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机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产业发展机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产业发展机遇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1

关键词:生物医药;竞争力;产业政策;台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1.003

1 引言

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与健康水平的关键动力。自1953年生物学家James Watson与Francis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人类开启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大门;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发明基因重组(recombinant DNA)技术成为现代的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起源;1976年由风险投资家Robert A. Swanson和生物化学家Herbert Boyer共同创立的全球第一家生物医药公司Genentech于美国南旧金山成立,1978年第一个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的生物医药产品人胰岛素(human insulin)由Genentech和Eli Lilly公司生产上市。其后,随着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测序及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等生物相关技术的出现,使生物医药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并对人类的医疗健康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物制剂(biologics)作为将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化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是利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等技术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活细胞制造所得的蛋白质、多肽及其衍生物,能够作用于人体,并可用于各类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医用制剂,包括细胞活素(cytokines)、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激素(hormones)、单克隆抗体(recombinant DNA protein vaccines)等。虽然生物制剂在种类上远远少于化学药品,但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上,生物制剂显示出了卓越的治疗效果,现已成为临床不可忽视的医疗工具,如生长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胰岛素和干扰素等,通过重组蛋白的产生,可治疗人类由缺乏活性蛋白质而罹患的各类疾病。此外,随着单克隆抗体和药物靶向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制剂也显示出对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各类肿瘤等多种恶性疾病的良好治疗潜力。

2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

当今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推动生物医药产品刚性需求的快速成增长。据美国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60岁以上人口在2014年已经超过8亿人,预计未来将以每年64%的速度继续增长,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全球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意味着全球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不断上升,人类即将步入全球性的老龄化时代。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医疗卫生的需求将不断高涨。人口高龄化作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必将带来医疗服务及生物医药产品需求将进一步提升,使其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随着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5年间公共卫生条件的大幅度改善,人类主要面临的疾病威胁将由传染性疾病转向非传染性疾病。而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吸烟人口的增加、老龄化、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因素,心血管类疾病和罹患肿瘤的死亡人数在未来快速攀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2004年全球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约1,710万,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将增加至2,340万;2004年全球死于各类肿瘤的人约740,估计至2030年该数字也将增加至1,180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患者将占全部死亡人口的46%。此类情形将在中国、印度、巴西、阿根廷和俄罗斯等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表现最为突出。生物制剂在治疗上述恶性疾病方面的优异表现使得众多医药企业对其未来的市场前景保持乐观。

2.3 生物类似药市场蓬勃发展

生物制剂大多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在活细胞内合成,故生物类似药(biosimilars)就其结构与组分而言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仿制药品,利用化学合成方式可取得相同分子结构的化学仿制药,但由于不同细胞生产的有机大分子结构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会有所差别,因此,利用上述方式只能产生与原药品相近的分子结构,而不能做到真正意义行的完全仿制,因此,生物类似药是“仿原理”而非“仿产品”。医药企业仿制的化学药品在完成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试验后便可审批上市,其仿制技术成熟、审批简化、风险可控且成本低廉,但生物相似药的审批与注册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完整的临床试验去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且由于生物制剂多使用活细胞生产,一旦仿制企业在生产工艺和流程上有所改变,必将影响其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因此,仿制生物类似药对各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和药品监管部门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然而,由于多数生物制剂属于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药品,其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给患者和医保部门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鉴于此,目前各国普遍对生物类似药采取鼓励仿制与严格监管并行的政策。

欧盟药品管理局(EMA)于2004年率先拟定《生物类似药指南》(草案),并于2006年核准第一个生物类似药上市,截至目前,欧盟药品管理局(EMA)共授权了21个生物类似药品种(以通用名计为7个品种)在欧洲上市(其中2个现已撤市),包括hGH、EPO、filgrastim。

美国政府则对生物类似药采取更为谨慎的监管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奥巴马政府于2010年3月通过的医疗改革方案《病患保护与平价医疗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其中的《生物药品价格竞争与创新法案》(Biologics Price Competition Innovation Act, BPCIA)已明确定义生物类似药上市审批流程,该法案明确赋予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批生物类似药的新职权,包括颁发注册证和实行上市后药品监测。FDA在2012年公布3项生物类似药注册指南以供仿制企业进行参考。

近年来,全球生物类似药市场的成长动力部分来自于大批生物制剂的专利到期,2009-2015年间全球至少有15个畅销的生物制剂品种专利到期,给生物类似药仿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全球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物制剂,如Enbrel、Remicade、Humira、Rituxan等将陆续在2017前后丧失专利保护;加之各国为降低日益庞大的医疗保健支出,均已提出了鼓励使用非专利药物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提升生物类似药的市场需求。据IMS的统计,2011年全球生物类似药的销售总额约6.9亿美元,仅占生物制剂市场规模总量的0.4%,预计至2016年将快速增长至30-40亿美元。众多的跨国制药企业纷纷加入到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包括:TEVA、Merck & Co.、Novartis、Astra Zeneca和Lilly等均已成立相关研发机构,部分企业更组成战略研发联盟进军生物类似药市场,例如:Pfizer与浙江海正、Amgen与Actavis。

