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范文1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14-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使企业经营的环境日益复杂,影响其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要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本文从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涵义、目的,以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现状等不同角度,阐述和说明我国企业如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适应应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备、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带来冲击的能力。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涵义及其分类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管理者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效果以及现行法规的遵循等目的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监督决策、信息与传递以及自我检测等方面,从总体上透视了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有效实施无疑会促使企业生产管理登上一个新台阶,促进企业经营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财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以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单位一般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谓有章可循。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个体合营企业对内部控制存在许多误解,甚至概念模糊,治理结构先天不足,使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表现在:业务决策人员与经办人员没有很好地分离制约,存在业务授权(管理职能)、业务执行(保管职能)、业务记录(会计职能)、业绩检查(监督职能)兼容现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无标准操作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制度,“家底”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制度,该设的内审机构不设,该配的内审人员不配等,使得管理力度层层递减,管理效应层层弱化,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降低,经济效益下滑。总结起来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不够完善,内容不够完备。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或内部控制制度有关内容不够合理;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把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遇到具体问题更多的是强调客观原因,有章不循,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体制的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制度体系不完善、控制内容不完备、可操作性不强、监督不得力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职能部门之间比较重视对行业“条条框框”的管理与指导,而对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重视不足,形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尴尬局面。

2.思想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一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一部分人习惯于甚至满足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不必考虑是否先进。二是虽然意识到改革的必然性,但片面强调改革组织机构的重要性,忽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企业改革与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阻碍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不利。根据有关抽样资料统计,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中,100%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22.1%,50%以上为内部董事的公司占有效样本数的78.2%,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47.7%。由此可见,公司董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内部人手中,作为所有者产权代表的董事会,既不能充当所有者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大多数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无法以身作则带头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逾越控制,,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3,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这种机构设置使财务部门工作质量不高,服务对象不明。财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所有者,它的具体运作和操纵是企业内部事务,而会计监督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化会计信息必须体现“真实公允”的原则。将服务对象灵活性程度不同的两项工作合并一处,导致了服务对象模糊,而且财务的灵活性干扰了会计的公允性。由会计人员兼做财务,会计人员力不从心,既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又导致财务管理乏力,财会部门的工作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据统计,在我国1 200万会计从业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在素质相对较高的国有企业、县级以上集体企业的600万会计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也只有18.21%,有会计师资格的仅8.45%。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注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管理的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实务,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保证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2.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建设。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审批;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保管、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抓好关键人。如分支结构负责人和财会部门负责人;(2)把握关键部位。如审批程序、资金调度、交接手续、电脑操作密码等;(3)管好关键物件。如重要的发票、银行票据、印鉴等;(4)控制关键工作岗位。如现金、银行出纳、收支事项及凭证的核准、实物负责人等。

4.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切实加强企业对内控的认识。企业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因此对其并不十分重视,这一观念应立即更新,并切实加强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范文2

关键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制度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财政部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分批分步的方式,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6项具体内部控制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原则、方法和内容等基本问题都做出了规定,是制定后续规范的基础与依据,该规范的出台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随后,我国又颁布了六个具体规范,体现了从会计控制入手,突出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环节,并向其他管理环节延伸的控制思路。

以上规范自开始实施以来,从制度源头上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提供了保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综观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却不乐观,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实施环节和监督反馈环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内控制度制定环节存在不足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认识不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持冷漠态度,以传统经验代替规范化管理措施和手段,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虽有建立,但在内控制度的制定环节,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经营的某个或某几个关键点进行控制。比如企业将付款环节对原始单据的审核作为关键控制点,但供应部门因弄虚作假或失职,购进了质次价高的材料,会计部门依然会在审查原始单据无误后照价付款,这就只能实现会计的事后核算、监督功能,未能对整个生产经营进行控制。在当前常见的企业分口管理制度下,企业内部的管理形成条块分割,这样的内控制度设计没有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没有覆盖到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未能实现立体交叉、多角度、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内部控制建设不成体系,步入了内控建设的另一个误区。

