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预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的预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的预防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1

关键词:精神因素 冠心病 防治与康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53-0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迫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甚至部分心肌产生坏死的心脏状态。冠心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危害最大的心脏病,是目前中国成人心脏病住院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

我国古代就对本病有了深刻的认识,将其命名为“胸痹”。《内经》的《灵枢?五邪》篇曾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相当于医学的“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中情志失调即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见,我国古代就已对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有了明确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精神因素不仅对冠心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心绞痛,心梗,心源性骤死等冠心病的急性发作也有促发或触发作用。此外,冠心病患者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后,或者在治疗前夕或治疗过程中,甚至在出院后的康复时期,还会并发焦虑等一系列精神并发症,这些精神并发症又会反过来加重或再次触发心绞痛和急性心梗。

生活中,什么能成为引起冠心病急性发作的精神因素?

这因人而异,即主要取决于个人对一些常见精神刺激现象的脆弱性以及对某些事情后果估计的不同而不同。

据证明,心绞痛患者受到精神刺激时,不仅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而且肉体上也容易出现多种新症状。此外,据测定,心绞痛患者的疼痛阈在发病前很早就已降低,即容易出现疼痛感。据观察,生活中触发或加重心绞痛的精神因素是很多的,例如焦虑,恐惧,愤怒,狂欢等等。

生活中的精神刺激与骤死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在民间早已流传,而且在各种书刊中时有报道。

据有关资料显示,诱发因素加上近期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会导致精神生理上的创伤,这种创伤以介导因素的形式存在。它会进而加重冠心病的病情或随时触发心源性骤死。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骤死的因素很多。其中常见的有丧偶,失爱(人或物),焦虑,恐惧,狂欢,恫吓,惧怕手术等。所以,对已经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来说,要预防心绞痛,心肌梗塞和心源性骤死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发作,就得避免接触上述各种不利的精神刺激。

从行为或态度的角度来看,要全面认识患者对其冠心病的反应情况,最好还得从患者入院前,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恢复期间对其冠心病的情绪反应说起。

1 患者入院前夕对其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态度

此期患者态度可分为两种:即在症状明显之前,持轻视态度。症状明显之后,又会出现恐慌。据统计,从症状开始出现到就诊,期间平均每人耽误四至五个小时以上,60%的心源性骤死中都发生在这一期间。通过观察,只要缩短就诊时间,50%的冠心病患者都能避免死亡的发生。为此,急需在社会上,特别是对高险性患者及其周围人员,进行冠心病就诊常识的教育。

2 患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对其冠心病及其治疗的态度

2.1 患者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

2.1.1 客观地承认并正确对待自身疾病,并在整个恢复期采取谨慎态度。

2.1.2 伴或不伴精神变态或精神抑郁的过分依赖态度或行为,即配合不主动。

2.1.3 缩小或否认其冠心病的严重性,即有意或无意采取轻视态度。

2.1.4 用其冠心病来对付或刁难医护人员或周围其他人员。

其中,最可取的是第一种心理和行为,最危险的是第三种心理或态度,此种心理常被称作“否定”心理,除否定心理外,轻视心理对其冠心病的康复也极为不利。

2.2 患者对其冠心病治疗的精神反应。目前,治疗冠心病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内科冠心病特护室治疗;②植入心脏起搏器;③外科心脏手术。心脏手术后,25%-50%的患者出现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精神综合征:①谵妄;②幻觉;③偏执型精神病;④合并不同程度抑郁的混合型钟情性精神综合征。

2.3 患者对换床和出院通知的精神反应。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对少数的精神患者来说,会引起严重焦虑,因为失去了特护室的安全感,但大多数患者却把换床视作好转的象征,有利于病情较好的方向发展。在院内恢复期间,绝大多数患者变得乐观,但准备出院时,有的患者变得过度兴奋或激动,或者由于路途活动量大的原因,往往出现心源性骤死的恶性后果,故应特别注意预防。

3 患者出院后对其冠心病的精神反应和行为

据观察,院外恢复期的主要精神并发症为抑郁。这种抑郁在类型上属于反应性的,其促发因素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失爱(包括人和物);②失去独立生活能力;③活动和工作受限;④失去周围人的尊重;⑤丧失技艺;⑥担心冠心病复发及由此引起的心源性骤死。