3 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监管政策

生物制剂占全球制药行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加之生物制剂对于部分恶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优势,近年来在医药行业内备受关注。有鉴于此,台湾地区也先后制订相关的产业激励政策,以期在未来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占得先机。

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将生物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十大科技领域之一,在亚太地区率先颁布实施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旨在推动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建构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环境;2007年台湾地区又通过《生技新药产业发展条例》,并于2008年颁布《营利事业适用生技新药公司股东投资抵减办法》、《生技新药公司研究与发展及人才培训支出适用投资抵减办法》等实施细则,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业投资抵扣、人才培训以及高级专业及技术人员参与经营等优惠政策措施,2008-2012年,台湾地区平均每年的新增投资金额约60亿元新台币,占产业新增投资总额的19%,显示出对于研发周期长、投入高的生物制剂具有加快资金募集和产品开发的显著成效。而2009年由台湾地区“行政院”颁布《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以加速生物医药相关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商品化,鼓励岛内企业资本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的投资。随后,推出了《生技医药国家型科技计划》等配套措施,以加速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注册和生物医药产品审批,落实产、学、研机构研发成果的产业化。

在药品监管方面,台湾地区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TFDA)也仿照欧盟、美国等对生物类似药进行监管规范,针对相关注册登记与审点,并于2010年和2013年先后实施《生物相似性药品查验登记技术性文件审点》和《生物相似性单株抗体药品查验登记基准》,以完善岛内的政策监管环境,为未来生物类似药上市建立一规范机制;此外,台湾地区自2013年起已成为国际药品认证合作组织(PIC/S)成员,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实施药品GMP认证,可大大降低药品流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节省人力、时间和物质成本。

此外,台湾地区已与中国大陆分别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及《两岸智慧财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就生物医药产品的流通关税、知识产权保护、药品监管法规等议题进行协商。2013年中国台湾基亚生技的肝癌新药PI88被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核准成为《两岸药品研发合作专案试办计划》的标的药物,依照海峡两岸关于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在符合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国际规范(ICHE6:GCP)标准的情况下,结合两岸生物医药产业各自特有的优势,以减少重复试验为目标,通过试点及专案方式积极推动两岸药品临床试验研发合作,促进新药提早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4 结语

生物医药是需要持续进行高投入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其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充裕的资金投入、良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高质量的人才储备等,加之生物医药产品具有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和投入大等特点,因此,在产业发展早期,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推动十分关键,这样才能扶持和激励科研部门和企业进行研发、成果产业化。当前,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其他传统优势产业相比,无论是在产品或产值规模的表现上,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近年来台湾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受到政策推动和多家厂商研发成果取得阶段性进展与技术授权等有利因素,促使资金大量涌入生物医药行业,使台湾地区上市生物医药股的市值急剧增高、市盈率也偏高,行业充斥着一定的泡沫化风险,需要台湾地区经济和行业监管部门予以高度关注。未来,在各项政策推广与科技孵化措施的持续投入,提供行业监管、资金支持和资源整合等外部扶持的同时,台湾地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必须掌握并强化生物医药的核心科技,以仿制生物类似药为突破口,通过模仿创新逐渐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在当前两岸医药合作政策环境和缓的大背景下,应主动加强与大陆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开拓广阔的大陆医药市场,并共同进军全球生物医药市场。

参考文献

[1]苏月,刘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态势与对策[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29(11):123128.

[2]李静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6.

[3]王飞,陈建.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基本特征[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1(6):104109.

[4]伊遥.生物制品脚步越走越快[N].中国医药报,2012286.

[5]台湾经济部.生技产业白皮书[Z].台湾,2012,43.

[6]工业和信息化部.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北京,2012.

[7]李清安.μㄍ迳物产业政策之政策分析[D].台湾:成功大学,1999,(98).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2

[关键词] 福建汽车 产业集群 机遇 挑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福建汽车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东南汽车城为核心的闽中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轿车、轻客;以厦门金龙为核心的闽南汽车产业集群,主要生产大中型客车;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的闽西产业集群,主要生产载货车、专用车及“农村用车”。但这三大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面对国际国内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福建汽车产业需要借助集群的方式来快速提升竞争力,为此,促进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已迫在眉睫。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一、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1.市场环境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汽车产销均超过88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私人购车占80%以上,成为轿车市场的绝对主体。从客车市场的需求来看,由于国民财富增加、基础设施的改善,形成了大量的新增客车需求和替代需求,全球客车年销售辆大约40万台左右,中国约占四分之一,如此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非常有利于客车企业成长。作为中国汽车产业的一部分,福建汽车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