(二)企业管理者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国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的现象比较严重,岗位设置及权限、审批程序等重要控制环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背离,这是造成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效,进而导致舞弊行为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导致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我国可谓屡见不鲜。

(三)会计人员素质有限

一方面,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部分会计人员虽具有足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出于个人利益驱动无视会计职业道德,对单位领导及其他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对发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漏洞,不仅没有主动提出建议对制度加以完善,反而直接参与贪污、挪用公款、盗窃资金等违法违纪活动。会计人员的这种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无法满足投资者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四)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既是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我国企业大多实行的是单一的厂长经理模式,这就导致内部审计不能监督上级,高层管理者是实质上的“自由人”。同时,对受厂长、经理直接领导的其他职能部门也不易进行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限。其次,对内部审计的职能理解存在偏差。有关人员,包括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在内,经常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简单理解为会计监督,而且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未能发挥其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再次,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相当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部门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这些都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内部控制产生的影响

从有关定义中看到,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可以说“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当前大家普遍关注、也是内部控制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与会计信息产生的某个或所有环节相关,而高质量的会计规制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高质量的会计规制,只有得到有效执行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会计规制无法得到有效执行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由于执行人员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二是执行人员故意违背会计规制。相应地,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三类,即规则性失真、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域秩序的动态性,会计规制制定者将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制的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这是由会计规制质量的高低所决定的,不属于内部控制所能影响的范围;行为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规制的基本要求而运用专业判断有误所导致的偏差,由此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违规性失真则是指出于主观故意或外部压力弄虚作假、粉饰舞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

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违规性失真是内部控制应着重关注并加以防范的失真。

针对“防范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一目标,内部控制要对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规制性失真进行治理。2007年1月1日开始,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全面施行新的会计准则,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现有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将停止使用。这个过程使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增大。首先,新准则规定下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格式及编制要求等方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准则的应用指南于20*年底正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及掌握新会计准则,并做出适当的衔接调整。相比现行会计规制而言,会计人员若对新准则理解不够准确、专业判断有失偏差都可能增加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其次,关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存在很多讨论。国际趋同后的会计准则需要会计人员进行更多的专业判断,这些选择空间本身就增大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风险。因此,按照我国“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相关的其他控制”的内部控制的思路,新会计准则在“会计控制”中最基本的环节就向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则是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顽症,其与真实会计信息的偏差程度远大于其他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后果也比另外两类失真更加严重。虽然我国有关部门已对此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完善法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对于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的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风险,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政策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纪律性,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坚持定期培训,定期考核,严格上岗证的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同时,会计人员还应掌握岗位所需的内部会计控制知识,能正确应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实现企业的控制目标。另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也不容忽视,只有使内部审计人员意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掌握了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才能真正起到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作用。

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应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水平,将内部会计控制置于企业的战略高度。对于普通员工,更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人的价值管理,展开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各项内容,协调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各种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第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的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基本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变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范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042-01