除以上促发因素外,心肌梗塞患者运动耐量低下时,还会出现其他一些体力上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有加重抑郁的倾向。总之抑郁症状轻微时,可视作一种正常反应;但严重时,却实属一种极为不利的或病态的精神反应。

故在急性心梗的整个恢复期,特别是在梗塞后抑郁高峰期内应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护理。

在冠心病患者的精神治疗中,重要的是通过以上介绍明确什么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精神并发症,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采取相应的精神护理措施。同时还应向患者说明精神护理在冠心病防治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可见,在冠心病的防治与康复过程中,精神治疗与其它内外科治疗手段是同等重要的。有时,在患者预后的康复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引起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高度重视。珍爱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2

【关键词】 精神病;分区;防治;康复;发展与现状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8] 李东兰 .我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干预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2) :2445-2446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3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与防治;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疗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工娱疗法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二、结果

2.1疗效评估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效益评估

2.2.1社会效益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经济收入概况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三、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本文中述及的这类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仅供政府、社会团体及同仁参考。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尽快草拟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供国家权力机关审定,草案中应规定精神病人的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背了应承担义务的职责;二是政府牵头,集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类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的费用;三是在社区内成立精神卫生休养站,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门诊所的医生或护士负责治疗,由辖区民警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法制教育,由社区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这样在保持病人劳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给患者一定的报酬;四是是否在精神卫生法中明文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体人民群众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经费,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这笔费用的支出。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三无病人及经济贫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4,6(14):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9-240.

4马惠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研究综述.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4.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4

【关键词】 皮肾取石术; 并发症; 结肠损伤; 处理与预防

中图分类号 R69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24-02

doi:10.14033/ki.cfmr.2016.7.012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目前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已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重要方式,具有取石率高,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但在取石过程中,如果处置不当,就会造成结肠损伤等并发症,虽然发生概率非常低,但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死亡[2]。目前,国内对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结肠损伤的报道很少,本研究收集云南省内4家医院6年收治的5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结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云南省内4家医院2009-2015年收治的5例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并发结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例,女2例,年龄32~26岁,平均45.2岁。5例患者中,多发肾结石3例,鹿角状结石2例,在治疗方式上4例患者采用小通道(F16-18)治疗,1例患者采用标准通道治疗,其中左半结肠损伤2例,右半结肠损伤3例,均为腹膜后损伤。

1.2 处理方法

5例患者在发现结肠损伤后均禁食、给予肠外营养、胃肠减压、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3例患者是在术后2~3 d出现结肠损伤症状,肾周及结肠旁有积液,在肾造瘘管旁置入引流管进行引流,1例患者在手术中发现穿刺扩张进入结肠,在肠腔内留置引流管,1例患者在手术后8 d发现结肠损伤,但腹膜后已经出现广泛的积液、积脓,并有分隔,经开腹探查后,进行脓肿引流、结肠腹壁造瘘术。

2 结果

3例患者在术后5~7 d将肾造瘘管退入肠管腔内,继续留置7~10 d后完全拔出造瘘管;1例患者在肠腔内留置引流管,术后对症治疗,1个月后拔除肠腔内引流管;1例患者开腹探查后,清洗消除脓腔并引流,行结肠腹壁造瘘,3个月后行回纳术。5例均恢复正常,顺利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均未发生肠梗阻、腹膜炎、腹膜后脓肿等并发症。

3 讨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是一项技术性强的手术,是使用皮肾镜经皮入肾通道进行碎石取石工作,在整个操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建立经皮肾的通道。目前,在手术中,由于采用X光定位,或者B超定位时未明确辨别肠管等原因,不能对肾脏周围的肠管进行定位,因此,在取石过程中就会对肾脏后位的肠道造成损伤[3]。患者在手术中的姿势为俯卧位,受到重力的压迫,肾脏周围组织的疏松程度不同,这就使结肠受到了较大的幅度变动。如果患者的结肠向两侧延伸包绕肾脏外侧缘,那么经皮肾进行穿刺时,很容易对在腹膜后位的结肠造成损伤,也就是形成对穿伤[4]。