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建设,并载入了中央文件。2004 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把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具体包括:闽中产业群以福州东南汽车城为核心,向东南沿海延伸,集整车生产、总成零部件制造为一体;闽南产业群以厦漳两地企业为基础,主要建设厦门汽车基地,重组发展漳州、泉州地区汽车产业;闽西北产业群以新龙马汽车股份公司为核心,以龙岩地区、三明地区为基地。

3.产业发展机遇

随着《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了更加规范的宏观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的对外转移,为福建汽车与国际大集团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006年东南汽车与日本三菱汽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三菱国际品牌与东南自主品牌并存的模式,为东南汽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同年福建汽车工业集团又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作为奔驰轻型汽车在亚洲地区的产销基地。这些合作不仅能引进项目、资金,还能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引进来,有利于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福建汽车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挑战

1.竞争者的挑战

汽车工业是近年来的热点,各省市都加大投资力度,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福建汽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轿车方面,国外大公司纷纷与国内企业合资,不断推出新车型,竞争进入白热化的程度。而东南汽车涉足轿车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三菱提供的车型优势相对不足,造成竞争力明显落后。轻型客车方面,轻型客车是我国客车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生产企业近40家,竞争一直较为激烈。目前有金杯、江铃、南京依维柯等品牌竞争者。东南在2006年销售下滑后,目前仍元气不足。大中型客车方面,我国有大型客车生产企业20余家,中型客车生产企业30余家,竞争相当激烈。其中郑州宇通、丹东黄海等企业都对厦门金龙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国际合作企业的变局

考虑到我国汽车工业的特殊性,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还要考虑落户该地的国际汽车集团公司的发展态势。

目前福建汽车产业的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有:东南汽车与世界五百强企业日本三菱汽车在轿车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福建汽车工业集团与德国奔驰、台湾中华汽车共同组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轻型汽车公司;厦门金龙汽车与东方宝龙合资成立金龙车身公司,进军MPV市场。但三菱汽车给东南提供的轿车车型与其他国际大企业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另外三菱品牌的汽车在2002年~2005年期间因为隐瞒技术缺陷而导致负面消息不断,也对东南及其产品造成一定的影响。2007年5月,戴姆勒-克莱斯勒将旗下连年亏损的子公司克莱斯勒正式出售给私人资本运营商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此举引发克莱斯勒在中国合资合作的变局。而失去了奔驰这个品牌的克莱斯勒产品能否在中国继续取得成功也同样成问题。

3.产业集群自身的威胁

从福建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来看,大多数集群是通过优惠政策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形成空间上的聚集。东南汽车产业集群初期主要通过政府的引导促使众多配套厂商紧跟东南汽车落户青口,在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后,政府培育和企业自身的吸引共同作用。闽南、闽西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路径类似。因此福建汽车产业集群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培育型产业集群,政府的构建性要大于市场的生成性。在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这种产业集群很难真正实现以其内在良性运行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集聚,很难形成本地根植性强的集聚效应。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挑战要远远大于机遇。激烈的市场竞争,相对薄弱和不稳定的国际合资合作企业,以及集群形成中的自身弊端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汽车产业外部宏观环境趋好,海西建设也为福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下,福建汽车产业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各种挑战,才能不断提高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3

关键词:能源产业;规划发展;项目建设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区域能源产业公司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一流公司、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下面就区域能源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与发展环境及相关思路建议如下。

1 区域能源公司现况

公司以电力为主业,实现投产和在建装机容量470万千瓦;煤炭产业以打造煤炭供应为目标,煤炭总产能达到3666万吨;供热产业负重前行,供热面积达到2490万平方米,有效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总资产330亿元。

2 “十二五”发展总体思路及公司面临的形势分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一体化战略,致力于煤电化基地建设,做强电力核心产业、做大煤炭基础产业、做实供热民生产业、做准煤化工新型产业和做细相关配套产业,开发新能源和洁净能源,初步建立以煤电基地为核心的结构优化、资产优良、产业协同、绩效领先的综合能源企业。到2015年,实现公司产业规模较“十一五”翻番,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煤炭产能达到7000万吨,供热面积达到4500万平方米,煤制天然气40亿立方米,资产总额达到600亿元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认真研究发展形势和准确把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应对措施。

2.1 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延续平稳回升的良好势头,用电需求继续较快增长,煤炭需求总量仍保持适度的增长,这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做好经营发展工作,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二是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煤炭仍将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础,尤其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发生核电站危机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难以改变,煤炭工业仍然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三是国家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施大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公司大型电源基地规模,实现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化开发和合理消纳。四是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一批项目的投产,公司的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是公司已拥有两大国家规划矿区煤炭资源,先进、成熟的露天、井工煤炭开采队伍,提升产能的优势和潜力巨大,为此,公司积极打造第三个煤电化基地,加大煤炭产能,确实保障集团公司装机、煤化工以及供热等相关产业用煤需求时机成熟。六是已有的供热市场,成为热电联产项目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2.2 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一是在电力工业方面,要突出外送、电网建设和热电联产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支持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通道建设。二是高度关注煤田资源配置问题,开发建设第三大煤电化基地。同时,拓展更多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三是在做好目前供热工作,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好“十三五”供热产业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占有更大的发电市场份额,还能增加公司在获取当地资源配置上的话语权。四是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区分别与签订了煤制天然气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加快推进煤炭资源配置及配套煤化工产业前期工作进程,争取及早落地。五是在完成水利枢纽及输水管线工程基础上,依据规划配套工程进度,实时推进第二水资源工程建设进程,把握好战略性资源份额。