一、内部控制的要素

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及监控五个元素构成,五个元素间相辅相成,联系紧密,且必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一)控制环境。企业的内部控制往往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中。这种控制环境指的是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所发生的各种不定的因素。这种不定的因素比如说:人的诚信问题,道德和修养问题,时间问题,公司的职责职权问题,以及人力资源的调配等等一系列问题。(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组织对实现其既定目标的相应风险的界定与分析。企业主动地发现和处理由于情况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是很有必要的。(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控制活动包括授权审批、核对、关键绩效指标、资产安全控制及职责分离等各种类型。(四)信息与沟通。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保持各个岗位和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要互通有无,这个过程更要做到传达信息的准确无误。(五)监控。内部控制制度需要监督和控制,这就需要企业要制定专门的审计人员,要不定时的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审计。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一)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即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可靠性、可比性、一致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方做出最佳的决策。(二)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企业的各种财产,特别是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常常容易出现被贪污、挪用和盗窃的问题。对于这类资产,必须保证不得随意接触和处理,只有经过授权才能接触和处理。(三)提高经营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就是要明确各部门各人员的责任和地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理规范各部门和各方面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处理程序,使其严格按程序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四)保证遵循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法规。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要确保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当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一)组织规划控制。组织规划控制的实际内容是对企业中的组织结构,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以及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所进行的规划控制。(二)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以保证单位既定方针的执行和限制。(三)文件记录控制。文件记录控制是内部控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授权控制和职务分离控制有效性的保证。没有恰当的文件记录,就无法反映各项活动的运动轨迹,也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健全、正确的文件记录既是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的手段,又是企业保持工作效率,贯彻企业经营管理方针的基础。(四)职工素质控制。职工的素质控制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部门在用人方面对人员的素质控制。这其中包括在用人的初始阶段,即招聘人员初期就开始进行的素质控制,一个企业要想长期持久的发展,所属企业的员工素质一定要提高,员工所具有的修养和品德以及他们本身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一个企业的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五)实物控制。1、接触控制,接触控制是指对有关资产和文件记录,明确其可以接触或接近的人员,以及接触或接近人员的职责范围,限制其他人员接触或接近,以保证资产和记录的安全与完整。限制接近的对象包括限制接近现金、其他易变现资产、存货。2、盘点控制,盘点控制是指通过对企业的资产实施定期或不定期盘点清查,并将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进行比较以确定其是否相符,进而发挥控制作用的一种控制方式。(六)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当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对策,一个企业的活动和正常经营是否合规合矩合法有效,必须对其该企业进行有效的审计控制,所以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设立审计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和对策

(一)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内部控制原则是对建立和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具有指导性的法则和标准。没有正确的原则指导,就不可能设计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合规、合法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全面控制原则;内部牵制原则;适用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二)健全内部控制的对策。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环境,要从企业的董事做起,要充分发挥每个董事的作用,不能让其成为摆设。另外还有设置单独的董事审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设置,主要是监督财务的真伪性。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机制。这个机制以风险的最小化为中心。3、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将内部牵制的观念引入并延伸于经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及各个环节,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事前防护;第二个层次是事中调节与控制;第三个层次是事后反馈。4、加强内部审计。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是一个预防为主的部门。这个部门在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它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然后结合本企业的法规来约束每个部门。由于审计部门的特殊性,所以要求企业要单独的设置审计部门。

五、综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占据重要的部分,该制度明确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义务,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时间效率。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同时,这其中也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要有高尚的人格来支撑,因为健全的管理制度,都是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的,如果把一切的工作都归于管理制度之上,那对企业的管理也是徒劳无功的,所以这其中也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是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核心,是每个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垫脚石。

作者单位:吉林市丰满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一、引言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提升管理效率,提升信息质量水平和传递效率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这个制度是由治理层和管理层以及员工共同实施和执行。并按照控制目的又分成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种。其中会计控制更多是从企业资产管理,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控制,而管理控制则更多是从企业经营方针的角度,坚决执行相关的制度,从而提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工作效率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并最终实现企业的运营目标。

二、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分析

1.制度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失明。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不同程度的选择性失明,其内部控制制度更多是为了规范基层员工的日常行为,但是对于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能力相对较差,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自上而下导致信息管理出现严重问题,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出现故意违规,甚至期满广大投资人或者债权人,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不高。现在不少企业也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在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因此也纷纷构建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中有不少企业只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外观展现,而对于其内涵却没有很好的深入开展,导致很多企业颁布的内部控制制度很难执行。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并没有结合企业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也没有针对不同的岗位职责以及工作规范进行明确,出现了要么在制定目标和权责关系上相对模糊,要么就是目标高大上,很难达成,这些都难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

3.内部控制制度的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然而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虽然很多企业也建设实施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可是内部控制制度依然停留在手工管理模式下,这导致了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没有起到创新企业管理的作用,只是成了手工化管理专项电子化管理的搬运工。再加上很多企业的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管理模式,这也是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程度低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的几点建议

