金优惠,可以支持更多的企业发展。

(四)对接省市级投资资金

县级财政可以通过对接省市级投资资金,及时抓住产业发展的机会,通过省市级政府来推动投资机制的改革,让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更有效率。比如设立省市级政府投资基金,再由省市级的投资基金向各类产业进行出资。同时,在基金出资方面,要采用创新的模式,比如直接拨款的形式改成贷款的形式,比如对投资回报不高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可以适当倾斜,比如对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加大投资。

此外,要发挥政府职能优势,解决企业融资、还贷等问题。在融资上除了政府直接支持意外,还可以扩大小微型企业信贷规模,对符合要求的信贷企业加快放贷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还贷问题上,可以建立还贷周转资金制度,比如续贷、临时额度等政策,让企业在遇到资金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衔接,以促进县级工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4

(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首先分析了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意义;其次从资本形成总额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高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投资结构和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河南省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并从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投资结构;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4.013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3年年底,河南GDP总量在中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五, 经济快速增长在显著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合理, 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环境保护水平不高,经济、社会不均衡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等问题突出, 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为了探索河南科学发展路径, 有必要研究河南投资和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

现有文献研究表明,当前河南产业投资结构存在第二产业投资过热,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缓慢,内部投资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需要优化;河南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区域结构失衡,急需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现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去的投资结构,因此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与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一点是引进现代生产方式,即尽量使服务产业现代化;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引起经济学家的足够重视,经济转型升级可以定义为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跨越式经济发展。现有文献认识到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并对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提出有益的建议,然而河南如何进行投资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路径如何选择,应采取什么政策等需要进一步研究,这正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1 河南省投资结构和经济转型存在的问题

1.1 资本形成总额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高

按支出法核算的河南GDP中,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分别反映消费和投资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在河南GDP中,1990-2003年河南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和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大致保持稳定状态,消费占比略高于投资占比,经济增长动力比较合理;2004年以后河南GDP中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和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发生较大变化,最终消费支出占比呈现下跌趋势,资本形成总额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为主要依赖投资的格局,这种以投资为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不强,往往受制于投资瓶颈,必须把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为投资与消费比例合理状态,才能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河南资本形成总额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高,而且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最高年份2012年达到74.5%,大大超过了中国平均水平(2012年为47.8%)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

1.2 投资来源结构和投资结构不合理

图2中,2007-2012年河南省投资中资金来源结构显示,国有经济投资占比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这表明河南投资来源对国有经济依赖在减弱;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也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城乡个人投资增速低于其他投资增速,相比而言城乡个人投资意愿降低;私营经济投资占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表明私营经济投资趋势不明显。在我国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河南省应进一步优化投资来源结构,逐步形成以国有经济投资为主导,私营经济投资以及城乡个人投资为主力,各种投资相协调的投资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活力。

见图3,河南省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①第一产业投资比例较低,而且略微呈下降趋势,由于第一产业是基础性产业,而且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如果没有充分的投资,河南很难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因此第一产业必须吸引更多的投资;②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所占的比重保持相对稳定,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高于第三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在河南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应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第三产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另外,现有资金并未用于实现战略新兴产业上,2012年河南全社会固定资产中51.5%投入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投资仅为3.9%,事关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投资仅占1.3%,而着力培育的新兴行业文化行业仅占0.9%。

1.3 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比重高发展速度快,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速度慢。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河南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12.7:56.3:31.0,而2012年中国三次产业比例(%)分别为10.1:45.3:44.6,河南省产业结构同全国相比,第二产业偏高,第三产业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比如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要想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刻不容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主要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增速,促使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

1.4 环境保护水平不高

2012年河南GDP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排名第五,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位于第五名,而氮氧化物排放量在全国各省市排名中位于第三名,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排名第七,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第二十名。数据表明,河南主要污染物排放数量大,而污染物治理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部分领导干部经济转型升级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干部把追求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而忽视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尤其是居民对优美环境的期盼;而现有的涉及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的政策和规划制定之后,束之高阁,不落实,不考核。环境保护水平不高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不强,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居民对环境破坏不满,经济转型升级压力更加严重。