3 规划发展实施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3.1 电力产业发展

加快规划热电联产机组项目前期工作进程。盘活现有存量资源,积极与电力用户采取多方式合作。

3.2 煤炭产业发展

努力推动新煤田前期工作进度,以煤制天然气和煤制烯烃等项目实现“煤电用”(2011年11号文)产业的发展,尽快请自治区予以明确实施进程。

3.3 供热产业发展

3.3.1 解决供热用煤问题

为了减轻供热成本压力,采用煤热联营是最佳解决方案,既能保证煤炭供应,也能有效控制成本。因此请政府为供热产业配置必要的专项煤炭资源。

3.3.2 解决所有供热产业用水问题

积极与市政府协调解决“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公司所有供热产业(热电机组和热网)发电生产和供热循环总用水,并不占用拟建水库项目公司水权。

3.4 煤化工产业发展

因此,积极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及煤制烯烃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在排序上领先,一旦政策出台便全力争取审批。

3.5 能源交通产业发展

由于两伊铁路运输受伊-白线段铁路基础和运力限制,公司易关注投资相应铁路通道建设,为今后公司保证稳定的煤炭外运能力打下夯实基础。

3.6 水资源项目发展建设

参股建设水利枢纽建设,在获得的参股水权外,加快力度完成湖水权置换水权工作,保障公司其他规划项目的用水需求;协调市政府配置公益产业项目“十二五”、“十三五”用水新增水量。

3.7 其他领域

初步考虑涉足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煤炭及铀矿(合资)资源开发等工作,为国家今后更长一个时期资源短缺或公司核电进口原料做准备。

总之,我们清醒地看到公司发展还面临着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影响和挑战,我国能否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融资成本增加等不利因素突出,国内及地区经济环境仍十分复杂,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总体上公司所面临生产经营形势仍旧严峻,为此,公司上下要坚定信心,实事求是,细致工作,科学规划;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有信心抓住机遇,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挑战,争创和建设好集团一流公司。

参考文献

[1]能源科技与装备“十二五”规划2011-2015[Z].

[2]“十二五”电力产业发展规划[Z].

[3]能源报,2011.

[4]煤化工,2010.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4

Section 1

集体讨论环节

廖祥忠:在新媒体时代,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机遇?

张天晓:我一直倡导中国动画应该走向世界,与国际合作。我认为,真正的中国动画片只有亮相国际舞台,发挥其才能,中国的文化才能够走出去,才是中国动画真正的未来。

雷瑛:从金鹰卡通卫视的角度来讲,动漫的提升与跨越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给内容很好的土壤。首先要有艺术家创作出好的内容,然后在媒体平台上,有足够的推广力。要使内容成长为品牌,怎么降低内容成长为品牌的门槛,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张燕鹏: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的使命是能够在新媒体时代下,做好动漫产业与新媒体的对接。首先,新媒体作为一个载体,是对传统动漫的补充,能通过手机来看动漫,即动漫手机报。其次,手机动漫还是一种商务模式,它能够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便捷通道。

龚宇:网络视频和动漫产业之间的关系,应从两个方面来解读。对于用户来讲,网络视频的传播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用户可以在任意时段点击想看的片段,而传统媒体受播出时长的限制、频道的限制等。对于网络视频来讲,全行业还是启动期,增长速度和产业规模性成长是一个重要的规划过程,相信对产业未来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魏宏锟:天津科技融资控股有限公司集团作为一个国有品牌,既具有国有成份,也有民营资本和外资。遗憾的是,在过去3到5年时间里,仅投资三家文化创意企业。“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新型企业当然也包括文化创意企业,我们今年已经支持了100多家企业发展,明年我们计划支持上千家。伴随着国家政策以及天津市相关政策的出台,我们希望能够在未来几年之内,对动漫行业多做一些投资。

Section 2

自由互动环节

廖祥忠: 拓维信息提出一个观点,“动漫产业的未来在新媒体”,金鹰卡通在过去几年为中国动画的传播做出巨大贡献。面对新媒体的冲击,金鹰卡通有何准备?