1.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要想解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选择性失明的问题,关键就是要从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着手,将企业从上至下的各个岗位都需要设置明确的岗位责任和权利范围,同时还需要构建完善的监督系统,对于管理上出现越级管理,或者违法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人员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惩处和处罚,而对于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能够做到公私分明,那么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激励措施来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而为了有效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执行性,还需要杜绝一人多职务的问题,特别是当一个人既具有执行业务又具有审核批准业务时,就需要立刻给予职务分离,从而防范职务犯罪的可能。另外要实现内部组织机构实现相互监督和控制的体系,坚决在企业内部执行一言堂,加强制度管理杜绝人为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先进,是否具有创新属性,一个重要的前提要素就是是否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这里的信息化管理的核心要素主要指的是以信息化管理思维来制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再是简单的将传统的手工内部控制度直接移植到信息化管理模式下。比如针对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传统的手工模式下更多是从资料的人工管理下进行制定,而在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制度下,就应该遵循信息化管理的特点,要从信息资料的录入监督,再到信息的调取和审核等从信息系统的角度上进行控制,同时在规章制度上设定不同岗位职务人员的权限,并同时设置相应的监督审核人员,防范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存在。当应用信息化内部控制管理系统时,就必须要配合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3.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想实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从相关的管理人员着手,因为制度的制定都是相应的管理人员通过讨论并结合企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才能够制定。所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此首先要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通过在人才市场上引入高端管理人才,然后结合高端人才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再结合企业的管理现状,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够更好的创新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人员的充分合作,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然后就是要建立培训制度来促进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样密不可分,如果从企业文化的角度上来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能够让企业的员工能够和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融为一体,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最为关键的要素还是管理人员的意识是否对其重视,然后才能够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人才,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来不断优化和创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范文5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控制制度;创新

企业内部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的所有活动中,只要有经济活动以及经营管理,就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好的实行,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创新,在本文中我们对如何进行内科控制制度的创新进行研究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是企业有效治理的需求,企业治理是企业利益相关的人之间权利和责任的分配、平衡问题,只有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好了,企业治理结构也会跟着得到一定的改善。我国当前企业的治理结构大多还是有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出现,虽然有些企业的管理者知道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为了利益,还是不重视内部控制的建设,甚至是故意忽略,所以将企业内部控制该有的效果和效率进行降低。某些企业的管理者使用权利让自己处在内部控制,企业进行的内部控制也只是一种形式,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破坏,最终是企业内部控制失败,无法进行。

企业内部控制是现代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对会计记录的真实、可靠、准确、完整提供保证,将企业中的错误的策略进行纠正,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经营风险等进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中,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需要对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防范企业风险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加强企业经营中相对较弱部分的控制,保证国家的各种方针和财政政策可以在企业中很好的实行,保证企业物资的安全和完整,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内部控制可以有效的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财政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充分的发挥企业资源的整体作用。内部控制可以建立严密的监督、考核管理制度,真实的将企业的经营,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反映出来。和企业实行的奖惩制度结合在一起,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进而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并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推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我们国家开始关注内部控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最近几年我国先后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和法规,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在1999年国家颁布的《会计法》中,明确指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以保证企业信息的完整、真实、合法而进行制定的,之后国家颁布的相关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是为了将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升实现我国会计理论和世界会计理论接轨,虽然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内部控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成绩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整体分析,我国的内部控制还出现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内部控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1.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相对简单,而且趋于形式化。当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在纠错、查错、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性、业务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这些目标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有效率等COSO报告目标之间有较大的差距。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定往往会从审计、会计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其关注的范围仅仅存在于企业作业层的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将内控控制理解为内部牵制,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整体上的掌握和理解,其制定的内部控制目标也就相对简单、狭隘。一些对内部控制没有进行发展性的考虑,大多只对现有的条件的限制等进行考虑,只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准则、条例等进行制定和修改,并没有真正的实行起来,只是一种形式。

2.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整、控制力较弱。当前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针对一些审计进行的,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进行的是的事中或者事后控制,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的事前控制相对较少,只有在出现问题时才会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修订。当前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一个完整的规范进行参考,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完整性等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缺失、监督力度不够等。

3.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规范、控制效率低。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和企业的治理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当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治理结构。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机制是根据国有企业股份制进行改变的,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董事会、监事会等之间的权责分配不合理、不平衡,导致这种机制不能有效的进行,很多公司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等权利都集中的一人身上,在没有对其进行约束时,政策的决策很大情况下带有随意性,这种内部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管理效率降低。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