在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结肠损伤后,容易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严重时会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治疗的重点是早期发现、及早处理,对腹膜外的损伤,在处理时,可以采用将造瘘管依次从肾集合系统推入肠腔,最终拔出造瘘管,在处理过程中,要对肾周围及结肠旁的积液进行引流,防止形成脓腔,并且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要禁食,或者禁止食用含有残渣的食物,要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以及抗感染的治疗,通常患者情况较轻,可以通过保守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而一些患者的结肠损伤情况发现时间较晚,发现时腹膜后已经形成了广泛的脓腔,或者因为腹膜损伤导致腹膜炎,在这一时期,就要通过开腹手术进行探查,进行脓腔引流,给结肠腹壁造瘘,当二期时回纳肠管[5]。

在对肾脏和结肠关系的检查上,CT平行扫描或三维CT重建能够清晰的显示出肾脏和结肠的关系,并且能够了解肾脏结石的大小、位置、形状、分支方向,以及结石与肾盂、肾盏的位置,积水的位置及程度,从而为穿刺的确定起到重要的作用[6]。同时,使用CT检查能够发现肾脏是否出现其他合并症,如肿瘤、囊肿、肾皮质脓肿等,因此,为保证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之前要为患者进行CT检查。此外,CT检查能够发现马蹄肾、异位肾、脊柱畸形、萎缩肾等情况,使用CT能够起到提示肾脏后结肠存在的病例,从而在手术中能够配合定位,使穿刺点的位置尽量靠近背侧。在为患者穿刺时,在一次穿刺失败后,从较大的角度转为较小角度穿刺时,穿刺针要退到肌层再进行穿刺,这样能够避免较大角度穿刺对肠管造成损伤[7]。如果已经穿入肠管,穿刺针还没有退出肠管,那么就会加重肠管的损伤,所以,患者在进行穿刺前,要使肠道做好准备,减少肠道内的内容物,这样能够对造成的损伤及损伤后的处理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当在经皮肾镜取石手术中发现对结肠造成损伤时,可以再建立另外一条通道,完成取石,在手术中对结肠造成损伤后,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然后调整穿刺点,调整穿刺角度,保证再次穿刺取得成功,取出结石[8]。这样能够保证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缩短住院时间,减少经济负担。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结肠损伤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和预防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关键的作用。结肠损伤部位多是在腹膜后位置,炎性病灶具有局限性,而且肠容物不会有剧烈的化学刺激,但手术过程中和手术结束后的尿外渗对腹膜起到了刺激性,从而导致患者在术后出现腹痛、腹胀等情况的出现,并且结肠损伤在早期的时候容易被漏诊,腹部穿刺检查结果为阴性,不能排除结肠损伤。而CT检查能够发现肾脏周围是否出现尿外渗、肾造瘘的位置,经过造影,能够明确造瘘位置。

在结肠损伤的预防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手术前为患者进行CT检查,如果发现异常,在穿刺时要尽量靠近背部;二是指导患者在手术前做好肠道准备,通过灌肠排空大便;三是对有开放性手术史及体质消瘦、肾脏体积小、肾周围间隙较大的患者在手术时要注意肠管的位置,防止移动到穿刺的区域;四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穿刺采用X定位,联合B超对穿刺路径上是否有肠管进行探查。五是扩张要保证宁浅勿深,在遇到阻力时不要强行突破,要通过进境观察确认;六是对确认肾脏异常的患者穿刺要选好角度。

对于在手术过程中结肠损伤的诊断上,医生要把握好诊断要点,扩张器、工作鞘在肾周围遇到阻力时,会出现明显的扩张困难感,并且有明显的回弹感;当感觉到工作鞘遇到阻力时,要使用先进镜进行观察,方向为内镜沿着导丝的方向向前观察,如果发现存在粪渣样物体,可将内镜深入肠腔内进行确诊;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排除肠管损伤的情况,可以将工作鞘退出,并观察通道的情况,防止出现漏诊的情况。在手术结束后,对是否出现结肠损伤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判断的,患者在手术后1~2 d出现腹胀、腹痛,排除尿液外渗、腹腔积液的情况,可以判断是结肠损伤;患者的肾造瘘管内引出的液体是粪水样,对造瘘管造影发现造瘘管的位置发生改变,出现在肠腔内,可以判断是结肠损伤;经X线平片显示,患者的膈下有游离的气体,造瘘管发生明显的移位,可以判断为结肠损伤;使用CT对患者检查发现肾造瘘管脱出肾外或肠腔内,可以判断为结肠损伤。因此,在术后诊断上,医生要将患者临床表现症状与检查相结合,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结果,防止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