2 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

当前河南省投资结构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资金来源结构不尽合理,资金尚未主要应用到新兴战略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河南必须加快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力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路径:①要以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当前河南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原因是传统落后产业增速过快,而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其本质原因仍是社会投资重点仍然是传统落后产业,而新兴产业无法获得较多的资金。要把优化投资结构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引导投资转向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②要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途径。当前河南在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一方面对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大有益处,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针对以上研究,笔者提出加快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参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局面

把加快优化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全省、全社会加强开展学习教育,在全社会牢固确立经济转型升级意识,使优化投资结构、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重要发展理念和自觉行动。要加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省政府可以成立经济转型升级领导小组,研究解决优化投资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建立优化投资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考核体系,加强对相关主体的考核力度。要加强教育,在全社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既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需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要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

2.2 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总体来看,河南省GDP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投资所占的比重过高,一旦投资增速快速下降,河南经济增长将出现较为严重的波动。因此为避免经济增长对投资的过分依赖,河南必须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居民后顾之忧,把巨大的储蓄优势转换为消费优势。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并不是不重视投资,只是通过政策引导,促使消费增速高于投资增速。

2.3 引导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

引导资金投入到新兴产业就是要确保投入到新兴产业的资金增速高于投入到其他产业的资金增速,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制定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目录,限制或禁止资金流入这些行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鼓励资金投入这些行业。要在新兴产业审批、资金申请环节提供便捷措施,为新兴产业融资提供担保和优惠。要通过行政手段确保国有企事业单位投入到新兴行业的资金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引导民间投资和私人投资加快流入新兴产业。

2.4 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

河南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增长,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GDP的资源投入,要保护环境,使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另一个角度可以对集约式增长进行诠释,即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减少资源投入,提高环境保护水平,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需要加大对各级政府考核力度,让各级政府自觉通过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5 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要想加快优化投资结构与经济转型升级单靠行政手段是不够的,必须辅助以市场经济手段。应加快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通过财政支付和税收的手段限制传统落后产业发展,支持新型产业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几个省市试点的二氧化碳交易试点工作,可以有效削减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尽管河南并不是试点省份,但是可以预料这项制度不久将在全国推广。另外,从重征收资源税,开征碳税,对新能源补贴等也是政府可以使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朱长明.河南省产业投资结构现状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

2 路远方.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J].中国外资,2013(8)

3 曲三省.我国产业投资结构现状与优化[J].创新科技,2014(16)

4 裴长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服务业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2(8)

5 毛伟.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建构[J].学习与探索,2011(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4)-0044-04

近年来,随着能源的不断开采与使用,“资源枯竭”、“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一系列问题密集地出现在政府政策规划以及学术研讨中。延安作为以石油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近几年产业结构失衡、经济易受冲击、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逐渐凸显,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本文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依据有关统计数据,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延安市转型现状进行评价,探索适合延安的转型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延安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延安市经济转型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提高,但近几年在全省所占比重有所下降。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借助矿产资源优势,形成了以石油、煤炭工业为主的能源体系,拉动了延安经济的快速增长。1978年,延安全市经济总量只有3.44亿元,仅占全省GDP的4.24%,到2006年末,延安GDP已增长至541.86亿元,占全省GDP的11.42%。随着能源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延安在陕西省地市中的经济位置也在不断前移,GDP占全省的排位由1978年的第9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3位。而在2015年,延安GDP1198.6亿元,居全省第6,占全省GDP的6.6%,GDP总量、在全省排位、占全省GDP的比重均呈现出下降的态势。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延安经济增速一直处于全省末位,从13.6%下降至2015年的1.7%。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仍与全省平均水平有差距。由于延安市能源行业的主导地位,对石油、煤炭产量的单一追求,造成延安的产业结构表现出对能源高度依赖的特点。在三次产业结构的占比分布上,第二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而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则发展不足,因此一直以来延安市三次产业都呈现出“二三一”的格局。2006年延安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4:76.7:16.9,2015年调整变化为9.2:62:28.8,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详见图2)。延安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和陕西省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的9:52:39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三)非油工业较好发展,但石油仍占主导地位。近几年,延安非油经济已有较好发展,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等行业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非油工业完成增加值200.96亿元,同比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提升到28.5%。但在工业内部,石油仍占据着重要地位。据延安市发改委统计,延安石油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53.2%,升到2014年的76.6%,且石油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一致,石油产业对工业经济的影响可见一斑(详见图3)。然而,单一的石油经济造就了延安经济的脆弱性,很容易遭受国际油价及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因素的冲击。2013年下半年石油价格断崖式下跌,随后油价持续低迷,给延安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二、延安市经济转型评价实证分析