雷瑛: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播内容,提升品牌价值。跨越与提升的基础是将来在内容传播上,一定要整合多种媒体,无所谓哪一种媒体会怎样。对于企业来讲,选择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作为其首选平台,决定其市场定位。例如电视媒体,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儿童动画。而在新媒体动漫上,受众群体更偏向于青少年。近十年来,有三个可以被称之为动漫品牌的东西,一只蓝猫,一只虹猫,一只喜羊羊。这三个之所以能称为品牌,是因为它们有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及其上升为品牌以后所具有巨大的产业号召能力,它们实际上都是通过电视动画诞生的。作为媒体人最需要思考的是,能提供给内容制造者、创造者一个怎样的品牌。我们能否提供给一个更合适中国的传播现状的一个平台,使得这些内容能够迅速地成长为品牌。如果金鹰卡通能够破解这个问题,那将会给中国动漫带来十足的信心。

廖祥忠:如何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保证动漫作品的民族性?

张燕鹏:中国移动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专门设计了几个基地,从某种意义上面讲,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和频道,动漫基地的设立承载着三个愿景:1、构建完整的新媒体传播平台。2、培育前动漫文化。3、打造前沿的创意产业。就目前动漫产业发展现状来讲,动漫内容很丰富,而传播渠道相对匮乏。很多人都有动漫情结,比如60年代出生的人,对连环画就有很强的感觉。所以我们认为在新媒体上他更多的是前文化。动漫产业覆盖面非常广,特别是在形象的授权、衍生品方面,在传统工业当中它带来的商业价值比重相对较高,但是在新媒体平台上怎样延展,需要一个过程。

廖祥忠:新媒体动漫和传统动漫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以及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

张天晓:新媒体时代下,还是单项的传输过程,就像电视一样,仅仅是看。我认为当今社会应该是一个互动的社会,全民参与的社会。我推出一个“动漫数据库”的理念。人人都有动漫情节,当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你可以不会画画,但只要你认准这个行业,你就会成为一个漫画家。利用这样一个平台、一个造型、一个数据库,你可以用现实的造型、现实的表情来表达你的思想,我觉得这才是对手机、对互联网来说,应该真正发展的方向。总之,数字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动漫,而且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集合大众的创造力量共同做动漫,这才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

廖祥忠:许多优秀的短小动画片在网络非常火爆,这些小短片成功的契机是什么?

龚宇:动漫产业实际上是一个创意产业,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分众。而网络传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全龄化传播,受众覆盖面广,从半岁到七十岁,都可实现一对一传播。这个传输方式导致任何一个人都能非常容易地搜索出他喜欢的动漫形象。所以对于创意人员,面对如此大的传播空间,只要做好自己的创意,抓住一部分专业用户,早晚会赢得属于自己的市场。如果能长期抓住固定的用户群,那么这个市场就会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互联网上传播的动漫的一个典型特点。

廖祥忠:基金投资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投资起来特别慎重,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万浩基:基金是拿着别人的钱投资,所以投资来就应该慎重。我们会尝试选择一些成熟的公司,希望能一手培养其成长,同时我们的基金也要得到回报。动漫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而投资内容产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投资,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以内容起家、以内容为主导的公司,选择那些真正有文化、富有创意的机构。例如,我们投资了100家公司,其中有50家成功就算不错的了,其间如果再选择一些文化产业的公司,那就是非常具有赌博性的行为。这就造成许多PC或者投资机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类型的公司为什么会信心不足的原因。

小结

数字媒体时代,动漫产业挺进进一个真正转型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面,我们国家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然而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动漫无处不在,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生活模式和工作模式。当今时代下,动漫的属性、功能、价值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传承文化方面,将起到主导作用,尤其在传播世界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之际,动漫、新媒体,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要考虑动漫和新媒体结合产生的价值。

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动画学院院长

张天晓: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

雷瑛:湖南金鹰卡通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燕鹏:中国移动手机动漫基地总经理

龚宇:爱奇艺首席执行官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5

一、关于发展宾县生态旅游产业认识与定位

发展生态旅游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要求高、可持续性强等特点,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既符合县情,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我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先选择。因此,要举全县之力,尽全县之才,聚全县之智,像重视开发区一样重视生态旅游产业:像抓开发区发展一样,抓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像宣传开发区一样宣传旅游风景区,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关联效应和旁侧效应,县域经济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展示我县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通过全县上下不懈的努力,把宾县生态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对外宣传的窗口和对外开放的门户,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资本承接的载体,对外展示形象的舞台,投资者创业发展的宝地,宾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休闲度假的乐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地。扩大宾县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树立开明、开放、文明、和谐、进步的宾县形象。

二、宾县旅游产业基本现状

1.基本现状。宾县旅游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以国家AAAA级风景区二龙山风景区为龙头,以长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香炉山森林公园为两翼,以大顶山、大青山和高丽帽子山等风景区为补充的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格局。旅游设施基本完备,在国内特别是在北方旅游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每年接待游人约130万人。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对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2.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不够。二是生态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三是项目引进及开发建设速度慢、品质低、效果差、精品少。四是各风景区管理有待加强。五是服务水平不高。