通过对其他研究的总结及本研究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对在手术结束后发现结肠损伤的患者,首先,要保证引流的成功,防止发生肠漏的情况;其次,在拔出肾造瘘管的时候,避免形成肾结肠窦道;第三是保证肾脏引流正常,输尿管内置架及留置导尿管能够及时的引流,防止尿液反流发生外渗到腹膜后;第四是保证肾周引流管的放置能够及时引流出外渗的尿液和肠内容物。此外,通过禁食抑制细菌在肠腔内的繁殖,缓解肠腔内气液淤积,从而使肠管的血运得到改善,促使伤口的愈合。

综上所述,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结肠损伤要早发现,早处理,在手术前为患者进行CT检查,为准确穿刺提供依据,对发生损伤的患者经处理后,如果病情稳定,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取得治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炯明,刘建和,陈戬,等.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附4533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1,26(3):174-176.

[2]周林昌,郭波,倪安,等.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症原因及防治[J].医疗装备,2015,28(7):69-70.

[3]杨贞.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188-189.

[4]华庆生,龙兆麟,吴世皓.斜卧截石位联合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可行性与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5):629-630.

[5]王黎,姚启盛,王晓康.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异常肾肾结石[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1,15(4):282-284.

[6]肖谦,郑鸣,苏继峰,等.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并发肠道损伤的客观原因分析[J].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1):55-56.

[7]蔡佳荣,孙其鹏,缪斌,等.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7):27-29.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5

【摘要】为使更多护理人员对老年病人的跌倒引起重视,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总结了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干预措施,对有效降低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患者 跌倒 预防 护理

1 引起跌倒的相关因素

1.1 环境因素引起跌倒的环境因素被划分周围环境较差和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较差两类因素。身体健康很差、灵敏性很差、居住内外条件较差都容易导致老年人跌倒,尽管医院方面均设法减少环境中容易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跌倒意外中仍有50%与环境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对年轻健康者来说是安全的环境而对年老体弱者来说就不那么安全。如:室内家具摆放不当、光滑的床垫、光滑的室内装璜及地板;病房照明灯光昏暗或直射,致使老年人看不清楚东西;病房地面不平、太滑或有积水,病房走廊部位堆放有障碍物,病房内设置家具多,病室内病床间距过窄,病室墙有棱角,楼梯过陡或台阶过高,没有安全扶手。

1.2 药物性因素老年精神病患者服用精神类药品、降血压药会影响平衡功能,容易导致跌倒。如:抗精神病药冬眠灵常会引起性低血压;抗癫痫药易发生共济失调;扩血管降压药容易导致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脑供血及供氧不足,容易出现头昏、跌倒。

1.3 衣着因素 穿着过于长大的衣裤,鞋不跟脚,鞋底不防滑。

1.4 其他外部因素轮椅或床制动不好或未及时制动,床档固定差。不合适的助行器是造成老年人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床旁无呼叫器,病房坐椅无靠背、无扶手等。

1.5 老年患者自身因素

(1)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偏瘫、癫痫、老年痴呆等;影响运动与平衡的骨科疾病,如严重的关节炎、颈椎病、肌力减退、石膏管型、腋拐、假肢等。由于老年人关节僵硬,不能正常坐立,起床及久坐后站立时,常因改变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从而头晕站立不稳而跌倒。

(2)步态不稳将导致跌倒老年人步态的基本特点是下肢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脚跟着地、踝跖屈和屈膝等动作缓慢,伸髋不充分,摆动腿抬高的程度降低,行走时拖拉,故容易发生跌倒。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多数人的跌倒与中枢控制能力的下降、对比感觉降低、摇摆较大和躯体感觉较差以及反应时延长和平衡功能被损害等有关。感觉的传入不正常,老年人表现为视力、视觉分辨能力下降;触觉下降;踝关节躯体感觉的传入通常与地球吸引力中心位置不吻合,多数跌倒者与低视觉分辨率有关。

2 预防跌倒的干预措施

2.1 创造安全的病室环境,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病室的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工人拖地应设警示牌;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