为客观评价、分析延安市经济转型水平,本文选取2005-2015年度延安经济指标,构建反映经济转型水平的指标体系及模型,得出延安市经济转型水平,纵向比较分析延安市经济转型的水平。

(一)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济转型根本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转型过程中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对延安市经济转型状况进行评价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这四个系统。在确定了经济转型框架所包含的内容后,我们建立经济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由于需要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四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必须使其具备如下功能:一是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二是反映社会发展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三是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能力;四是反映城市的生态环境改善程度。

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功能要求,本文分别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入手,通过指标预选及指标体系优化,最终构建了完整、层次分明的经济转型评价体系,下设4个子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下设立10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置28个二级指标(表1)。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经济转型评价。因子分析可在许多指标中提取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因子,用这些少数的公共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之间的联系,原始指标之间必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为了确定原始指标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首先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检验有多种方法,在此使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统计量检验的原理是假设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很小,当检验结果在0.5以下时,可以接受原假设,说明原始数据不适合因子假设;否则就拒绝原假设,认为变量间偏相关性较强。Bartlett检验假设相关矩阵为单位矩阵,即检验原始变量是否相互独立。分别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检验,从KMO统计量检验结果可以看出KMO>0.7,较适宜因子分析。从Bartlett检验结果来看,可以拒绝原假设,判断原始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以上均说明模型的原始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原始指标的公共因子,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方法确定公共因子个数。通过分析,确定经济子系统提取2个主因子,社会子系统提取2个主因子,资源子系统提取1个主因子,环境子系统提取2个主因子,并得出主因子特征值、贡献率。通过将各子系统主因子贡献率进行归一化,分别计算出各主因子的权重。

经济发展子系统提取的2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514%,社会发展子系统提取的2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034%,资源资产子系统提取的1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110%,生态环境子系统提取的2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924%,各系统主因子的累计贡献率都达到85%以上,说明提取的公共因子具有良好的解释原有信息的能力,变量丢失信息很少,提取的公共因子具有评价经济转型水平的作用。根据SPSS处理的结果可以得到各主因子的得分。

(三)经济转型评价结果。根据各子系统主因子权重及主因子得分计算,可得出各系统的综合得分,根据延安市经济转型各子系统得分绘制2005-2015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趋势图。由图4可以看出延安市2005-2015年社会、经济、科技、资源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趋于良好,总体均呈上升趋势,这也说明了延安经济转型的水平在不断提升。分系统来看,经济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5-2008年,延安市经济发展指数呈现出上升趋势。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延安市工业特别是石油工业受挫程度较大,价格、产量双重因素影响,导致经济形势严峻,经济发展指数有所下降。2009年之后,随着石油价格的回升经济开始复苏,再加上延安市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发展,三次产业机构不断趋于合理,经济发展指数也随之回升。到2015年,在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低和国内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下,延安市经济增速大幅放缓,上半年,GDP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2.2%,楦母锟放以来首次出现,经济发展指数也随着大幅下降。社会发展指数在这11年间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05-2009年,社会发展指数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2009年之后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社会发展也放慢步伐,社会发展指数仍呈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放平缓,整体而言最后11年间,延安市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能力及社会发展水平都在不断提升,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均可得出结论。2005-2015年间,资源资产指数一直保持稳步的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较为稳定,相较于其他系统而言,资源资产子系统整体表现较为平稳,不像其他系统变化那么大,这与资源资产稳定性较强有关。生态环境指数发展趋势线和其他几个系统相比较变化较复杂。2005-2008年,生态环境指数快速提升,这与市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关,而在2009年生态环境指数大幅下降,随后回升,2013年小幅下降后再次回升。石油工业是延安市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命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同时石油工业的发展也给延安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造成延安生态环境指数波动较大。