三、宾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措施与战略构想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创造生态旅游杰作。一是科学规划。我们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认真调查清楚我县可利用的旅游资源,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按照“高定位、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大产业、大发展”的发展目标,重新梳理和修订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请专家精心构划,组织举办论证会、研讨会,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各界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系统性规划,多元化投入,分区域建设,特色化经营。积累式发展的方针,系统研究制定出科学、严谨、可操性强的近、中、远期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纲要。进行科学论证,把各风景区划分为绝对保护区、一类保护区、二类保护区和生态旅游区。坚持规划在先的原则,按规划管理、按规划控制、按规划建设、按规划发展,做到高层次领导、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大手笔开发、高质量招商、高品质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长足发展奠定基石。二是合理开发。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实现资源共有,资源共享,发挥优势,融合共赢。做到全县几个旅游风景区同规划、同宣传、同建设、同发展。三是统筹推进。鉴于我县旅游景区星罗棋布,特点各异的现状。遵照“众星捧月,群星荟萃,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的发展战略。把大自然镶嵌在我县的几颗绿色“珍珠”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生态风景区。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特色经营,创造品牌。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实现“以点连线、以线结链、以链成局”,最大限度地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加强战略合作,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逐步培育形成结构合理,山水互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结构。

2.加强设施和环境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档次。一是加快建设,为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树立理念。贯穿“以山为躯,以水为脉,以绿为蕴。以文为魂”的发展理念,彰显生态园林特色,促进山、水、绿、文、人的和谐相融。三是提升品质。彰显和弘杨民族文化,赋予景区灵魂和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气息和文化魅力,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体现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提升风景区文化品位的同时。也给我们子孙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历史文化,尽力恢复历史文化古迹,让游人在游览参观中了解宾县的历史文化。四是改进服务。倡导诚信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文明服务、亲情服务。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观念。打造品牌,赢得信赖,创造优良的发展氛围。五是设立发展基金。

3.加大项目引进力度,着力建设好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工程。一是开展旅游招商。二是选择性招商。三是发展旅游地产。四是发展生态旅游。

4.加大宣传力度,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面对旅游产业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加大宣传投入,做好宣传策划,形成宣传攻势,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宣传应以服务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发展为侧重点,通过多形式、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的宣传,为我县生态旅游产业大发展、快发展营造有利氛围,促其迅速升温,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全方位融入全国旅游圈,成为东北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者。

5.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促进依法管理、规范有序发展。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保护在先的原则,使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要实施依法开发建设,依法管理生态旅游资源。

6.加强队伍建设,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培养和积蓄人才力量。一是加强生态旅游服务机构建设。二是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三是选准人用能人。

产业发展机遇范文6

1.全球经济放缓冲击了服务外包市场,高增速略为放缓

美国著名咨询研究公司Forrester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金融危机对国际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短期内造成严重打击,而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额比重最大的金融服务外包最先受到影响。据该研究公司调查,美国有43%的公司计划削减IT方面的开支,金融行业49%的IT部门计划削减预算。许多企业不愿上新的外包项目,对已签合同的项目也打算尽可能推迟实施或修订服务条款,以达到消减预算和节省开支的目的。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也将在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减速或下滑。金融危机同样也在其他国家影响着亚洲国家服务外包产业,例如日本经济进入衰退,其以制造业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外包订单就面临放缓。

2.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竞争激烈

世界大部分的国际服务外包市场被印度占领,但是金融危机将一定程度上动摇其地位,改变服务外包市场格局。印度软件外包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因为其深度依赖于对美软件外包。印度约60%的外包业务来自于美国,其中40%来自于金融业。印度约60%的外包业务来自于美国,其中的40%来自于金融业,最早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Nasscom预计,印度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长率将在20%~25%之间,虽然增速仍然强劲,但只是往年增长速度的一半,而2008年产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下降5-6%。爱尔兰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08年以来面临的形势日趋严峻,欧洲许多发包方日益将目光投向成本更低的中国、俄罗斯以及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接包商。最近Gartner的一份名为《全球前30位离岸外包目的地》的研究报告中,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和乌克兰赫然在列,中东欧作为离岸外包地区正在崛起。各国都看到了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潜力,从而形成了一种全球化分布和优势化发展的区域竞争格局,积极参与外包服务的国家正在迅速增加,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化竞争不断加剧。

3.离岸服务外包市场保持长期增长趋势

相比境内外包,离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主要强调成本节省、技术熟练的劳动力的可用性,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来抵消较高的交易成本。尽管金融危机使得很多企业设法缩减IT外包方面的开支,但是长期来看多数的企业都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必然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外包是一个必然的途径,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会考虑将部分IT业务流程外包,而目前世界500强中,44%的企业还没有发过包,发展中国家较低的人力成本是吸引发包企业的首选因素,因此长期看国际软件外包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根据外包咨询公司EquaTerra对200多家IT外包服务供应商的一个最新调查显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步扩散,欧美四成以上的IT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对软硬件开发的投资,却加大了对业务的外包力度。调查报告还指出,欧洲IT企业的外包需求比美国企业的需求要大,64%的欧盟受访企业认为外包需求会增加。