2.2 加强个人防护 患者的衣裤大小合适,裤腿脚要利索,鞋子防滑合脚;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并及时制动,用轮椅护送患者时扣上安全带。提供稳定性好带扶手的坐椅。行走时采用稳定性好、腕横纹上约2 cm高度的手杖,偏瘫患者功能锻炼时采用四边形保护器具,穿防滑鞋

2.3 用药护理 老年患者服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血压等药物时做好疗效及药物副作用的观察,患者改变时尤其要注意防止跌倒。对于遵医嘱使用有跌倒危险的药物意识模糊的患者,需有人陪伴左右,并放置护栏,调低床的高度

2.4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龄体虚能活动、以往有跌倒史、定向障碍、自主活动受限、服用镇静剂、视力下降、排尿排便频繁者,久病下床及随时有晕厥可能的患者均应特别予以关注。在患者入院时即填写跌倒高危评估表来确立高危人群,并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2.5 加强宣教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护理人员向高危病人及家属说明有关发生跌倒的一般知识,交代药物的作用及副反应,使老年人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加强遵医行为。

3 护理

3.1 护理评估患者入院时,对65岁以上老年入院患者进行跌倒高危性的评估,从年龄、神志、自理能力、活动能力、既往史、应用药物方面评估在患者一览表和床前做好防跌倒标记,引起医、护人员包括护工的警惕,使护理人员自觉建立起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对高危患者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3.2 心理护理鼓励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对于不愿求助的老年患者,应让其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认识跌倒的危险性,发现困难及时求助于医务人员;对于发生过跌倒的患者,要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跌倒,克服恐惧心理,摆脱跌倒的阴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也越来越多。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关键在于全面的护理评估,消除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护理对策,通过护理人员、老年人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使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维护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金花.老年住院病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12B):26962697.

[2] 陆燕弟.老年人跌倒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4C):10411043.

精神病的预防范文6

【关键词】产后;深静脉血栓;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050-01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常见于下肢,尤其是左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产后较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可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及肺栓塞,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产妇年龄23~38岁,体重62~87kg。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右下肢2例。7例发生在剖宫产后,1例发生在自然分娩后。剖宫产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常规用止血药1~3天。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有:患肢不同程度的肿胀、沉重、疼痛,局部皮肤颜色苍白,伴有低热、乏力等。患肢周径增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下肢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变化不明显或部分管腔压闭,提示血栓存在。

1.2 治疗方法

急性期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促进炎症反应消退,减轻肿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血栓脱落而致肺栓塞。开始起床活动后可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用肝素、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治疗,同时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监测血凝、超声。

1.3 结果

经治疗,5~10天后所有患者症状改善,复查超声提示血栓消失。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 讨论

2.1 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因素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1]。妊娠期雌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肝脏产生凝血因子。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增加,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凝血时间无明显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增加40%~50%,改变红细胞表面负电荷,血沉加快,故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 [2]。分娩后早期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胎盘剥离面形成血栓,减少产后出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于产后2~3周降至正常。孕期和产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一旦血管损伤即容易凝血。分娩时、手术创伤造成血管壁损伤,内皮组织受损,胶原暴露,引起凝血物质释放,血栓容易形成。剖宫产麻醉时间长,麻醉平面以下静脉血管壁平滑肌松弛,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如发生产后大出血,输入库存血,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术后禁食6小时,如液体补充不足,使血液浓缩,血流缓慢。产妇体质较虚弱,惧怕腹部或会阴伤口疼痛,产后长期卧床,引起静脉血流淤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孕妇高龄、肥胖,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2.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孕期加强保健,合理营养,适当控制体重,减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术前仔细询问有无血栓史,检查凝血功能。剖宫产术中轻柔操作,减少血管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注意补充液体,保持水电平衡。术后少用或不用止血药,减少血栓形成。分娩后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及早多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抬高下肢,家属可协助按摩下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以促进血液回流。同时加强产妇的心理护理,保持心情舒畅。产妇情绪低落可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影响下肢静脉回流[3]。产后仔细观察肢体情况,如有下肢疼痛、肿胀,活动不便等,应考虑血栓形成,行彩超检查,及早发现血栓[4],以免延误治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或术后可预防性治疗,如应用右旋糖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等,对抗血液高凝状态[5],防止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 陈维洲,许玉韵,吕俊升. 心血管病治疗学[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42.

[2] 乐杰主编. 妇产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44-45.

[3] 辛绍伟,齐加欣,黄俊荣.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