(四)延安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延安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分析,对各个子系统的变化趋势有了认识,结合延安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延安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1.经济对能源产业依赖过重。从经济发展指数的变动我们可以看出,延安经济发展与能源市场的变化高度相关。延安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工业,而近年来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走低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延安经济陷入困境。高度依赖能源产业的劣势逐步显现,能源产业的低迷导致延安工业低位运行、经济增长放缓、固定资产投资承压、财政收入困难,迫切需要加大经济转型力度,摆脱能源过度依赖的局面。

2.社会发展有放缓迹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延安社会稳定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发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有放缓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及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实施,使得延安部分居民收入降低、工资停发甚至面临失业,对延安社会的发展形成了部分不稳定因素。而且延安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仍处于落后水平。

3.新的替代接续产业尚未形成。延安是资源成长型城市,是全国天然气后备基地,资源储备丰富。但延安所拥有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终究会面临资源枯竭。随着资源枯竭,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受到影响。但当前延安尚未形成有足够替代能力的接续产业,加快新兴替代产业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4.过度开发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早期延安粗放型的开采模式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加大生态环境压力,影响生态平衡。而脆弱自然环境反过来会阻碍地区潜在优势的发挥,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甚至制约社会发展。

三、推进延安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

延安作为依托石油资源开采而兴起的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发展初期,石油资源开发是延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随着石油工业的大发展,延安经济“一油独大”的局面也越来越严重,石油工业的好与坏绝对主导着延安经济的变化。由于如今石油产业仍在延安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因此单一接续替代的转型发展模式不适合延安的实际情况。同时,延安石油资源虽然丰富,但为了避免加重对石油产业的依赖程度,延安也不能仅采用以资源产业为基础的纵向延伸的转型模式,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延安经济的转型。

因此,在探索延安经济转型的最优模式时,认为适合延安经济转型的最优模式是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复合模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石油仍作为延安市工业的支柱产业,发挥石油资源的比较优势,纵向延伸石油产业链,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在做大做强石化产业的同时,积累后续转型的资本和技术,培育和发展壮大其他接续产业,并加快构筑非油经济产业群,最终形成以油为主、多元开发的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一)加快产业转型,培育现代产业体系。长期依赖石油、煤炭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延安经济结构高度单一,导致经济受能源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因此延安经济要转型,首先要加快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要把平衡三大产业的发展作为转变延安产业结构的目标,以第二产业为主体,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同时以二、三产业为基础,促进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具体来说,对于第一产业,促进粮食作物规模化、现代化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如洛川的苹果、延川的红枣等。同时,要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农家乐。对于第二产业,要依托延安石油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和相关前后关联产业,延伸石油产业链,一是发展石油炼制、油气加工、精细化工等产业,二是发展配套产业,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石油设备和化工装备。对于第三产业,要依托延安作为革命圣地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将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培育,一是要创新红色旅游的形式,打造特色旅游基地,二是要加大红色旅游宣传,提升红色旅游服务。

(二)整合地区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在于打破城市对自然资源的长期依赖,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明确自身优势与所处地位,整合资源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合理布局产业形成区域互补。首先,延安市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延安拥有极其丰富的优质煤炭、石油及天然气资源。要加强对石油资源、化工原料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市场主导、上下配套、结构合理、效益提升的新格局,要依靠优质的能源资源,重视化工产品生产,重视产品价值开发,重视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要创新合作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国有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方式,不断延长石化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延安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优越的红色文化,造就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延安应该充分利用独有的红色文化旅游优势,大力推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红色文化是延安旅游业的灵魂,而旅游业是红色文化的表现载体,通过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资源的外延,拓宽旅游业的经营范围,进而扩大市场,延伸产业供需链,实现产业增值效应,带动旅游、科技、教育、商贸等行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2010年陕西省将延安确定为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市。近几年,延安致力于构建新型四级城镇体系,目前城镇化率为57.32%,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提升城市功能,着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继续实施新区的规划建设,加大用地、资金等扶持力度,通过新区的建设,带动钢铁、水泥等建材的需求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和购买力,刺激消费需求,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二是继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重点中心镇落户条件,促使农业人口有序转为城镇居民,继续推进农民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三是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小城镇企业,解放农村劳动力,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步伐,提高农业产量,发展特色农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通过新型城化建设,推进农业发展,深度发掘广大农村市场,为延安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极。

参考文献

[1]车晓翠.基于多种量化方法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以大庆市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2).

[2]徐建中,张春洋.中国石油城市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6(10).