4.金融危机加速全球外包服务细分化

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但从互联网的角度与层面来看,金融危机反而有可能推动全球生产与服务外包的进一步扩大与深化。金融危机使得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破产、倒闭,生存下来的企业能否在全球范围内,低成本、高质量、灵活、及时、有效地配置生产服务资源,宣传整合品牌,创造差别化与个性化之上的新的不对称性,并将产品与服务的长尾扫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决定着企业在产业链中整合与被整合的角色,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全球化与外包的扩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消费用户在全球分布,业务资源需要在全球配置。谁先意识到并更早一步进入全球产业链提供服务与产品,谁将获得先机。所以,无论对于发包方还是承接方来说,如何最大可能地满足顾客需求,是决定企业生存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机遇

全球服务外包业受到冲击,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也不能幸免。统计显示,2008年,中国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增长率从前3年的40%多已下降到30%以下,市场规模为25.8亿美元。中国服务外包当前的优势在日韩市场,在欧美所占市场份额不大,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短期的,整体增长速度的确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并不影响快速发展的总体趋势。今年1-5月,按照最新的统计口径,我国软件出口协议金额为25.3亿美元(不包括嵌入式软件),同比增长21.6%;承接服务外包协议金额为25.9亿美元,同比增长25.9%;而2008年我国承接包括ITO(信息技术外包)和BPO在内的服务外包协议金额达3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倍。金融危机给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1.国外企业寻求合作的机遇

印度等国服务外包增速明显放缓,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国际服务外包主要承接国印度和爱尔兰等国外包业务增速明显放缓。因而,这些国家虽然在外包领域中仍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龙头地位,但寻求外部合作的意愿开始萌生或日益趋强。就印度而言,过去十年间,印度和美国之间IT从业人员的劳动力成本比率由原来的低于1:6,迅速提高到1:3乃至1:1.5,印度外包产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迅速流失。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和成本压力,印度的服务外包企业开始寻求更多的外部合作。Wipro全球资深副总裁Rajiv Shah近日表示,中印双方企业应该加强合作,携手开发欧美以及新兴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市场。

2.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加速整合的机遇

2005年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只有300多家,而到了2008年,全国软件外包企业的数量一下膨胀到了1800多家,整体规模偏小、实力不强、缺乏重量级外包业务承接企业。海辉软件集团董事长孙振耀预测,现在中国有2000多家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未来5年内,也许会变成30家,行业整合的序幕已经展开。现在一些资金充沛的软件企业已经开始了整合步伐。用友软件将分别以现金3.8亿元和4500万元的价格收购方正春园和特博深,这是自用友软件2001年第一轮并购潮后掀起的又一轮并购。2009年初,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东软集团宣布并购了第二大软件外包公司大连华信,成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巡洋舰”。金融风暴给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提供了一个行业整合的机遇,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并购加快业务发展,加强核心业务,进行侧重行业、区域市场以及针对竞争对手的并购整合。

3.服务产业链不断细分的机遇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牵制了全球外包市场的高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服务外包产业链上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大势所趋。新型的服务内容与模式,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分离出来,而发展迅猛的服务外包,更促使产业分工走向专业与细化。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调查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比例最高达到55%,其次是行政管理占47%,配送与物流22%、财务20%、人力资源19%、制造业18%,客服中心15%、销售营销13%,房地产设施管理11%,交通9%。金融危机使得更多的行业考虑使用服务外包的模式,例如私募股权基金及其投资组合公司将在知识流程外包(KPO)领域,法律流程、分析、研究、金融建模等细分市场寻找机会。此外,媒体、广告、教育这些迄今极少外包的行业也将会把IT和BPO解决方案外包出去。所以,国际金融危机也将从另一方面引发服务外包业新一轮的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服务外包产业未来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机遇。

4.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的机遇

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包地主要集中在北美(占全球市场的64%)、西欧(占全球市场的15.8%)和日本(占全球市场的15.2%),这三个地区转移的服务外包总量约占全球的95%左右。2008年第一季度,日本仍然是我国服务外包最大的发包地,其中,日本发包市场份额占51.6%,欧美发包市场份额为30.5%,香港的发包份额为9.2%。可见,我国服务外包企业主要依靠日本市场,还没有真正进入欧美市场。金融危机使欧美为主的发达国家软件企业面临较大的发现阻力,印度信息产业发展急速放缓,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逐渐向人才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为我国软件出口企业提供了开拓欧美市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契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软件出口企业,其资金相对充裕,受融资困难、人才流失等不良影响相对较小,并初步具备了抵御风险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5.国外服务人才引进的机遇

服务外包,俗称“头脑+电脑”的行业,人才是关键。2008年,我国的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近47亿美元,5年后要达到这个目标,年均增长必须超过50%,每年需要培养20万服务外包人才,新增20万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压力巨大。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方面的契机,很多发达国家的外包人才纷纷到中国寻找适合岗位,这对于相关企业来说是个很好的引进高端人才的机会。此外,金融危机加速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并购海外企业,通过并购直接得到大量资深员工,是尽快打破人才瓶颈的捷径。