根据以上我们分析的企业内部控制必要性和我国企业内部口控制的发展现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想要创新就要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趋势,充分的考虑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变化,所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要有创新思路。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建立、监督、考核、评价等内部控制框架的参照物,在确定内部控制目标以后,内部控制的范围就会随着确定,进而为内部控制的内容设计、评价等体系的构成提供依据。当前我国内部控制目标和COSO目标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我国内部控制目标的设定要以COSO报告为参考依据,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内部控制目标。这个内部控制目标不仅要包含主导目标,还要涉及到多元化目标。可以将内部控制理解为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一种措施或者是手段,该目标不仅要具有连续性,还要具有长远的发展性,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可操作和可评价性,需要将这个目标分成可计量和不可计量两种。可计量是由会计核算、结算等取得。

2.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进行创新。企业治理结构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内部控制在企业治理机构中占据内部监控的位置,将企业各个参与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权责分配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才可以保证内部控制措施、程序的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需要在有效的企业治理机构上进行,所以将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企业相关人员权责分配、均衡的焦点。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在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中加入和利益相关的结构,可以将企业治理结构多元化和合理化,将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进行改进,为企业内部控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以股东大会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制定、效果评价等问题起到的控制作用,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位置等基准制定相关的规则,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对企业行为产生影响,并影响内部控制的实行执行效果。

3.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内部控制制度创新。为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需要将企业信息及时的传送和反馈,并保证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并将企业内部控制程序进行优化。选择合适的企业资源计划软件系统,将企业的全部业务以及资源进行整合,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企业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例如电信业财务共享机制就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以及共享。所谓财务共享机制就是在省公司成立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合全省财务核算管理人材,集中地对全省的资金、财务核算、报表等进行统一处理工作,通过建立规范统一的财务核算业务处理全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职责分工和操作标准,防范会计稽核工作风险,提升会计基础核算的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整个内控工作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支撑公司经营管理及决策。在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提升。因此内部控制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

四、小结

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虽然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并不完善,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但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创新,可以加快内部控制在我国企业中的执行,将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加快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郑秀妙 张文全: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9):54-55.

[2]付 敏: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 2013(01):28-29.

[3]庞彩玲:浅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创新[J].科技信息.2010(12):38-39.

[4]苏 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刍议[J].会计之友.2012(03):63-64.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执行力;控制措施;完善体系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内部控制包括了控制环境、控制程序、会计系统三个方面内容。企业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目前许多企业内部控制比较薄弱.内控功效表现紊乱、机制失衡,从而引发的经济犯罪和经营失误屡见不鲜。归纳总结,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企业经营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效果的好坏,如果没有内部控制执行人主观上的控制意识,往往再好地制度也流于形式。当前企业管理者只注重企业销售收入和经济利润的实现,轻内部管理,因此,尚未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2.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部门之间不能相互制约、相互协作

企业出于人力资源成本等方面的考虑,没有将内部控制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没有很好的实现分离制约,表面上看,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但却埋下了隐患,出了问题后往往得不偿失。

3.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

由于企业管理者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重视不够,形成各管各的尴尬局面,缺乏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相互验证的监控,致使部门执行者有章不循,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措施

1.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实处

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前提。企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是规范经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必须亲自挂帅组织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要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其主要依靠的是“人”。只有上面领导重视,下面全员参与,上下一致,及时沟通,才能把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工作做好。除领导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要选调职业道德好、业务能力高、主人翁责任感强的员工到关键的岗位。通过培训,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逐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要使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员工的集体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员工素质的目的。

2.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确定组织单位的形式和性质,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报告关系;为每个组织单位内部划分责任权限制定办法,合理授权和分配责任,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各职能部门授权一定要明确,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任与权利对等。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3.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强化执行力度

严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内控制度执行好坏的关键。因此企业首当其冲是要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企业的销全过程中建立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即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为基础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以上三个层次内部控制体系构筑的“防、堵、查”递进式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内部控制制度要随着业务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改变及时地进行修订和补充,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具备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4.加强内部监督

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

5.强化外部监督