[3]刘卫红.供给侧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路径探索[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5).

[4]王彩霞.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6(10).

[5]基于因子分析的广西城市经济转型评价实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7).

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政府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2012年8月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12〕567号),全国大部分省市制定了相应的《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细则》,积极筹措资金,以补助和奖励的形式拨付给相应单位,鼓励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如何监督管理好专项资金的使用,使工业企业的升级改造顺利、健康的完成,是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增强审计力量、规范审计监督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和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政策环境,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也为注册会计师更好的利用专业技能发挥审计的防御、自稳和监视等免疫功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首要前提是作为受托方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按照政府的要求做好审计绩效评价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案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我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

1.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以至全体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过程,而工业转型升级则是其关键。“十一五”时期,中国(除了很少数欠发达地区外)在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并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工业已经从幼稚时期,进入成年时期,转型升级是成长的必然,必须从工业化初期的工业结构体系向适应工业化中后期的工业结构体系转变。工业转型升级不仅仅表现在工业结构和工业体系的总体特征的变化上,更体现在所有工业企业的战略抉择和战略走势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就是要在新的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全面提升各个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

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主要针对节能环保企业、技术改进企业、自主创新企业、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培养等,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经济自主性、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企业的这些行为具有前期投入高、收益缓慢等特点,如果没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企业可能迫于经济压力而放弃技术创新或节能生产。

三、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1.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价、判断被评价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没有评价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没有评价意见和结论。企业绩效审计评价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和必然趋势。

孔玉生等指出,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重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使企业从注重单一的财务绩效转变为在注重企业财务绩效的同时,也关注企业的社会绩效与环境绩效。

王冬梅、李娇认为,现行的各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于评价指标不分行业不分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大一统的处理方式,将会抹去行业间和周期阶段之间的差异,所以有必要在消化、吸收并借鉴现有各个评估体系的优点之后,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从一开始就注入战略元素、随着企业主导产品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动态变化、既有财务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且指标数量既不繁多又很典型、可操作性强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企业绩效评估体系。

2.绩效评价指标评价体系

在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并详细研究《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相关投资范围的基础上,结合各行业的特点及政府有关投资资金绩效评价的要求,设计了如下专门针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既有财务指标又有非财务指标。

四、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此类专项资金在大部分省市刚刚形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尚未充分暴露。从浙江省政府的公告资料中可知,浙江省2009年已经下拨了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其资金使用中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总结如下:

(1)存在资金补助或奖励对象的偏差现象,资金管理缺乏效率。

(2)部分项目未达到预期效果。取得财政补助的项目在建成运作后产生的效益,与申报项目时的预期效益差距较大。

(3)资金下拨不及时。

(4)企业对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普遍不够规范。审计调查发现,多数企业普遍没有按要求单独核算项目投资及收入成本,不能系统完整地提供项目投资运行的财务状况和信息资料,大部分企业将项目补贴资金作为营业外收入来核算,并以其为基数缴纳了25%的企业所得税;有的计入“资本公积”或挂往来款等科目。企业对国家财政补贴的会计处理不统一,既不利于专项资金管理,也难以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补贴政策的效果。

(5)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缺乏监督跟踪检查,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工作未正常开展。项目企业在申报取得专项补贴资金后,缺少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督查及项目绩效情况的评价,存在重申报发放、轻后续监督管理的现象。

2.强化转型资金审计管理的建议

(1)切实加大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增强资金分配使用的规范性。合并资金用途或扶持对象相近的专项资金,建立真正统一的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形成财政、科技和工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行业财政投入协调管理机制,实行工業类、科技类专项资金投入项目的会审制度,避免因部门职能交叉出现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建立健全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

(2)有效缓解要素制约难题,促进企业快速发展。针对本次审计调查过程中,中小企业对融资难、技术力量不足、用地困难等问题反映较多的现状,建议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企业外部环境,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税收、贷款、技术等方面扶持力度,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宣传和指导,切实落实转型升级税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逐步建立土管、发改、经贸、环保、房管、建设规划等相关部门之间的项目信息共享;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力度,促进我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郑爱莲

参考文献: 

[1]陈力.政府购买审计服务参与国家投资审计探析[N].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2)6-10. 

[2]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12〕5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