6.启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促内需,保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的十大措施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和“农村信息化”等战略,这些政策对于服务外包产业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有七成是来自于国内,2007年中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内需市场规模为129.2亿美元,其中ITO内需市场规模约为72.6亿美元,BPO内需市场规模约为56.6亿美元。目前我国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未来我国服务外包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各级政府不仅仅积极鼓励政府和公共事业部门、大型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和信息化建设外包,从而促进地方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而且为搭建政策环境,逐步引导大的国有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国内软件外包企业服务。

三、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对策分析

1.正确定位,抓住机遇

各级政府都要充分认识到目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机遇,继续加大对服务外包产业的政策性支持。积极鼓励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来我国设立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中心或服务基地,制订鼓励服务外包行业目录以及放宽某些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为跨国企业来华开展服务外包业务创造软件、硬件环境。积极稳妥地进一步开放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国际货运、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外贸、商业、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借助服务外包国际转移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积极支持本土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国门,对国外公司或者客户的内部服务部门进行并购;鼓励以获取国际客户资源、树立品牌形象、培养专业技能为目标,与领先的全球企业或咨询机构合作,为并购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建立贷款、信用担保快捷通道,给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行业协会构建360度全方位的卓越运营管理和考核框架,促进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提高交付能力与绩效。

2.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服务外包不仅要有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因此要重视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弱化地区间的冲突与纷争。在各地政府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业的背后,却存在着隐患,如果各地都选择相似的发展策略,只会形成竞相降价的恶性竞争。我国目前已成立了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因综合情况、地缘优势、产业经验、成本因素等,大体上形成了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综合情况占优且战略地位显要的北京和上海,第二梯队则是国际地缘优势明显和产业经验丰富的大连、深圳和广州,第三梯队是达到质量和成本最佳平衡的杭州、南京、天津、苏州、无锡等,第四梯队,则是成本优势明显的西安、成都、武汉、济南、长沙、南昌、合肥、大庆等。这四个梯队各有优势,各地区应该结合本地的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外包业务,细分特色市场,突显差异化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各地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中首先要考虑清楚的事情。在每个基地应形成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地区相近的区域,应该加强服务外包分工与合作,促进共有平台与外包联盟的建立,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机制。根据各个城市的特点,建立既有高端,又有低端的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营造良好的服务外包产业生态环境。

3.企业间加强合作,壮大企业实力

中国服务外包行业的最大问题是企业规模小,小作坊式的企业难以承担完整的大订单,金融危机中最先也是受冲击最大的也是一些中小服务外包企业。因此,需要实施大企业战略,培养一批大型接包商,从人才培养、国际市场开拓、研发支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入手,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我国目前的大型服务企业进入软件和服务外包供应商市场,建立服务外包联盟,常见的合作模式为:合资、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研究与开发协议。此外,指导和服务国内大型用户企业实现BPO业务转型,同时允许小型的外包供应商自然发展,提供相应措施促进其快速积累资本和经验;定期或不定期在重要的软件出口基地、或是具备发展BPO国内城市召开各类研讨会和洽谈会,邀请国际BPO中间商、发包商参与,为企业牵线搭桥。

4.提高服务外包层次,推进服务外包高端化发展

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大多处于二包三包的地位,在全球服务外包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产业附加值较低,大型外包企业的利润率可为20%-30%,而中小服务外包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10%。在金融危机和国际服务外包业发展暂时趋缓的情况下,如果外包业务不向高端化拓展,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目前国内厂商一般都处于纯粹接包方的地位,在接包业务价值链中处于低端(初级的编码外包以及部分测试外包业务),产业链高端的软件需求研究、总体设计等环节很少触及。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行业利润下降、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加紧在中国布局软件外包业务等因素要求中国软件外包产业应及时向产业链高端转移。而这一转移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行业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规则的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的商业信誉;加快对现有计算机教育、培训模式的改革,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5.立足内需市场,内外兼修

金融危机中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受影响较大的多数是外向型的、从事离岸外包的企业;受到一定影响的企业多数是内向型的、为国内传统行业提供服务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它们的客户行业本身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服务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的企业主要是从事针对国内重点、骨干行业的软件服务企业。我国国内的服务外包市场空间广阔并将加速发展,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24%。外包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未来几年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因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亟需软件与服务产业的支持,目前我国信息化水平依然较低,国内企业信息化率仅为10%,与发达国家60%的信息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麦肯锡统计,2008年,中国的IT服务支出总量占GDP的比例仅为0.2%,而印度为0.5%,韩国为1.3%,日本为1.8%,美国接近2%,英国甚至达3%,中国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才供给,一线城市具有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二线城市具有很好的成本优势,“立足于内需市场,插上服务外包的翅膀”是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江小娟,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杨志芳,朱亚萍.西部中心城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以资源共享为先导的西安服务外包发展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